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比尺是長度比尺多少次方
1. 初二物理!!!長度單位怎麼換算。
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釐);1.61公里= 1英里;
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1厘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1微米(μm) = 1 000納米(nm) = 0.001毫米(mm) = 0.000 1厘米(cm);
1納米=0.000001毫米;
1皮米=10^-12米=0.001 納米(nm) =0.000 001 微米(μm)。
一個數的負次方即為這個數的正次方的倒數。
a^-x=1/a^x
例:2的-1次方=1/2的一次方。
1/2的-1次方=2的一次方。
5的-2次方=1/5的二次方,
1/5的-2次方=5的二次方。
(1)時間比尺是長度比尺多少次方擴展閱讀: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皮米(pm)、飛米(fm)。
(1)公里
公里又稱千米,是個長度單位,縮寫為「km」,通常用於衡量兩地之間的距離。其常用換算關系如下:1千米(公里)= 1,000米(公尺)= 100,000厘米(公分) = 1,000,000毫米(公釐);1.61公里= 1英里。
(2)米
國際單位制的長度單位「米」(meter,metre)起源於法國。1790年5月由法國科學家組成的特別委員會,建議以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全長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
—
米,1791年獲法國國會批准。
為了製造出表徵米的量值的基準器,在法國天文學家捷梁布爾和密伸的領導下,於1792~1799年,對法國敦克爾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羅那進行了測量。
1799年根據測量結果製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鉑桿(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桿兩端之間的距離定為1米,並交法國檔案局保管,所以也稱為「檔案米」。這就是最早的米定義 。
由於檔案米的變形情況嚴重,於是,1872年放棄了「檔案米」的米定義,而以鉑依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製造的米原器作為長度的單位。
米原器是根據「檔案米」的長度製造的,當時共制出了31隻,截面近似呈X形,把檔案米的長度以兩條寬度為6~8微米的刻線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
1889年在第一次國際計量大會上,把經國際計量局鑒定的第6號米原器(31隻米原器中在0℃時最接近檔案米的長度的一隻)選作國際米原器,並作為世界上最有的長度基準器保存在巴黎國際計量局的地下室中,其餘的尺子作為副尺分發給與會各國。規定在周圍空氣溫度為0℃時,米原器兩端中間刻線之間的距離為1米。
1927年第七屆國際計量大會又對米定義作了嚴格的規定,除溫度要求外,還提出了米原器須保存在1標准大氣壓下,並對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體規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為米的客觀標准也存在很多缺點,如材料變形;測量精度不高(只能達0.1μm)。很難滿足計量學和其他精密測量的需要。
另外,萬一米原器損壞,復制將無所依據,特別是復製品很難保證與原器完全一致,給各國使用帶來了困難。因此,採用自然量值作為單位基準器的設想一直為人們所嚮往。20世紀50年代,隨著同位素光譜光源的發展。
發現了寬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譜線,加上干涉技術的成功,人們終於找到了一種不易毀壞的自然標准,即以光波波長作為長度單位的自然基準。
這一自然基準,性能穩定,沒有變形問題,容易復現,而且具有很高的復現精度。中國於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長度基準。
米的定義更改後,國際米原器仍按原規定保存在國際計量局。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70年代以來,對時間和光速的測定,都達到了很高的精確度。
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開的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上又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這樣,基於光譜線波長的米的定義就被新的米定義所替代了。
(3)分米
分米(decimeter或dm)是長度的公制單位之一,1分米相當於1米的十分之一。其常用換算關系如下:1分米 = 0.0001千米(km) = 0.1米(m) =10厘米(cm) = 100毫米(mm)。
(4)厘米
厘米,長度單位;英文:centimetre(s),簡寫(符號)為:cm。有關厘米的單位轉換如下:1厘米 = 10毫米 = 0.1分米 = 0.01米 = 0.00001千米。
(5)毫米
毫米,又稱公釐(或公釐),是長度單位和降雨量單位,符號㎜。1毫米相當於1米的一千分之一(此即為「毫」的字義)。進制關系如下:1毫米=0.1厘米=0.01分米=0.001米=0.000001千米。
(6)微米
微米是長度單位,符號 [micron],讀作[miú]。1微米相當於1米的一百萬分之一(此即為「微」的字義)。換算關系如下:1微米(μm) = 1 000納米(nm) = 0.001毫米(mm) = 0.000 1厘米(cm) 。
(7)納米
納米(符號為nm)是長度單位,原稱毫微米,就是10-9米(10億分之一米)。如同厘米、分米和米一樣,是長度的度量單位。相當於4倍原子大小,比單個細菌的長度還要小。單個細菌微生物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的,用顯微鏡測直徑大約是五微米,也就是五千納米。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一根頭發的直徑是0.05毫米,把它徑向平均剖成5萬根,每根的厚度大約就是一納米。也就是說,一納米大約就是0.000001毫米,納米科學與技術,有時簡稱為納米技術,是研究結構尺寸在1至100納米范圍內材料的性質和應用。
(8)皮米(pm)
皮米(picometer或pm)是長度單位,1皮米相當於1米的一萬億分之一。有時在原子物理學中稱為微微米(micromicron)。換算關系如下:1皮米=10-12米=0.001 納米(nm) =0.000 001 微米(μm)。
2. 比尺換算關系是什麼
你的比尺是指比例尺嗎,不同地圖上的比例尺也不一樣。一般都有兩部分,一是數字形式的,一是圖示形式的。比如「比例尺1:400萬」,意思是圖上距離是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400萬厘米(即4萬米)。
3. 長度與時間的測量
一、長度的測量:
1、長度的測量是物理學最基本的測量,也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長度測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 m ,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納米(nm)。
3、主單位與常用單位的換算關系:
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 1μm=103nm
單位換算的過程:口訣:「系數不變,等量代換」。
4、長度估測:黑板的長度2.5m、課桌高0.7m、籃球直徑24cm、指甲寬度 1cm、鉛筆芯的直徑1mm 、一隻新鉛筆長度1.75dm 、 手掌寬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測量方法:
A> 、測量細銅絲的直徑、一張紙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積法(當被測長度較小,測量工具精度不夠時可將較小的物體累積起來,用刻度尺測量之後再求得單一長度)
☆如何測物理課本中一張紙的厚度?
答:數出物理課本若干張紙,記下總張數n,用毫米刻度尺測出n張紙的厚度L,則一張紙的厚度為L/n 。
☆如何測細銅絲的直徑?
答:把細銅絲在鉛筆桿上緊密排繞n圈成螺線管,用刻度尺測出螺線管的長度L,則細銅絲直徑為L/n。
☆兩卷細銅絲,其中一卷上有直徑為0.3mm,而另一卷上標簽已脫落,如果只給你兩只相同的新鉛筆,你能較為准確地弄清它的直徑嗎?寫出操作過程及細銅絲直徑的數學表達式。答:將已知直徑和未知直徑兩卷細銅絲分別緊密排繞在兩只相同的新鉛筆上,且使線圈長度相等,記下排繞圈數N1和N2,則可計算出未知銅絲的直徑D2=0.3N1/N2 mm
B>、測地圖上兩點間的距離,園柱的周長等常用化曲為直法(把不易拉長的軟線重合待測曲線上標出起點終點,然後拉直測量)
☆給你一段軟銅線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圖冊估測出北京到廣州的鐵路長嗎?
答:用細銅線去重合地圖冊上北京到廣州的鐵路線,再將細銅線拉直,用刻度尺測出長度L查出比例尺,計算出鐵路線的長度。
C>、測操場跑道的長度等常用輪滾法(用已知周長的滾輪沿著待測曲線滾動,記下輪子圈數,可算出曲線長度)
D>、測硬幣、球、園柱的直徑圓錐的高等常用輔助法(對於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測出的物體長度可將刻度尺三角板等組合起來進行測量)
☆ 你能想出幾種方法測硬幣的直徑?(簡述)
①、直尺三角板輔助法。②、貼折硬幣邊緣用筆畫一圈剪下後對折量出摺痕長。③、硬幣在紙上滾動一周測周長求直徑。④、將硬幣平放直尺上,讀取和硬幣左右相切的兩刻度線之間的長度。
6、刻度尺的使用規則:
A、「選」: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刻度尺。
B、「觀」:使用刻度尺前要觀察它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測長度時,尺要沿著所測直線(緊貼物體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損的零刻線。(用零刻線磨損的的刻度尺測物體時,要從整刻度開始)
D、「看」: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E、「讀」: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記」: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也可表達為:測量結果由准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
練習:有兩位同學測同一隻鋼筆的長度,甲測得結果12.82cm,乙測得結果為12.8cm。如果這兩位同學測量時都沒有錯誤,那麼結果不同的原因是:兩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這兩位同學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則乙 同學的結果錯誤。原因是:沒有估讀值。
7、誤差:
(1)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的差異叫誤差。
(2)產生原因:測量工具 測量環境 人為因素。
(3)減小誤差的方法:①用更精密的儀器;②採用正確的測量方法;③採取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⑷誤差只能減小而不能 避免 ,而錯誤是由於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和主觀粗心造成的,是能夠避免的。
二、時間的測量:
國際單位:秒(S)
1、單位:
常用單位:小時(h)、分(min)、毫秒(ms)、微秒(um)、納秒(ns)
換算關系:1h=60min,1min=60s,1s=1000ms,1ms=1000us,1us=1000ns
2、測量工具: 秒錶。 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脈搏等
現代:機械鍾、石英鍾、電子表等
4. 比例尺怎麼看
比例尺定義:地圖上某一線段的長度與地面上相應線段水平距離之比,簡單講就是圖:物
所以一個1:100的比例尺,代表著圖上尺寸1單位長度代表著時間長度100單位
5. 流量比尺怎麼算
流量比尺λQ=λA·λV。
在實際應用中,流動現象的模型和原型間的關系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偏離由流體基本理論出發通過相似原理得到的結果,即模型和原型間存在比尺效應。
從某種意義上講,比尺效應是普遍存在的,只不過對於不同流動現象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在重力相似模型中,流量比尺等於幾何比尺的2.5次方。
6. 相似原理中比尺的定義是什麼長度比尺,面積比尺及流速比尺如何表達哦
因為比例尺是用來表示長度比的,所以,面積比就把圖形看成是兩個正方形,比例尺的平方比就成了面積比了。
7. 比例尺怎麼算
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比例尺的概念:
比例尺是表示圖上一條線段的長度與地面相應線段的實際長度之比。
按照比例尺概念,比例尺的算式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比例尺的特點:
比例尺實際上是一個「比」;比例尺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統一的(即換算成相同單位再比),所以比例尺沒有單位(單位統一被約分了);比例尺的前項一般為1。
在這個理論基礎上,裴秀繪制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地圖冊《禹貢地域圖》。這本地圖冊一共18張,分別是晉朝的16州,以及吳、蜀各一張。不過這本地圖冊不久後就失傳了。
當時有人畫了一副名叫《天下大圖》的地圖,非常大內容非常豐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但是因為太大攜帶不便。裴秀就開創性的用「以一分為十里,一寸為百里」的比例尺,把這幅龐大的地圖給復制了下來。
裴秀的制圖六體是當時世界上最完善,也是最先進的制圖理論。他把繪制地圖時能遇到的問題機會都想到了,後來歷朝歷代在繪制地圖時都受到了他的影響。他提出的這些理論直到今天還在被使用。
8. 長度單位、面積單位、質量單位、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
1、長度: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面積: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公頃=10000平方米;
3、體積: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4、質量: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5、時間:1小時=60分,1分=60秒。
(8)時間比尺是長度比尺多少次方擴展閱讀: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公里{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皮米(pm)、飛米(fm)。
中國傳統的長度單位有里、丈、尺、寸、尋、仞、扶、咫、跬、步、常、矢、筵、幾、軌、雉、毫、厘、分,等。其基本換算關系如下:
1丈=10尺;1尺=10寸;1寸=10分;1分=10厘;
1丈≈3.33米;1尺≈3.33分米;1寸≈3.33厘米;
1千米(km)=1000米;1米(m)=100厘米;1厘米(cm)=10毫米
1里=150丈=500米;2里=1公里(1000米)。
以英國和美國為主的少數歐美國家使用英制單位,因此他們使用的長度單位也就與眾不同,主要有英里、碼、英尺、英寸。
1、英里(mile):1英里=1760碼=5280英尺=1.609344公里;
2、碼(yard,yd) :1碼=3英尺=0.9144米;
3、英尋(f,fath,Fa) :1英尋=2碼=1.8288米;
4、浪(furlong) :1浪=220碼=201.17米;
5、英尺(foot,ft,復數為feet) :1英尺=12英寸=30.48厘米;
6、英寸(inch,in) :1英寸=2.54厘米。
面積單位從小到大的順序主要有:mm²(平方毫米)、cm²(平方厘米)、dm²(平方分米)、m²(平方米)、hm²(公頃)、km²(平方千米)。在國際單位制(SI)中,標准單位面積為平方米(平方米),面積為一米長的正方形面積。
時間單位,是7種基本單位之一,長度、時間、質量、物質的量、光照度、電流 和(熱力學)溫度 是七種基本單位。 本詞條中時間單位以時間從大到小列。
現時每晝夜為二十四小時,在古時則為十二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鍾表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鍾表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
年是與地球在軌道上繞太陽公轉有關事件再現之間的時間單位。一般而言,年的長度取為太陽在天球上沿黃道從某一定標點再回到同一定標點所經歷的時間間隔。由於所選取的定標點不同,年的定義也不同,通常有:
近點年=365.25964日
恆星年=365.256363004個平太陽日(≈365日6時9分10秒)
回歸年(貝塞爾年)=365.242199174日(≈365日5小時48分45.5秒)
交點年=346.62003日(346日14小時52分52.9秒)
現代公歷里,平年一年為365天(包含52周1天),閏年一年為366天(包含52周2天)。
一星期的七天是從拉丁語直接轉變過來的,拉丁語中星期日為「太陽日」,星期一為「月亮日」,星期二為「火星日」,星期三為「水星日」,星期四為「木星日」,星期五為「金星日」,星期六為「土星日」;法語直接採用拉丁語的名稱,只是將星期日改為「主的日」;因為五顆行星的名稱都是古羅馬神話中的神的名字。
英語將其中幾個換成古日爾曼人神話中的神,如星期二變為日爾曼戰神「提爾」的日子,星期五變為日爾曼女神「弗麗嘉」的日子,星期三變為日爾曼神「奧丁」的日子、同樣地星期四也是日爾曼神「索爾」的名字;俄語和斯拉夫語言中,已變成「第一」、「第二」日……。
在中國,可能是在8世紀時透過明教的傳入,使中國有了星期的觀念,並以「七曜」來分別命名[1]。日曜日是星期天,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中國在民國成立後改稱星期,其中的「星」字便是指這七曜,但在日本、韓國和朝鮮仍沿用此名字。
9. 求解流體力學的一道題
摘要 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