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葯存放多少時間
1. 中葯的保質期有多久
沒有熬好的中葯的保質期一般為2-3年,如果是已經熬好的中葯夏天只能保存一兩天,其它季節能保存時間稍長一些,但最好是放到保鮮冰箱中保存。中葯如果是放置在器皿中冷藏保存,在3天之內需服用,否則很容易就會變質。這不僅僅會影響葯效,還可能會產生副作用傷害身體。
中葯保存時間的長短不但與保存方式有關,還與葯液的含量有關系。如果葯液中含有蜈蚣、蠍子等動物或含糖量較高,保質期就會相應的縮短。葯液保存的時間如果較長,需要在服用前檢查有無變質。真空密封保存的中葯,要經常檢查器皿保存的葯物有無出現氣泡等異常情況。
中葯保存注意事項:
1、防止發霉
如果將中葯放在陰暗潮濕的地方,中葯表面會長黴菌,霉變後的中葯葯效降低,且會有毒副作用;如果將中葯放在太陽能直射的地方,中葯內部水分蒸發,外包裝的水分散不出去,也會導致葯物霉變。
2、預防蛀蟲
中葯長蛀蟲也是一個常見事,被蟲蛀的中葯葯效降低,若不小心食用了,人體還可能產生不良反應,尤其是散裝中葯,更易被蟲蛀。容易長蛀蟲的中葯有,北沙參、黨參、人參、當歸、黃芪、甘草等,含糖分高,易生蟲。
3、防止出油
葯材會有出油現象,多因為這類葯物的脂肪含量比較高,再加上中葯被放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中,那麼中葯表面就更容易出現黏稠、油狀的物質。這類中葯有,杏仁、柏子仁、桃仁等,都屬於高脂肪中葯。
4、防止散味
中葯大多都有很特殊的氣味,這些揮發性的氣味,是中葯治病的主要物質,一旦氣味變淡或氣味散失後,葯效就會明顯下降。這類中葯有,砂仁、檀香、豆蔻、薄荷等,都具有一定的揮發性成分。
5、防止變色
中葯也很容易變色,尤其是將中葯放在能夠有陽光照射的地方,很容易變色,這樣中葯的內部成分就會發生改變,從而失去原有的葯效。這類中葯有,菊花、紅花、黃芪等。
2. 中葯放冰箱能保存多久
中葯放冰箱保存時間與中葯的包裝、劑型以及中葯的成分密切相關。代煎葯,可以保存1個月,如果是飲片葯可以保存1-2年沒問題。
很多中葯成分比較復雜,穩定性相對較差,放在冰箱0℃-5℃下儲存,通常可以保存更長的時間。若是個體加工的中葯丸劑,採用密閉的塑料瓶或塑料袋,在冰箱可冷藏半年左右。若是人參片等片劑,未打開包裝時儲存時間通常可達2年。若是已打開包裝的,應盡快服用。若是液體中葯制劑,採用密閉真空包裝袋包裝時,保質期一般在7-14天,建議盡量在7天內服用。如果中葯含有較多的蠍子、蜈蚣等糖類較高的葯材,保存的時間會相對縮短。
建議將購買的中葯盡可能趁早服用,一般可以用多少則買多少,一旦中葯過了保質期,療效不僅會下降,還可能影響身體健康。
3. 中葯的保質期是多久
中葯的保質期是不一定的,中草葯儲存時間的長短,應根據葯材的性質及儲存條件而定。一般來說,草本植物不超過兩年,木本植物不超過4年,礦物質不超過10年。還有一些含有揮發油的一些葯品,他們的保質期更短,一般不會超過一年.
中葯如果發霉一般不會產生黃麴黴素。
4. 中葯材有沒有保質期中葯一般能放多久
我們知道很多東西都是有保質期的,更不用說是葯材。西葯一般放置兩到三年就會過期,而中葯和西葯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所以不能相提並論。我們常說中葯是“葯食同源”,所以很多中葯的儲存和食物儲存是一樣的,但中葯又因其特殊的特點,又不能和食物一概而論。
在中葯的發展過程中,保質期這個名詞並沒有特別的提及,古人認為中葯並沒有嚴格的儲存年限要求,我們不能說放置了一年兩年的葯材就會比新鮮的葯材質量差,恰恰相反,在中葯裡面很多葯材還有“陳放”的要求,就像窖藏的酒一般,歷久彌新、愈陳愈好。
4、煎好的葯要當天服用
和乾燥的原葯材不同,煎煮好的葯材一般是不建議放置的,最好趁熱服用。所以古人煎煮葯材一般都是現煎趁熱喝,這樣才能發揮最好的葯效。
現在很多人為了方便都會選擇中葯代煎,一次就煮出一星期甚至更長時間的葯液,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因為中葯材的有效成分一旦被提取後就會變得極不穩定,各種復雜的成分混合在一起很容易發生變化,或揮發、或分解、或氧化等等都不得而知,會一定程度上影響葯效。
再者,一般中葯煎煮後不會經過消毒滅菌的處理,自然環境中的細菌病毒很容易在葯液中滋生,假如喝了變質污染的中葯,恐怕不但不能治病,還會損害健康。
5. 中葯的儲存時間多久
中葯對於身體保健以及一些滋補功效都是比較有利的,尤其是身體存在一些疾病或者不適症狀的時候,通過中葯的方式進行調理,可以有效的預防和解決一些副作用問題,但是大家再利用這些葯物治療的時候,也不能夠忽略中葯的正確保存方法,以及他的這些保存時間。
首先,我們要了解代煎中葯湯劑的包裝形式。目前代煎的中葯湯劑最常見的包裝是真空密封包裝,其次也可用患者自己提供的器皿來盛放。
不同方劑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存放,通過觀察葯汁的變質程度,分別記錄臭氣、混濁、生霉及酸度等測定項目。結果發現,溫度越高葯液變質越快,在氣溫較高的季節里,室溫在25℃以上,一般湯劑保存不超過2天,如果冷藏,則一般保存7天不會有變質現象。另外,不同方劑即使在同一條件下,變質程度差異也較大,若葯液內澱粉、蛋白質、糖類等成分含量較多,則變質更快。
為了保證葯品使用安全,密封真空包裝的中葯湯劑保存的最佳溫度為0~5℃,保存時間為7~14天,但最好不要超過7天。一方面是因為湯葯煮好後,在拿回家冷藏前常有半天到一天的室溫保存,這會「加速」葯湯變質;另一方面,煎煮的葯湯里若含有全蠍、蜈蚣等動物類中葯或熟地、黃芪等糖分含量較高的中葯,也會影響保存時間。若發現葯液袋鼓起或葯液變味,有氣泡等異常現象則屬變質,不可服用。
如果是用自己提供的器皿來盛放的中葯湯劑,一般不建議隔夜服用,即使放置在冰箱冷藏室中,也不應超過3天,以免葯液變質影響健康。
6. 中葯怎麼保存能保存多久 中葯的保存方法以及保存時間
1、中葯存放時間與中葯的狀態有關,不可一概而論。
2、普通的中葯葯材,置於合理的溫度和濕度的環境下,可以保存1年以上,部分葯材,可以放置數年。煎制後的中葯應該及時服用,如果在空氣中放置過長時間,會導致中葯變性,失去葯效,甚至還可能會滋生細菌,服用後會導致胃腸道細菌感染;如果中葯煎制後進行真空包裝並置於冰箱中,可以保存1-2周。此外,如果要更長時間的保存,可以製成丸劑,可保存較長時間。
3、中葯應即制即服,一般不建議隔夜服用中葯湯液,即使放置在冰箱冷藏室中也不要超過3天,避免葯液變質,影響健康。
7. 中葯熬好了放在冰箱可以保存多久
保存1-3天。
熬好的中葯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由機器煎煮而成的,以塑料袋密封,這種中葯一般來保存的時間相對比較長,可以達到7天左右。由於塑料袋密封比較,所以不容易腐敗變質。而自己熬制的中葯,由於密封條件差,再加上冰箱內細菌相對比較多,所以非常容易腐敗變質,通常情況下保存1-3天。
保存:
1.普通中葯的存放。中葯含有水分,如放在太陽直曬的地方,容易蒸發水分,影響葯效。建議中葯不放在太陽直曬的地方,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中葯紅花等太陽直曬可能變色,影響葯效,需要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
2.貴重葯材保存。冬蟲夏草含有水分,容易發霉,可用紙封包,冷藏保存。西紅花易變色、易受潮,可存放在不透明玻璃瓶。人參易蟲蛀、易發霉等,可存放在密封的盒子中。
8. 買回來的中葯材能放多久
中葯可以放多久需根據中葯性質、類型,以及存放環境等因素而定,不可一概而論。通常情況下中草葯在乾燥、通風良好的環境下可存放3-6個月甚至更長,而熬制好的中葯湯劑存放時間較短,中成葯則根據葯品保質期存放,切忌服用過期葯物。
一、中草葯:
1、葯材:若為採摘或中葯鋪購買的中草葯葯材,放於乾燥、通風良好的環境中可保存3-6個月,部分可放置1年及以上。存放時間較長的葯材使用前需要觀其色、聞其味,以防發生霉變或生蟲,如發現異常則不建議繼續使用;
2、湯劑:若為已經熬制好的中葯湯劑,則建議最好當日或至多次日服用完畢,以免葯效降低。若患者因為工作繁忙而需要一次熬制較多湯劑,可將其用保鮮膜覆蓋後放置冰箱冷藏保存,超過3天後不建議再行服用。另外建議患者在葯店購買代煎的袋裝中葯,相對更為方便省時,代煎中葯密封保存期限在7-14天,但建議以不超過7天為宜。
二、中成葯:
中成葯包括丸劑、散劑、丹劑等多種類型,患者可根據購買日期和保質日期決定存放時間,一般在1-2年。如發現過期,需要避免服用,以免造成不適和身體危害。
9. 中葯的保質期 是多久
中草葯有保質期。
盡管中葯材並沒有相關保質期規定,但並不能說明中葯材就可以無限期地保存。有些市民認為中葯材越陳越好,甚至盲目收藏,這是一種誤區。中草葯在保質期內,且採用了適當的保存方法,才能真正保質。
一旦中草葯質量下降,葯效降低,起不到治病救人的作用,自然無法「保值增值」,收藏也毫無價值。只有通過適當合理的保存方法,才能讓中葯材保質。
大部分常見中葯材應放在陰涼通風乾燥處保存。像冬蟲夏草、人參等高檔中葯材,可以放在冰箱零下5度的環境內儲藏。不過,也有一些中葯材確實越陳越好,像陳皮等中葯材,一般需要存放5年以上,葯效更佳。
大部分中葯材最好趁早食用,一旦葯材質量下降,葯效降低,有時非但起不到保健養生作用,還會影響身體健康。不要做「囤葯族」,中葯材最好用多少、配多少。
(9)中葯存放多少時間擴展閱讀
1、草本葯物飲片保質期2年
草本葯物一旦製成了飲片,葯效就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減退,其保質期不應超過2年。
就拿人參這樣的草本葯物來說,草本葯長在地里的時間越長可能效果越好。但一旦被挖出來,製成了飲片,葯效就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減退,存放1年以上,有效成分丟失20%~30%。
大黃存放5年以上,其中具有葯用價值的成分蒽醌類化合物就會全部失效。當歸、枸杞等含有大量脂肪油、黏糖成分,雖然不容易被蟲蛀,但時間一長極易「走油」,就是表面會出現油一樣的物質,這樣的中葯就完全沒有了葯效。
2、木本葯物保質期4年
木本葯物的保質期可以長至4年。但專家在研究中發現,一些葯材的儲存時間長了,雖然外觀上沒有變質現象,但療效卻會降低。
薄荷、藿香紫蘇等含揮發性成分的葯材,如儲存過久,香氣的散發就會嚴重影響葯的質量,從而降低療效。
10. 中葯的保質期一般為多久
當很多人生病之後會根據病情選擇用中葯進行治療的,根據不同的疾病使用的中葯也會有所不同,在治療很多疾病的時候中葯有著特殊的功效。當然中葯也有著獨有的特性和保質期,在保存中葯的時候根據不同的中葯以及中葯的保存狀態,保質期也會有著一定的區別,當中葯變質之後就不能在使用了。
1、煎好的中葯能放多久
目前代煎的中葯湯劑最常見的包裝是真空密封包裝,其次也可用患者自己提供的器皿來盛放。
研究發現,溫度越高葯液變質越快,在氣溫較高的季節里,室溫在25℃以上,一般湯劑保存不超過2天,如果冷藏,則一般保存7天不會有變質現象。另外,不同方劑即使在同一條件下,變質程度差異也較大,若葯液內澱粉、蛋白質、糖類等成分含量較多,則變質更快。
2、乾的中葯能放多久
通過現代葯理學的研究手段發現,大黃中的蒽醌苷類物質是其發揮瀉下作用的主要成分,但是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蒽醌苷類物質會逐步地被水解為蒽醌的苷元,瀉下作用就會逐步地減弱。
中葯放置時間過長有效成分會丟失,所以它的葯效也會明顯降低,中葯在儲存過程當中常常會出現一些變異的現象,比如說容易被蟲咬、發霉、腐爛、變色變味等,所以中葯是有保質期的,不是放置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中葯變質的因素
溫度
葯材在溫度方面都有一定的適應范圍。溫度過高過低都會使葯材質量發生變化。當溫度在35度以上時,含脂肪的葯物就會因受熱而使油質分離,從而少油;含揮發油多的葯物也會因受熱而使芳香氣味散失;動植物膠類和部分樹脂類葯物,受熱後又易於發軟、粘連成塊或融化。
溫度在20~35度時,由於有利於蟲害、黴菌等孽生繁殖,而使某些葯物生蟲、發霉以至變質。
濕度
濕度是指空氣中水蒸氣含量多少的程度,也就是空氣潮濕的程度。葯物本身能否保持正常的含水量,與空氣的濕度有密切的關系。一般葯物的正常含水量約10~20%。如空氣中水蒸氣多,葯物大量地吸收水分而使含水量增加(受潮),就容易發生霉爛變質現象。
空氣
空氣含有多種成分,其中以氧氣最容易與葯物的某些成分發生化學變化,而影響質量。通常所見到的丹皮、黃精等的顏色變深,就是因為它們所含的鞣質、油質及糖分等與空氣中的氧氣接觸發生變化而形成的。
中葯常見變質現象
霉變
即發霉,系中成葯外表或內部生長黴菌的現象。
酸敗
亦稱酵解,即中葯經日光照射或高溫,產生發酵,變味,變色而不能葯用。
揮發
是指葯物在高溫下所含揮發油散失或走油;乙醇揮發後醇浸出物發生沉澱,從而使有效成分失去。
渾濁沉澱
是液體中葯的常見變質現象,中成葯的液體制劑在低溫條件下容易發生沉澱或變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