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人口有多少人口
A. 長春市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長春市2021年總人口為9066906人。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299531人,10年間增長3.42%,年平均增長率為0.34%。
性別構成:
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為4538382人,女性人口為4528524人,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0.22。
戶別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戶3330525戶,集體戶276608戶,家庭戶人口為8018524人,集體戶人口為104838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41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3.12人減少了0.71人。
城鄉人口:
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5979069人,佔全市人口的比重(城鎮化率)為65.94%;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087837人,佔34.06%。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了1383057人,鄉村人口減少了1083526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了13.52個百分點。
B. 長春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長春市2021年總人口為9066906人。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299531人,10年間增長3.42%,年平均增長率為0.34%。
性別構成:
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為4538382人,女性人口為4528524人,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0.22。
戶別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戶3330525戶,集體戶276608戶,家庭戶人口為8018524人,集體戶人口為1048382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2.41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3.12人減少了0.71人。
簡介:
長春,簡稱「長」,古稱喜都、茶啊沖,別稱「北國春城」,吉林省轄地級市、省會、副省級市、長春城市群核心城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和重要的工業基地。
截至2020年,長春下轄7個區、1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總面積24744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11月11日,長春常住人口為906.6906萬人。2020年,長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638.03億元。
C. 長春市人口2021總人口數是多少
長春市2020年最新人口數據為906.69萬。
2021年5月31日,長春市統計局、長春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了長春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各項數據。
根據這份數據,長春市2020年最新人口數據為906.69萬。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1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8.23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8.12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07個百分點。
注意:
2019年末2020年初全市戶籍總人口為753.8萬人。其中,市區人口445.1萬人,三縣(市)人口308.7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為7.63‰,死亡率5.48‰,自然增長率2.15‰。
2018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為751.3萬人。其中,市區人口441.5萬人,三縣(市)人口309.8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為7.5‰,死亡率4.74‰,自然增長率2.76‰。
D. 長春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長春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906萬人。比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增加了139萬人。不僅人多了,人才也多了,2021年長春市吸引10萬名大學生來留長就業創業,2020年長春市吸引10.1萬名大學生來留長就業創業。四個區還有西區都是在家大長春的變體面積所以說大家現在是住在長春還是比較好的,很多外來人口都會再長春安家。
長春介紹說明
長春市位於北緯,居北半球中緯度北溫帶,地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中部、京哈與琿烏2條交通線交會處,是吉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北與松原市毗鄰,西南和四平市相連,東南與吉林市相依,東北同黑龍江省接壤,其中主城區位於松遼平原腹地的伊通河台地之上。
長春市轄7個區、3個縣級市、1個縣南關區、朝陽區、寬城區、二道區、綠園區、雙陽區、九台區、公主嶺市、榆樹市、德惠市、農安縣。全市總面積24744平方公里。
E. 長春市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9066906人。
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長春常住人口為9066906人。
長春市有51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常住人口32.8萬。有滿族、回族、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5個世居少數民族。
有4個民族鄉,雙陽區雙營子回族鄉、九台區胡家回族鄉、九台區莽卡滿族鄉、榆樹市延和朝鮮族鄉。43個少數民族聚居村。
行政區劃:
長春市轄7個區、3個縣級市、1個縣(南關區、朝陽區、寬城區、二道區、綠園區、雙陽區、九台區、公主嶺市、榆樹市、德惠市、農安縣)。
其中包括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長春凈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長春汽車經濟技術開發區、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等4個國家級開發區,1個生態旅遊度假區-蓮花山生態旅遊度假區。並代管1個國家級新區,即長春新區。
以上內容參考吉林省統計局-吉林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二號)
F. 2022長春人口多少
2022長春人口為9066906人。長春常住人口數量比例,長春全市戶籍總人口為753.4萬人。其中,市區人口437.8萬人,三縣(市)人口315.6萬人,全市人口出生率為8.24%,死亡率3.89%,自然增長率4.36%。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為4538382人,女性人口為4528524人,全市共有家庭戶3330525戶,集體戶276608戶,家庭戶人口為8018524人。
2022長春人口分布
長春市共下轄7個區,1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另外,還有長春新區,經開區,汽開區,蓮花山和中韓示範區5個開發區,共17個區縣。人口最多的是農安縣,達到86.73萬,另外公主嶺市和榆樹市的常住人口也在80萬以上,50萬到80萬的人口的區縣有8個,佔比最多,50萬以下的佔比6個,其中,中韓示範區人口最少,僅有3萬人。
G. 長春市常住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截至2022年4月,長春沒有更新新的人口普查數據,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1日,長春市常住人口為9066906人。
長春,吉林省轄地級市、省會、副省級市、長春城市群核心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和重要的工業基地。截至2022年4月,長春下轄7個區、1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總面積24744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為9066906人。
人口民族
截至2020年11月11日,長春常住人口為9066906人 。
長春有51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常住人口32.8萬。有滿族、回族、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5個世居少數民族,有6個民族鄉鎮,分別為雙陽區雙營子回族鄉、九台區胡家回族鄉、九台區莽卡滿族鄉、榆樹市延和朝鮮族鄉、公主嶺市二十家子滿族鎮、公主嶺市龍山滿族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長春市
H. 長春市總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沒有2021年的數據,截止到2021年末,長春總人數口是906.69萬。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長春全市總人口為9066906人,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增加了299531人,10年間增長3.42%,年平均增長率為0.34%。
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為4538382人,女性人口為4528524人,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0.22。
民族構成
長春有51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常住人口32.8萬。
有滿族、回族、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5個世居少數民族;有6個民族鄉鎮,分別為雙陽區雙營子回族鄉、九台區胡家回族鄉、九台區莽卡滿族鄉、榆樹市延和朝鮮族鄉、公主嶺市二十家子滿族鎮、公主嶺市龍山滿族鄉,有43個少數民族聚居村,有長春市朝鮮族老年協會等7個市級少數民族社團。
I. 長春總人口2022總人數口多少
長春總人口2022總人數口為9066906人。
長春有51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常住人口32.8萬。有滿族、回族、朝鮮族、蒙古族、錫伯族5個世居少數民族;有6個民族鄉鎮,分別為雙陽區雙營子回族鄉、九台區胡家回族鄉、九台區莽卡滿族鄉、榆樹市延和朝鮮族鄉、公主嶺市二十家子滿族鎮、公主嶺市龍山滿族鄉;有43個少數民族聚居村;有長春市朝鮮族老年協會等7個市級少數民族社團。
長春地理位置
長春位於北緯43°05』~45°15』,東經124°18』~127°05』,居北半球中緯度北溫帶,地處中國東北平原腹地松遼平原,西北與松原毗鄰,西南和四平相連,東南與吉林市相依,東北同哈爾濱接壤,是東北地區天然地理中心、「一帶一路」北線重要節點城市、中蒙俄經濟走廊節點城市、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戰略腹地城市。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長春
J. 長春市市區人口是多少
長春市市區人口是5979069人。
長春市全市人口中,居住市區的人口為5979069人,佔全市人口的比重(城鎮化率)為65.94%;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087837人,佔34.06%。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市區人口增加了1383057人,鄉村人口減少了1083526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了13.52個百分點。
長春市全市人口中,人戶分離人口為4524431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為1014990人。流動人口為3509441人,其中,跨省流入人口為555573人,省內流動人口190694人。
長春市的流動人口:
全市人口中,人戶分離人口為4524431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為1014990人。流動人口為3509441人,其中,跨省流入人口為555573人,省內流動人口190694人。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人戶分離人口增加2694935人,增長147.30%;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增加357669人,增長54.41%;流動人口增加2337266人,增長199.40%。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人民資訊-9066906人!長春市人口普查數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