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多少年前中國有溫室應用
Ⅰ 看到輝煌燦爛的中國古代科技成就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此生無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
一、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
1、哈雷彗星在世界上最早的記錄見於《春秋•文公十四年》,書上有哈雷彗星近30次回歸的完整記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2、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的記錄是在《漢書•五行志》上。
3、人類發現的四次超新星爆發在我國史書上都有記載。
4、2000多年前的《五星占》已相當准確地預測出幾大行星的會合期。
二、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
1、聯合國向全世界推薦的中國針炙,其原理是創立於2500年前的中醫經絡學。
2、我國幾千年對葯用植物的研究,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達到了當時世界最高水平。
三、中國古代的農業科技成就
1、2500年前黃河流域糧食畝產達200斤到250斤,比西方先進幾個世紀。
2、世界上的農作物有六七百種,其中14種是中國先民培育出性來的。
3、使用了2500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澆灌出天府之國,至今仍澤被後人。
4、中國的溫室栽培法比歐洲早1000餘年。
四、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1、大禹治水時就使用了「規」(圓規)和「矩」(丁字尺或直角三角板)及測水的「准」、垂直的「繩」這些測量和數學工具。
2、1500年前的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為355/133,早於西方1000多年。
3、聯合國向全世界推廣的中國計算工具―算盤,在反映北宋風情畫的《清明上河圖》中就可以見到。
4、游標長尺廣泛應用於現代工業生產,最早的游標卡尺是我國於9年用青銅鑄造的,距今已有近2000年了。
五、中國古代的其他科技成就
1、使用了1300多年的趙州橋,其輕盈美麗的敞肩拱比西方早1100年。
2、600年前,我國已冶煉出金屬鋅(自然界沒有金屬狀態的鋅)。
3、「現代工業的血液」――石油,在北宋以前就被中國人所使用。
Ⅱ 中國古代主要農業成就都有那些
中國古代主要農業成就有「水稻,蠶,桔,茶,溫室栽培,水利石碾,嫁接技術,海塘工程」等。
1.水稻:中國最早栽培,在湖南澧水河畔澧州城頭山發現了宇宙中最早的稻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大概3000多年前傳入朝鮮、越南、日本等國。
2.蠶:蠶絲是古代絲綢的主要原材料,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培育,2000多年前傳入日本、朝鮮、越南,後傳入希臘和歐洲諸國。
3.柑橘、枇杷、荔枝、紅杏、李子,商周時期,桔在唐代傳入日本,後傳入其他國家。
4.茶:茶文化在中國歷史悠久,在商周時期就有培育,唐代傳入日本。
5.溫室栽培:一直以為是國外的技術,沒想到在我國秦漢時期就有,古人還是相當有智慧的,這項技術比國外早1000多年。
6.水力石碾:是一種用石頭和木材製成的,使穀物破碎和去皮的工具,我國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嫁接技術:一種植物人工繁殖的技術,把一種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種植物的莖或根上,使得接在一起的兩個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這項技術始於魏晉時期。
7.海塘工程:自漢、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為防禦潮水災害而開始修建江海堤防。海塘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開發過程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海塘從局部到連成一線,從土塘演變為石塘,建築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2)距今多少年前中國有溫室應用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農學家有賈思勰,寫有《齊民要術》。許行,戰國時候人,百家爭鳴的農家創始人。
明朝的徐光啟。 徐光啟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曾同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等人一起共同翻譯了許多科學著作,如《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成為介紹西方近代科學的先驅;同時他自己也寫了不少關於歷算、測量方面的著作,如《測量異同》、《勾股義》;他還會通當時的中西歷法,主持了一部130多卷的《崇禎歷書》的編寫工作。除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的工作以外,他還親自練兵,負責製造火器,並成功地擊退了後金的進攻。
參考資料:農業史-網路
Ⅲ 溫室栽培蔬菜在我國歷史悠久它最早起源於哪朝
我國是溫室栽培起源最早的國家,利用保護設施栽培蔬菜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551~前479年間,《論語》中就有「不時不食」的記載,此為「不時」栽培的語源。西漢年間(公元前206至公元23年),據《漢書》循吏傳記載,「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菇,覆以屋龐,晝夜燃溫火,待溫氣乃生,信臣以為此皆不時之物」。說明我國在2000多年前已能利用保護設施(溫室的雛形)栽培多種蔬菜。
在公元618~907年的唐朝,詩人王建在宮前早春詩中寫道:「酒幔高樓一百家,宮前楊柳寺前花,內苑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說明1200多年前已利用天然溫泉的熱水進行瓜類栽培.又據元朝(公元1279~1368年)王禎《農書》記載:「冬至移根藏以地屋蔭中,培以馬糞,暖而即長」,又說:「就歸畦內,冬月以馬糞覆之,於向陽處,隨畦用蜀籬障之,遮北風,至春,疏芽早出」,「十月將稻草灰蓋三寸,又以薄土覆之,灰不被風吹,立春後,芽生灰內,即可取食」。說明600多年前,已有陽畦、風障韭菜栽培。明朝(公元1368~1644年),王世在《學圃雜疏》中寫道:「王瓜,出燕京者最佳,其地人種之火室種,逼生花葉,二月初,即結小實,中官取以上供。」說明400多年前,北京利用溫室進行黃瓜的促成栽培,已享譽中華。
直到20世紀50年代,對中國傳統的北京陽畦、北京改良溫室的結構性能和蔬菜栽培技術,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和總結,並出版了調查研究報告專著,對促進陽畦、溫室設施和栽培技術在我國北方達中城市迅速推廣應用,對改善冬春季節的蔬菜供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Ⅳ 中國有那些世界之最
中華之最
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遠古人類:元謀人 (距今約170萬年)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養蠶和絲織的國家: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中期)
我國最早的歷法:《顓頊歷》(五帝)
我國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 夏朝 (夏朝)
我國(世界上)關於日食和流星雨的最早記載:夏朝 (夏朝)
我國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商朝)
我國最早的醫學分科始於:西周 (西周)
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前841年 (西周)
我國(世界上)關於哈雷慧星的最早記載:前613年 (春秋)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老子 (春秋)
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孔子 (春秋)
編年體通史(第一部史書):《左傳》左丘明 (春秋)
我國的第一部國別體史書:《國語》左丘明 (春秋)
我國最早的一部天文學專著:《甘石星經》甘德、石申 (戰國)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帛畫:《御龍圖》《龍鳳仕女圖》(長沙出土) (戰國)
我國最早的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陳勝、吳廣) (秦朝)
我國現存較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編撰於戰國;成書於西漢)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歷法:《太初歷》(西漢)
我國運用溫室栽培作物的開始 (西漢)
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司馬遷(西漢)
我國(世界上)最早提出勾股定律的數學專著:《周髀算經》(西漢)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使用煤的國家 (始於漢代;北宋時普遍開來)
我國的第一部斷代史:《漢書》班固 (東漢)
我國最早的測震儀器:地動儀(張衡)(東漢)
我國最早的麻醉葯劑:麻沸散(華佗)(東漢)
我國最早的體育保健體操:五禽戲(華佗)(東漢)
我國的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東漢)
我國(世界上)最早提出圓周率正確演算法的數學家:劉徽 (三國)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王叔和 (西晉)
我國古代最短的小說:《隕盜》(陶淵明所寫)共25字 (東晉)
我國(世界上)第一位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的數學家:祖沖之(南朝)
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齊民要術》賈思勰 (北朝)
我國(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橋:趙州橋(李春) (隋朝)
我國(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陸羽 (唐朝)
我國(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頒布的葯典:《唐本草》 (唐朝)
我國(世界上)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板印刷品:咸通《金剛經》(唐朝)
我國(世界上)第一位測出子午線長度的人:僧一行(唐朝)
我國(世界上)最早的火葯武器:火箭 (唐朝)
我國(世界上)最早的船塢(北宋東京郊外) (北宋)
我國(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北宋四川成都地方一帶) (北宋)
我國(世界上)第一位發現地磁偏角的人:沈括 (北宋)
我國(世界上)最早、最完備的建築學著作:《營造法式》李誡(北宋)
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泉州洛陽橋 (北宋)
我國古代最長的橋:泉州安平橋 (南宋)
我國(世界上)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著作:《洗冤集錄》宋慈 (南宋)
我國古代最精密的歷法:《授時歷》郭守敬 (元朝)
我國現存最早的官修農書:《農桑輯要》 (元朝)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純紙幣流通的國家 (元朝)
我國古代葯物學的最高成就:《本草綱目》李時珍 (明朝)
我國的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羅貫中 (明朝)
我國的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小說:《水滸傳》施耐庵(明朝)
我國的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小說:《西遊記》吳承恩 (明朝)
Ⅳ 溫室栽培在中國古代中的發展情況是怎樣的
溫室栽培最早出現在漢代宮廷中。《漢書》說,西漢時政府的「太官園」,在菜圃上「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冬天種植「蔥韭菜茄」。這是世界上見於記載最早的溫室,比西歐的溫室早了1000多年。類似的還有漢哀帝時的「四時之房」,用來培育非黃河流域所產的「靈瑞嘉禽,豐卉殊木」。漢代溫室栽培蔬菜可能已傳到民間,有些富人也能吃到「冬葵溫韭」了。唐代溫室種菜規模不小,有時「司農」要供應冬菜2000車。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的街市上,十二月份還到處擺賣韭黃、生菜、蘭芽等。王禎《農書》記載的風障育早韭、溫室囤韭黃和冷床育菜苗等,也屬於利用人工小氣候的范圍。這種技術推廣到花卉栽培,有所謂「堂花術」。南宋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郊區馬塍盛產各種花卉。凡是早放的花稱堂花。方法是:紙飾密室,鑿地為坎,坎上編竹,置花竹上,用牛溲硫磺培溉;然後置沸水於坎中,當水汽往上熏蒸時微微煽風,經一夜便可開花。難怪當時人稱贊這種方法是「侔造化、通仙靈」了。
Ⅵ 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的區別
1、工具不一樣
原始農業,採用簡陋的石器、棍棒等生產工具。
傳統農業,採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
現代農業,機器生產,如技術經濟性能優良的拖拉機、耕耘機、聯合收割機、農用汽車、農用飛機以及林、牧、漁業中的各種機器,成為農業的主要生產工具。
2、特點不一樣
原始農業,耕作方法原始粗放,採用刀耕火種。
傳統農業,傳統生產要素的需求和供給處於長期均衡狀態。
現代農業,農業生產的物質條件和技術的現代化,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要素裝備農業,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學化。
3、起源不一樣
原始農業,大約在距今12000年前,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階段出現了原始農業的雛形,進入原始農業的重大技術突破是馴化野生植物和動物,標志是稻穀和陶器的出現。
傳統農業,在戰國、秦漢之際已逐漸形成一套。
現代農業,萌發於資本主義工業化時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形成的發達農業。
Ⅶ 哪裡說明了中國古代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溫室
溫室栽培最早出現在漢代宮廷中。《漢書》說,西漢時政府的「太官園」,在菜圃上「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冬天種植「蔥韭菜茄」。這是世界上見於記載最早的溫室,比西歐的溫室早了1000多年。類似的還有漢哀帝時的「四時之房」,用來培育非黃河流域所產的「靈瑞嘉禽,豐卉殊木」。
Ⅷ 中國古代主要農業成就都有那些
中國古代主要農業成就都有那些
中國古代主要農業成就有「水稻,蠶,桔,茶,溫室栽培,水利石碾,嫁接技術,海塘工程」等。
1.水稻:中國最早栽培,在湖南澧水河畔澧州城頭山發現了宇宙中最早的稻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
大概3000多年前傳入朝鮮、越南、日本等國。
2.蠶:蠶絲是古代絲綢的主要原材料,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培育,2000多年前傳入日本、朝鮮、越南,後傳入希臘和歐洲諸國。
3.柑橘、枇杷、荔枝、紅杏、李子,商周時期,桔在唐代傳入日本,後傳入其他國家。
4.茶:茶文化在中國歷史悠久,在商周時期就有培育,唐代傳入日本。
5.溫室栽培:一直以為是國外的技術,沒想到在我國秦漢時期就有,古人還是相當有智慧的,這項技術比國外早1000多年。
6.水力石碾:是一種用石頭和木材製成的,使穀物破碎和去皮的工具,我國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
嫁接技術:一種植物人工繁殖的技術,把一種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種植物的莖或根上,使得接在一起的兩個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株,這項技術始於魏晉時期。
7.海塘工程:自漢、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為防禦潮水災害而開始修建江海堤防。
海塘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開發過程中佔有相當重要地位。
海塘從局部到連成一線,從土塘演變為石塘,建築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8)距今多少年前中國有溫室應用擴展閱讀:中國古代的農學家有賈思勰,寫有《齊民要術》。
許行,戰國時候人,百家爭鳴的農家創始人。
明朝的徐光啟。
徐光啟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曾同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等人一起共同翻譯了許多科學著作,如《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成為介紹西方近代科學的先驅;同時他自己也寫了不少關於歷算、測量方面的著作,如《測量異同》、《勾股義》;他還會通當時的中西歷法,主持了一部130多卷的《崇禎歷書》的編寫工作。
除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的工作以外,他還親自練兵,負責製造火器,並成功地擊退了後金的進攻。
參考資料:農業史-網路
Ⅸ 史前發生過「溫室效應」嗎
隨著全世界工業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氣層中,致使發生「溫室效應」,全球氣溫逐漸上升,引發了一系列的氣候變化,包括全球冰期時間的縮短、海平面上升等。這一推論已被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同。那麼,「溫室效應」是近幾十年才發生的嗎?在地質歷史中是否也曾出現過?有的地質學家認為,地史中大規模的火山群噴發也會造成相應的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升高。還會有其他原因嗎?不久前在北美大陸的一項新發現再次引起了人們對此話題的議論。
美國科羅拉多州某大學地質系的一位博士在完成博士論文的野外考察時,在當地的侏羅紀地層中意外地找到了一種奇特的化石,經幾位科學家鑒定,認為那是白蟻巢化石。這位博士在地圖上勾畫出數百個侏羅紀白蟻巢化石的發現點。這為人們描繪出一幅詳細的大約1.5億年前的奇特的生態系統圖畫。
由於白蟻巢化石多與森林和叢狀植物化石相伴生,所以比較容易發現。後來,專家小組四處勘察,很快又在美國猶他州、新墨西哥州和科羅拉多州西南部的侏羅紀地層中找到了大批白蟻巢化石。這一新發現大大地彌補了白蟻的化石記錄,而且,這種白蟻巢化石與最近在澳大利亞北部和非洲南部發現的侏羅紀白蟻巢化石相似。
在此之前,最早的白蟻巢化石證據是產自英格蘭和西班牙的化石實體,產出時代為距今約1.1億年以前的白堊紀中期。1994年,這個專家小組在美國聯邦地質調查局的協助下,經過幾個月的野外工作,又在美國一些著名的國家森林公園里找到了更為古老的白蟻巢化石,那是距今約2億年前三疊紀中期的產物。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社會性昆蟲的最古老的證據。經過詳細的統計和比較發現,侏羅紀的白蟻數量顯然要大大多於三疊紀的。
現代的白蟻喜歡在枯死的樹木的木質部和根系處建築自己的巢,一旦樹木死亡後,白蟻就會在它內部建造成千上萬個互相連通的「藝術宮殿」,那情景就像現代的高速公路網一樣。很明顯,侏羅紀的白蟻巢保存在石化了的灌木叢和樹的根部,這與現代白蟻的生活習性是很相似的。其中一些化石白蟻巢是將植物的根部包裹起來的,有籃球大小,呈橢圓形或半圓形。
白蟻和螞蟻、蜜蜂及黃蜂一樣,都以大群體方式生存,並且分工明確。為了保護它們的「藝術殿堂」,這些昆蟲必須是高度社會化的。它們必須建築並維護自己的巢,共同抵抗入侵者和捕食者,並保護自己的幼子。
目前掌握的化石資料表明,白蟻是由一種食木頭的蟑螂演化而來的。為了溶解並消化自己所食用的木質,白蟻胃內的細菌會產生大量的甲烷,而且這種甲烷會作為一種副產品被排放入大氣中去。根據北美一些科學家的計算,現代全球各地生活著的白蟻每年可向大氣中釋放大約4000萬噸甲烷,這個數量是地球上動物生命體所釋放出的甲烷總量的1/2(人類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甲烷製造者),是由海洋所釋放的甲烷的4倍。
和二氧化碳一樣,甲烷也是產生「溫室效應」的重要物質。美國科學家認為,由於白蟻從三疊紀以來就一直向大氣中排放甲烷,所以它們肯定會對全球碳循環產生影響,至少這一作用會對白堊紀的氣候造成影響,使得當時的氣候比侏羅紀時更加潮濕,也更加赤道化。當然,這究竟是一種科學的推斷還是「天方夜譚」,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Ⅹ 中國古代有哪些農業技術
中國古代農業在提高農業生物自身生產能力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了精湛的技術。
去劣培優結碩果選育良種是人類改變農業生物的性狀(包括克服不利性狀和加強有利性狀),使之適應自然環境和人類需要的主要手段之一。從《詩經》看,西周時人們已有「嘉種」即良種的概念,已經培育出粟和黍的不同品種,已經用成熟期的早晚和播種期的早晚區分不同品種類型。戰國人白圭說:「欲長錢,取下谷;長石斗,取上種。」(《史記·貨殖傳》)意思是:想賺錢,要收購便宜的糧食;想增產糧食,要採用好種子。表明人們已認識到採用良種是最經濟的增產方法。我國傳統的選種方法是:年年選種,以積累優良性狀;經常換種,以防止退化。《汜勝之書》已有從田間選取強健碩大的禾麥穗子作種(穗選法)的記載。《齊民要術》又強調了種子要純凈,指出混雜的種子有成熟期不一、出米率下降等弊病。為此,要把選種、繁種和防雜保純結合起來。書中介紹的方法是:禾穀尖作物要年年選種,選取純色的好穗子,懸掛起來,開春後單獨種植,加強管理,提前打場,單收單藏,作為第二年的大田種子。這種方法類似現在的種子田,其原理和近代混合選種法一致,而比1867年德國育種學家仁博首次運用這種方法改良黑麥和小麥早了1300多年。
為了保持和提高種子的生命力,還要注意種子儲藏時保持乾燥,防止生蟲。播種前一般用水選法除去秕粒,然後曬種,有時還採用葯物拌種、浸種催芽等方法。這些在古書中有很多記載。
我國古代另一種育種法是單株選擇法,又叫「一穗傳」,清代文獻中有此記載。它是選取一個具有優良性狀的單株或單穗,連續加以繁殖,從而培育出新品種來。清朝康熙皇帝用此法選育出著名的早熟御稻,曾作為雙季稻的早稻種在江浙推廣。
我國古代農業在長期的發展中培育和積累了大量作物品種資源。早在成書於戰國的《管子·地員》篇中,已有各類作物品種及其適宜土壤的記載,晉代《廣志》和北魏《齊民要術》對作物品種的記述,無論數量和性狀都有很大發展。到了清代,僅官修大型農書《授時通考》中收錄的部分省市縣的水稻品種即達3000個以上。豐富的、各具特色的品種資源,不但滿足人類生產生活上的各種需要,而且是育種工作的基礎,對農業的今天和明天,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