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陽人口多少
『壹』 桂陽什麼地方有
桂陽縣,隸屬於湖南省郴州市,位於郴州市西部,南嶺北麓,湘江支流的舂陵江中上流。地理坐標為東經112°13′26″至112°55′46″,北緯25°27′15″至26°13′30″之間。東臨北湖區,西與新田、嘉禾相連,北和祁陽、常寧、耒陽、永興交界,南隔臨武鄰近廣東,縣城距郴州市區31.7公里,總面積2973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末,桂陽縣總人口91.85萬人,桂陽縣轄22個鄉鎮(街道)、398個行政村(社區)。[1][2]桂陽縣是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郡。自漢初設郡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歷為郡、國、監、軍、路、府、州、直隸州、縣的重要地方治所,素有「楚南名區,漢初古郡」之稱。2018年,桂陽縣完成生產總值376億元,財政總收入23.43億元。2020年2月13日,獲得2019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稱號。
『貳』 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各個鎮有多少人口及簡介請描述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
1、城關鎮,122976。
2、黃沙坪鎮,12045。
3、仁義鎮,17274。
4、太和鎮,21166。
5、洋市鎮,24373。
6、和平鎮,15158。
7、流峰鎮,16817。
8、塘市鎮,18190。
9、飛仙鎮,18329。
貴陽簡介:
桂陽縣位於郴州市西部,總面積2973平方公里、總人口96萬,是郴州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桂陽是歷史悠久的千年古郡。
自漢初設郡以來已有2200多年歷史,歷為郡、國、監、軍、路、府、州、直隸州、縣的重要地方治所,是歷代朝廷冶金鑄幣的主產地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湘昆」的發祥地。
《三國演義》第52回中「趙子龍計取桂陽」經典三國故事的發生地,素有「楚南名區,漢初古郡」「三國名城」「千年礦都」之稱。
以上內容參考桂陽縣人民政府-2021年桂陽縣情簡介
『叄』 桂陽縣有多少個鄉鎮距郴州市政府有多少公里
桂陽縣現轄橋市鄉、白水瑤族鄉2個鄉,正和、太和、方元、荷葉、樟市、洋市、雷坪、仁義、和平、敖泉、歐陽海、蓮塘、流峰、塘市、四里、舂陵江、浩塘17個鎮,龍潭、鹿峰、黃沙坪3個街道共19個鄉鎮、3個街道,總面積2958.3平方千米,總人口88.6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地龍潭街道。
桂陽縣到郴州市政府大概33公里。
『肆』 桂陽屬於哪個市
桂陽縣位於湖南省東南部,毗鄰廣東、港澳,與永州、衡陽、郴州的9個縣、市、區接壤,轄39個鄉、鎮。總面積297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20餘平方千米。總人口86萬,其中城區人口17萬。是郴州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縣。
『伍』 東漢十三部州各州人口、經濟情況
東漢末各州郡人口統計
一、東西兩漢人口分布分析
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分裂和戰亂都直接導致大量人口消滅和伴隨的巨大物質財富的毀滅,三國時期是更是中國人口的一個低谷。資料庫中,我們了解到公元157年東漢人口達五千六百多萬,大動亂後公元260-28o年,魏、蜀、吳三國人口可能總數才七百六十餘萬,不及原來的七分之一。但也有人認為三國時人口雖然銳減,但應該不會低於1000萬,因為有很多「部曲」是不計入官方人口統計的。
史書公認僅曹cao破徐州一次坑殺江淮難民就達數萬口,竟至"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
192年,董卓部將李隺、郭汜攻破長安,"時三輔民尚數十萬戶,隺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飢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兩年間數十萬戶人聚居的繁華地區竟然所剩無幾,一片荒涼。少帝劉協逃出長安後,住處是以荊棘編的門戶,宮女缺衣食,許多餓死途中。隨駕官員出門打柴,往往倒斃在路邊。袁紹軍隊在河北,有時靠桑椹供食。袁術軍認在江淮,不得不以蚌蛤充飢。更有甚者,孔融曾為人吃人製造理論根據。他說吃不認識的人,就好比吃猩猩吃鸚鵡。程昱向曹cao提供的軍糧中就夾有不少人肉乾。全國各地都是十室九空。
以下是一段漢朝人口綜述:
兩漢時期漢代的人口調查皆為戶數和口數並列。口賦(算錢)是國家的主要收入,戶賦則指定為列侯、封君的收入。
《漢書·地理志》記載了西漢末元始二年103郡國戶口數總共為戶萬,口萬。如以秦嶺淮水為南北界線,北方人口佔4/5弱,南方人口佔1/5強。
如以漢武帝時所置14個監察區來劃分,戶數超過百萬,口數超過5百萬的有司隸和豫、冀、兗、青、徐五州,都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大致相當今陝西關中平原和黃河下游的冀、豫、魯和皖、蘇的淮河以北地區。人口總數佔全國的55%。關中平原人口最集中的是長安附近,密度約達到每平方公里千人,為全國之冠。其次是太行山以東平原地區,除了魯中山地、膠東半島和濱海地區外,人口密度估計也在每平方公里百人以上。由此而形成二條人口比較密集的帶狀地區。東西向的是自京兆(長安)—河南(雒陽)—陳留—濟yin(定陶)—山陽—東海;南北向的是自清河—魏郡—河內、河東—河南—潁川—汝南。這種分布顯然與交通路線有關。長江流域人口集中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和太湖平原,這無疑是由優越的自然環境所促成的。
西漢末年的戰亂,中原人士開始向長江流域遷徙,更遠的還到了嶺南地區。同時南方經濟進一步得到開發,人口顯著增加。
據《後漢書·郡國志》所載永和五年(140)的版籍,全國有戶933.6665萬,口萬。秦嶺淮河以北人口佔3/5,以南佔2/5。戶數超過百萬,口數超5百萬的有豫、荊、揚、益4州,除了豫州外,其餘3州均在長江流域,其戶數佔全國的42.2%,口數佔全國的37.26%。可見經過了138年,南北人口的分布起了顯著變化。
與西漢末年人口相比,揚州增加了1/4,荊州和益州都增加了一倍。其中增加最顯著的南陽郡(南陽盆地),人口從194萬(尾數不計)增至244萬,零陵郡(湖南南部湘、資、瀟水流域)從14萬增至100萬,長沙郡(湘、資水中下游流域)從23萬增至105萬,豫章郡(今江西省)從35萬增至166萬,巴郡(四川東部)從70萬增至108萬。可見南方人口的增加除了北方人口南移外,還由於原來中原王朝勢力不及的地區深入開發的結果。而黃河流域除了少數幾個郡國外,人口普遍減少。而根據各處收集到的材料,人口數如下:
公元105年(東漢永興元年)5325
公元122年(東漢延光四年)4869
公元140年(東漢永和五年)4915
公元156年(東漢永壽二年)5649萬
東漢末年開始,中國進入了長期分裂和戰亂時期。黃河流域屢經兵燹,關中地區經董卓之亂,「長安城中盡空,並皆四散,二三年間關中無復行人」。「洛陽附近,無辜而死者不可勝計」。從洛陽至彭城(今徐州)的黃淮平原上,經曹cao和陶謙之間戰爭,「墟邑無復行人」。除了戰爭中死亡外,大批中原人民向相對安定的地區遷徙。三輔、南陽人民多遷往益州。徐州一帶人民多避亂江東。江淮之間十餘萬戶皆渡江而東,「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還有不少士大夫甚至渡海遠徙交州。在蜀漢、東吳政權內任職的不少是黃河流域遷來的士大夫。
此外,還有不少中原人士逃往幽州、遼東,甚至去鮮卑境內。如東漢末劉虞為幽州牧,「青徐士庶,避黃巾之難歸虞者,百餘萬口」(《後漢書·劉虞傳》)。
三國鼎立局面穩定後,遷往遼東的往往復歸故土,而遷往南方的大多定居下來。以後魏蜀吳三家為了充實各自統治區內的實力,利用政治手段強迫人民遷居其統治中心的周圍。如建安末曹cao討張魯,進入巴東、巴西郡(今川東),勸誘當地人民8萬余口遷至鄴、洛陽;繼而曹既平張魯,遷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三輔。曹丕建都洛陽,徒冀州5萬戶士家以實河南。魏滅蜀後將蜀人3萬家遷往洛陽和關中。東吳孫權在建安年間連續西征盤居在長江中游的江夏太守黃祖,虜掠男女數萬口遷至江東。劉備入蜀帶去了大批荊州人士,以後幾次北伐南征,也遷民於成都平原。此外,東漢末年,北方烏桓、鮮卑逐漸入居中原,散布於沿邊諸郡。匈奴入居汾水流域的就有3萬余落。東吳征服山越後,也將越人從山區遷至平原,總數約有10餘萬人。
經三國時期屢年戰爭,人口死亡、逃亡、隱匿的數字是相當高的。所以據西晉太康初年(3世紀80年代)的戶籍,全國僅246萬戶,1616萬口。黃河流域仍佔56.72%,長江流域佔34%。黃河流域集中在可、冀2州,約佔全國人口的32.12%。全國郡級人口分布第一位是河南郡,即曹魏政權首都洛陽的所在地,有11萬戶,以下依次為與河南郡接界的河內郡、東吳舊都建業所在地的丹陽郡、今冀南與魯接界的陽平郡、蜀漢舊都成都所在地的蜀郡,戶數都在5萬以上。可見是由三國時代人口遷移的結果。
而更一步的分析表明:若以亡蜀的人口數計算,當年蜀約九十四萬口,魏則有四百四十三萬口,蜀魏的比率大約為百分之二十一。再以吞吳的人口數計算,吳約二百三十萬口,若假設前述魏蜀人口不變(因史料考證欠缺,略以三國人口零成長為前提),吳魏比為為百分之五十六。三國時期總人口約767萬,與上述之值並無太大出入。
二、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人口
司隸
河南(洛陽)人口100萬
河內,人口80萬
河東,人口57萬
弘農人口19萬
京兆(長安)人口28萬
馮翊,人口14萬
扶風(陳倉在扶風境內),人口9萬
豫州
潁川(許昌原是潁川一縣)人口43萬
汝南,人口210萬
梁國,人口43萬
沛國(譙為沛國的治所,小沛是沛國一縣)人口25萬,曹cao封劉備為豫州牧時,正因為劉備在豫州的沛國。譙為沛國的治所,劉備又一度屯兵在沛,這樣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張飛會搶走夏侯家的女孩。
陳國,人口154萬
魯國,人口41萬
冀州
魏郡(鄴城、黎陽都在魏郡)人口69萬曹cao平袁氏之後,把鄴作為主要的大本營,後來封魏公、魏王,直至稱帝,國號為魏就來源於此。
鉅鹿人口60萬
常山人口63萬
中山(北平屬中山)人口65萬
安平人口65萬
河間人口63萬
清河人口67萬
趙國人口18萬
勃海(治南皮)人口110萬
兗州
陳留,人口約87萬
東郡(治所在濮陽)人口60萬
東平,人口45萬
任城,人口20萬
泰山,人口44萬
濟北,人口23萬
山陽,人口60萬
濟yin(治所在定陶)人口65萬
徐州
東海(治郯,陶謙任刺史時治所在郯,後移彭城)人口70萬
琅邪,人口57萬(曹cao破呂布後,從琅邪、東海、和青州的北海分出城陽、利城、昌慮三郡,安置臧霸等泰山群寇)
彭城,人口50萬
廣陵,人口41萬
下邳,人口61萬
青州
濟南人口45萬
平原人口100萬
樂安人口42萬
北海人口15萬
東萊人口48萬
齊國(治臨菑),人口49萬
荊州
南陽(宛、新野、博望都在南陽)人口243萬
南郡(江陵、秭歸、當陽、華容、白帝城、襄陽、夷陵都在該郡,後來分別被三國分佔,劉備把白帝城改成永安郡)人口74萬
江夏人口26萬
零陵人口100萬
桂陽人口55萬
武陵人口25萬
長沙,人口105萬
揚州
九江(壽chun、合肥都在該郡)人口43萬
丹陽(秣陵在丹陽郡,既後來的建業)人口63萬
廬江人口43萬
會稽人口48萬,後來吳又分出建安郡
吳郡人口70萬
豫章,人口166萬,後來孫策又分出廬陵、鄱陽郡
益州
漢中(上庸、西城都在其中)26萬,劉備建了上庸郡,孟達降魏後,為了安置降將,魏分設了新城郡、西城郡,其實這些郡不過一個縣的規模。
巴郡(江州、閬中、涪陵都屬該郡)108萬
廣漢(綿竹、梓潼、葭萌都屬該郡)50萬,後來劉備建立了梓潼、江油等郡。yin平也是從廣漢分置出來的。
蜀郡(治成都)35萬
犍為,61萬,劉璋時又分江陽郡
牂牁26萬
越巂62萬
益州郡:11萬,治所在滇池
永昌189萬,劉備時又分出了雲南郡
涼州
隴西(狄道、臨洮都在該郡)人口3萬
漢陽(冀、上邽、西縣都在該郡)13萬
武都8萬
金城8萬
安定3萬
北地1.8萬
武威3.4萬
張掖2.6萬
酒泉1.2萬
敦煌2.9萬
並州
上黨(壺關在上黨)12萬
太原20萬
上郡2.8萬
西河2萬
五原(九原也屬五原)2.3萬
雲中,2.6萬
定襄1.3萬
雁門25萬
朔方0.7萬
幽州
涿郡63萬
廣陽(薊,即beijing,在該郡)28萬
代郡12萬
上谷51萬
漁陽43萬
右北平5萬
遼西8萬
遼東,8萬
玄菟4.3萬
樂浪,25萬
交州(孫權時又把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個州)
南海25萬
蒼梧46萬
鬱林
合浦8萬
交趾
九真20萬
曰南,10萬
以上數字是順帝時的人口數字,共計4915萬人口,到桓帝時增加到5648萬,漢末到三國時期連年戰亂,人口急劇下降,到三國末年,魏的人口是443萬,蜀94萬,吳230萬,晉初增長到1616萬,也遠不及東漢時的人口數。
『陸』 桂陽人口有多少啊
桂陽縣位於郴州西南,全縣總土地面積2972平方公里,轄39個鄉鎮,498個行政村(居)委員會,截止2009年3月底全縣人口總數為809317,
『柒』 桂陽縣有多少人口
人 口
809317人
桂陽縣,是湖南省轄縣。位於湖南省南部,與永州、衡陽、郴州的9個縣、市、區接壤,轄17個鎮、6個鄉(含2個民族鄉)、3個街道。
『捌』 廣西桂陽縣屬於哪個市
廣西是貴陽,不是桂陽。桂陽是郴州的。
廣西貴陽在北部偏西方向。
廣西壯族自治區(壯文:Gvangjsih Bouxcuegh Swcigih),通稱廣西,簡稱「桂」,首府南寧,是中國唯一沿海的自治區。截至2015年末,全區常住人口4796萬人,下轄有14個地級市。廣西地處中國西南地區,介於北緯20°54′-26°24′,東經104°26′-112°04,與廣東、湖南、貴州、雲南,並與海南隔海相望,南瀕北部灣、面向東南亞,西南與越南毗鄰,大陸海岸線長約1595千米,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佔有重要地位。廣西是中國—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地。
貴陽,貴州省省會,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全國創新型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生態休閑度假旅遊城市,全國綜合性鐵路樞紐。是中國大陸與東協經濟體貿易合作的關鍵通道。 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已有400多年歷史,古代貴陽盛產竹子,以製作樂器「築」而聞名,故簡稱「築」,也稱「金築」。
『玖』 桂陽歷史地理位置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升桂陽縣置,治所在今湖南省桂陽縣。屬衡州府。轄境相當今湖南省桂陽、臨武、藍山、嘉禾等縣地。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升為桂陽直隸州,屬湖南省。1913年廢州改為桂陽縣。
橋市鄉下轄以下地區:
游水村、架珊村、珠溪村、天堂村、橋市村、友好村、大富村、楓樹村、輝山村、野鹿村、大灘村、桐林村、吉沖村。
六合鄉原屬湖南省桂陽縣下轄鄉,2012年4月撤銷。六合鄉與原四里鄉成建制合並設立四里鎮。六合鄉撤銷前行政區劃代碼431021216;2011年末下轄六合村、陽家村、石龍村、源頭村、岩龍村、龍源村、白田村、油井村、西汾村、立新村、饒家村、芹溪村、田心村、復成村、河田村共計15行政村
湖南省桂陽縣
歷史
桂陽縣 民國2年自桂陽直隸州改名
桂陽直隸州 清雍正十年自桂陽州更名
平陽縣 晉建武元年自郴縣析設
行政區劃
鄉鎮區劃(2012) 3個街道、15鎮和8鄉
湘江上游,騎田北麓,芙蓉鋒,座落著一座美麗的山城,這就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桂陽城。桂陽縣現在轄39個鄉鎮,人口80萬,面積2973平方公里,是今郴州市人口最多,版圖最大的縣。
桂陽這方山水鍾靈毓秀,自古有名,歷史上素有"千年古郡"、"楚南名區"之譽,自秦末漢初置桂陽郡至今,一直是郡、監、軍、路、府、州、縣的重要地方治所,是與郴州、永州平級的介於二者之間的湘南又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始皇50萬大軍出桂陽戍五嶺,舂陵江悠長的漢家故事,蔡倫造紙的故園情結,三國蜀將趙子友智取桂陽的戰事風雲,太平天國反清的狂飆義舉,共產黨紅六軍團的長征涉水,英雄歐陽海的故園親情構成了一幅幅壯麗的歷史畫卷。桂陽山水之盛名,歷史文化之深遠,顯示出無窮的魅力與歷史輝煌。
一、桂陽是個古老的名字,歷史悠久,史稱"千年古郡"、"楚南名區"。在桂陽上龍泉村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椎骨,至今是湖南發現最早的人類遺址,這說明早在18000多年前桂陽境內就有先民繁衍生息,這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年代相符,補譽為龍泉文化。到公元前26世紀,中華民族農耕文化之始祖神農帝揮舞圖騰幡離開中原南遷,抵達湘南,作耒於郴,教民耕種,足跡遍布今郴州、桂陽、耒陽、嘉禾、安仁、茶陵等地。桂陽的嘉禾(今嘉禾縣)史書譽為禾倉堡。現郴州有萬花岩《勸農碑》,桂陽正和羅坦坪十八岩洞史書有"神田占歲"的記載。《史記》載春秋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十一年,秦拔我桂陽城。"意說趙惠文王十一年(即公元前288年)秦國攻佔了趙國的桂陽城。這里指的是北方的桂陽,後桂陽改成"梗陽",北方的桂陽不復存焉。隨著秦滅趙,北方桂陽之消失,南方楚地的"桂陽"不斷叫響。我料記載"游騰為公仲畫策曰:請中封以桂陽為小令尹,則有楚。"可見南方之"桂陽"與楚國的開成與興旺同齡。至秦末漢初祖劉邦(公元前202年)置湖南地一國四郡始置桂陽郡治郴,用以抵禦南越,從此桂陽之名更加響亮,延續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西漢在桂陽設鐵官,屬全國41處之一,唐代桂陽設監,專事冶煉鑄錢。漢唐以來桂陽一直是監、軍、路、府、州、縣的治地,是南方重要的地方治所。明清以來,史書記載桂陽乃"千年古郡"、"楚南名區"。故今縣城一直演繹著歷代衙門治地的輝煌。城牆歷朝歷代的賢吏無不倍加珍修,東西南北四扇大門無不金碧輝煌,東門曰朝陽門,門扁題刻"楚南名區",西門曰聚寶門,題刻"千年古郡",南門曰迎薰門,題刻"控引交廣",北門曰拱極門,題刻"襟帶湖湘",城門氣勢之雄偉,大郡宏都之輝煌,是為湘南一絕。
二、桂陽是個英雄的名字,這里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是一方英雄演繹地熱土。桂陽山水靈秀,自古享譽盛名,縣城三面環山,南向龍渡峰"山有游雲勢若飛,翠峰千疊映奇空";城西芙蓉峰上芙蓉開,千朵萬朵紅壓枝;城東鹿峰含笑,東塔如筆。《桂陽州志》對桂陽縣城的絕美風光這樣描述:"寶氣夜騰西嶺,霞光映照東峰,四周水繞香稻,花開萬朵芙蓉。"桂陽又有"泉城"之美譽。有詩曰:"月光褶褶照蒙泉,波光潾潾映泉城。"縣城海拔380米,底下礦藏書豐富,城中掘地三尺便有泉流,故有"四十八井不出城"之美。
舂陵江是桂陽人民的母親河,史料記載漢景帝的兒子劉發乃奴婢所生,有朝中看不起之間,所以封王時封為長沙國定王,劉發的兒子劉買封為舂陵侯,故城在今道縣。舂陵侯休恤民情,為民做了很多好事,後來淹死在這條江里,人民為了紀念他,就把江取名為舂陵江。劉發劉買父子當時屬貶官,他們這一脈直到後來的劉秀建立了東漢王朝才揚眉吐氣。劉秀即劉買的第5代孫,他帶領舂陵弟子組成的綠林軍推翻了王莽政權,成為東漢的開朝皇帝。古詩曰:"王已分封受漢恩,長沙終不及中原。後來爭得三分氣,已是東都六代孫"。劉秀起義是在湖北的南陽,為什麼他帶領的軍隊叫舂陵弟子或舂陵軍呢?只因舂陵江水漲頻繁,常淹及侯城,幫在劉買的第二代孫才把侯城遷到湖北南陽。
一方沙土養一方人,在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桂陽孕育了一代代名垂青史的傑出英才和英雄兒女。東漢蔡倫發明新的造紙技術,成為中國古四大發明之一;三國名將趙子龍計以桂陽並任桂陽太守,不為色動,不為利誘,世界各地令後人敬仰;漢末兵部尚書胡騰"義列師門",世代佳傳;共產主義戰士歐陽海捨身救列車,用血肉之軀鑄就不朽豐碑,精神代代傳頌。可謂"四大發明有桂陽,四大名著有桂陽,現分英雄有桂陽"。
三、桂陽是個富有的名字,礦產豐富,是享譽全國的"八寶之地"和"烤煙王國"。桂陽上於礦產資源豐富,早在漢代設金官,唐代設桂陽監,專事冶煉,列為冶金、鑄錢、牧馬之重地。"掌二十八銅礦以鑄錢,其背用'桂'字。""全國冶鑄在湖南,桂陽居十分之三"。故桂陽素有"八寶之地"、"有色金屬之鄉"的美稱。桂陽自然條件優越,溫、光、水、土十分合適種植烤煙,煙草種植始於明萬曆年間,1594年由菲律賓傳入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今年全縣種植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補譽為"烤煙王國"。如今"桂陽金葉"品牌更是叫響全國,質量全國第一,數量全國第二,形成了品牌規模與氣勢。
四、桂陽是個開放的名字,交通發達,自古譽為"三湘之屏藩,兩廣之管匙"。桂陽位於騎田嶺北麓,湘江上游,毗鄰兩廣,歷史上一直是湖湘一粵的通瞿要道,素有"三湘之屏藩,兩廣之管匙"之稱。桂陽自古轄寧遠、藍山、臨武、嘉禾等縣,是眾縣北上長沙,南下兩廣的咽喉,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商賈雲集之都。
五、桂陽是個值得歌唱的名字,歷代文人騷客無不縱情歌詠桂陽。唐宋大詩人李白、高適、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戴淑倫、皮日休、蘇東波等都不吝詞色,大加贊譽,唐宋詩詞中歌詠桂陽的佳作俯拾皆是。
『拾』 桂陽縣是屬於哪個市
桂陽縣位為郴州市於湖南省東南部,毗鄰廣東、港澳,與永州、衡陽、郴州的9個縣、市、區接壤,轄39個鄉、鎮。總面積297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區面積20餘平方千米。總人口86萬,其中城區人口17萬。是郴州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