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有多少部歌劇
❶ 中國著名歌劇有哪些
1、《白毛女》
五幕歌劇,1945 年延安魯迅文藝學院集體創作,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李煥之等作曲。它是在 1943 年開展新秧歌運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第一部新歌劇,是我國 新歌劇成熟的標志。
2、《劉胡蘭》
二幕歌劇,該劇敘述了 1946 年冬天,青年女共產黨員劉胡蘭在刑場上堅強不屈,被敵人殺害 的英勇事跡。音樂以山西民歌為基礎,成功地塑造了英雄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藝術形象。
3、《江姐》
閻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該劇敘述了中共地下黨員江雪琴(江姐)在全國解放前夕,由於叛徒的出賣,不幸被捕,英勇就義的事跡。
4、《劉三姐》
八場歌舞劇,劇中大量採用民歌(有斗爭性的,有諷刺性的,有歌頌性的,還有情歌),通俗朴實,生動優美,很受國內外聽眾喜愛。
5、《草原之歌》
六幕五場歌劇,任萍編劇,羅宗賢作曲。描寫了藏族青年阿布扎和姑娘儂錯加相愛的故事。音樂取材於藏族民歌,又吸取了西洋歌劇音樂的創作技法,是我國新歌劇音樂上的代表作。選曲有《大風吹開了天上的雲》。
❷ 中國著名歌劇有哪些
《白毛女》——五幕歌劇 1945 年延安魯迅文藝學院集體創作,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李煥之等作曲. 它是在 1943 年開展新秧歌運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第一部新歌劇,是我國 新歌劇成熟的標志.著名選曲《北風吹》、《扎紅頭繩》 、《恨似高山愁似海》 、《軍民 團結一家人》 、《楊白勞》、 《十里風雪》 、《哭爹》、《太陽出來了》、《大紅棗兒送親人》。
《小二黑結婚》——五幕歌劇 田川,楊蘭春執筆,馬可等作曲.敘述了民兵小二黑與小芹姑娘相愛,屢經坎坷的 經歷. 該劇音樂吸收了山西民歌和山西梆子的音樂素材,加以拓新和發展,有鮮明 的時代感.選曲有《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
《劉胡蘭》——二幕歌劇 該劇敘述了 1946 年冬天,青年女共產黨員劉胡蘭在刑場上堅強不屈,被敵人殺害 的英勇事跡.音樂以山西民歌為基礎,成功地塑造了英雄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 藝術形象.選曲有《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 、《數九寒天下大雪》、《借月光再看看 我的家鄉》。
《洪湖赤衛隊》 ——六場歌劇 朱本利,張敬安等編劇,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該劇音樂採用花鼓戲等音樂素 材創作而成,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其中《洪湖水,浪打浪》等曲子流傳很廣.選 曲有《洪湖水浪打浪》、 《看天下勞苦人民都解放》 、《沒有眼淚,沒有悲傷》、 《放下 三棒鼓, 扛起紅纓槍》 、《手拿碟兒敲起來》 、《洪湖水浪打浪 》、 《這一仗打的真漂亮 》 、《戰士的心怎能安寧》、 《小曲好唱口難開》 、《保衛蘇維埃保衛家鄉》、 《赤衛隊之歌》。
《紅珊瑚》—— 該劇音樂大量吸收了民歌漁歌號子和河南地方戲的音樂素材,其中《珊瑚頌》等 曲子流傳廣泛 .選曲有《海風陣陣愁煞人》 、《漁家女要做好兒男》 、《珊瑚頌 》 、《向 東流》 、《困難中相逢在鼓浪崗》 、《漁歌 》 、《珊瑚樹紅朝陽站》、《起風暴有朝一日 》、 《望穿大海盼晴天》、《龍王爺爺廟奶奶》、 《漁家女要做好兒男 》、《有閻王殿漁霸 》、《浪濤滾滾 》 《紅燈頌》 。
《江姐》——閻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該劇敘述了中共地下黨員江雪琴(江姐)在 全國解放前夕,由於叛徒的出賣,不幸被捕,英勇就義的事跡.選曲有《紅梅贊》、 《綉紅旗》 、《我為共產主義把青春奉獻》 、《五洲人民齊歡笑》 、《春蠶到死絲方盡》。
《草原之歌》——六幕五場歌劇 任萍編劇,羅宗賢作曲.描寫了藏族青年阿布扎和姑娘儂錯加相愛的故事.音樂 取材於藏族民歌,又吸取了西洋歌劇音樂的創作技法,是我國新歌劇音樂上的代表作.選曲有《大風吹開了天上的雲》。
《王貴與李香香》——五幕歌劇 劇本根據李季的同名長詩改編,梁寒光作曲. 該劇以陝北民歌為素材,創造了有民 族風格的宣敘調,全曲音樂絢麗多彩,十分動人.選曲有《你牽著我的心》。
《紅霞》——四幕歌劇 石漢編劇,張銳作曲. 敘述了 1935 年秋天,紅霞救出眾鄉親,孤身將白匪引上了絕 路而英勇就義的故事.音樂優美豐富,具有戲劇性.選曲有《太陽啊,你再照照 我》 《鳳凰嶺上祝紅軍》。
《劉三姐》 ——八場歌舞劇 劇中大量採用民歌(有斗爭性的, 有諷刺性的, 有歌頌性的,還有情歌),通俗朴實, 生動優美,很受國內外聽眾喜愛.選曲有《山歌好比春江水》。
擴展知識
歌劇的發展:
一般而言,較之其他戲劇不同的是,歌劇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樂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有些歌劇中都會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語歌劇都有一場芭蕾舞表演。歌劇被視為西方古典音樂傳統的一部分,因此和經典音樂一樣,流行程度不及當代流行音樂,而近代的音樂劇被視為歌劇的現代版本。
歌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義大利,既而傳播到歐洲各國,而德國的海因里希·許茨、法國的讓-巴普蒂斯特·呂利和英格蘭的亨利·珀賽爾分別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開創了17世紀歌劇的先河。一直到18世紀,義大利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縱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國作曲家到法國謀生,而韓德爾最終落腳英倫。
而義大利歌劇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劇,直至格魯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劇」,以對抗正歌劇的矯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紀歌劇巨匠,顯然是莫扎特。莫扎特少年時先以正歌劇起家,既而以義大利語喜歌劇,風行各地,尤以《費加羅的婚禮》、《唐·喬望尼》和《女人皆如此》為人稱頌。而莫氏倒數第二部歌劇《魔笛》(最後一部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語歌劇的指標性作品。
19世紀初期是美聲(bel canto)風格歌劇的高峰期,風行當時的羅西尼、多尼采蒂和貝利尼等人的歌劇,時至今日,依然常見於舞台。與此同時,賈科莫·梅耶貝爾的歌劇作品則成為了法式大歌劇(Grand Opera)的典範,並風行全法。
19世紀中後葉則被譽為歌劇的「黃金時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納和朱塞佩·威爾第在德國和義大利各領風騷。而黃金時期過後的20世紀初,西歐歌劇繼續演變出不同風格,如義大利的寫實主義(verismo)和法國的當代歌劇,和及後賈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勞斯的作品。而在整個19世紀,在中東歐地區,尤其是俄羅斯和波希米亞,國民樂派的崛起造就了當地和西歐平行發展的歌劇作品。
整個20世紀,現代風格元素常被嘗試混入歌劇當中,如阿諾德·勛伯格和阿爾班·貝爾格的無調性手法和十二音階作曲法,以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的新古典主義音樂和菲利普·格拉斯和約翰·亞當斯的簡約音樂。隨著錄音技術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魯索等歌手成為歌劇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隨著20世紀科技的進步,歌劇也會在電台和電視上播放,也出現了為廣播媒體而寫的歌劇。
❸ 中國一共有幾部歌劇名字是什麼
中國歌劇發展概況
二十世紀中國歌劇創作的拓荒者是黎錦暉,他創作了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等共12部,在當時的中國曾產生了巨大影響,並為中國歌劇創作開了先河。
1934年聶耳和田漢推出《揚子江暴風雨》,這種「話劇加唱」的做法後來也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歌劇結構形式。從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慶一些專業作曲家在創造民族歌劇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現了《西施》(陳歌辛,1935)、《桃花源》(陳田鶴,1939)、《上海之歌》(張昊,1939)、《大地之歌》(錢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賓,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鑒西洋大歌劇的創作經驗,力圖解決音樂戲劇化問題。在這些作品中,成就較高、影響最大者,當推黃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現了《農村曲》(向隅等作曲)和《軍民進行曲》(星海作曲)這兩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運動基礎上產生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安波作曲)、《夫妻識字》(馬可作曲)這種載歌載舞、新穎活潑的廣場歌舞劇形式,改變了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方向並且直接孕育著大型歌劇《白毛女》(馬可等作曲)的誕生。《白毛女》在我國歌劇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標志著中國歌劇終於尋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美學品格。繼《白毛女》之後,又出現了《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赤葉河》(梁寒光作曲)等優秀劇目。後來歌劇史家把從《兄妹開荒》到《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等優秀劇作在短時期內連續出現稱為「第一次歌劇高潮」。
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十七年中,我國歌劇創作在創作思維上形成幾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是繼承戲曲傳統,代表性劇目有《小二黑結婚》(馬可等作曲)、《紅霞》(張銳作曲)、《紅珊瑚》(王錫仁、胡士平作曲)、《竇娥冤》(陳紫等作曲);一種是以民間歌舞劇、小調劇或黎氏兒童歌舞劇作為參照系,創作新型歌舞劇,其代表作為《劉三姐》;一種是以話劇加唱作為自己的結構模式,其代表作為「文革」後出現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種以傳統的借鑒西洋大歌劇為參照系,代表作有《王貴與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羅宗賢作曲)、《望夫雲》(鄭律成作曲)、《阿依古麗》(石夫、烏斯滿江作曲);最後一種是以《白毛女》創作經驗為參照系,在觀念和手法堅持以內容需要為一切藝術構思的出發點,既不受制於、也不拒絕任何一種手法,只要內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劇手法、板腔手法或話劇加唱手法。這種創作模式有兩部歌劇傑作——《洪湖赤衛隊》(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江姐》(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足可證明其卓有建樹。
到了新時期,由於歌劇生存環境的變化和藝術觀念、歌劇趣味的發展,歌劇創作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的趨勢:
一種是雅化趨勢,即沿著嚴肅大歌劇的方向繼續深入開掘,把歌劇綜合美感在更高審美層次達到整合均衡作為主要的藝術探索目標。這種探索的早期成果是《護花神》(黃安倫曲)、《傷逝》(施光南曲),隨後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長嘯》(蕭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歸去來》(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後,又有《馬可孛羅》(王世光曲)、《安重根》(劉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孫武》(崔新曲)、《張騫》、《蒼原》(徐占海等曲)、《鷹》(劉錫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藝術性和歌劇綜合美的高層次營雜邙論,《原野》、《蒼原》、《張騫》可視為新時期嚴肅大歌劇創作的高峰。
另一種是俗化趨勢,即把美國百老匯音樂劇作為參照系,探索在中國發展我們自己的通俗音樂劇的途徑。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們現代的年輕人》(劉振球曲)、《風流年華》(商易曲)和《友誼與愛情的傳說》(徐克曲),此後這類探索貫穿於整個八九十年代,公演過的新劇目不下百部,但鮮有成功者。
❹ 中國出名的音樂劇有哪些
中國出名的音樂劇有《白毛女》、《金沙》、《白蛇傳》、《蝶》、《啊!鼓嶺》等。
一、《白毛女》
白毛女起源於晉察冀邊區白毛仙姑的民間傳說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兒」,其因飽受舊社會的迫害而成為少白頭,顧名思義被稱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據此集體創作出歌劇《白毛女》。此作品後來被改編成多種藝術形式,經久不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這一特殊時期創作的文藝作品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
二、《金沙》
《金沙》是由李蘇友製作,三寶作曲導演的一部音樂劇。該劇講述了男女主角「金」和「沙」之間跨越三千年的凄美永恆的愛情故事,通過優美的音樂和完美的舞台呈現,再現3000年前古蜀王都的恢弘場景。
三、《白蛇傳》
《白蛇傳》是李盾創作的第一部音樂劇,創作於1997年,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成功改編民間故事成音樂劇的典範。劇情圍繞著中國民間神話許仙與白蛇的愛情故事展開,但卻以不同的演出形勢帶來全新的視覺與聽覺享受。
四、《蝶》
《蝶》是松雷集團出品的音樂劇,自公演以後,收到眾多海內外演出商的邀請,正是因為它極好的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精髓,被稱為「中國音樂劇史詩之作」。
五、《啊!鼓嶺》
《啊!鼓嶺》是由中宣部《黨建》雜志社和全國婦聯宣傳部共同策劃主辦的音樂劇。該劇取材於美國人加德納與福州鼓嶺的故事,由著名音樂劇製作人李盾、著名音樂人金培達以及來自美國百老匯、加拿大等地的藝術家歷時3年創作並打造完成,再現了中美人民跨越90年的友誼佳話。
❺ 中國十部著名歌劇分別是
中國十部著名歌劇:《白毛女》《王貴和李香香》《小二黑結婚》《劉胡蘭》《洪湖赤衛隊》《草原之歌》《紅霞》《劉三姐》《紅珊瑚》《江姐 》
❻ 中國音樂劇有哪些

音樂劇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和歌劇的分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Gershwin)作曲的波吉與佩斯(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分,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分更重要。
【海濤娛樂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歡迎留言評論!
❼ 中國的歌劇有什麼
《原野》 《傷逝》 《八女投江》 《黨的女兒》 《蒼原》 《秦始皇》 《啟明星》 《紅珊瑚》 〈花木蘭〉 《劉胡蘭》
❽ 中國有那些歌劇
《黨的女兒》《紅霞》《木蘭詩篇》《兄妹開荒》《一朵紅花》》《白毛女》《江姐》《紅岩》《紅梅贊》《綉紅旗》《春蠶到死絲不斷》《原野》《五洲人民齊歡笑》《夫妻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