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中國有多少人口遷移首都

中國有多少人口遷移首都

發布時間: 2022-09-19 01:18:02

1. 中國古代人口遷移的5個方向

1、向邊疆遷移,政府組織軍隊和人民遷居邊疆,開發邊疆,充實國防。
2、邊疆向內地遷移,少數民族遷居內地,學習農耕和先進的文化
3、北方向南方遷移,南方安定,適於發展種植業
4、向經濟中心,古代史農業社會,哪裡農業發達,向哪裡遷移,人多了就形成城市
5、首都遷移,統治者的號召

2. 1.宋元時期的人口遷移情況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遷移情況 3.隋唐五代時期的人口遷移情況 最好是資

1魏晉南北朝時期東漢末年開始,中國進入了長期分裂和戰亂時期。黃河流域屢經兵燹,關中地區經董卓之亂,「長安城中盡空,並皆四散,二三年間關中無復行人」。「洛陽附近,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從洛陽至彭城(今徐州)的黃淮平原上,經曹操和陶謙之間戰爭,「墟邑無復行人」。除了戰爭中死亡外,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對安定的地區遷徙。三輔、南陽人民多遷往益州。徐州一帶人民多避亂江東。江淮之間十餘萬戶皆渡江而東,「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還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遠徙交州。在蜀漢、東吳政權內任職的不少是黃河流域遷來的士大夫。此外,還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遼東,甚至去鮮卑境內。如東漢末劉虞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後漢書·劉虞傳》)。
三國鼎立局面穩定後,遷往遼東的往往復歸故土,而遷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來。以後魏蜀吳三家為了充實各自統治區內的實力,利用政治手段強迫人民遷居其統治中心的周圍。如建安末曹操討張魯,進入巴東、巴西郡(今川東),勸誘當地人民8萬余口遷至鄴、洛陽;繼而曹既平張魯,遷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三輔。曹丕建都洛陽,徒冀州5萬戶士家以實河南。魏滅蜀後將蜀人3萬家遷往洛陽和關中。東吳孫權在建安年間連續西征盤居在長江中游的江夏太守黃祖,虜掠男女數萬口遷至江東。劉備入蜀帶去了大批荊州人士,以後幾次北伐南征,也遷民於成都平原。此外,東漢末年,北方烏桓、鮮卑逐漸入居中原,散布於沿邊諸郡。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3萬余落。東吳征服山越後,也將越人從山區遷至平原,總數約有10餘萬人。
經三國時期屢年戰爭,人口死亡、逃亡、隱匿的數字是相當高的。所以據西晉太康初年(3世紀80年代)的戶籍,全國僅246萬戶,1616萬口。黃河流域仍佔56.72%,長江流域佔34%。黃河流域集中在可、冀2州,約佔全國人口的32.12%。全國郡級人口分布第一位是河南郡,即曹魏政權首都洛陽的所在地,有11萬戶,以下依次為與河南郡接界的河內郡、東吳舊都建業所在地的丹陽郡、今冀南與魯接界的陽平郡、蜀漢舊都成都所在地的蜀郡,戶數都在5萬以上。可見是由三國時代人口遷移的結果。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原人民在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下,紛紛越淮渡江,相率南下,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此後中原每一次較大的政治變動,如祖逖北伐、淝水之戰、劉裕北伐、北魏南侵等等,都有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南徙。據研究,截至劉宋為止,南渡人口約共有90萬,占當時劉宋全境人口共五百幾十萬的1/6。西晉時北方諸州,包括淮河以北地區共有140萬戶,約700餘萬口。南渡的90萬口占其1/8強。換言之,即北方3個人中有1人南徙,而南方6個人中有1人為北來僑民。北來的僑民集中在長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漢流域的襄陽、江陵、武昌以及長江下游的今江蘇省境內,而以淮陰、揚州、南京、鎮江、常州一線為最多,並在此設了大批僑州郡縣。僑置在今鎮江的南徐州,僑民多於當地土著人口。

2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全境有戶1600餘萬,崇寧元年(1 102)有戶2000萬。每戶以5口計, 11~12世紀初北宋境內約有1億人口。現以後來宋金界線(基本上以秦嶺淮河為界)分為南北兩區。北方有戶580餘萬,南方有戶1100餘萬。這反映了從唐代後期至北宋中後期,由於北方人口南遷和南方經濟發展而帶來的人口滋長,使南方人口的絕對數字開始超過了北方,這是中國人口南北分布的轉折時期。
南方人口主要集中在兩浙、江南東、西和福建四路,相當今蘇南、皖南和閩、浙、贛三省。元豐時有戶520萬,崇寧時有戶570萬。其中兩浙路(即今蘇南太湖流域和浙江省)人口最多,元豐時178萬,崇寧時198萬。其餘依次是江南西路(除江、信、饒3州外的今江西省)、江南東路(今皖南、大茅山以西蘇南和江西省東北部)、福建路(今福建省)。兩浙路自唐以來即為南方最富庶地區,江南西路在北宋時湖濱平原和吉泰盆地得到了充分開發,山區又有發達的工礦業,故人口大增,其戶數雖低於兩浙路,而口數卻超過兩浙路而居全國首位。
北宋末年,女真南侵,黃河流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南渡人口最集中的是兩浙路,因為是南宋政治中心所在。「四方之民雲集兩浙,百倍常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158》)。現以北宋崇寧元年和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的戶數比較,兩浙路增加26萬戶,福建路增加32萬戶,成都府路增加21萬戶,潼川府路增加24萬戶。總之,南宋時代南方人口普遍增加,按復旦大學吳松弟教授的估計,建炎到紹興年間北方南下人口有500多萬(《中國移民史》第四卷)。
金末元初,北方人口損失慘重,估計在金朝滅亡初期,北方人口約300萬戶(參考王育民《中國人口史》),1800萬口。蒙古滅南宋,南宋人口也有一定損失,1280年約有戶1180萬(胡祗遹的《紫山大全集》),6370多萬口,考慮到北方人口的增長,此時北方約有戶400萬,2400萬口。1280年全國統一時北方人口佔全國人口約27%。

3安史亂後,黃河中下游經過長期戰亂,大批人口南遷。「天下衣冠世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於此」(《李太白全集26》)。人口普遍下降。加之藩鎮割據,中央法令不行,戶口隱匿不報。所以唐代後期人口資料殘缺不全,難作全面估計。現以元和年間(806~820)南方幾個州與天寶年間戶數相比,襄州(治今襄樊市,領縣7)增加120%,鄂州(治今武昌,領縣5)100%,蘇州(治今吳縣,領縣7)30%,洪州(治今南昌,領縣7)65%,泉州(治今泉州,領縣4)50%,廣州(治今廣州,領縣13)75%。足以說明唐代後期南方人口普遍有所增加。

3.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徙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徙?

有七次的人口大遷徙。

1、「永嘉喪亂」時期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故稱為「衣冠南下」。

大概就是在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陽,西晉政權被迫南遷至江東健康(南京),史稱東晉.這一時期,大量北方漢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異族的非人統治,紛紛南遷,形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 使得江南與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閩南話,閩北話,客家話,甚至南通話,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形成的。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農民。

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3)中國有多少人口遷移首都擴展閱讀:

對於那些背井離鄉的人們來說,遷徙的目的其實很簡單:為了更好地生存。而從大的歷史社會背景來看,人口大遷徙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一是為戰亂、天災所迫;二是因為政治原因及人口膨脹的壓力,政府有組織的移民;三是由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逐。

4.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徙

中國歷史上有四次人口大遷徙,分別是:闖關東、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

1.闖關東

闖關東,是指在清朝後期以及民國時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於自然災害,清政府號召移民實邊等原因,被迫或主動跨過山海關以及渡過渤海,到東北地區闖盪,墾荒和定居的過程。故,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

闖關東」有廣義的與狹義的兩個概念。 有史以來 山海關以內地區的民眾出關謀生,皆可謂之「闖關東」,此為廣義。狹義的「闖關東」僅是指從 清朝 順治年間到 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時期內, 山東、 河北、 山西、 河南及皖北、蘇北等地的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

2.走西口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四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西口,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即晉北人、陝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西口是晉商、陝商出關與內蒙外蒙貿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晉北人,陝北人,河北人。後西口泛指在長城以北的內外蒙古從事農業、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陝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張家口以及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3.蹚古道

「蹚古道」:陝西商人有三大歷史貢獻,一是「絲綢之路」,與中外商人開辟通往世界的商業大道;二是陝康藏定茶馬古道之行,民間稱為「蹚古道」;三是去蒙古做生意稱為「走西口」。促進了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融合,對穩定和開發邊疆意義重大。關陝商賈「蹚古道」的歷史無人提起,幾至擠進歷史的夾縫被人們淡忘,慶幸的是近年來引進了學術界的重視。

陝商通過「秦蜀古道」走向巴蜀(主要是康定,有的商人走向新疆等西北地區,還有的走向印度和東南亞。在康定分成2條路線,一條向西經昌都、拉薩走向國外,一條經大理、騰沖走向國外。),因是在古道間反復行走,稱為「趟古道」,而「趟」的異體字是「蹚」,「蹚」還有踩山踩水路,試探、隨大家一起之意,所以書面上寫成「蹚古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用詞的巧妙。

4.下南洋

南洋指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為主的區域,也包括斯里蘭卡等等。阿拉伯海以東的屬於南洋(中東和東非屬西洋)。中國人去南洋區域活動(官事、經商、打工、遷徙),歷史上稱為「下南洋」或走南洋。鄭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員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規模活動。元朝時期有過元爪戰爭。

歐洲列強統治南洋各區域時期希望引華人去開發,加之中國幾次大亂,討生活的移民出現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打工、乃至遷徙到東南亞(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的荷蘭當局來華南招工),規模巨大,納土納群島就是華人建國的。

(4)中國有多少人口遷移首都擴展閱讀:

《漢書》里說:「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然而,縱觀兩千餘年的歷史,幾乎在各朝各代,中國人都有過規模相當大的遷徙。

中國人口的遷徙,在近代以前,其大方向主要是由北至南。北人一次次南遷,造就了南方文化與經濟的繁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人。

5. 中國人南遷的原因

中國古代都是農業經濟,基本上,人多就經濟就發達,所以人口的南遷也是經濟重心的南移過程。東漢末年開始,到三國時期吳國孫權開發東南夷,中間經過五胡亂華,東西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到南宋完成,至此,中國的南方經濟和人口超過北方。這個過程中,有三次人口南遷的高潮,都是因為北方的三次大的戰亂。
第一次,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永嘉之亂。
西晉內亂加上外敵入侵,時間是公元310年,西晉八王之亂是內部同族兄弟,權利爭奪的內亂,永嘉五年311年,劉淵的兒子帶兵正式攻佔洛陽滅亡了西晉政權,至此,長達16年的動亂開始了,五胡亂華,民族間的仇殺不斷,大量人口,為了躲避戰亂,從中原遷徙到長江中下游,史稱「衣冠南渡」。
中原民戶南渡淮南者超過百萬,時間持續了兩百多年,是中國古代出現第一次人口南遷高潮。
第二次,大唐唐玄宗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天寶之亂)。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由於發起反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中國這時出現了第二個人口南遷的高潮,史稱「四海南奔似永嘉」,之後「天下大計,仰於東南」。
河南,山東,湖北,很多地區方圓百里人煙稀少,甚至洛陽城中「城邑殘破,戶不滿白」郊外「鞠為荒榛」(《新五代史》)。
第三次,宋代靖康之難。
經過五代十國的發展,南方的水田農業已經超過了北方旱地農業。北宋末年靖康元年閏十一月二十六日,金軍攻陷首都汴梁,俘徽、欽二帝。
靖康二年五月,宋高宗趙構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大多官員人心渙散,舉家南遷。之後,高宗先遷往揚州,又一路難逃,定都臨安(今杭州市)。宋朝半壁江山淪陷,民眾南遷浪潮也一浪高過一浪。
以浙江為中心的東南地區的南宋初年接納北方移民最多的遷入地。杭州地位的確立,立即吸引了大批移民蜂擁而來。與以往大遷徙相比,靖康南渡時期的移民遷入地有了較大幅度的擴展,素以「瘴濕」著稱的嶺南地區竟也成為士大夫趨之若鶩的避難重地。「高宗南渡,民從者如歸市。」史稱「靖康南渡」。

6. 論述中國三次人口南遷

這三次大遷徙分別發生在西晉永嘉之亂,唐朝安史之亂,北宋靖康之難三個時期。

永嘉之亂,在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陽,西晉政權被迫南遷至江東健康(南京),史稱東晉.這一時期,大量北方漢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異族的非人統治,紛紛南遷,形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 使得江南與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閩南話,閩北話,客家話,甚至南通話,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形成的.

安史之亂,這個我們就要先說說唐朝的兵役制度,唐初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古代最基本的行政單位是州,府是軍事單位,幾個相臨的州叫府,相當與現在的軍區,但比軍區要小, 府兵是指從府所轄的州中徵集21~60歲的成年男子,每3到6年一次,,定期上番服役,冬季農閑參加軍事訓練,即為府兵。府兵衣糧、馬匹、武器都是自己家為他准備的,所以唐初的兵員戰鬥力都很強,因為府兵的家人都給自己的子弟最好的裝備,這些都是關繫到自己身家性命的東西,可是到了後來,因為唐朝實在太有錢了,很多子弟都不願意去當兵,就花錢僱人代替自己去當兵,本國人雇不到就雇外國人,這就變成了募兵制.
安祿山就是這樣被雇來的,這個人是雜胡,這個人不甘心做土皇帝,於是造反,做了大燕皇帝,他和他的部下史思明前後兩次攻破長安,前後歷時8年,史稱安史之亂,後來被李光弼鎮壓,順便說一下,這個李光弼也是個外國人.安史之亂之後,中國徹底進入藩鎮割據時代,發展為五代十國,北方為各少數民族政權所控制,漢人不堪忍受,又紛紛南逃,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遷徙.這次人口大遷徙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中國人口地理分區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靖康之難,我們還是先回到五代十國, 公元938年,契丹幫後晉皇帝石敬塘打退後唐軍隊, 石敬塘把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人, 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北宋建立,但這一塊地還是被契丹人佔領著,他死後,他弟弟趙光義繼位,對燕雲十六州還是念念不忘,於是出兵攻打,一度打到北京城下,,不過這傢伙運氣不好,被契丹人射了一箭,沒多久就死了,從此以後,宋朝在軍事上就採取保守的防禦態勢,整個兩宋319年間,再也沒有奪取過一寸土地.
因為開國皇帝是武官造反出身,他怕自己的部下學他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自己的政權,所以在一開始就採取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讓自己的部將交出了兵權,並實行文官帶兵制度,加之當時中國能產馬的燕雲十六粥為契丹人佔領,宋朝的騎步兵比例大概為2:8,整個軍隊戰斗里非常低下,到了靖康二年(1127),已經取代契丹人(遼)的金攻陷卞京,徽、欽二宗被俘,北宋覆亡,這就是「靖康之變」。
康王趙構逃到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貴族的統治和民族壓迫,被迫舉族遷移,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員、士民湧向南方,是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遷徙。

7. 北魏時期,為何中原大地出現十八次上百萬的人口大遷移

之所以在北魏時期會出現十八次的上百萬的人口大遷移,這主要是因為當時處於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因此當時北魏的首都平城也就成為了當時中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對於經濟發達的地方,普通的百姓也是自然想要往那邊遷移的。而且我們都知道的是,在越靠近於首都的地方,也越容易出現繁榮的地方。

可以說這次北魏的人口大遷移也是十分有利於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的了。

8. 中國三次人口大遷徙分別是哪的人到哪(走西口、闖關東和下南洋)

永嘉之亂,這斷歷史我一直比較模糊,因為實在太亂,什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五代十六國全發生在這一時期,大概就是在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陽,西晉政權被迫南遷至江東健康(南京),史稱東晉.這一時期,大量北方漢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異族的非人統治,紛紛南遷,形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 使得江南與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閩南話,閩北話,客家話,甚至南通話,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形成的.

安史之亂,這個我們就要先說說唐朝的兵役制度,唐初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古代最基本的行政單位是州,府是軍事單位,幾個相臨的州叫府,相當與現在的軍區,但比軍區要小, 府兵是指從府所轄的州中徵集21~60歲的成年男子,每3到6年一次,,定期上番服役,冬季農閑參加軍事訓練,即為府兵。府兵衣糧、馬匹、武器都是自己家為他准備的,所以唐初的兵員戰鬥力都很強,因為府兵的家人都給自己的子弟最好的裝備,這些都是關繫到自己身家性命的東西,可是到了後來,因為唐朝實在太有錢了,很多子弟都不願意去當兵,就花錢僱人代替自己去當兵,本國人雇不到就雇外國人,這就變成了募兵制.
安祿山就是這樣被雇來的,這個人是雜胡,也就是說是個雜了N雜的外國人,據說最早是在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市邊境牛養交易市場里的混混,因為曉通數國語言,人又機靈,從軍之後居然混成一個節度史,所謂節度史,就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管的地方沒有現在軍區大),是真正掌握兵權的人物,其實土皇帝一個,這個傢伙大概不甘心做土皇帝,於是造反,做了大燕皇帝,他和他的部下史思明前後兩次攻破長安,前後歷時8年,史稱安史之亂,後來被李光弼鎮壓,順便說一下,這個李光弼也是個外國人.安史之亂之後,中國徹底進入藩鎮割據時代,發展為五代十國,北方為各少數民族政權所控制,漢人不堪忍受,又紛紛南逃,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遷徙.這次人口大遷徙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中國人口地理分區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靖康之難,我們還是先回到五代十國, 公元938年,契丹幫後晉皇帝石敬塘打退後唐軍隊, 石敬塘把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人, 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北宋建立,但這一塊地還是被契丹人佔領著,他死後,他弟弟趙光義繼位,對燕雲十六州還是念念不忘,於是出兵攻打,一度打到北京城下,,不過這傢伙運氣不好,被契丹人射了一箭,沒多久就死了,從此以後,宋朝在軍事上就採取保守的防禦態勢,整個兩宋319年間,再也沒有奪取過一寸土地.
因為開國皇帝是武官造反出身,他怕自己的部下學他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自己的政權,所以在一開始就採取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讓自己的部將交出了兵權,並實行文官帶兵制度,加之當時中國能產馬的燕雲十六粥為契丹人佔領,宋朝的騎步兵比例大概為2:8,整個軍隊戰斗里非常低下,到了靖康二年(1127),已經取代契丹人(遼)的金攻陷卞京,徽、欽二宗被俘,北宋覆亡,這就是「靖康之變」。
康王趙構逃到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貴族的統治和民族壓迫,被迫舉族遷移,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員、士民湧向南方,是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遷徙/

從這三次人口大遷徙中,我們可以看到起因都是因為北方異族的入侵,我也一直強調,中國歷史上是沒有階級矛盾的,只有民族矛盾,中華民族250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漢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沖突史,就是一部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替史,歷史上每當中原出現一個相對統一強大的政權,北方異族必然也會出現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權來與之抗衡/總體上來說,基本上都是以北方異族的勝利告終.但是,因為他們在文化上處於弱勢,所以每一次軍事上的勝利最終也會被強大的漢文明融化,並被逐一漢化,最終完成民族大融合.....

9. 歷史上有哪五次人口遷徙

1、「永嘉喪亂」時期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故稱為「衣冠南下」。

大概就是在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陽,西晉政權被迫南遷至江東健康(南京),史稱東晉.這一時期,大量北方漢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異族的非人統治,紛紛南遷,形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 使得江南與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閩南話,閩北話,客家話,甚至南通話,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形成的。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9)中國有多少人口遷移首都擴展閱讀:

皇帝管制小民的其中一大法,是限制他們的行動自由,這當然不是把全國的百姓都關進監獄,而是讓他們生活在有限的范圍之內,禁止其隨便遷徙早在夏朝,中央政府就把全國分為九州,著手統計人口和土地。

商朝設有分管統計人口的官吏「司民」。到了周朝,百姓開始有了戶ロ。周朝每年都通過比、間、族、黨、州、鄉,遂各級組織調查人口的增減,然後層層上報給中央負責管理戶口的司民。

三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叫做「大比」。屆時,司民將天下戶口報給司寇,司寇再上報天子,天子接受戶口冊時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五拜而受之,然後交天府內史保存。

秦統一六國後,進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人口調查。這說明,自遠古時代,國君就十分重視掌握全國的人口情況,而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牢牢控制人民。人口調査對於國君或諸侯進行軍事征伐、徵收賦稅、佔有和分配俘虜與奴隸、追查逃亡以及殺人殉葬等,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秦朝在人口調查的基礎上,制定了嚴格而詳細的戶籍制度,以後各個朝代,無不重視對戶籍的管理,其制度也越來越周密完備。

從這種針對某一地區的禁令可以看出,內地大部分地區的百姓已經遵守法紀,沒有祖父母、父母尚在就分家他居的現象。

宋哲宗趙煦也效仿他的老祖宗,下令:同一個高祖父的子孫不得分家。皇帝們採取又賞又罰的手段,使百姓不敢或不願分家別居,不分家別居,就不會擅離故土。皇帝禁止百姓遷徙,除了考慮到農業生產和稅賦以外,主要是為了防止外流的百姓聚眾造反。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74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44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30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05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71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9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35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81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67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