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白府村有多少人口
『壹』 武安帶白的地面名
這個有很多呀,比如武安市白馬岩村、武安市白府村等。
武安市,河北省直轄,邯鄲市代管,位於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晉、冀二省交界地帶,處在京津冀、中原經濟區兩大國家戰略「交匯疊加區」,距晉冀魯豫四個省會城市均在200公里左右。武安市是一座以工業為主的新興城市,礦產資源以鐵、煤礦為主,是全國58個重點產煤縣(市)和全國四大富鐵礦基地之一,總面積1806平方千米。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武安常住人口為811631人。武安市下轄13個鎮,9個鄉,是著名的地方戲曲之鄉、古代冶煉之鄉、中國小米之鄉、全國百強市。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武安「千年古縣」稱號。2019年,武安市地區生產總值638億元,財政總收入105億元,縣域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第83位。2021年3月,被授予 2020年河北省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市、區)。
『貳』 邯鄲市有幾個縣
截至2016年,邯鄲市轄11個縣,分別是:臨漳縣、成安縣、大名縣、涉縣、磁縣、永邱縣、雞澤縣、廣平縣、館陶縣、魏縣、曲周縣。
邯鄲,河北省省轄市,位於河北省南端,太行山東麓,西依太行山脈,東接華北平原,與晉、魯、豫三省接壤,是晉冀魯豫四省交界區唯一的特大城市。
(2)武安市白府村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邯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國邯鄲為趙國都城,魏縣為魏國都城; 漢代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享「五大都會」盛名; 漢末曹魏在臨漳建都, 先後為曹魏、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北宋,北京大名府成為北宋北京;清代,大名府為直隸省第一省會。
邯鄲市屬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熱同期,乾冷同季,隨著四季的明顯交替,依次呈現春季乾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寒冷乾燥。
『叄』 中國傳統村落的村落名錄
2012年12月19日,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門發通知公示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國28個省共646個傳統村落入選該名單,其中貴州省最多,有90個,雲南省和山西省分別為62個、48個,分列2、3位。
第一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 房山區南窖鄉水峪村
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
門頭溝區龍泉鎮三家店村
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
門頭溝區齋堂鎮黃嶺西村
門頭溝區齋堂鎮靈水村
門頭溝區雁翅鎮葦子水村
順義區龍灣屯鎮焦庄戶村
延慶縣八達嶺鎮岔道村 石家莊市井陘縣南障城鎮大梁江村
石家莊市井陘縣南障城鎮呂家村
石家莊市井陘縣於家鄉於家村
石家莊市井陘縣南峪鎮地都村
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梁家村
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宋古城村
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小龍窩村
石家莊市鹿泉市白鹿泉鄉水峪村
邯鄲市磁縣賈壁鄉北賈壁村
邯鄲市磁縣陶泉鄉北岔口村
邯鄲市磁縣陶泉鄉花駝村
邯鄲市磁縣陶泉鄉南王莊村
邯鄲市涉縣固新鎮固新村
邯鄲市涉縣偏城鎮偏城村
邯鄲市涉縣關防鄉宋家村
邯鄲市涉縣河南店鎮赤岸村
邯鄲市涉縣井店鎮王金庄村
邯鄲市武安市伯延鎮伯延村
邯鄲市武安市冶陶鎮安子嶺村
邯鄲市武安市冶陶鎮固義村
邯鄲市武安市冶陶鎮冶陶村
邯鄲市武安市邑城鎮白府村
邢台市內丘縣南賽鄉神頭村
邢台市邢台縣路羅鎮英談村
保定市清苑縣冉庄鎮冉庄村
張家口市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
張家口市蔚縣南留庄鎮南留庄村
張家口市蔚縣湧泉庄鄉北方城村
張家口市蔚縣暖泉鎮北官堡村
張家口市蔚縣暖泉鎮西古堡村
張家口市蔚縣宋家莊鎮上蘇庄村
張家口市陽原縣浮圖講鄉開陽村 太原市晉源區晉源街道店頭村
大同市天鎮縣新平堡鎮新平堡村
大同市靈丘縣紅石塄鄉覺山村
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小河村
陽泉市郊區義井鎮大陽泉村
長治市長治縣八義鎮八義村
長治市長治縣賈掌鎮西嶺村
長治市平順縣石城鎮東庄村
長治市平順縣石城鎮岳家寨村
晉城市高平市河西鎮蘇庄村
晉城市高平市原村鄉良戶村
晉城市高平市馬村鎮大周村
晉城市高平市米山鎮米西村
晉城市陵川縣西河底鎮積善村
晉城市澤州縣晉廟鋪鎮攔車村
晉城市澤州縣北義城鎮西黃石村
晉城市沁水縣嘉峰鎮竇庄村
晉城市沁水縣土沃鄉西文興村
晉城市沁水縣鄭村鎮湘峪村
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郭峪村
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
晉城市陽城縣潤城鎮上庄村
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後溝村
晉中市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
晉中市靈石縣兩渡鎮冷泉村
晉中市靈石縣夏門鎮夏門村
晉中市平遙縣岳壁鄉梁村
晉中市太谷縣北洸鄉北洸村
運城市萬榮縣高村鄉閻景村
運城市新絳縣澤掌鎮光村
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西廂村
忻州市寧武縣涔山鄉王化溝村
忻州市繁峙縣神堂堡鄉茨溝營村
忻州市繁峙縣杏園鄉公主村
忻州市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村
忻州市河曲縣舊縣鄉舊縣村
忻州市岢嵐縣大澗鄉寺溝會村
忻州市岢嵐縣宋家溝鄉北方溝村
忻州市偏關縣萬家寨鎮萬家寨村
臨汾市襄汾縣新城鎮丁村
臨汾市襄汾縣汾城鎮西中黃村
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鄉陶寺村
臨汾市汾西縣僧念鎮師家溝村
呂梁市交口縣雙池鎮西庄村
呂梁市臨縣磧口鎮李家山村
呂梁市臨縣磧口鎮西灣村
呂梁市柳林縣柳林鎮賀昌村
呂梁市柳林縣三交鎮三交村 包頭市土默特右旗美岱召鎮美岱召村
包頭市石拐區五當召鎮五當召村
烏蘭察布市豐鎮市隆盛庄鎮隆盛庄村
赤峰市老府鎮東杖房村 齊齊哈爾市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寧年村富寧屯
齊齊哈爾市富裕縣友誼達斡爾族滿族柯爾克孜族鄉三家子村 閔行區馬橋鎮彭渡村
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
寶山區羅店鎮東南弄村
浦東新區康橋鎮沔青村
松江區泗涇鎮下塘村 鹽城市大豐市草堰鎮草堰村
無錫市惠山區玉祁鎮禮社村
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陸巷古村
蘇州市吳中區金庭鎮明月灣村 杭州市富陽市龍門鎮龍門村
杭州市建德市大慈岩鎮新葉村
杭州市桐廬縣江南鎮深奧村
寧波市奉化市溪口鎮岩頭村
寧波市象山縣石浦鎮東門漁村
寧波市餘姚市大嵐鎮柿林村
寧波市餘姚市梨洲街道金冠村
寧波市餘姚市鹿亭鄉中村
寧波市寧海縣茶院鄉許民村
溫州市蒼南縣礬山鎮福德灣村
溫州市蒼南縣橋墩鎮碗窯村
溫州市樂清市仙溪鎮南閣村
溫州市永嘉縣岩頭鎮芙蓉村
溫州市永嘉縣岩坦鎮嶼北村
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
紹興市嵊州市金庭鎮華堂村
紹興市諸暨市東白湖鎮斯宅村
紹興市紹興縣稽東鎮冢斜村
金華市金東區傅村鎮山頭下村
金華市磐安縣尖山鎮管頭村
金華市磐安縣雙溪鄉梓譽村
金華市浦江縣白馬鎮嵩溪村
金華市浦江縣虞宅鄉新光村
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鄭宅鎮區
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寺平村
金華市武義縣大溪口鄉山下鮑村
金華市武義縣熟溪街道郭洞村
金華市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
金華市永康市前倉鎮後吳村
衢州市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
衢州市江山市大陳鄉大陳村
舟山市岱山縣東沙鎮東沙村
台州市仙居縣田市鎮李宅村
台州市仙居縣白塔鎮高遷村
麗水市縉雲縣新建鎮河陽村
麗水市景寧縣大際鄉西一村
麗水市龍泉市城北鄉上田村
麗水市龍泉市蘭巨鄉官浦垟村
麗水市龍泉市西街街道宮頭村
麗水市龍泉市小梅鎮大窯村
麗水市龍泉市小梅鎮金村村
麗水市遂昌縣焦灘鄉獨山村
麗水市慶元縣濛州街道大濟村 安慶市太湖縣湯泉鄉金鷹村蔡畈古民居
安慶市太湖縣湯泉鄉龍潭寨古民居
黃山市黃山區永豐鄉永豐村
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
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靈山村
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潛口村
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唐模村
黃山市祁門縣閃里鎮坑口村
黃山市休寧縣萬安鎮萬安老街
黃山市休寧縣商山鎮黃村
黃山市黟縣宏村鎮宏村
黃山市黟縣宏村鎮盧村
黃山市黟縣宏村鎮屏山村
黃山市黟縣碧陽鎮關麓村
黃山市黟縣碧陽鎮南屏村
黃山市黟縣西遞鎮西遞村
黃山市歙縣徽城鎮漁梁村
黃山市歙縣鄭村鎮棠樾村
池州市東至縣花園鄉南溪古寨
池州市貴池區墩上街道渚湖姜村
池州市貴池區棠溪鎮石門高村
宣城市涇縣桃花潭鎮查濟村
宣城市涇縣榔橋鎮黃田村
宣城市旌德縣白地鎮江村
宣城市績溪縣瀛洲鎮龍川村 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
福州市長樂市航城街道琴江村
三明市清流縣賴坊鄉賴安村
三明市大田縣濟陽鄉濟陽村
三明市建寧縣溪源鄉上坪村
三明市將樂縣萬全鄉良地村
三明市明溪縣胡坊鎮肖家山村
三明市明溪縣夏陽鄉御簾村
三明市尤溪縣台溪鄉蓋竹村
三明市尤溪縣台溪鄉書京村
三明市尤溪縣西濱鎮厚豐村
三明市尤溪縣新陽鎮雙鯉村
三明市尤溪縣洋中鎮桂峰村
三明市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
泉州市晉江市金井鎮福全村
泉州市永春縣岵山鎮茂霞村
漳州市平和縣大溪鎮莊上村
漳州市平和縣霞寨鎮鍾騰村
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
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梅村
南平市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
南平市順昌縣大幹鎮上湖村
龍岩市連城縣廟前鎮芷溪村
龍岩市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
龍岩市連城縣莒溪鎮壁洲村
龍岩市連城縣四堡鄉務閣村
龍岩市長汀縣館前鎮坪埔村
龍岩市長汀縣三洲鎮三洲村
龍岩市長汀縣紅山鄉蘇竹村
龍岩市上杭縣太拔鄉院田村
龍岩市新羅區適中鎮中心村
龍岩市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
龍岩市漳平市雙洋鎮東洋村
寧德市福安市溪潭鎮廉村
寧德市福鼎市磻溪鎮仙蒲村
寧德市福鼎市店下鎮巽城村
寧德市福鼎市管陽鎮西昆村
寧德市福鼎市太姥山鎮瀲城村
寧德市古田縣吉巷鄉長洋村
寧德市古田縣平湖鎮富達村
寧德市古田縣杉洋鎮杉洋村
寧德市屏南縣長橋鎮柏源村
寧德市屏南縣長橋鎮長橋村
寧德市屏南縣雙溪鎮雙溪社區
寧德市屏南縣棠口鄉棠口村
寧德市屏南縣棠口鄉漈頭村
寧德市屏南縣甘棠鄉漈下村
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半月里村 南昌市進賢縣溫圳鎮楊溪村委李家村
南昌市進賢縣文港鎮晏家村
南昌市安義縣石鼻鎮羅田村
景德鎮市浮梁縣江村鄉嚴台村
景德鎮市浮梁縣勒功鄉滄溪村
景德鎮市浮梁縣浮梁鎮舊城村
景德鎮市浮梁縣瑤里鎮高嶺村
景德鎮市浮梁縣瑤里鎮繞南村
景德鎮市浮梁縣峙灘鄉英溪村
贛州市贛縣白鷺鄉白鷺村
贛州市安遠縣鎮崗鄉老圍村
贛州市龍南縣楊村鎮楊村村燕翼圍
贛州市龍南縣關西鎮關西村
吉安市井岡山市鵝嶺鄉塘南村
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陂下村
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橫坑村
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渼陂村
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釣源村
吉安市安福縣金田鄉柘溪村
吉安市安福縣洋門鄉上街村
吉安市安福縣洲湖鎮塘邊村
吉安市吉水縣金灘鎮燕坊村
宜春市高安市新街鎮賈家村
宜春市宜豐縣天寶鄉天寶村
撫州市廣昌縣驛前鎮驛前村
撫州市樂安縣湖坪鄉湖坪村
撫州市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
撫州市金溪縣雙塘鎮竹橋村
上饒市婺源縣江灣鎮江灣村
上饒市婺源縣江灣鎮汪口村
上饒市婺源縣思口鎮延村
上饒市婺源縣沱川鄉理坑村
上饒市婺源縣浙源鄉虹關村 濟南市章丘市官莊鎮朱家峪村
青島市嶗山區王哥庄街道青山漁村
青島市即墨市豐城鎮雄崖所村
淄博市周村區王村鎮李家疃村
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夢泉村
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上端士村
棗庄市山亭區山城街道興隆庄村
濰坊市寒亭區寒亭街道西楊家埠村
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山西街村
威海市榮成市寧津街道東楮島村 洛陽市孟津縣小浪底鎮喬庄村
洛陽市汝陽縣蔡店鄉杜康村
平頂山市寶豐縣楊庄鎮馬街村
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臨灃寨(村)
平頂山市郟縣李口鎮張店村
平頂山市郟縣渣園鄉渣園村
平頂山市郟縣冢頭鎮西寨村
新鄉市衛輝市獅豹頭鄉小店河村
濮陽市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
漯河市郾城區裴城鎮裴城村
三門峽市陝縣西張村鎮廟上村
南陽市鄧州市杏山旅遊管理區杏山村
南陽市內鄉縣乍曲鄉吳埡村
信陽市光山縣文殊鄉東岳村
信陽市羅山縣鐵鋪鄉何家沖村
信陽市新縣八里畈鎮神留橋村丁李灣村
鶴壁市鶴山區姬家山鄉王家辿村 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大余灣
武漢市黃陂區李家集街道泥人王村
黃石市陽新縣浮屠鎮玉堍村
黃石市陽新縣排市鎮下容村闞家塘
十堰市竹溪縣中峰鎮甘家嶺村
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高家堰鎮向日嶺村六組
襄陽市棗陽市新市鎮前灣村
荊門市鍾祥市客店鎮趙泉河村
孝感市大悟縣芳畈鎮白果樹灣村
孝感市大悟縣宣化鎮鐵店村八字溝
黃岡市紅安縣華家河鎮祝樓村祝家樓垸
黃岡市麻城市歧亭鎮丫頭山村
黃岡市武穴市梅川鎮同心村李壠垸
咸寧市赤壁市趙李橋鎮羊樓洞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崔家壩鎮滾龍壩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白果鄉金龍壩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鐵爐白族鄉鐵爐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鐵爐白族鄉細杉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五里鄉五里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鶴峰縣中營鄉三家台蒙古族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百福司鎮新安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來鳳縣大河鎮冷水溪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涼霧鄉海洋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大路壩區蛇盤溪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甲馬池鎮馬家溝村王母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清坪鎮中寨壩村鄭家壩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椒園鎮慶陽壩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沙道溝鎮兩河口村 衡陽市常寧市廟前鎮中田村
邵陽市隆回縣虎形山瑤族鄉崇木凼村
岳陽市岳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
張家界市永定區王家坪鄉石堰坪村
益陽市安化縣東坪鎮黃沙坪老街
益陽市安化縣馬路鎮馬路溪村
郴州市永興縣高亭鄉板梁村
永州市零陵區富家橋鎮干岩頭村
永州市江永縣夏層鋪鎮上甘棠村
永州市祁陽縣潘市鎮龍溪村
永州市雙牌縣理家坪鄉坦田村
懷化市辰溪縣上蒲溪瑤族鄉五寶田村
懷化市會同縣高椅鄉高椅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夯沙鄉夯沙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縣碗米坡鎮首八峒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阿拉營鎮舒家塘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都里鄉拉毫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麻沖鄉老洞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高峰鄉岩排溪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紅石林鎮老司岩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默戎鎮龍鼻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邊城鎮磨老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板栗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鎮德夯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鎮中黃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苗兒灘鎮六合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苗兒灘鎮惹巴拉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大壩鄉雙鳳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靈溪鎮老司城村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小溪鄉小溪村 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大嶺村
韶關市仁化縣石塘鎮石塘村
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
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前美村
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松塘村
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大旗頭村
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碧江村
江門市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
江門市恩平市聖堂鎮歇馬村
湛江市雷州市白沙鎮邦塘村
湛江市雷州市龍門鎮潮溪村
湛江市雷州市南興鎮東林村
湛江市遂溪縣建新鎮蘇二村
肇慶市端州區黃崗街道白石村
肇慶市封開縣羅董鎮楊池古村
肇慶市廣寧縣北市鎮大屋村
惠州市博羅縣龍華鎮旭日村
惠州市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
梅州市梅縣區水車鎮茶山村
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僑鄉村
梅州市梅縣區桃堯鎮桃源村
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橋溪村
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石樓村
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松坪村
梅州市豐順縣埔寨鎮埔北村
梅州市蕉嶺縣南礤鎮石寨村
梅州市興寧市羅崗鎮柿子枰村
汕尾市陸豐市大安鎮石寨村
河源市和平縣林寨鎮林寨古村
清遠市佛岡縣龍山鎮上岳古圍村
清遠市佛岡縣高崗鎮社崗下村
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南崗古排
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三排村
東莞市企石鎮江邊村
東莞市茶山鎮南社村
東莞市石排鎮塘尾村
中山市南朗鎮翠亨村
潮州市潮安區古巷鎮古一村象埔寨
潮州市潮安區龍湖鎮龍湖古寨
雲浮市雲城區腰古鎮水東村 南寧市江南區江西鎮揚美村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拱洞鄉平卯村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四榮鄉東田村
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四榮鄉榮地村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丹洲鎮丹洲村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高定村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鄉高友村
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和平鄉龍脊村
桂林市灌陽縣洞井瑤族鄉洞井村
桂林市灌陽縣水車鄉官莊村
桂林市灌陽縣新街鄉江口村
桂林市荔蒲縣馬嶺鎮永明村小青山屯
桂林市臨桂縣四塘鄉橫山村
桂林市靈川縣潮田鄉太平村
桂林市靈川縣大圩鎮熊村
桂林市靈川縣定江鎮路西村
桂林市靈川縣靈田鄉長崗嶺村
桂林市靈川縣靈田鄉迪塘村
桂林市靈川縣青獅潭鎮老寨村
桂林市靈川縣青獅潭鎮江頭村
桂林市靈川縣三街鎮溶流上村
桂林市平樂縣沙子鎮沙子村
桂林市興安縣白石鄉水源頭村
桂林市興安縣漠川鄉榜上村
桂林市陽朔縣白沙鎮舊縣村
桂林市陽朔縣興坪鎮漁村
欽州市靈山縣佛子鎮大蘆村
玉林市北流市民樂鎮蘿村
玉林市玉州區城北街道高山村
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金鍾山鄉平流屯
百色市那坡縣城廂鎮達臘屯
百色市西林縣馬蚌鄉浪吉村那岩屯
賀州市鍾山縣燕塘鎮玉坡村
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秀水村
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福溪村
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新華鄉虎馬嶺村
賀州市平桂管理區鵝塘鎮蘆崗村
賀州市鍾山縣回龍鎮龍道村
來賓市象州縣羅秀鎮納祿村 海口市龍華區新坡鎮文山村
海口市龍華區遵譚鎮東譚村
海口市瓊山區國興街道上丹村
三亞市崖城鎮保平村
文昌市會文鎮十八行村
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
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 涪陵區大順鄉大順村
涪陵區青羊鎮安鎮村
九龍坡區走馬鎮椒園村
綦江縣東溪鎮永樂村
忠縣花橋鎮東岩古村
忠縣新生鎮鍾壩村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金嶺鄉銀杏村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石家鄉黃龍村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悅崍鎮新城村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梅江鎮民族村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蒼嶺鎮大河口村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水河鎮河灣村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水河鎮後溪村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南腰界鄉南界村 成都市邛崍市平樂鎮花楸村
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
瀘州市瀘縣兆雅鎮新溪村
瀘州市敘永縣分水鎮木格倒苗族村
遂寧市射洪縣青堤鄉光華村
南充市閬中市老觀鎮老龍村
南充市閬中市天宮鄉天宮院村
巴中市巴州區青木鎮黃桷樹村
雅安市寶興縣磽磧鄉夾拉村委和平藏寨
雅安市石棉縣蟹螺藏族鄉蟹螺堡子
雅安市雨城區上里鎮五家村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桃坪鄉桃坪村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沙爾宗鄉叢恩村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黑虎鄉小河壩村鷹嘴河組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雁門鄉蘿卜寨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得榮縣子庚鄉八子斯熱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更知鄉修貢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泥巴鄉古西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新都鎮七灣村
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縣梭坡鄉莫洛村 貴陽市花溪區高坡苗族鄉批林村
貴陽市花溪區石板鎮鎮山村大寨
貴陽市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馬頭村
遵義市赤水市丙安鄉丙安村
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大坪鎮龍潭村
遵義市鳳岡縣綏陽鎮瑪瑙村
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吉昌村
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石板房村
安順市西秀區大西橋鎮鮑屯村
安順市西秀區七眼橋鎮雲山村
銅仁市德江縣楠桿土家族鄉興隆社區上壩自然寨
銅仁市江口縣太平土家族苗族鄉雲舍村
銅仁市石阡縣白沙鎮馬桑坪村
銅仁市石阡縣白沙鎮箱子坪村
銅仁市石阡縣國榮鄉樓上村
銅仁市石阡縣國榮鄉葛容村高橋自然村
銅仁市石阡縣河壩場鄉小高王村
銅仁市石阡縣聚鳳仡佬族侗族鄉黃泥坳村
銅仁市石阡縣聚鳳仡佬族侗族鄉廖家屯村
銅仁市石阡縣聚鳳仡佬族侗族鄉瓮水屯村
銅仁市石阡縣石固仡佬族侗族鄉公鵝坳村
銅仁市石阡縣五德鎮大寨村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仁縣巴鈴鎮百卡村卡嘎布依寨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往洞鄉增沖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往洞鄉則里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丙妹鎮岜沙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谷坪鄉銀潭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下江鎮高仟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縣揚武鄉排莫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南哨鄉翁座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隆里鄉隆里所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河口鄉文斗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上郎德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下郎德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郎德鎮南猛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控拜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壩寨鄉壩寨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壩寨鄉蟬寨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壩寨鄉高場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壩寨鄉高興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壩寨鄉青寨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大稼鄉鄧蒙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德順鄉平甫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地坪鄉岑扣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地坪鄉高青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地坪鄉滾大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洪州鎮歸歐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洪州鎮九江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洪州鎮平架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洪州鎮三團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九潮鎮高寅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九潮鎮貢寨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九潮鎮吝洞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雷洞瑤族水族鄉金城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茅貢鄉蠶洞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茅貢鄉沖寨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茅貢鄉登岑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茅貢鄉地捫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茅貢鄉高近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茅貢鄉流芳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茅貢鄉寨頭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孟彥鎮芒嶺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高冷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紀登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紹洞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育洞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尚重鎮朱冠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雙江鄉黃崗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岩洞鎮述洞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岩洞鎮岩洞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岩洞鎮宰拱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岩洞鎮竹坪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永從鄉豆洞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鄉肇興中寨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鄉紀堂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鄉紀堂上寨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鄉堂安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肇興鄉肇興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平江鄉滾仲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興華鄉八蒙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興華鄉擺貝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栽麻鄉大利村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栽麻鄉宰盪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瑤山民族鄉董蒙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永康民族鄉太吉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縣永康民族鄉堯古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場河村交懂組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壩街鄉壩輝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都江鎮怎雷村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拉攬鄉排燒村 曲靖市會澤縣娜姑鎮白霧村
曲靖市羅平縣魯布革布依族苗族鄉羅斯村委臘者村
玉溪市元江縣青龍廠鎮它克村
保山市隆陽區板橋鎮板橋村
保山市施甸縣姚關鎮山邑村
保山市騰沖縣固東鎮和平村
保山市騰沖縣固東鎮順利村
保山市騰沖縣和順鎮水碓村
昭通市威信縣水田鄉灣子苗寨村
麗江市古城區大東鄉大東行政村
麗江市古城區金山鄉貴峰村
麗江市古城區金山鄉漾西村
麗江市古城區七河鄉共和西關村
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鄉落水村
麗江市永勝縣期納鎮谷宇村
麗江市永勝縣期納鎮清水村
麗江市玉龍縣白沙鄉白沙村
麗江市玉龍縣寶山鄉石頭城村
麗江市玉龍縣石頭鄉桃園村
普洱市江城縣整董鎮城子三寨村
普洱市景東縣大街鄉三營村
普洱市景東縣文井鎮清涼村梁家組
普洱市瀾滄縣酒井哈尼族鄉勐根村老達保組
普洱市墨江縣聯珠鎮碧溪古鎮村
普洱市墨江縣那哈鄉牛紅村委勐嘎村
普洱市寧洱縣同心鄉那柯里村
普洱市思茅區龍潭鄉龍潭村南本小組
臨滄市滄源縣勐角鄉翁丁村
臨滄市鳳慶縣魯史鎮魯史古集村
臨滄市鳳慶縣魯史鎮沿河村
臨滄市臨翔區博尚鎮大勐准委會勐准組(村)
臨滄市臨翔區博尚鎮碗窯村碗窯組
臨滄市臨翔區博尚鎮永和村委上永和村
臨滄市臨翔區平村鄉那玉村委東崗村
臨滄市臨翔區章馱鄉勐旺村委勐旺大寨
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光祿鎮西關村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官廳鎮蒼台村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西庄鎮團山村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永寧鄉城子村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西三鎮可邑村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西三鎮膩黑村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寶秀鎮鄭營村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縣董干鎮新寨村委城寨村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諾族鄉洛特老寨村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鎮曼春滿村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易武鄉十字街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太邑鄉者么村委大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喜州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金華鎮劍川古城
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沙溪鎮寺登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禾甸鎮大營庄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禾甸鎮舊邑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雲南驛鎮雲南驛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博南鎮曲硐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博南鎮花橋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縣杉陽鎮杉陽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寶豐鄉寶豐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檢槽鄉師井村大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雲龍縣諾鄧鎮諾鄧古村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永建鎮東蓮花村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鄉曼東村 昌都地區芒康縣納西民族鄉上鹽井村
昌都地區左貢縣東壩鄉軍擁村
日喀則地區吉隆縣貢當鄉汝村
日喀則地區吉隆縣吉隆鎮幫興村
林芝地區工布江達縣錯高鄉錯高村 銅川市耀州區孫塬鎮孫塬村
渭南市韓城市西庄鎮黨家村
榆林市綏德縣白家鹼鄉賀一村
榆林市佳縣佳蘆鎮神泉村
榆林市米脂縣楊家溝鎮楊家溝村 蘭州市西固區河口鄉河口村
蘭州市永登縣連城鎮連城村
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城河村
白銀市景泰縣寺灘鄉永泰村
天水市麥積區麥積鎮街亭村
天水市麥積區新陽鎮胡家大庄村
隴南市文縣石雞壩鄉哈南村 海東地區互助縣丹麻鎮索卜灘村
海東地區互助縣丹麻鎮哇麻村
海東地區互助縣東溝鄉大庄村
海東地區互助縣五十鎮北庄村
海東地區互助縣五十鎮寺灘村
海東地區互助縣五十鎮土觀村
海東地區循化縣街子鄉孟達山村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保安鎮城內村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鎮吾屯下庄村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年都乎鄉年都乎村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年都乎鄉郭麻日村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曲庫乎鄉江什加村
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仲達鄉電達村 固原市隆德縣城關鎮紅崖村一組
固原市隆德縣奠安鄉梁堡村一組
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北長灘村
中衛市沙坡頭區香山鄉南長灘村 吐魯番地區鄯善縣吐峪溝鄉麻扎村
哈密地區哈密市回城鄉阿勒屯村
哈密地區哈密市五堡鎮博斯坦村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縣喀拉達拉鎮瓊庫什台村
『肆』 彰德府武安縣白起村現歸那省那市管轄,
彰德府武安縣
現在是河北省邯鄲市(地級)所屬的武安市(縣級)。
至於白起村,不記得武安有這么個村子,應該很小吧。
『伍』 全國白姓人口有多少
當代白姓的人口已達280萬,為全國第七十九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2%。
白姓是中國的姓氏之一,源出有五:源自嬴姓、羋姓、出自以地名為氏、出自部落、出自改姓。白姓最早源自嬴姓。秦武公死後,公子白未能繼立,武公的同母弟德公將君位從公子白手中奪走。
武公居住的故地在秦國都城雍(今陝西鳳翔)附近的平陽(今陝西歧山、噤縣一帶),德公把平陽封給了公子白。公子白死後,他的後人就以白為氏。
『陸』 邯鄲各個區縣的人口是多少
到2018年,邯鄲已轄6個區、1個縣級市、11個縣、1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個省級開發區。
分別是:
1.叢台區:截至2015年人口普查總人口445700人。
2.邯山區:2014年人口普查時,總人口為85萬。
3.復興區:截至2017年人口普查,人口37萬。
4.峰峰礦區:截止2010年普查,總人口為51萬人。
5.武安市:據2010年人口普查,總人口為82萬。
6.臨漳縣:據2014年人口普查,總人口為72萬。
7.成安縣:2010年人口普查人口40萬。
8.道明縣:2018年人口普查,總人口94.5萬人。
9.她縣;截至2018年人口普查,總人口為43萬。
10.磁縣:2013年人口普查時人口為65萬。
11.邱縣:人口26萬,截至2017年普查。
12.濟澤縣:2016年人口普查,人口33萬。
13.廣平縣:2012年人口普查時,總人口為28萬。
14.館陶縣:據2015年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為36萬。
15..魏縣:2012年人口普查為102萬人。
16.曲周縣:2011年人口普查45.9萬人
(6)武安市白府村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邯鄲是河北省的一個城市。它位於河北省的南端,在太行山東麓,太行山山脈的西部,華北平原的東部。它與晉、魯、豫三省接壤。
常住人口952.8萬人。下轄6個區、1個縣級市、11個縣、1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個省級開發區。
邯鄲有3100年的歷史,早在8000年前,慈山就誕生了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戰國時期的邯鄲是趙國的都城,魏國的都城是衛縣。
漢朝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享「五都會」之美譽;漢末,曹魏在臨漳建都,先後是曹魏、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都城。北宋時,大名成為北宋的輔都。在清朝,大名是直隸的第一個都城。
『柒』 邯鄲的特產是什麼
尤以涉縣花椒、核桃、柿子,磁縣大米、臨漳冬果、雞澤辣椒著名。
彭城陶瓷:已有1400年歷史,素負盛名,為全國十大陶瓷生產基地之一。產於彭城鎮。
邯鄲日用瓷:產於彭城鎮磁州窯。素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稱。該瓷質地優良,製作精緻,形式典雅,絢麗多姿,如象牙瓷,色調素雅,質地細膩,光潤柔和,造型新穎,美觀實用,色彩分明,美玉青花瓷,釉面光潤,潔凈細膩,白中透翠,有質如玉、明如鏡、聲如磬之譽。
邯鄲粉皮:產於永年、雞澤兩縣。系以當地特產明綠豆為原料加工製成。呈半透明圓片狀,直徑40厘米,其薄如紙,潔白光亮,質地滑爽,韌而耐嚼,清香利口,品味純正。可熱食、冷拌或制湯,最為夏令佐酒佳品。明綠豆粒大,色綠,適於加工成粉皮、粉絲、涼粉。
武安市
武安山羊。
活水鄉:活水熏醋。
上焦寺鄉:土陶器。
邯鄲縣
永年縣
大蒜。
南沿村鎮:大蒜。
曲周縣
紅棗、枸杞。
曲面:其條細如絲,色澤淡黃,煮熟後具有果子露香味,入口柔滑,咀嚼筋韌。質疏散不粘連,耐貯存,便攜帶。為高蛋白營養食品,極宜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患者及年老體弱者食用。清末,曾充直隸貢品進獻宮廷。
南里岳鄉:紅棗、辣椒、枸杞。
館陶縣
魏縣
盛產鴨梨。
成安縣
大名縣
大名杏:傳統品種有20多種,特點各異。一串鈴果肉黃白質細,纖維少,果汁多,味微酸,有香氣。紅杏果肉深黃色,極甜有香氣,離核,品質最上。牛犢杏果肉青黃色,皮厚肉細,離核,汁少味酸,適宜加工。水白杏皮薄肉細,離核,果汁多,味甜微酸,品質較好,但不耐儲存,宜鮮食。
大名核桃紋烏棗:系以當地特產團棗為原料,經加工熏烤而成,色澤烏亮,且有核桃紋,故名。自古盛產團棗,其個大肉厚,核小,色澤紫紅,適宜加工干品。成品呈卵圓形,烏黑光亮,肉質柔韌,味香甜,耐貯存,不易變質。
胡家灣黃瓜:產於胡家灣村,其每個葉腋花序多結3枚,因別稱「葉里仨」。產品色澤翠綠,粗細均勻,皮薄肉嫩,周身帶刺,清脆可口。該瓜早於明萬曆年間自山東汶漳縣引種而來,距今已達400餘年。
大名五百居香腸:創始人王湘雲原籍山東濟南,清道光年間遷居大名府設店,產銷香腸,因大名、濟南兩地相距500里,故取店名為「五百居」。成品色澤純正,腸條飽滿,粗細均勻,肥瘦適宜,甜咸兼具,香味醇厚,軟滑利口,食之不膩,且耐久存。
西付集鄉:「王小樓甜瓜」。
涉縣
涉縣花椒、核桃、柿子,譽為「涉縣三珍」。花椒產量全國第一,核桃、柿子居全省首位。
涉縣牛心柿子:因外形酷似牛心而得名。色澤多淺紅或金黃色,皮薄,汁蜜甜,10月中旬成熟。早在明、清時期即種植,並為貢品。現以索卜、偏城、石門、城關、溫村等鄉為集中產區。
王小樓甜瓜:以原產地為王小樓村而得名。瓜型美觀,皮薄肉厚,香甜味美,酥脆可口。傳統品種有20餘種。以黃金墜、牛角蜜、老來少、小荒瓜種植面積較大,集中產於王小樓、魏小樓村,曾作為貢品進獻清宮,白玉瓜、黃金墜皆為皇家命名。
涉縣核桃:產於索卜、偏城、扁店、城關、河南店、石門、於庄、安巨、運城、溫村等10個鄉。品種有綿核桃和夾皮核桃兩種。綿核桃橢圓或圓形,淺棕色,皮薄且脆,持核桃數個於掌中,用勁一攥,皮即破碎,核仁完整脫出,形如人腦狀,乳白色,口感香、甜、脆。夾皮核桃個頭略小,皮較厚,核內有夾皮,取仁較難。但含油量高於綿核桃,香味醇厚,宜榨油。
西戌鎮:符山柿子,久負盛名。
雞澤縣
特產辣椒�
雞澤鎮:辣椒。
風正鄉:辣椒。
邱縣
香城固鄉:馬蘭柳編,暢銷國內外。
廣平縣
大蔥、辣椒、鴨梨、蘋果。
肥鄉縣
翟固鄉:紅棗。
臨漳縣
冬果、大麥。
磁縣
磁縣大米。
磁州水石盆景:產於北來村鄉,上水石藏量較多,盆景工藝精湛,暢銷國內外。
『捌』 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冶陶鎮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河北省邯鄲市武安市冶陶鎮下轄村委會包括冶陶村委會、趙峪村委會、安子嶺村委會、紅門村委會、新莊村委會、琅礦村委會、苑府村委會、南楊庄村委會、偏亮村委會、牛庄村委會、大娥峪村委會、嶺底村委會、七水嶺村委會、固義村委會、牛頭村委會、馬村村委會、固鎮村委會、後山村村委會、王二庄村委會、新安庄村委會、東安庄村委會。
『玖』 邯鄲的佔地面積有多大
12000平方公里
【邯鄲】
邯鄲,河北省省轄市,位於河北南端,晉冀魯豫四省交界處,西依太行山脈,東連華北平原,北連邢台、南毗安陽,素稱河北省的南大門,是國務院批准具有地方立法權的18個較大的市。
邯鄲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000年前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戰國邯鄲為趙國都城,魏縣為魏國都城; 漢代與洛陽、臨淄、南陽、成都共享「五大都會」盛名; 漢末曹魏在臨漳建都,先後為曹魏、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城;北宋,北京大名府成為北宋北京;清代,大名府為直隸省第一省會。
邯鄲市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京廣鐵路、邯濟鐵路、邯長鐵路、邯黃鐵路、京廣高鐵5條鐵路縱橫,邯鄲國際陸港坐落在此,106國道、107國道、309國道、京珠高速、青蘭高速、邯大高速形成雙十字交叉,邯鄲國際機場坐落於冀南新區。隨著邯黃鐵路通車,黃驊港、京唐港聯系更為快捷。
『拾』 白姓的人口數量
當代白姓的人口已達280萬,為全國第七十九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2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四省,大約占白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於四川、黑龍江、甘肅、青海、內蒙古、雲南,這六省區又集中了26%的白姓人口。河南居住了白姓總人口的16%,為白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豫冀、秦晉兩大塊白姓的聚集區。白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陝甘寧大部、河南西部、河北大部、京津、內蒙古中部、黑吉蒙交界地段、湖北西北、四川北段、雲南南部,白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1.6%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白20.4%,居住了大約43%的白姓人群。在四川部、河南東部、安徽西北、山東西部、河北東北、西北,白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0.6%之間。上述地區覆蓋面積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6.2%,居住了大約25%的白姓人群白(Bái)姓源出有六:
1、出自羋姓,顓頊帝的裔孫白公勝之後,以封邑名為氏。據《元和姓纂》、《尚龍錄》等資料所載,顓頊帝的後裔陸終娶鬼方氏為妻,生下六個兒子,其中第六個兒子叫季連,賜姓羋。季連的後裔熊繹在荊山一帶建諸侯國,定都丹陽。公元740年,荊君熊通自封為武王。他的兒子於公元689年遷都郢,改國號楚。楚平王時,太子建因做晉軍襲鄭國的內應而被殺,太子建的兒子熊勝便逃到吳,投奔伍子胥。楚平工的孫子惠王即位後,楚令子西把熊勝招回國,任巢大夫,封在白邑(今河南省息縣包信東南),稱為白公勝。可晉國伐鄭,子西出兵救鄭,白公勝因子西言而無信,發動政變,殺死子西,囚禁惠王,並著手改革朝政以爭取民心,但以失敗告終。他自殺後,其子孫便以祖輩封邑名為氏,稱白氏,是為河南白姓;也有以「白公」、「白侯」為氏的。
2、出自姬姓。周太王5世孫虞仲的後人百里奚,生子孟明視。他有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丙。據《元和姓纂》、《唐書·宰相世系表》等資料所載,春秋時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其後人以名諱字為氏,就是秦國的白氏,是為陝西白姓。
3、據《姓氏尋源》及《元命苞》所載,遠古時期,我國北部的姜姓部落首領炎帝有一個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脈,為疏通水道做出了貢獻。其子孫便以「白」為姓,稱白氏。
4、以地名為氏。據《姓氏考略》所載,唐置白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一帶),國人以地為氏,稱為白姓。
5、皇帝賜姓。如元時西域紇城人察罕,明時元人北斗努、阿都拉、伯嘉律等人被賜姓白;又元代回回世家伯篤那丁,「其子察汗,賜姓白氏」。
6、他族改姓或又改他姓:
①
如回族白姓,由易卜拉欣之後裔,分別取其祖輩名字中的每一個字立姓而來。因易卜拉欣,亦譯伊白來金或伊白拉金,故後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② 據《台北縣氏族略》所載,唐代突厥人白元光系改姓而來。
③ 猶太人留居河南開封之後裔中有白姓。
④
裕固族斯娜氏、阿克達塔爾氏、巴依亞提氏,鄂倫春白依爾氏,土族白彥氏,漢姓為白。
⑤ 台灣土著、佤、東鄉、苗等族均有白姓。
得姓始祖:白乙丙。名丙,字白乙,孟明視子,一說為蹇叔子,春秋時秦國著名將領,前六二七年,在孟明視率領下,白乙丙與兄西乞術將兵襲鄭,滅滑,歸途過崤山,遭晉軍伏擊,被殲,三將均被俘。後釋放回國,白乙丙等知恥而
後勇,三年後,又將兵伐晉,渡河焚船,大敗晉人。白乙丙後積攻升為大夫,其後人以此為榮,遂有以其名諱為氏者,稱白姓,並尊白乙丙為白姓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白姓最早發源於陝西、河南一帶。戰國時期,河南白姓(白公勝一支)遷入陝西等地。據載,白公勝之子首先徙居秦國,在今陝西發展繁衍。秦時,始皇一統天下,封白起之子白仲於山西太原,其子孫遂世居太原。魏晉南北朝之際,白仲之後形成太原郡望,進而或遷陝西韓城、渭南;或遷湖北襄陽;或遷河南洛陽,皆在當地發展旺盛。隋代以後,白姓有更多新鮮血液注入(如「尋根溯源」所注),使得白姓家族更趨繁茂龐大。唐時白仲後裔白溫,遷華州下邽(今陝西省渭南東北);白鍠居鄭州(今屬河南省);白鍠之孫為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晚年居洛陽(今屬河南省)香山,為白姓遷洛始祖,其後代分衍河南各地,蔚為壯觀。五代時,白姓遷於古時南陽,後繁衍旺盛,形成當地望族,且以「南陽」為郡望堂號。宋元時期,有白姓族人為避金人及蒙古軍隊南下,紛紛徙遷南方。但總體看來,白姓仍以北方為主居地。明朝,白姓作為山西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遷於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北京、天津等地。從清初開始,閩、粵白姓有陸續入居台灣,進而移於海外者。今日白姓以四川、山西、陝西、河南等省為多,這四省白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白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五。白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三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九。
■歷史名人
白丹:字圭,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水利家、經濟思想家。其主張減輕稅斂、「樂觀時變」、「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白起:陝西眉縣人,戰國時秦國大將,被封武安君。善用兵,屢戰屢勝,長平一役,坑殺趙軍四十多萬,後遭妒自殺。
白建:南北朝時北齊人,歷官進侍中、中書令等,並賜田韓城。
白鍠:白居易之祖父。自幼好學,善於文章,尤工五言詩,有集十卷,十七歲明經及第,官
至河南府鞏縣令。
白樸:元代著名的戲曲家。所作雜劇今知有16種,現存《牆頭馬上》、《梧桐雨》、《東牆記》3種,都是描寫愛情的作品,其中前2種最有名。
白英:明代傑出的水利專家,曾為當時禮部尚書疏通河道出謀獻策,特別為大運河暢通做出了貢獻。
白朗:河南省寶豐人,清代寶豐農民起義領袖,反清反袁,打擊殘害中國人民的傳教士。後在虎狼爬嶺戰斗中受傷犧牲。
白瑜娑:寧夏靈武人,隋末農奴起義首領。其出身奴隸,一呼四方皆應,聚眾數萬人,給隋政權以沉重打擊。
白居易:唐代傑出的詩人,貞元進士,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在文學上他積極倡導現實主義和樸素文風。所著《與元九書》詩論,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詩文朴實無華,廣為流傳。
白行簡:白居易弟,當時有名文學家。他長於辭賦,但未有流傳下來,現存傳奇小說《李娃傳》是他的代表作。《三夢記》近於雜錄。
白敏中:下邽人,白居易從弟,唐代大臣。進士出身,歷仕武宗,懿宗二朝,兩度為相,政績卓著。
白玉蟾:閩清(今屬福建省)人,宋代名士,詔封紫清真人。博覽群書,善書,工畫,著有《海瓊集》等。
白景亮:元朝南陽人,知明法律,善於書算,官至衢州路總管。
白毓昆:江蘇省通州(今南通)人,早年創刊《地學雜志》。武昌起義爆發後,宣傳革命,策動灤州新軍起義,參與組織「北方革命協會」。後任北方革命軍政府參謀長,因兵敗被捕犧牲。
白崇禧:廣西桂林人,國民黨桂系首腦。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均擔任國民黨軍隊重要職務。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地渡過長江,白崇禧所統率的軍隊主力在鄂、湘、桂地區被殲滅。同年底,從南寧逃往台灣省,任蔣介石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1966年12月2日病死於台北。
■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置郡。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區。
南陽郡:戰國秦昭王35年始置郡。漢時相當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隕縣間地。
2、堂號
治生堂:源自戰國時白圭樂觀時變。他曾經說:「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猶伊、呂之治國,孫吳之用兵。」所有天下論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師。
香山堂:出自唐朝大詩人白居易的別號「香山居士」。
此外,白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南陽堂」等。
五、宗族特徵
1、「白」有純潔之義,亦象徵品德之高潔,白姓族人莫不以此嚴於律己,以家規家訓克己昌明,世代流芳。
2、白姓名人古以有之,文壇多俊秀,「居易倡文合時事,長慶集中載功德」為其寫照。
3、白姓雖歷經遷徙,但仍為一典型北方姓氏。
4、白姓字行輩份亦文采飛揚,字字珠璣。如白方堅所撰《白氏家譜》中河北滄州白姓一支字行為:「玉壽克顯,雲亭松平,品宏茂令。」
■【白姓宗祠通用對聯】
〖白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棲真筆洞;
結社香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士白玉蟾,閩清人,家瓊州,字如晦;號海瓊子,後隱於武夷山。初至雷州,繼為白氏子。博洽群書,善書,工畫。詔封紫清真人。有《海瓊集》等。下聯典指晚唐詩人白居易,字樂天,祖籍太原,曾祖時,遷居下邽(今陝西省渭南北)。貞元進士。曾任翰林學士、左拾遺、贊善大夫等職。後以得罪權貴,以「越職言事」罪,貶為江州司馬。穆宗時,召回長安,目擊宦官擅政,朋黨傾軋,政治混亂,自請外出,歷任杭州、蘇州刺史。後官太子少傅,以刑部尚書致仕。與香山僧如滿結香火社,自稱香山居士。初與元禛酬詠,號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號齊白。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六貼三十卷。
珍珠贈嫁;
紫石刊書。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貧士白厚,有才學,娶富家劉純材的女兒為妻,送黑色耳飾十件作聘禮,劉純材則以珍珠一升、紫鴨千隻回贈,並使家僮滿路撒燭花。下聯典指唐代詩人白居易白女兒白金鑾,自幼聰敏,十歲時書寫《北山移文》(南朝齊文學家孔稚圭作),白居易為她買來終南山紫石刊刻。
棲真筆洞;
結社香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宋道士白玉蟾,原名葛長庚,繼為白氏子,字如晦,號海瓊子,福建閩清人。十二歲試童子科,諳熟九經,能詩善賦,且長於書法、繪畫。因出於俠義而殺人,逃亡至武夷山,隱居筆洞,改裝道士,又游於華南各地。嘉定年間曾應召到朝中,受命駐太乙宮,詔封「紫清真人」,是道教南宗教旨的實際創立者。著有《玉隆集》、《上清集》等。下聯典指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貞元年間進士,歷官校書郎、左拾遺、江州司馬、杭州刺史、蘇州刺史、刑部尚書。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其詩語言通俗,有《白氏長慶集》。晚年在洛陽香山築樓結社,自號香山居士。
精治於術;
封武安君。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周人白圭,善於經商,提出貿易致富的理論,善觀時變,主張用「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辦法經商,認為經商和治國、用兵一樣,必須掌握時機,運用智謀,人稱他為「治生(謀生計)之祖」。下聯典指戰國時秦國名將白起,昭王時,從左庶長官至大良造,屢戰獲勝,奪取韓、魏、趙、楚很多土地,因功封武安君。
清衫司馬;
紫清道人。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其《琵琶行》詩中有「江州司馬青衫濕」之句。下聯典指宋·白玉蟾有道術,詔封為「紫清真人」。
詩書繼世;
忠厚傳家。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白氏宗祠「香山堂」堂聯。
〖白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士名標甲鼎;
完好飲瓊林。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太子少保白鉞,字秉德,成化進士,歷官禮部尚書。習典故,以詞翰稱。
南陽開裔葉;
東洛衍支流。
——佚名撰福建省廈門市三十六崎巷白氏宗祠聯
〖白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執法不避權貴;
出奇善用兵機。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白姓名人白一清事典。下聯典指戰國時秦國大將白起,郿(今陝西省眉縣)人。昭襄王時,屢立戰功,由左庶長連升左更、國尉、大良造,為一時名將。
〖白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詩歌傑作香山士;
辭賦偉奇濾水風。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白居易。下聯典指唐代文學家白行簡,字知退,白居易的弟弟。元和初年進士,任校書郎,後隨白居易在江州、忠州多年,歷官左拾遺、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等。善辭賦、傳奇,有傳奇小說《李娃傳》、辭賦《濾水羅賦》等。
樊素小蠻桃李侍;
黃金白璧堅貞姬。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白居易有二妾,名樊素、小蠻,白詩有「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之句。下聯典指春秋楚太子建之子白公勝死,其妾不嫁,吳王聞其賢美,以黃金白璧禮聘,妾辭不受,人稱「貞姬」。
立身有則惟勤勉;
處世無能但率真。
——白啟寰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楹聯家白啟寰自題聯。
但是人家有遺愛;
曾將詩句結風流。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江西省九江白公祠聯。祠在江西九江市,祀唐代詩人白居易,他曾在江州任司馬。
兩州刺史千秋業;
萬首歌行八斗才。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白居易墓聯。「八斗才」,比喻才華出眾。
六根清靜林泉好;
七情無牽果木新。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白居萍家廳聯,見《中國對聯大辭典》。
〖白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素口蠻腰,常為侍史;
黃金白璧,難聘貞姬。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白居易二妾事典。下聯典指春秋楚·白公勝妾事典。
南陽受姓以還,百代簪纓垂燕翼;
皖水發祥而後,九天雨露滿龍山。
——佚名撰白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安慶市白家灣白氏宗祠聯。上聯典指白氏郡望。下聯典指本支白氏居於「皖水」、「龍山」(白家灣在大龍山東麓)。
-------------------------------------------------
下為2006年4月20日以前的資料:
扯淡、宜陽、`鞏義、鄭州、新鄭、沁陽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漢時期有遷至今山東者,如西漢白光為東海蘭陵人;隋唐時期有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者,如唐代白孝德微安西人,白聳為馬平人;宋、明時期還分布於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廣東、福建、河北以及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開始,閩、粵白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國者。
三、郡望堂號
【堂號】治生堂:戰國時白圭樂觀時變。他曾經說:人棄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猶伊、呂之治國,孫吳之用兵。所有天下論治生的,推白圭做祖師。
另外還有南陽堂號。
【郡望】1、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置郡。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區。2、南陽郡:戰國秦昭王35年始置郡。漢時相當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間和湖北大洪山以北應山、隕縣間地。
四、歷史名人
白圭:明代萬曆年間兵部尚書.其族人後代現居河北省南宮市西白塔村,約1500人,村中約九成的人為世襲白姓.
白雲上:清代書法家。
白玉蟾:宋代名士。博覽群書,善書,工畫。有《海瓊集》等。
文學上他積極倡導現實主義和樸素文風。所著《與元九書》詩論,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詩文朴實無華,廣為流傳。
關於白玉蟾的補充介紹:
白玉蟾(1194-1229;
現學界對其卒年尚有多種說法;))南宋道人,原名葛長庚,字以閱,號繽庵、海瓊子、武夷散人。祖籍福建閩清縣。出生於海南島瓊州,後來母親改嫁,繼為白氏子,遂易名白玉蟾,字象甫、如晦、紫清、白叟,號海瓊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幼天資聰敏穎異,七歲能誦九經,十二歲舉童子笠。宋開禧二年(1206)冬,隨金丹大師陳楠(泥妨真人陳翠虛),攜入羅浮,凡九年始得其道。後隱居著述,遍游江南名山勝地,致力於傳播丹道。宋寧宗嘉定間,詔征赴闕,召對稱旨,封為紫清明道真人,命館太乙宮,一日,不知所往。平生「蓬頭跣足,一衲弊甚」,然神清氣爽。每往來於名山大剎,神異莫測,時稱其入水不濡,逢兵不害。白玉蟾博洽群書,能詩善賦,工書擅畫。為人豪爽俠義,狂飲而不醉,常乘酒興即席揮毫,所作篆、隸、草書,所畫人物、梅竹,恣肆超妙、奇拔俊逸,在閩浙、粵、贛、鄂一帶頗有影響。近代一些書畫家的梅花、草書亦源於白氏。著有《海瓊集》、《道德寶章》、《羅浮山志》等書。
白玉蟾為南宗第五代傳人,即「南五祖」之五。金丹派南宗正式創立者,「南宗」自他之後,始正式創建了內丹派南宗道教社團。飛升後封號為「紫清明道真人」,世稱「紫清先生」。他先後了收留元長、彭耜、陳守默、詹繼瑞等為徒。打破張伯端至陳楠以來南宗單傳的歷史。復歸武夷止止庵即傳道授法。同時取漢天師「二十四治」法,按「師家曰治,民家曰靖」的傳統,立「靖」為建宗傳法之所。這也標志著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團。
白玉蟾的內丹學說理論,奉南宗傳統,主張獨身清修,他身體力行、終身無娶。其內丹學說之風格與張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張伯端以頓悟圓通釋內丹還虛,白玉蟾則謂「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純以禪理入道。又寓內丹於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內煉成丹,外用成法」的特點。對五代以後道教的修煉方術有較大影響。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後由弟子彭耜編為《海瓊玉蟾先生文集》)、謝顯道編《海瓊白真人語錄》、《道德寶章》、《海瓊詞》、彭耜編《海瓊問道集》。
白玉蟾平生博覽群經,無書不讀,尤以書法造詣為深。他擅長草書,兼善篆隸。《天朗氣清詩貼》是白玉蟾的傳世之作,從該幅作品看,行筆氣勢不凡,情感淋漓盡致,大有草書大家張旭、懷素的墨韻。《天朗氣清詩帖》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白玉蟾還是一名畫家、詩人。他的畫精於梅竹和人物肖像。他的詩文集自南宋至1969年的七百多年間先後刻印6次。現有《宋白真人玉蟾全集》11卷,約八十萬字。白玉蟾的《道德經章句注》共八十一章,是作者對老子經典著作《道德經》的註解。有學者評之為「文簡辭古,言奧絕倫,乃為千金之注,千古來唯此注堪與王弼本比綸」,是研究道家哲學思想的珍貴資料,後由元代書法家趙孟頫以楷體抄錄,清時被收入《四庫全書》。
白行簡:白居易弟,當時有名文學家。他長於辭賦,但未有流傳下來,現存傳奇小說《李娃傳》是他的代表作。
關於白行簡的補充:
唐代文學家。字知退。華州下陝西渭南東北人,白居易之弟。元和二年(807)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累遷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又曾任度支郎中,膳部郎中等職。著有文集10卷,文辭簡易,有其兄風格。辭賦尤稱精密,文士皆師法之。白行簡以傳奇著稱。代表作《李娃傳》。又名《國夫人傳》。寫滎陽大族鄭生熱戀長安娼女李娃,屢經波折,幾經喪生,終獲美好結局(見《太平廣記》)。《李娃傳》表現了唐代傳奇創作中寫實手法的高度成就。白行簡還撰有《三夢記》,三事皆篇幅短小,文辭簡質,而情節頗為離奇。《聊齋志異》中《鳳陽士人》一篇,即受其影響。
今之白州,或有以地為氏者」。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於秦、楚、魏等地。戰國時,秦國有名將白起,郿(今陝西眉縣)人,屢戰獲勝,公元前278年攻克楚都郢,因功封武安君,後被逼自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因思其功,封其子白仲於太原,子孫世為太原人。
《新唐書》說白起是白乙丙的裔孫,而《太原白氏家狀二道》則說白起是白公勝的裔孫。白仲23世孫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五世孫白建,北齊五兵尚書,因功賜田韓城。白建曾孫白溫,任唐朝檢校都官郎中,遷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第六子白鍠,任鞏縣令,居鄭州,生五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鍠長子白季庚,任襄州別駕,生四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陽香山,成為白氏遷洛始祖,其後代分衍今河南偃師、伊川、宜陽、鞏義、鄭州、新鄭、沁陽等地,枝繁葉茂。此外,白氏在秦漢時期有遷至今山東者,如西漢白光為東海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西南)人;隋唐時期有遷至今寧夏、甘肅、廣西者,如唐代白孝德為安西(府治今甘肅臨潭縣東)人,白聳為馬平(今廣西柳州)人,這時還有一些其他姓氏的人改姓白;宋、明時期還分布於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蘇、廣東、福建、河北以及東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開始,閩、粵白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國者。
白氏在文化方面取得最突出成就的人物是白居易。他是唐代中期詩人,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被稱為「詩史
」。此外,戰國時有兩個白圭,一為貿易理論家,一為水利專家。隋代有靈武(今屬寧夏)人白瑜舉,於大業九年(613年)起義,起義軍曾發展至數萬人。唐代還有文學家白行簡(白居易之弟),唐宣宗時宰相白敏中。五代後周有中書令白文珂。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樸,代表作品《牆頭馬上》,元末有紅巾軍將領白不信。明代有水利專家白英。清代有書法家白雲上、名臣白准泰。近現代有豫西農民武裝起義領袖白朗,地理學家白毓昆,國民黨桂系首腦白崇禧等。
如今,白姓在中國姓氏中居於第73位,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回、蒙古等民族中也有較多人口。 (中華文化信息網)
據詩人白居易的自序家狀,他是周代時楚國太子建之子白公勝的後裔。《姓纂》一書上也有一段記載說:「黃帝之後,秦大夫白乙丙,楚有白公勝,楚平王太子建之子也」。把這兩個說法相互印證,則可知白氏家族是源自兩三千年以前的楚國公族,推溯起來是上古顓頊帝後裔。
白氏的得姓始祖白公勝,因亂國被誅之後,楚國白氏家族的子孫,為了避亂而紛紛出奔他地,到了戰國時期,白姓古人便遍布於山西和陝西等地。
這個成名了兩三千年的家族,依照白居易的自序家狀和《姓纂》的考證,是源自楚國的公族已如上述。然而,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他們的歷史還要更早些,像《姓氏考略》及《姓氏尋源》等古籍就指出:「元命苞,炎帝臣有白阜,怪義之子,為神農通水脈,當為白姓之始。」白姓是早在炎帝神農氏的時期就已經有了的,他們的姓氏的歷史,遠遠超過了五千年。不論這種說法的可靠性如何,而後來白氏家族發展確是相當復雜的。除了源自楚國公族的一支之外,另外在唐朝以及五代時期,還有許多突厥人和胡人也都以白為姓,甚至,更有人「以地為氏」而姓了白。
關於白氏家族,有以下的文獻可資參考——《姓氏考略》:「又或以地為氏,唐置白州,即逸周書所雲白氏之國」;《萬姓統譜》:「五代,吐谷渾酋長白承福,庄宗賜姓李。陳永貴,胡人,本姓白,為行軍總管。李可久為吐谷渾寧朔兩府留後,本姓白氏,賜姓李,望出南陽」;《北縣氏族略》:「唐白元光本突厥人,封南陽郡王,其後為白氏。」後再就落到民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