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斗機差美國多少
Ⅰ 中國現在最好的戰機跟美國的相差多遠
美國:F22(部署了一百多架了,現在因為太貴,停產了)、F35(即將列裝),屬於第4代戰機(俄羅斯管它叫第5代)
中國:殲10、殲11系列,屬於第3代戰機。
美國的航空工業發展了快一百年了,中國才幾十年。
從劃代上看差了一代,就像十幾歲孩子和幾十歲的成年人的差距。
差距:
1、發動機是差距最大的地方,現在殲10、殲11的發動機全部是從俄羅斯進口的,壽命短,愛出毛病;國產的發動機比如「太行」「秦嶺」發動機還不穩定,在試飛、測驗。
2、雷達發現距離太近,抗干擾的能力太弱,容易上當,所以超視距攻擊能力弱。
3、隱身能力差,F22等第四代戰機正面的雷達系數是0.1,而殲10大概是3-5。
4、不能超音速巡航,但是這在實戰中意義不大,沒什麼用哦。
5、導彈沒有人家先進,沒有人家打的遠,准。
6、製造工藝差,就是服役時間短,粗糙,不耐用,愛出毛病。
優點還是有滴:就是便宜~F22太貴了,一架要一億多呢。
Ⅱ 中國的現役飛機和美國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從飛機的種類說:1、固定翼戰斗機,F15,F16,F18為代表的美第三代戰機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經服役,中國的蘇27系列在90年代中期服役,從這個差距說落後15年左右,如果按中國自研的J10算,落後25年左右。第四代戰機F22在2007年開始列裝,F35今年也列裝並且已經開始出口,中國的四代機正在試飛,美國的F22在90年代初已經在試飛,從試飛時間算中國落後15-20年左右,正式列裝時間上算應該落後10年左右,並且在性能上不能與F22匹敵,應該和F35差不多。
2、運輸機。美國的C系列運輸機,中國無法與之相比,早期的C130.,後續的C141,C5,C17。中國落後的時間沒法算。另外還有直升機運輸機。支奴干,魚鷹是比較出名的,中國沒有類似的機型。
3、旋轉翼戰斗機,阿帕奇是經典的重型戰斗直升機,中國2010年開始列裝的武直10落後20年左右。性能也與之差一大截。
當然拖後腿的主要是發動機,中國的發動機慘不忍睹,如果發動機問題解決了,很多問題就都解決了。
Ⅲ 戰機數量對比:美國13200架,俄3800架,中國是多少
在上世紀的海灣戰爭中,美國利用空軍給全世界上了一課,什麼才是現代化戰爭。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世界各國意識到制空的重要性,紛紛搞起了各自空軍的建設,隨著這些年的發展,各國的空軍發展都還搞得不錯。而在衡量各國的空軍實力上,擁有的戰斗機數量就是一個很好的評估標准,畢竟現代化作戰,靠的就是先進武器裝備的交鋒,所以稱得上大國的,通常戰機數量都不會太差勁。而咱們今天要談的,就是目前綜合實力排在世界前三的中美俄,他們目前在役的戰機分別有多少呢?
綜上我們就知道了,中國的戰斗機數量沒有美俄多,尤其是美國,把整個世界都甩開了。但中國最不怕的就是創新和頑強拼搏,目前咱們的六代機應該也在開始研發,中國空軍是未來可期的。
Ⅳ 中國與美國的軍事差距有多大
中國軍事實力相當於美國的36%科技實力相當於美國的20%教育實力相當於美國的12%天基力量:中國僅為美國的5%。
Ⅳ 中國的殲10戰機相當於美國的F幾戰斗機
中國的殲10戰機相當於美國的F16戰斗機。
殲一1O和F一16性能對比:
空戰機動性的對比F一16在設計之初主要突出空戰格鬥,也就是互相"咬尾"的空戰模式,為此採用了中等展弦比、中等後掠角的機翼。這種機翼在亞跨音速條件下具有較低的誘導阻力,適合穩定盤旋機動,但是超音速阻力較大,不利於超音速飛行。F一16採用的邊條翼布局可以非常明顯地增大機翼的升力,提高失速迎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誘導阻力。機翼採用了前緣機動襟翼,也是為了降低誘導阻力,提高盤旋性能。
推重比為8的F100一PW一100發動機.使F-16全機空戰推重比達到1.15,結合上述的氣動設計特點,使F-16的穩定盤旋性能十分優秀,爬升率也很大。但是F一16基本放棄了超音速性能,進氣道採用了不可調的皮託管式。這種進氣道重量輕,在亞音速條件TStl發動機結合得非常好,但是超音速條件下推力損失很大。所以F一16雖然號稱最大馬赫數達到2.0,但是實際上它的超音速性能是比較差的。
殲一10和F一16在設計上的共同點是,都利用了漩渦空氣動力學的研究成果,相對於第二代戰斗機明顯提高了機動性。但是二者在飛行性能上的側重點明顯不同,殲一10要求具有很好的超音速性能,突出亞音速瞬間盤旋性能,同時具有較好的亞音速穩定盤旋性能。而F一16則放棄了超音速性能,主要突出亞音速穩定盤旋性能,有比較好的瞬間盤旋性能。它們在設計重點上的差別,體現了不同時代空戰需求的不同。應該說,殲一10的研製年代在後,更能符合現代空戰的需要。
超音速盤旋性能主要取決於超音速條件下的剩餘推力和飛機操縱性能。在超音速時,飛機的升力中心後移,使平尾配平困難,飛機操縱性能下降。殲一10的機翼形狀和可調進氣道更適合超音速飛行,因此可以確定其超音速加速性優於F一16。
殲一10的靜不穩定度應該大幹F一16,而且鴨式布局在超音速時升力中心後移較少,因此超音速條件下的穩定盤旋能力應該優於F一16。
在現代空戰中,超視距空戰和離軸發射成為主要作戰方式,因此殲-10的機動性比F-16更為全面,也更適合現代空戰的需要。
多任務能力的對比F一16最初完全作為一種廉價格鬥機來設計的,並沒有考慮多任務的能力。但是通過實踐使用發現,第三代戰斗機的機動性好、航程遠、載彈量大,完全可以作為多任務戰斗機來使用。因此F-16通過改進強化了對地攻擊能力。一方面在航電系統上進行修改,以適應對地攻擊的需要;一方面加強結構.提高了最大起飛重量。但是付出的代價是飛機重量增加很多,第50批次的F一16C比早期的F一16A重了約1噸。飛機空重的增加會引起各方面性能的下降。通過增大發動機推力可以彌補一部分性能的損失,但是瞬間盤旋性能的下降是不能通過增大發動機推力來彌補的.除非增大機翼面積--這就涉及到全機外形的重大調整。在飛機設計過程中.飛機的重量和氣動外形、起飛推重比是經過優化以後達到的最佳結果。大幅度增加飛機重量,必然會破壞這種優化的效果。F一16在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多任務作戰的需要,因此在後續改進中大幅度增加重量,也是出於無奈。
F一16C這種輕型戰斗機要滿足多任務作戰需要,空機重量應該超過8噸,起飛重量應該在12~13噸左右。殲一10在設計之初應該就選擇了這樣的重量標准,而F一16是通過不斷改進而來,說明殲一10的設計起點高於F一16。但是限於航電水平和對地攻擊武器的種類,殲一10目前在對地攻擊能力上還不如F一16C。不過我國空軍目前裝備的殲轟一7和蘇一30MKK戰斗機都具有很強的攻擊能力,殲一10更適合執行空戰任務.所以強化殲一10對地攻擊能力還不是很迫切的需要。
航電系統的對比殲一10和F一16C在航電系統的結構上應該屬於同一代產品,但是F一16的航電系統結構相對比較簡單,採用的是單層次匯流排系統,有兩條互為余度的數據匯流排,所有功能組件都與這兩條匯流排相連,火控計算機作為匯流排控制計算機.慣導計算機作為備份的匯流排控制計算機。而殲一10的航電系統結構可能與F/A一18類似,採用雙任務計算機控制兩組雙通道匯流排的結構。
從體系結構來看,殲一10的航申系統比F-16更為復雜,數字化程度也更高,更方便進行升級。F一16最新型號的單個航電設備要比殲一10先進。例如F一16 Block60已經採用APG一80有源相控陣雷達。但是從F一16的航電體系結構來看,即使採用了相控陣雷達,也只是雷達探測性能有所改善,不可能達到APG一77的"綜合射頻"系統的水準。而殲一10航電系統的改進.除了改進單個航電設備的性能以外,可以向火一飛一推一體化控制系統發展,提高飛機的作戰性能。
改進潛力的對比F一16是從空戰飛機逐步改進為具有超視距作戰能力和對地攻擊能力的多用途戰斗機。而現在,它在美國空軍中的地位主要是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兼顧空戰,作為F一15戰斗機的補充。F一16通過多次改進,增重較多,雖然也相應地增大了發動機推力,但是瞬間盤旋性能下降很多。限於F一16的氣動特性.在它所擅長的范圍內已經發揮得比較完善,若再要提高機動性能,只能對全局做重大調整,這樣做的現實意義不大。因此,F一16今後的改進主要體現在航電和武器系統上。
而殲一10在研製時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有許多設計在工程化之後還沒有達到最佳效果.因此在機動性能上仍有明顯的提升空間。例如,殲一10在復合材料的使用上留有餘地,通過增加復合材料用量可以明顯降低飛機重量。殲一10如果採用推力更大的發動機,能大幅提高爬升性能和穩定盤旋性能。殲一10的飛控系統將限制迎角定得比較保守,而大後掠角三角翼的失速迎角一般都比較大(35度~40度),通過對飛控系統的改進,或者增加矢量推力,可以放寬飛行迎角的限制,發揮殲一10的升力特性。
殲一10的航電和火控系統在設計時應該考慮了現代戰斗機航電和武器系統不斷升級的需要,在軟體上作了充分考慮。在更改了航電設備的硬體,或者增加了某種武器之後,相應的控制軟體能夠比較方便地升級,而不需要像過去的戰斗機那樣,每做一次修改都要出一個改型。這得益於最近二十年來信息技術上的飛速發展.晚誕生的飛機在信息化水平上的優勢遠遠超過前代飛機。例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先進戰斗機,其控制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是每秒幾十萬次的水平,而現在普通CPU都已經達到幾億次的運算速度。運算速度相差這么大,設計者在設計航電系統的控制軟體時所考慮的復雜性就完全不同,設計出來的軟體的完備程度也完全不同。
通過對發動機、結構和航電系統的改進,殲一10的對空作戰能力可以接近號稱三代半的"台風"和"陣風"戰斗機,超出一般的第三代戰斗機。
F一16研製於三十年前.在當時採用了許多先進的航空技術,例如放寬靜穩定度、隨控布局、電傳飛控、邊條翼布局等,開創了戰斗機的一個新時代。但是,時代總是發展的,例如空戰觀念的巨大變革,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這在F一16研製的年代不可能都預見得到。因此,後研製的殲一10在設計觀念上有許多地方要比F一16先進,雖然殲一10目前在某些單個設備的功能上還比不上F一16,但它最後所能達到的整體性能要明顯高於F一16。殲一10的研製,達到甚至超過了它研製期間我國航空技術的水平,是一種非常優秀的戰斗機。
Ⅵ 目前中國最先進的戰斗機與美國差距多大
國產J11B與美國F/A-22EMD的差距~
也可以看作是SU-27對F22的差距~
F/A-22EMD猛禽戰斗機部分性能:
機全長:18.9米
機全高: 5.08米
翼展寬:13.56米
翼面積:78.03平方米
空重:16000公斤(最新推估)
全備起飛:≥35000公斤
內載燃油:14375L(這是根據F119發動機的耗油量結合F22的航程估算的)
搭載彈量:2270公斤(全內載)
搭載彈量:≥9000公斤(含外掛,一說可達12tons)
機身材料重量比:42%鈦合金,23%復合材料,15%鋁合金,20%其它
升限:18288米
可控迎角機動:超過正負60度
實際超音速巡航速度:1.72馬赫(超過YF22指標15%)
最大速度:2.0馬赫
加速能力:54秒(超過YF22指標2%)
海平面爬升率:355米/秒
最大G限:-3G/+9G(人體正常操作限度)
瞬間盤旋角速率:30度/秒
加速能力:(自200節加速至1馬赫)小於30秒
美國F22採用了比美國F117A的分段模擬後合成隱身設計更先進、更全面和精確的設計技術。
美國F22正面雷達反射率為0.0065平方米(俄制蘇27正面反射為10平方米)
F22側面雷達反射率為2~3平方米,僅為蘇27側面雷達反射率的1/100。
F22同樣使用了先進的紅外隱身技術,通過噴流冷卻矩形噴口,垂尾、平尾、尾撐向後延伸,可遮蔽發動機噴口的紅外線輻射,蒙皮採用波音公司的TopCOAT紅外抑制塗料,有效降低了超音速巡航時產生的紅外輻射。F119發動機也才有了紅外抑制措施,在推力下降2%-3%的情況下就能將紅外輻射強度下降80%,可使紅外輻射波瓣寬度變窄,有效縮小了紅外製導導彈的可攻擊范圍。
優於F22採用了新式隱身設計,使得雷達波散射中心和紅外輻射中心改變,使得敵方的雷達制導導彈和紅外製導導彈脫靶量增加,此外F22也裝備了新式智能紅外誘餌彈,和先進拖拽式雷達誘餌彈。
洛馬工程師聲稱,F-22的隱形性能將能使其安全接近S-300級防空單位至約24-25公里左右的距離,但是如果使用JDAM的話,其能攻擊S-300的有效距離也差不多就是如此(所以美軍目前才在積極開發能自F/A-22彈艙發射,射程從400-600公里至1000-1850公里不等的高低配巡航導彈)
澳大利亞國防部的評估:
俄制NO11相控陣雷達(SU-35/SU-37/SU-47的雷達配備)能偵測的最大距離/R-77空對空導彈尋標器(AGAT9B-1103M / 9B134能追蹤到的最大距離 / R-77尋標器能鎖定的最大距離
F15/SU27 (正面RCS: 5-10m2): 180-200KM / 70-80KM / 15-20KM
F/A-18 C (正面RCS: 1-2m2) : 140-165KM / 45-55KM / 10-15KM
RAFALE B/C (正面RCS: 0.5m2): 90-95KM / 25-35KM / 8-10KM
F/A-18 E/F (正面RCS: 0.1m2): 75-85KM / 20-25KM / 7-8KM
F-22A (正面RCS : 0.01m2以下): 15-18KM / 5-6KM / 1-2KM
美國F22戰斗機除了採用隱身和抑制紅外輻射的方法隱身外,還採用了先進的電磁波射頻管理抑制技術,FA-22的射頻管理技術使敵方不要指望截獲F22的雷達波束來探測它的存在,因為如果不採用先進的電磁波射頻管理抑制技術將反而更容易被敵方發現。
FA-22採用先進的APG-77有源相控陣雷達,美國APG-77雷達除了傳統的雷達功能外,還集成了情報偵查、電子干擾、通信等功能,並支持無源定位探測能力。APG-77雷達的掃描速度極快,減小了被敵方截獲和識別的概率,同時符合美軍低可截獲(LPI)要求。APG-77採用的低可截獲技術包括根據目標探測需要控制發射功率,偽裝碼擴譜等。
APG-77雷達還具有非合作目標識別能力(NCTR),可不通過容易被截獲的敵我識別問答裝置對遠方目標進行識別分類。非合作目標識別能力(NCTR)原理是,依靠APG-77雷達的逆向合成孔徑技術的極高解析度(達到30厘米)對遠方迎頭飛行的戰斗機的發動機轉動葉片的回波進行分析處理,計算遠方戰斗機的發動機的葉片數量和轉速進行敵我識別。
另外,美國F22戰斗機還採用了綜合電子戰系統中的ALR-94雷達警告接收機與先進的APG-77雷達配合實現了蔭蔽接敵能力。ALR-94雷達警告接收機可探測范圍可達460公里、360度全方位探測。能為為APG77雷達提供185公里距離內的目標位置指示。在ALR-94雷達警告接收機的指示下,APG-77雷達可採用2*2度針狀波束對指向的目標進行掃描,提高了搜索效率外,還使得敵方幾乎無法截獲F22的雷達信號,ALR-94雷達警告接收機還可直接向AIM-120空對空導彈實時輸入目標數據,同時通過APG-77雷達的針狀波束對指向為導彈提供目標距離和速度參數。從而實現隱身進行打擊能力,這就技術被美軍稱為「窄波束交錯搜索與跟蹤」技術(NBILST)。ALR-94雷達警告接收機也可以為反輻射導彈提供目標指示。
FA-22還採用感測器孔徑綜合設計,機上布置的20多個電磁天線就能完成原來第三代F15戰斗機上60多個天線才能完成的功能。
F22採用了敵方無法截獲的激光綜合飛行數據鏈,能實現16機編隊協調作戰。可分為4個4機編隊作戰。每個小隊都能實現信息共享。
機載雷達:AN/APG-77主動數組雷達
GaAs T/R單元數:1500 --2200單元
最大輸出功率:≥15千瓦
偵測距離(最大距離):400公里--460公里
偵測距離(一般戰機):240公里
空對空偵測距離(對雷達反射率為1平方米的目標而言):
在隱形模式下:192公里 LPI標准--美軍低可截獲標准
在非隱形模式下:260-270公里
UHR解析度模式下:可獲致距離160公里目標物高達30厘米級解析度雷達影像
最多可同步追蹤100個目標
簡單舉例:如果在沒有預警機或者地面引導預警支援的情況下,可以選擇16機編隊其中2架F22雷達開機,其他F22保持靜默,發現敵方目標後,前方2個編隊發射AIM120導彈發動超視距攻擊後機動脫離,後續4機編隊接替進行中段制導,以此形成輪流攻擊、制導,實現強大的超視距攻擊能力。事實上,隱身超視距攻擊的空戰戰術不只這種簡單的描述,根據戰場要求還有非常多的戰術選擇。
F22過失速機動與超音速巡航能力:
美國F22相對於以前的戰斗機,最大的突破就是其過失速機動與實戰環境下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了。
超音速巡航指得是飛機速度超過1.4馬赫以上,並持續飛行30分鍾以上的飛行能力,美國F22戰斗機不開加力,實際巡航速度高達1.72馬赫。這主要得益於其出色的低阻氣動外形、武器內置、和大推力小涵道比的F119發動機。
F22先進的氣動外形和機體結構,使它具有大幅度的放靜寬穩定度,具有非常優秀的可持續超音速飛行能力,而在亞音速飛行時F22具有高度的縱向靜不穩定度,據有關評估可達35%(中國J8主動控制驗證機為4%,美國F-16/俄國Su27為5%)和中立穩定度水平。
過失速機動(PSM)指得是飛機在失速狀態下仍然可以進行可控的機動能力。美國F22的過失速機動能力源於其先進的氣動布局、矢量推力控制能力、可靠的大推力發動機和飛行控制系統控制律。使F22在空戰的近距格鬥中可以迅速改變機頭指向,轉換敵我態勢。
F22在正負60度的超大迎角狀態下進行翻滾時,機頭指向可瞬間改變速率達到90度/秒;在正負40度大迎角飛行下還能進行360度橫滾,在正負20度迎角下的翻滾速率有50度/秒,提高到100度/秒。F22的電傳控制系統還能實現多種直接力控制機動模式,改善了飛機對地攻擊時瞄準的精度,減小了飛行員的疲勞,提高了低空飛行品質。
F22的超音速巡航使它具有快速外推攔截線、快速接敵,快速佔位,大幅增加導彈攻擊區域、快速脫離戰場,擺脫攻擊的能力。計算機模擬計算,F22的空戰效能比在跨音速下提高了200%,超視距空戰效能提高500%。在戰場上F22的可控制區域面積比現役第三代戰斗機擴大11倍。
英國方面的計算機模擬則顯示: 在和Su-35/37等級的對手交鋒時, F-22的的獲勝機率高達91%, 換算成交換比的話則高達10.2:1。
完善的隱身能力使得F22能輕易識別鎖定空中目標,並在50至80公里(使用AIM-120C/D)乃至100至200公里(使用AADRM)的距離外朝他國敵機發動視距外攻擊時,敵國戰機的雷達卻難以在20至30公里距離外有效鎖定猛禽;至於在紅外線隱形方面,目前僅知道有洛馬工程師曾聲稱:其表現較猛禽戰機的雷達隱形性"不惶多讓"。
F22和F-15與F-16等上代戰機相較,其超越群倫的實戰高速飛行性能與超音速機動性使得同樣的空對空導彈在其手中,有效射程可望延伸50-100%,並使敵方AAM/SAM的有效迎擊距離縮短25-75%。
依照猛禽中隊飛行員說法,近來其已經與空軍F-15和F-16比試過多次,而截至目前,尚未有任何一架F-15或F-16找到在被猛禽"擊落"前,先行發現猛禽戰機存在的方法;在過去一年來,猛禽戰機和F-15C間的多次空中模擬較量,取得104:0之壓倒性綜合模擬戰果,其中包括那次"以一敵五,三分解決"的經典傳奇.在和F-16間的典型模擬測試中,通常是以一對猛禽戰機對抗6-8架F-16戰隼,在隱形與1.5馬赫級超音速巡航功能下,戰斗的結局幾乎總是一面倒。F-22在開戰後4-5分鍾內將所有茫然不知的F-16機群全數屠殺。
據說在一次測試飛行中,一架猛禽於中低空和一架在中高空飛行的F-15C對頭接近,結果直到雙方接近至相對距離約8公里左右處,F-15C的飛行員才赫然發現猛禽的存在;而在另外一次測試中,一架剛出廠,連雷達隱形塗料都還未上好的猛禽機與F-15C展開模擬對戰,結果等到猛禽機逼進到都可以用AIM-9M發動攻擊的時候,F-15C的雷達還無法有效鎖住F-22並發動AIM-120模擬攻擊。
J11B
機長:21.935米
機高:5.935米
翼展:14.948米
空重:157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237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33000千克
載彈:6000千克
最大速度:3000千米/小時
最大航程:4390千米
作戰半徑:1500千米
實用升限:18000米
起飛距離:650米
著陸距離:620米
動力裝置:2台AL-31F
發動機推力:2*12500公斤
機載武器:30毫米機炮,10個外掛點(可掛載各類空空導彈,空地導彈,反艦導彈等)
Ⅶ 中國的軍事實力落後美國多少年
中國跟美國差距:
三代戰斗機,中國大約800架,美國2800架。中國每年增加50架。中國趕上美國,要在美國靜止不動的情況下發展40年。
預警機。中國10架左右,美國120架。中國10年時間發展10架的數量計算,需要110年。
戰略轟炸機,因為中國從來未研發轟炸機的原因,估計再過50年,中國一定能研製出B2之流的轟炸機。
神盾級驅逐艦:中國到2020年大約為20艘左右,美國為80艘,中國一年造2艘神盾艦,趕上現在的美國需要30年。
航母:中國能造6萬噸的常規航母,美國能造11萬噸的核動力航母,差距5萬噸。
四代戰斗機:美國的F22在2005年已經服役,中國殲20大約2020年服役,差距15年。
我不否認中國能超過美國,但是需要時間和幾代人的努力~
Ⅷ 中國和美國戰斗機實力差距有多大
美國能飛56千小時 中國的 1500小時
Ⅸ 我國最先進的戰斗機跟美國最先進的有多大差距
差距不能用數字說明的,綜合起來很復雜,無論如何,平心而論,我們和美國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我們目前最先進的飛機也就是J-10和J-11B了。J10的數據尚未完全解密,自然無從對比。 J11B給SU-27類似,他們都屬於三代機范疇,而美軍F-22和F-35已經達到4代機的水平了(這里的劃代方法用的美國的)差距可想而知
3代機不能隱身,不能超音速巡航
4代機上述能力都有,且機動性是3代機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