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澗折姓有多少人口
A. 提手旁的姓有哪些
操:一說是曹操後裔,司馬炎建立晉政權後瘋狂殺害曹魏皇族,曹操謫孫改曹姓操。操姓現在分布很廣。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江西、河南、四川、貴州、廣東、廣西、台灣地區等均有操姓後人。
把:今甘肅永登一支把姓人數較多
折:出自北方少數民族姓氏,為古代匈奴族折蘭氏、鮮卑族折婁氏所改。
抑:今重慶涪陵地區有
拓:為拓跋氏所改,陝西榆林安塞、清澗、橫山和子洲等縣都有
拉:回族的一個姓氏
招:春秋晉大夫步招之後,先祖名字為氏。漢有大鴻臚招猛,明有招奇佐,清有招子庸等名人。
拾:安徽青陽,江蘇徐州,台灣等地有
接:出自春秋末期楚狂人陸通,字接輿,本是楚國公族貴胄的後裔。其後裔以先祖名字為氏。
揭:揭氏族人遍布廣東、江西、福建、廣西、浙江、湖北等地。其中僅廣東省廉江市便有三萬左右人。
擺:主要分布在西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地。
撒:撒貝南:(公元1976~今),回族;祖籍廣東湛江,出生武漢。著名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撒氏族人多以回族、蒙古族人居多,但是也見於漢、朝鮮、達斡爾、錫伯、滿、苗、侗、傣等民族中。
B. 姓曲氏中國總人口多少
曲姓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陸捌
C. 折姓的輝煌歷史是什麼
折姓
一、姓氏源流
折(Shé)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北方小數民族姓氏,為古代匈奴族折蘭氏、鮮卑族折婁氏所改。據《宋事實類苑》載,折氏雖源出黨項族,但似乎經過和漢人通婚,而逐漸混血漢化了。後折姓在宋代因得罪了朝廷,所以後來有許多改為「佘」 姓。
二、遷徙分布
(缺)折氏,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家族,屬黨項族,世代尚武,佔有府州(今陝西省府谷縣)一角之地,在宋、遼、夏、金角逐的舞台上活躍了200多年。宋代最重視清除割據勢力,為什麼容許這樣一個特殊家族存在?它的經濟、家風、婚姻、喪葬等有些什麼特點?它怎樣影響著社會,社會又怎樣影響了它?這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關於折氏家族,戴應新寫過《折氏家族史略》一書,公布了考古調查中發現的墓誌,並作了初步探索。本文利用這些材料,結合宋代文獻作進一步研究。折氏家族的歷史,依其不同時期的特點,可分為六個階段(余略,見下第2樓附錄:李裕民著《折氏家族研究》的詳細介紹)。「折家將」以折嗣掄、折從阮、折德裔、折御卿、折賽花、折惟昌、折繼宣、折克行、折可適為代表。折家為羌族折掘氏後裔,雲中(大同)旺族,自五代至宋朝八代為將。折御卿為一代抗遼名將,號稱「佘王」,契丹兵將望見即抱頭鼠竄。折賽花為折御卿胞親,即佘太君原型,亦能征善戰,英勇無比。折克行守邊30年,愛護士兵,出奇制勝,戰功最多,人呼「折家兵」。府州(陝西省府谷)是折氏家族世襲封地。折姓望居西河郡(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沿岸地區)。
三、歷史名人
折 像:字伯式,東漢雒縣(今四川省廣漢)人。先祖為武威太守,封南陽折侯,因以姓折。折像生性慷慨任俠,急人之難。通京氏《易》,好黃老言。父死後,他把家產億萬盡散給貧困家族、親友。卒年84歲。
折從遠:字可久,因避後漢高祖劉知遠名,改從阮。從阮的父親折嗣倫是麟州刺史,後唐庄宗李存勘鎮太原,以為牙將,後為府州刺史。後晉出帝(石敬塘子)與契丹敗盟,從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餘,升為本州團練使,兼領朔州刺史、振武軍節度使,後漢高祖劉知遠代後晉為帝,於州府建永安軍,以從阮為節度使,加檢校太師。隱帝時,又迸封歧國公。後來他兒子折德慶被任為府州團練使。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自檢校太保加檢校太傅。
折賽花:即佘太君,西京大同人。史學家畢沉《吳中金石記》說:「折太君,楊業妻,折德底女。」她原名折賽花,太君是後來的封號。折姓罕見,東漢有折象,其祖封折侯,因以為氏,聚居於陝晉邊一帶。折賽花是陝北府穀人,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將門豪族。折賽花曾祖父折嗣倫、祖父折從阮、父親折德扆(Yī 音衣)、弟折御勛和後世的折克行、折可適等,皆為名將。《五代史》有折從阮、折德底的傳記。折家祖孫數代東抗契丹,西御西夏,號稱 「折家軍」,「控扼西北,中國賴之。」折賽花生長在世代名將的家庭環境中,自幼即愛騎馬射箭,舞劍耍刀,且學習兵法,頗通兵略,協助父兄把關御敵。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敵烈率兵五萬侵犯府州,老將折德扆在敵我力量懸殊下,又兼身體欠佳,折賽花毅然向父親提出代父把關。她一方面採取拖延戰術,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楊弘信那裡求援。楊弘信是楊業的父親,與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親率軍隊前往府州援救,遼兵在楊、折兩軍夾擊下大敗,耶律敵烈也被楊弘信殺死。這次勝利,表現了折賽花的軍事才能。
折克行:北宋邊將。字遵道,折御卿重孫,大同人,曾供職軍府。西夏入侵環慶時,他從河東出師救援,搶占葭蘆川(保德西南),斬敵400餘人,招降1000多戶,獲馬畜上萬匹。因功升為知府州。朝廷討伐西夏,折克行率部為先驅。西夏大酋咩保吳良率萬騎來戰,折克行待敵過山隘時突然襲擊,大破夏兵,殺咩保吳良。鎮守葭蘆川,築八寨,多謀善斷,能克敵制勝。守邊30年,愛護士兵,出奇制勝,戰功最多,人呼「折家兵」,官至秦州觀察使。卒後贈武安軍節度使。
折可適:北宋邊將。折克行子,大同人,少年習武,非常勇敢,武衛上將軍郭逵看後,感嘆道:「真將種也!」薦試後補殿侍。後隨種諤出塞,遇敵將,獨自取其首級,奔馬而回,名聲大振。米脂之役殺敵甚多。戰斗中因給養不濟,士兵因飢餓而逃,他隻身騎馬追趕,曉之以理,逃兵感激涕零,各自歸隊。西夏10萬人入侵,折可適佯裝敵首領視察,呼出守烽人後斬殺,使烽火不能傳遞,敵軍卷甲而逃。在尾丁塗大破敵軍,又伏擊西夏國母從山間小道逃路,敵人相互踐踏,跳崖死者不計其數。嵬名阿里、昧勒都逋是西夏凶暴狡猾的酋長,宋廷召折可適密圖之,正遇二酋以畜牧為名在邊境會晤,遂派兵偷襲,俘獲其族屬3000餘人,一舉攻下天都山。宋帝特在文德殿為他慶功,升為東山閣門使、洺州防禦使、涇原鈐轄、知州事,後徙官武安軍節度觀察留後、步軍都虞侯。
D. 「折」作為姓氏的讀音是什麼
一、「折」作為姓氏的讀音是shé,是第二聲。
二、基本字義
折zhē
1、翻轉,倒騰:折騰。折跟頭。折個兒。
折zhé
1、斷,弄斷:折斷。折桂(喻科舉及第)。
2、幼年死亡:夭折。
3、彎轉,屈曲:曲折。轉折。
4、返轉,回轉:折返。
5、損失:損兵折將。
6、挫辱:折磨。挫折。百折不撓。
7、減少:折壽(減少壽命)。折扣。
8、抵作,對換,以此代彼:摺合。折價(把實物摺合成錢)。
9、心服:折服(a;說服)。
10、戲曲名詞,雜劇一本分四折,一折等於後來的一出:摺子戲。
11、判決:折獄。
折shé
1、斷,繩子折了。
2、虧損:折本生意。
3、姓。
三、折字結構是左右結構,偏旁部首是扌,總筆畫是7畫。
(4)清澗折姓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一、字形演變
二、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折,斷也。從斤斷艸,譚長說。
白話版《說文解字》:折,砍斷。字形採用「斤」作邊旁,表示用斧斷草,這是譚長的說法。
三、相關組詞
1、折秤
[shé chèng]
貨物重新過秤時因為已經損耗而分量減少,或貨物大宗稱進,零星稱出而分量減少。
2、袖折
[xiù shé]
小而可袖藏的摺子。
3、折福
[zhé fú]
迷信的人指過分享用或不合情理地承受財物而減少福分。
4、折罪
[zhé zuì]
抵償、彌補罪過。
5、折籮
[zhē luó]
指酒席吃過後倒在一起的剩菜。
E. 折這個姓氏的來歷
出自北方少數民族姓氏,為古代匈奴族折蘭氏、鮮卑族折婁氏所改。據《宋事實類苑》載,折氏雖源出黨項族,但似乎經過和漢人通婚,而逐漸混血漢化了。後折姓在宋代因得罪了朝廷,所以後來有許多改為「佘」 姓。
折氏,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家族,屬黨項族,世代尚武,佔有府州(今陝西省府谷縣)一角之地,在宋、遼、夏、金角逐的舞台上活躍了200多年。宋代最重視清除割據勢力,為什麼容許這樣一個特殊家族存在?它的經濟、家風、婚姻、喪葬等有些什麼特點?它怎樣影響著社會,社會又怎樣影響了它?這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關於折氏家族,戴應新寫過《折氏家族史略》一書,公布了考古調查中發現的墓誌,並作了初步探索。本文利用這些材料,結合宋代文獻作進一步研究。折氏家族的歷史,依其不同時期的特點,可分為六個階段(余略,見下第2樓附錄:李裕民著《折氏家族研究》的詳細介紹)。「折家將」以折嗣掄、折從阮、折德裔、折御卿、折賽花、折惟昌、折繼宣、折克行、折可適為代表。折家為羌族折掘氏後裔,雲中(大同)旺族,自五代至宋朝八代為將。折御卿為一代抗遼名將,號稱「佘王」,契丹兵將望見即抱頭鼠竄。折賽花為折御卿胞親,即佘太君原型,亦能征善戰,英勇無比。折克行守邊30年,愛護士兵,出奇制勝,戰功最多,人呼「折家兵」。府州(陝西省府谷)是折氏家族世襲封地。折姓望居西河郡(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沿岸地區)。
F. 折作為姓氏怎麼讀
折漢字「折」,有shé,zhé,zhē三個讀音,讀作「zhē」時表示翻轉,倒騰的意思。讀作「zhé」時有斷,弄斷或彎轉,屈曲等意義。作「shé」音時則表示「斷」、「虧損」等意思。另外也可作姓氏,讀作「shé」。
折 (音she)
通志氏族略:折氏望出河西,宋為大姓,世守麟州,猶古諸侯;
姓氏考略雲:出匈奴折蘭王之後。為古代匈奴族折蘭氏、鮮卑族折婁氏所改;
明陳士元<萬姓總譜>-<氏族大全>齊國大夫折文子後裔;
南北朝何承天<姓苑>-東漢折侯折像後裔;
郡望西河郡(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沿岸地區)。
鮮卑匈奴折氏郡望洛陽。五代折氏不是鮮卑匈奴後裔。
五代西河郡麟府折氏是羌族折掘氏後裔,黨項族;祖籍雲中,遠祖折華。黨項族是隋唐時期部分羌族為拓展生存空間東進並融合其他當地民族演變而成的新種族,西羌是其前身。另外一篇折氏家族資料參看姓氏「折掘」;西元六世紀有羌族「莫折大提、莫折天生、莫折念生起義稱王秦州;莫折也是折姓來源之一,後改為單字折姓。
折姓罕見,族人聚居於陝晉邊一帶,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將門豪族。
戲曲小說中楊令公楊業妻折太君就出於此族,「太君」是中國封建社會帝王對有功德的婦女的封號。折太君原名折賽花,是陝北府穀人,西北人讀「折」為音she,因姓氏罕見民間久而久之混淆為「佘」;折賽花曾祖父折嗣倫、祖父折從阮、父親折德扆 (讀衣)、弟折御卿和後世的折惟昌、折繼閔、折克行、折可適、折可存等,皆為名將。《五代史》有折氏宗族傳記。折家數代東抗契丹,西御西夏,號稱 「折家軍」。折氏家族對楊家將忠心抗遼有很大影響,折楊兩家為世家。史稱折氏「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夏人畏之,益左廂兵,專以當折氏"「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五代史》)。
折氏宗族對聯「威震西夏易闡京房」上聯說北宋雲中人折克行,字遵道,初在軍府任職,因抵禦西夏兵有功,升知府州事。在邊境三十年,對內善撫慰士卒,對外戰功最多,羌人呼他為"折家父"。官至秦州觀察使。下聯說東漢廣漢人折像,字伯式,通京氏《易》,喜黃、老學說。預料到有變亂,於是把父親的資財都散發給親戚族人。
史載「折德扆世居雲中,為大族。父從阮,自晉、漢以來,獨據府州,控扼西北,中國賴之。仕周至靜難軍節度使。其鎮府州時,署德扆為馬步軍都校。廣順間,周世宗建府州為永安軍,以德扆為節度使,時從阮鎮邠寧,父子俱領節鎮,時人榮之。」
「折氏據有府谷,與李彝興之居夏州初無以異。太祖嘉其響化,許以世襲,雖不無世卿之嫌,自從阮而下,繼生名將,世篤忠貞,足為西北之捍,可謂無負於宋者矣。」《宋史》傳253第十二;
折氏,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家族,屬黨項族,世代尚武,佔有府州(今陝西府谷縣)一角之地,在宋、遼、夏、金角逐的舞台上活躍了200多年。宋代最重視清除割據勢力,為什麼容許這樣一個特殊家族存在?它的經濟、家風、婚姻、喪葬等有些什麼特點?它怎樣影響著社會,社會又怎樣影響了它?這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於折氏家族,戴應新寫過《折氏家族史略》一書,公布了考古調查中發現的墓誌,並作了初步探索。本文利用這些材料,結合宋代文獻作進一步研究。
G. 2020年中國有多少姓折的人
這個姓的人應該不多
這種數據只有公安部才有
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姓折的家族,應該是府州折家
但是,北宋以後也沒落了
H. 我的姓《折》在百家姓中排多少位啊
一、姓氏源流 折(Shé)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北方小數民族姓氏,為古代匈奴族折蘭氏、鮮卑族折婁氏所改。據《宋事實類苑》載,折氏雖源出黨項族,但似乎經過和漢人通婚,而逐漸混血漢化了。後折姓在宋代因得罪了朝廷,所以後來有許多改為「佘」 姓。二、遷徙分布 (缺)折氏,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家族,屬黨項族,世代尚武,佔有府州(今陝西省府谷縣)一角之地,在宋、遼、夏、金角逐的舞台上活躍了200多年。宋代最重視清除割據勢力,為什麼容許這樣一個特殊家族存在?它的經濟、家風、婚姻、喪葬等有些什麼特點?它怎樣影響著社會,社會又怎樣影響了它?這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關於折氏家族,戴應新寫過《折氏家族史略》一書,公布了考古調查中發現的墓誌,並作了初步探索。本文利用這些材料,結合宋代文獻作進一步研究。折氏家族的歷史,依其不同時期的特點,可分為六個階段(余略,見下第2樓附錄:李裕民著《折氏家族研究》的詳細介紹)。「折家將」以折嗣掄、折從阮、折德裔、折御卿、折賽花、折惟昌、折繼宣、折克行、折可適為代表。折家為羌族折掘氏後裔,雲中(大同)旺族,自五代至宋朝八代為將。折御卿為一代抗遼名將,號稱「佘王」,契丹兵將望見即抱頭鼠竄。折賽花為折御卿胞親,即佘太君原型,亦能征善戰,英勇無比。折克行守邊30年,愛護士兵,出奇制勝,戰功最多,人呼「折家兵」。府州(陝西省府谷)是折氏家族世襲封地。折姓望居西河郡(今山西、陝西兩省間黃河沿岸地區)。三、歷史名人 折 像:字伯式,東漢雒縣(今四川省廣漢)人。先祖為武威太守,封南陽折侯,因以姓折。折像生性慷慨任俠,急人之難。通京氏《易》,好黃老言。父死後,他把家產億萬盡散給貧困家族、親友。卒年84歲。 折從遠:字可久,因避後漢高祖劉知遠名,改從阮。從阮的父親折嗣倫是麟州刺史,後唐庄宗李存勘鎮太原,以為牙將,後為府州刺史。後晉出帝(石敬塘子)與契丹敗盟,從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餘,升為本州團練使,兼領朔州刺史、振武軍節度使,後漢高祖劉知遠代後晉為帝,於州府建永安軍,以從阮為節度使,加檢校太師。隱帝時,又迸封歧國公。後來他兒子折德慶被任為府州團練使。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自檢校太保加檢校太傅。 折賽花:即佘太君,西京大同人。史學家畢沉《吳中金石記》說:「折太君,楊業妻,折德底女。」她原名折賽花,太君是後來的封號。折姓罕見,東漢有折象,其祖封折侯,因以為氏,聚居於陝晉邊一帶。折賽花是陝北府穀人,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將門豪族。折賽花曾祖父折嗣倫、祖父折從阮、父親折德扆(Yī 音衣)、弟折御勛和後世的折克行、折可適等,皆為名將。《五代史》有折從阮、折德底的傳記。折家祖孫數代東抗契丹,西御西夏,號稱 「折家軍」,「控扼西北,中國賴之。」折賽花生長在世代名將的家庭環境中,自幼即愛騎馬射箭,舞劍耍刀,且學習兵法,頗通兵略,協助父兄把關御敵。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敵烈率兵五萬侵犯府州,老將折德扆在敵我力量懸殊下,又兼身體欠佳,折賽花毅然向父親提出代父把關。她一方面採取拖延戰術,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楊弘信那裡求援。楊弘信是楊業的父親,與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親率軍隊前往府州援救,遼兵在楊、折兩軍夾擊下大敗,耶律敵烈也被楊弘信殺死。這次勝利,表現了折賽花的軍事才能。 折克行:北宋邊將。字遵道,折御卿重孫,大同人,曾供職軍府。西夏入侵環慶時,他從河東出師救援,搶占葭蘆川(保德西南),斬敵400餘人,招降1000多戶,獲馬畜上萬匹。因功升為知府州。朝廷討伐西夏,折克行率部為先驅。西夏大酋咩保吳良率萬騎來戰,折克行待敵過山隘時突然襲擊,大破夏兵,殺咩保吳良。鎮守葭蘆川,築八寨,多謀善斷,能克敵制勝。守邊30年,愛護士兵,出奇制勝,戰功最多,人呼「折家兵」,官至秦州觀察使。卒後贈武安軍節度使。 折可適:北宋邊將。折克行子,大同人,少年習武,非常勇敢,武衛上將軍郭逵看後,感嘆道:「真將種也!」薦試後補殿侍。後隨種諤出塞,遇敵將,獨自取其首級,奔馬而回,名聲大振。米脂之役殺敵甚多。戰斗中因給養不濟,士兵因飢餓而逃,他隻身騎馬追趕,曉之以理,逃兵感激涕零,各自歸隊。西夏10萬人入侵,折可適佯裝敵首領視察,呼出守烽人後斬殺,使烽火不能傳遞,敵軍卷甲而逃。在尾丁塗大破敵軍,又伏擊西夏國母從山間小道逃路,敵人相互踐踏,跳崖死者不計其數。嵬名阿里、昧勒都逋是西夏凶暴狡猾的酋長,宋廷召折可適密圖之,正遇二酋以畜牧為名在邊境會晤,遂派兵偷襲,俘獲其族屬3000餘人,一舉攻下天都山。宋帝特在文德殿為他慶功,升為東山閣門使、洺州防禦使、涇原鈐轄、知州事,後徙官武安軍節度觀察留後、步軍都虞侯。 所以現在百家姓里沒有折了
I. 史上不能通婚的姓氏有哪些
1、武潘不通婚:被小說耽誤的尷尬
武和潘怎麼就不能通婚了?這個問題還得從四大名著中的《水滸傳》說起。正式因為小說中杜撰出來的武大郎和潘金蓮之間的恩怨情仇,武松把自己的嫂嫂潘金蓮殺害以後,兩個家族就發誓武潘兩個姓氏永不來往,禁止通婚!
雖然這是虛構的,不過卻因為文化渲染對河北清河縣的武潘兩家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甚至施耐庵的後人為此專程前去清河縣對兩家致歉,現如今的武植祠裡面還有當年的詩作:「杜撰水滸施耐庵,潘武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貶褒迄今數百年。武植祠里斷公案,施家欠債施家還。」
2、朱李不通婚:歷史的輪回
這兩個個姓氏其實有一千多年的「世仇」,我們還得從唐朝末年開始說起,當時軍閥朱溫造反篡唐建立了後梁,最後導致唐朝正式亡國,從此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時期。
話說到了元朝末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最終卻是被李自成所帶領的軍隊破壞,明朝最終滅亡。
部分地區的人們因此不能通婚,理由是世仇。過了千百年,現在仍會有極少數的李姓人接受這種概念的潛移默化之影響。
3、鄭施不通婚:三百多年的禁錮
鄭和施姓看著無冤無仇,怎麼就不能通婚了呢?這還得從鄭成功和施琅之間的矛盾說起。早些時間應為施琅處死過鄭成功的親信,後來鄭成功報仇殺死了施琅的父親和弟弟。
最終兩家不共戴天,並且嚴令禁止自己那一支兒不得與對方家族通婚!
而這兩年的恩怨,一直到2010年,隨著鄭、施兩家後人擁抱和解,正式宣告這糾纏300年的恩怨被化解掉了。
4、岳秦不通婚:名人之間的瓜葛
岳家和秦家一直到北宋時期並沒有什麼矛盾,這對不通婚的淵源得從岳飛被秦檜陷害說起。正是因為秦檜的讒言成為催化劑,以至於岳飛被宋高宗因種種原因殺害。岳飛的子孫逃難四方最終才倖免於難。自此,岳飛那一支兒的家族便立下規矩,岳家和秦家「勢不兩立」。
岳飛的三十世孫岳順元現居南京,岳順元表示南京是秦檜的故鄉,在這里也碰到過很多秦姓朋友。「我跟他們相處得都很好,也從來沒聽說過岳秦兩姓不能通婚,至少我們這一支沒有這樣傳下來的祖訓。
5、姬嬴不通婚:古老的恩怨
這兩個姓都是上古八大姓之一,不過他們的矛盾也不至於那麼古老。這一切還得從秦國滅周朝的歷史事件說起。根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滅了西周公國。另外,在公元前249年,秦莊襄王滅掉了東周公國。
姬是周朝國姓,嬴是秦國國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這兩個姓氏的後人曾世代為仇。
楊潘不通婚:都說了演義是假的,你還殺我?
說起楊家和潘家所謂的不通婚,這是受到了《楊家將演義》的影響。甚至有的楊姓後人將潘楊不能通婚的規矩寫到了家訓和族譜中,在這里潘家可就躺槍了~其實《宋史》中並沒有潘美和楊業不合的任何記載,因為演義中將潘仁美刻畫成了一個害人的奸臣,所以這個典故就在民間廣泛流傳。
最可怕的是元明時期,楊家很多後人甚至多次派人追殺潘家後人~這個烏龍不知熊大木當時要是知道了會不會活過來趕緊去澄清~
6、六桂不通婚:遙遠的記號
「六桂」姓氏指的是方、汪、江、洪、翁、王。這六個大名鼎鼎的姓氏怎麼就不能通婚了?這里有一個傳說,那就是「六桂」的祖先為了避免殺身之禍,讓兄弟改姓各自逃亡,便於日後相認。
此舉就是分別用姓氏作為記號,並且互不通婚。這就是為了防範後代親人們近親通婚。
7、水火不通婚:共工祝融的引申
水姓據說他們的祖先是共工氏,而火姓的祖先據傳是祝融,這兩位老祖先曾經經常打仗,更是出現了水火不容的成語。再加上人類探索自然中得知的水火不共存,自然在封建社會中這兩個姓氏的子孫不能通婚了。
不過現實生活中,很多水火後代相處的其樂融融~
8、梁祝馬三姓不通婚:「非遺」絕唱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古代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但是直到現在,梁祝傳說已對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婚姻風俗產生了影響,至今梁、祝、馬三家不通婚;禁唱梁祝戲;禁放梁祝電影。
山東濟寧市梁祝文化研究會會長樊存曾表示:「在尊儒重孝風氣的漢代,梁祝這樣的自由戀愛是不為家族勢力容忍的,他們認為不光彩,而且對馬家來講,在迎娶當天新娘病故也被認為晦氣,因此這一帶一直保留著三姓不通婚的習俗。」
9、貢岳不通婚:唯一因感恩不通婚
要說這對不通婚的緣由,仍然和岳飛有關系,不過卻是因為感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宋朝岳飛被害,他的孩子們紛紛逃亡,當時在朝中的貢祖文冒死藏匿12歲的岳霖 。秦檜得信之後,就開始暗地搜查,為了保護岳飛後代,貢祖文毅然決定辭官隱退。等到岳飛的冤屈被昭雪了後,岳氏對貢氏感激不盡。
《岳氏宗譜》中明文記載:「貢公為岳氏保孤,百年圖維,棄官歸隱,大有造於岳氏也。故錄其本傳,附載於此,俾後之覽者,不忘貢公之德。」
為體現貢岳兩家為一家人,兩家規定貢岳兩家不得通婚。
另外在《岳氏宗譜》首發現場,還有令人感動的一幕,延陵鎮柳茹村的耄耋老人貢壽康應邀來到現場,受到了岳氏的熱烈歡迎。貢壽康是貢祖文的第30世孫,在發譜現場,他與岳飛第31世孫岳逸民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貢姓繁衍至今已有34代,貢岳兩姓人口在當地已有2萬餘人,但至今還是不通婚。
其實前輩的所謂恩恩怨怨,很多都是強牽附會,絕對不應該成為後代談戀愛的障礙。例如《大公報》就曾經報道了台灣的鄭先生牽手施女士,但因為所謂的講究最終施女士改姓林才得以順利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