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荊湖有多少人口

荊湖有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 2022-09-27 17:27:23

Ⅰ 安陸有哪些鄉鎮

截至2019年8月,安陸有13個鄉鎮:趙棚鎮、陳店鄉、李店鎮、巡店鎮、辛榨鄉、棠棣鎮、木梓鄉、雷公鎮、王義貞鎮、煙店鎮、孛畈鎮、洑水鎮、接官鄉。

1、趙棚鎮是省政府確定的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鄉鎮和全省27個革命老區鄉鎮之一,下轄16個行政村,307個村民小組,4.3萬人,國土面積112.4平方公里,耕地36922畝,山場面積45027畝,地形以低山和丘陵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1117毫米,是典型的農業大鎮。

2、陳店鄉位於安陸市東部,陳店集鎮距安陸城區12公里。

地處東經113°77′至113°82′,北緯31°23′至31°35′,國土面積82.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69萬畝,水域0.62萬畝,林地3.21萬畝,森林覆蓋率16%。全鄉轄26個行政村,227個村民小組,7860戶,總人口34718人,勞動力20652人。

3、李店鎮位於安陸城區東郊,面積56平方公里,轄24個行政村,20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萬人,耕地面積3.1萬畝,是安陸城郊經濟圈鄉鎮之一。

4、巡店鎮位於安陸市西南18公里,地處京山、安陸、應城三縣市交界處,因盛唐時期在此設立巡檢司,故簡稱巡店。全鎮下轄33個行政村、2個村級林場和1個社區,245個村民小組,4.52萬人。國土面積1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85萬畝,林地面積1.75萬畝,水面0.86萬畝。

5、辛榨鄉位於安陸市的南端,地處安陸、雲夢、應城三縣市交匯處,全鄉國土面積45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2個農村社區,39456人,耕地面積2.6萬畝。

6、棠棣鎮位於安陸市西南部,東臨府河,與市區一河之隔,是安陸城區的西大門;西界木梓,南屏巡店,北望煙店,南北長15公里,東西寬13公里,國土面積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5390畝,轄30個行政村4個農村社區,總人口31662人。

7、木梓鄉位於安陸市西南部,東鄰棠棣鎮,南瀕臨漳河與巡店鎮隔水相望,西南交京山縣,西北接雷公鎮,距安陸市區15公里;省道安京線、周天線穿鏡而過,交通條件便利。

全鄉版圖面積8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7883畝,其中水田面積42902畝,旱田面積4981畝,是典型農業鄉鎮,素有「安陸糧倉」之稱。下轄23個行政村,1個茶場,216個村民小組,5366戶,總人口24121人,政府所在地為木梓集鎮。

8、雷公鎮地處安陸市西部,北靠詩仙李白「酒隱安陸,磋砣十年」的白兆山,東鄰「九省通衢」的武漢市,西接古城襄陽,省道安京線橫貫東西,「漢十」高速公路臨境而過。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9、王義貞鎮地處安陸、京山、隨州三縣市交界處,漳河水系北岸,是湖北省孝感市安陸市轄鎮,位於安陸市西北角,距安陸市城區35公里,東臨雷公鎮,南側與西側皆與京山縣坪壩鎮相連,北部與隨州市洛陽鎮毗鄰。

因歷史傳說人物王義貞而得名。因古銀杏群落廣布而享有「楚天銀杏第一鎮」美譽。全鎮下轄22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32974人,農業人口佔比92%。

10、煙店鎮位於安陸的中部,東望涢河水、西靠白兆山,地勢西高東低,造就山地、丘陵、平畈三大帶狀地形,蘊含豐富的河沙、陶土、石灰石等資源,石料加工、陶土建材、板塊農業、旅遊服務業蓬勃發展。

區域面積110.8平方公里,轄36個行政村、4個宜居社區、262個自然灣,總人口4.5萬。漢十高速和高鐵,省道煙應、安京、大天,市道安三、水青等三橫四縱7條幹道縱橫境內。

11、孛畈鎮位於湖北省安陸市西北部,地處大洪山余脈,東經113°36′至41′,北緯31°15′至20′,東與隨州平林鎮隔府河相望,南與安陸煙店鎮相連,西與安陸王義貞鎮接壤,北與隨州洛陽、府河兩鎮毗鄰。

國土面積116平方公里,耕地2.6萬畝,林地12萬畝,下轄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和14個行政村,總人口3.7萬人。

12、洑水鎮南距安陸市人民政府駐地8公里,北與隨州市毗鄰,是鑲嵌在涢河東岸的一顆璀璨明珠。全鎮國土面積117平方公里,3.8萬人,轄28個行政村,1個涢港社區。境內新舊316國道、平洑線、安趙線、漢丹鐵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發達,是孝感市境內重要的交通要道。

13、接官鄉地處孝感市最北部,與隨州廣水接壤,素有孝感安陸北大門之稱。全鄉國土面積102平方公里,轄26個行政村,2.9萬人,耕地面積3萬畝,山地9萬畝,水面7000畝。

因漢代官吏在此建供上卸任官員休憩和地方官迎送上司的接官亭而得名,境內盛產無籽西瓜,素有「無籽西瓜之鄉」的美稱。 接官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安陸市的革命老區之一和重點扶貧插花鄉鎮,曾是李先念戰斗過的地方。

(1)荊湖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安陸的歷史沿革:

安陸歷史悠久,據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編年記》的記載,證明在戰國晚期,「安陸」之名稱已經出現。

關於安陸的命名,歷來眾說紛紜:一是1935年《湖北縣政概況》中說,安陸地勢較高,縣以南古為雲夢澤,大概取義於「安於陸地」的意思;

二是1980年《江漢考古》載有《安陸考源》一文,認為「安陸」一名起源於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佔領楚郢都後,「安陸」為秦、楚接壤處,秦人為鞏固南方,必須加強前哨陣地防守,才能確保安全,於是將此取名「安陸」;

三是今人何光岳在《楚國滅國與移民》一文中說,公元前525年,晉國滅了陸渾這個地方,陸渾的移民逃奔楚國,被安置在鄖國故地,於是這里便叫「安陸」,意為「安置陸人」的地方。

比較三種說法,似第三種說法較為可靠。《左傳·昭公十七年》中說:「庚午,遂滅陸渾,數之以其貳於楚也。陸渾子奔楚,其眾奔甘鹿」。這說明前人確有陸渾的遺民奔楚的記載。

在夏、商時代,天下分九州,安陸屬古荊州之域。周為鄖子國。

春秋戰國時期,安陸為楚國屬縣,秦統一天下後分楚為4郡,安陸為南郡之地。

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漢分南郡置江夏郡,取漢水與夏(沔)水在郡境匯合之意。安陸為江夏郡屬縣,漢之安陸縣包括安陸、雲夢、應城三縣及漢川、孝感、黃陂、漢陽等縣之各一部分。

三國初期,安陸屬吳,後屬魏,隸江夏郡。

兩晉紛更,安陸皆為江夏郡治。惠帝永興三年(306年)析安陸東境為灄陽縣(今黃陂地);東晉析沙羨、安陸兩縣地復置沌陽縣(今漢川縣南)。

南北朝時代,安陸先後隸郢州、司州、南司州,至陳太建十二年(580年)改安陸郡置南司州,安陸為屬縣,後旋入北周。

隋開皇三年(583年),隋廢郡,置鄖州總管府。594年廢鄖州總管府,仍置安陸郡,治安陸,安陸為屬縣。大業二年(606年),改京池縣為吉陽縣,不久省入安陸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安陸郡為安州,置總管府;624年改為大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安州隸淮南道,629年罷都督府。以後尋復尋罷。

開元年間,安陸仍置都督府,天寶元年(742年)改安州為安陸郡,置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安州都督府。貞元三年(787年)安州隸山南東道。

五代後梁,置宣威軍,置節度使。後唐更名安遠軍節度使。後晉又罷軍為防禦州,後又復為安遠軍。後漢仍為安遠軍。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復罷軍為防禦州。

宋建隆元年(960年)復為安遠軍節度使,隸荊湖北路。天聖六年(1028年)隸京西路。慶歷元年(1041年)還隸荊湖北路。宣和元年(1119年)升州為府,於安陸置德安府。德安府領安陸、應城、孝感、應山、雲夢5縣。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安陸為德安府漢陽鎮撫使治所。紹興三年(1133年)德安府仍隸荊湖北路,治安陸。咸淳七年(1271年)德安府徙治漢陽城頭山,安陸縣治隨之僑置。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安陸仍為德安府治,隸荊湖北道宣慰司,至1278年,析應山縣隸隨州,府領四縣,即安陸、孝感、應城、雲夢,州領二縣,即隨縣、應山縣。1281年罷宣慰司,德安府直隸鄂州行省,為散府。1293年改隸黃州路,後復隸湖北道宣慰司。

明洪武元年(1368年),安陸縣屬德安府,其時,德安府領安陸、雲夢、應城、應山、隨州,隸湖廣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為州,隸黃州府,11月屬武昌府。

1380年復升為府,治安陸,隸湖廣布政使司武昌道。1391年改屬河南布政使司,未久還屬湖廣布政使司。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隸荊西道。

清,康熙三年(1664年),安陸為德安府治,屬湖北布政使司,隸漢黃德道。

中華民國時期,1912年沿襲清制。1913年屬湖北省江漢道。1928年裁道,安陸屬湖北省直轄。1932年屬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1936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1938年,縣城淪於日本侵略軍,國民黨縣政府遷於三里店西北圍嶺的凌氏祠,後遷龍窩寺。

1945年冬遷回縣城直至安陸解放。抗日戰爭初期,安陸北部為中共安北工作委員會,西部為中共安(陸)隨(縣)工作委員會所轄;1942年以後,以府河為界,河東屬安(陸)應(山)縣,河西屬京(山)安(陸)應(城)縣,均隸豫鄂邊區第二行政專員公署。

1949年,安陸解放,成立安陸縣人民政府,屬孝感專署。1959年,孝感專署與武漢市合並,安陸縣隸屬武漢市。1960年8月,雲夢縣並入安陸,為安陸縣,治安陸。

1961年6月,孝感專署與武漢市分治,安陸屬孝感專署。1961年11月,安陸與雲夢分治,仍屬孝感行署。1987年9月,國務院批准安陸撤縣設市,自1988年1月起行使市建制職能。

1996年,安陸市面積1355平方千米,人口約59.5萬人。轄3個街道、10個鎮、5個鄉:府城街道、北城街道、南城街道、王義貞店鎮、雙河鎮、巡店鎮、孛畈鎮、李店鎮、洑水鎮、煙店鎮、趙棚鎮、棠棣鎮、雷公鎮、辛榨鄉、陳店鄉、桑樹鄉、接官鄉、木梓鄉。

2004年末,安陸市總人口618564人,轄南城、府城2個街道,趙棚、李店、巡店、棠棣、王義貞店、雷公、孛畈、煙店、洑水9個鎮和陳店、辛榨、木梓、接官4個鄉,共有444個行政村。2005年末,安陸市轄2個街道、9個鎮、4個鄉,446個行政村。

Ⅱ 宋朝時期中國的人口統計數據。

宋朝當時全國記錄在籍人口達一億以上。

宋朝政治上雖弱,但經濟上卻有較大發展,南方生產繁盛,農業、手工業以及科學技術都居於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全國記錄在籍人口達一億以上,其增長速度在當時國際上亦屬少見。按元豐三年之戶數,北方約佔37.3%,而南方佔62.7%,人口重心已移至長江中下游。

《清明上河圖》上汴京的生氣撲面而來,宋朝的汴京十分發達。史家說,北宋時期汴梁的人口已超過百萬,堪稱世界之最。

宋朝末期,由於戰亂,人口又一次劇烈下降。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全國記錄在籍人口下降至5985萬,比宋代人口高峰時減少40%以上。

(2)荊湖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人口統計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唯一有著長期不間斷人口資料記錄的國家。

早在公元前2200年,炎黃聯盟首領、夏朝國君禹就推行「平水土、分九州、數萬民」運動,「數萬民」即統計人口,當時統計人口總數為1355萬人。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進入封建社會,特別是秦統一中國後,國家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與此同時,國土面積也有所擴大,其間人口增長較快。至西漢元始二年,記錄在籍的人口達1223萬余戶,5959萬余口人,可視為我國人口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致使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人口急劇減少。在籍人口約有4000萬,戰亂中人口南遷,南方人口比重有增加之勢。

唐前期政治安定,生產發展,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記錄在籍人口5292萬,戶數則不過 900萬,每戶平均五六人,以後大體如此。

宋朝人口達一億以上,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全國記錄在籍人口為6055萬人,永樂元年增至6660萬人。道光二十年達到4.13億,形成我國人口發展的第三個歷史高峰。整個民國時期,由於戰亂、飢荒等原因,我國人口增長緩慢,一直在清末的4億多徘徊。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口逐漸達到5.4億,「文革」前達到6.5億,「文革」後超過8億, 國家統計局資料表明,2004年年底,我國大陸總人口達12.9億,2005年1月6日,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不含港、澳、台地區)僅大陸人口就達到了13億。現在,我們常說的我國有13億人口即由此而來。

Ⅲ 宋朝到底有多少人口

宋朝的人口壓力的確日益增大,尤其是在南方人口稠密地區。經過兩宋之際的戰亂,當南宋與金雙方進入穩定對峙的階段,南北的人口就又攀上了新的台階,13世紀初合計達到了1.127;2億,南
宋人口到端平二年(1235年)已在6000萬以上。

Ⅳ 宋朝人口到底有多少

宋朝人口超過二十萬的有六個城市,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幾個增加到四十六個。宋朝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到22%,幾百年後的清朝號稱中國歷史上盛世的康乾最鼎盛時期這個比例不足9%。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宋朝打破了唐朝城市的政治區域與平民區域的劃分嚴格的格局,將平民的工商業的經營擴大到全城各個角落,「京城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宋朝是市民階層最強大、最富裕、最幸福的時期。由於市民階級的發展壯大,宋朝的世俗文化各發面都突飛猛進長足的發展
宋朝境內少數民族幾乎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區,以廣西路最多,四川地區次之,以下依次為陝西地區、荊湖地區和河東路.經考證推測,北宋中後期宋朝境內約有少數民族人口467萬餘人.其中少部分列入方誌的當地戶口統計,但在全國總戶口數中,則只有極少數列入.由宋朝官方全國總戶數得出的宋朝總人口數,應加上少數民族人口才是比較真實的總人口.
1、宋代,北宋的城市化比率:全國百萬人口以上包括開封、杭州等。十萬戶以上四十個,古代一戶約5人,40個城市達到了50萬以上人口。加上小城市,北宋的城市總人口達到2500萬左右。北宋的總人口在7000萬到8000萬。北宋的城市化率達到30%。
2、宋代主要產品的產量12萬噸。也就是2400萬斤。除此以外,其他所有礦產品,均是宋代最高。
3、宋代稅收,北宋時達到1億兩白銀。全國人口7000萬。清初為3000萬兩,到1900年才8000萬兩。也就是說,1100年1900年中國的國家稅收在原地踏步。而宋代的人口只有7000萬。
4、宋代的稅收結構,北宋中期後,農業稅僅佔30%。工商業稅佔70%。
5、據統計,南宋15%是稅收為海關。
6、南宋的稅收超過北宋。
7、北宋東京人燒炭,南宋杭州普通人穿絲衣。
8、南宋經濟總量,占當時世界的80%。
9、南宋時期,中國人均海外貿易為三到四吊,大約為3到四兩銀子。
10、宋代的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當時社會經濟所建立的經濟關系,受到蒙古的破壞,一直沒有恢復。
11、宋代沒有宦官和後宮專權。
12、宋代的武將沒有叛國。
13、宋代的科技最發達。
14、宋代的賦稅為貫,明朝和滿清的財政制度不如宋朝。事實上,明朝、滿清的制度,是不如宋朝的。
15、宋朝的皇權受到限制。和唐朝一樣。
16、宋朝的人民生活水準(經過統計是明朝和滿清的三到四倍)、官吏的俸祿最高、海外貿易最發達、文人沒有受到殺害的唯一一個王朝。也是唯一的職業兵。沒有義務兵。
17、宋代的生存環境優越。
18、宋代的熟練僱工工資高於知府的工資,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
19、宋代的禮法比較寬松。李清照改嫁。
20、宋代的官員最符合現代文官制度。
21、宋代的典章制度、民主制度都遠勝過明清。
22、宋代的經濟規模,是滿清後期的1、2倍。具體的統計沒有打出來。
23、宋代發行了紙幣,出現了通貨膨脹。明朝中後期通行金屬貨幣是一種歷史的倒退。
24總結:
宋代是中國經濟規模最大的朝代。
宋代是中國封建王朝生活水準最高、官吏俸祿最高的朝代
宋代是中國封建王朝最民主、科學、自由的朝代
宋代是中國海外貿易最發達的朝代
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士大夫的黃金時代
宋代是中國的文化最發達的朝代
宋代是中國城市化率最高的朝代
宋代是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比率最大的朝代
宋代是中國將歐洲距離最大的朝代
宋代是中國有可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的朝代(宋代僅319年。西方從十三十四世紀的資本主義萌芽到發展資產階級革命,經過了600年到700年。如果宋代可以延續300年,那麼宋代必然是資本主義社會。
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最繁榮的時代,也是中國封建工商業最發達的朝代
約1億左右的人口
若以《元豐九域志》所載全國16569874戶為准,設北方、南方戶均7人, 則宋神宗時全國在籍人口約一億一千餘萬。

Ⅳ 南宋人口過百萬的城市

宋朝人口超過二十萬的有六個城市,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幾個增加到四十六個。宋朝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高達到22%,幾百年後的清朝號稱中國歷史上盛世的康乾最鼎盛時期這個比例不足9%。宋朝是中國社會市民階級正式產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業者、商人、小業主構成了宋朝的中產階級。宋朝打破了唐朝城市的政治區域與平民區域的劃分嚴格的格局,將平民的工商業的經營擴大到全城各個角落,「京城資產百萬者至多,十萬而上,比比皆是」。宋朝是市民階層最強大、最富裕、最幸福的時期。由於市民階級的發展壯大,宋朝的世俗文化各發面都突飛猛進長足的發展
宋朝境內少數民族幾乎全部集中在西部地區,以廣西路最多,四川地區次之,以下依次為陝西地區、荊湖地區和河東路.經考證推測,北宋中後期宋朝境內約有少數民族人口467萬餘人.其中少部分列入方誌的當地戶口統計,但在全國總戶口數中,則只有極少數列入.由宋朝官方全國總戶數得出的宋朝總人口數,應加上少數民族人口才是比較真實的總人口.
1、宋代,北宋的城市化比率:全國百萬人口以上包括開封、杭州等。十萬戶以上四十個,古代一戶約5人,40個城市達到了50萬以上人口。加上小城市,北宋的城市總人口達到2500萬左右。北宋的總人口在7000萬到8000萬。北宋的城市化率達到30%。

Ⅵ 大宋朝的人口有多少

大宋朝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全國有6418500戶、約達3210萬人,若加上未列入主客戶統計范圍的戶數則該年有687萬戶、近3710萬人;

至大觀四年(1110年)全國有20882258戶、46734784口,經學者考證宋代戶口只統計承擔賦役的成年男丁,故認為實際人口達11275萬,並提出北宋人口峰值出現在靖康之亂前夕的宣和六年(1124年),全國有2340萬戶、12600萬人。

(6)荊湖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

Ⅶ 南宋時臨安有多少人口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杭州升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南宋 正式定都臨安。宋金簽訂《紹興和議》後,南宋與女真形成南北對峙局面,京師政 局日趨穩定,外地流民紛紛匯集臨安。南宋朝廷對西北流民大批進入江南州郡,采 取接待安置的政策,在江河碼頭或交通要沖之地設立接待處,專門安置西北流寓者 。時僅在臨安府城內外就設立了20餘個接待處,據有關地方誌書記載,當時20 余年間,累計接待300萬人次。僅錢塘江邊龍山之麓的崇福院,就接待「川陝、 荊湖、閩廣陸道入京者」數以萬計。在流民南移中,官吏、士人、商賈、工匠、僧道、藝人等大批進入臨安,使臨安府人煙稠密,戶口蕃盛。
乾道年間(1165—1173),臨安府戶、口數達261692戶,552607口 。其所屬各縣戶口數,列表如下:(略)
到淳佑年間(1241-1252),臨安府合計達381335戶,767739口。各縣戶口數,列表如下:(略)
到咸淳年間(1265-1274),臨安府總戶、口數達391259戶,1240760口。各縣戶口數,列表如下:(略)
註:以上三表資料來自咸淳《臨安志》,由於歷史資料殘缺,以上各縣戶口數的總和與臨安府總戶口數有差異。
臨安府城人口,根據咸淳《臨安志》所列錢塘和仁和兩縣戶口,乾道年間共有104069戶,145808口;淳年間共有111736戶,320489口;咸淳年間共186330戶,432046口。這里兩縣戶口數包括城區和鄉村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2123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592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91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962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716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2043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189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821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821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