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字出現的時間是多少
⑴ 馮的姓氏源流
馮(Féng 馮)姓源出有三:
姬姓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出自歸姓
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出自新鄭滎(xing)陽是出自新鄭滎(xing)陽的姓。春秋時期有個叫長卿的人,在馮城受封邑,就以邑為姓氏,就是現在的馮姓。
戰國時有個馮亭,做了韓國的上黨守,因為在與秦國的爭戰中戰死,他的家族就分散了,有的留在山西潞城東北,有的在河北,子孫中有許多都是將軍和宰相,至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徙居安陵,其弟馮騫自上黨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的時候,姓馮的已有在山東居住了;三國之前,馮氏還遷到現在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及湖北公安等地方。東晉末,馮氏又有徙居和龍者;河南的馮氏則分布在今天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安陽及唐河湖陽等地方;唐朝末期黃巢起義時,中原的馮氏有一支為了避難而逃到南方,後來遷到福建寧化石壁,宋代又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馮姓支脈,直到宋末元初時期,上杭的馮氏有的又向南遷到廣東的平遠,潮州,揭陽,後來又遷到豐順,梅州等地方。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馮氏有數支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遠播海外。
西漢時有大將馮奉世,東漢有潁川父城(今天的河南寶豐東)人馮衍,任征西大將軍;十六國的時候,有長樂信都人叫馮中跋,在今天的遼寧朝陽,建立地方政權,國號燕,史稱北燕;五代時,河北交河東北人馮道,在後唐,後晉時任宰相;南唐時,在今天的江蘇揚州人馮延已是當時著名的詞人;北宋有大臣馮京;元代時有散曲家馮子振;明代有散曲家馮惟敏,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清代有詩人馮班,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的馮雲山,清代末期有打敗過法國入侵者的名將馮子材;近現代有詞人馮煦,愛國將領馮玉祥,史學家馮承鈞,農學家,棉花專家馮澤芳,詩人,文學評論家馮雪峰,女小說家馮.
馮姓在宋人編寫的《百家姓》中被列於第9位,是中國第27大姓。
其他說法
還有出自其他方面的馮姓,如:出潁川者,為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之後;出上黨者,為左將軍馮奉世之後;出長樂者,為宜都侯馮參之後;出京兆者,為燕王馮宏之後;出宏農者,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後;出河間者,為唐監察御史馮師之後。
另外也有傳說馮來自復姓司馬,傳聞司馬遷遭受迫害,不久死去。悲痛中的司馬遷夫人為了保住《史記》副稿,免遭滿門抄斬之禍,便讓兩個兒子司馬臨、司馬觀身藏《史記》副稿,逃回故鄉韓城。司馬遷族人怕株連九族,連夜由族長司馬厚召集主事人共同商議,決定改姓和遷居。長門在「馬」字旁加兩點,改姓「馮」,次門在「司」字旁加一豎,改姓「同」。
姓氏始祖
得姓始祖:馮文孫。周文王昌之後裔,周文王有一子名畢公高,因隨其兄周武王征伐殷紂時立下功勞,取得天下之後,被封於畢(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南)。他的後裔畢萬西周時為晉國大夫,當時晉國剛被曲沃武公所統一,晉獻公遷都於絳(今山西省翼城東南),陸續攻滅了周圍許多的小國,其中包括西周分封於今山西芮城北的魏國,晉獻公便把它封給畢萬。春秋後期晉國六卿逐漸強大,互相兼並。到公元四世紀中葉畢萬後代畢斯和趙、韓一起瓜分了晉國,建立魏國,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公元前四零三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同時還將畢萬的一支孫(即馮文孫),再封於馮城(今河南省滎陽縣西南),其子孫後裔以邑為姓,稱為馮姓。馮文孫也就被其後人尊為馮姓的得姓始祖。
民間「馮、同本司馬」的由來
司馬氏名人—司馬遷公元前108年司馬遷正三十八歲時因其父司馬談去世,子襲父職,擔任太史令十年,從事撰寫偉大的史學著作《史記》。《史記》尚未完成,他就遭李陵之禍,受刑入獄二年零兩個月。他罹禍的原因是為在作戰時投降匈奴的好友李陵說了話,觸怒了漢武帝劉徹。當時領兵與匈奴作戰的元帥是漢武帝愛姬李夫人的長兄李廣利,其弟為李延年。李陵是李廣利部下一將。李陵作戰失利與李廣利的作戰部署和不能及時供應糧草有密切關系。司馬遷在指責李陵降敵的同時,不畏權貴,把當時的真實情況一一奏明武帝,直接冒犯了皇親國戚李廣利、李延年弟兄,當然難免招禍。
那天,司馬遷在向武帝陳奏了自己的看法之後,回到家裡還憤憤不平地和他的兩個兒子談論這件公案。他共有二男一女,長子叫司馬臨,次子叫司馬觀,都是讀書識理的青年。他們聽說父親替李陵降敵辯護,都大為吃驚,就趕快找來妹妹司馬英商議對策。司馬英當時只有十幾歲年紀,由於父親的言傳身教,深通事理,擅長詩文。父親撰寫《史記》,她還幫著搜集和整理史料。司馬英知道父親替李陵辯護,冒犯了權貴,非同小可,必然要大禍臨頭,就勸兩位哥哥立即外逃避罪,以免株連。司馬遷當時卻不以為然地說:「李陵投降匈奴,連三尺孩童都知道是犯了叛國大罪,至於是真降假降,誰也難以斷定,也不必妄加推測,但李廣利援兵不發,糧草不到,卻也是鐵的事實。我作太史令的人難道連這樣的事實都不能講嗎?至於降罪的事,那就要看聖上的裁決了。」誰知他的話剛說完,聖諭就到:傳司馬遷受審。他從此就受刑入獄。 這一下全家驚慌,不知如何是好。還是司馬英有主意。她對司馬臨和司馬觀說:「兩位哥哥可速離京師長安,以免和爹爹同遭不測之禍。」「那妹妹你呢?」司馬弟兄同時說。「爹爹已將我許配楊敞公子,雖未成親,但我卻可去楊府避難。楊家聲勢顯赫,李廣利弟兄雖為皇親國戚,諒也奈何楊家不得。至於家中其他人等我另有安排,哥哥不必操心。 司馬臨弟兄告別了司馬夫人和妹妹等正准備起身時,司馬英又說道:「兩位哥哥外逃,朝廷必要派人捉拿,不如改名換姓,以防萬一。」 司馬弟兄覺得有理,但改為何姓,卻頗費思索。司馬英見他們為改姓這件事反復商議,一時難決,怕延誤了時間,就接著說:「現在改姓,仍要不忘是司馬子孫。妹妹以為可將司馬二字分開,一家姓司,一家姓馬,或將司字加一豎改為同,將馬字加兩點改為馮。這樣雖千百代後亦可知為司馬氏之後。」 他們聽後覺得有理,就將姓分別改為同,馮,遠逃他鄉而去。所以司馬遷的後代不姓司馬而姓同或馮。
司馬英後來與楊敞結婚,楊敞曾任兩漢宰相,其子楊惲有文名,留有《報孫會宗書》,被收入《古文觀止》。後因當時出現日蝕,有人誣告是由於他傲世不恭所致。廷尉又搜得其與會宗書,將他以大逆無遭罪腰斬於市。後人《謁太史公墓》詩中「定策猶孤女,能文有外孫」句中的「孤女」和「外孫」即指司馬英與楊惲二人。
據說,西晉武帝司馬炎為司馬觀的個世孫。公元三一O年,即永嘉四年,西晉懷帝司馬熾因司馬遷與,自己同宗而批准漢陽太守殷濟的奏請,對司馬遷追力口謚號,將其墓自高門村遷於今日的司馬祠,並建石室,立碑樹垣。至此,司馬遷死後數百年無人過問,一直被封建統治階級冷落嘲笑的境況才開始改變。
⑵ (馮)字有什麼含意!!這個姓氏出在那個朝代!!
「馮」在德國代表貴族,所以德國貴族的名字前都會加一個「馮」字;
「馮」姓在中國也是一個大姓。 在百家姓中列第九位。馮姓在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馮」本義:馬跑得快
①徒涉,徒步過水,徒步涉水渡河〖wade〗
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
②扶持,服膺,輔助,憑借,依靠〖assist〗
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左傳·僖》
③通「憑」。依仗,倚托〖relyon〗
不馮其子,靈公奪而里之。——《莊子·則陽》
④侵陵,侵犯
及其亂也,君子稱其功以加小人,小人伐其技以馮君子。——《左傳·襄》
馮系承周文王 派別多脈絡清 ,就是說馮性是出在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根據《姓纂》的記載,馮性也是周文王之後,他們的老祖先,可以遠遠地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畢公高。畢公高的後代畢萬封在魏地,畢萬有個孫子食采馮城,於是,這一支子孫就以采邑的名稱為姓,以後統統都姓馮了。
⑶ 「馮」姓氏的由來
漢族馮(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歸姓。 其他馮姓則由外族改姓而來,包括漢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時期的百濟人,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滿蒙人等。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出自姬姓,為姬昌之後,系承畢公高,始祖馮文孫。
馮姓,《百家姓》中位列第九位,根據姓氏人口統計,近年馮姓人口數量約為八百萬到九百萬之間,位列所有姓氏人口的第二十七位,可以被定義為人口大姓。地域方面,馮姓人口主要集中在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等地。
(3)馮字出現的時間是多少擴展閱讀
馮姓遷徙分布 :
馮氏最初發祥於河南省滎陽地區,族人遷移較早,先秦時期就已開始遷移。春秋戰國時期向南,先進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懷王時期(戰國後期)馮郝官至楚大夫,是楚國的重臣。馮姓遷徙 向西,進入了陝西關中等地。向北,馮氏進入了山西等地。
戰國中後期,韓國的上黨郡(今山西長治西)郡守馮亭,為人果敢而有謀,入趙國,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有的留在趙(今河北境),並發展繁衍下去。其後裔有許多為將相,如秦丞相馮去疾、大將軍馮劫、御史大夫馮毋擇等。
⑷ 馮字出現的時間,地點,故事
漢族馮(féng)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歸姓。[1-2] 其他馮姓則由外族改姓而來,包括漢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時期的百濟人,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滿蒙人等。[2]
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 。4000多年前的堯舜時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帶居住著以白頭翁為圖騰的歸夷氏族。歸姓的一旁支遷徙到今山東菏澤地區,形成河伯族。進入夏朝帝芒時代,河伯族首領馮夷後人在馮地(今陝西大荔縣)建立了馮夷國,歷經夏商周三朝。周初,馮夷國分裂為馮、河宗、邯三國。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簡子(歸姓)被鄭簡公封於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為該支馮姓第一人。
馮氏最初發祥於河南省滎陽地區,族人遷移較早,先秦時期就已開始遷移。
馮姓分布
戰國末期的大將馮亭,任韓國上黨守,入趙國,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有的留在趙(今河北境),並發展繁衍下去。其後裔有許多為將相,如秦丞相馮去疾、大將軍馮劫、御史大夫馮毋擇等。
此外,先秦時期,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而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馮氏則分布於今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安陽等地,其中潮陽為當時的大族;到了東晉末,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的馮氏又有徙居和龍(今遼寧朝陽)者。
到了漢唐時期,馮氏繁衍很快,從原來的發源地陝西,發展到了現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馮姓的宗族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說,馮氏出潁川(郡治今河南許昌)者,是東漢征西大將軍馮異的後代;出上黨(今山西長治)者,是西漢左將軍馮奉世的後代;出長樂信都者,是漢代宜都侯馮參的後代;出京兆(今陝西西安)者,是北燕昭成帝馮弘的後代;出弘農(今河南靈寶)者,是馮弘之孫馮寧的後代;出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者,是唐監察御史馮師古的後代。出嶺南者,是唐越國公馮盎的後裔。
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亂南遷至福建寧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的馮氏有數支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遠遷到海外。
⑸ "馮"這個姓的來歷
馮氏起源
姓氏:馮
祖宗:畢公高
分類:以邑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郡望:
1、始平郡:晉時置郡,治所在槐里。
2、杜陵縣:此支馮氏,為上黨馮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馮唐之弟馮騫。
3、穎川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陽翟。
4、上黨郡:戰國韓置郡,此支馮氏,其開基始祖為戰國時韓上黨太守馮亭。
5、長樂郡:後魏置郡。
6、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
7、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
8、河間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
堂號:
"半部堂":五代後周時,趙普助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於是封趙普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削減了地方武裝,鞏固了中央集權,想方設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問:"愛卿!你怎樣把國家治得這么好的?"趙普回答說:"我不過是靠了半部《論語》罷了!"趙普死後,家人整理他的書箱,果真什麼寶貝也沒有,只有他活著的時候常讀的一部《論語》。"琴鶴堂":宋朝時殿中侍御史趙忭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人稱"鐵面御史"。他當成都知府的時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樂業,就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了一隻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他窮得什麼東西都沒有,只有一琴一鶴。
趙氏還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渙"等為堂號。
遷徙分布
戰國時有馮亭,入趙,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黨潞縣,有的在趙,子孫有許多為將相。至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徙居安陵,其弟馮騫自上黨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時代,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等地及湖北公安者,東晉末,馮氏又有徙居和龍者。唐玄宗時著名宦官高力士,本為馮盎之曾孫,後為宦官高延福收養,改姓高,此為馮姓改為高姓者。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難南遷福建寧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的平遠、潮州、揭陽,後再遷至豐順、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馮氏有數支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遠播海外
馮氏,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據《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馮姓是周文王之後,他們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畢高公,他的後代封在魏地,其子孫採食於馮城,於是,這一支子孫就以邑為氏,就是馮氏。而記載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說馮姓是「鄭大夫馮簡子之後」。馮簡子是春秋後期鄭簡公時人,據說他博學多才,能斷大事,當時鄭國凡事要跟諸侯打交道,許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議,再做決定。因鄭國建都於今河南新鄭,故此支馮氏出自新鄭。
戰國末期的大將馮亭,任韓國上黨守,入趙國,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在上黨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有的留在趙(今河北境),並發展繁衍下去。其後裔有許多為將相,如秦丞相馮去疾、御史大夫馮劫等。
此外,先秦時期,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而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及湖北者,河南馮氏則分布於今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安陽等地,其中潮陽為當時的大族;到了東晉末,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的馮氏又有徙居和龍(今遼寧朝陽)者。
到了漢唐時期,馮氏繁衍的很快,從原來的發源地陝西,發展到了現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馮姓的宗族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說,馮氏出穎川(郡治今河南許昌)者,是東漢征西大將軍馮異的後代;出上黨(今山西長治)者,是西漢左將軍馮奉世的後代;出長樂信都者,是漢代宜都侯馮參的後代;出京兆(今陝西西安)者,是燕王馮弘的後代;出弘農(今河南靈寶)者,是馮弘之孫馮寧的後代;出河間(今河北獻縣東南)者,是唐監察御史馮師古的後代。
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亂南遷至福建寧化石壁,到宋代分成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的馮氏有數支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遠遷到海外。
馮氏英才輩出,歷史上有許多名人。戰國時的馮驩,為齊國孟嘗君田文門下食客,曾替田文到封邑收取債息,把不能還息的債券燒掉,替田文收買民心。西漢有馮奉世,上黨潞縣人,宣帝時曾率兵擊破莎車,後為左將軍,封關內侯。東漢人馮異,被劉秀封為陽夏侯,任征西大將軍;京兆杜陵人馮衍,為辭賦家;十六國時,長樂信都人馮跋,乘後燕內亂,推翻慕容熙的統治,建立地方政權,國號燕,史稱北燕,歷時27年,於436年被北魏所滅。五代時的馮道,後唐、後晉時歷任宰相;契丹滅後晉,又附契丹任太傅;後漢時任太師;後周時又任太師、中書令,成為歷史上少有的歷事五姓的人物。南唐著名詞人馮延巳,任中主(李璟)時的宰相。北宋有大臣馮京,仁宗時是知開封府,神宗時進參知政事。元代有散曲家馮子振。明代有散曲家馮惟敏,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清代有詩人馮班,太平天國領導人之一的馮雲山,清末有愛國名將馮子材,於70歲高齡時,大敗法軍於鎮南關,為當時受外國列強欺壓的中國人揚眉吐氣了一番。還有民國時期的著名將領馮玉祥、民族女英雄馮婉貞等,也產生了不少影響。
馮姓在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百家姓氏中排名第27位。
回答者: 老妖真精 - 首席執行官 十四級 4-9 22:43
馮姓起源參考之一
歷史來源
一 ;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後,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初封於畢,繼封與馮城。其後代逐有馮氏。
二 ; 春秋時鄭國大夫馮簡子的後代。
家族名人
馮諼 ,戰國齊人。孟嘗君門下食客,曾以食無魚、出無車,彈鋏而歌,孟嘗君聞而特加禮遇。後馮驩為孟嘗君收債於薛城,召債主焚其券,使薛民皆感孟嘗君之德。
馮夢龍 (1574~1646)字猶龍,一字子猶。江蘇吳縣人,明文學家。崇禎貢生,知壽寧縣。才情跌宕,工詩文,通經學,著有戲曲數種,尤以小說《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恆言》著名於世,稱為「三言」。
馮玉祥 (1880~1948)字煥章,安徽省巢縣人。清末加入新軍,為段祺瑞部下。1921年任河南督軍,直奉戰爭時倒戈傾向奉系,並迅速佔領北京,推段祺瑞為總統。次年奉系失敗。其後加入中國國民黨,曾任西北國民軍總司令、河南省主席。抗戰勝利後,赴國外,在由蘇俄回國時,輪船在黑海上發生火災而被燒死。
地望分布
陝西杜城郡,福建長樂郡,陝西始平郡,河南穎川郡,山西上黨郡,陝西京兆郡,河南弘農郡,河北河間郡。
馮姓起源參考之二
馮姓在中國現代姓氏中排名第二十七,在台灣排名第六十七。馮姓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兒子畢公高的後代。畢公高名高,是周文王的 第十五個兒子,被周武王封在畢,所以姓畢。到春秋時期,畢公高的後裔畢萬,在晉國做官,晉滅魏國以後,畢萬被封在魏。畢萬的後代中有一個叫長卿的,被封在馮,長卿的後代用邑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就姓馮。馮姓來源的另外一種說法,是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馮簡子。馮簡子是鄭簡公時鄭國的重要大臣,被封在馮,他的後代也是用封邑作為自己的姓氏,姓馮。發展和演變:馮姓有許多支派的來源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只能追溯到比較晚的年代。比如說,有些是戰國時韓國上黨太守馮亭的後代,有些是漢代征西大將軍馮異的後代,有些是漢代宜都侯馮參的後代,有些是燕王馮弘的後代,有些是西魏時期寧州刺史馮寧的後代,有些是唐代監察御史馮師古的後代。先秦時期,馮姓主要在河南發展,也有一部分遷徙到了山東,到三國時期,馮姓已經發展到四川,湖北,東晉末年,馮姓有人遷徙到了遼寧。唐朝末年,黃巢起義的時候,馮姓有人遷居福建,到宋朝末期,又發展到了廣東,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間,馮姓開始進入台灣。馮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馮城,上黨,□川,宜都,安陵,京兆,杜陵,長樂,寧州,河間,射洪,中江,渠縣,公安,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安陽,湖陽,和龍,寧化,上杭,漳州,武平,平遠,潮州,揭陽,豐順,梅州等。姓氏考略雲:「馮氏出□川者,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之後;出上黨者,馮奉氏之後;出長樂者,宜都侯馮參之後;出京兆者,燕王馮宏之後;出弘農者,西魏寧州剌史之後,出河間者,唐監察御史馮師古之後
⑹ 馮這個姓氏的由來
姓氏由來『馮』
馮
一、來源有二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後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二 、遷徙分布 戰國時有馮亭,入趙,拒秦戰死,其宗族分散,有的留上黨潞縣,有的在趙,子孫有許多為將相。至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徙居安陵,其弟馮騫自上黨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時代,馮氏已有徙居今山東者。三國以前,馮氏還有遷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等地及湖北公安者,東晉末,馮氏又有徙居和龍者。唐玄宗時著名宦官高力士,本為馮盎之曾孫,後為宦官高延福收養,改姓高,此為馮姓改為高姓者。唐末黃巢起義時,中原馮氏有一支避難南遷福建寧化石壁,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脈,至宋末元初,上杭馮氏有的又南遷至廣東的平遠、潮州、揭陽,後再遷至豐順、梅州等地。清康熙至乾隆年福建馮間,廣東、氏有數支移居台灣,此後,有的又遠播海外。
三、郡望堂號
1、堂號 "同輿堂"或"三同堂":根據《後魏書》記載,馮誕和後魏高祖同歲,幼同學,娶高祖妹安樂公主為駙馬都尉。他常和高祖同輿而行,所以稱"同輿堂"。又同案而食,同硯而學--同輿、同硯、同案,所以叫"三同堂"。 "市義堂":戰國時馮驩,是孟嘗君的食客。起初孟嘗君對他只當一般門客對待,後來孟嘗君派他到薛地,他把所有帳戶叫來,宣布將債券燒掉,給所有帳戶解決了困難。馮驩回去後,對孟嘗君說:"討來的錢我全部買了義帶回來。"(市就是買)。孟嘗君當時不懂這句話的意思,後來,孟嘗君罷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夾道歡迎,這時孟嘗君才省悟地感謝馮驩說:"今天我嘗到了你替我買的珍貴物品--義,這可是萬金難買呀!"
2、郡望 始平郡:晉時置郡,治所在槐里。 杜陵縣:此支馮氏,為上黨馮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馮唐之弟馮騫。 穎川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陽翟。 上黨郡:戰國韓置郡,此支馮氏,其開基始祖為戰國時韓上黨太守馮亭。 長樂郡:後魏置郡。 京兆郡:漢時置郡,治所在長安。 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 河間郡:漢高帝置郡,治所在樂城。
四、家乘譜牒江蘇:馮氏族譜八卷、京口馮氏族譜一卷、錫山馮氏宗譜二十四卷、澄江馮氏宗譜十卷、馮氏家譜一卷浙江:赫山馮氏家譜二十二卷、大易馮氏譜不分卷、慈溪馮氏支譜不分卷、桐鄉馮氏族譜不分卷、馮氏宗譜一卷安徽:馮川馮氏宗譜八卷湖北:馮氏宗譜一卷、馮氏宗譜、馮氏續修支譜八卷、馮氏宗譜二十一卷首一卷、馮氏四修族譜十四卷首一卷廣東:馮氏家譜不分卷、馮氏本房世譜不分卷、馮氏族譜不分卷、南埠馮氏族譜一卷湖南:長沙馮氏四山家譜二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馮氏三修族譜、中湘石潭馮氏五修族譜三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山田馮氏族譜十卷首一卷
五、歷史名人
馮夢龍:明末小說家,通經學,善詩文,尤以小說詞曲見長,輯有時代話本集《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合稱"三言" 。馮 道:五代時歷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餘年。他在後唐任宰相期間,倡議由田敏等人在國子監校定《九經》文字,並組織刻工雕印,至後周完成,後世稱"五代監本"。官府大規模刻書自此始。馮子材:清末著名的老將軍。他曾在年近70歲時,在廣西鎮南關、諒山等地大敗法國軍,取得鎮南關大捷,其名威震邊關。馮 繚:中國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公元前101年,隨漢解憂公主遠嫁和親到了烏孫國。由於她多才多智,成為解憂公主的得力助手。後嫁給烏孫右大將。她在協助公主加強漢朝同西域諸國之間的友好關系,作出了很大貢獻,深得西域各國的敬服。尊稱她為"馮夫人" 。馮玉祥:近代愛國將領。1993年任抗日同盟軍總司令,多次擊敗日寇,收復許多失地。建國前夕,因乘船失火,受傷身死。
⑺ 馮字的由來
馮姓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據《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馮姓是周文王之後,他們的祖先,可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畢公高,他的後代封在魏地,其子孫採食於馮城,於是,這一支子孫就以邑為氏,就是馮氏。而記載姓氏的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說馮姓是「鄭大夫馮簡子之後」。馮簡子是春秋後期鄭簡公時人,據說他博學多才,能斷大事,當時鄭國凡事要跟諸侯打交道,許多大事都先同他商議,再做決定。因鄭國建都於今河南新鄭,故此支馮氏出自新鄭。
詳細參考網頁:
http://ke..com/view/33135.htm
⑻ 馮字怎麼來的啊
【馮字來歷】馮字來歷與馬有關。馬是人類最早使用的牲畜之一,據說已有5000餘年歷史。由於它跑得快,行動靈便迅速,容易馴服,駕馭簡便,人們常以其為交通工具,或騎馬奔跑,或駕轅行駛。特別是遠距離傳遞信息時,為了安全迅速,常常使用兩匹馬同行奔跑。人們發現,當兩匹馬同行奔跑時,其奔跑速度特別快,因此遇有緊急事情,就派人駕馭兩匹馬疾馳,並將兩匹馬疾馳的情景稱為馮。馮字的這個來源,可以從中國古書中找到根據。《說文解字》中有「馮,馬行疾也」的記載。最初馮字的讀音從馬,三聲,房戎切(ping)表示馮,馬行走迅疾。也有從馬,二聲(bing)的注釋,拼音依《廣韻》扶冰切。
馮字在演變過程中,其含義有許多種。第一種含義是馬行疾,引申為盛怒貌或盛 貌。如《左傳•昭公五年》:「震電馮怒」。第二種含義是憤懣。如《楚辭•哀時令》:「願 舒志而抽馮兮」。第三種含義是欺凌。如《左傳•襄公十三年》: 「小人伐其技以馮君子」,杜預對這句話中馮的注釋是「馮,亦陵也」。第四種含義是輔翼。如漢代有左馮翊郡,為三輔之一,見《漢書•地理志上》。第五種含義是通「憑」,有憑借,依靠之意。如《左傳•哀公七年》:「馮持其眾」。《左傳•昭公七年》說:「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依於人,以為淫厲。……其族又大,所馮厚矣。」中的馮均意為憑。此兩句今譯為「普通的男人和女人不能善終,他們的魂魄還能附在別人的身上,以大肆惑亂暴虐。……他的家族又在,所憑借的勢力雄厚。」《左傳•昭公八年》說:「石不能言,或馮焉……」,今譯為「石頭不能說話,有東西憑借著它……。」第六種含義是通「淜」。如「暴虎馮河」。
馮字構成的詞很豐富,內涵廣泛。如馮馮、馮河、馮陵、馮翼等詞彙,在古書中屢次出現。馮馮的含義,一是表示捶打聲。《詩•大雅•綿》:「築之登登,削屢馮馮。」毛傳:「登登,用力也。削牆鍛屢之聲馮馮然。」陳奐傳疏:「屢當作婁。鍛婁者,捶打空坳處;馮馮,堅實聲也。」二是表示眾盛貌。《太玄•廓》:「百辟馮馮。」李軌註:「馮馮,盛多貌。」《漢書•禮樂志》:「桂華,馮馮翼翼,承天之則。」顏師古註:「馮馮,盛滿也。」
馮河,涉水過河。《爾雅•釋訓》:「馮河,徒涉也。」又有「暴虎馮河」。
馮陵,進逼;侵陵。《左傳•襄公八年》:「焚我郊保,馮陵我城郭。」杜
預註:「馮,迫也。」
馮翼,多義。一是指依附。《詩•大雅•卷阿》:「有馮有翼。」毛傳:「有馮有翼,道可以馮依以為輔翼也。」二是《楚辭•天問》:「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淮南子•天文訓》:「天墬(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高誘註:「馮翼,無形之貌。」王念孫以「馮翼」為「愊臆」之轉,氣滿。見《廣雅疏證•釋詁》。
摘自《中國馮姓》
⑼ 馮姓氏的由來
漢族馮姓源出有二,一是姬姓,二是歸姓。其他馮姓則由外族改姓而來,包括漢朝初期的匈奴人,南北朝時期的百濟人,元明時期兩廣南部的浬人,以及清朝末期的滿蒙人等。
馮姓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分布於中國的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和雲南等地。漢唐時期,馮氏繁衍很快,從原來的發源地陝西,發展到了現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馮姓的宗族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說,馮氏出潁川者,是東漢征西大將軍馮異的後代;出上黨者,是西漢左將軍馮奉世的後代;出長樂信都者,是漢代宜都侯馮參的後代;出京兆者,是北燕昭成帝馮弘的後代;出弘農者,是馮弘之孫馮寧的後代;出河間者,是唐監察御史馮師古的後代。出嶺南者,是唐越國公馮盎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