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的常住人口是多少
㈠ 2021年清遠市中考各學校錄取分數線
清遠市第一中學:清城區700.7分、英德市709.0分、佛岡縣703.0分、連山縣693.8分、連州市683.2分、清新區681.3分、陽山縣680.0分、連南縣671.4分。
清遠市廣鐵一中(萬科城)外國語學校(公費班)699.0分。
清遠市博愛學校(公費班)680.0分。
清遠盛興中英文學校(公費班)680.0分。
清遠市第一中學實驗學校(公費班)670.0分。
清遠,廣東省轄地級市,廣州都市圈城市,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片土地繁衍生息,創造出燦爛的史前文明。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清遠市常住人口為3969473人。
㈡ 江南市場清遠市屬於哪個市
江南市場清遠市屬於哪個市
清遠,廣東省轄地級市,廣州都市圈城市 [1]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片土地繁衍生息,創造出燦爛的史前文明。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清遠市常住人口為3969473人。
清遠市位於廣東省的中北部、北江中下游、南嶺山脈南側與珠江三角洲的結合帶上。全境位於北緯23_26′56″~25_11′40″、東經111_55′17″~113_55′34″之間,南連廣州市和佛山市,北接湖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及東北部和韶關市交界,西及西南部與肇慶市為鄰;南北相距190公里,東西相隔約230公里,邊界線長1200餘公里。清遠市土地總面積1.9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總面積的10.6%,是廣東省陸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
清遠是廣府文化區域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遠與廣府文化圈在歷史、地理及族群等方面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
廣府文化是清遠文化的主流。
清遠靠近廣州,地處珠江三角洲北緣的北江中下游、廣東省中北部,廣州對口幫扶清遠,合作共建廣州(清遠)產業園,是兩市優勢互補加快發展的「戰略引擎」,是實現「廣清一體化」的重要體現。
清遠先後出現西漢中散大夫何丹,唐代兩度為相劉瞻,南唐詩人孟賓於等人。清遠的摩崖石刻量多質高,早至唐代,晚至明清,內容廣雜,書法多彩,其中有韓愈、周敦頤、蘇軾等名人題刻。
2021年,清遠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7.45億元,同比增長8.1%。
㈢ 清遠市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多少
清遠市人口2021總人數口是3969473人。
清遠市位於廣東省的中北部、北江中下游、南嶺山脈南側與珠江三角洲的結合帶上。全境位於北緯23º26′56″~25º11′40″、東經111º55′17″~113º55′34″之間,南連廣州市和佛山市,北接湖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及東北部和韶關市交界,西及西南部與肇慶市為鄰。
南北相距190公里,東西相隔約230公里,邊界線長1200餘公里。清遠市土地總面積1.9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陸地總面積的10.6%,是廣東省陸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
清遠市人口增長率分析
清遠市的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佔23.33%;15-59歲人口佔60.34%;60歲及以上人口佔16.33%,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佔11.62%。
清遠常住人口3969473人,清遠的常住人口增加271079人,十年的增長率7.33%,在全省21市中排名第13位,在北部生態發展區5市中排名第1位。清遠性別比總人口性別比108.00。
㈣ 清遠市區有多少人口
387.4萬人(2018年常住人口)。
清遠,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位於中國廣東省中部,北江中下游,北面和東北面與韶關市為鄰.
東南和南面接廣州市,南與佛山市接壤,西與肇慶市相連,是廣東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享有地方立法權。
總面積1.92萬平方公里,為廣東省陸地面積最大的地級市,下轄清城、清新2區和佛岡、陽山、連南、連山4縣並代管英德、連州2縣級市,2018年戶籍總人口約410萬。
清遠旅遊資源豐富,五大類資源各具特色,分布在各景區內的點達58處之多,是廣東省旅遊資源大市之一,素有「中國溫泉之鄉」、「中國龍舟之鄉」、「中國漂流之鄉」、「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宜居城市」等美譽。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清遠地區屬百粵。秦統一中國後,設置行政機構,開發嶺南,清遠地區屬南海郡、長沙郡。漢初,屬趙佗稱號的南越國。
高祖年間(前206—195年)先後置桂陽縣(今連州一帶)、陽山縣、湞陽縣和含匡縣(湞、含今為英德市境),均屬桂陽郡。元鼎六年(前111年),置中宿縣(原清遠縣一帶),屬南海郡。
三國時,各縣隸屬始興郡。
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置清遠郡,清遠之名由此而始,轄中宿、威正、平、恩洽、浮護五縣。
還置陽山郡,轄陽山、桂陽、廣德(後改稱廣澤、連山)等縣。在含匡設衡州,領陽山郡。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清遠郡及其所屬的中宿等縣,置清遠縣、政賓縣(今清新縣濱江一帶),仍屬於南海郡。同時,廢陽山郡改置連州,把衡州改名為匡州。
二十年(600年),廢匡州,其屬縣改隸廣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