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戊戌變法之後中國有多少年

戊戌變法之後中國有多少年

發布時間: 2022-09-30 18:46:34

1. .「戊戌變法」持續了多少天

1.103天,所以又稱百日維新。
2.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政治改良運動。戊戌變法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頑固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主要內容: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今後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2. 「戊戌變法」一共持續了幾天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變革維新運動,由於它時間只維持了103天,因此也叫百日維新,之所以稱作維新,肯定有新的內容,它的主張是值得肯定的,戊戌變法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倡導發起的。

1889年慈禧艱難的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歸政於光緒,自己退隱頤和園頤養天年。光緒終於獲取了部分皇帝的權力,但最終的軍政大權還是牢牢的掌握在慈禧的手中,但光緒想改革,想通過自己的力量中興大清,像他的祖先康熙皇帝學習。

不管怎麼說,這次變法還是有很強的進步意義,為十三年後爆發的辛亥革命打下了不可磨滅的精神基礎。它開始喚醒了愚昧的國人。

3. 有關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皇室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改,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無奈變法受到清朝廷內保守勢力反對,最後演變成為政變,維新派人物被殺。維新運動失敗,使中國損失一批熱心於國家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將中國推上革命的道路。

洋務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跟世界的關系出現前所未見的改變。接連的外憂內患,使清政府及一眾知識份子逐漸醒覺到必須要改變以自強。咸豐、同治年間開始,清政府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師夷長技以自強」,改良生產技術。各地先後引入外國新科技,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材;在軍事上亦建立了遠東最具規模的北洋水師。

1894年至1895年發生甲午戰爭,中國被日本大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證明了洋務運動未能根本改變中國的落後。於是出現了要求從更基本層面,包括政治體制上,進行變法維新的聲音。

公車上書

維新運動開始於1895年於北京發生的公車上書。當時齊集在北京參與科舉會試的十八省舉人,收到《馬關條約》中,中國割去台灣及遼東,並向日本賠款二萬萬兩的消息,一時間群情激動。4月,康有為、梁啟超作成上皇帝的萬言書,提出拒和、遷都及變法的主張,得到一千多人連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舉人及數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門前要求代奏。因為外省舉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車接送,事件亦被稱為公車上書。雖然公車上書在當時沒有得到直接實質的後果,但卻形成了國民問政的風氣,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議政團體。當中由康、梁二人發起的強學會最為聲勢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師翁同和、南洋大臣張之洞等清朝高級官員的支持。

變法開始
1897年末,山東發生曹州教案,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德國乘機侵佔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同時進占旅順大連,法國進占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佔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強意圖瓜分剛敗於日本的中國,在朝中再次敲響了警鍾。

光緒皇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一路仍然是掌握在慈禧太後的手裡。面對列強瓜分的危險,光緒於1898年(戊戌年)向慈禧要求實際的權力,讓他進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緒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召見康有為,調任他為京章行走,作為變法的智囊。其後又用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

新政內容主要有:裁汰冗員、廢八股、開學堂、練新軍、滿漢平等、滿族自謀生計等等;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

戊戌政變
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榮祿與慈禧的關系密切,不單對光緒公開抗命,還與朝中其他保守派人物向慈禧密報,要求慈禧回朝訓政。9月13日,光緒感到慈禧有異,於是命康有為迅速外出到上海,並要「設法相救」。9月16日,光緒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慈禧聯同榮祿,要廢除光緒;並說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

一種說法是袁世凱的泄密,是光緒政變失敗的原因;但據近年的考證,慈禧及榮祿早有廢除新政的計劃,二人在袁世凱9月20日泄密以前亦經已有部署和防備。9月19日,慈禧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布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於9月28日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

變法的影響
只有短短103日的變法,最後因為宮廷政治斗爭的緣故而告失敗。過去多數人將運動的失敗歸咎於慈禧及朝庭中保守大臣反對改革而發動政變。但近年亦有歷史學家認為,維新運動自開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除了光緒未具備足夠的權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維新派人物(特別是作為智囊的康有為)對政治現實的無知,和他們對西方社會制度的粗糙嘹解,亦註定運動的失敗。

由於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制度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最後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國三千年的帝制亦畫上句號。除止以外,朝庭中本來較為開明有為的大臣在政變後有些被貶,其他亦多被排擠到中央以外;間接亦造成了之後發生的義和團事件。

4. 變法維新距今多少周年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至1898年9月21日結束,距今121周年。

5. 2012年戊戌變法多少周年

戊戌變法從1898年開始的,到現在114年。

6. 關於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名百日維新, 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這次變法主張由光緒皇帝親自領導,進行政治體制的變革,希望中國走上君主立憲的現代化道路。

明治維新成功與戊戌變法失敗的真正原因

簡單的說:

1、光緒帝和幾個書生的全變和大變的急進變革得罪了整個上層階級,包括知識分子, 廢除科舉堵住了某些知識分子的陞官之路。 而日本則是穩健的改革

2、戊戌變法和之後慈禧太後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壞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

上面的兩個原因,以第一條為最主要,下面仔細說一下我的理由:

至於有人說失敗是因為「主觀方面,中國資產階級發展不徹底,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客觀方面,中國封建反動勢力太強大,嚴重阻礙 。」這個是教科書的標准答案,但卻是不符合事實的。其實,這里的主客觀因素日本和清代都也有這個問題,日本的封建反動勢力的反抗甚至比中國還強大,比如日本改革之後,日本九州的封 建勢力就發起對新政權的武裝進攻。

1895年的甲午戰爭失敗後,1898年由光緒帝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應運而生。在教科書和主流媒體的影響下,人們基本上認為戊戍變法運動是慈禧太後鎮壓的,慈禧太後是阻礙中國進步的禍根。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甲午慘敗,老佛爺豈能無動於衷? 據費行簡《慈禧太後傳信錄》載,早在變法之初,慈禧太後即對光緒帝說:「變法乃素志,同治 初即納曾國藩議,派子弟出洋留學,造船制械,以圖富強也。」「苟可致富強者, 兒自為之,吾不內制也。」光緒帝帝素怕慈禧太後,待到慈禧太後太後太後坦露心跡,抑鬱頓釋,也就在 幾個書生的簇擁下放膽行動起來,恨不得把一千年的任務在一個禮拜之內便大功告成。欲速則不達,反而適得其反,得罪大批既得利益者。光緒帝和維新派全變、大變的急進變革主張,造成整個社會結構的強烈震盪,使許多與現存社會有利害關系 的社會集團和政治勢力覺得受到了威脅。百日維新期間,上諭達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員都怨聲載道。光緒帝嚴懲阻撓變法的官員,樹敵太多。至於廢除八股改革科舉制度,又在龐大士人群體中引起普遍恐慌。

幾個書生的所做所為就要導致清朝的崩潰了,慈禧太後不得不走出來穩定政局,吞下 「血腥政變」的惡果。 在處理戊戌變法上,慈禧太後太後太後有功無過。慈禧太後當時要是真的要象武則天哪樣有野心,慈禧太後為什麼後來不稱帝呢?因為種種原因,慈禧太後已經被醜化的不能再醜化了。

慈禧太後是支持改革的,這個由她自己主導的新政證明了這一點,「前因中外積弊過深,不得不因時制宜,力加整頓。而宵小之徒,竊變法之說,為煽亂之謀。業經嚴拿懲治,以遏橫流。至一切政治有關國計民生者,無論新舊,均須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廢食。」但處在那樣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她不具備有一個最高統治者應有的知 識素養。她沒有主動吸納新知識的渴求和行動,因而在不少問題上表現出驚人的無知,如認為修鐵路破壞風水,火車要用驢馬來牽引等等(但這也不能全怪她,那個 時代的知識背景就是如此)。她的無知影響到她所支持的洋務運動和同治中興的實 績。更為重要的是,因為受教育水平和時代的局限性,她對事態的嚴重性、改革的 進程和目標沒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和通盤考慮,在外力的刺激下被動地調整政策。 在 新政實行後,還是犯了光緒帝帝帝帝帝主持的戊戌變法維新的冒進的錯誤,日本的維新用了 20年完成,而慈禧太後太後太後用了8年。由於改革的步子太大太快,導致政局不穩定,導致權力下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保路運動。 這里強調一下,清朝的滅亡不是因為通常說 的什麼腐敗,而是自己的改革大躍進。這和當年蘇聯解體的原因相似,蘇聯解體不是因為腐敗,而是激進的改革。

從國際環境上。日本明治維新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末,當時世界還處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奪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開始。而西方列強在東亞侵略的主要目標是地大物博的中國,加上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特別是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對西方列強力量的牽制,都為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較為有利的國際環境。日本維新派本身也比較注意外交斗爭策略,盡量利用英法、英俄之間的矛盾。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戊戌維新已經到了19世紀90年代末,世界資本主義已經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列強通過爭奪殖民地的高潮已經基本上把世界瓜分完畢。中國成了列強在東方爭奪的「惟一富源」,出現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這時帝國主義列強絕不願意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國際環境對中國維新運動很不利。

因為中國土地大,人口多,發展起來對其他國家不利,而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其他國家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無所謂好壞來評價他們的侵略行為。正是為了讓中國這個睡獅永遠也不醒來,西方對日本的改革維新大力扶持,而對清朝晚期的戊戌變法採取破壞行動。所以,從國家利益角度來說,西方抑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從東西方第一次碰撞就開始了,西方抑制中國的政策現在還在繼續,並在可預見的將來持續下去。西方對中國的抑制和中國姓封,姓資或者姓社無關的。而日本土地面積小,再怎麼發展也不會對西方構成嚴重的威脅,這也是為什麼西方自明治維新起就一直受到西方扶持的原因,用一個強大的日本控制中國的發展。

洋務運動

1840年鴉片戰爭戰敗後,中國跟世界的關系出現前所未見的改變。接連的外憂內患,使清政府及一眾知識份子逐漸醒覺到必須要改變以自強。咸豐、同治年間開始,清政府進行洋務運動,希望能夠「師夷長技以自強」,改良生產技術。各地先後引入外國新科技,開設礦業、工廠,建設鐵路、架設電報網,培訓技術人材;在軍事上亦建立了遠東最具規模的北洋水師。1894年至1895年發生甲午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被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證明只靠經濟上洋務運動未能根本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落後。於是出現了要求從更基本層面,包括政治體制上,進行變法維新的聲音。

公車上書

維新運動開始於1895年於北京發生的公車上書。當時齊集在北京參與科舉會試的十八省舉人,收到《馬關條約》中,中國割去台灣及遼東,並向日本賠款二萬萬兩的消息,一時間群情激動,4月, 康有為、梁啟超作成上皇帝的萬言書,提出拒和、遷都及變法的主張,得到一千多人連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舉人及數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門前要求代奏。因為外省舉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車接送,事件亦被稱為公車上書。雖然公車上書在當時沒有得到直接實質的後果,但卻形成了國民問政的風氣,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樣不同的議政團體。當中由康、梁二人發起的犟學會最為聲勢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師翁同龢、南洋大臣張之洞等清朝高級官員的支持。

變法開始

1897年末, 山東發生曹州教案, 兩名德意志帝國傳教士被殺。 德國乘機侵佔膠州灣(今青島),俄國同時進占旅順大連,法國進占廣州灣(今廣東湛江),英國進佔山東威海,並要求拓展九龍新界。列犟意圖瓜分剛敗於日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朝中再次敲響了警鍾。

光緒帝雖然在1887年十七歲時已在名義上親政,但實權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後太後的手裡。面對列犟瓜分的危險,1898年(戊戌年), 慈禧太後同意光緒帝進行朝政的改革。6月11日,光緒帝帝頒布《定國是詔》,表明變更體制的決心,這亦是百日維新的開始。之後光緒帝帝召見康有為, 調任他為京章行走, 作為變法的智囊。 其後又用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人,協助維新。

新政內容主要有:裁汰冗員、廢八股、開學堂、練新軍、滿漢平等,等等;涵蓋教育、軍事等多方面的政策和體制。其最終目標,是推行君主立憲制。康有為向光緒帝帝贈送康有為自己的著作日本變政考和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還有李提摩太的〈泰西新史攬要〉的譯本和其他有關各國改革的書。正在變法的時候想要推薦使把型號特別地當作明治維新的改革前進了。

戊戌政變

新政一開始便遭到原來各大臣的抵制。特別是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榮祿,更是保守派的頭目。9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召見統率北洋新軍的直隸按察使袁世凱,面談後升任他為侍郎候補。另一方面,直隸總督榮祿以英俄開戰,催袁急回天津。據袁世凱的日記,之後譚嗣同於9月18日夜訪袁世凱住處,透露皇上希望袁世凱可以起兵勤王,誅殺榮祿及包圍慈禧太後太後太後住的頤和園。兩日後(9月20日),袁世凱回到天津,將譚嗣同的計劃向榮祿報告。 9月19日,慈禧太後太後太後回宮,9月21日即臨朝,宣布戒嚴,火車停駛;並即幽禁光緒帝,廢除新政,搜捕維新黨人。是為戊戌政變,結束了只有一百零三天的維新。維新黨人中,康有為早離開北京,梁啟超逃入日本使館。其他數十人被捕,包括稱為「戊戌六君子」的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於9月28日斬於菜市口。徐致靖處以永遠監禁;張蔭桓則發放新疆。所有新政,除京師大學堂外,一律都被廢止。

變法的影響

近年亦有歷史學家認為,維新運動自開始即不具有成功希望。除了光緒帝帝未具備足夠的權力和威望推行改革外,維新派人物(特別是作為智囊的康有為)對政治現實的無知,和他們對西方社會制度的粗糙了解,亦註定運動的失敗。

7. 戊戌變法的起止時間

戊戌變法
1895年,中國被迫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當時在京應試的舉子推舉康有為起草了一份萬余言的上皇帝書,以極其悲憤的心情,痛陳《馬關條約》的嚴重危害,強烈主張「拒和、遷都、變法」,並提出了具體的實施主張。這份萬言書的內容既包括了發展資本主義的經濟要求,也包含了實行君主立憲的政治要求,為在京六百多名舉人簽名通過。由於漢朝時,封建政府用車馬接送被征舉的讀書人,後來便用「公車」作為入京應試舉人的代稱,而這次上書正是由應試的舉子聯名發動的,因此被稱為「公車上書」。遺憾的是,上書被都察院拒絕,並未送達光緒皇帝的手中,不過,其全文被輾轉傳送,風行一時,上海、廣州等地還特地刊印《公車上書記》,廣泛宣傳。各省舉人回到本省後,也多少傳播了這些言論,擴大了變法維新思想的影響,要求變法的呼聲越來越高。
「公車上書」事件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嚴復是中國近代的啟蒙思想家,被康有為稱為中國精通西學的第一人。
公車上書以後,康有為三次上書光緒帝,提出改變中國積弱情況的唯一出路是任用維新派參與謀劃,並提出由皇帝出面,倡導變法。光緒皇帝表示不做亡國之君,讓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開始變法。由於1898年時舊歷戊戌年,因此這次變法被稱作「戊戌變法」;變法歷時103天,因此歷史上又稱之為「百日維新」。變法的主要內容有:
類別 頒布新法 意義 局限性
政治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員,任用維新人士 有利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精簡機構,提高效率 沒有設計君主立憲等政治主張
經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於增加財政收入 沒有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
文教 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有利於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有利於培養維新人才
軍事 訓練新式軍隊 有利於增強軍事力量 加強對人民的統治
維新派的改革觸犯了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了頑固派的極力反對。1898年9月,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光緒帝被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康有為、梁啟超等逃往國外,譚嗣同、楊銳、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劉光第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戊戌變法失敗。
字數不夠!!!像我求助!

8. 大清朝統治中國多少年

統治了276年。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共傳十帝[1],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大順攻佔明朝國都北京,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攝政王多爾袞率領清軍入關,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

軍事上在隨後的二十餘年間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鄭氏台灣,逐步掌控全國。

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清末帝溥儀遜位,隆裕太後接受優待條件,清帝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8)戊戌變法之後中國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

但是封建專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後期由於政治僵化、文化專制、閉關鎖國 、思想禁錮、科技停滯等因素逐步落後於西方。

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也開始了近代化的探索,開啟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後期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清朝滅亡後復辟勢力一直存在,例如張勛復辟和偽滿洲國,二戰末期蘇聯紅軍出兵東北,偽滿洲國徹底滅亡。

9. 維新變法至2021多少年

維新變法是發生在1898年6月至9月,變法只持續了103天即宣告失敗,因此維新變法也叫「百日維新」。
所以維新變法距離現在(2021年)已經:2021-1898=123年,也就是說接近123年了。

10. 戊戌變法對中國的影響

一、政治經濟

1、推動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後帶著光緒逃到西安,這給慈禧以慘痛教訓。簽訂《辛丑條約》後,慈禧太後下令實行新政,其內容有編練新軍;廢科舉,建學堂;獎勵民辦工廠;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預備立憲;成立咨政院、咨議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經超出了當年維新變法的內容。

2、激起了民眾對滿清政府的憤恨,推動知識分子由維新向革命轉化。戊戌維新失敗後,支持孫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對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識分子轉變為革命黨人。(此條更准確的說應為戊戌政變的影響,而不是戊戌變法本身的影響。)

二、思想文化

1、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

(1)變法理論更加深入人心。人們普遍認為,不變沒有出路,變是古今通理,中國還應該大變、全變。

(2)民主思想進一步傳播。維新派只敢講「民權」,承認人民有參與管理政治的權利,但是不敢講「民主」,不肯承認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戊戌維新之後,民主思潮就充分發展起來了。

(3)激起了新一輪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熱潮。戊戌維新失敗後,更多的年輕人出國留學,更多的西方學說被譯介到中國,中國的思想界更為活躍。

2、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

戊戌變法後,新式文化事業勃興,國內出現辦學熱,創辦新式報刊熱,出版新書熱。戊戌時期,維新派為了對人民進行「啟蒙」,曾提倡白話文和「小說界革命」。維新運動失敗後,白話報刊更多出現,白話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說界革命」外,維新派繼續倡導「詩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學革命」。

戊戌變法作為近代中國的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意義。雖然被慈禧太後扼殺了,但也為13年之後爆發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

(10)戊戌變法之後中國有多少年擴展閱讀:

失敗原因

1、資產階級勢力太脆弱,封建勢力過於強大。戊戌變法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和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的一次較量。資本主義盡管在中國已出現。但基礎還非常薄弱,資產階級也剛剛形成,很不成熟。相形之下,封建統治階級無論在經濟基礎還是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還具有強大的勢力。

2、寄希於光緒皇帝。「幻想是弱者的命運」,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維新派認為「變之自上者順而易,變之自下者順而難」。因此他們把變法的希望寄於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身上,以獲取廉價的勝利。

3、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維新派盡管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但對帝國主義本質缺乏認識,一度曾向英、日、美尋求援助,希望他們干涉後黨政變,支持中國變法,結果落空。

4、缺乏軍隊支持。光緒皇帝是一個光桿,手中無一兵一卒。而維新派也忽略了事先取得軍隊的支持。大難臨頭,他們才想起了兵權,輕率地把賭注押到袁世凱身上,結果被袁世凱出賣。

5、敵視革命,脫離群眾。維新派之所以要倡導變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抵制「揭竿斬木」之「憂危」。他們害怕群眾,害怕革命,始終眼睛朝上,是變法運動缺乏一個廣泛的群眾基礎,結果頑固勢力略一反攻,使自己立刻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境。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72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43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27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03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69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95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32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76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65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