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美援朝志願軍有多少人
⑴ 抗美援朝我國一共去了多少人,死亡多少人
抗美援朝我國一共入朝參戰230多萬人,犧牲19萬人。
⑵ 中國政府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派出中國人民志願軍多少萬人
抗美援朝戰爭中,總計有240萬人先後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其中以輪戰方式先後入朝參戰的各種部隊共計190萬,補充兵源近50萬,共計240萬。
1950年10月,第一次戰役時,志願軍共有6個軍,18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2個後勤分部,30萬人參戰;1950年11月第二次戰役時,志願軍共有9個軍30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1個鐵道兵師,4個後勤分部,45萬人參加作戰;1951年4月,第四次戰役時,志願軍入朝兵力為14個軍42個步兵師,11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3個鐵道兵師,6個後勤分部,達95萬人。
(2)中國抗美援朝志願軍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抗美援朝戰爭,是在交戰雙方力量極其懸殊條件下進行的一場現代化戰爭。當時,中美兩國國力相差巨大。在這樣極不對稱、極為艱難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軍民密切配合,首戰兩水洞、激戰雲山城、會戰清川江、鏖戰長津湖等,連續進行5次戰役,此後又構築起銅牆鐵壁般的縱深防禦陣地,實施多次進攻戰役,粉碎「絞殺戰」、抵禦「細菌戰」、血戰上甘嶺,創造了威武雄壯的戰爭偉業。
參考資料:網路-抗美援朝
⑶ 抗美援朝中國一共投入了多少兵力
抗美援朝戰爭中,總計有240萬人先後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其中以輪戰方式先後入朝參戰的各種部隊共計190萬,補充兵源近50萬,共計240萬。
1950年10月,第一次戰役時,志願軍共有6個軍,18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2個後勤分部,30萬人參戰;1950年11月第二次戰役時,志願軍共有9個軍30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1個鐵道兵師,4個後勤分部,45萬人參加作戰。
1951年4月,第四次戰役時,志願軍入朝兵力為14個軍42個步兵師,11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3個鐵道兵師,6個後勤分部,達95萬人;1951年10月,粉碎「聯合國軍」秋季攻勢期間,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9個軍,58個步兵師,9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6個後勤分部,115萬人。
1952年2月,鞏固陣地作戰開始時,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7個軍,52個師,9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95萬人。
1952年10月,秋季戰術反擊作和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7個軍,52個步兵師,10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97萬人;1953年5月,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9個軍,59個師,14個炮兵師,2個坦克師,10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135萬人。
戰爭評價
如果說美中戰爭是美國和中國「軍事、政治、經濟、外交上的全面較量」的話,那麼可以說結果是不分勝負。對於剛剛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雖然在這場戰爭中犧牲了很多,但通過與美國對等作戰,完全確立了革命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另外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中國人民志願軍與美軍作戰,經受了「現代戰爭的考驗」,成長為一支能夠適應現代戰爭的正規軍。從這個意義上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場戰爭中得到很多,可以說它是一個預料之外的勝利者。
在國內,中國積累朝鮮戰爭時總體戰的經驗,從1953年到1957年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展了農業合作化等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變革,為國家社會主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抗美援朝
⑷ 抗美援朝中國出兵多少
抗美援朝戰爭中,總計有240萬人先後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其中以輪戰方式先後入朝參戰的各種部隊共計190萬,補充兵源近50萬,共計240萬。
第一次戰役,從1950年10月25日到11月5日,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之下,朝中邊境以及附近地區展開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和韓國國軍的進攻戰。
此次用1個軍為主力來配合朝鮮人民軍在東線地區進行阻擊,另外集中5個軍以及另1個師在西線給美國「聯合國軍」一個突然性攻擊,最終將其從鴨綠江邊打回清川江以南地區,打破美軍妄想在感恩節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得到初步穩定朝鮮戰局的狀況。經過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共同的努力一共殲敵15000多人,此次中國志願軍投入30萬人。
1950年11月7日到12月24日開始了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戰役,此次參戰的志願軍共達45萬人。第二次戰役是一次反擊戰,也是扭轉朝鮮戰局的一項重要戰役。清川江地區投入6個主力軍,東線長津湖地區投入3個軍師進行反擊,是一場「出其不意」的反擊戰。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共同反擊下,美國「聯合國軍」被迫放棄平壤、元山,重新退到三八線以南地區。這次志願軍共殲敵36000多人。
第三次戰役是在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8日,此次是打破美國「先停火,後談判」的目的,從而爭取喘息時間,對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施以重擊。中國人民志願軍共集中6個軍,和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之下,將「聯合國軍」從三八線擊退到北緯37°線地區,將韓國首都「漢城」佔領,此次殲敵19000多人。
第四次戰役發生在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此次是進行反擊准備,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防禦戰。在前三次戰役中,中國志願軍都是最後的勝利者,前面消耗太大,所以在這次戰役中不得不做調整。而此時的美軍也發現中國志願軍這一漏洞,迅速調整部隊,發起進攻,第四次戰役就此展開,由於軍力以及資源不足,所以此次戰役打得比較艱難,但是仍然將「聯合國軍」遏制在三八線南北附近。雖然中國志願軍損失較大,但是一共殲敵7.8萬多人。
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正是抗美援朝第一階段的第五次戰役,一共歷時50天,戰爭將「聯合國軍」打退到漢江南岸地區,結果又被打回至三八線南北地區,這次戰役自身損失8.5萬多人,殲滅敵軍8.2萬餘人。
聯合國軍兵力情況
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紐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共16個國家的作戰部隊及瑞典、印度、丹麥、挪威、義大利5個國家的醫療隊組成。值得指出的是,韓國軍隊也受「聯合國軍」指揮。
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軍」侵朝部隊最多時達到93.26萬人,受「聯合國軍」指揮的韓國部隊達59萬多人,共計152萬多人。其中美國出兵居第一位,兵力達30多萬人;英國居第二位,兵力達1.40萬多人;加拿大居第三位,兵力達8123人;土耳其居第四位,兵力達5400多人;其餘出兵數量的排列順序是澳大利亞、菲律賓、紐西蘭、泰國、衣索比亞、法國、希臘、哥倫比亞、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南非。
朝鮮戰爭美國動用了其陸軍兵力的三分之一,戰場兵力最多時達到302483人;海軍兵力的二分之一,出動各種艦艇210艘,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383架;空軍兵力的五分之一,先後出動各種飛機數萬架,戰場上飛機最多時達1700多架。
美軍動用大量的精銳部隊,有「開國元勛師」——騎兵第一師,「美利堅之劍」——陸戰第一師,「滴漏器師」——美軍第七師,「王牌飛行隊」——航空兵第四聯隊等大量「王牌」。
美軍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許多戰役、戰斗的炮火密度、戰場兵力密度、空襲轟炸密度,都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水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抗美援朝
⑸ 多少志願軍參加朝鮮戰爭
總兵力大概是240萬人,不過在朝鮮最高峰人數是135萬,是在1952年。
抗美援朝志願軍人數
1950年10月,第一次戰役時,志願軍共有6個軍,18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2個後勤分部,30萬人參戰;
1950年11月第二次戰役時,志願軍共有9個軍30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1個鐵道兵師,4個後勤分部,45萬人參加作戰;
1951年4月,第四次戰役時,志願軍入朝兵力為14個軍42個步兵師,11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3個鐵道兵師,6個後勤分部,達95萬人;
1951年10月,粉碎「聯合國軍」秋季攻勢期間,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9個軍,58個步兵師,9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6個後勤分部,115萬人;
1952年2月,鞏固陣地作戰開始時,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7個軍,52個師,9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95萬人;
1952年10月,秋季戰術反擊作和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7個軍,52個步兵師,10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97萬人;
1953年5月,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9個軍,59個師,14個炮兵師,2個坦克師,10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135萬人。
可見,志願軍在朝兵力的最高峰為1953年5月,而且主要原因在於特種兵部隊的增多。
其次為1951年10月。
因志願軍空軍基地在國內,其各階段參戰人數不包括在內。各階段的入朝部隊有的在一線直接擔任作戰任務,有的在二線擔任海岸防禦和預備隊等任務。
歷任司令員
從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成立至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撤離朝鮮,共有4任志願軍司令員和4任政治委員:彭德懷為第一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為第二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楊得志、李志民為第三任司令員、政治委員,楊勇、王平為第四任司令員、政治委員。
⑹ 中國政府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派出中國人民志願軍多少萬人
中國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當中派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人數達到了500萬人,是非常多的
⑺ 抗美援朝多少志願軍參戰 中國派出多少人
總兵力大概是240萬人,不過在朝鮮最高峰人數是135萬,是1952年。下面是詳細信息,來看一下吧!
抗美援朝志願軍參戰人數
抗美援朝,志願軍是輪戰的,就是部隊分幾批進去作戰,並不是一支部隊從頭打到最後的。
總兵力大概是240萬人,不過在朝鮮最高峰人數是135萬,是1952年。
而入朝的五次戰役期間,其實人數都不多。
1950年10月,第一次戰役時,志願軍共有6個軍,18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2個後勤分部,30萬人參戰;
1950年11月第二次戰役時,志願軍共有9個軍30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1個鐵道兵師,4個後勤分部,45萬人參加作戰;
1951年4月,第四次戰役時,志願軍入朝兵力為14個軍42個步兵師,11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3個鐵道兵師,6個後勤分部,達95萬人;
1951年10月,粉碎「聯合國軍」秋季攻勢期間,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9個軍,58個步兵師,9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6個後勤分部,115萬人;
1952年2月,鞏固陣地作戰開始時,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7個軍,52個師,9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95萬人;
1952年10月,秋季戰術反擊作和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7個軍,52個步兵師,10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97萬人;
1953年5月,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9個軍,59個師,14個炮兵師,2個坦克師,10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135萬人。
可見,志願軍在朝兵力的最高峰為1953年5月,而且主要原因在於特種兵部隊的增多。
其次為1951年10月。
因志願軍空軍基地在國內,其各階段參戰人數不包括在內。各階段的入朝部隊有的在一線直接擔任作戰任務,有的在二線擔任海岸防禦和預備隊等任務。
抗美援朝是哪一年開始的
抗美援朝是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到1953年7月27日結束。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領下,跨過鴨綠江,趕赴朝鮮戰場,25日,揭開抗美援朝戰爭序幕。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
朝鮮停戰後,中國人民志願軍又幫助朝鮮人民為戰後的恢復和建設作了大量的工作。1958年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返回祖國。1994年,考慮到朝鮮方面的要求,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召回了駐板門店的軍事停戰委員會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同年12月15日,派駐朝鮮軍事停戰委員會朝中方面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團從朝鮮平壤奉調回國,標志著中國人民志願軍正式完成了歷史使命。
⑻ 抗美援朝志願軍人數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願軍累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總人數達到290萬餘人。
同一時間在戰場上志願軍兵力最高峰,是1953年春反登陸作戰准備期間的135萬人。
先後參戰的部隊包括陸軍27個軍另一個師;
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軍隊包括陸軍70%的兵力;鐵道兵、公安兵100%;空軍70%;炮兵73%;坦克部隊30%;防空部隊60%,工兵部隊57%,都得到了朝鮮戰爭的鍛煉
⑼ 抗美援朝還有多少人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先後有240萬人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其中,190萬兵力先後加入朝鮮一輪戰爭,補充兵力近50萬人,共計240萬人。
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於1953年8月14日宣布,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殲敵193萬餘人(包括死傷和被俘)。
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宣布,聯合國軍隊總傷亡人數超過147萬。美國和韓國正式宣布各自行動的削減總數,總計超過113萬(不包括其他「聯合國軍隊」的削減)。
(9)中國抗美援朝志願軍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朝鮮戰爭開始之前,中國曾計劃在三到五年內恢復生產,減少軍費開支從1950年預算支出的43%到30%的1951年預算支出,和總預算的70%投資於經濟建設、文化、教育、衛生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戰爭開始後,1950年11月15日,中央財政委員會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經黨中央同意,中央政府確定戰時財政經濟工作原則應是國防第一,市場穩定第二,其他第三。朝鮮停戰談判啟動後,國內經濟建設准備工作進一步凸顯和加強。1952年,制定了「建設中抗、穩」的方針。
⑽ 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願軍投入多少兵力
抗美援朝戰爭中,總計有240萬人先後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其中以輪戰方式先後入朝參戰的各種部隊共計190萬,補充兵源近50萬,共計240萬。 1950年10月,第一次戰役時,志願軍共有6個軍,18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2個後勤分部,30萬人參戰;1950年11月第二次戰役時,志願軍共有9個軍30個步兵師,3個炮兵師,1個鐵道兵師,4個後勤分部,45萬人參加作戰;1951年4月,第四次戰役時,志願軍入朝兵力為14個軍42個步兵師,11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3個鐵道兵師,6個後勤分部,達95萬人;1951年10月,粉碎「聯合國軍」秋季攻勢期間,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9個軍,58個步兵師,9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6個後勤分部,115萬人;1952年2月,鞏固陣地作戰開始時,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7個軍,52個師,9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95萬人;1952年10月,秋季戰術反擊作和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7個軍,52個步兵師是,10個炮兵師,1個坦克師,4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97萬人;1953年5月,志願軍入朝兵力有19個軍,59個師,14個炮兵師,2個坦克師,10個鐵道兵師,5個後勤分部,13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