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縣周氏人口有多少
⑴ 周姓有多少人口2021
2021年全國姓氏排名第九名的是周姓,25,400,000人,佔中國人口的2.12%,2021年全國姓氏排名第十名的是吳姓,24,600,000人,佔中國人口的2.05%。
周姓,是中國第九大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屬於以氏族和國名作氏。
截止2020年12月31日,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0位,歷史可以上溯至遠古黃帝時代,古今絕大多數周姓人奉黃帝玄孫後稷為周姓始祖,也有一些周姓人尊黃帝之臣周昌、周文王姬昌或者周公姬旦為得姓始祖。
姓氏源流
出自古周國。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時期。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已經存在周部落,黃帝臣子周昌和周書,都屬周部落(古周國)。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河圖運錄法》載,遠古黃帝軒轅氏有大將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兩人後代均以周為姓氏,分散於古時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帶)、廬江(今安徽、湖北境)、潯陽(今屬江西)、臨川(今屬江西)、陳留(今屬河南)、沛國(今河南、安徽、江蘇境)、泰山(今屬山東)、河南(今屬河南)等地。
⑵ 全國姓周的有多少人
周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2.12%=25,400,000人。
周姓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當代周姓的人口已達2500多萬,為全國第九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02%。為全國第九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02%。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江蘇、湖北四省,大約占周姓總人口的34%。湖南居住了周姓總人口的10%,為周姓第一大省。周姓的郡望有19個之多,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長安、昭州、武功。
⑶ 中國姓周的人大約一共有多少
並且有以下10個姓氏人口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氏:王姓、李姓、張姓、劉姓、陳姓、楊姓、黃姓、趙姓、吳姓、周姓;
姓氏人口少於2000萬人多於1000萬人的姓氏有12個:徐姓、孫姓、馬姓、朱姓、胡姓、郭姓、何姓、高姓、林姓、羅姓、鄭姓、梁姓。
位列前100名的姓氏還有:謝、宋、唐、許、韓、馮、鄧、曹、彭、曾、肖、田、董、袁、潘、於、蔣、蔡、余、杜、葉、程、蘇、魏、呂、丁、任、沈、姚、盧、姜、崔、鍾、譚、陸、汪、范、金、石、廖、賈、夏、韋、付、方、白、鄒、孟、熊、秦、邱、江、尹、薛、閆、段、雷、侯、龍、史、陶、黎、賀、顧、毛、郝、龔、邵、萬、錢、嚴、覃、武、戴、莫、孔、向、湯。
中國前100個姓氏總人口佔全國人口的84.77%。
⑷ 2019惠安縣人口有多少
惠安縣2019年的人口總數為74.1萬人。
⑸ 周姓人口數量
當代周姓人口已達2560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6%。
主要分布於湖南、江蘇、四川、福建四省,大約占周姓總人口的26.7%,其次分布於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山東、廣東、江西、上海八省市,占周姓總人口的38%。湖南占周姓總人口的9.5%,為周姓第一大省。中國形成了沿長江的省份、豫魯兩塊高比率周姓分布區域。
姓氏源流
出自古周國。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時期。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已經存在周部落,黃帝臣子周昌和周書,都屬周部落(古周國)。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河圖運錄法》載,遠古黃帝軒轅氏有大將周昌,商代有太史周任,兩人後代均以周為姓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周姓
⑹ 周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當代周姓的人口已達2400多萬,為全國第九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02%。在全國的分布:湖南、四川、江蘇、湖北四省,大約占周姓總人口的34%。湖南居住了周姓總人口的10%,為周姓第一大省。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周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歡!
周姓姓氏源流
源於周昌
周姓的最早出現,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時期。據《姓氏考略》所載,相傳黃帝時就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將,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這兩個人的後代都以周為姓氏。
源於姬姓
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文王姬昌。黃帝的後代後稷,姓姬,是周族的始祖。周公東征勝利後,大規模分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後人大多改以國名、地名及祖父名號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國所滅後,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周宗室子孫及周朝遺民以周為氏。
這一支通常被認為是中國周姓來源的主要部分。
源於少數民族
①南北朝時,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姓普,後改姓周。《魏書·官氏志》記載:“獻帝以兄為紇骨氏,後改為胡氏。次兄為普氏,後改為周氏。”獻帝時,把北魏國拓跋氏分為七份,以七兄弟統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獻文帝的次兄一人,還有次兄統率的那一部分國人。周氏,是北魏國興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後代,有隋朝名將周搖。周搖(約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獻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後代。
②唐朝上元年間,少數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的,改為周氏。
③代北(今山西省東北部)的復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民族)變為周姓。
源於其他姓氏
一是唐朝先天、開元年間,姬姓改為周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姬”與“基”聲音相近,當時長安姬姓,為避唐玄宗名諱,改為周姓。
二是五代後梁,成油的子孫改姓周。成油(仙銳),是唐朝末年的荊南節度使,他是淮西人,成油生前本姓成,並未姓周,他是死後才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的。
三是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唐朝末年,蘇益人福建,定居同安,裔孫昌盛,成為南方大族之一。蘇益的六代孫居住福建泉州卓源鄉新康里,因遭糧累,財產沒官,族人還受元朝官軍圍剿,各自逃難,其侄蘇可安改姓周。自此以後,這支周氏族人繁衍,並遷移入台灣新竹縣。
四是清朝初年,明朝長沙藩王吉王的子孫改姓周。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見浚,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 (1477年)就藩長沙。第四代吉王稱為吉端王,吉端王的嫡子襲封,死後無嗣,吉端二子又襲封。明朝亡後,襲封的吉王逃往廣東,死於緬甸。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鋌(yan延),封長沙郡王。朱翊鋌的庶子朱萬世,在明亡後,逃往寧鄉周家,為避禍,改姓周,其子孫一直姓周。
周姓遷徙分布
周朝時期的遷徙
周姓最初發源於今陝西渭河平原地區。周初,大規模分封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廣布於黃河中下游及江淮地區。周姓由西向東遷徙繁衍,與周王朝都城由陝西向河南東遷有著密切的關系。自平王東遷洛陽後,周氏得到了大舉的繁衍,一度成為巨族。
戰國秦漢時期的遷徙
周姓主要繁衍播遷於中國北方的廣大地區,且以河南、陝西為兩大中心。戰國秦漢時期,秦滅六國時對各國貴族的遷徙,以及秦末戰亂,為周姓的發展、擴散提供了條件。秦代的郡縣制、漢代的郡國制,又使周姓有了形成郡望的機會。這一時期,周姓遷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蘇北部等地,並在當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沛國周氏。兩漢時期 ,河南、山東一帶,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地區。從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到隋朝大業五年(609年),600年間,河南人口約佔全國人口五分之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遷徙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北方長年戰亂,出現了第一次民族大遷徙,周姓族人也隨從中原的士族大舉南遷。兩晉時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門三封,此後出現了周浚。周顫,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
隋唐至宋時期的遷徙
隋唐前後,周姓又有大規模發展,唐末五代連續幾十年的軍閥混亂,特別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與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這幾次大戰逼使河南、山東一帶的中原周姓大量南遷,主要遷往福建、浙江、廣東。唐宋戰亂,中原周姓南遷閩浙粵。
當代分布
周姓分布密度示意圖表明:周姓人口
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四川中部和江蘇東南部和上海,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達到10人以上,最高可達到14人以上;其次在四川大部、貴州北部、湖北、湖南北部、安徽、山東東南、江蘇北部、浙江大部,每平方公里的周姓人口達到6—10人。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12.7%,周姓人口大約915萬;2—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6.4%,周姓人口大約1336萬;不足2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50.9%,周姓人口大約293萬。
周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周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周姓在西南地區和長江流域地區中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周姓在沿長江的西部和中部,即四川、貴州、湖南地區,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最高,在2.8%以上,有的達到4.2%以上;而在長江的下游地區周姓在人群中的頻率一般在2.1%以上,江蘇南部和上海地區達到2.8%以上。以上的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1.8%。在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華北、陝甘寧、閩台、海南、兩廣等地區,周姓分布頻率在0.7%—2.1%,其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0.5%。其餘地區周姓人口比較少,周姓分布頻率不足0.7%,周姓分布的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7.7%。
周姓郡望堂號
周姓的郡望有19個之多,汝南、廬江、潯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長安、昭州、武功。周姓的堂號也很多,除了與郡望同名外,還有愛蓮、細柳、篤祜等堂號,普遍使用的堂號為細柳堂。
郡望
汝南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周平王少子烈的後代,其開基始祖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孫周跋扈邕。
沛郡:漢時置郡。此支周氏,其開基始祖為漢代汾陰侯周昌。
陳留郡:西漢時置郡。此支周氏為漢代周仁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晉代的周震。
長安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
武功郡:治所在今陝西眉縣以東。
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陝西華縣)。
臨川郡:治所在今江西南城。
廬江郡:治所在今安徽廬江西南。
泰山郡:治所在今山東泰安東南。周氏尋根淮南郡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縣(今河南光山西)。
河間郡:治所在樂成縣(今河北獻縣東南)。
臨汝郡:治所在梁縣(今河南臨汝)。
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
清河郡: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
江陵郡:治所在江陵縣(今屬湖北)。
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陽東北。
昭州郡:治所在今廣西平樂西。
堂號
主要堂號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設置。相當於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
愛蓮堂:北宋哲學家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中揭示:予獨愛蓮之出於淤泥而不染;香遠溢清,亭亭凈植;蓮, 花之 君子者也。據此,周姓人起用堂號“愛蓮堂”。
其他堂號
自立堂號:世德、亦政、誦芬、清白、繼述、紹濂、世善、大本、承志、景濂、雍睦、惇敘、忠厚、敬愛、集賢、永思、承思、濂溪、敦稼、孝思、敘倫、篤祐、篤親堂等。
猜你喜歡:
1. 2017姓周男孩取名的方法
2. 2017姓周男孩取名方法
3. 2017姓周取名的方法
4. 爸爸姓周怎麼取名字
5. 周姓的來源介紹
⑺ 周姓的現狀2022
當今周姓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沿長江省份、豫魯兩塊高比率的分布狀況。湖南、江蘇、四川,三省大約占周姓總人口的26.7%,其次分布於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山東、廣東、江西七省,占周姓總人口的38%。
⑻ 惠安人口多少
人口953,805人(2009年)
惠安縣
同義詞 惠安一般指惠安縣
惠安縣,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轄的一個縣,與晉江、南安,合稱泉州三邑。惠安縣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東北部介於泉州灣和湄洲灣之間,東臨台灣海峽,地理坐標為北緯24°49′-25°15′,東經118°38′-119°05′。轄境東北連泉州灣,西接洛江區,北鄰泉港區,南隔泉州灣與晉江市相望。總面積646.7平方公里,年末戶籍人口953,805人(2009年),常住人口94.60萬人(2009年)。人口以漢族為主,有回、畲、蒙古等民族。
惠安縣,是閩南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之一。素有「海濱鄒魯」、「雕藝之鄉」、「建築之鄉」、「漁業強縣」、「食品工業強縣」之美譽。全縣陸域總面積含泉州台商投資區共720平方千米,海域面積1833平方千米。 [1]
惠安海岸有黃金海岸之稱,全長192千米,佔全省的6%。沿海港灣密布。凈峰斗尾港是大陸至台灣西海岸的最近港口之一,可供30萬噸級巨輪自由出入,是規劃建設中的全國四大中轉港口之一。崇武港是國家中心漁港,半月灣、青山灣、凈峰惠女灣競秀爭艷,崇武海岸則被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
惠安為極具實力的縣市,其綜合競爭力位居福建省第三位,2010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廿九位。2009年,惠安縣GDP總量344.52億元(摺合50.43億美元),人均GDP為36,573元(合5,354美元)[2]。
全縣轄15個鎮、1個民族鄉(百崎回族鄉),縣政府駐螺城鎮。惠安縣以惠安女獨特民俗及石雕而聞名。縣境內北宋洛陽橋、明代崇武城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⑼ 全國姓周的有多少人
周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2.12%=25,400,000人。
周姓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當代周姓的人口已達2500多萬,為全國第九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02%。為全國第九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2.02%。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江蘇、湖北四省,大約占周姓總人口的34%。湖南居住了周姓總人口的10%,為周姓第一大省。周姓的郡望有19個之多,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東、清河、江陵、長安、昭州、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