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每需要進口多少噸鐵礦石
㈠ 中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
中國鋼鐵行業的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預計2007年全年這一比例將超過54%,而大型國有鋼鐵企業對進口鐵礦石的依存度更高。
綜合媒體10月23日報道,全球范圍內鐵礦石供不應求的局面,導致進口鐵礦石的質量明顯下降。有關部門提醒中國鋼鐵企業要採取預防措施。
位於長江口的著名江海聯運港口:南通港檢驗檢疫部門的官員披露:2007年前三季度,南通口岸進口鐵礦石150批,檢驗發現有30批次重量短少,總計1.84萬噸,涉及金額182.6萬美元。品位低、水分和雜質含量高等質量問題也日益突出。
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鋼鐵行業的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預計2007年全年這一比例將超過54%,而大型國有鋼鐵企業對進口鐵礦石的依存度更高。
在2007年前三季度,南通口岸經檢驗進口鐵礦763.7萬噸,貨值6.1億美元,分別比2006年同期增長102%和174.8%。
從1996年到2006年,中國粗鋼產量佔世界的比重從10%左右增長到了近35%。國內的鐵礦石開采量雖然也有很大的提升,2006年國內的鐵礦石產量達到2.7億噸,佔全球鐵礦石產量的18.6%,但這遠遠不能滿足鋼鐵產業的發展需求。
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對鋼鐵、鋁、銅等金屬需求迅猛增加,刺激了冶金行業的投資規模擴大、產能迅速膨脹,造成中國鋁礦石、鐵礦石等礦石的需求缺口擴大,對國際市場依存度逐步上升。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鋼鐵業大量進口鐵礦的同時,也要抓住時機以各種方式在國外進行投資開礦,形成比較完備、多元和成熟的獲取進口礦的資源體系,抵禦市場風險。本人轉摘
㈡ 鐵礦石的我國現狀
第一,中國是國際鐵礦石的最大買主。2008年中國共進口4.4億噸鐵礦石,佔全球海運鐵礦石比重約為52%;而日本進口約1.0526億噸,佔比重約12.3%;韓國進口0.4954億噸,佔比重約為6%。
2009年,國際國內鋼鐵需求萎靡,全球各大鋼廠都在大幅減產,鋼廠對鐵礦石的需求大幅減少。2009年國內鐵礦石需求將比2008年減少6000萬噸,中國鐵礦石進口2009年將縮減至3.5億噸,縮減比例達21%。2009年,國際鐵礦石明顯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鐵礦石市場杠桿向買方市場傾斜。在這種市場形勢下,力拓等鐵礦石供應商已喪失強勢地位。
第二,中國進口鐵礦石庫存量較大。2009年1-4月,中國共進口鐵礦石1.87億噸。中國的鐵礦石港口庫存有7000萬噸,加上各大鋼廠庫存及社會庫存將超過1億噸。而中國鋼鐵生產每月所需鐵礦石6000萬噸左右,按50%的對外依存度計算,中國每月僅需進口鐵礦石3000萬噸。有1億噸的庫存,即使不進口,也能維持鋼鐵企業三個月左右的生產。中國可以三個月不進口,但鐵礦石供應商不可能三個月不生產。
第三,中國擁有穩定的國產礦自給率。2008年中國的鐵礦石原礦產量達到82401.11萬噸,同比增長20.7%。中國的國產礦自給率多年來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2009年,在鋼鐵需求萎縮、鐵礦石進口礦現貨價格持續低位的沖擊下,雖然有的礦企經受不起銷售價格逼近成本的壓力,紛紛減產停產,但目前國內礦山的成本在450元-550元之間,國內礦山仍有能力加大開采力度,增加國產礦的供給。
同時,鐵礦石供應商也不是只有三家,除澳礦外,還有巴西、印度、南非等地的鐵礦石可供選購。中國不愁買不到。
第四,中國的海外權益礦規模在不斷擴大。至2009年,中國每年進口的鐵礦石中有8000萬噸屬權益礦,自2009年2月起,中國的鋼鐵企業、貿易企業等加大了對海外權益礦的投資力度,主要以購買海外礦企的股權為主。按照海外權益礦的進展速度,到2010年中國的權益礦資源量將超過1億噸。這些權益礦的存在,增強了中國鋼廠對上游資源的控制力和話語權。
第五,2012年9月至12月,鐵礦石價格從每噸90美元漲至120美元,漲幅約30%。11月單月,鐵礦石進口量超過6500萬噸,創歷史次新高水平。
第六,2013年7月29日至2013年8月4日國內鐵礦石價格整體下降1%。 鐵礦石作為生產鋼鐵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其價格變化對於鋼材價格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中國是鋼鐵生產大國,也是鐵礦石消費大國。
《2014-2018年全球鐵礦石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前瞻》顯示,2001年我國進口鐵礦石為9239.3萬噸 ,比上一年增長32.04%。到2002年我國鐵礦石進口突破1億噸,達到1.11億噸,同比增長20.67%。此後幾年我國鐵礦石進口一直居高不下,年增長率都在30%以上,直至2010年我國鐵礦石進口增長勢頭有所放緩,較2009年略有下降,結束了自2000年來一直高速上升的勢頭,之後緩步上升。2012年我國全年進口鐵礦石7.44億噸,創下新高,同比增長8.4%。
中國的鐵礦石產量不斷增長,2008年中國鐵礦石原礦產量達到78481.64萬噸,同比增長12.43%,這其中並沒有包括一些小礦山的產量。按30%的原礦品位折算成品礦(62.5%),則2008年礦產量可折算成品礦達到37671.187萬噸。
被稱為「全球吸鐵石」的中國,目前是世界鐵礦石市場最大買主。2000年以來,隨著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對於鐵礦石的需求大幅增加,國內產量無法滿足需求,鋼鐵企業需要大量進口鐵礦石,因此中國進口鐵礦石的數量連年遞增,進口量占需求量的比重亦逐步提高。1999年,進口鐵礦石占總量需求的28%左右;2008年,中國進口鐵礦石達到44414萬噸,同比增長15.8%,佔比總需求量達到58.9%,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中國鐵礦石的采購來自18個國家,其中80%以上來自澳大利亞、印度和巴西。由於中國鐵礦石的對外依存度非常高,這導致了國外鐵礦石巨頭利用壟斷資源提高價格使中國進口鐵礦石價格大幅上揚。中國對澳、巴兩國的礦石進口比重有所減少,而從印度進口礦的比重有所增加。
從需求來看,鐵礦石是生產生鐵的主要原材料,中國生鐵產量也一直處於大幅增長中。2005年是中國生鐵產量增長最快的一年,全年產量達到32731萬噸,同比增長30.9%。2006年,生鐵產量增幅稍有回落,全年產量增長24%至40540萬噸,2007年生鐵產量增幅進一步放緩,同比增幅15.17%至46692萬噸。2008年,中國生鐵產量為47115.6萬噸,同比微增0.9%。按1噸生鐵需1.6噸成品礦計算,2005年成品礦需求量為52369.7萬噸,2006年需求量為64864.08萬噸,2007年為74707萬噸,2008年需求量為75385萬噸。
僅以上述統計產量加進口量計國內礦石供應量,就前幾年情況來看,中國的鐵礦石需求存在供應缺口。但到2007年以來,供應缺口逐漸減小,主要是因為供應的增長和需求的放緩。2008年中國鐵礦石供應量為82084.2萬噸,而需求量僅為75385萬噸,過剩量達到6699.2萬噸。由於我們上面所述的鐵礦石產量數據中並未統計小礦山的產量,如果考慮小礦山的產量,則2007年中國鐵礦石供應即已出現過剩。我們以2007年小礦山年產1億噸的生產能力計,小礦山原礦品位以25%計,摺合成品礦約4000萬噸,則2007年中國鐵礦石供應量將達到75845.5萬噸,而同年鐵礦石需求量約為74707萬噸,因此全年過剩量達到1138.5萬噸。若按07年產能計,2008年鐵礦石過剩量將達到10699.2萬噸。實際上,除2008年1月外,2-11月僅有統計的大中型礦山成品礦供應量均已超過各月的礦石需求量。進口的過快不僅導致國際鐵礦石價格飛漲,同時供應的過剩也導致國內鐵礦石價格不斷下跌。
由於鐵礦石供應過剩,進口過多,導致港口鐵礦石積壓較多,2008年8月份全國鐵礦石庫存量達到7446萬噸的高位。隨後幾個月,由於鐵礦石進口量和產量的回落,致使庫存有所消耗,庫存量逐漸回落。但是2008年底的庫存量仍比2007年底增長了28%,庫存量的增加凸顯了供應的過剩。
鐵礦石需求的放緩主要是由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美國次貸危機拖累了全球經濟,影響了消費和投資增長,中國宏觀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對鋼鐵的需求量減少;二、能源等價格高企,全球通脹壓力加大,通脹推升了企業生產成本的增加,一些企業只能以減少生產來應對;同時,央行之前採取的貨幣緊縮政策也加大了許多企業的資金壓力,迫使其減少生產;三、隨著國家節能降耗等調控措施的進一步實施,中國的焦炭產量持續回落,同時焦炭價格的大幅上揚也制約了鋼鐵生產,間接地抑制了鐵礦石的需求;四、由於鐵礦石價格的上揚,迫使企業越來越多地利用廢鋼,替代了鐵礦石的需求;五、由於為了保證奧運會的順利進行,國家出台的相關維穩措施也制約了鐵礦石的價格。 全球主要鐵礦石長期協議價格走勢圖
自2002年以來,世界經濟出現新一輪強勁增長,美國、歐洲、日本等地區鋼鐵需求大增,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需求亦強勁增長,導致鐵礦石供應應相對偏緊,助推鐵礦石價格節節攀升。2000年以來,世界鐵礦石長期協議價格(FOB)增長了5倍,澳大利亞哈默斯利粉礦從2000年的27.35美分/干噸度上漲到2008年的201美分/干噸度,巴西的球團礦從2001年的50美分左右上漲至2008年的220美分。印度的鐵礦石價格同樣飛漲,鐵礦石價格指數在1994年至2003年的十年間基本維持在100-200之間,從2004年開始大幅上揚,從當時127直沖至2008年8月的1293.7,增長了十倍之多,雖有回落,但仍處於1176的高位。反觀同期CRU的全球鋼材價格指數,2000年1月份只有90,2008年8月份曾觸及292.8的最高位,已經回落至150。可見,相比較而言,鐵礦石價格上漲幅度明顯過大。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自2011年10月第一周開始發布:
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CIOPI)
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為准確反映中國鐵礦石市場價格情況和變化趨勢,為國內外鋼鐵企業、礦山企業和貿易企業對鐵礦石價格走勢的預判和分析提供及時、可靠的信息服務。 隨著中國鐵礦石進口量的逐漸上升,進口鐵礦石的均價也在不斷上揚。2003年之前,中國進口鐵礦石均價基本維持在30美元/噸左右。此後,隨著需求的快速增長,價格也急速上升,2004年中國鐵礦石進口均價基本達到了60美元/噸,同比翻了一倍。隨著2005年鐵礦石長期協議價上漲71.5%,2006、2007年度上漲幅度有所減小,分別達到19%和9.5%。2007年中國進口鐵礦石均價約為88美元/噸。2008年度鐵礦石談判價格大幅上漲了65%,當年中國進口鐵礦石平均到岸價在8月份時曾達到最高的154美元,第四季度價格有所回落,2008年底時進口均價約為90美元。
鐵礦石進口價格走勢
隨著國際進口鐵礦石價格不斷上揚,國內市場鐵礦石報價也在不斷上漲。2006年年中時河北唐山地區鐵礦石報價為600元/噸左右,2006年底上揚至710元/噸,2007年底上揚至1320元/噸,幾乎翻倍,2008年5月初時價格曾一度觸及1610元/噸的高位。在此之後,國內鐵礦石價格受需求疲弱和供應過剩的壓力便開始逐漸回落。國內唐山鐵礦石價格已回落至870元/噸。
由於全球經濟的衰退,作為最主要的大宗商品之一的鋼鐵市場在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亦遭遇寒流,需求大幅下滑,從而導致鐵礦石需求大幅下降,鐵礦石價格急轉直下。有關2009年鐵礦石長單協議價的談判正在緊張進行中。國內鋼企紛紛表示鐵礦石應該降價,而礦業三巨頭卻不願過多讓步,談判隨之陷入僵局。但是,從情況來看,經濟衰退遠未結束,對鋼材的消費需求比較疲弱,因此對鐵礦石的需求可能會繼續下降,鐵礦石的價格仍有繼續下跌的可能。
㈢ 中國主要從哪幾個國家進口鐵礦石
摘要 2020年,我國進口的鐵礦石總量高達11.7億噸,繼續穩居世界第一名。分國別來看,澳大利亞、巴西、南非、印度、烏克蘭
㈣ 我國的鐵礦石,真的是大部分從國外進口的嗎
我國鐵礦石的進口依賴度達到80%左右,無論是從進口產值還是依賴比例上,都可以說算是我國依賴度最高的商品之一。
根據Refinitiv的船舶跟蹤數據顯示,在2020年的12個月里,中國大陸地區(不包括我國的台灣地區)通過海運進口了11.04億噸鐵礦石。2019年的同期的進口量為10.36億噸,同比增長6.5%,佔到全球鐵礦石總貿易中的73%之多,也就是說再2020年,全球開采出來的7成鐵礦石都運往了中國。
而在中國的進口國方面,目前主要是澳大利亞和巴西,其中澳大利亞的鐵礦石份額佔到2020年中國進口份額的66%。
我國雖然也有較為豐富的鐵礦資源,但整體品味較低,開采成本高,無競爭優勢。疊加我國環保高壓政策,督促鋼廠偏向高品位鐵礦石的采購以獲得更高的得鐵率,所以我國自產鐵礦石產量非常有限。
全球鐵礦石產量居前的國家分別是: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中國和印度。但是俄羅斯和印度控制鐵礦石出口,而中國由於開采成本過高長期處於較低產量位置,所以澳大利亞和巴西成為全球鐵礦石的主要供方,其中兩國的4大礦山(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FMG)控制了70%的全球鐵礦石貿易,已經形成高度集中的寡頭壟斷局面。
㈤ 為什麼2020年幾乎所有的大宗商品都在暴漲
這幾個月,很多大宗商品都漲瘋了。玉米從1900元/噸,上漲到現在的2600元/噸。棕櫚油從5月份的4500元/噸,上漲到現在7000元/噸。鋁從11000元/噸上漲到16000元/噸,銅從42000元/噸上漲到59000元/噸,最瘋狂的鐵礦石,從500元/噸,上漲到1100元/噸。
本以為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大宗商品應該是一個熊市,沒想到,2020年的大宗商品走出了一波轟轟烈烈的超級大牛市!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大宗商品最重要的就是供求關系。
用我們初中學過的政治經濟學最簡單的理論,就可以解釋:當供給大於需求的時候,商品下跌,當供給小於需求的時候,商品上漲。
要詳細解釋2020年大宗商品的超級大牛市,大家首先要有一個基本概念:2020年新冠疫情,雖然中國很快就控制了,但是國外的疫情比我們想像中的要嚴重的多。
嚴重到什麼什麼程度?美國英國法國的國家首腦都得了新冠疫情,何況普通人,全球現在已經累計感染了7400多萬人,死亡165萬人,現在還在以每天新增感染75萬人的數字在增加,每天全球要新增死亡1萬3千人,這還是官方可以統計到的數字,邊緣的農村,戰亂地區的感染死亡人數都被忽略了。
中國人被中國政府和英勇的醫務工作者們保護的很好,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們就沒有這么幸運。德國確診130萬新冠患者,法國確診240萬新冠患者,醫療體系接近崩潰的邊緣,這還是傳統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就情況更加嚴峻。
在新冠疫苗沒有廣泛注射的時候,隔離是最好的手段,很多礦山,農場的工人都去隔離了,因此疫情對於大宗商品供給端影響巨大,缺乏人手,無力維護,大宗商品的供給嚴重受限。
而需求端,雖然也受到疫情影響,但是影響沒有那麼大,首先,人們雖然在家裡隔離不出門,但是食品的消費並沒有減少很多,可以理解,一天還是三頓飯嘛,只是外出就餐變成在家解決。其次,因為疫情對經濟的重大影響,各個國家都展開了大量的經濟刺激計劃,大發貨幣,上馬各種基建項目,因此需求端雖然受到影響,但是受到的影響遠沒有供應端大。
尤其中國,由於中國率先控制了疫情,熱火朝天為全世界搞生產,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工廠,往全世界出口各種貨物,11月一個月中國貿易順差就達到748億美元,創了 歷史 記錄。現在中國往海外發貨的運費比往年上漲2到3倍,港口連集裝箱貨櫃都一櫃難求,因為都發往國外了。
和巨大出口相對應的,中國進口了大量基礎大宗商品,今年中國進口的金屬,石油,鐵礦石,原油,大豆都創了新高。
光是2020年前11個月:
中國進口了10.73億噸鐵礦石,同比增加10.9%,
中國進口了5.04億噸原油,同比增加9.5%,
中國進口了9280萬噸,加上12月在運的大豆,全年中國要進口1億噸大豆,同比增加17%,
中國進口天然氣9043萬噸,同比增加3.9%,
中國進口銅617萬噸,同比增加38.7%,
中國只有煤炭進口比去年少了10%,進口了煤炭2.65億噸,然後悲催發現,由於企業訂單太多,工廠加緊生產,電力不夠用了。因為冬天很多省份還是靠燒煤用火力發電,缺少煤炭,就缺少電力,比如湖南,浙江等地開始拉閘限電,樓道燈全部關閉,空調溫度不能超過20度。。。因為煤炭稀缺,年底煤炭也漲上了天,動力煤超過750元/噸,長協議煤炭價格才640元/噸,更別說焦煤焦炭這些高端煤種,全部超過 歷史 最高值。
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供給端大受影響,而需求端影響很小,或者沒有影響,甚至有了提高,全球的大宗商品開啟了一片漲聲。。。
依然來重溫初中政治經濟學了,如果供求關系失衡,供給小於需求的情況下,對商品的價格有這樣具體的影響呢?
就拿糧食來說,今年全球的糧食是減產的,前面說過疫情影響農場人手,還包括局部的惡劣天氣,比如美豆就借乾旱炒作了一波。糧食這種極度剛需的大宗商品,如果全世界的糧食短缺10%,糧食價格會只上漲10%嗎?不會的,10%的短缺會造成50%以上的上漲,如果有20%的糧食短缺,就會讓糧食漲上天,對於糧食這種特別剛需的大宗商品,些微的短缺就會讓糧食翻倍的上漲。
不過對於中國來說,糧食主要是關鍵的主糧壓力不大,因為今年中國的糧食依舊豐產(感謝農業工作者和農民伯伯們),2020年中國糧食播種面積17.52億畝,糧食總產量13390億斤,接近6.7億噸,中國主糧小麥,玉米,水稻實現了連續5年的增產。在最關鍵的主糧保障上,中國做的很不錯,我們的主糧自給率超過95%,而且加大了糧食戰略儲備,現在中國大地上儲備的糧食超過6億噸,也就是即使中國一年不產糧食,儲備糧也夠全體中國人吃一年。而且,實在不行,如果糧食短缺上漲,可以把喂養家畜的糧食省下來,少吃肉,多吃素,能節省很多糧食。
中國深知主糧的重要,主糧是不能再剛需的剛需,14億人的吃飯問題,容不得半點僥幸。
主糧問題解決了,其他的經濟作物和油脂作物,中國就需要大量進口了。
尤其是大豆。大豆可以說是除了主糧以外的重要作物。大豆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來做豆腐,做各種豆製品。大豆相比其他農產品,有幾個關鍵的優點:1.大豆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其他農作物比如小麥,玉米,水稻主要含澱粉,大豆的植物蛋白質含量還很高,蛋白質含量達到75%到85%。而且大豆含的蛋白質不但多,還質量好,大豆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和動物蛋白質近似,氨基酸接近人體需要的比值,所以容易被消化吸收。所以,如果是一個純素食主義者,一定會通過吃大量豆製品來補充蛋白質。
大豆除了蛋白質,還有豐富的油脂,我們在超市裡面買的5升裝大桶的大豆油,就是從大豆中提煉出來的。所以大豆是一種非常好的農產品,不僅含75%到85%的蛋白質,還含有15%的豆油,全身都是寶。
在工業上,我們用40度到60度的低溫浸提法從大豆提取油脂,做成豆油,供人們烹飪食用,剩下的富含75%以上蛋白質的豆渣,我們叫豆粕,也是大有用處,用來作為飼料用來飼養家畜,豆粕是給豬寶寶,牛寶寶,羊寶寶補充高質量蛋白質的優質來源,還可以用豆粕/菜粕(菜粕是油菜籽榨出菜油剩下來的菜渣)來養魚養鴨養雞。小動物們不光吃素,也要補充蛋白質才長得好長得快。。。
2019年中國自己大豆產量1800萬噸,但是食用油和飼料豆粕需求太大,我們每年還從全球大豆的主要產地美國和巴西進口大量大豆,而且進口量每年都在增加。因為中國人民吃肉的需求在增加,我們需要更多的豆粕來飼養雞鴨牛羊豬。。。
2018年我們進口了8800萬噸大豆,
2019年我們進口了8850萬噸大豆,
2020年我們將創紀錄的進口超過1億噸大豆。
2019年我們進口的大豆,19%來自美國,65.2%來自巴西,我們還從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全世界各國進口大豆。為了保證大豆供應,近幾年我國也在做大量努力,恢復並擴大東北大豆種植基地,在俄羅斯和烏克蘭承包大量的土地種植大豆。沒辦法,中國的需求量太大了,2019年全球大豆產量為3.6億噸,中國消費量佔四分之一。
中國進口量大,供應端稍微有風吹草動,很容易造成價格的巨大波動。
今年的大豆因為新冠疫情,造成美國和巴西農場人手減少,加上炒作天氣乾旱,美豆已經漲到了5年最高位,大豆進口成本超過3800元/噸,2019年大豆進口成本才2700元/噸。大豆上漲40%。
今年棕櫚油,因為新冠疫情造成主產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農場人手減少,棕櫚油缺乏施肥除蟲維護,棕櫚樹減產,棕櫚油已經漲到8年高位,2019年棕櫚油才4500元/噸,現在7000元/噸,上漲55%,而且還在上漲中。
今年銅和鋁,因為新冠疫情造成礦山人手減少,以及需求端需求增加,銅和鋁的價格也大漲。
銅的用處很大,由於導電性能良好,可以廣泛用於電力和電子工業,做導線,做計算機的集成線路,做電纜等等。
鋁更是隨處可見的到處使用。鋁密度小很輕,雖然很軟,但是可以做成各種鋁合金,既輕巧又堅固,在飛機, 汽車 ,船舶製造行業有廣泛的用處。鋁是熱的良導體,在工業上可以作為各種熱交換器,散熱材料和炊具等,鋁還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廣泛用於各種易拉罐,糖果包裝用品。鋁的表面有緻密的氧化物保護膜,不容易受到腐蝕,還被用來製造化學反應器,醫療設備和石油,天然氣管道等等。
而且目前興起的新能源產業對銅和鋁的需求是傳統產業的3倍。銅上漲到7年高位,接近60000元/噸,2019年才45000元/噸,銅上漲了33%。鋁漲到3年最高位,16500元/噸,2019年才11500元/噸,上漲43%。而且目前銅和鋁的全球庫存都在下降中,目測後面可能還會繼續上漲。
最後說一說工業中用的最多的金屬:鐵。鐵來自鐵礦石,鐵礦石是今年漲幅最大的大宗商品之一。鐵是支撐現代 社會 的骨架,可以說,沒有鐵就沒有現代文明,全世界每年消耗的金屬中,鐵佔了95%。中國在轟轟烈烈的大搞基礎建設,修路架橋,造 汽車 高鐵,建房子,但是中國高品位鐵礦少的可憐,絕大部分鐵礦石都需要進口。
因為新冠疫情造成高品位鐵礦石的主產國:澳大利亞和巴西礦山人手不足減產。在經濟復甦前景下,鐵礦石消耗增加,因此鐵礦石開啟了一路瘋漲之旅。
鐵礦石現貨已經突破1100元/噸,接近160美元/噸,澳大利亞的鐵礦石成本也就25美元/噸,力和力拓的預計是今年鐵礦石平均賣50美元/噸,現在賣到了160美元/噸,鐵礦石今年上漲了3倍多,而且鐵礦石價格現在還在每天上漲, 歷史 上鐵礦石最瘋狂的時候也不過就200美元/噸。
對於一年要進口10億噸鐵礦石的中國來說,情況相當被動,每一噸鐵礦石多花100美元/噸,一年要多花1000億美元!只是全球高品位鐵礦石的產地,比原油更加集中,更加壟斷。全世界原油生產國,有沙特,俄羅斯,美國,利比亞,伊朗。。。但是鐵礦石的產出國主要就是澳大利亞和巴西。中國2019年進口的10億噸鐵礦石,澳大利亞佔66%,巴西佔30%。鐵礦石暴漲,中國要多花很多錢,尤其很讓對中國極其不友好的澳大利亞賺錢很不爽啊。。。發改委已經申明好幾次鐵礦石風險,期待早日把鐵礦石價格降下來。
我今年最好的投資就是買入比亞迪,棕櫚油和鐵礦石。鐵礦石在賺了一大波已經平倉了。雖然預計後面鐵礦石會繼續漲,但是不想再助長鐵礦石的瘋狂。我們能在這里好好賺錢,說到底都是依託了國運,要堅決和國家站在一起。雖然,現在每天看著鐵礦石瘋長,還是心痛。但是我們要做個有信仰的人,不是所有的錢都要賺。我能想到的能把鐵礦石降下來的方法,是和澳大利亞進口的牛肉,木材,煤炭,龍蝦,紅酒進行談判,一定要把鐵礦石價格降下來。關於中國進口鐵礦石和鋼鐵行業現狀,推薦看我之前寫的文章:《中國鋼鐵行業現狀》。
最後關於鐵礦石,因為中國這塊土地就是不產高品位鐵礦石和原油,開局地圖就是hard模式,我們也沒辦法,可以等未來鐵礦石價格下降以後,多買鐵礦石作為戰略儲備。鐵礦石的存儲比原油可是方便多了,原油的存儲非常麻煩,需要用專用的原油存儲罐來存儲,即使這樣也會面臨揮發變質問題,原油存儲這件事說多了都是淚。而鐵礦石存儲簡單多了,這個就是石頭,不揮發不變質,用輪船運回來,還海邊隨便挖個大坑埋了就是,等要用的時候再挖出來。這件事情也得慢慢來,中國需求量太大,買多了,鐵礦石價格容易上天。
然後如果要做大宗商品投資,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經過前面一大段的闡述,我們可以很明確得到一個結論,做大宗商品投資,最重要的就是供求關系,要選擇供求關系變化趨勢最明顯的品種,在供大於求的時候果斷做空,在供小於求的時候果斷做多。
供求關系-》趨勢是我們的好朋友!
一旦供求關系開始改變,形成的趨勢是不會在短期內改變,這個時候就可以沿著趨勢的方向愉快的投資了。
比如棕櫚油是用世界上生產量,消費量最大的植物油,是用棕櫚樹的果實壓榨出來的油。棕櫚油在食品工業上有廣泛的應用,主要生產國是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中國每年至少進口600萬噸棕櫚油。
生產棕櫚油的棕櫚樹生長非常緩慢,從種植到開始產油,需要6年時間,只要棕櫚樹成熟,可以連續產油30年。因此,如果棕櫚油短缺,價格暴漲,現在開始種植棕櫚樹,是來不及的,至少要等6年後,才會有新增的棕櫚油出來。同樣的,如果因為棕櫚樹過多,造成棕櫚油暴跌,因為前面養大棕櫚樹漫長6年,已經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農民不會輕易砍樹,只要棕櫚油價格能夠覆蓋加工成本,棕櫚油就會源源不斷生產出來。因此 歷史 上,棕櫚油的價格波動很大,最高的時候到達過10000元/噸,最低的時候4000元/噸。
只要掌握棕櫚油的趨勢,現在是上漲的趨勢,還是下跌趨勢,就應該順著趨勢去做多或者做空。
這只是一個大概的方向,每一種大宗商品還有具體的細節,比如棕櫚油每年11月開始產油淡季,但是也是需求淡季,因為棕櫚油在冬天很容易凝固,賣不出去,在冬季是需求下降的多,還是產油量下降的多,仔細去比較裡面的細節,才知道現在上漲趨勢還是下跌趨勢。
今年冬天,棕櫚油又新高了,因為明顯供給下跌超過了需求下跌。印度為了進口棕櫚油,下調了進口關稅。印度每年要進口700多萬噸棕櫚油,比中國還多,因為棕櫚油是所有植物油脂中,相比豆油,菜油,價格最便宜的植物油脂,很受印度歡迎。
上次和一個朋友問我,做投資到底是什麼是最重要的呢?答案是:對這個世界保持熱情和敏感,這個世界每天都在變,去感受這個世界的變化,然後找到變化的趨勢,然後堅決的投入。
然後他又問,能不能說具體點,怎樣找到趨勢變化?
答案就是信息量,我認識的牛人,信息量至少普通人的10倍。每天除了完成本職工作,至少花3個小時的時間,去通讀國內外大事,產業新聞,大宗商品信息等等,然後堅持下去,讀個半年一年的,就會發現對很多事情的了解會越來越詳細,一旦出現變化,也能對未來的走勢作出一些判斷,然後根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邏輯進行修正,然後就差不多入門了。。。做投資其實是個苦差事,要真的熱愛這個世界才能堅持下去。
㈥ 重要礦產資源的主要供應國
比較而言,我國重要礦產資源的主要供應國較為集中,重點是中東地區、澳大利亞、周邊國家、非洲和中東等,以下對16種重要礦產資源分別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2.2.1 石油:進口地區結構已有明顯優化
2005年中東地區仍為我國原油主要進口地區,從中東的進口量佔全國總進口量的47.2%,為5985.1萬噸;其次為非洲,佔全國總進口量的30.2%,為3834.2萬噸;再次為俄羅斯和中亞地區,佔全國總量的11.1%,為1407.0萬噸;從亞太地區的石油進口量為969.0萬噸,佔7.6%。
位居我國原油進口前5位的國家,依次為:沙烏地阿拉伯(17.5%)、安哥拉(13.8%)、伊朗(11.3%)、俄羅斯(10.1%)和阿曼(8.5%),2005年合計進口量為7752.4萬噸,佔全國總進口量的61.2%。其他的重要進口國還有:葉門(5.4%)、蘇丹(5.2%)、印度尼西亞(3.2%)、越南(2.5%)、阿拉伯聯合大公國(2.0%)、科威特(1.3%)、哈薩克(1.0%)。2005年從南美進口我國所需石油的3.4%,來自歐洲的佔0.4%,來自澳大利亞的進口量佔0.2%。
與2000年相比,我國原油進口地區結構已有明顯優化,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中東和非洲地區的總體依賴程度基本維持不變,但是,對中東地區的依賴程度有所下降,而從非洲的進口量大幅增加。
2)來自北線俄羅斯的原油進口量大幅度增加,佔全國總進口量的比重從2000年的不到1.0%增加到2005年的10.1%。同時,開始從中亞地區進口原油。
3)來自歐洲、拉美這些相對遙遠地區的進口量呈現下降趨勢。來自歐洲的原油進口量佔全國總進口量的比重從2000年的3.6%降低到0.4%。
但比較而言也有一些不利的層面,主要是來自亞太地區的原油進口量呈現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15.0%降低到2005年的7.6%。但來自越南的石油進口量呈現增加趨勢。
2.2.2 天然氣:開始進口液化天然氣,管線天然氣的進口正在談判中
在2005年之前,中國不進口天然氣。從2006年起,進口液化天然氣的數量大幅度增加。據深圳海關發布的統計數據,2006年1~10月深圳口岸進口液化石油氣和液化天然氣154.1萬噸,同比增長17.5%,價值7.43億美元,增長30.3%。其中,進口液化天然氣32.5萬噸,價值5558萬美元;進口液化石油氣121.6萬噸,下降7.3%,但受價格提高影響,進口價值6.87億美元,同比仍上升20.5%。目前,深圳口岸液化氣進口結構呈現如下特點:一是液化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進口出現此消彼長態勢。二是液化天然氣進口價格較低,液化石油氣進口價格略有回落但仍然較高。液化天然氣進口均價較低,僅170.9美元/噸,但液化石油氣1~10月進口均價高達564.6美元/噸,是液化天然氣進口均價的3倍多。三是進口來源的趨向分散,但仍以中東和澳大利亞為主。
目前中國正在沿海建設6個進口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預計未來液化天然氣的進口量將大幅度增加。預計液化天然氣的進口來源主要是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阿曼等。同時,建設中俄和中國一中亞天然氣管線的談判也正在進行中,預計到2010年後還將從俄羅斯和中亞通過管線進口天然氣。
2.2.3 煤炭:主要進口國是澳大利亞、越南和印度尼西亞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並且也有相當多數量的煤炭出口到東亞等地區,但是,我國南方相對缺煤,因此從澳大利亞、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向我國南部省份出口煤炭。2005年中國煤炭進口量約2600萬噸,占總消費量的1.3%,預計2006年進口約4000萬噸。
煤炭主要從東南沿海各口岸進口。我國進口煤炭的省份主要在東南沿海以及長三角地區,進口的品種主要是動力煤和煉焦煤,進口來源國主要是越南、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朝鮮、俄羅斯等國。中國是越南煤炭出口的主要市場,占越南出口量的82.0%,主要進口地區集中在南方沿海城市,從越南進口煤種主要是無煙煤。2006年1~10月我國從越南共進口無煙煤1587萬噸。印度尼西亞是全球主要的煤炭出口國,2005年中國進口印度尼西亞煤炭約260萬噸,2006年1~10月份進口達329萬噸。澳大利亞生產的煤炭75.0%以上供出口,目前日本在澳大利亞煤炭市場佔47.0%,韓國佔12.0%,中國台灣省佔9.0%。中國從澳大利亞進口的煤炭主要是動力煤和煉焦煤,2006年1~10月進口總額為552萬噸,其中動力煤392萬噸,煉焦煤160萬噸。隨著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澳大利亞的煉焦煤在中國將會佔有更大的市場份額。2006年1~10月中國共進口朝鮮無煙煤194萬噸。2006年1~10月,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煤炭約78萬噸。預期今後我國還將從蒙古大量進口煤炭。
以2006年1~10月測算,中國煤炭進口的地區結構為:越南53.0%,澳大利亞19.0%,印度尼西亞11.0%,朝鮮6.5%,俄羅斯2.5%,其餘國家8.0%。
2.2.4 鈾礦
2006年中國和澳大利亞簽署協議,在今後10年內從澳大利亞進口約2萬噸鈾礦。
2.2.5 煤層氣
不存在進口問題。
2.2.6 銅
參與貿易的各類銅產品非常豐富,包括銅材、銅合金、粗銅、精煉銅、銅精礦、廢雜銅等,總共大約包括72種銅產品;銅市場相對透明,主要在LME交易。我國銅精礦進口額在整個銅產品進出口結構中所佔比例不大,銅精礦進口來源相對分散,自30多個國家進口,其中主要包括智利、澳大利亞、蒙古等。從貿易方式看,我國銅精礦以一般貿易方式為主,占總量的83.0%以上,小額邊貿也佔一定比例。2004年中國銅精礦的主要進口國為:智利(29.1%)、蒙古(20.1%)、秘魯(12.5%)、澳大利亞(9.1%)、哈薩克(7.7%)、墨西哥(7.4%)、加拿大(3.4%)、伊朗(3.3%)、巴布亞紐幾內亞(3.2%)等。
精煉銅進口來源也比較分散。主要包括:智利、日本、菲律賓、韓國、俄羅斯、哈薩克等。
2.2.7 鋁土礦
鋁土礦礦石本身不是貿易的產品,我國進口的主要是中間產品氧化鋁,但同時還出口一部分電解鋁。我國電解鋁行業投資迅速增加導致氧化鋁的供求缺口拉大,推動了氧化鋁的進口增長。進口規模由2001年的188.0萬噸擴大到2004年的587.0萬噸,年均增長46.2%,2005年進一步增加到701.6萬噸,同比增長19.4%,進口價值26億美元,增長27.0%。我國氧化鋁進口大部分以現貨貿易為主,目前進口數量已佔到世界現貨貿易總量的60.0%以上,我國進口量的變化對國際氧化鋁價格影響非常大。中國30.0%的進口氧化鋁以及80.0%的出口原鋁都與來料加工有關。為節省電力以及增加國內市場原鋁供應,從2005年7月1日起廢除有關氧化鋁來料加工貿易的政策,此外,商務部已不再發放氧化鋁來料加工貿易的許可證。我國氧化鋁進口來源基本穩定。2005年我國自澳大利亞進口392.4萬噸氧化鋁,增長20.0%,占當年氧化鋁總進口量的55.9%;自印度的進口大幅度增長,進口100.5萬噸,增長37.0%;自牙買加進口56.7萬噸,下降24.7%;自美國進口57.1萬噸,增長7.3%。自上述4個國家合計進口占總進口量的86.5%。
2.2.8 鉛
我國鉛礦砂及精礦的主要進口來源是:秘魯、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土耳其、納米比亞、伊朗、韓國和朝鮮等。
我國精煉鉛的主要進口來源是:澳大利亞、哈薩克、日本、韓國、朝鮮和加拿大等。
2.2.9 鋅
我國鋅礦砂和精礦的主要進口來源是:澳大利亞、秘魯、伊朗、印度、越南、智利、緬甸等。
我國精煉鋅的主要進口來源是:哈薩克、朝鮮、比利時、韓國等。
2.2.10 鐵礦石
「十五」期間,我國鐵礦石進口量從2001年的9231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27500萬噸,增加1.83億噸,增長197.9%。2005年中國進口鐵礦石2.75億噸,是1990年的19.3倍,是1996年的6.3倍。
近年來我國鐵礦石主要進口來源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變化。首先,澳大利亞一直是我國最大的進口國,澳大利亞對中國的鐵礦石出口量近年來大幅度上升,從2000年的3272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11218萬噸,增加了242.8%。但是,澳大利亞對中國鐵礦石的出口量佔中國鐵礦石總進口量的比例,卻有下降趨勢,從2000年的46.8%下降到2004年的38.0%,但2005年又增加到41.0%。印度超過巴西成為中國鐵礦石第2大進口國。2000年中國從印度進口1100萬噸鐵礦石,佔中國進口量的15.7%,但是到2005年,中國從印度進口的鐵礦石數量達到6855萬噸,占當年中國總進口量的24.9%。從2000~2005年,中國從印度進口的鐵礦石數量增加了5.23倍,佔中國總進口量的比重,增加了近10個百分點。印度本來是我鐵礦石第3進口國,並且長期以來作為平衡從澳大利亞和巴西進口的鐵礦石價格的一個手段,但現在我國從印度進口的鐵礦石已成為一種主要的進口來源,並且不僅量增,而且價格的增長幅度還大於來自澳大利亞和巴西的鐵礦石。巴西是我國穩定的鐵礦石進口國。巴西對中國的鐵礦石出口量穩定增加,從2000年的1482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5471萬噸,增加269.2%,並且自2000~2003年,佔中國鐵礦石總進口量的比重也連續增加。2005年與2004年相比,盡管巴西對中國鐵礦石出口量增加,但由於來自印度進口量的增加,所佔比重下降5個百分點。南非一直是我國第4大鐵礦石進口國,每年對中國的鐵礦石出口量大約在1000萬噸左右,並且近年來有略微增加的趨勢。但是,由於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大幅度增加,南非對中國鐵礦石出口量佔中國總進口量的比重逐年下降,從2000年的11.5%下降到2005年的3.8%,但仍然是中國第4大進口國。以上4個國家,佔中國鐵礦石進口量的比重,2005年為90.0%。2001年,這一數字為95.8%。秘魯、智利等也是中國重要的鐵礦石進口國。2000年,中國從秘魯進口173萬噸鐵礦石,2001年進口184萬噸,2002年進口198萬噸,2003年進口220萬噸。目前差不多也是這個水平,每年200萬噸左右。2002年中國從智利的鐵礦石進口量為123萬噸,2003年為164萬噸。除此之外,中國還從其餘近20個國家進口鐵礦石,但數量不大。
2.2.11 錳礦石
近年來我國錳礦石進口量不斷增加,主要通過廣東口岸進口。我國錳礦石進口來源主要包括以下7個國家:澳大利亞、加彭、迦納、緬甸、巴西、印度、南非等。從這7個國家進口的錳礦石占我國全部錳礦石進口總量的95.0%。從澳大利亞、加彭、迦納這3個國家進口的錳礦石,均佔全國進口總量的2/3。
2005年中國進口錳礦石457.8萬噸,主要進口來源包括:澳大利亞34.3%,加彭13.4%,迦納12.1%。3個國家合計佔59.8%。
2.2.12 鎳
2005年,中國共進口鎳(未鍛軋鎳)89580噸,主要來自於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
2.2.13 鎢
鎢是中國優勢礦產,大量出口。
2.2.14 錫
錫是中國優勢礦產,大量出口。
2.2.15 鉀鹽
2005年中國進口鉀肥883.4萬噸,進口來源主要為:俄羅斯46.2%,加拿大25.6%,白俄羅斯19.3%。這3個國家合計佔全國進口總量的91.1%。
2.2.16 金
近年來我國每年進口黃金約200噸,其中90%用於首飾製造。我國黃金市場已放開,進口來源廣泛。
㈦ 中國主要進口的資源有哪些
△受需求拉動,今年前三季度,煤炭、鐵礦石、有色金屬等礦產產能進一步釋放△鐵礦石進口價同比下降7.2%、鎢出口價同比上漲42.85%,離不開國內礦業開采秩序的整頓規范△地質勘查業投資多元化格局初露端倪,西部地區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尤為活躍11月21日,國土資源部礦產開發管理司、中國礦業聯合會在京舉辦2006年中國礦產資源及礦產品供需形勢分析研討會。與會專家通過對去年以及今年前三季度礦業領域相關數據分析認為,我國礦業經濟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快速發展的礦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持能力不斷增強。大宗礦產供應能力持續增強礦業是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產業。參加研討會的專家披露的有關數據顯示,主導礦業的大宗礦產供應能力正在得到不斷增強。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的報告說,前幾年礦業領域完成的固定資產投資,目前已基本轉化為現實產能,這在去年已經體現出來。2005年,全國新增煤炭開采能力1.84億噸/年、鐵礦石產能9211萬噸/年、銅采礦產能746萬噸/年,還新增氧化鋁產能184萬噸/年。受需求拉動,今年這些新增產能進一步釋放,使得主要礦產品生產態勢保持遞進式平穩增產,1-9月主要礦產品產銷兩旺。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提供的會議材料顯示,今年1-9月全國原煤產量完成15.7億噸,同比增加1.22億噸,增長8.4%;銷售15.5億噸,同比增加1.23億噸,增長8.6%,煤炭市場呈現供需兩旺的勢頭。該協會預計,今年全國原煤產量有可能達到24億噸,預計比去年產量增加8%。在煤炭生產滿足需求的同時,煤炭庫存持續上升,截至9月底,全國煤炭社會庫存1.5億噸,比年初增加1128萬噸,增長8%。煤炭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同時指出,煤炭行業今年前三季度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83.41億元,同比增長36.4%。在煤炭市場供應量增長大於消費量增長的態勢下,新投資產能的轉化,將進一步壓縮煤炭行業的利潤空間。鐵礦投資形成的產能,在今年集中釋放。據統計,今年1-9月,全國鐵礦石產量累計達4.06億噸,基本相當於去年一年的產量,同比增加37.7%,有效減輕了我國鋼鐵工業發展對進口鐵礦石的依賴程度。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的研究報告說,今年前三季度鐵礦石產量增幅比去年同期多了8.1個百分點,而生鐵、粗鋼和鋼材產量增幅,卻分別回落了10.2、9.0和2.1個百分點,說明我國鋼鐵工業結構調整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顯現出初步效果。當前我國國民經濟處於重工業化階段,對石油和化工產品的需求保持快速增長,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連年擴大,國內石油天然氣行業承受著巨大壓力。中國石油企業協會理事張漢平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累計生產原油1.37929億噸,同比增長1.7%。在老油田增產困難、油氣接替區尚未有大突破的情況下,我國原油產量保持增長,是一個不小的成績。與原油相比,我國天然氣產量增長迅速,1-9月全國生產天然氣430.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1.3%。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車長波認為,我國天然氣勘探開發前景廣闊,產量有望呈現跨越式增長,年均可望增加90億-110億立方米,2010年達到950億-1100億立方米,並預計能夠基本滿足國內需求。作為工業發展的原料,10種有色金屬和氧化鋁產量快速上升。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1-9月,我國銅精礦產量為51.53萬噸,產能增幅雖有所回落,但依然保持著7.4%的增長勢頭;鉛精礦產量49.7萬噸,同比增長10.88%;鋅精礦產量157.7萬噸,同比增長18.69%;錫、銻、鉬精礦的產量也都呈現出良好增長勢頭。另據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對冶煉行業的統計,今年前9個月10種有色金屬產量合計為1379.76萬噸,同比增長18%。其中,銅、錫、鋁生產增速分別為21.4%、23.1%、18.5%,鉛和鋅分別增長了16.7%和14.3%。貴金屬方面,黃金產量呈現加速增長勢頭。中國黃金協會統計,1-9月全國累計生產黃金169.281噸,同比增長8.05%;而2005年與2004年相比,全年黃金產量增幅是5.51%。預計今年全國黃金產量有望超過236噸。礦業生產和經營秩序明顯好轉目前鐵礦石進口價格攀升趨緩的態勢,不僅直接減少了國內企業的外匯支出,而且為國內企業參加新一輪的鐵礦石談判增加了砝碼,這在很大程度上歸結為國內鐵礦石產量的增加和鋼鐵行業生產秩序的好轉。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今年以來,我國進口鐵礦石價格呈回落趨勢。1-9月,全國進口鐵礦石2.47億噸,同比增長24.2%,增幅同比回落了7個百分點。這是自2003年以來,鐵礦石進口增幅首次在30%以下;進口鐵礦石平均價格為62.7美元/噸,同比下降了7.2%。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羅冰生此前在接受有關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國內鋼鐵生產總量平穩及國內鐵礦石產量增加,是進口鐵礦石價格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課題組的統計顯示,1-9月,我國鐵礦石進口量同比增加了24.2%,但為之付出的外匯僅僅增加了14.6%,鐵礦石進口成本下降由此可見一斑。與鐵礦石進口價格下降形成反差的是,我國的優勢礦產鎢的出口價格大幅攀升,中國鎢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孔昭慶在題為《2006年我國鎢資源及鎢產品供需形勢簡析》的發言中,不無自豪地說:「盡管受國家對鎢品出口政策調整(取消部分鎢品出口退稅)和全球經濟發展增速減緩影響,但在國內外鎢需求增長、鎢開采總量控制、鎢開采秩序整頓規范和行業自律的共同作用下,今年鎢市場價格一直處於高位運行,且周期長、價格高、波動小,並創下了歷史新高。」據他介紹,今年1-9月,全國累計出口鎢品金屬量2.27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0.21%;實現的出口額為7.8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2.55%。記者粗算,相當於鎢出口量沒有增加的情況下,鎢出口創下的產值幾乎增加了近50%。而孔昭慶的這番話可能更直觀:「與往年相比,今年出口一噸鎢品,相當於2005年的1.5噸,相當於2004年的3噸,相當於2003年的4噸!」孔昭慶說,國土資源部等國家有關部門在嚴格鎢礦開采總量的同時,聯手重拳打擊非法開采,整頓和規范鎢礦開采秩序,地方政府積極實施具體的整治方案和措施,鎢礦開采秩序明顯好轉。中國鎢協積極配合國家有關部委開展鎢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執行情況檢查,使得鎢礦開采總量得到有效控制。據中國鎢協統計,今年1-9月,國內鎢精礦每標噸平均售價為10.92萬元,比去年同期的每標噸8.55萬元上漲了27.7%;鎢製品出口綜合平均價為3.46萬美元/噸金屬,比去年同期上漲了42.85%。占據國際市場半壁江山的中國鎢,終於在外國買家面前挺直了腰板。礦業投資增長迅速今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國家有關部門採取各種措施加大礦業和礦產勘查投入;礦業領域迅速增長的投資,顯示出礦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正在進一步增強。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課題組的研究報告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采礦業投資2568億元,同比增加33.4%;地質勘查業有關產業投資313億元,同比增長18.5%,其中地質勘查投資47億元,同比增長27.1%。課題組評價,總體上看,在有力的宏觀調控措施下,金屬冶煉加工業投資保持在較低的增長水平,黑色金屬采選和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出現了負增長,去年火爆的采礦業投資增幅趨緩,但仍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位於上游的地質勘查業及相關產業,則呈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參加研討的不少專家認為,近兩年我國地質勘查業投資比較活躍,投資多元化的格局初露端倪。有資料顯示,2005年國內地質勘查投資344億元,比2004年增加9.9%。投資結構上,地方財政撥款已經超過中央財政投資,外商投資也在不斷增長。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課題組的研究報告認為,西部地區的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最為活躍。報告在對全國有效的勘查許可證以及今年1-8月新設立的勘查許可證進行統計分析後得出結論,西部地區有效的以及新設立的勘查許可證,都明顯多於東中部地區。然而,相對於資源儲量的快速消耗,地質勘查業投資增長還難以滿足需要。煤炭、冶金、黃金、有色金屬,甚至非金屬礦產,都面臨著資源探明儲量不足的壓力。不少專家呼籲進一步加大地勘投入,提高礦產資源的保障程度。
㈧ 中國鋁出口多還是進口多
鋁材出口遠高於進口。我國鋁型材加工行業中粗加工的鋁材生產能力大,而高端鋁材及先進生產設備卻依賴進口,存在低端產品產能較大而高端產品產能不足等問題。2021年上半年未鍛軋鋁進口數量為485920噸,依舊進口數量較大;出口數量為83866噸。
我國鋁材的主要應用的下游產業包括新能源光伏、軌道交通、汽車輕量化、醫療環保、電子家電、建築領域,隨著國內鋁型材製造企業技術的改進,鋁型材性能得到了大幅提升,應用領域的廣度和深度逐步拓展,行業需求上升。
鐵礦石是中國進口量最多的商品之一
2019年,中國累計進口鐵礦石10.68億噸,價值高達1014.6億美元,對外依存度達到80%以上。要知道,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也不過70%。數據顯示,截至6月18日,國內鐵礦石港口庫存下降至1.06億噸,相比年初下降15%,是201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鐵礦石庫存下降原因:從需求端看,中國疫情平穩,企業復工復產速度加快,再加上新基建拉動,鐵礦石需求大增。從供給端看,主要的鐵礦石出口國巴西,疫情爆發,發運量一直處於較低水平,供給不足。
㈨ 為什麼我們要高價進口鐵礦石,而不利用廢舊鋼鐵
目前我國是全球鋼鐵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同時也是鋼鐵最大生產國,因此每年我國要消耗的鐵礦石是非常龐大的,國內的鐵礦石根本沒法滿足國內鋼鐵生產需求,所以每年我國都要從國外大量進口鐵礦石。
比如2019年1-12月,我國累計進口鐵礦石10.7億噸,同比增長0.5%;而2020年 前10個月,我國進口鐵礦砂已經達到9.75億噸,同比增長11.2%,目前我國每年進口的鐵礦石就達到上千億美元。
看到這很多人可能都不太理解,為什麼我國要從國外高價進口這些鐵礦石,而不是利用國內的廢舊鋼鐵呢?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都說國內的廢舊鋼鐵供應不夠,沒法滿足我國鋼鐵生產的需求,這確實是一個原因,但並不是主要的原因,從實際情況來看,目前我國的廢棄鋼鐵實際上是非常多的,目前市場上有很多人收廢棄鋼鐵都推在那賣不動了。
比如我們在信貸行業也接觸過不少收購廢棄鋼鐵的客戶,這些客戶在前幾年日子過得還是挺不錯的,當時一斤廢鐵就能賣個一塊錢左右,但目前廢棄鋼鐵的價格已經有了明顯下滑,最低價的時候廢鐵價格甚至只賣到三毛錢一斤,而且這么低的價格,有時候未必還能賣得出去,結果有很多人囤積了大量的廢鐵,出現了巨額虧損的。
而現在廢棄鋼鐵之所以很難賣,這里最主要的原因是最近幾年我國關閉了大量小鋼鐵廠,而這些民營小鋼鐵廠一般都是這些廢棄鋼鐵的主要采購商,他們利用這些廢棄鋼鐵生產出來的一些地條鋼以前還有一定的市場,但是這些小鋼鐵廠本身的污染是比較嚴重的,再加上前幾年我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比較突出,所以有大量的小鋼鐵廠都被關閉掉了,因此市場對廢棄鋼鐵的需求量就出現了大幅縮水。
目前市場剩下的基本上都是那些大型鋼鐵廠,而這些鋼鐵廠對於這些廢棄鋼鐵一般是不怎麼感興趣,很多鋼鐵廠都更傾向於直接進口鐵礦石,而不是采購這些廢鋼鐵,這裡面主要出於幾個方面的考慮。
第一、為了保證鋼鐵的質量鋼鐵行業經過幾年的整頓之後,目前剩下的大多數都是一些大型鋼鐵廠,而這些大型鋼鐵廠針對的客戶都是一些大客戶,他們對鋼鐵的品質要求是非常高的,比如是用於建設橋梁、大樓這些鋼鐵你總不可能用那些地條鋼吧?
而廢鐵本身含的雜質非常多,這裡面有多種有色金屬,即便經過多重篩選之後,也不敢保證鋼鐵的純度,所以用廢鐵生產出來的鋼材一般都質量不達標,合格率可能非常低,所以為了保證產品的質量很多大型鋼鐵廠都不會使用廢鐵進行生產。
第二、廢棄鋼鐵加工工序復雜廢棄的鋼鐵本身含的雜質是非常多的,這裡面想要得到高純度的鐵,就必須經過多道程序進行提煉,首先要對廢棄鋼鐵進行分類,然後再進行裁剪切割,再進行融化,然後再經過多道程序把一些雜質去掉,這裡面的工序是比較復雜的。
而且按照目前我國現有的技術,還沒法提高廢棄鋼鐵再利用的純度。
第三、鋼鐵廠現有生產線不支持加工廢鐵。一個鋼鐵廠一條生產線的投入是非常大的,而目前很多大型鋼鐵廠的生產線都是為鐵礦石而設計的,這些生產線基本上都是用高爐,這些高爐並不能直接融化廢棄的鋼鐵,只能融化鐵粉,除非大家有辦法把廢鋼鐵弄成粉末。
另外目前鋼鐵的生產過程基本上都是流程化的,比如從鐵礦石進行融化提煉鐵水,接著鐵水進入下一個工序鑄生鐵,生鐵再通過加入碳之後變成鋼,這裡面是不需要經過復雜的提純工序的。
而提煉廢棄鋼鐵,則需要有復雜的提純手續,也就是去掉各種雜質,這種操作流程目前很多鋼鐵廠的生產線都不支持。
第四、進口鐵礦石實際成本比采購廢鐵更低。很多人都覺得我國進口鐵礦石貴,甚至鐵礦石比國內的廢棄鋼鐵都要貴,但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來對比一下就知道。
我們以2020年1~10月份為例,前10個月,我國進口鐵礦砂9.75億噸,進口均價為每噸683.3元,雖然最近一段時間鐵礦石進口價格有所上漲,但以人民幣計價的青島港的澳大利亞粉礦價格、日照港的巴西粉礦價格分別達到每噸929元、每噸990元,再加上運費最多也就1300元左右每噸。
我國進口的這些鐵礦石本身的品質是比較高的,一噸鐵礦石大概能夠產生0.6噸的鐵,這意味著生產一噸鐵大概需要1.66噸鐵礦石,其費用成本大概是2100元左右。
而目前我國廢鐵的回收價格大概是在2200塊錢左右每噸。
每噸廢鐵能夠產生的純鐵大概是在70%~80%之間,我們就按80%計算,這意味著生產一噸純鐵,大概需要1.25噸廢鐵,對應的費用為2750元,這個費用明顯要比鐵礦石高出很多。
另外廢鐵提煉成純鐵的費用更高,這裡面光是進行裁剪,切割所需的人工成本都是比較高昂的,存放廢鐵還要佔大面積的地方。
所以綜合算下來之後,進口鐵礦石的成本實際上要比廢鐵成本更低,畢竟對於這些進口的鐵礦石來說,我國采購的量非常大,鋼鐵廠能夠以較低的價格進口。
第五、一些廢鐵收購商沒法提供發票。目前能夠生產鋼鐵的基本都是一些正規的大型鋼鐵廠,而這些鋼鐵廠在進口鐵礦石或者收購廢鐵的時候,他們是需要對方提供發票的,這樣才能抵扣稅點。
但是目前很多小型廢鐵收購商都不能提供發票,所以他們也沒法跟那些大型鋼鐵廠合作,只能賣給一些小的鋼鐵廠。
總之,按照目前實際情況來看,進口鐵礦石實際上是一個更好的選擇,但未來隨著我國廢鐵越來越多,再加上我國廢的回收利用技術不斷提升,我相信廢鐵也將會成為我國鋼鐵生產的主要材料來源之一。
大家都回答得很好了!我也沒有太多可說的。
首先進口礦鐵石的,都是比較大型的煉鐵企業。而這些大型的煉鐵廠很少建有有廢舊鋼鐵回收處理環節的生產線。因為廢舊鋼鐵回爐重鑄的工藝要比直接用鐵礦石煉鋼鐵要復雜得多。因為廢舊鋼鐵回收往往含有不同型號的鋼材,該附帶有其他不通種類的金屬。分揀是件非常麻煩的事,就算分揀之後要生產出統一標準的鋼材是非常困難的。工藝上也是非常復雜的。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投資的角度來要,一套廢舊鋼鐵回收再生產的成本要高於直接用鐵礦石生產的成本。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產量非常不穩定。回收的金屬時多時少,而且形態不一,佔用的場地是非常大的,比原鐵礦石佔用的場地還大。雖然可以壓縮成模塊再堆放,但是這個環節無疑是增加一道不必要工序的。由於回收的不穩定也讓鋼鐵企業的生產造成產量的不穩定性。
另外就是回收金屬的價格波動比較大。而進口鐵礦石的價格波動短期內波動比較小。這給企業在資金預算上帶來很大的方便。對企業控製成本和出廠價格帶來非常大的便利性。
從這幾個角度來看,進口鐵礦石,無論成本,還是管理上,還生產效率等等各方面就要憂於回收廢舊鋼鐵。
其實回收廢舊鋼鐵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地域性分散等原因,使得大企業回收的運輸成本非常高。而鋼鐵企業利用海運的鐵礦石的運輸成本相對便宜。
所以我們的廢舊鋼鐵一般就是本地小企業回收再熔爐的。然後再製造一些對質量標准要求沒有那麼高的鐵製品再次出售。
回收鋼鐵要想成規模,那麼必須要有大型廢舊鋼鐵來源。而廢舊鋼鐵重要的來源一般都是車輛和船隻。由於我國的工業起步比較晚。無論車輛和船隻到淘汰期的數量還是比較有限嗯,無法支撐大鋼鐵企業的回收和再生產要求!所以這條路暫時還走不通。除非進行國外回收。但是一般國家都是內部回收處理的。像美國就是回收率非常高。
我們要形成回收規模還得等國內鐵製品的大規模殘廢期才行。
為什麼要高價進口鐵礦石
關於我國為什麼要高價進口鐵礦石,主要原因是隨著我國經濟增長,城市化進程加快,對鋼鐵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
但是我國國內的鐵礦較少,且鐵礦質量不佳,大多是貧礦, 貧礦就是指鐵礦石中含鐵量不高,而貧礦又占據了總儲量的80%;再者是因為我國的鐵礦大多是多種元素共生的復合礦,比如:有些貧礦上部位赤鐵礦,而下半部分為磁鐵礦。
為了滿足我國對鋼鐵的需求,所以我國需要大量進口國外優質鐵礦石,這些鐵礦石由於含鐵量高,鍛煉工藝簡單,因此使用進口鐵礦石的成本比使用國內貧礦的成本更低。
對於為什麼不回收廢鐵的使用,其實是因為廢鐵回收遠比我們想像的要麻煩。
為什麼不使用廢舊鋼鐵首先,我國城市化進程較晚,很多鋼鐵還沒有達到報廢年限,目前市面上廢舊鋼鐵總量較小,無法滿足國內對鋼鐵的需求。
再者,對於大量使用鋼鐵的企業來說,使用鐵礦石比使用廢舊鋼鐵更為方便,這是因為鐵礦石鍛造工藝已經非常成熟,且可以標准化實施,整個工藝流程可以做到自動化。
而廢舊鋼鐵無論是回收還是分揀,都需要人工完成,這意味著自動化程度不高,且價格更為昂貴。
更重要的是,廢舊鋼鐵的產量沒有保證,受市場供給量波動較大。
另外,廢舊鋼鐵在空間上也有差異。在一些發達的城市,廢舊鋼鐵產量較多,然而很多大型鋼鐵廠遠離發達城市,這意味著使用廢舊金屬,還需要額外的運輸費用,成本較為提高。
還有,廢舊的鋼鐵需要分揀,而分揀工作需要人工將鋼鐵從廢棄物上弄下來。 分揀工作完成之後,要對不同型號的鋼鐵歸門別類的分類,而分類之後的廢舊鋼鐵產量更低。
分揀之後的廢鐵需要經過剪切機或者是破碎機進行切割,有些切割成顆粒狀,有些切割成小塊,目的都是為了方便打包、運輸以及重造。
廢舊鋼鐵需要在高昂的廢舊鋼鐵處理器對這些鋼鐵進行回爐重造,生產出統一標準的鋼鐵。
從成本角度來看,回收廢舊鋼鐵,分揀鋼鐵,處理鋼鐵,以及重造鋼鐵需要一系列的工藝和投資設備, 使得廢舊鋼鐵的成本顯著上升,甚至比進口鐵礦石成本更高 ,因此很少有企業願意投資這套設備。
種種因素權衡之下,很多企業寧願選擇高價的鐵礦石,也不願意回收低價的廢舊鋼鐵,原因就是廢舊鋼鐵雖然回收價低,但使用成本高。
廢舊鋼鐵的使用率雖然現如今的廢舊鋼鐵使用率不高,但未來廢舊鋼鐵使用率肯定會有大幅增長。
首先是因為鐵礦石屬於不可再生資源,總有一天能源會枯竭,此時如果人們找不到鋼鐵替代品,就需要將矛頭瞄向廢舊鋼鐵。
再者,隨著我國小 汽車 、輪船等產業報廢量提高,市面上的廢舊鋼鐵產量將會更高,此時人們就可以大量回收廢舊鋼鐵,統一分揀,統一切割,統一回爐重造。由於廢舊鋼鐵產量較大,所以廢舊鋼鐵再生時的綜合成本會下降。
另外,市面上的廢舊鋼鐵產量提高,也會導致該行業生產模式以及生產線更加成熟,而這也會使得廢舊鋼鐵的價格降低,使得對鋼鐵需求量較大的企業多了一個選擇。
其次是因為隨著鐵礦石的減少,價格必然會上升。此時廢舊鋼鐵就可能具有價格優勢,受企業歡迎。
總結從目前來看,我國廢舊鋼鐵的回收使用率並不高,只有20%左右,這意味著我國廢舊鋼鐵上存在著大量的浪費。這也說明,我國在廢舊鋼鐵使用上,還有很大的潛力,預計在2025年廢舊鋼鐵的利用率能提高到30%,甚至是更高。
㈩ 中國鐵礦石儲量是多少
中國鐵礦石儲量為450多億噸,貧礦多、富礦少,富鐵礦石僅佔2.8%,全國鐵礦石平均品位33%,低於世界鐵礦石平均品位11個百分點,原料需求不能滿足國內生產需要。基於這種現狀,近10年來,隨著國內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我國鐵礦石進口量年年遞增,鐵礦石資源全球化配置的趨勢已經形成。
2010年我國鐵礦石進口來源國達到40家,進口量6.18億噸,約占鐵礦石消費總量的67%,比十年前提高了近32個百分點。2011年鐵礦石進口來源國已擴展到63家,進口量達到6.86億噸,同比增長11%,所佔鐵礦石消費總量進一步增高。
中國的鐵礦進口安全還是有保障的。現在中國也在開拓更多的進口市場。鐵礦企業也開始在國外擴大礦山的購買,有的甚至直接控股。比如非洲幾內亞的世界最大鐵礦西芒杜鐵礦,和中國都有合作意向。總之,目前鐵礦的價格主要還是資本炒作的原因,中國的鐵礦石供應還是有保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