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文鎮有多少人口
Ⅰ 華容分別有哪幾個鄉鎮
華容鄉鎮簡介
華容縣城:位於縣境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3′56〃,北緯29°31′46〃。三國吳太帝黃龍元年(229)於今縣東二里是置安南縣。隋煬帝大業十年(614)縣城遷河西,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遷今城東紫港口,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因避水患,復遷河西故址。民國以前,縣、城同名,通稱華容;民國元年(1912年)稱章台鎮,1950年稱城關鎮。縣城得名來源於春秋時楚所築章華台、容城。2000年,縣城建成區面積1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萬人。規劃面積25平方千米,其范圍:東起勝峰鄉石伏村,西抵馬鞍山,南達護城鄉麻里泗集鎮,北至萬庾鎮石山磯。
萬庾鎮:位於縣城北7.5千米處。建國前屬萬庾鄉。建國後為第4區區轄鎮,1956年撤區並鄉時為萬庾鄉。1958年屬護城公社,1961年從護城公社劃出,成立萬庾公社,1984年改為建制鎮。面積96.7平方千米,10495戶,總人口40289人。原轄29個行政村,275個村民小組。現轄26個村,2個漁場,1個居委會,264個村民小組。
宋家嘴鎮:據史籍記載,隋代全縣版圖為十都,宋家嘴即為都埠之一。初為宋姓人戶聚居地,故名。原址在今鎮區下游2里許的藕池河堤上。1953年整修大堤時移於今地。建國前屬清涼鄉,解放初屬3區,後改隸鯰魚須區,1956年撤區並鄉,定名宋市鄉,1958年隸屬護城公社,1959年改鯰魚須公社,1961年從鯰魚須公社劃出建宋市公社,1983年2月社改鄉,隨後改為建制鎮。面積40.4平方千米,總人口21230人。轄13個村、2個場、1個居委會、153個村(居)民小組。
鯰魚須鎮:建國前屬清涼鄉。解放後,今鎮域范圍建為准里、時家、保安、黃洋、普賢5鄉及鯰魚須鎮,隸3區,後改為鯰魚須區,1956年撤區並鄉,改為時家圻鄉,鯰魚須鎮升為縣屬鎮。1958年公社化時屬護城公社,1959年分為鯰魚須公社,1961年再與宋市公社分開,建為鯰市公社。1966年鎮區復為縣屬鎮。1969年鎮區並入鯰魚須公社,1980年鎮、社分家,鎮區復為縣屬鎮。1984年,鎮、鄉合為鯰魚須鎮。普賢岡集鎮。
北景港鎮:位於華容縣南部。轄區舊名禹甸垸,原為牛氏湖、西湖及藕池河灘塗、淤洲。1902年前後由各地流入縣境的移民組織開墾。取《詩經》「自古南山,神禹甸之」之義,名禹甸垸。建國前屬景港鄉,建國後劃為景港、橫洲、中嶺、北嶺、禹九等鄉,屬2區;1956年撤區並鄉為景港鄉;1958年與新河鄉合並成立新景人民公社,1961年規模縮小,定為景港公社。1984年,為北景港鎮。面積75.7平方千米,總人口39227人。轄27個村、兩個漁場、1個林場、2個街道居委會。鎮區北景港,早期街道建於藕池河堤上,1953年為整修河堤遷入堤內;1951年即建為2區區屬鎮,1956年為縣屬鎮,1958年改為社屬鎮,1966年再度為縣屬鎮,1969年復為社屬鎮,1980年恢復為縣屬鎮,1984年與景港公社合並,為北景港鎮鎮區。
治河渡鎮:位於縣城東南。建國前屬板橋鄉,建國後建有潤德、黃蓬、紫南、登瀛、方城5鄉,隸1區。1956年撤區並鄉為潘家渡鄉,鄉政府設潘家渡。1958年隸華一公社,1961年規模縮小,建為潘家公社。1983年改名潘家鄉,1993年鄉政府移駐治河渡,由鄉改鎮,名治河渡鎮。面積45.72平方千米,總人口26597人。轄14個農業村,2個居委會,2個漁場。
三封寺鎮:位於華容縣東部。建國前屬板橋鄉。建國後,先後劃屬4區和1區。1956撤區並鄉,改為三封寺鄉。1958年成立全縣第一個人民公社,取名華一公社,1961年公社規模縮小,置三封公社。1984年設三封寺鎮。面積75.8平方千米,人口31136人。轄20個村、1個漁場、1個林場、1個居委會。鎮區三封寺。
注滋口鎮:位於縣境南端,北距縣城32千米。原屬洞庭湖洲,建國初屬華容縣第9區,1956年撤區並鄉後稱隆西鄉。1958年隸屬幸福公社。1961年從幸福公社獨立出來成立隆西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84年隆西鄉與縣屬建制鎮注市鎮合並為注滋口鎮。面積61.12平方千米,總人口3882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3000多人。轄34個村(居)民委員會,247個村(居)民小組。鎮人民政府駐注滋口鎮區國慶路。
塔市驛鎮:位於長江中游南岸、華容縣境東北。建國前為塔市鄉,建國後為5區所轄,1956年仍為塔市鄉,1958年屬東山公社,1961年從東山公社分出,置塔市公社,1980年將鎮域東境部分村劃出建江洲公社,1983年社改鄉,6月建塔市驛鎮,1995年江洲鄉並入塔市驛鎮。鎮域轄22個村(場)、2個居委會。面積108.3平方千米,總人口31000人。新沙洲集鎮原稱江洲墟場,1976年前為塔市公社青泥大隊所轄,尚為一片荒洲;1980年建江洲公社,公社機關駐此,聚居人戶開始增多;1995年江洲鄉與塔市驛鎮合並,鎮政府仍駐此。
東山鎮:位於華容縣境東北部。鎮域明清時為文宣鄉,民國時期設三郎鄉。建國後建為繼林、祖光、煥榮、先金、錫、棟、紅烈鄉,隸5區。1956年撤區並鄉為三郎堰鄉。1958年成立東山人民公社,范圍包括今洪山頭、塔市驛、東山全境,1961年公社縮小,復稱東山公社。1970年將桃花山區劃出,設桃花山公社,1995年復並入東山。2000年設東山鎮。面積98.6平方千米,總人口28241人。鎮政府駐地三郎堰。
勝峰鄉:位於華容縣境北部。建國前屬板橋鄉,建國初建為板橋、梅伍、栗樹、黃湖等鄉,初屬4區,後屬1區。1956的撤區並鄉為勝峰鄉。1958年屬華一公社,1961年縮小至現在規模。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22829人,5846戶。轄19個村、場。鄉政府駐地毛家巷。
新河鄉:位於華容縣境西南部。建國前,為溝通赤眼湖進入牛氏湖,在鄉境新開一條河道,接通了華容縣城和北景港之間的水上運輸,故名新河口。建國前屬五合、三寶2鄉,後劃屬景港鄉。解放後建為開化、縣河、移靈、十三等8鄉,隸2區。1956年置新河鄉,1958年隸新景公社,1961年成現在規模。面積70.5平方千米,總人口3.934萬人。轄27個村、1個居委會。鄉政府駐新河口。
團洲鄉:位於華容縣境東南部。舊時屬洞庭湖洲。1977年冬,以消滅血吸蟲病相號召,設滅螺指揮部,組織全縣數萬民工圍垸滅螺,實際目的是圍湖擴田。1980年由指揮部轉為公社建制,名團洲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為團洲鄉。面積50.9平方千米,總人口23180人。轄15個村、4場、1個居委會;15個自然村取名依次以團字為頭,配「結、東、南、西、北、洲、建設、農、福、新、華、容」15字為村名。鄉政府駐團洲村。
護城鄉:位於華容縣城之南。因地勢環繞縣城,舊時置護城大垸,因以名鄉。鄉域建國前曾分屬章台鎮、萬庾鄉。建國後隸1區,後隸4區,1956年為護城鄉,1958年與萬庾、宋市、時家圻等鄉合建為護城公社,1961年縮小至現在規模,名護城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面積50.9平方千米,人口30284人。鄉政府駐地麻里泗,1993年成立麻里泗居委會。
新建鄉:位於華容縣西境。建國前屬梅市鄉,建國後建為保合、團城、西來等鄉。1956年為西來鄉,1958年屬東風人民公社,1959年改名操軍公社。1961年從操軍公社劃出,隸梅田公社,1972年從梅田劃出,建為新建公社,1983年更名為新建鄉。面積43.62平方千米。2000年全鄉總人口22713人。新建鄉政府駐迎祥垸。
南山鄉:位於華容縣中南部,距縣城13千米處。因舊時以縣境南部諸山通稱「南山」而得名。建國前為大乘鄉。建國後隸2區,1956年建為南山鄉,1958年為南山公社,1983年改為鄉。面積82.30平方千米,總人口22267人。轄27個村、場。鄉政府駐大乘寺。
終南鄉:位於華容縣南部。建國前屬大乘寺鄉,建國後建為魚口、夏家等6鄉。1956年名為終南鄉。後或稱公社、或稱鄉。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轄23個村、場,2個居委會。鄉政府駐地原為魚口,1991遷終南山。
幸福鄉:位於華容縣南部。建國前分屬岳陽縣仁義鄉和華容縣的東慶鄉。1952年劃岳陽縣部分區域屬華容,建為壩合、昭福、團山3鄉,隸9區。1956年建團山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因轄區內幸福高級社而得名。面積63.84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28個村場。鄉政府駐壩上。1970年建新洲農場,1980年改為新洲公社,駐地為新洲集鎮;1995年新洲鄉並入幸福鄉。
Ⅱ 請問樂清市有幾個鎮共有多少人口
截止到2015年12月7日,樂清市轄柳市、北白象、虹橋、淡溪、清江、芙蓉、大荊、仙溪、雁盪、磐石、蒲岐、南嶽、南塘、湖霧14個鎮。
截止到2018年末,樂清市戶籍人口為130.89萬人,其中男性為 68.26萬人,女性為62.63萬人,性別比為109.0:100。
(2)湖文鎮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樂清市:
樂清市,是中國浙江省轄縣級市,由地級溫州市代管。全市陸域面積1286.90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約270平方千米。地處浙南丘陵地區沿海小平原,東臨樂清灣與台州為鄰,南瀕甌江和溫州市區相望,地理坐標為北緯28°07′、東經120°57′。
樂清市經濟發達,是中國市場經濟發育最早、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南部柳市地區是中國著名的低壓電器之都,溫台模式的發源地。北部雁盪山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號稱東南第一山,為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獲「世界地質公園」稱號。
2017年6月,樂清市被命名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範縣(區)。2018年12月,入選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投資潛力100強,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中國最佳縣級城市30強。2019年10月8日,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入選2019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2019全國營商環境百強縣。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
旅遊景點:
雁盪山風景區
雁盪山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東北部海濱,山水奇秀,天開圖畫,是中國十大名山之一。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相繼榮獲國家級「衛生山、安全山、文明山」、「國家文明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世界地質公園」等稱號。
1996年雁盪山被列為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科學考察點,2005年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地質公園。
中雁盪山
中雁盪山,原名白石山,是雁盪山脈的趾部。坐落在樂清西南隅,南靠甌江七里港區,北鄰雁盪山景區,西倚永嘉楠溪江風景區,G15甬台溫高速公路、104國道從其南緣經過,甬台溫鐵路樂清站坐落於其境內,交通十分便利。
中雁盪山轄玉甑、西漈、三湖、東漈、鳳凰山、楊八洞、劉公谷等七大景區,總面積93.44平方公里,300多處景觀,景區以峰雄嶂險、飛瀑流泉、洞幽寺古、湖光山色、潭碧林翠著稱。
靈山風景區
靈山位於樂清市樂成街道城北社區,東連梅溪文化村,西鄰中雁盪山,北接永嘉楠溪江,從市中心北行近5公里的桃源口,有摩崖石刻「尋得桃源」4字,為進入靈山的大門。因山體呈現「靈山」字形而得名,境內有黃檀硐、龍台、雙秦、靈山頂、水飛谷五大景區。
景區最大的特點就是景隨水而活,水隨景而靈,它的靈魂在於水,素有一靈三奇五龍之稱。
Ⅲ 湖南省各個鄉鎮的人口數量有多少
炎陵縣轄6個鎮、8個鄉、1個民族鄉、1個國有農場、1個社會事務管理局,即:霞陽鎮35200、沔渡鎮1.45萬人、十都鎮1.22萬人、水口鎮15762人、三河鎮3萬人、鹿原鎮2.5萬人、壟溪鄉8300人
、石洲鄉5300人、策源鄉5900人、下村鄉8024人、中村鄉7627、龍渣瑤族鄉2241人、平樂鄉3000人、船形鄉8530人、東風鄉8900人
Ⅳ 四川眉山·仁壽縣有多少人口
1、概述
仁壽在秦屬武陽縣,隋文帝開皇十年改名仁壽縣。因梁為懷仁郡地,命名仁壽,寓意吉祥,又取仁義長壽之意。
仁壽縣總面積2606平方千米。總人口156萬人(2004年)。縣人民政府駐文林鎮,郵編:620500。代碼:511421。區號:0833。拼音:Renshou Xian。仁壽縣北距成都90Km,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7.4℃,年均降雨1009.4㎜,年均日照1196.6小時,無霜期312天。
2、行政區劃
仁壽縣隸屬眉山市,轄22個鎮、38個鄉:文林鎮、大化鎮、文宮鎮、高家鎮、富加鎮、汪洋鎮、鍾祥鎮、始建鎮、彰加鎮、慈航鎮、龍正鎮、北斗鎮、禾加鎮、中農鎮、祿加鎮、寶飛鎮、龍馬鎮、方家鎮、清水鎮、視高鎮、滿井鎮、黑龍灘鎮、虞丞鄉、寶馬鄉、青崗鄉、珠嘉鄉、古佛鄉、板燕鄉、觀寺鄉、鰲陵鄉、石嘴鄉、藕塘鄉、農旺鄉、玉龍鄉、塗家鄉、四公鄉、松峰鄉、合興鄉、曹家鄉、促進鄉、洪峰鄉、鴨池鄉、謝安鄉、城堰鄉、雙堡鄉、新店鄉、河口鄉、板橋鄉、天峨鄉、識經鄉、鳳陵鄉、元通鄉、向家鄉、中崗鄉、龍橋鄉、曲江鄉、里仁鄉、興盛鄉、兆嘉鄉、景賢鄉。
在這片熱土上,誕生了文武雙全的宋宰相虞允文,「東方梵高」石魯、著名畫家馮建吳兄弟和新中國地質事業奠基人之一黃汲清院士,歷代人才輩出,教育興旺發達。
耕地面積135.42萬畝,可供水量3.94億M3,可開採的地下水量1.2億M3,森林覆蓋率19.96%。煤炭儲量300億Kg,膨潤土儲量10億Kg,豐富的石灰石和生物資源均有工業開發價值。
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黑龍灘水庫譽為「西南第一海」、「成都後花園」,23.6K㎡的湖面鑲嵌著85個島嶼,龍岩、淡水現字天下一絕。牛角寨大佛號稱樂山大佛之父,1569尊石刻造像分布於全山,集儒、道、佛於一體的佛龕更是世界瑰寶。左青龍、右白虎的南宋虞宰相之墓保護完好,禾嘉中華溶洞群深達30Km,鍾乳石千奇百怪,岔洞妙趣橫生。
公路縱橫交錯。縱有213國道北接成都和雙流國際機場,南通樂山、自貢;橫有106省道西接成昆線和成樂高速路,東連成渝線及高速路;還有直通資陽、資中和威遠的省縣路網,交通四通八達。
城鎮設施齊全。縣城由3K㎡擴展到13K㎡,自來水日供能力8萬噸,天然氣日供能力10萬M3。通天梯、百樂湖、飛泉山、三大廣場和乾隆時期的奎星閣,展現出縣級名城英姿。
通訊便捷,供電可靠。國際電話、國際傳真、行動電話和intel網全部開通。程式控制交換機5萬門,行動電話1萬門,小靈通、無線尋呼、數據通信和IC卡用戶已過2萬。國家電網的220KV變電站1座、110KV變電站3座、35KV變電站9座,眉、樂雙電源供電,可靠率99.6%。
仁壽縣堅持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凡縣內外人員利用縣外資金、技術、知識產權在縣內興辦實業者,一律享受外資企業政策;建設期內,屬於縣級收取的各種地方性費用全免,高新技術產業投入營運後,十年內免收地方的各種行政性費用;專門機構「一站式」服務,「漏斗式」管理。一批國內知名企業如河南雙匯、峨電股份、中國農資、川紡集團、露莎皮革、全興集團、金鵝紡織、維韻電訊等入縣落戶。一些沿海市縣和省內發達地區與之結為友好夥伴。
特產:枇杷。有「中國枇杷之鄉」之稱。 豐水梨 。仁壽芝麻糕 。
知名人物:虞允文,抗金宰相 。何栗,狀元宰相。 石魯,畫家。 黃汲清,地質學家。謝宛妮, 大作家。
附:2000年人口數據,仁壽縣轄23個鎮、87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39846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文林鎮 112740 大化鎮 19977 文官鎮 35657 高家鎮 20136 富加鎮 33450 汪洋鎮 38060 鍾祥鎮 26220 始建鎮 25681 彰加鎮 20285 慈航鎮 16927 龍正鎮 24005 北斗鎮 17988 禾加鎮 26254 中農鎮 15114 祿加鎮 16100 寶飛鎮 19498 龍馬鎮 25230 方加鎮 29434 清水鎮 26653 鋼鐵鎮 12948 滿井鎮 16575 黑龍灘鎮 13432 楊柳鎮 23310 於丞鄉 6994 寶馬鄉 15959 花瓷鄉 9428 青崗鄉 13618 三溪鄉 9883 珠嘉鄉 15169 蜂蜜鄉15304 松林鄉7606 府君鄉7238 古佛鄉13339 板燕鄉12767 觀寺鄉12926 三峨鄉9936 中壩鄉3812 鰲陵鄉6285 千合鄉5133 花房鄉8487 五福鄉11802 石嘴鄉11758 藕塘鄉 11361 齊家鄉 10893 農旺鄉 9813 玉龍鄉 13747 大洪鄉 9998 塗加鄉 7059 大革鄉 6950 四公鄉 9053 永寧鄉 7346 松峰鄉 7623 大聯鄉 5410 碗廠鄉 9976 建新鄉 9070 合興鄉 9641 清泉鄉 6924 青石鄉 8253 曹家鄉 8947 謝山鄉 4404 鐵牛鄉 6944 騎虎鄉 9480 促進鄉 9667 鏵爐鄉 7647 勤樂鄉 6974 月橋鄉 7377 正興鄉 7260 洪峰鄉 5117 萬壽鄉 4206 古建鄉 5058 寶石鄉 7088 龍鳳鄉 9538 金耀鄉 6509 甘泉鄉 5205 鴨池鄉 7613 謝安鄉 7638 城堰鄉 5089 雙堡鄉 15561 石盤鄉 7606 新店鄉 8679 馬鞍鄉 7246 河口鄉 12225 板橋鄉 10583 天峨鄉 8126 識經鄉 7641 鳳陵鄉 8074 鶴鳴鄉 12033 天明鄉 9082 鶴立鄉 8503 復合鄉 10578 白鳳鄉 6179 元通鄉 18022 向家鄉 12775 龍江鄉 6400 中崗鄉 10707 龍橋鄉 10148 曲江鄉 8603 金雞鄉 7430 鳳梧鄉 11638 里仁鄉 14977 興盛鄉 13002 視高鄉 9667 團結鄉 3252 雙勝鄉 5787 兆加鄉 8409 景賢鄉 10200 金風鄉 4260 元正鄉 7098 光相鄉 9779 分水鄉 6196
Ⅳ 惠州博羅有幾個鎮叫什麼
惠州博羅有二十個鎮,羅陽鎮、龍溪鎮、九華鎮、九潭鎮、園洲鎮、石灣鎮、福田鎮、長寧鎮、橫河鎮、湖鎮鎮、響水鎮、平安鎮、柏塘鎮、楊村鎮、楊僑鎮、公庄鎮、石壩鎮、麻陂鎮、觀音閣鎮、泰美鎮。
Ⅵ 湖南華容縣一共有幾個鄉鎮分別都是什麼鎮呢
華容縣城:位於縣境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3′56〃,北緯29°31′46〃。三國吳太帝黃龍元年(229)於今縣東二里是置安南縣。隋煬帝大業十年(614)縣城遷河西,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遷今城東紫港口,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因避水患,復遷河西故址。民國以前,縣、城同名,通稱華容;民國元年(1912年)稱章台鎮,1950年稱城關鎮。縣城得名來源於春秋時楚所築章華台、容城。2000年,縣城建成區面積1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萬人。規劃面積25平方千米,其范圍:東起勝峰鄉石伏村,西抵馬鞍山,南達護城鄉麻里泗集鎮,北至萬庾鎮石山磯。
萬庾鎮:位於縣城北7.5千米處。建國前屬萬庾鄉。建國後為第4區區轄鎮,1956年撤區並鄉時為萬庾鄉。1958年屬護城公社,1961年從護城公社劃出,成立萬庾公社,1984年改為建制鎮。面積96.7平方千米,10495戶,總人口40289人。原轄29個行政村,275個村民小組。現轄26個村,2個漁場,1個居委會,264個村民小組。
宋家嘴鎮:據史籍記載,隋代全縣版圖為十都,宋家嘴即為都埠之一。初為宋姓人戶聚居地,故名。原址在今鎮區下游2里許的藕池河堤上。1953年整修大堤時移於今地。建國前屬清涼鄉,解放初屬3區,後改隸鯰魚須區,1956年撤區並鄉,定名宋市鄉,1958年隸屬護城公社,1959年改鯰魚須公社,1961年從鯰魚須公社劃出建宋市公社,1983年2月社改鄉,隨後改為建制鎮。面積40.4平方千米,總人口21230人。轄13個村、2個場、1個居委會、153個村(居)民小組。
鯰魚須鎮:建國前屬清涼鄉。解放後,今鎮域范圍建為准里、時家、保安、黃洋、普賢5鄉及鯰魚須鎮,隸3區,後改為鯰魚須區,1956年撤區並鄉,改為時家圻鄉,鯰魚須鎮升為縣屬鎮。1958年公社化時屬護城公社,1959年分為鯰魚須公社,1961年再與宋市公社分開,建為鯰市公社。1966年鎮區復為縣屬鎮。1969年鎮區並入鯰魚須公社,1980年鎮、社分家,鎮區復為縣屬鎮。1984年,鎮、鄉合為鯰魚須鎮。普賢岡集鎮。
北景港鎮:位於華容縣南部。轄區舊名禹甸垸,原為牛氏湖、西湖及藕池河灘塗、淤洲。1902年前後由各地流入縣境的移民組織開墾。取《詩經》「自古南山,神禹甸之」之義,名禹甸垸。建國前屬景港鄉,建國後劃為景港、橫洲、中嶺、北嶺、禹九等鄉,屬2區;1956年撤區並鄉為景港鄉;1958年與新河鄉合並成立新景人民公社,1961年規模縮小,定為景港公社。1984年,為北景港鎮。面積75.7平方千米,總人口39227人。轄27個村、兩個漁場、1個林場、2個街道居委會。鎮區北景港,早期街道建於藕池河堤上,1953年為整修河堤遷入堤內;1951年即建為2區區屬鎮,1956年為縣屬鎮,1958年改為社屬鎮,1966年再度為縣屬鎮,1969年復為社屬鎮,1980年恢復為縣屬鎮,1984年與景港公社合並,為北景港鎮鎮區。
治河渡鎮:位於縣城東南。建國前屬板橋鄉,建國後建有潤德、黃蓬、紫南、登瀛、方城5鄉,隸1區。1956年撤區並鄉為潘家渡鄉,鄉政府設潘家渡。1958年隸華一公社,1961年規模縮小,建為潘家公社。1983年改名潘家鄉,1993年鄉政府移駐治河渡,由鄉改鎮,名治河渡鎮。面積45.72平方千米,總人口26597人。轄14個農業村,2個居委會,2個漁場。
三封寺鎮:位於華容縣東部。建國前屬板橋鄉。建國後,先後劃屬4區和1區。1956撤區並鄉,改為三封寺鄉。1958年成立全縣第一個人民公社,取名華一公社,1961年公社規模縮小,置三封公社。1984年設三封寺鎮。面積75.8平方千米,人口31136人。轄20個村、1個漁場、1個林場、1個居委會。鎮區三封寺。
注滋口鎮:位於縣境南端,北距縣城32千米。原屬洞庭湖洲,建國初屬華容縣第9區,1956年撤區並鄉後稱隆西鄉。1958年隸屬幸福公社。1961年從幸福公社獨立出來成立隆西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84年隆西鄉與縣屬建制鎮注市鎮合並為注滋口鎮。面積61.12平方千米,總人口38827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3000多人。轄34個村(居)民委員會,247個村(居)民小組。鎮人民政府駐注滋口鎮區國慶路。
塔市驛鎮:位於長江中游南岸、華容縣境東北。建國前為塔市鄉,建國後為5區所轄,1956年仍為塔市鄉,1958年屬東山公社,1961年從東山公社分出,置塔市公社,1980年將鎮域東境部分村劃出建江洲公社,1983年社改鄉,6月建塔市驛鎮,1995年江洲鄉並入塔市驛鎮。鎮域轄22個村(場)、2個居委會。面積108.3平方千米,總人口31000人。新沙洲集鎮原稱江洲墟場,1976年前為塔市公社青泥大隊所轄,尚為一片荒洲;1980年建江洲公社,公社機關駐此,聚居人戶開始增多;1995年江洲鄉與塔市驛鎮合並,鎮政府仍駐此。
東山鎮:位於華容縣境東北部。鎮域明清時為文宣鄉,民國時期設三郎鄉。建國後建為繼林、祖光、煥榮、先金、錫、棟、紅烈鄉,隸5區。1956年撤區並鄉為三郎堰鄉。1958年成立東山人民公社,范圍包括今洪山頭、塔市驛、東山全境,1961年公社縮小,復稱東山公社。1970年將桃花山區劃出,設桃花山公社,1995年復並入東山。2000年設東山鎮。面積98.6平方千米,總人口28241人。鎮政府駐地三郎堰。
勝峰鄉:位於華容縣境北部。建國前屬板橋鄉,建國初建為板橋、梅伍、栗樹、黃湖等鄉,初屬4區,後屬1區。1956的撤區並鄉為勝峰鄉。1958年屬華一公社,1961年縮小至現在規模。面積67平方千米,人口22829人,5846戶。轄19個村、場。鄉政府駐地毛家巷。
新河鄉:位於華容縣境西南部。建國前,為溝通赤眼湖進入牛氏湖,在鄉境新開一條河道,接通了華容縣城和北景港之間的水上運輸,故名新河口。建國前屬五合、三寶2鄉,後劃屬景港鄉。解放後建為開化、縣河、移靈、十三等8鄉,隸2區。1956年置新河鄉,1958年隸新景公社,1961年成現在規模。面積70.5平方千米,總人口3.934萬人。轄27個村、1個居委會。鄉政府駐新河口。
團洲鄉:位於華容縣境東南部。舊時屬洞庭湖洲。1977年冬,以消滅血吸蟲病相號召,設滅螺指揮部,組織全縣數萬民工圍垸滅螺,實際目的是圍湖擴田。1980年由指揮部轉為公社建制,名團洲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為團洲鄉。面積50.9平方千米,總人口23180人。轄15個村、4場、1個居委會;15個自然村取名依次以團字為頭,配「結、東、南、西、北、洲、建設、農、福、新、華、容」15字為村名。鄉政府駐團洲村。
護城鄉:位於華容縣城之南。因地勢環繞縣城,舊時置護城大垸,因以名鄉。鄉域建國前曾分屬章台鎮、萬庾鄉。建國後隸1區,後隸4區,1956年為護城鄉,1958年與萬庾、宋市、時家圻等鄉合建為護城公社,1961年縮小至現在規模,名護城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面積50.9平方千米,人口30284人。鄉政府駐地麻里泗,1993年成立麻里泗居委會。
新建鄉:位於華容縣西境。建國前屬梅市鄉,建國後建為保合、團城、西來等鄉。1956年為西來鄉,1958年屬東風人民公社,1959年改名操軍公社。1961年從操軍公社劃出,隸梅田公社,1972年從梅田劃出,建為新建公社,1983年更名為新建鄉。面積43.62平方千米。2000年全鄉總人口22713人。新建鄉政府駐迎祥垸。
南山鄉:位於華容縣中南部,距縣城13千米處。因舊時以縣境南部諸山通稱「南山」而得名。建國前為大乘鄉。建國後隸2區,1956年建為南山鄉,1958年為南山公社,1983年改為鄉。面積82.30平方千米,總人口22267人。轄27個村、場。鄉政府駐大乘寺。
終南鄉:位於華容縣南部。建國前屬大乘寺鄉,建國後建為魚口、夏家等6鄉。1956年名為終南鄉。後或稱公社、或稱鄉。面積55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轄23個村、場,2個居委會。鄉政府駐地原為魚口,1991遷終南山。
幸福鄉:位於華容縣南部。建國前分屬岳陽縣仁義鄉和華容縣的東慶鄉。1952年劃岳陽縣部分區域屬華容,建為壩合、昭福、團山3鄉,隸9區。1956年建團山鄉,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因轄區內幸福高級社而得名。面積63.84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28個村場。鄉政府駐壩上。1970年建新洲農場,1980年改為新洲公社,駐地為新洲集鎮;1995年新洲鄉並入幸福鄉。
Ⅶ 餘杭地區各個鎮的人口是多少
1、全區普查登記總人口為81.78萬人,與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時75.44萬人(同口徑,下同)相比,十年零四個月共增加了6.34萬人,增長8.40%;平均每年增加0.61萬人,年平均增長0.78%。
2、截至2005年12月31日,餘杭區轄4個街道、14個鎮、1個鄉:臨平街道、南苑街道、東湖街道、星橋街道;喬司鎮、塘棲鎮、崇賢鎮、餘杭鎮、閑林鎮、倉前鎮、良渚鎮、瓶窯鎮、鸕鳥鎮、黃湖鎮、百丈鎮、仁和鎮、運河鎮、徑山鎮;中泰鄉。
3、臨平街道,面積35.22平方千米,人口6.37萬人,辦事處駐沿山路62號,轄7個社區,15個行政村,東湖街道,面積15.14平方千米,人口4.12萬人,辦事處駐邱山大街757號,轄6個社區,9個行政村,徑山鎮,面積157.08平方千米,人口3.69萬人,鎮政府駐光明路,郵編311116,轄2個社區,13個行政村。
4、瓶窯鎮,面積129平方千米,人口5.33萬人,鎮政府駐新窯路84號,郵編311115,轄4個社區,14個行政村,黃湖鎮,面積58.55平方千米,人口1.34萬人,鎮政府駐迂前南路172號,郵編311118,轄1個社區,5個行政村,百丈鎮,面積60.4平方千米,人口1.27萬人,碼鎮政府駐竹城路,郵編311118,轄1個社區,6個行政村。
5、鸕鳥鎮,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1.23萬人,鎮政府駐雅城路,郵編311118,轄6個行政村,中泰鄉,面積71.05平方千米,人口2.29萬人,鎮政府駐杭泰路,郵編311121,轄2個社區,10個行政村。
6、南苑街道,面積28.03平方千米,人口4.94萬人,辦事處駐迎賓路,轄4個社區,14個行政村,星橋街道,面積17.62平方千米,人口1.26萬人,辦事處駐東港路23號,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
7、喬司鎮,面積30.12平方千米,人口3.8萬人,鎮政府駐喬井路268號,郵編311101,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運河鎮,面積40.42平方千米,人口4.54萬人,鎮政府駐興旺村,郵編311102,轄3個社區,22個行政村。
8、塘棲鎮,面積79平方千米,人口9.22萬人,鎮政府駐人民路,郵編311106,轄6個社區,28個行政村,崇賢鎮,面積38.62平方千米,人口3.85萬人,鎮政府駐新街,郵編311108,轄1個社區,11個行政村。
9、仁和鎮,面積75平方千米,人口5.65萬人,鎮政府駐奉欣路13號,郵編311107,轄1個社區,18個行政村,良渚鎮,面積101.69平方千米,人口9.73萬人,鎮政府駐良博路80號,郵編311113,轄6個社區,26個行政村。
10、閑林鎮,面積71.81平方千米,人口4.37萬人,鎮政府駐閑富中路,郵編311122,轄2個社區,17個行政村,餘杭鎮。面積93平方千米,人口6.93萬人,代碼鎮政府駐山西園路25號,郵編311121,轄5個社區,16個行政村。
11、倉前鎮,面積50.8平方千米,人口3.16萬人,鎮政府駐倉前塘路48號,郵編311121,轄1個社區,10個行政村。
杭州市老餘杭和新餘杭怎麼劃分的
1、老餘杭是指餘杭鎮,在杭州市的西部,靠近留下的,新餘杭沒聽說過,估計是指餘杭區的區政府所在地臨平。
2、餘杭,地處浙江省北部,位於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運河的南端,是長江三角洲的圓心地,是「中華文明曙光」──良渚文化的發祥地,素稱「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
3、全區總面積1402平方公里,轄14個鎮、1個鄉、4個街道,總人口79萬。2003年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列全國縣(市)第20位。
餘杭區有幾個鎮
現轄14個街道6個鎮,運河街道,喬道,塘棲鎮,崇賢街道,臨平,街道,南苑街道,星橋街道,餘杭街道,閑林街道,倉前街道,中泰街道,五常街道,良渚街道,仁和街道,瓶窯鎮,徑山鎮,黃湖鎮,鸕鳥鎮,百丈鎮。
餘杭區,隸屬浙江省杭州市,地處於浙江省杭州市東,西,北部,位於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運河的南端,是長江三角洲的圓心地,是「中華文明聖地, 」良渚古城遺址所在地,餘杭區區域總面積1228平方千米,下轄7個街道,5個鎮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餘杭區常住人口1226673人。
Ⅷ 湖口縣人口多少、總面積多大
湖口縣人口為298145人,湖口縣國土面積669.33平方公里。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地處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是中國著名的旅遊名縣,江西省經濟強縣,湖口縣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由長江與鄱陽湖唯一交匯口而得名,中國最大河流(長江),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在此匯合。是「江西水上北大門」,素有「江湖鎖鑰,三省通衢」之稱。截止到2014年初人口298145人,使用贛語。同時湖口縣是長江下游的起點線,湖口縣至長江出海口為下游。
Ⅸ 華容的人口是多少
華容縣人口72.88萬(截至2008年),轄12個鎮,8個鄉。
華容縣,隸屬於湖南省岳陽市,位於湖南省北陲,岳陽市西境,北倚長江,與湖北省相接,南濱洞庭。全縣總面積164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總面積328.2平方公里,佔17.8%,平原1028.66平方公里,佔56%。
華容的桃花山風景區由省級森林公園和水上公園、白果樹、雷打岩、七女峰、高嶺、東山湖等景點組成;此外還有鼎山廟、禹王廟、仙鵝寺、墨山寺等其他景點。
2011年12月華容縣榮膺「全國文明縣城」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