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里人口有多少
A. 山東省沂源縣東里鎮有多少個自然村
東里鎮位於沂源縣東南端,鎮駐地距縣城35公里。全鎮總面積130平方公里,七山一水二分田,轄64個行政村,5.3萬人,鎮區人口1.6萬人。東里鎮是省政府命名的省級中心鎮,先後被評為 「國家級環境優美鎮」、 「省級文明鎮」、省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和「省級旅遊強鄉鎮」。境內交通便利,距濟青高速張家坡出入口10公里,省道韓萊公路貫穿全境,正在建設的晉豫魯鐵路縱貫南北12.5公里,並預留客貨兩運站一處。
東里鎮歷史文化悠久,是西漢時期東安郡所在地,是抗戰時期國民黨山東省臨時政府駐地,自古是商賈雲集之地。境內有唐朝皇家寺院唐山寺和隋唐摩崖石刻等文物遺跡。東里鎮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民風純朴,地處群山環抱之中,山東最大內陸河—沂河境內蜿蜒穿過20公里,最寬闊處達400米,具有旅遊度假、養生養老投資的深厚潛力。
B. 東里鎮的廣東汕頭澄海東里鎮
東里鎮澄海區轄鎮,地處韓江支流出海口,位於區境北部,南瀕義豐溪於潮安、澄海、饒平、南澳四市縣的交匯處。全鎮總面積35.82平方公里,1996年人口7.15萬,下轄22個村委會,24個自然村,7個居委會。據傳宋末元初(公元1240-1279)已有閩南漁民在此定居,以漁鹽為業。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設水軍營境;元朝初(公元1279-1368年)設鹽場管勾司;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創水寨城為軍營,屬海陽縣。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屬饒平縣,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屬澄海縣。因境內有一小溪通過,溪西有沙壟,壟上小村名西壟,溪之西為西隴,溪之東為東隴。清末東隴易名東里,故名。1914年稱東里鎮,民國28 年至35年(1939—抗日戰爭時1946)澄海縣政府一度遷此。1949年改稱東隴鎮,屬蘇北區,1953年屬縣三區,1958年屬蘇北公社,1961年分設鹽鴻、十五鄉(蓮華)、東隴公社,1964年東隴分設東隴鎮和東隴公社,1969年並為東隴公社,1971 年改稱東里公社。1974年分東里鎮和東里公社,1980年並東里鎮。鎮人民政府駐鎮區東河大街。地處韓江下游平原,耕地面積1015公頃,沙質土,主種水稻,花生,生柑,甘蔗。距離汕頭機場16公里,廣梅汕鐵路汕頭站21公里,萊蕪港集裝箱碼頭20公里;國道324線、省道安黃公路在境內交合,水陸空交通便利。旅外僑胞7萬多人,是著名的僑鄉之一。
附: 鎮區在澄城鎮東北12公里。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1.9萬。潮澄饒三縣(市)要沖,是閩粵贛(gàn)三省重要水陸交通運輸轉運點。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粵海關稅館在此設正稅口,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已是一個初具規模之商埠,至今,已發展為潮汕工藝美術品口基地。現有塑料製品、涼果、毛織、服裝、抽紗、木雕、竹器、傢具等30家工廠,產品遠銷美國、德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新建南湖商場為潮澄饒三縣(市)農副產品集散地。324國道經此。 改革開放以來,東里鎮經濟發展較快,逐步形成了以工貿為主體,以農業為依託,外向型、基地式的發展格局。東里鎮曾是名揚海外的「通江總匯」之地,素有「百載商埠」的美譽,商貿十分發達,逐步發展為鄰近區域的商品貿易集散地。
東里鎮現有各類工業企業1000多家,並已逐步形成了五金機械、食品、工藝、服裝紡織、塑料橡膠五大支柱行業,三資企業30多家,年創產值近10億元。東里鎮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工業區設施配套齊全。鎮自來水廠日產水量2萬噸,正在籌建的第二水廠設計日產水量15萬噸。區域內有110千伏變電站一座,火力發電站兩座,年發電量4800萬千瓦時。程式控制電話近兩萬門,「視聆通」、「網際網路」、「電子商務網」等網路也已開通。東里鎮在搞好投資硬環境建設的同時,還制訂了一系列優惠的政策,並以優質的服務營造出良好的投資軟環境,吸引了大量海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辦廠。
東里鎮農業生產也十分發達,建立了面向國內外市場的水果、水產、禽畜生產出口基地。名聞遐邇的「樟林林檎」種植面積達到2200公頃,以石丁、和洲等專業村的三鳥飼養基地初具規模。 1. 東里三中(中學)
學校創辦於1993年9月,2001年6月被評估為區「達標學校」,2002年6月成為區初中首批「一級學校」之一,2005年7月原樟林中學並入學校,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
2.蘇北中學 蘇北中學創辦於1946年。系由民主人士陳卓凡先生倡議,原蘇北區各鄉集資、海外僑胞贊助建成。初稱「澄海縣私立蘇北中學」,著名教育家、書法家王鼎新先生為首任校長。1953年改為公辦,稱「澄海縣第三初級中學」。1959年1月改名為「汕頭市蘇北中學」,同年11月改稱為「澄海縣蘇北中學」。文革期間易名為「燎原戰校」、「東里中學」。1984年秋恢復「澄海縣蘇北中學」校名。2003年4月改稱為「汕頭市澄海蘇北中學」。
3.東里中學
東里中學創辦於1980年。學校由原東里工辦小學改辦初級中學,定名「東里聯合初級中學」,簡稱「東里聯中」,最初校址在東里元亨街元亨祠,第一任校長是周繼澤校長。1982年,東里聯中開辦「業余夜高中」,起初承擔幹部職工學歷培訓,後面向社會招生(夜高中於2004年停辦,共計20屆)。 1984年,學校改名「東里鎮初級中學」。翌年,東里鎮政府開始籌建明德新學校。1987年9月,學校遷至明德新校址。1988年9月,學校創辦首屆職業高中班,改名「東里職業中學」,簡稱「東里職中」。2001年9月,根據上級的要求,學校改名「東里中學」。2002年8月,東里中學再次遷到現址辦學;2005年6月30日,學校通過區教育局的督導和評估,成為澄海區一級學校。
學校本學年度(2006—2007學年度)有50個教學班,學生3071人,其中初中教學班19個,學生1161人,高中教學班31個,學生1910人,高中在校學生數居全區面上中學第一。
4.東里四中
澄海東里第四中學現位於東里鎮東里新橋東側,是一所創辦於1998年8月的農村初級中學。原校址在東里鎮南和大道中段東側,2002年8月根據東里鎮教育布局調整的需要,與東里中學校址對調。2003年12月被評為區「達標學校」,2004年12月被評估為區「一級學校」,2005年3月被評為區「雙優學校」。
校佔地13249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220平方米,計有辦公樓一座;二層教學樓5座,計教室22間;實驗樓一座,計實驗室和儀器室4間;師生食堂一座。2006~2007學年度共開設22個教學班,學生總數1317人,主要招收南洲、和洲、鎮三、新興、觀一、南社、東和、頭沖等小學的學生
5.東里小學
天後宮,新興街古港,觀一秦牧故居,樟林古港紀念碑及紅頭船陳列館……
樟林西塘,嘉慶四年,於潮州府澄海縣樟林寨城裡,出現了一落院宅——「西塘」。至光緒年間,為南社洪家購得,廷師按蘇州園林式樣擴建。地雖畝余,亭榭樓閣,假山蓮池,客廳書房,園林花木莫不具備。自此譽之「潮之名園」,可見其韻致不亞於拙政之大觀。
樟林古港舊址,是紅頭船的啟航聖地。這里曾是清代的「海上門戶」,當年北通福建、台灣、杭州、寧波、上海等地,南達越南、暹羅、馬來西亞、婆羅州、印尼等。潮人先民都從這里飄洋過海到東南亞諸國僑居和通商。早在康熙年間,清廷初弛海禁,商民集資造船出海,第一艘紅頭船出海就從樟林駛出。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四代皇帝這100年間,從樟林古港乘坐紅頭船飄泊到暹羅的潮人有150萬人之多。
C. 汕頭有幾個區,分別叫什麼,各區有幾個鎮,分別叫什麼
金平區
人口:744600人,面積:108.71平方公里,轄17街道、166個居委會:金砂、東墩、東方、大華、石炮台、金廈、廣廈、歧山、月浦、新福、烏橋、光華、永祥、海安、同益、鮀蓮、鮀江街道。
龍湖區
人口:380000人,面積:103.58平方公里,轄5街道2鎮、32個村委會和78個居委會:珠池、金霞、新津、龍祥、鷗汀街道和外砂、新溪鎮。
澄海區
人口:725600人,面積:345.23平方公里,轄3街道8鎮、131個村委會和45個居委會:鳳翔、澄華、廣益街道和蓮上、蓮下、蓮華、東里、溪南、鹽鴻、上華、隆都鎮。
濠江區
人口:277300人,面積:134.88平方公里,轄7街道、60個居委會:達濠、馬窖、礐石、廣澳、濱海、河浦、玉新街道。
潮陽區
人口:1619500人,面積:667.60平方公里,轄4街道和9鎮、178個村委會和93個居委會:文光、棉北、城南、金浦街道和海門、河溪、和平、西臚、關埠、金灶、谷饒、貴嶼、銅盂鎮。
潮南區
人口:1246000人,面積:596.42平方公里,轄1街道和10鎮、167個村委會和65個居委會:峽山街
道和井都、隴田、成田、司馬浦、陳店、兩英、仙城、臚崗、紅場、雷嶺鎮。
南澳縣
人口:72700人 面積:108.00平方公里,轄3鎮、33村委會和5居委會:後宅、深澳、雲澳鎮。
D. 東里鎮網門仔村多少人口
摘要 六普時數據
E. 東里鎮的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9544 男 15144 女 14400 家庭戶戶數 10229 家庭戶總人口(總) 29395 家庭戶男 15050 家庭戶女 14345 0-14歲(總) 6165 0-14歲男 3275 0-14歲女 2890 15-64歲(總) 20874 15-64歲男 10692 15-64歲女 10182 65歲及以上(總) 2505 65歲及以上男 1177 65歲及以上女 132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9031
F. 東里鎮的轄區人口
東里鎮轄64個行政村,總人口5.2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9‰,全鎮少數民族有回族,人口為420人,佔全鎮總人口的7.9‰。全鎮有江、何、曹、耿、王、李、翟、劉、楊等65個姓氏,其中翟姓最多。
經濟發展第一產業
1946年糧食畝產僅100公斤,實行土地改革後,1949年糧食畝產180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達到400公斤,總產達到1280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有了極大提高。 在此基礎上,全鎮農民科學種田,到1980年糧食畝產達到580公斤。為擴大耕地面積,1978年開展大規模農田基本建設,使旱澇保收田擴展到800公頃。
1990年以來,實行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林果業。經過調整,全鎮糧經比例達到1∶9,形成以葡萄、蘋果為支柱,黑李子、金太陽杏、優質桃、紅將軍蘋果和柿子等名優品種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林果總面積達到3000公頃,其中葡萄1666公頃、蘋果1000公頃、 其他干鮮果333公頃,年產各類果品10萬噸,年收入突破億元大關。在結構調整過程中, 注重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果品質量檔次不斷提高,所產葡萄2001年1月通過山東省農業廳的檢測認證, 被確定為無公害農產品。2001年8月,召開東里鎮無公害葡萄新聞發布會,東里鎮成為山東省首家無公害葡萄基地。在調整農業結構的同時,積極進行配套服務,抓果品的貯存、加工、運輸,實現果品二次增值。先後建成果品保鮮庫450多個,貯存能力達6萬噸;全鎮果品營銷專業村23個、專業戶105戶, 從事果品營銷人員1500多人。果品批發市場達20多處,成為沂蒙山區果品集散地。
2000年底, 全鎮農業總產值1.5億元,其中種植業2000萬元,林果業總產值11000萬元,畜牧業總產值2000萬元。
第二產業
建國前,僅有水泥、缸瓦、製鞋等零星私營手工業,建國初手工業作坊大部分停工。1961年建成農機廠、農具廠、交通運輸廠、建設用具廠4家小型工廠,從業人員1000人,固定資產30萬元。1978年,全鎮工業項目發展到20個,年產值20萬元, 利潤13.5萬元,從業人員達420人。1980年後,又先後辦起了東里鎮皮毛廠、東里鎮水泥廠等21個企業項目,其中所產皮革產品暢銷全國30多個地區;皮毛廠生產的挖花掛毯,有各種圖案,技藝精湛,遠銷澳大利亞、英國等十多個國家。1986年,該廠為國家創外匯110萬元,創產值150多萬。永新實業公司成立後,形成以果品為龍頭,以皮革、鋼材、橡膠產品為輔的工業格局,年產值1500萬元,創利稅100萬元。19 96年華聯礦業有限公司成立後, 工業規模逐漸擴大。2000年投資620萬元對華聯公司進行多項技術改造, 投資180萬元籌建華聯石英有限公司。2000年華聯公司生產鐵精粉33萬噸, 產值7000萬元,利稅1200萬元。2000年,投資1.2億元擴大永新規模,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的匯源公司濃縮汁生產線投產。2000年,全鎮共有企業397家,第二產業從業人員2239人,實現產值2.5億元,利稅1500萬元。
第三產業
東里鎮地處臨沂、萊蕪、淄博市三地交通樞紐位置。建國前,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客貨運輸等行業較多,各類店鋪達50多家。建國初,東里鎮有規模較大的供銷合作社,隨著集體商業日益壯大,從業人員有2300多人。1953年,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各種私營商業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以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客貨運輸業日趨繁榮。1988年,有國營網點20多處,集體網點63處,個體網點發展到1000戶。 此外,農村尚有各類從事個體經營的商販450多戶。進入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服務網點大多數實行集體承包或私人承包。鎮政府為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不斷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為第三產業發展創設優良的環境,先後建起東里、韓旺、水北、柴家莊4個農貿市場,在東里鎮駐地開發商業街2條,果品批發市場450處。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私營工商戶達到516戶,私營企業47家,個體運輸戶227家, 其中客運戶45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100人,年末固定資產總值0.85億,實現總產值2400萬元,創利稅160萬元。
特色產業
東里鎮現為山東省首家無公害葡萄生產基地,果品的生產成為東里鎮的經濟特色。果品業的生產帶動了第一、二、三產業的興起。東里皮毛產品,如皮毛褥、皮大衣等遠銷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頗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
工業經濟實力不斷壯大
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實施「環保工業立鎮」戰略,逐步打造效益型、節約型、環保型、生態型工業產業結構。一是培育發展骨幹企業,重點培育了華聯、匯源兩大骨幹企業。華聯公司是一家以鐵礦石開采加工為主的企業集團,其中采礦企業年產鐵精粉60萬噸,同時控股華聯金屬、格賽博等五家企業,年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利稅4億元。匯源公司年產濃縮果汁1.5萬噸,加工牛奶2萬噸,年實現銷售收入2.5億元,利稅3000萬元。二是壯大企業群體,拓寬民營企業發展空間。華朋源塑料製品、和美華化工、匯寶顆粒飼料、匯東新型建材、開成礦業等一批民營企業實現膨脹發展,全鎮目前擁有各類民營企業8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1家。三是優化工業發展環境,出台了一系列工業及招商引資獎勵政策,極大的推動了工業經濟發展。2008,全鎮實現工業銷售收入54.5億元、利稅10.6億元、利潤7.2億元。
綠色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
一是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全鎮現有林果面積5萬畝,糧經比例1:9,建成了紅富士蘋果、葡萄、優質桃等果品生產基地,年產各類果品50餘萬噸,優質果品率達到80%以上。畜牧業方面建立了「康泰現代化奶牛養殖場」、「優質波爾山羊養殖繁育基地」等規模化養殖小區,全鎮奶牛存欄量達到1000餘頭,波爾山羊等各類畜禽存欄達到100萬余只(頭)。二是農業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實施農業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延伸農業產業鏈,現有匯源果汁、華聯果業、和美華農業協會等龍頭企業,大型氣調保鮮庫、儲藏庫400餘座,全鎮果品貯藏、加工率達到90%以上。三是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近五年來累計投資4600萬元,新修、改善硬化道路200餘公里,實現了硬化道路「村村通」,底解決了農村行路難的問題;建成大型節水灌溉工程36處,「四小」水利工程5000多個,擴大和改善灌溉面積2萬畝;同時鋪開了優質飲用水「村村通」工程,解決了36個村、3.5萬人的飲用水安全問題;鋪開並完成850處「一池三改」工程,累計建池3000多個;徹實施了20個生態村建設,群眾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生態、旅遊和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
一是集中開展了「打造生態高地、建設美好家園」活動。加快植樹造林工作步伐,全鎮林木覆蓋率達到50%。實施主幹道「美化綠化亮化凈化」工程,建設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立健全了衛生保潔工作機制、垃圾清理處理機制、監督考核機制。積極推進礦山資源和能源節約,依法開展了礦山開采秩序綜合整治活動。二是以啟動旅遊服務業發展為主線,完善旅遊發展規劃,各類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完成了唐山景區一期工程建設,唐山寺、龍紋圖騰、摩崖石刻等景點得到逐步開發。三是以爭創旅遊強鎮為目標,扎實推進中心鎮建設。建立了政府引導、市場融資、多元投入「三位一體」的投資機制,構建城鎮發展框架,實施了沂河綜合治理、鎮駐地綜合改造等重點工程,建成了東里小商品批發市場,鋪開了東里老街商業文化一條街建設等工程。四是積極繁榮商貿服務業。制定實施了稅收減免政策、納稅人獎勵辦法,有效的激勵了餐飲、運輸、建築等產業發展,截止目前全鎮個體民營經濟戶達到2000餘家 。
2004年,東里鎮把握加快發展這一主題,以建設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遊名鎮、農業產業化大鎮和全市經濟強鎮為目標,狠抓各項工作落實,經濟和社會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就。 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8.9億元, 增長35%;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5億元4.2億元和3.2億元, 分別增長8%、45%和3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000萬元,增長7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00元,增長16%。 工業經濟取得突破性發展。全鎮工業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實現歷史性突破,實現工業利稅3.5億元,利潤2.5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億元,經濟總量突破8億元。突出抓好華聯工業、 匯源工業和民營經濟3個經濟小區建設,著力培植壯大華聯、匯源等骨幹企業,華聯公司利稅過億元,排全市明星企業第23位,匯源公司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 農業產業化水平顯著提高。依託匯源公司龍頭企業,大力抓好標准化規模養殖小區建設,奶牛存欄量達到2000頭,初步建成優質奶牛養殖繁育基地;實施果業產業化經營,拉長產業鏈,新建儲量2000噸以上大型保鮮企業12處,儲鮮能力達到12萬噸;努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 投資380萬元新建人畜用水工程12處,發展四小水利工程1000處,擴大和改善灌溉面積2600畝,積極改善農民群眾生存環境,提高農民群眾生活水平,大力推動新型農村家園建設,建成「畜沼果」生態家園示範戶200個。 商貿名鎮建設步伐加快。切實抓好城鎮規劃,完成了城鎮發展建設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全年硬化道路78.5公里,實現了硬化道路「村村通」。以美化、亮化、綠化城鎮為目標,深入開展鎮駐地面貌和道路域綜合治理,全面鋪開城鎮綜合改造、無公害批發市場和九頂蓮花山旅遊開發工程建設,不斷推動商貿、旅遊等產業發展,全年完成基礎設施投資3600萬元。 精神文明和社會事業全面推進。積極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扎實開展了文明鎮、文明村莊創建活動;突出抓好計劃生育村民自治、流動人口管理和計劃外人口控制,2004年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5.05‰,計劃生育率達到99.3%。健全完善公共醫療衛生體系,籌措資金260萬元,實施了鎮衛生院改造工程和村級衛生室規范化建設;積極推進教育初步現代化,投資500萬元完成了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全面啟動中小學校布局調整和資源整合。 努力保持;會和諧穩定。高度重視群眾利益保障機制建設,配齊配強信訪幹部隊伍,建立健全信訪工作機制,嚴格落實領導幹部「一崗雙責」、公開接訪包案責任制;積極開展政法工作;大力加強安全生產「雙基」工作,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不斷強化農村困難群體救助體系建設,認真做好救災救濟和民政優撫工作,社會保障功能進一步增強。
G. 天津市東麗區有多少人口
天津市東麗區,
有常住人口75.79萬人。
東麗區,隸屬於天津市,地處津濱發展主軸,東接濱海新區核心區,西連中心城區。全境東西長30公里,南北寬25公里,總面積477.34平方公里,其中225平方公里納入濱海新區。東麗區屬溫暖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
東麗區下轄11個街道,常住人口75.79萬人
H. 東里鎮的介紹
東里鎮澄海區轄鎮,地處韓江支流出海口,位於區境北部,南瀕義豐溪於潮安、澄海、饒平、南澳四市縣的交匯處。全鎮總面積35.82平方公里,1996年人口7.15萬,下轄22個村委會,24個自然村,7個居委會。
I. 東里鎮吳家北峪村有多少人口
東里鎮吳家北峪村這里的村民只有1000戶,人口5000人
J. 雷州市東里鎮屬於哪個縣
你好!東里鎮不屬於哪個縣,屬於雷州市下轄縣,歸雷州市直接管轄。
東里鎮位於雷州半島東部,又是東海岸的一個小半島,面積136.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5萬畝。下轄21個管理區,132個自然村,人口67276人。鎮政府所在地——東里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