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全國姓畢人口有多少

全國姓畢人口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9-24 07:14:40

A. 全國到底有多少個姓畢的啊(要准確的)

畢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畢姓約佔全國漢族畢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畢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B. 全國姓畢的一共有多少人

關於這個問題
應該也沒有人專門去統計過吧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你倒是可以去統計一下,看看

C. 百家姓中姓畢的多不多有名人嗎

畢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畢姓約佔全國漢族畢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畢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畢姓歷史名人】
畢 構:字隆擇,河南偃師人,唐代大臣。六歲能文,擢進士第,景龍末召拜御史大夫,與河南尹李傑,皆一時選,世謂畢李。為政清嚴,官至太子詹事卒。
畢 炕:即畢構子。玄宗天寶末為廣平太守。時安祿山叛亂,攻城急,畢炕堅守不下,城陷死,謚忠。
畢 升:宋代活字印刷的發明者。杭州人。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發明在膠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燒硬後,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做一層摻和紙灰的松脂蠟,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熱,使蠟熔化,以平板壓平字面,泥字即固定在鐵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樣印刷。此外,他還研究過木活字排版,使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把印刷技術提高到新的階段。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推動了整個人類的文明進程。
畢 諴:鄆州須昌(今山東省東平)人,唐代大臣。文宗大和六年舉進士。懿宗時以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終河中節度。通經史,工辭章,善書法。
畢 宏:唐朝朝京光人,寓居於蜀。善畫山水,古松奇石,著名當世。杜甫《戲韋偃為雙松圖歌》中有「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會韋偃少」的詩句。
畢 漸:字型大小,江陵潛江(今屬湖北省)人,宋代官吏。哲宗紹聖元年中狀元。歷太常、鴻臚少卿,為膳部員外郎,出知荊南府。以文學致身,剛介自立,為時所稱。畢升:北宋人。仁宗慶歷時布衣,活字印刷術發明者。一改過去雕板印刷之弊病,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進程的推進舉足輕重。
畢 昌:杭州府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明代官吏,永樂年間進士。官吏部主事,歷郎中,居官清慎有雅度。官至南京左通政。
畢 沅:字湘蘅,一字秋帆,自號靈岩山人,江蘇省鎮洋(今太倉)人,清代大臣、學者。乾隆二十五年中狀元,授修撰,官至湖廣總督。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好著書。續司馬光書,成《續資治通鑒》。又有《傳經表》、《經典辨正》、《靈岩山人詩文集》等。其弟畢瀧,善畫山水竹石,蒼渾而秀。精鑒賞,亦工詩。其女畢慧,善丹青,有惲壽平之風。亦工詩,有《遠香閣詩草》。
畢士安:字仁臾,代州雲中人,北宋大臣、著名宰相、學者。乾德四年進士,真宗登位拜工部侍郎,樞密直學士,景德初拜同平章事,美風采、善談吐,年耆目目毛,讀書不輟,又精於詞翰,書法歐虞。
畢仲衍:宋代官吏。雲中(今河南省鄭州)人,畢士安曾孫。熙寧三年與弟畢仲游同登進士,歷官至官制局檢討,擢起居郎。著有《中華備對》十卷。
畢仲游:宋人官吏。雲中(今河南省鄭州)人,畢士安曾孫,畢仲衍之弟。熙寧三年與兄畢仲衍同登進士,曾任河東路提點刑獄,為官清廉,累官至吏部郎中。為文雄健博辯,多切事理。著有《西台集》。
畢再遇:袞州(今屬山東省)人,南宋名將。以蔭補官,隸侍衛馬軍司。武藝絕人。寧宗開禧間與金人戰,取泗州,定盱眙,完楚州,皆以智勇立奇功,時稱名將。嘉定元年,除左驍衛上將軍。以武信軍節度使致仕。
畢振姬:山西高平人,清代大臣、學者。順治三年進士,授平陽府教授,官至湖廣布政使。在山東賑災有方。公餘苦讀不怠,時稱「有官僧」。有《尚書注》、《西河遺教》、《西北文集》等。
畢道遠:山東淄川人,字東河,山東淄川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進士,光緒八年(1882年)授都御史,歷官至禮部尚書。書法米芾,名重一時。
畢占雲,又名畢瑞祥,四川省廣安縣人。1927年在湘軍任營長。1928年率部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特務營營長,第四支隊支隊長,第二縱隊司令員,紅12軍第120團團長、軍參謀長、代軍長,紅7軍第9師參謀長,紅22軍第六十六師師長、軍參謀長,紅一軍團第一師參謀長,補充第一師師長,紅8軍參謀長,紅9軍參謀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一局副局長兼參謀主任,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參謀處處長,綏德警備司令部參謀長,軍委總部二科科長,太岳軍區參謀長,太岳縱隊參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東軍區副司令員,豫皖蘇軍區副司令員,河南軍區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河南省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是第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中國人民解放軍畢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畢占雲中將
畢占雲(1903-1977),原名畢瑞祥,四川省廣安縣人。1927年在湘軍任營長。1928年率部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特務營營長,第四支隊支隊長,第二縱隊司令員,紅12軍第102團團長、軍參謀長、代軍長,紅七軍第九師參謀長,紅22軍第66師師長、軍參謀長,紅一軍團第一師參謀長,補充第一師師長,紅八軍參謀長,紅九軍參謀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一局副局長兼參謀主任,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參謀處處長,綏德警備司令部參謀長,軍委總部二科科長,太岳軍區參謀長,太岳縱隊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東軍區副司令員,豫皖蘇軍區副司令員,河南軍區副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河南省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副司令員。是第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7年2月27日逝世,終年74歲。
畢慶堂少將
畢慶堂(1916-1969),原名畢永福,山東省桓台縣人。1938年參加侵略軍。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4支隊教導大隊副政治指導員,第4支隊特務團營副政治教導員,山東縱隊第一旅3團營政治教導員,魯南軍區第1軍分區黃西大隊大隊長兼政治委員,山東縱隊1旅3團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8師22團副團長,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8師22團副團長,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8師22團團長,8師參謀長,第三野戰軍22軍65師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22軍司令部參謀處處長,華東軍政大學浙江分校副校長,第13步兵學校副校長,馬列學院第一分院軍教室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學部副部長,防化學兵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69年7月28日逝世,終年53歲。

D. 百家姓有姓畢的嗎

『簡潔版』

[畢氏屬地]
河南郡,今河南洛陽東北三十里。

[畢氏來歷]
畢姓源於姬姓。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被封於畢國(今陝西西安、咸陽以北),世稱畢公高。畢公高是周廉王的顧命大臣,政績卓著。其後代以國為氏,稱為畢氏。另外,有出連氏改姓畢,亦稱畢氏。

[畢氏名望]
春秋時晉國大夫畢萬,是畢公高的後代,被封於魏,成為後世魏姓的始祖,其後人魏文侯曾參與「三家分晉」。西漢學者畢軌,與創立清談風尚的何晏齊名。宋人畢升,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此外,還有唐代宰相畢減、畫家畢宏,明代書畫家畢懋康,清代學者畢沅、畫家畢涵等畢姓名人。

———————————————————————————————

『詳細版』
畢姓系承畢高 望出河內東平
畢姓的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畢公高,是《書經》上列名的歷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臨天下之後,把他封在畢國。周康王曾命他保衛東郊,因而作了《書經》上的那篇《畢命》,內容大致是這樣的:「康王命作冊畢,分居里,成周郊,作畢命。」

3000多年以前的畢國,是在今陝西省長安、咸陽兩縣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這個地方,又稱為畢陌、畢原或咸陽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後,都是葬在此地。

在周代的870多年之間,周文王的這一支畢姓子孫,一直是顯赫於世。因為,畢公高傳到春秋時代的畢萬之時,當了晉獻公的大夫,被晉國封在魏,成為了後世魏姓的始祖,而畢萬的後裔魏文侯,後來曾經「三家分晉」,與韓、趙兩家瓜分了原來的晉國,自立為諸侯,並且國勢強盛,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由此,就可以看出當年畢公高之後裔的顯赫情形了。

畢萬的後代既然曾改姓為魏,並且成為戰國時代神氣萬分的一個姓氏,那麼,當時姓畢的人又如何了?這個問題,只要稍一思量,便不難明了,因為,在春秋時改姓魏的畢姓後裔,僅僅是畢公高的眾多子孫中的一支,其餘的子孫,雖然以後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孫仍然保留著原來的畢姓,並且歷代相傳,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後的今天。

現在的畢姓,正是這樣來的,算起來跟姓魏的人,根本就是同一血脈的一家人,關於畢姓的姓源,歷來有關姓氏的古籍,考證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出:「畢公高之後」;《萬姓統譜》上也記載說:「《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

發源於陝西的畢氏,後來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漢代則有一支畢氏遠遠地遷徒到山東的東平,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歷來出了不少的傑出人物。

東平畢家的出人頭地,只要舉幾個例子,就可以一目瞭然。譬如,三國時在曹魏跟創立清談風尚的「傅粉何郎」何晏齊名的名士畢軌;南北朝時一家四代皆為州刺史的畢眾敬;以及唐代安祿山反叛時死節殉城的廣平太守畢炕等,就統統都是山東省的東平縣人士。

E. 百家姓裡面有姓畢的嗎

除去眾所周知的畢公高一支起源外,還有一支畢姓是北魏時期孝文帝改革時候,鮮卑貴族出連姓氏改漢姓為畢,凡是祖籍是陝西的是第一支,祖籍山西的(鮮卑發源於遼東,興盛於太原)為第二支。

F. 中國姓畢的有多少人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第十五子高之後,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於畢(故址在今陝西省長安、咸陽兩市之北),故稱為畢公高,並建立畢國。3000多年以前的畢國,是在今陝西省長安、咸陽兩縣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之地。這個地方,又稱為畢陌、畢原或咸陽原,在周朝初年,十分受到王室的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後,都是葬在此地。畢公高其子畢萬事晉,乃封於魏,其後代改姓為魏,並且成為戰國時代的著名姓氏。仍居於畢國者,遂以國名為姓,稱為畢氏,並且歷代相傳,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後的今天。正由於這樣,現在的畢姓跟魏姓,是同一血脈的一家人。 2、出自任姓所改。據《世本》所載:「系自任姓所改。」 3、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數民族中有畢姓: ①據《魏書·官氏志》所載(下同),北魏孝文帝時改代北鮮卑族出連氏為單姓畢。 ② 西域畢姓,本畢國胡人,以國為氏。 ③ 匈奴屠各族亦有畢姓。 ④ 達斡爾族畢力夾氏,漢姓為畢、楊。 ⑤ 赫哲族畢拉氏,漢姓為畢。 ⑥ 今彝、滿、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畢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關於畢姓的姓源,歷來有關姓氏的古籍,考證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內、東平、太原」;《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出:「畢公高之後」;《萬姓統譜》上也記載說:「《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隨周武王興師伐紂立下赫赫戰功。西周建立後,他負責處理被商紂王關押的犯人。他採取寬大為懷,平反了不少冤獄,表彰了因直諫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為「周初四聖」之一。後被周武王封於畢國,爵位為公。世稱畢公高。武王駕崩後,其為顧命大臣之一,他與周、召二公等一起輔政,使周王朝的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並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他的後人有一支以國為氏,稱畢姓。他們尊畢公高為畢姓的得姓始祖。 2、遷徙分布 三千多年前的畢國,是在今陝西長安、咸陽兩地之北,也就是說渭水的南北兩岸乃畢姓之發祥地。春秋時,畢公高的後裔畢萬仕晉,因功封於魏,到其曾孫魏文侯時,三家分晉,因此有畢姓改成魏姓者。雖如此,畢姓此際在山西紮根卻是不爭的事實。戰國時,滕國(今山東滕州)有畢戰,說明此際畢姓已進入山東。先秦時期,畢姓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西漢時,南越將軍畢取降漢,被封為侯。並有涿(今河北省涿州)人畢野白,這些史實表明,畢姓在北方已擴展於今河北,南方的廣西也有了畢姓人。此際,一支畢姓遠徙山東省東平,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期,居於東平郡的畢姓繁衍日盛,可謂族大人眾,名人輩出,此際見諸史冊之畢姓名人,多父子、兄弟等有血緣關系者。另外,畢姓太原郡望、河內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壯大,北魏出連氏改畢姓後,入遷洛陽,使畢姓河南郡望尤為昌盛,並蔭及河內。唐安史之亂後,京兆(今陝西省西安)人畢宏入蜀,偃師人畢構裔孫一支遷居鄆州須昌(今山東省東平)。唐代末年,因避回鶻擄掠和黃巢之亂,有畢姓南及兩湖一帶。北宋時,代州雲中(今山西省大同)人畢士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鄭州,其孫畢良史先遷蔡州上蔡,靖康之恥後,避居江東。與此同時,有畢姓因仁宦或避難之故遷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明初,山西畢姓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清乾隆年間以後,河南、山東的畢姓人,伴隨闖關東的風潮,通過海路,入遷東北三省。此際亦有沿海之畢姓赴台,或到東南亞和歐美各地者。如今,畢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畢姓約佔全國漢族畢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畢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畢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如北京,天清,河北之滄州、尚義、黃驊、阜平,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廣東之吳川,雲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畢姓在全國漢族人口中約佔0.11,居第一百二十五位。

G. 畢氏的來源

原以為咱姓畢的不多,今天上網一查,中國幾千個姓氏中,姓畢的居然還排在125位,1000個漢族人中就有1個咱姓畢的。

畢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五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

尋根溯源 畢姓來源有三:1、出自姬姓。據《通志·氏族略》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文王第十五子高,封於畢(故址在今陝西省咸陽市北),其子畢萬事晉,乃封於魏,居於畢者以國為氏。2、據《世本》所載,系自任姓所改。3、出自他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時改代北鮮卑族出連氏為單姓畢;西域畢姓,本畢國胡人,以國為氏;匈奴屠各族亦有畢姓;達斡爾族畢力夾氏,漢姓為畢、楊;赫哲族畢拉氏,漢姓為畢;今彝、滿、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畢公高。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隨周武王興師伐紂立下赫赫戰功。西周建立後,他負責處理被商紂王關押的犯人。他採取寬大為懷,平反了不少冤獄,表彰了因直諫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為「周初四聖」之一。後被周武王封於畢國,爵位為公。世稱畢公高。武王駕崩後,其為顧命大臣之一,他與周、召二公等一起輔政,使周王朝的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並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他的後人有一支以國為氏,稱畢姓。他們尊畢公高為畢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三千多年前的畢國,是在今陝西長安、咸陽兩地之北,也就是說渭水的南北兩岸乃畢姓之發祥地。春秋時,畢公高的後裔畢萬仕晉,因功封於魏,到其曾孫魏文侯時,三家分晉,因此有畢姓改成魏姓者。雖如此,畢姓此際在山西紮根卻是不爭的事實。戰國時,滕國(今山東滕州)有畢戰,說明此際畢姓已進入山東。先秦時期,畢姓主要繁衍於河南和山西境內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西漢時,南越將軍畢取降漢,被封為 侯。並有涿(今河北涿州)人畢野白,這些史實表明,畢姓在北方已擴展於今河北,南方的廣西也有了畢姓人。此際,一支畢姓遠徙山東東平,並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期,居於東平郡的畢姓繁衍日盛,可謂族大人眾,名人輩出,此際見諸史冊之畢姓名人,多父子、兄弟等有血緣關系者。另外,畢姓太原郡望、河內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壯大,北魏出連氏改畢姓後,入遷洛陽,使畢姓河南郡望尤為昌盛,並蔭及河內。唐安史之亂後,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畢宏入蜀,偃師人畢構裔孫一支遷居鄆州須昌(今山東東平)。唐代末年,因避回鶻擄掠和黃巢之亂,有畢姓南及兩湖一帶。北宋時,代州雲中(今山西大同)人畢士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鄭州,其孫畢良史先遷蔡州上蔡,靖康之恥後,避居江東。與此同時,有畢姓因仁宦或避難之故遷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明初,山西畢姓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陝西、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清乾隆年間以後,河南、山東的畢姓人,伴隨闖關東的風潮,通過海路,入遷東北三省。此際亦有沿海之畢姓赴台,或到東南亞和歐美各地者。如今,畢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畢姓約佔全國漢族畢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郡望堂號 畢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河內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2、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3、太原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4、東平郡,治所在無鹽(今山東東平)。

堂號:「廉介」、「河內」、「經訓」等。

宗族特徵 1、畢姓是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明清兩代山東進士及第者為各省中最多,共有二十名,分布於淄川(五名)、新城(四名)、單縣、文登、益都、平陰(均為兩名)等地。另外,江西貴溪、河南羅山、山西高平、廣東番禺、安徽歙縣、雲南昆明均最少有兩名,以此可以看出明清兩代畢姓分布之一斑。2、畢姓派生出了魏姓。已詳述,不贅。

名人精粹 畢構:河南偃師人,唐代大臣。六歲能文,擢進士第,景龍末召拜御史大夫,與河南尹李傑,皆一時選,世謂畢李。為政清嚴,官至太子詹事卒。畢炕:畢構子。玄宗天寶末為廣平太守。時安祿山叛亂,攻城急,炕堅守不下,城陷死,謚忠。畢訁咸:鄆州須昌(今山東東平)人,唐代大臣。文宗大和六年舉進士。懿宗時以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終河中節度。通經史,工辭章,善書法。畢士安:代州雲中人,北宋大臣、學者。乾德四年進士,真宗登位拜工部侍郎,樞密直學士,景德初拜同平章事,美風采、善談吐,年耆目目毛,讀書不輟,又精於詞翰,書法歐虞。畢仲衍、畢仲游:畢士安曾孫,鄭州人,宋代官吏。兄弟倆同登進士第。兄仲衍,歷官至官制局檢討,擢起居郎。有《中書備對》。弟仲游曾任河東路提點刑獄,為官清廉,累官至吏部郎中。為文雄健博辯,多切事理。有《西台集》。畢漸:江陵潛江(今屬湖北)人,宋代官吏。哲宗紹聖元年中狀元。歷太常、鴻臚少卿,為膳部員外郎,出知荊南府。以文學致身,剛介自立,為時所稱。畢升:北宋人。仁宗慶歷時布衣,活字印刷術發明者。一改過去雕板印刷之弊病,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進程的推進舉足輕重。畢再遇:袞州(今屬山東)人,南宋名將。以蔭補官,隸侍衛馬軍司。武藝絕人。寧宗開禧間與金人戰,取泗州,定盱眙,完楚州,皆以智勇立奇功,時稱名將。嘉定元年,除左驍衛上將軍。以武信軍節度使致仕。畢昌:杭州府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明代官吏,永樂年間進士。官吏部主事,歷郎中,居官清慎有雅度。官至南京左通政。畢振姬:山西高平人,清代大臣、學者。順治三年進士,授平陽府教授,官至湖廣布政使。在山東賑災有方。公餘苦讀不怠,時稱「有官僧」。有《尚書注》、《西河遺教》、《西北文集》等。畢沅:江蘇鎮洋(今太倉)人,清代大臣、學者。乾隆二十五年中狀元,授修撰,官至湖廣總督。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好著書。續司馬光書,成《續資治通鑒》。又有《傳經表》、《經典辨正》、《靈岩山人詩文集》等。其弟畢瀧,善畫山水竹石,蒼渾而秀。精鑒賞,亦工詩。其女畢慧,善丹青,有惲壽平之風。亦工詩,有《遠香閣詩草》。畢道遠:山東淄川人,清道光年間進士,授都御史,歷官至禮部尚書。書法米芾,名重一時。

H. 全國姓畢的人多嗎,大概多少人

應該還挺多的吧,又不是什麼偏門的姓

I. 姓畢在百家姓排名多少位

畢姓名次:畢姓在宋《百家姓》列為第76姓,在2005年、2007年、2011年統計均列為第125姓,在2008年統計列為第138姓,共有99萬多人。2010年的畢姓人口數目為99萬人,目前畢姓人口列全國第125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1%。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74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44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28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04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70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97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34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79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67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