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官鎮火地溝村有多少人口
Ⅰ 南鄭縣有幾個鄉鎮
南鄭區有20個鄉鎮。分別是大河坎鎮;胡家營鎮;聖水鎮;湘水鎮;法鎮;牟家壩鎮;小南海鎮;碑壩鎮;紅廟鎮;協稅鎮;高台鎮;陽春鎮;新集鎮;兩河鎮;濂水鎮;黃官鎮;黎坪鎮;福成鎮;青樹鎮;梁山鎮。
南鄭縣現在叫南鄭區,下轄20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19個城鎮社區、288個村民委員會,共有2856個村民小組。
2017年8月,經國務院同意,撤銷南鄭縣,設立漢中市南鄭區,以原南鄭縣的行政區域為南鄭區的行政區域。
1、漢山街道辦事處下轄:城東社區、城南社區、城西社區、城北社區;白馬寺村、高庄村、草堰村、五豐村、國慶村、紅橋村、趙家灣村、岳樹嶺村、保衛村、石門村、漢坪村、劉家營村、漢山村、白家灣村、楊家壩村、陶家灣村、齊力村。
2、大河坎鎮下轄:大河坎社區、油房街社區、藝苑社區、漁營社區、店子街社區;中所營村、盧家溝村、歇馬店村、三花石村、丁元村、漢群村、李家營村。
3、聖水鎮下轄:聖水社區;升仙村、山口村、山羊村、王營村、南華村、馬家嘴村、後營村、莊房村、瓮池村 、五愛村、新營村、廖壩村、青史村。
4、胡家營鎮下轄:王河坎村、高皇村、永燈村、建豐村、群星村、塘坎村、胡家營村、石谷寺村。
5、協稅鎮下轄:協稅村、王莊村、吳壩村、大營村、徐坡村、南路村、棗林村、張坪村、黃家溝村、馬家嶺村、三官廟村。
6、梁山鎮下轄:梁山社區;星光村、前豐村、石拱村、中咀村、梁西村、梁山村、南寨村、王巷村、愛國村、嶺崗村、萬眾村、榮國村、利民村、永遠村、永固村、丁店村、肖營村。
7、陽春鎮下轄:陳村、陽光村、安坎村、付家河村、農豐村、葦池村、莊房村、玉泉村、杜家灣村、泉溝村。
8、高台鎮下轄:高台社區;騎龍村、立峰村、東風村、東新村、東升村、團結村、戰斗村、紅旗村、紅建村、紅星村、姜劉村、彌陀村、石科村、二郎村。
9、新集鎮下轄:新集社區;河灣村、王坪村、水城村、碗廠村、二門村、焦山村、新合村、許營村、羅堰村、西關村、太白村、岳嶺村、龍王村、魯營村、楊溝村、五郎村、木坪村、華燕村、華安村、華山村、陳灣村、汪家壩村、張營村、鐵爐村、黃河村、程扁村、白馬村、雙星村。
10、兩河鎮下轄:三門村、仰天坪村、鋼廠村、白廟村、紅廟村、倒廟村、墁坡村、爐河壩村、竹壩村。
11、黎坪鎮下轄:元壩社區;黎坪村、龍山村、瓦石溪村、二郎廟村、五郎壩村、松坪村、七鴨子村、桃源村。
12、濂水鎮下轄:濂水村、流西河村、團堆村、里仁村、聯合村、七里村、雅和村、熊廟村。
13、黃官鎮下轄:黃官社區;長嶺村、寶鼎村、張家灣村、火地溝村、新田村、桂花村、五豐村、朝陽村、水井村、潮水村、河壩村、青龍村、武營村、高石坎村、觀音溝村、李家咀村、何家溝村、武家溝村、大坪村、龍池村、廟壩村、雲河村、店子村。
14、青樹鎮下轄:歡喜嶺村、高柳村、冉家營村、新店村、漢山村、五道嶺村、查家溝村、青樹村、石橋溝村、潘家溝村、沙河村、七里村、雙聯村、汪家壩村、黃龍村、鍾寶寨村、土地埡村、馬鞍山村。
15、紅廟鎮下轄:紅廟社區;西溝村、喜神壩村、金溝村、羅帳嶺村、徐家嶺村、碾子壩村、柳林村、東溝村、中心村、干壩子村、紅寺壩村、白家壩村、五龍庵村、民生村、關鍵村、群福村。
16、牟家壩鎮下轄:牟家壩社區;祖師殿村、青山溝村、柳溝村、王家溝村、馬仙壩村、徐家庵村、關公廟村、里八溝村、幸福橋村、馬鞍山村、雲峰寺村、朱家河村、茶房寺村、打鼓廟村、高家嶺村。
17、湘水鎮下轄:海棠寺村、紅旗村、湘水村、黃花窯村、五里溝村、盤龍庵村、五里店村、高皇山村、經堂灣村、潘家壩村、華嚴寺村、海明村。
18、法鎮下轄:桂花村、沙壩村、黃家溝村、曹家壩村、新店村、水磨村、法鎮村、八寶村、雙河村、梓橦村、後河村、李子埡村、茨壩村、沙河村。
19、小南海鎮下轄:黃家山村、沙子河村、秦家壩村、三聖廟村、峽山槽村、青石關村、鄭家壩村、小河溝村、回軍壩村、老龍池村、大安溝村、康家壩村、雙龍村、小壩村。
20、碑壩鎮下轄:碑壩社區;西河村、廣家店村、梁堂村、南岔河村、茶園村、西江村、花園村、大竹村、韭菜岩村、大西壩村、四溝村、壩溪村、朱家壩村、松樹庵村。
21、福成鎮下轄:佛頭山村、馬元村、楠木樹村、程家壩村、大營村、底坪村、明三灣村、田家營村、芭蕉坪村、何五嶺村、紅岩村、中營村。
22、向陽社區管委會下轄向陽社區居委會。
(1)黃官鎮火地溝村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南鄭縣位於陝西省西南邊陲、漢中盆地西南部,北臨漢江,南依巴山。是漢中「雙百」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2823.78平方公里,22個建制鎮,截至2011年,南鄭縣戶籍總人口為555568人,非農業人口99192人。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尤以北亞熱帶氣候特徵最為明顯。
南鄭是陝西省旅遊資源大縣和首批旅遊強縣,境內的景點有南湖公園、紅寺湖、川陝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黎坪國家森林公園。
南鄭地處漢江南岸,與漢台區隔江相望,為漢中雙百城市組成部分。西漢、十天、寶漢高速公路、西成客專高鐵和省道211線、漢朱路穿境而過;臨江的大河坎、梁山、聖水、胡家營四鎮近33平方公里為漢中市中心城區建設范圍,
區周家坪作為漢中大城市西南部副中心建成區5.5平方公里,橫跨漢江的天漢大橋、龍崗大橋、漢江橋閘3座橋梁和天漢大道、南鄭大道、西二環大道,把南鄭區城與漢中中心城區連成一體。至2016年末,全區城鎮建成區面積24.5平方公里, 城區人口增至25.1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5%。
已建成省級園林縣城、國家級衛生縣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雙高雙普通過驗收。境內生態良好,雨量充沛,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基礎設施功能齊全。
縣域經濟特色鮮明,茶葉、煙葉、生豬、中葯材、蔬菜為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煙草、設備製造、新型建材、礦產冶金、綠色農產品加工為工業經濟的支柱;
旅遊重點景區兩山(黎坪山、龍頭山)兩湖(南湖、紅寺湖)一中心(大漢山休閑旅遊中心)建設步伐加快,小南海、龍崗寺、聖水寺開發初具規模,大漢山、紅寺湖、聖水法鎮三大旅遊環線基本形成。
Ⅱ 圍場縣每個鄉包括多少個村及名稱
黃土坎大隊11組
Ⅲ 河南省泌陽縣春水鎮毛胡張村上溝有多少人口請問上溝村有多少人口
人 口
4.13萬人
春水鎮地處泌陽縣城東北43公里處,東接驛城駐馬店,西望蜀漢丞相諸葛孔明躬耕地南陽,北依煤城平頂山。駐南、許泌公路交叉穿境而過,焦桐高速縱穿全境。
Ⅳ 怎麼從西安到漢中市南鄭縣黃官鎮塘口鄉的火地溝村 具體坐車路線是什麼 都在哪坐車 急求
在西安城西客運站坐大巴5分鍾一趟到漢中高客站歷時4小時,換乘103到南鄭縣醫院下,坐漢中到黃官的巴市到終點站,在換乘黃官到塘口的小麵包車到火地溝村,也可以從黃官包小麵包到目的地20元左右。
Ⅳ 滎陽大概有多少個村
索河街道代碼:410182001。地處滎陽市區西部,東至市區萬山路,北至索河(河王水庫)南岸,西至滎密公路及高速公路引線,南至310國道,轄區總面積9.6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4.8萬。2006年,轄8個社區、4個行政村:老城社區、廣場社區、火車站社區、興華社區、建材廠社區、政法街社區、成皋社區、龍湖社區、城關村、惠廠村、楊五樓村、南楚樓村。郵政編碼:450100。
京城街道代碼:410182002。位於滎陽市區東部,南臨310國道,北依隴海鐵路和鄭汴路高速公路,距省會鄭州11公里。東、南、西、北方向分別與豫龍鎮、喬樓鎮、索河街道、城關鄉接壤。轄區總面積15.75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5.05萬。2006年,轄6個社區、8個行政村:鐵龍社區、繁榮街社區、大海寺路社區、建業社區、汜河路社區、騰飛社區、堡王村、曹李村、吉家寨村、康寨村、石寨村、馮寨村、平庄村、狼窩村。郵政編碼:450100。
喬樓鎮代碼:410182101。位於滎陽市中部,緊鄰市區,東與豫龍鎮相接,南與崔廟鎮相望,西與城關鄉接壤,全鎮轄區總面積75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3.8萬人,其中漢族3.55萬人,回族0.25萬人。近年來,喬樓鎮逐漸改變農業為主導的經濟模式,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利用獨特的區域優勢積極向滎陽市主城區靠攏,發展多經濟,使得全鎮的綜合實力得到很大的提升。2006年,轄19個行政村:東郭村、孫砦村、沈窪村、七里村、任庄村、蔡砦村、陳砦村、陳溝村、槐樹窪村、張王莊村、冢子崗村、聶樓村、韓村、付河村、楚堂村、張村廟村、辛崗村、李溝村、獅村。郵政編碼:450122。
豫龍鎮代碼:410182102。地處滎陽市與鄭州市之間,東距鄭州市中心10公里,西接滎陽市區,全鎮轄區總面積69.5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52010人。豫龍鎮是滎陽市委、市政府實施「東引東進」發展戰略的最前沿鄉鎮,縱橫交錯的公路網已基本形成,鎮區現有標准工業園區3個:豫龍工業園,科技工業園,道北工業園,總面積約17.5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完備,配套完善。鎮區還有鄭州工業學院、鄭州市職業技術學院、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滎陽市職業中專、滎陽市外國語學校等大中專院校。此外,投資40億元的河南中原國際小商品城、投資10億元的西雅圖工業園,投資7億元的河南希格瑪電子產業園已落戶該鎮。近年來,豫龍鎮被評為河南省「六好」鄉鎮黨委、「中州名鎮"、被河南省科協命名為「奔小康科普先進鄉鎮」、被鄭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為「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小康鎮」、「科技示範鎮」等稱號。2006年,轄28個行政村:二十里鋪村、西張砦村、翟砦村、碾徐村、樊砦村、柿園村、槐西村、楚砦村、王寨村、趙家垌村、京襄城村、南張寨村、郝寨村、興國寺村、瓦屋孫村、石柱崗村、趙家莊村、陳庄村、關帝廟村、蔣寨村、羅垌村、茹寨村、毛寨村、寨楊村、晏曲村、焦寨村、劉村、黑張村。郵政編碼:450121。
廣武鎮代碼:410182103。位於鄭州市西北30公里、滎陽市東北13公里處,北部緊臨黃河,東西寬11.2公里,南北長14.2公里,全鎮轄區總面積154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8.7萬人。被譽為中原第一古鎮,同時也是鄭州市第一大鎮。2006年,轄40個行政村:廣武村、閆村、倪店村、桃園村、水泉村、唐垌村、任河村、白寨村、蘇寨村、丁樓村、丁窪村、軍張村、孫寨村、後王村、三官廟村、插閆村、南董村、大師姑村、董庄村、胡村、馮庄村、黑李村、東蘇樓村、西蘇樓村、樊河村、張河村、陳垌村、張垌村、王頂村、霸王城村、桃花峪村、張庄村、王溝村、東張溝村、寨子峪村、北陳溝村、北任村、中任村、車大溝村、車庄村。郵政編碼:450103。
王村鎮代碼:410182104。位於滎陽市西北部,北瀕黃河、邙山,南與鄭州市上街工鋁城接壤,全鎮轄區總面積91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54000人。開洛高速公路橫貫全境,隴海鐵路、310國道依鎮而過,市道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全鎮農業產業化進程逐步升級,種養殖協會遍布全鎮,2003年7月全鎮大米、蔬菜、水果種植基地、水產、畜牧養殖基地被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委員會認定為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2006年,轄23個行政村:王村、後白楊村、前白楊村、後庄村、司村、薜村、韓村、留村、新店村、許庄村、小村、大村、前新莊村、後殿村、蔣頭村、梁庄村、窪子村、柏朵村、段坊村、丁村、木樓村、房羅村、仁里村。郵政編碼:450142。
汜水鎮代碼:410182105。全鎮轄區總面積58.2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26906人。形成以汽車製造、醫葯化工、輕紡印染、建築設備、消防器材和閥門生產為代表的六大支柱產業。2003年,汜水鎮經濟總收入完成55138萬元,財政收入完成113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04元。 先後被國家、省、市命名為「全國群眾性體育工作先進鄉鎮」、「中州名鎮」、「河南省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河南省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河南省電話鄉鎮」、「鄭州市經濟綜合實力三十強鄉鎮」、「鄭州市小康鄉鎮」、「鄭州市科技示範鎮」、「鄭州市計劃生育紅旗鄉鎮」、「省會鄭州『抗非』先進黨委」等榮譽稱號。在2002年度全省百強鄉鎮綜合經濟實力評比中躋身「三十強鄉鎮」行列。2006年,轄14個行政村:寥峪村、十里堡村、南屯村、新溝村、虎牢關村、周溝村、老君堂村、東河南村、西邢村、滹沱村、清靜溝村、趙村、口子村、汜水村。郵政編碼:450141。
高山鎮代碼:410182106。位於滎陽市西部,距市區 16.5 公里,西、西南、南部與鞏義市相接,北為汜水鎮,東與峽窩鎮為鄰,東西長 9 公里,南北寬 6.5 公里,全鎮轄區總面積 61.5 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 3.4 萬人。 2002年全鎮GDP4.5億元,財政收入8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27(3376)元。 2006年,轄19個行政村:高山村、許村、紙坊村、潘窯村、穆溝村、竹園村、石洞村、白水村、楊橋村、喬溝村、余頂村、妥要村、廟溝村、吳溝村、竹川村、馮溝村、萇崗村、冢崗村、苗頂村。郵政編碼:450135 。
劉河鎮代碼:410182108。位於滎陽市西南部,距滎陽市區15公里,東鄰崔廟鎮,南接環翠峪風景區,西連鞏義市米河鎮,北毗峽窩鎮,全鎮轄區總面積32.6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2.2萬人。2006年,轄21個行政村:官頂村、申庄村、反坡村、小寨村、徐溝村、安上村、陳家崗村、架子溝村、劉河村、王河村、石庄村、分水嶺村、任窪村、窩張村、花河村、陳庄村、二郎廟村、環翠峪村、東溝村、司庄村、杏花村。郵政編碼:450132。
崔廟鎮代碼:410182109。位於鄭州市西南25公里、滎陽市南部12.75公里處,全鎮轄區總面積82.89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50292人。古往今來,一直是滎陽市南部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是方圓百餘里內農村與城市農產品和工業品流通的經濟重鎮。至2006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172981萬元;實現財政收入1858萬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547元,人均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502元,綜合實力位列河南省百強鄉鎮第43位。先後被命名為「中州名鎮」、「河南省級衛生鎮」、「河南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國家級重點鎮」。2006年,轄22個行政村:崔廟村、盆窯村、項溝村、蘇坡村、竹元村、翟溝村、老莊村、石井村、車廠村、石坡村、王宗店村、白趙村、栗樹溝村、王泉村、蘆庄村、界溝村、鄭崗村、鄭庄村、寺溝村、邵寨村、馬寨村、丁溝村。郵政編碼:450131。
賈峪鎮代碼:410182110。位於鄭州市西南20公里、滎陽市區東南 16公里、新密市東北 25公里的「金三角」地帶,與鄭州市西三環路、310國道緊密相連,距鄭州國際機場40公里。全鎮轄區總面積83.7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5萬人。賈峪,依託區位和資源優勢,咬住工業發展不放鬆,工業小區初具規模,全鎮四級企業2000多家,形成了水泥生產、機械製造、火力發電、建築建材、煤炭採掘、磨料冶煉加工、食品加工、傢具、服裝、印刷等20多個系列、300多個品種的行業群體,年產值8.9億元。該鎮1995年被河南省命名為「中州名鎮」,榮稱『中原建材第一鎮」;1996年被河南省定為「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7年被鄭州市定為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 ;1998年被河南省定為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1999年榮獲滎陽市「奮進杯」金杯。1999年,全鎮完成財政收入10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50元,工業總產值(新統計)達9.8億元,社會總產值達11.3億元。2006年,轄26個行政村:賈峪村、上灣村、朱頂村、石碑溝村、大堰村、老邢村、塔山村、梁溝村、南王村、石硼村、李家台村、高河村、龍卧凹村、楚村、岵山村、樓李村、槐村、雙樓郭村、馬溝村、祖始村、周垌村、邢村、洞林寺村、鹿村、郭崗村、北溝村。郵政編碼:450123。
城關鄉代碼:410182200。滎陽市西北部,是滎陽市的中心鄉鎮,轄區總面積54.4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4萬人。2006年,轄28個行政村:柿園村、龍泉寺村、汪溝村、張樓村、北付河村、高袁寨村、宮寨村、陰趙寨村、王莊村、安庄村、東史村、西史村、三十里鋪村、李克寨村、皋寨村、小王村、楊垌村、五龍寨村、大王村、洪界村、雷垌村、北周村、竹葉河村、瓦窯坡村、大廟村、桃李村、南周村、石板溝村。郵政編碼:450100。
高村鄉代碼:410182201。位於滎陽市北8公里,邙山南側一平原上,全鎮轄區總面積57.82公里,轄區總人口:40351 人。2003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8532萬元,財政收入完成681.7 萬元。2006年,轄29個村委會:高村、高村寺村、馬寨村、油坊村、史坊村、馬溝村、荊寨村、杜常村、張常村、韓常村、後圈村、司馬村、前圈村、真村、吳村、官莊村、穆寨村、張村、周寨村、宋村、秦鋪頭村、陳鋪頭村、劉鋪頭村、牛口峪村、棗樹溝村、官峪村、劉溝村、邙山村、安仁寨村。郵政編碼:450101。
金寨回族鄉代碼:410182204。位於滎陽市西北,距市區10公里。全鄉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南鄰310國道,北靠鄭洛高速公路,高速路引線從鄉穿過。全鄉轄區總面積 ,轄區總人口6500人。 其中回族群眾5228人,占總人口的80%。 2006年,轄2個村委會:金寨村、北楚樓村。郵政編碼:450100。
Ⅵ 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黃官鎮下轄村委會包括黃官社區居委會、河壩村委會、青龍村委會、武營村委會、寶鼎村委會、水井村委會、朝陽村委會、廟壩村委會、桂花村委會、五豐村委會、長嶺村委會、潮水村委會、李家咀村委會、高石坎村委會、觀音溝村委會、何家溝村委會、店子村委會、火地溝村委會、武家溝村委會、張家灣村委會、新田村委會、大坪村委會、龍池村委會、雲河村委會。
Ⅶ 滎陽大概有多少個村
索河街道代碼:410182001。地處滎陽市區西部,東至市區萬山路,北至索河(河王水庫)南岸,西至滎密公路及高速公路引線,南至310國道,轄區總面積9.6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4.8萬。2006年,轄8個社區、4個行政村:老城社區、廣場社區、火車站社區、興華社區、建材廠社區、政法街社區、成皋社區、龍湖社區、城關村、惠廠村、楊五樓村、南楚樓村。郵政編碼:450100。 京城街道代碼:410182002。位於滎陽市區東部,南臨310國道,北依隴海鐵路和鄭汴路高速公路,距省會鄭州11公里。東、南、西、北方向分別與豫龍鎮、喬樓鎮、索河街道、城關鄉接壤。轄區總面積15.75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5.05萬。2006年,轄6個社區、8個行政村:鐵龍社區、繁榮街社區、大海寺路社區、建業社區、汜河路社區、騰飛社區、堡王村、曹李村、吉家寨村、康寨村、石寨村、馮寨村、平庄村、狼窩村。郵政編碼:450100。 喬樓鎮代碼:410182101。位於滎陽市中部,緊鄰市區,東與豫龍鎮相接,南與崔廟鎮相望,西與城關鄉接壤,全鎮轄區總面積75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3.8萬人,其中漢族3.55萬人,回族0.25萬人。近年來,喬樓鎮逐漸改變農業為主導的經濟模式,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利用獨特的區域優勢積極向滎陽市主城區靠攏,發展多經濟,使得全鎮的綜合實力得到很大的提升。2006年,轄19個行政村:東郭村、孫砦村、沈窪村、七里村、任庄村、蔡砦村、陳砦村、陳溝村、槐樹窪村、張王莊村、冢子崗村、聶樓村、韓村、付河村、楚堂村、張村廟村、辛崗村、李溝村、獅村。郵政編碼:450122。 豫龍鎮代碼:410182102。地處滎陽市與鄭州市之間,東距鄭州市中心10公里,西接滎陽市區,全鎮轄區總面積69.5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52010人。豫龍鎮是滎陽市委、市政府實施「東引東進」發展戰略的最前沿鄉鎮,縱橫交錯的公路網已基本形成,鎮區現有標准工業園區3個:豫龍工業園,科技工業園,道北工業園,總面積約17.5平方公里,基礎設施完備,配套完善。鎮區還有鄭州工業學院、鄭州市職業技術學院、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滎陽市職業中專、滎陽市外國語學校等大中專院校。此外,投資40億元的河南中原國際小商品城、投資10億元的西雅圖工業園,投資7億元的河南希格瑪電子產業園已落戶該鎮。近年來,豫龍鎮被評為河南省「六好」鄉鎮黨委、「中州名鎮"、被河南省科協命名為「奔小康科普先進鄉鎮」、被鄭州市委、市政府命名為「發展鄉鎮企業先進鄉鎮」、「小康鎮」、「科技示範鎮」等稱號。2006年,轄28個行政村:二十里鋪村、西張砦村、翟砦村、碾徐村、樊砦村、柿園村、槐西村、楚砦村、王寨村、趙家垌村、京襄城村、南張寨村、郝寨村、興國寺村、瓦屋孫村、石柱崗村、趙家莊村、陳庄村、關帝廟村、蔣寨村、羅垌村、茹寨村、毛寨村、寨楊村、晏曲村、焦寨村、劉村、黑張村。郵政編碼:450121。 廣武鎮代碼:410182103。位於鄭州市西北30公里、滎陽市東北13公里處,北部緊臨黃河,東西寬11.2公里,南北長14.2公里,全鎮轄區總面積154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8.7萬人。被譽為中原第一古鎮,同時也是鄭州市第一大鎮。2006年,轄40個行政村:廣武村、閆村、倪店村、桃園村、水泉村、唐垌村、任河村、白寨村、蘇寨村、丁樓村、丁窪村、軍張村、孫寨村、後王村、三官廟村、插閆村、南董村、大師姑村、董庄村、胡村、馮庄村、黑李村、東蘇樓村、西蘇樓村、樊河村、張河村、陳垌村、張垌村、王頂村、霸王城村、桃花峪村、張庄村、王溝村、東張溝村、寨子峪村、北陳溝村、北任村、中任村、車大溝村、車庄村。郵政編碼:450103。 王村鎮代碼:410182104。位於滎陽市西北部,北瀕黃河、邙山,南與鄭州市上街工鋁城接壤,全鎮轄區總面積91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54000人。開洛高速公路橫貫全境,隴海鐵路、310國道依鎮而過,市道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全鎮農業產業化進程逐步升級,種養殖協會遍布全鎮,2003年7月全鎮大米、蔬菜、水果種植基地、水產、畜牧養殖基地被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委員會認定為河南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2006年,轄23個行政村:王村、後白楊村、前白楊村、後庄村、司村、薜村、韓村、留村、新店村、許庄村、小村、大村、前新莊村、後殿村、蔣頭村、梁庄村、窪子村、柏朵村、段坊村、丁村、木樓村、房羅村、仁里村。郵政編碼:450142。 汜水鎮代碼:410182105。全鎮轄區總面積58.2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26906人。形成以汽車製造、醫葯化工、輕紡印染、建築設備、消防器材和閥門生產為代表的六大支柱產業。2003年,汜水鎮經濟總收入完成55138萬元,財政收入完成1138.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04元。 先後被國家、省、市命名為「全國群眾性體育工作先進鄉鎮」、「中州名鎮」、「河南省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河南省發展鄉鎮企業先進單位」、「河南省電話鄉鎮」、「鄭州市經濟綜合實力三十強鄉鎮」、「鄭州市小康鄉鎮」、「鄭州市科技示範鎮」、「鄭州市計劃生育紅旗鄉鎮」、「省會鄭州『抗非』先進黨委」等榮譽稱號。在2002年度全省百強鄉鎮綜合經濟實力評比中躋身「三十強鄉鎮」行列。2006年,轄14個行政村:寥峪村、十里堡村、南屯村、新溝村、虎牢關村、周溝村、老君堂村、東河南村、西邢村、滹沱村、清靜溝村、趙村、口子村、汜水村。郵政編碼:450141。 高山鎮代碼:410182106。位於滎陽市西部,距市區 16.5 公里,西、西南、南部與鞏義市相接,北為汜水鎮,東與峽窩鎮為鄰,東西長 9 公里,南北寬 6.5 公里,全鎮轄區總面積 61.5 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 3.4 萬人。 2002年全鎮GDP4.5億元,財政收入8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27(3376)元。 2006年,轄19個行政村:高山村、許村、紙坊村、潘窯村、穆溝村、竹園村、石洞村、白水村、楊橋村、喬溝村、余頂村、妥要村、廟溝村、吳溝村、竹川村、馮溝村、萇崗村、冢崗村、苗頂村。郵政編碼:450135 。 劉河鎮代碼:410182108。位於滎陽市西南部,距滎陽市區15公里,東鄰崔廟鎮,南接環翠峪風景區,西連鞏義市米河鎮,北毗峽窩鎮,全鎮轄區總面積32.6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2.2萬人。2006年,轄21個行政村:官頂村、申庄村、反坡村、小寨村、徐溝村、安上村、陳家崗村、架子溝村、劉河村、王河村、石庄村、分水嶺村、任窪村、窩張村、花河村、陳庄村、二郎廟村、環翠峪村、東溝村、司庄村、杏花村。郵政編碼:450132。 崔廟鎮代碼:410182109。位於鄭州市西南25公里、滎陽市南部12.75公里處,全鎮轄區總面積82.89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50292人。古往今來,一直是滎陽市南部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是方圓百餘里內農村與城市農產品和工業品流通的經濟重鎮。至2006年,全鎮完成生產總值172981萬元;實現財政收入1858萬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547元,人均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502元,綜合實力位列河南省百強鄉鎮第43位。先後被命名為「中州名鎮」、「河南省級衛生鎮」、「河南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國家級重點鎮」。2006年,轄22個行政村:崔廟村、盆窯村、項溝村、蘇坡村、竹元村、翟溝村、老莊村、石井村、車廠村、石坡村、王宗店村、白趙村、栗樹溝村、王泉村、蘆庄村、界溝村、鄭崗村、鄭庄村、寺溝村、邵寨村、馬寨村、丁溝村。郵政編碼:450131。 賈峪鎮代碼:410182110。位於鄭州市西南20公里、滎陽市區東南 16公里、新密市東北 25公里的「金三角」地帶,與鄭州市西三環路、310國道緊密相連,距鄭州國際機場40公里。全鎮轄區總面積83.7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5萬人。賈峪,依託區位和資源優勢,咬住工業發展不放鬆,工業小區初具規模,全鎮四級企業2000多家,形成了水泥生產、機械製造、火力發電、建築建材、煤炭採掘、磨料冶煉加工、食品加工、傢具、服裝、印刷等20多個系列、300多個品種的行業群體,年產值8.9億元。該鎮1995年被河南省命名為「中州名鎮」,榮稱『中原建材第一鎮」;1996年被河南省定為「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7年被鄭州市定為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 ;1998年被河南省定為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1999年榮獲滎陽市「奮進杯」金杯。1999年,全鎮完成財政收入10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50元,工業總產值(新統計)達9.8億元,社會總產值達11.3億元。2006年,轄26個行政村:賈峪村、上灣村、朱頂村、石碑溝村、大堰村、老邢村、塔山村、梁溝村、南王村、石硼村、李家台村、高河村、龍卧凹村、楚村、岵山村、樓李村、槐村、雙樓郭村、馬溝村、祖始村、周垌村、邢村、洞林寺村、鹿村、郭崗村、北溝村。郵政編碼:450123。 城關鄉代碼:410182200。滎陽市西北部,是滎陽市的中心鄉鎮,轄區總面積54.4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4萬人。2006年,轄28個行政村:柿園村、龍泉寺村、汪溝村、張樓村、北付河村、高袁寨村、宮寨村、陰趙寨村、王莊村、安庄村、東史村、西史村、三十里鋪村、李克寨村、皋寨村、小王村、楊垌村、五龍寨村、大王村、洪界村、雷垌村、北周村、竹葉河村、瓦窯坡村、大廟村、桃李村、南周村、石板溝村。郵政編碼:450100。 高村鄉代碼:410182201。位於滎陽市北8公里,邙山南側一平原上,全鎮轄區總面積57.82公里,轄區總人口:40351 人。2003年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8532萬元,財政收入完成681.7 萬元。2006年,轄29個村委會:高村、高村寺村、馬寨村、油坊村、史坊村、馬溝村、荊寨村、杜常村、張常村、韓常村、後圈村、司馬村、前圈村、真村、吳村、官莊村、穆寨村、張村、周寨村、宋村、秦鋪頭村、陳鋪頭村、劉鋪頭村、牛口峪村、棗樹溝村、官峪村、劉溝村、邙山村、安仁寨村。郵政編碼:450101。 金寨回族鄉代碼:410182204。位於滎陽市西北,距市區10公里。全鄉地勢平坦,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南鄰310國道,北靠鄭洛高速公路,高速路引線從鄉穿過。全鄉轄區總面積 ,轄區總人口6500人。 其中回族群眾5228人,占總人口的80%。 2006年,轄2個村委會:金寨村、北楚樓村。郵政編碼:450100。
Ⅷ 江西黎川縣洵口鎮白沙村有多少人口啊,村裡有多大,兩個小時能逛完么村裡最值得去的地方是什麼
全國曠姓人口大約有12萬人,以湖南衡陽為最多。湖南衡陽曠姓人口大約有6萬人。
曠姓
網路名片
曠姓淵源
曠姓,是我國的一個姓氏,為東漢黃宣之後,此姓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師曠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記載:「<風俗通>雲:師曠之後。宋潭州曠元則,曾孫湜:紹興二年進士。」在史籍《姓觽》中也記載:「<國名紀>雲:古曠國之後,有曠氏、鄺氏。」在史籍《廣韻·盪》中記載:「鄺,姓。出廬江。」
師曠,春秋時期晉國著名的音樂家,字子野,冀州南和人(今河北南部),活動時期在公元前572~532年之間,即晉悼公姬周、晉平公姬彪執政時期。
「師」是一種尊稱,實際上是上古奴隸制時期世人對專職服侍貴族的大奴才的尊稱,例如專職服侍和教授奴隸主子孫文史知識的奴才就稱作「老師」,並一直沿用至今;當時地位最高的王室音樂家名字前也常冠以「師」字。在後來的歷史地位評價中,「師」者在社會的三六九等級中均屬於下九流之末,政治地位不抵「匠」,因而被鄙稱為「老九」,既是歷代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基石,也是歷代統治者踏在腳底的「治墊」,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因此,為「師」者當應明了自己的社會地位,不要昏頭。
師曠天生眼盲,常自稱「暝臣」、「盲臣」,他的音樂知識非常豐富,不僅熟悉琴曲,並善用琴聲表現自然界的音響,描繪飛鳥飛行的優美姿態和鳴叫。師曠聽力超群,有很強的辨音能力。漢朝以前的文獻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別敏銳的人。史籍《淮南子·汜論訓》中記載說:「譬猶師曠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無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在典籍《周書》中也記載他不僅擅琴,也會鼓瑟。
師曠也通曉南北方的民歌和樂器調律,史籍《左傳》中記載:「晉人聞有楚師,皆懼,而師曠曰:『不害!吾驟歌北風,又歌南風。南風不競,楚必無功!』」
在史籍《左傳》中還記載:周靈王的太子姬晉,幼有成德,聰明博達,溫恭敦敏。谷、雒水斗,將毀王宮,王欲壅之。太子晉諫,以為不順天心,不若修政。晉平公派遣叔譽聘於周廷,見到太子或,與之相談,五稱而三窮,逡巡而退。回來候告訴晉平公曰:「太子晉行年十五,而譽弗能與言,君請事之。」晉平公很驚奇,便哦愛大賢師曠去見太子。太子晉與師曠交談後,深感師曠服德,遂與相結。後來姬晉問師曠曰:「我聽說您能知人壽之長短?」師曠嚴肅回答道:「然。女色赤白,女聲清汗,火色不壽。您應少貪女色!」姬晉嘆道:「對呀。不過我三年後將升天,您說的貪色之警與我無干。」其後三年,太子姬晉果然病逝。孔子知道此事後曾埋怨師曠,並感嘆:「惜夫!殺吾君也。」
師曠認為,人們可以通過音樂來傳播德行。到晚年時,師曠已精通星算音律,還撰述了《寶符》一百卷,在明、清兩朝的琴譜中,《陽春》、《白雪》、《玄默》等樂曲的解題均為師曠所作。
師曠的後裔子孫,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稱曠氏。
第二個淵源
源於黃姓,出自東漢時期河陽侯黃宣,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在湖南的鄺、曠氏族譜中,均稱自己的姓氏是由黃氏而易,但所有姓氏書籍皆無記載,因而不知所本。今從俗稱,鄺氏即曠氏。
據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新田《鄺姓氏族源流·遠祖溯源》中的記載:「遠祖姓黃諱宣,東漢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家南陽白水,娶梁侯鄧禹孫女,生子諱賢,字四明,唐神龍年間拜右相,以武功封鄆國公,居汴梁鄧州泉。」
黃賢之後代生有二子,長子黃旦,次子黃丞,為失守邊關,二子逃外易姓,長旦添邑於右為鄺姓,次丞添日於左為曠姓,仍不離黃姓本意。鄺旦移居河南陳留東村,曠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孫遷播各地。
始自黃姓,聽長輩說「鄺」乃姓黃在廣東與湖南的郴州一帶躲起來了姓鄺的祖先黃氏在當時的朝代可能是犯了「株連九族」罪就攜帶家眷南下,逃到了史稱「南莽」的廣東與郴州,而南莽歷來朝廷不管,於是「黃氏」就在這帶扎營., 「黃氏」為了隱姓埋名.,在者「黃氏」不讓自己的後人忘記自己的祖先姓「黃」,再者黃氏所在之地是廣東與郴州,顧而黃氏就改姓為鄺,還有一說「黃廣鄺乃一家」。
第三個淵源
源於古曠國,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廬江縣一帶,古稱曠林,居人因以為氏。曠姓與況姓是兩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
二.遷徙分布
今在下列地區均有曠氏族人分布
湖南省
長沙市,武崗市,衡東縣,桃江縣,漢壽縣,茶陵縣,常德市武陵區,岳陽縣鹿角鎮,沅江市南大鎮華勝村,雙峰縣唐家灣鎮曠家堂,祁陽縣龔家坪鎮新曠居委會,衡陽縣金蘭寺鎮十里村荷葉組,衡陽市南嶽區、石鼓區曠家坳,漣源市橋頭河鎮、杉山鎮杉山村,醴陵市燕頭、龍禹灣、榨平櫳村,株洲縣淥口鎮柏樹村、楊梅村、姚家壩鄉,攸縣鍾佳橋鎮盤陂村、大同橋鎮、淥田鎮,湘潭縣楊嘉橋鎮、荊洲鄉曠家山、茶恩鎮棠花村,洞口縣竹市鎮柘溪村、群溪村、洪橋村、管竹鄉,祁東縣太和堂鎮、城連圩鄉柏山排村、幸福罐村、西坪村、楊梅村,衡山縣店門鎮、店門老街、師古鄉、開雲鎮建勝村、沙泉鄉建華村,湘鄉市壺天鎮、合東村(曠家祠堂)、叢溪村、直東村、橫東村、澗山鄉、翻江鎮岐山村,婁底市婁星區杉山鎮花溪村曠家組、曠家牛車橋、杉山村杉山坳老街曠家、西陽鎮宋家村、江龍村。
四川省
成都市,西昌市,簡陽市,什邡市,夾江縣,遂寧市南壩灣,大邑縣安仁鎮,開江縣新寧鎮,旺蒼縣木門鎮,青川縣茶壩鄉寺壩村,綿竹市孝德鎮、板橋鎮新泰村,長寧縣硐底鎮新保村,渠縣嘉禾鄉橋溝村爾子山,南江縣和平鄉宋朝寨村一組,自貢市貢井區牛尾鄉、蓮花鎮,眉山市東坡區柳聖鄉、高台鄉,華鎣市雙河鎮,岳池縣顧縣鎮,大英縣玉峰鎮、三家鎮曠家池塘、大坡鄉土城村,廣安市廣安區馬壩鄉農旺村、白馬鄉碑梁村、白馬村、楊坪鄉老鷹村、仙魚村11組、鯉魚村4組、石筍鎮玉峰村6組、四崖村、代市鎮拱橋鄉旭光村、龍台鎮青松村曠家石壩。
江西省
豐城市,於都市,信豐市,蓮花縣,遂川縣,吉水縣,永豐縣,安福縣金田鄉,洲湖鄉,分宜縣湖澤鎮漢塘村、納田村,吉安縣敖城鎮曠家村、固江鎮鍾家村,吉安市青原區河東鎮菱塘村委會(曾家坪村),泰和縣冠朝鎮後谷村、社下村、沙村鎮後谷、萬合鎮沙湖村花石小組,永新縣埠前鎮心田村、錢溪村、心田鎮錢溪村、石橋鎮燎原村源泉。
重慶市
銅梁縣,大足縣寶頂鎮,萬盛區南桐鎮,萬州區余家鎮同心村9組,梁平縣城東鄉響鼓8組 ,綦江縣三角區四合頭村,永川區寶峰鎮登東場、永榮鎮曠家村,奉節縣公平鎮明水鄉、青正鄉,雲陽縣南溪鎮、盛保鎮、高陽鎮文龍鄉、江口鎮。
貴州省
貴陽市,石阡縣,德江縣,盤縣,岑鞏縣平庄鄉亞林村,普安縣雪浦鄉硐口村補馬組,思南縣大河壩鄉桃子丫村、思塘鎮、大壩場鎮瓮溪。
廣東省
韶關市湞江區、南雄市,惠州市。
湖北省
武漢市,宣恩縣萬寨鄉。
廣西壯族自治區
全州縣才灣鎮曠家村
陝西省
漢陰縣蒲溪鎮
台灣省
台北市
三.郡望堂號
1.郡望
廬江郡:秦朝時期為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漢朝時期名為舒。隋朝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置廬江縣,治所在舒邑(今安徽廬江),其時轄地在今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
2.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
廬江堂:以望立堂。
四.家乘譜牒
後谷曠氏宋德佑丙子纂修舊譜序
予泰和江鄉諸大世家,多經兵火之餘,族屬分散,使一世至再世三世相見如塗人。由者譜碟之不穆,本源之莫辨,間其能藏其先世舊譜,又藐然視為虛車,略不經意以續休美,使上無所統,下無所承,是固未得為賢子孫也。茲曠君紹祖,輯其家譜,既成帙,將籌諸梓屬序於余。 余按曠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後關伯苗裔。迨漢光武時,有祖姓黃諱宣,居河東,以治水奏績,拜侯,因留籍於南陽。衍至唐神龍間,一世祖曰賢,紀功封鄆國公。後因邊關失守,上命滅族。賢字四明,令子侄易姓改名,本姓黃,長子旦添邑於右為鄺,次子丞添日於左為曠。竄逃於外,旦移居河南陳留東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幸次子丞,系開元初舉進士第二,選駙馬,封安平侯,以公主故未罹厥難。至天寶間,因諍事謫吉州長史,故吉之有曠始於長史公也。由長史公而八世孫曰有容,建隆元年移家高州,有卜居詩。雲自宋季之變,昆第子姓散漫諸外,而容五世孫孟宇暨子中秀徙居後谷。中秀公而下,世居後谷,咸以詩文顯其族,而雲亭諸大名宗,曾不一二屈指焉。
紹祖君既登公車,嘗以世系置念。今觀其譜,賢宦必書,墳墓姻婭必書,功勛義烈必書。且其先,或以科第發身,或以功名勅封,或以子爵襲贈,簪纓圭組,前後相望,溯其源而演其派,審其是而正其非,尊卑有定,疏戚有辨,秩然不相紊,君之用心可謂至矣。矧君之族,曾經兵鐵,而斯譜之舊類掇拾於灰燼之餘,至今世系炳然,曾無確失,俾後之若子若孫,興起尊祖敬宗之念者,實君始之也。語曰: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曠氏之後必有興者,斯譜之作,固百世之信貸矣,豈虛車雲乎哉?吾與君通家社游也,因其請而為之序,且以詩弁其首。雲: 曠氏家聲振漢唐,九天星斗煥文章。權兵百萬降邊圉,柱國無雙協帝王。應有勛名扶社稷,更傾忠義佐朝綱。綿綿譜牒傳今古,一字千金御墨香。
大宋德佑二年丙子冬望後
少保右丞相兼樞密院事文天祥拜撰
南嶽曠氏六修譜序
余居湘鄉之東北隅,距衡山僅百里許。知衡多望族,而曠氏最著,蓋族以人傳也。前太史岣嶁先生,碩望巨儒,名噪海內,所著有禹貢註疏,雜著、詩、古文、詞、時藝各集。其弟名進士,半崖先生,亦著制藝、課草行世。余自知文,即服膺二公著作,未嘗不深高山仰止之慕焉。又嘗讀前輩科場策諭,知二公從兄檻泉,亦名儒也。投筆請纓,領解額,成進士,歷膺朝廷鎖鑰,輕裘緩帶,儒將風流。所謂文武世家,良不誣也。早歲,余幸叨科名,備員京邱,月夕風晨,每與當世名公卿談及岣嶁諸公人品、學問、文章、事業,蓋未有不津津樂道之者。歲戊申,曠子堯臣,以廩膳游京。一日,以同鄉來謁余,見其敦厚誠謹,欽敬久之。及悉其閥閱,則知為太史原任觀察六柱先生之仲子也。壬子歲,余丁內艱回籍,堯臣亦南旋。乃者余奉命封辨團防,拓集軍馬,駐衡郡者數月。時都閫曠竹友,幼習戎行,老成持重,為衡郡土著,余比倚為長城。嗣余討賊,由湖北而安慶,而江西,竹友均與偕,所至皆立有功。既而竹友以疾告歸。余亦復以丁外艱旋里。久之,堯臣偕竹友來用,因便以其族續修譜序請余。比以讀禮辭,然終不能卻也。因詳閱其譜牒本末,知曠氏自漢而唐以盛於今。蟬聯科弟,代不乏人。今者文武諸生近百人,而應童子試者,以數百計。洵哉!其為衡邑望族也。至其族譜之修,則始自明牧伯魯源公圖說,次逸齋,次岣嶁,次蓮峰,次東序諸公,迄今凡六修矣。其譜例則仿諸歐蘇,而斟酌損益,又盡善焉。夫家之有乘,猶國之有史也。而吾謂家乘與國史,實同而異,國史有褒有貶,有美有刺,有錄有不錄。至家乘,則雖有親疏貴賤等級之不同,然無不敬之宗,即無不牧之族。蓋國史以義為斷,而家乘以仁相親。支分派別,木本水源,余維曠氏譜,為尤得合敬同愛之微意焉。是為序。
咸豐七年歲次庚申仲春月上浣之吉滌生曾國藩拜撰
註:曾國藩著《南嶽曠氏六修譜序》現收入《曠氏南嶽道孫公房十修通譜》卷一綱要《舊譜序跋》。
湖南臨武鄺家村源流
湖南鄺氏起源出自黃姓。黃宣祖籍河南,東漢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唐神龍年間拜右相,居汴梁,封鄆國公,公本姓黃,其子二,長曰旦,次曰丞,以難故易姓,旦改曠,丞改鄺。丞添邑於右為鄺,徙居吉州(江西)。 遠祖宣(姓黃),東漢河陽侯,家南白水。娶粱候鄧禹孫女。雲孫(八代以下的孫)曰賢,字四明。唐神龍間拜右相,以功封鄆國公。居汴粱鄧州白水村,生子二,長曰旦,次曰丞。原姓黃,因敗關滅族。易姓潛名(傳說初在黃外加廣,為廣姓),旦添曰於左為曠,居河南陳留村:丞添邑於右為鄺,徙居吉州(江西)。丞佑唐,開元舉進士,選駙馬,封安平侯,以言諍,天寶乙未謫吉州長吏。安祿山兵動,調安城參軍團練使,遂居敖城,生子纞,傳十於世,生幼父,遷湖廣臨武壽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自十一世以下,子孫甚繁,名著三忠,存跡九女,江浙之有如安富之蒼州,東山峽珠村,彭方盧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鄉,吉水中村,永豐上市,秦和下村,遠則江省之有進賢。湖廣之有臨武、宜章。衡山、攸縣,廣東之有南海,連州,大寧,派為遞遷,代有聞人……
新田曠氏
新田始遷祖仁表,字愛民,於宋太祖乾隆年間從宜章縣馬口沖遷寧遠縣陶嶺腳赤背保、橋頭嶺(今屬新田),再遷至現址三和鄉第十一保頒村。族人分布於洪仁、塘下、水富坊及嘉禾、寧遠等縣。
南嶽曠氏
始祖東漢河陽侯宣公,本姓黃,數十傳至唐神龍間鄆國公賢,生旦、丞二公,以難改姓「鄺」「曠」。丞公徙江西吉州。凡二十傳至善卿公,生汝霖、作霖。汝霖因慕衡岳山水之勝,元末明初自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境竹小源遷居衡山楊林頭左家坪,今南嶽祝融水口。作霖遷攸縣。汝霖生道孫、進孫、勝孫。道孫生仁清、仁泰。仁清居衡山福田東湖,稱東湖房。仁泰生惟寬,居南嶽止觀橋,後衍材、清、興、誠四房。清雍正3年(1725)、乾隆元年(1736)、乾隆29年(1764)、乾隆57年(1792)、道光5年(1825)、咸豐10年(1860)、光緒17年(1891)、1920年、1941年、1993年纂有族譜。至1993年,共有丁口48112人。班行:士本大儒(聖賢)學,一經啟運昌,文章鳴國盛,禮義兆家祥,懿德流芳遠,先疇纘緒長,忠良繩祖武,勛業振河陽。該族名人曠深本,雍正28年武進士。曠敏本,乾隆元年進士。曠學本,乾隆2年進士。曠楚賢,乾隆46年進士。
醴陵梢岡曠氏
始遷祖若霖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廬陵遷此。族人分布於燕頭、龍禹灣、榨平壠。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醴陵北鄉之梢岡鋪(今株洲縣姚家壩鄉境內)。班行:宗 家申方錄澤
常德曠氏
該族以東漢宣公為遠祖,本姓黃,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家南陽白水。傳至賢公,唐神龍間拜右相,居汴梁,二子以族難易姓,旦改鄺,丞改曠,徙陳留。丞再徙吉州。後以安祿山之亂,調安城參軍團練使,遂居東蒙岡。至壽一、壽二公於明永樂年間自江西吉水遷常德武陵。族譜創修於清嘉慶16年(1811),咸豐10年(1860)續修,1941年三修。派語:(自十二世始)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賢能待國用,名成必有光,慶余由善積,宏第煥湖湘。1941年(常德)《曠氏族譜》載《曠氏歷代始祖世紀》:遠祖宣,東漢治水有功,封河陽侯,家南陽白水。河南始祖賢,唐神龍間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黃,二子以族難易姓,旦改鄺,丞改曠,徙陳留,再徙吉州,為江西遷祖。傳至壽一、壽二,於明永樂年間由江西吉水遷武陵,為武陵(今常德)始遷祖。
洞口曠氏
始祖孟宗公,江西廬陵敖城人,官居學士,子中信公,於宋紹興間因金人南侵,而遷居武岡江南壠,今屬洞口縣管竹鄉洪橋村,譜尊為一世。中信生三子:厚載、厚爵、厚祿。爵遷新化,祿遷沅江,載留居故土。後裔散居群溪、尖江、柘溪、路下沖、石井等處。清光緒元年(1875)始修族譜,宣統元年(1909)二修,1993年三修。至1948年,共有族人1218人。宣統2年(1910)創建宗祠於神溪。前班:中厚家國治,風雲時會合,惟添道久永,行萬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侖。後班:懿德流芳遠,先疇贊緒長,忠孝繩祖武,勛業振河陽。
宜陽曠氏
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宜章)《宜陽鄺氏族譜·序》中稱鄺氏,江西廬江郡人,祖千祿,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因任宜章縣教諭,隸籍縣治之西廣田湖。
湖南宜章鄺氏族譜
我祖始於軒轅黃氏,越至東漢河陽侯,諱瑄,神龍年間生子一,諱賢,字四明,拜右相,生二子,長曰旦,次曰丞,因敗關滅族易姓焉,旦添日於左為曠,丞添邑於右為鄺,丞公由唐開元中舉進士,選駙馬,封安平侯,以言拂當事,天寶乙未年謫居吉州長史。安祿山兵動,調安城參軍團練史,家居敖城,生子懋,懋生緋,緋生伯芳,伯芳生顯申,顯申生用思,用思妣王氏,生三子,長富國次安國季定國,定國之後生二子,長桂次桃,桂公遷宜章,為宜章之始祖。(光緒十三年,二十四世祖天池撰序。宜章譜第十六頁)
湖南嘉禾縣鄺氏族譜
稽我族姓,起點於周師曠,為晉屏公之臣,職司樂師,後以名為姓,東漢時遠祖諱宣,封河陽侯。家南陽白水,娶梁侯鄧禹之孫女,其後裔諱賢,字四明,唐神龍間拜相,以功封鄆國公,居汴梁鄧州白水村。生子二,長諱旦,次諱丞,因避兵亂,旦仍原姓,遷居河南陳留東村,丞添邑於右為鄺,徙居吉州。丞之後諱佑,唐開元舉進士,選附馬,封平安侯。天寶乙末以言拂上,調吉州長史。佑之子諱懋,傳十世孫諱有容,徙居高州。再傳誕生幼四八公,遷居臨武壽塘,即我族始祖。」(民國丁亥夏華清編)
湖南永興縣鄺氏族譜
遠祖宣為東漢河陽侯,家南陽白水。娶梁侯鄧禹孫女生子賢字四明,唐神龍間拜右相,以功封鄆國公。居汴梁鄧州白水村,生子二,長曰旦次曰丞。原姓黃,因族難改姓易名。旦添日於左為曠,居河南陳留東村。丞添邑於右為鄺,徙居吉州。丞後唐開元間舉進士,尚公主封安平侯。天寶已未,因以言諍,謫吉州長吏。安祿山兵動,調安成參軍團練使,家居熬城,生子懋,傳十餘世,生幼四八公,名公著,遷湖廣臨武之壽塘,時大宋紹興年間也,又十餘傳,至元正末年間,千三十朗公分居於永興金陵鄉之老鴉山前焉。
湖南臨武鄺氏宗譜鄺氏源流
遠祖宣,東漢河陽侯,家南陽白水,娶梁侯鄧禹孫女。雲孫曰賢,字四明,唐神龍間拜右相,以功封鄆國公,居汴梁鄧州白水村,生二子,長曰旦,次曰丞,原姓黃,因敗關滅族,易姓潛名,旦添日於左為曠,居河南陳留東村。丞添邑於右為鄺,徙居吉州。丞佑唐,開元舉進士,選駙馬,封安平侯。以言諍,天寶乙未,謫吉州長史,生子懋,傳十餘世,生幼父,由吉州敖城遷湖廣臨武壽壙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原載1990年新修宗譜首頁首段)
河南省鄺氏族譜
周口.駐馬店兩地有鄺姓十多村莊,人口一萬余.周口八千餘.2001年重續族譜. 一;鄺氏考,據<姓氏探源>載;春秋時,在安徽廬江,有一四等小國,國人以國為姓,始有鄺姓. 二;鄺氏來龍片斷錄;起南海.遷高安.徙麻城.來橫七.祭祖牌撰;.始祖橐來祖道安公.兩側對聯曰;湖廣麻城遷來客,橫七溝村移來人.
五.字輩排行
南陽郡吉安曠氏字輩排行
1—13世:賢丞懋緋芳庄海顯珏有玉寶亨;14—63世:宇秀實彥景,元叔均文士,時敘丕宏崇,世起卿相立,朝尚文允善,法天開隆運,明德在新民,忠厚傳家寶,詩書訓後人,光祖良才承。
南嶽曠氏字輩排行
士本大儒(聖賢)學,一經啟運昌,文章鳴國盛,禮義兆家祥,懿德流芳遠,先疇纘緒長,忠良繩祖武,勛業振河陽。
常德曠氏字輩排行
(自十二世始)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賢能待國用,名成必有光,慶余由善積,宏第煥湖湘。
湖南洞口曠氏字輩排行
前班:中厚家國治,風雲時會合,惟添道久永,行萬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侖。後班:懿德流芳遠,先疇贊緒長,忠孝繩祖武,勛業振河陽。
醴陵梢岡鋪(株洲縣姚家壩)曠氏字輩排行
宗 家申方錄澤
吉安縣敖城鎮曠氏字輩排行
金水木,昭顯宗功遠,積裕定發祥,忠厚傳家寶,詩書繼世長。
廣東省南雄市曠氏字輩排行
老派:德子思成大,登明傳世德,啟運藉賢良,家國垂光耀,文明奕代昌。新派:昭顯宗功遠,積裕定發祥,忠厚傳家寶,詩書繼世長。
衡陽市祁東縣城連墟鄉曠氏字輩排行
(老班)復世子孫學,一經啟運昌;文章鳴國盛,孝友兆家祥。(新班)懿德流芳遠,先疇贊緒長,忠孝繩祖武,勛業振河陽。
開江縣萬州區永川區曠氏字輩排行
士本大賢學,,一經啟運昌,文章明盛國,少友定家祥。
全州縣曠氏字輩排行
士本大賢學,一經啟運昌,文江學
廣安市廣安區曠氏字輩排行
士本大(聖)賢學,一經啟後昆,家聲同岳寺,秀發(效法)耀南垣。
大足縣曠氏字輩排行
士本聖賢學,一德時方泰,萬年運正昌,文章經國業,忠厚振家崗。
奉節縣雲陽縣曠氏字輩排行
紹宗聖賢學,玉成公輔材,茂德石方太(恆心徵有守),泰運貴能開,尚德維邦志,同仁善世懷,承先思衍祚,厚澤自長延。
安康市曠氏字輩排行
賢學玉成公,普安代亥廷,顯勝華。
宜賓市曠氏字輩排行
大學應從逢,世懷先列守,培元正汝中,洪開道本友。
遂寧市曠氏字輩排行
立,炳(永),時,天,少,文,明
渠縣雲陽縣曠氏字輩排行
玉大文章秀,家言至爾昌,賢能代國用,民臣必有光。
江西省泰和縣後谷村曠氏字輩排行
法天開文運啟
普安縣盤縣曠氏字輩排行
道玉之起鍾,大尤以學仕,廷發業在情。
思南縣曠氏字輩排行
昌宏廣大,明遠光華,宗毓繼美,世德成家。
旺蒼縣南江縣曠氏字輩排行
應之秀純祖,三廷思宗叢,國長元自敏,康定方永龍。
綦江縣南岸區曠氏字輩排行
玉帝仁康,文光世永,澤維昌大,鴻紹先修。
綿竹市曠氏字輩排行
良,志,佑,祥
什邡市曠氏字輩排行
良 治 育
眉山市樂山市曠氏字輩排行
安仕中文
簡陽市曠氏字輩排行
嚴壽建綠如千秋
成都市曠氏字輩排行
興 成 發 斗
大邑縣曠氏字輩排行
長,壽,山,澤
西昌市曠氏字輩排行
連,志,時,永
六.楹聯典故
1.四言通用聯
溯姓源氏;宗河陽侯:全聯典指曠氏淵源,特指東漢時期的黃宣(曠宣),治水有功,封河陽侯。
岣嶁傳易;六柱定讞:上聯典指曠敏本,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進士,頗有學識,執掌嶽麓書院,工詩文,名重一時;著有《白沙井記》。下聯典指曠楚賢。
2.六言通用聯
土木之役萬古;嶺南撫夷千秋:上聯典指明朝時期兵部尚書曠野,護駕土木之役,戰死沙場。下聯典指明天順年間鎮撫兩粵、以武功顯赫的曠彥譽。
3.三忠堂
鄺乃古姓,羅泌《路史》卷三○《國名紀·雜國上》:「鄺,古國,有鄺氏。」《姓苑》:「鄺氏,廣東南海、高州多此族。」據陝西漢陰發現的乾隆二十六年《鄺氏族譜》記載,鄺與曠,二氏同出一宗,其先祖本黃姓,乃伯益之後。東漢時,有河陽侯黃宣者,娶妻梁侯鄧禹之孫女,生子黃賢,家於河南南陽鄧州白水村。至唐神龍中(705~707年),黃宣裔孫黃旦、黃丞兄弟因避禍易姓,黃旦易姓曰曠(曠),黃丞易姓曰鄺(鄺),俱隱「黃」字於其中。以後,曠氏自南陽徙居陳留東村,鄺氏徙居江西吉州。
漢陰《鄺氏族譜》內有《敖城鄺氏宗譜序》一篇稱:「自丞公由開元中舉進士,選駙馬,封安平侯。因言拂上,天寶乙未謫吉州長史。安祿山兵動,調敖城參軍團練使,家東蒙山下,遂為敖城人。」
此後,鄺氏以吉州敖城為中心,不斷向周邊地區遷徙。漢陰《鄺氏族譜·敖城鄺氏宗譜序》又稱:「歷傳至宋,子孫日益蕃衍。一居廬陵,一居永新,一居太和,一居永寧,一居南海,一居臨武、宜章,一居寶慶、武岡,一居衡州、攸縣,一居蜀之遂寧,一居東粵之連州,一居西粵之羅城,先後以甲第顯,簪纓衣衿郁然相望。」諸如安福、蒼州、東山、峽水、朱村、彭方,永新之辛田上鄉、吉水中村、永豐上市、泰和下村以及南昌以東的進賢縣,都有鄺氏子孫的家園。明萬曆年間,禮部右侍郎、代理尚書朱國祚在《三忠堂鄺、曠氏標銅五族珍璣譜敘》中說:「派為遞遷,代有聞人。後先相望,如忠烈之貞,勛業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
三忠曠鄺氏標銅五族譜診璣譜敘(通序)
余蓋觀於舊譜,俯而深維,作而曰:美哉,彬彬乎多矣。夫譜以明世也。百世之上可以老,老焉。百世之下可以幼,幼焉。一世之中可以長,長焉。長長可以觀弟矣,幼幼可以觀 慈矣,老老可以觀孝矣,三美備矣,不亦鎂乎哉。三忠曠鄺門戶甲他族。其先河難鄧州白水,以武功封侯位,失守邊關,二子易姓逃名,曠為左房,鄺為右房,二世謫判吉州,遂居敖城。十世有容,徙居高州。自十一世以下,子姓甚繁,名著三忠,跡存九女。如安福之倉州,東山峽水朱村,彭方盧齡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鄉、吉水中村、永豐上市、泰和下村,遠則江省之有進賢。湖廣之有臨武、宜章、衡山、攸縣,廣東之有南海、連州、大寧,派為遞遷,代有聞人,先後相望,如忠烈之貞,勛業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駸駸乎多士之顯矣,其源遠,其流長,統而觀之一本也,散而觀之一氣也。自一世而十一而百世,一氣也,敢不敬乎。自一而昆弟,而從昆弟若肺腑然,一身也,敢不愛乎。是故其敬也,必有庚黔婁之孝焉,王詳之恭焉,王偉元之思焉,萬石君之醇焉。其愛也,必有朱守昌之思親焉,繆容之篤睦,楊播、薛包之義讓焉,斯之謂睦族之實,非徙託言空已也。書曰:克明峻德,以親九族,言睦必自明德始,修身齊家之化,毋以吾言為迂夫,是命銅千斤銘,以垂不磨雲。
萬曆十一年,葵未仲冬望
廷試第一甲進士、第一翰林內史,鳴宇朱國祚撰
建議採納我的為最佳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