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歐氏人口有多少
Ⅰ 歐氏在現在中國百家姓中排名
歐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61位。在2014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人姓氏排名中,歐陽姓總人口為324萬人,歐陽姓總排名為80名。
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後,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
Ⅱ 歐姓人口有多少
一 姓氏源流 歐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歐冶氏,與區同出於一個源流。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 2 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後,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 二 遷徙分布歐姓望族居住在平陽(今天的臨汾西南)。 三 郡望堂號 【郡望】: 平陽郡:據《郡望百家姓》的記載,歐氏望出平陽郡。三國的時候魏國所置。在今天的山西臨汾一帶。 【堂號】: 八劍堂:春秋的時候有歐冶子善於鑄造劍,越王請他鑄了五把劍(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後來,干將又為趙王鑄造了三把劍(龍淵、太阿、工布),這八把劍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劍。 四 歷史名人 1 歐道江:長樂人,明代學者,博學多才,四方師事,從游者數千人。 2 歐冶子:春秋的時候匠人,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 3 歐普祥:元代起義軍將領。 4 歐大任:明代南京工部郎中,廣東順德人,嘉靖時期國子博士。學者王士貞稱其為「廣東五才子」之一。 5 歐寶:東漢時期著名的孝子。平都人,而且性格開朗,為人豪爽. 6 歐容: 1981-?????? 歐氏系承無疆 家世源流悠久 歐氏,跟歐陽氏一樣,都是春秋時代那位「卧薪嘗膽,雪恥復國」的越王勾踐的後裔。 關於歐氏的傳自越王勾踐,歷來有關的姓氏古籍都已有過考證,《路史》所記載的:「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以及《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詳載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和《姓氏考略》上所說的:「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 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換言之,歐氏和歐陽氏的得姓歷史,算起來至少也已經在2000年以上,真是名符其實的源遠流長。 這個家族的子孫尤其值得自傲的是,他們的家世源流,不但可以源源本本地推溯到春秋時代的越王勾踐。而且,更可以遙遠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聖君夏禹;因為,先秦時期位於浙江的越國,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孫,那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之子所傳。換句話說,不論是歐氏,抑是歐陽氏,都擁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家世源流。作為一個歐姓人還有什麼比這份榮譽更值得自豪的! 區、歐、歐陽三姓同宗 ( 2004-07-15) -------------------------------------------------------------------- 在華族的千千萬萬個姓氏當中,不少姓氏是源自同一個祖宗,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如區、歐、歐陽都是春秋時代那位「卧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的後人。 在區、歐、歐陽三姓當中,歐氏和歐陽氏是老大,很早就出現這兩個姓氏,區氏是在漢朝才出現的,因此,區氏族人謙稱是小區,稱「歐」氏為大歐。 根據《姓氏考略》記載:「越王無疆之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望出平陽。」 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則是24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如果追溯上去,歐氏和歐陽氏的歷史不只2400多年,還可以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姬姓,公元前(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於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 至於「區」姓始於何時,源自哪一位祖先?根據廣東新會《區渭泉祖家譜》記載,夏少康封少子無余於會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為夏禹埋葬在這里,食粟於歐山,因而以「歐」為姓。 到了漢朝,歐氏族人歐安是一位富商,他樂善好施,深得人們尊敬,漢景帝很賞識他的為人。有一天,漢景帝對他說:「卿才德兼備,何欠之有,應去欠為區。」 在封建時代,皇帝賜姓給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種榮譽,表示皇帝關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這一來,歐安便改姓為「區」,成為區安。從此,他的子孫便成為「區」氏族人了。《區渭泉祖家譜》提到區、歐、歐陽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區渭泉祖家譜》又說,他們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咸淳年間(公元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來。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其實,不論是區氏、歐氏或歐陽氏,他們的祖先都是從中原,經過莆田,南下福建、廣東各地。 不論在中國或海外華人當中,區、歐、歐陽三姓都是少數族群,相比之下,這三個姓氏的名人也就不如其它大姓的名人那麼眾多。不過,他們的始祖越王勾踐在歷史上卻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 勾踐是春秋末年(公元前497—前465年)越國的國君,他是越王允常的兒子,曾被吳國戰敗,勾踐向吳王夫差稱臣求和,親自到吳國伺候夫差,他卧薪嘗膽,忍辱負重,得到夫差的信任。另一方面,任用范蠡、文種等整頓國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使國勢轉弱為強。 與此同時,范蠡派越國美女西施到吳國去,迷惑夫差,使夫差迷戀女色而對國事鬆弛下來,吳國由強轉弱,最後勾踐把吳國滅掉。接著,他又在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大會諸侯,成為霸主。 在中國文學史上,歐陽修是一個非常傑出的人物,北宋時代的歐陽修集文學家與史學家於一身,他是宋仁宗天聖年間的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早年他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王安石推行新法時,他曾上疏指陳青苗法的弊害。 歐陽修主張文章必須「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他所寫的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風與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他的詞婉麗,承襲南唐遺風。 歐陽修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單獨撰寫《新五代史》,並著有《歐陽文忠集》。 歐陽予倩(1889—1962)是中國戲劇史上的一位著名戲劇家兼演員。他是湖南瀏陽人,1907年在日本參加春柳社。回國後倡導新劇運動,擔任電影編導兼演京劇10多年。30年代,他主持廣東戲劇研究所,40年代擔任廣西藝術館館長。1949年後出任中央戲劇學院院長,並被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和戲劇運動倡導人之一。他著有回憶錄《自我演劇以來》,論文集《一得餘抄》以及話劇劇本《運動力》、《桃花扇》、《黑奴恨》等。 《三字經》是從前流行的啟蒙課本之一,相傳是宋朝區適子的著作,明清學者陸續補充。與《千字文》相得益彰。 由於區、歐、歐陽三姓的族人較少,只有歐陽族人成立宗親會館,那就是坐落在乞納街96號的歐陽家族聯合會,會員有222人。
Ⅲ 歐姓的來源和歷史
出自姒姓。屬於歐陽姓簡姓。宋朝時,歐姓大約2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3%,排在第二百位以後。明朝時,歐姓大約有7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宋元明600年中,歐姓人口增長率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率,而且歐氏的人口分布和歐陽氏分布幾乎一致,可以發現歐氏主要還是歐陽氏由於各種原因省姓而來的,大量歐氏族譜顯示多數歐氏源於歐陽氏。
[1]
源流二
出自獨孤氏。由於逃亡、遷徙、避難以及其它原因,同一個祖宗的後人分別擁有不同的姓氏,再三國時期獨孤氏一部分人改成了歐氏。
源流三
來自孔氏。漢朝時孔氏的一些人為了避嫌改姓了歐氏。
源流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⑴.明朝初期遷居於查海(今遼寧阜新)的蒙古貞部中,有一個努日艾里部落,部族人稱歐力氏。蒙古語「努日艾里」的漢義就是「靠湖之村」,音譯為歐力營子,歐力氏即以居地名稱為姓氏,漢化今稱歐氏。
⑵.蒙古族努圖格沁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明朝時期所冠漢姓即為歐氏。
源流五
源出待考,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老滿洲歐寇氏,滿語為Oko mongu,漢義「犁鏵」,世代居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的通遼地區,但人數很稀少。奇怪的是,至今滿族人皆認為歐寇氏純屬於蒙古族的姓氏,而蒙古族人則聲稱在蒙古族中沒有此姓氏。
源流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壯族、白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歐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縻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歐氏,世代相傳至今。 [2]
姓氏始祖
越王勾踐、越王無顓(無疆)。
遷徙傳播
歐姓發源有關於歐氏的歷來,有關的姓氏古籍都考證,遠地追溯到4000多年前,據傳自聖君夏禹;因為,先秦時期位於浙江的越國,正是由夏禹的五世孫,那位曾經中興夏室的少康之子所傳。近溯到距今2440多年前,傳自越王勾踐,《路史》所記載的:「越王無疆次子,封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詳載的:「出自姒姓,夏少康庶子封於會稽,至越王無疆,為楚所滅,無疆子蹄,更封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遂以為氏」;《姓氏考略》上所說的:平陽。」由此可見,歐氏和歐陽氏都是越王無疆的第二房子孫,而越王無疆,根據考證,則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七世孫。再近溯到宋度宗咸淳年間(1265-1274年),有《區渭泉祖家譜》又說,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於宋度宗咸淳年間(1265-1274年)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
2400多年前的越國,即今浙江和江蘇以南地區。在得姓以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歐姓繼續繁衍於上述之地。後人在浙江福建一帶,建有宗祠,後人為念歐冶子。堂號:八劍。
西漢時,繁衍於平陽郡之歐姓興旺發達,也是不爭之史實。文景之治及其後漢武帝統治時期,國力強盛,百姓富有,北方經濟一片繁榮。時江南蠻荒,民不開化,經濟發展滯後,故歐姓因仕宦、謀生等原因北上中原,其中一支歐姓越過黃河進入山西臨汾,經長期繁衍,他們在山西臨汾等地繁衍成為望族,這個地方過去屬平陽郡,所以後世歐姓子孫有以「平陽」為其郡望堂號的。
東漢時,有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歐寶入載史冊,說明當時在江東之地歐姓人繁衍之大。
魏晉南北朝之際,歐姓人於史書鮮見。
隋朝末年,山西亦成為軍閥紛爭之地,而平陽郡歷來乃兵家必爭之地,歐姓人塗炭於戰火自不待言。
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有歐姓隨之入閩,是故歐姓人南遷閩南,始自唐初。
唐貞元年間,林石公(765-846年)諱冊,字君軾,貞元進士,官至監察御史。為「區氏嶺南六世」(即「區氏廣州一世」)。居於今廣州一帶。
唐末五代時,歐姓在南方各省的播遷范圍更廣,今四川、湖北、
歐姓
歐姓
湖南等地均有歐姓人定居,如歐宏練因仕宦之故落籍於今湖南長沙。
北宋時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據考究,因吉州原屬廬陵郡,出生於綿州,隨叔父在現湖北隨州長大,卒於河南新鄭,歐陽修陵園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區西辛店鎮歐陽寺村。
宋度宗咸淳年間(1265-1274年)廣東新會區氏的始祖竹溪公從粵北南雄珠磯巷遷徙到廣東新會。在這之前他們的祖先居住在福建莆田。
宋元之際,歐姓人有播遷兩廣之地者。明中葉以後,有閩粵之歐姓赴台謀生,進而播遷東南亞及歐美各國。
光緒癸未(1883)年春,林石公後人區作霖公,聯絡族中時賢,在省城廣州大東門芳草街置地備料,興建家塾,名「林石家塾」(現稱「廣州區家祠」)。是年冬,三進的祖祠始建告成。安神位,會族人,已有所地。有《徴信錄》又稱《區氏林石公祖祠譜》,藏於廣州中山圖書館。清·區作霖(1818-1889年)纂修,光緒十七(1891)年刻印。為證。接著繼續建設內外環列耳房,按例派定,分給各房,為子弟讀書應試之用。祠內設施齊備,管理嚴謹,獎學有例,制度分明。分配、供奉排位源地皆錄於《徴信錄》。
區氏林石家塾興建其間,區氏族人,計有一州(廣州)十五縣(南海、番禺、順德、高要、新興、高明、新會、開平、中山、鶴山、陽江、新寧、增城、恩平、羅定)共丁口12萬人參與。集資、捐資總款逾四萬兩白銀。然昔日先賢創下的祖業,早已神位全無,庄嚴不再。今為廣州市某部門租借給私人作食肆經營。撫今追昔,惜哉痛哉。
Ⅳ 歐氏家族歷史
先秦時期,歐姓主要活躍於越國故地(浙江)沿海一帶。漢晉時,歐姓族群開始向江蘇、江西、福建一帶遷徙。
唐宋時期,中原地區兩次大規模移民,歐姓族群進入福建、湖南、兩廣地區。宋朝時,歐姓族群大約2萬人,占當時人口的0.03%,全國姓氏排名在二百名以後。歐姓主要分布於湖南、湖北、江西、福建、一帶。歐姓族最多的是湖南,約占當時歐姓族群的43%。
在宋元明的時期,歐姓族群開始大量向南遷徙,由此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向兩廣流動的新布局。在此期間,由於南越人大量漢化,歐姓族群的增長率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率。
明朝時,歐姓族群大約7萬人,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0.08%,排在一百五十位以後。此時歐姓人口集中分布於湖南、兩廣,其次分布於四川,江都等地。其中湖南仍為歐姓第一大省,約占歐姓族群的28%。
明末清初,閩粵之歐姓赴台謀生,歐姓族群開始進入台灣,進而播遷東南亞及歐美各國。台灣歐姓現多居住在台灣的高雄市三民區、高雄縣苓雅區、台北市、澎湖縣馬公、湖西、新北市及雲林縣斗南等地區。
自清末至當代,歐姓族群呈上升趨勢,約佔全國人口0.09%,總人口約113萬,排名第134位。集中分布於,廣東、湖南、四川,約占整個歐氏族群60%。
其次分布於貴州、重慶、廣西、福建、台灣、海南、雲南,約占整個族群29%。其中廣東約佔全部歐氏族群32%,為歐氏族群第一大省。
歐陽姓的台灣人多改為歐姓,因當時日本政府不喜歡台灣人的姓名在四字以上,以便區別日人與台人,復由於歐陽一姓中之陽字,認應避諱日本之太陽旗,乃強迫歐陽姓氏的台灣人改為單姓歐。後來抗戰時金門新加坡被日軍占據,兩地的歐陽氏也同樣被改姓。
(4)中國歐氏人口有多少擴展閱讀:
歐姓源於姒姓,最早可追溯至4000年前的夏朝。據《姓氏考略》載: 夏朝皇帝少康的庶子無余,被冊封於會稽,以守大禹的祭祀。無余的後人後來建立越國,為諸侯國,另一支則流落在歐余山地區,成為歐冶氏。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時局動盪,越國加入到爭霸序列中去。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在夫椒之戰中滅越。十九年後越王勾踐復國,通過卧薪嘗膽,於473年滅掉吳國。自此,越國實力大增。至勾踐第六世孫無疆為越王時對楚用兵,反被楚滅,無疆陣亡。楚滅越後改越地為江東郡,越余部分為許多小國散處於濱海地區,臣服於楚。
無疆的次子蹄被楚王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世以山南為陽,稱歐陽亭侯。無疆的子孫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
到漢景帝時,西漢有歐姓一富商,樂善好施,深得皇帝賞識,賜姓為區,自此在歐姓族群中又分支出了區姓。故區姓、歐姓、歐陽姓源皆為同宗一脈,概不通婚。
Ⅳ 百家姓之歐陽姓起源
百家姓之歐陽姓起源
歐陽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一百四十九位姓氏,下面由就由我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之歐陽姓起源,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歐陽氏起源
歐陽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一百四十九位姓氏,在湘、粵、贛地區特別有影響。當今歐陽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07%,總人口大約有88萬。
歐陽的名義和圖騰:
歐、甌等字的主體是區,區字本義躊區,藏匿也,表示眾多之義。在甲骨《卜辭》中商朝已有區人。區、歐、甌作為姓氏都是同一來源。區人即甌人,也即歐人,與西北方古羌戎族有親緣關系。黃帝有熊氏部落聯盟中有一支以疆為圖騰的部落,實際就是區人。區人在商朝時被壓迫遷到東南沿海一帶,因能製造獨具一格的陶器,被稱為甌人。甌人自遷到海濱之後,信奉的圖騰因環境變化而轉換,以海鳥為圖騰,即海鷗。甌人因始終是分散的部落,沒有形成國家,但在遷移的過程中留下了帶甌、歐的地名,比如浙江的歐餘山等。
陽,在此指方位,在山的南面、河的北面稱陽。後人以所居歐餘山之南,稱歐陽,其氏族被命名為歐陽氏。
歐陽姓的起源與演變:
歐陽姓源出姒姓。夏朝少康封其庶子於越,號無餘,在今浙江紹興,後來建立了越國。到戰國時勾踐的六世孫越王無疆時,越國為楚國所滅,楚王更封無疆之次子蹄於烏程歐餘山之陽,其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等。烏程歐餘山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之故菰城之升山,到西漢時封在此地的稱歐陽亭侯。源出姒姓的歐陽姓的歷史有2500年。
外族基因的流入:
外族血液流入歐陽姓的事件出現比較晚。元朝西南地區,貴州黎平府新化縣的土司中出現歐陽姓,當代湖南西部的土家族中也有歐陽姓。
歷史上歐陽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歐陽姓主要活動於浙江一帶。進入秦漢,歐陽姓北上江蘇、山東、河北,西挺江西,南部跨福建。到魏晉時期,歐陽姓已經西抵陝西、四川,南達湖南。唐宋時,中原兩次大規模移民,歐陽姓大批進入湖南、福建、兩廣地區。
宋朝時,歐陽姓約有22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Ɔ.29%,排在第六十九位,為百家大姓之一。歐陽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歐陽姓總人口的52%。全國歐陽姓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南、湖北三省,約占歐陽總人口的83%。其次分布在廣西、甘肅、福建、廣東等。全國基本形成了以贛湘為中心的歐陽姓分布區。
明朝時,歐陽姓約有不足1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7%,排在第一百零一位。歐陽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歐陽姓總人口的60%。全國歐陽姓主要分布於江西、湖南,這二省歐陽姓大約佔全國歐陽姓總人口的83%。其次分布於廣東、湖北、四川等。全國重新形成了以贛湘為中心,傾向兩廣地區流動的歐陽姓分布區。
當代歐陽姓的分布和圖譜:
當代歐陽姓的人口約88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排在全國第一百四十九位。從宋朝至今1000年中,歐陽姓人口增長率呈下降的態勢,這可能與歐陽復姓改單姓歐有關。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江西,這三省大約占歐陽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布於河南、陝西、四川、湖北等。湖南為當代歐陽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歐陽姓總人口的43%。全國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的歐陽姓聚集區。
歐陽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在湘贛閩、粵桂瓊、黔渝鄂大部、豫皖浙南部、台灣北部、黑龍江東部、吉林東北角,歐陽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1%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9%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8.3%,居住了大約83%的歐陽姓人群。其他地區歐陽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11%以下,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81.7%,居住了大約17%的歐陽姓人群。
歐陽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和堂號 歐陽姓的郡望是渤海。歐陽姓以畫荻為堂號。「畫荻」堂號典出宋朝歐陽修。歐陽修從小死了父親,家裡很窮,買不起紙筆。母親以地作紙,用荻當筆,教子識字。後來官進翰林院侍讀,與宋祁等同修《新唐書》,又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荻,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與蘆葦相似,秋天開紫花。後人遂以「畫荻」懷念先人,以此為堂號。
楹聯 歐陽姓的重要楹聯有以下五副:
瀧岡作表;燕市銜哀。
石渠博士;渤海名流。
北州高士;西漢名儒。
文章政事獨步廬陵;律呂陰陽秘傳漢晉。
弱冠臚傳,龍虎萃得人之榜;
大儒純孝,鳳麟毓間世之英。
家訓格言 歐陽修是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天聖年進士及第,曾官翰林學士,與親祁等同修《新唐書》。歐陽修以風節自持,「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阱在前,觸發之不顧。放逐流離,至於再三,志氣也若也」。因此,他訓誡子孫也以「守廉」、「修身」為本,主張存心盡公,學而知道。提出「藏精與晦則明,養神於靜則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等傳世名言。他平素訓子之文不多,重在身體力行,理義尤深,深得後世所愛。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歐陽姓歷代名人96名,占總名人數的0.21%,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九十三位;歐陽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24%,排在並列第八十八位;歐陽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1%,排在並列第一百三十七位;歐陽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08%,排在並列第一百五十七位。
歷史上重要的歐陽姓人物有:西漢博士歐陽生;東漢汝南太守歐陽歙;西晉哲學家歐陽建;南朝陳陽山郡公、廣州刺史歐陽頒,左衛將軍歐陽紇;唐朝書法家歐陽詢;五代後蜀翰林學士、詩人歐陽炯,尚書左丞、寧江軍節度使歐陽彬,博士歐陽詹;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畫家歐陽楚翁;元朝修宋、遼、金三史總裁官歐陽玄;明朝右僉都御史歐陽重,清朝嘉慶進士、御史歐陽厚均;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政協副主席歐陽欽。
s("content_relate");Ⅵ 關於歐姓的人口數量
歐姓居中國姓氏第134位,人口數量約113萬人。
歐姓的起源有二:
1、 出自歐冶氏,與區同出於一個源流。春秋的時候有匠人叫歐冶子,因為他居住在歐余山,又以冶煉鍛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歐冶為姓。歐冶子後來移居到福建的閩侯縣冶山,為越王鑄造過湛盧、巨闕、勝邪、魚腸、純鉤等五種利劍。名噪一時。後來又於徒弟為楚王鑄造了龍淵、太阿、工布三把利劍。歐冶子的後代以祖先的名字做為姓氏,形成了歐姓。有的去掉欠字為區姓。歐與區音同。
2、 出自姒姓。與歐陽姓同宗。夏朝帝王少康的兒子無余,被封於會稽,建立了越國,為諸侯國。到春秋的時候被吳國給滅掉了。十九年後,鉤踐又復國。到鉤踐六世孫無疆為越王的時候。被楚國所滅,無疆的次子蹄被封於烏程歐余山的南部,以山南為陽,所以稱為歐陽亭侯,無疆的支庶子孫,於是以封地山名和封爵名為姓氏,形成了歐、歐陽、歐侯三個姓氏。後來雖然也有歐陽、歐侯省姓為歐,但是起源仍為這一支。
Ⅶ 全國歐氏有多少人口
歐姓有多少人口
歐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一百三十四位姓氏,在粵、湘、川地區特別有影響。當今歐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09%,總人口大約在113萬余。
歐姓的起源與演變
歐姓源出姒姓。夏朝少康封其庶子於越,號無餘,在今浙江紹興,後來建立了越國。到戰國時勾踐的六世孫越王無疆時,越國為楚國所滅,楚王更封無疆之次子蹄於烏程歐餘山之陽,其後有歐氏、歐陽氏、歐侯氏等。烏程歐餘山故域在今浙江湖州南之故菰城之升山,到西漢時封在此地的稱歐陽亭侯。姒姓歐氏的歷史有2500年。 西漢孝惠帝三年,封越王勾踐的後裔搖為東海王,又稱東甌王,東甌國故地在今浙江甌江三角洲的溫州地區,其後有歐氏、甌氏。
另一來源是歐陽復姓的改姓,歐陽去陽為歐,尤其是在當代,這種復姓改單姓十分普遍。
外族基因的流入
外族血液流入歐姓從出現歐姓開始就陸續發生了,首先是古越地的東越人、閩越人,其次在漢晉時期,浙贛地區的山越人中都有歐姓。到唐宋時期,除一部分融人壯族的先民中外,多數東越人、閩越人、山越人的歐姓同化為漢族,並成為兩廣、湘贛地區的重要姓氏。
歷史上歐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歐姓主要活動於浙江一帶。漢、晉時,歐姓北上江蘇,西挺江西,南部跨福建。唐宋時,中原兩次大規模移民,歐姓大批進入福建、湖南、兩廣地區。清朝初期歐姓進人台灣。
宋朝時,歐姓大約2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3%,排在第二百位以後。歐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歐姓總人口的43%。其分布主要集中於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拿國基本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的歐姓分布區。
明朝時,歐姓大約有7萬多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後。宋元明600年中,歐姓人口增長率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率,這與南越人的漢化加速有關,特別是在兩廣地區。歐姓第一大省仍是湖南,大約占歐姓總人口的27%。全國歐姓主要分布於湖南、廣西、廣東,這三省歐姓大約佔全國歐姓總人口的66%。其次分布於江西、四川、江蘇等。宋、元、明時期,歐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向南方地區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以湖南為中心、向兩廣地區流動的歐姓分布區。
當代歐姓的分布和圖騰
當代歐姓的人口約113萬余,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9%,排在全國第一百三十四位。從宋朝至今1000年中,歐姓人口增長率呈上升的態勢。
Ⅷ 百家姓中,歐,排第幾中國有多少人姓歐的他們都居住那些地方
歐姓來源(1)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歐氏,亦作甌氏,東甌王之後也。東甌在今浙江省溫州市。越王勾踐的後裔名搖,於漢孝惠帝三年被立為東甌王。(2)出自姒姓。以地名為氏。據《路史》所載,戰國時,越王無疆次子,封於烏程歐余山之陽,後有歐氏、歐陽氏。歐姓
。歐姓2007年4月24日統計為第161位。2008年統計134.位,113多萬人。《郡望百家姓》雲:歐氏望出平陽郡,在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
Ⅸ 目前中國有多少歐陽姓氏
根據人口普查網,目前中國歐陽姓在中國有大約8.6萬。
歐陽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位列宋版《百家姓》復姓的第4席,其發祥地為渤海郡(今河北省滄縣)。據《姓譜》載,越王勾踐之後,支孫封於烏程歐陽亭(浙江湖州),其子孫以此地名為姓。 據《郡望百家姓》記載,歐陽氏望出渤海郡。西漢時置郡,地點在今天的河北省滄縣。 當今,歐陽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吉安、永豐、萬載,湖北省枝江、荊州、潛江,廣東省廣州、河源,河南省新鄭,四川省綿陽、遂寧,安徽省阜陽、滁州,湖南省長沙、瀏陽、隆回,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滕縣等地。湖北省枝江歐陽氏族為歐陽修長子歐陽發的後裔。現在,江蘇省歐陽氏宗人大都居住在丹陽西門外荻塘歐甲(司徒)、下坯歐甲(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