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企業bg中國區總裁多少集
⑴ 華為集團目前的高層人員有哪些,分別管什麼
華為最高總裁只有一個任正非,下屬業務部門還有N多總裁,華為現在執行的是董事長及副董事長的職務,從1987年創辦至今,華為的組織架構圖一共進行過四次調整,最近的一次調整為2013年度,一直沿用至今,具體的組織架構圖如下圖所示:
6、常務董事:丁耘(運營商BG總裁)、余承東(華為消費者BG總裁)、汪濤(產品投資委員會主任)。
7、董事:徐文偉(戰略研究院院長)、彭中陽(總幹部部部長)、何庭波(華為2012實驗總裁、海思總裁)、任正非(華為集團創始人及CEO,負責整個公司的戰略發展)、陶景文(質量流程IT總裁)、閻力大(華為企業BG總裁)、姚福海(首席供應官、集團采購管理委員會主任、全球采購認證管理部總裁)、陳黎芳(公共及政府事務部總裁)、李英濤(網路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
8、候補董事:李建國(製造部總裁)、彭博(未知)、趙明(榮耀總裁)。由於候補董事未在華為的官網具體羅列其任職情況,網路上也搜不到候補董事彭博的任職,所以暫時未知。
⑵ 我是做系統集成,智慧城市的!新進去這個行業的一名銷售人員有誰能告訴我該怎麼辦
雖然是智慧城市領域的後來者,華為卻有一個不小的目標,在近日於蘇州召開的「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發布會」上,華為企業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高調說出了這個目標:「華為致力於成為新型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首選合作夥伴。」 華為企業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 眾所周知,智慧城市並不單純是上一個IT系統,也不是政府制定一個政策或僅僅加強、改善城市管理那麼簡單,智慧城市涉及到方方面面,它需要全盤統籌。在這個復雜的系統下,華為如何實現成為新型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首選合作夥伴的目標?尤其在面對諸多早期布局智慧城市的產品方案提供商的情況下。 華為給出的答案是生態,是合作而非競爭,這符合其進入企業業務以來的一貫策略。 的確,在智慧城市這個復雜的系統下,某一個廠商很難覆蓋方方面面並獨立完成這個巨型項目的交付。「華為聚焦於ICT基礎設施,通過開放能力聚合合作夥伴,推動智慧城市生態圈的良性發展,共同為客戶提供新型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蔡英華說。 「聚焦、聚合、開放」可以視為華為布局智慧城市的三個關鍵詞,其實選擇這條路對華為來說可謂一條捷徑,並且發揮了其長處。要知道,自從華為進軍企業業務以來,到2015年底,華為在中國市場的渠道服務合作夥伴已經發展到了5200家,解決方案合作夥伴超過1100家。所以,通過夥伴拓展市場,華為已經積累了經驗。 合作夥伴先行 華為做智慧城市生態圈的邏輯 「華為一直旗幟鮮明地聚焦在ICT基礎設施產品和解決方案上,由合作夥伴基於華為的ICT基礎設施推出面向智慧城市的應用。」蔡英華強調,在這個原則下,華為投入人、技術、資金提升ICT基礎設施平台的開放能力。 在開放的前提下,華為聚合合作夥伴形成能力互補,自己聚焦ICT基礎設施、合作夥伴聚焦應用,從而聯合起來提供智慧城市最優解決方案。 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 在智慧城市建設中,華為看到,政府的需求、智慧城市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舉例道,「它需要各個行業、各個層面如業務應用層、平台層、基礎設施層,以及各個專業領域如投融資、頂層設計、集成、運營等多方面的能力。華為通過合作夥伴生態圈可以全方位地解決用戶面臨的諸多問題。」 生態圈得到了不少合作夥伴的響應,是因為他們能夠發揮各自的長處服務用戶。目前,華為與首批20多家合作夥伴共同建立了華為智慧城市生態圈,並發布一系列聯合解決方案,涉及數據共享交換平台、GIS平台、智慧政務、平安城市、城市運營中心等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他們以夥伴之間互補的能力構建出整個生態系統的競爭力。 作為華為的合作夥伴,他們樂於看到智慧城市生態圈的形成,在東華軟體股份公司總裁呂波的眼裡,「華為倡導牽頭智慧城市生態圈建設是做了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他談到,從用戶的角度同樣需要一個生態圈,一個智慧城市需要不同應用的解決方案,生態圈降低了建設成本。 並且,通過生態圈合作夥伴的通力合作,效率也會提高更快。同時,經過聯合驗證的解決方案性能、可靠性等也更有保障。 華為輸出智慧城市能力 在智慧城市生態圈中,華為輸出的是智慧城市能力,也就是其聚焦的ICT基礎設施能力,為了快速把這個開放能力集成到智慧城市的應用中,以及支撐合作夥伴進行業務開發。為此,華為提出了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的整體架構「一雲二網三平台」。 華為企業BG全球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部總經理鄭志彬解讀了一雲二網三平台: 「一雲」:雲數據中心。基於開放架構,為城市建設融合、開放、安全的雲數據中心,整合、共享和利用各類城市信息資源,提升政府服務與決策效率和合理性。 「二網」:城市通信網和城市物聯網。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有線+無線寬頻網路,為城市構建無處不在的寬頻,讓城市公共服務觸手可及;在物聯網領域,華為提供業界最輕量級物聯網通信操作系統LiteOS,多種類型的接入網關,是NB-IoT標準的主要貢獻者。並提供物聯網平台,為城市各行業應用提供物聯網數據服務。 「三平台」:ICT能力開放平台、大數據服務支撐平台、業務應用使能平台。通過ICT能力開放平台,將ICT能力進行封裝、打包提供給業務應用開發者,使其更便利地調用ICT介面,共同為客戶提供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與合作夥伴聯合提供大數據服務支撐平台、業務應用使能平台,為城市智慧應用提供資源獲取自動化、軟體開發自動化、運維管理自動化的服務。 可以說,有了「一雲二網三平台「架構,華為與生態圈合作夥伴能夠更容易地進行聯合開發,並降低智慧城市整體解決方案的實施難度。 聚合合作夥伴掘金智慧城市 成立智慧城市生態圈只是一個開始,對於合作夥伴來說,華為是一個超大體量企業,如何聚合他們或如何共同拓展市場才是最終的價值。 華為投入智慧城市生態圈顯然也要讓合作夥伴們嘗到甜頭,而不是一句空話。 在華為同步宣布的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中,記者注意到,包括了生態圈基本權益、集成項目疊加返點、專項費用支持、億元基金聯合解決方案開發支持等,可見華為對智慧城市投入的決心。 例如,華為會與生態圈夥伴進行一線作戰團隊的組織對接,優先選擇生態圈夥伴進行市場拓展和項目合作。另外,對於智慧城市項目中主動銷售華為產品的生態圈夥伴,華為將按照合作業績給予一定比例的專項返點激勵,該激勵是單獨疊加激勵。 同時,面向智慧城市生態圈,華為將提供專項費用和基金,支持聯合解決方案開發及落地應用。並投入億元基金支持聯合解決方案開發及推廣工作,主要內容包括技術、營銷、人員培養等方面。 華為的大手筆證明了其把智慧城市業務作為公司未來的一個戰略發展重點已經做好了准備。雖然,目前看起來在這個智慧城市生態圈行動計劃中,華為賦予了合作夥伴更多,但面向未來,合作夥伴給華為帶來的不止「更多」。
⑶ 扛過生死存亡的一年,華為靠什麼活下去
年報發布後不久,華為再次對雲業務做出了調整。
4月3日,據《深圳商報》報道,華為已內部發文, 任命原消費者業務雲服務總裁張平安擔任華為雲BU(業務單元)總裁 ,同時撤銷雲與計算BG(Cloud&AIBG),原伺服器、存儲等劃歸到「網路產品與解決方案」,該部門名稱改為ICT產品解決方案。
2021年1月,華為任命余承東兼任華為雲與計算BG(業務集團)總裁,在一年前, 雲與計算業務已經正式成為華為運營商、企業、消費者三大BG之外的第四大BG 。
新的任命中並未提及余承東的職務變動情況,外界的解讀則包含華為雲「撤退」「降級」等諸多說法,但一個公認的現象是,華為雲的動盪是與華為自身的轉型變向關聯著的。
熬過了「關乎存亡」的一年,華為還活著,並且,活得比2019年更好了一些。
3月31日,華為交出了2020年成績單,全年銷售收入總計8914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3.8%。公司的凈利潤達到了646億元人民幣,增長3.2%。
這也是華為在過去1-2年內始終思考的問題。2019年年報發布時,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表示:「 2020年是華為最艱難的一年。華為要力爭在2020年活下來,爭取2021年還能發財報。 」
而伴隨著美國的制裁政策在2020年9月生效, 華為如何找到新的業務發力點,成為2021年「反圍剿」的關鍵 。不過,從華為的財報和布局來看,新的大幕剛剛拉開,成功與否,還是未知。
掉頭轉向
據華為年報顯示,2020年國內的業務占總業務的65.6%,這相較於2019年,提高了15.4個百分點。而除了國內業務在上升外,歐洲中東非洲、美洲、亞太地區均在下降,下降百分比分別為12.2%、24.5%、8.7%。
手機業務的下滑同樣迫使華為轉向,2020年,華為的三大業務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分別佔54.2%、34%、11.3%。其中企業業務的收入較去年增幅最大,為23%,而消費者業務收入增幅只有3.3%。這與這幾年華為消費者業務高歌猛進有稍許違背, 美國的制裁對於華為的消費者業務的影響很大,其中最為明顯的是手機業務下滑 。
時任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昆也直言,雖然中國市場增長,但是手機業務還是面臨挑戰,去年下半年手機業務其實在中國也在減退。 依據IDC的統計,華為手機已經由2019年的第二名掉落至第三名,全球出貨量同比減少21.5%。
胡厚昆說,「由於去年受到不公平打壓,手機業務因為晶元供應遭到沖擊,是下滑的,1+8+N中的8和N取得了不錯的增速,達到65%,兩者抵消,增速為3.3%。」
而且,華為投入了不少成本用來存貨。從2019年開始,華為的存貨及其他合同成本對比於2018年上升了73.4%,達到了1673.90億元人民幣。2020年,仍然保持著高額的存貨和其他合同成本,為1676.67億元人民幣。具體來看,2020年華為在原材料上的存儲量為891.96億元人民幣,這一數據在2019年為585.2億元人民幣,在2018年為354.48億元人民幣。
華為的年度評估認為,疫情對於華為的影響是有限的, 電信行業作為 社會 和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 ;同時,疫情加速了各大行業數字化轉型的進程和數字經濟以及電子商務的發展。胡厚昆則表示, 疫情使線上學習辦公的需求增加,華為的運營商業務也因此穩定 。
這其中的一個變數在於未公布明確營收數據的華為雲,這筆業務被計入到華為的企業業務中。
胡厚昆表示,2020年華為雲增速達168%。從華為此次公布的幾大業務來看,華為雲增速最快。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發布《China cloud services market Q4 2020》報告顯示, 華為雲以17.4%份額穩居中國公有雲市場第二,較第三季度的16.2%進一步上升 。運營商業務微增0.2%,消費者業務增長3.3%,華為企業業務被視為拉動業績的大方向。
任正非針對華為雲業務提出, 華為要集中優勢兵力聚焦做好華為雲平台及雲服務,在新的一年裡,要在軟體架構、方法和工具上進一步加大人才投入 。
除此之外,77歲的任正非甚至趕到了山西的煤礦中去尋覓機會。2021年2月,他在山西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20年我們點亮了一個煤礦、一個鋼廠、一個港口。未來2-3年,我們希望點亮千百個煤礦、鋼廠、港口。並表示,「 華為新機會點獲取的收入,今年就差不多可以對沖掉手機業務的下滑 」。
但目前的問題在於,這筆業務的「盤子」還太小。 年報顯示,在華為全年8914億元的營收中,企業業務盡管實現23.0%的同比增長,但1003億元的總量不僅遠遠落後於運營商業務的3026億元和消費者業務的4829億元,在總營收中的佔比也僅為1/9。
而且,在年報發布後突如其來的業務調整,也為華為雲的地位和方向增添了些許變數。
由硬變軟
從理論上來說,雲業務的存在,是把終端存儲變為集成存儲,其終極目的是降低對硬體的依賴。
在2020年的年報中,華為給出了「國內5G」和「8+N」這兩大筆大幅增長的業務,作為對沖手機業務下滑的選項,這兩筆業務多多少少為華為挺過2020年的困境,立下了功勞。
胡厚昆在發布會上曾如是講到華為消費者業務的目標:華為未來的消費者業務一定是以消費者為中心,以體驗為中心。華為的消費者戰略已經實施了幾年時間, 去年手機下滑,其他硬體的銷售實現增長 ,更加堅定了我們的戰略。 未來手機只是消費者業務的一個部分但不是全部 。
雲業務的發展,是為手機業務之外的8+N硬體賦能,並試圖通過其他終端盡可能地抵消對華為單一手機終端的依賴。不過,用8+N來對沖手機業務的下滑,對華為來說只是權宜之計,畢竟時至今日,手機在硬體中的地位並非其他終端可以輕易取代, 在硬體之外,華為希望做到的是「由硬變軟」 。
2020年9月,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宣布推出鴻蒙OS2.0版本,並宣布鴻蒙系統將面向大屏、手錶、車機等128KB-128MB終端設備開源;2021年4月,面向內存128MB-4GB終端設備開源;2021年10月,將面向4GB以上所有設備開源。
華為消費者BG軟體總裁王成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了一些關於鴻蒙OS操作系統的相關事宜。他表示:今年搭載鴻蒙的設備,保守目標是3億台,其中2億台為手機,而Pad、手錶、智慧屏、音箱等,目標是3000萬台以上。而 今年最重要的目標是「讓鴻蒙生態的市場份額達到16%」 。
王成錄表示:「這兩年的鴻蒙生態發展特別重要,目前我們仍有幾億華為手機用戶,如果老用戶升級到鴻蒙系統後,體驗非常好,他可能會留下來。只要這兩年時間搶下來,我們的硬體可能就回來了。」
在內部,任正非和華為高管們不止一次提出,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 汽車 的增量部件提供商。甚至在2020年11月專門下發一則有效期三年的文件聲稱,「 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
2019年5月,華為正式成立了智能車解決方案BU(業務單元)。從2019年上海車展宣布進軍 汽車 行業,到2020年再次參加北京車展,華為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就拿出了包括智能座艙、自動駕駛、三電系統、智能車雲等幾乎全套智能車解決方案。
但是與企業業務一樣,這兩筆業務目前也處在開始階段。造車業務究竟有多大的落地規模尚是一個未知數,而鴻蒙系統能否匯聚3億級別的終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華為的未來。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張書樂認為,在新能源 汽車 的升維——智能 汽車 領域,互聯網 科技 公司都是在自己的賽道上和自己競速。 整個智能 汽車 領域的整體路線並沒有真正展開,目前更多的僅僅是在新能源 汽車 上增添更智能化的車機,相當於還處在一個簡單集成的階段 。每個廠商都在結合自己的特點開路。網路的走向是利用自己在人工智慧上的積累,滴滴是用自己在共享出行上龐大的數據積累來孵化自動駕駛所需的大數據等,而華為的優勢是在生態鏈上,通過鴻蒙系統所構架的從手機、智能家居和外部5G設施的組合,達成一種類似超級終端的體驗。
SA分析師楊光認為, 鴻蒙可以成為發展軟體和服務業務的一塊重要基石 。通過與華為自有的雲、人工智慧等能力結合,應該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華為研究專家周錫冰認為, 在達成3億終端的成就之後,華為還應該繼續穩扎穩打 ,降低平台收入分成,扶持開發者,讓開發者獲得可見盈利,聯合他國生態體系合作,完善生態體系建設,盡可能地去美國化,加強本國投入。在變現上,華為可以通過中國市場打造成為世界物聯網操作系統,在廣告投放、App分成等上獲利。
張書樂認為, 華為用手機的佔有率來刺激鴻蒙相關第三方應用和硬體生態的爆發,進而在智能家居的各個領域,真正達成市場佔有 。智能家居整體都還處在拓荒之中,所以一旦各個設備組成家居場景生態,且統一在一個系統的調度之下,其可能的變現渠道就不僅僅是自有硬體,還可以是授權加盟等等。
花錢沒關系,向何處去很重要
進入2021年,華為尋找新業務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2月間,任正非在山西談及「 軍團 」一詞。稱「軍團」就是把基礎研究的科學家、技術專家、產品專家、工程專家、銷售專家、交付與服務專家全都匯聚在一個部門,縮短了產品進步的周期。把業務實行顆粒化,這個模式來自於谷歌。
除了煤礦、鋼鐵、港口之外,華為甚至將音樂也組成了「軍團」。任正非給出的標準是,是否做「軍團」,主要看科學家是否需要編進最前線的作戰團隊,如果需要就採用「軍團」模式,如果不需要就採用矩陣的業務模塊模式。
此間釋放的一個信號是, 華為正在尋找新的業務,並且力度不小 。推動華為冒險嘗試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還是被美國「卡脖子」後留下的焦慮。 華為迫切需要新的力量,拉動業務的增長,同時也能追回硬體方面遭受的損失。
5G toB是華為在5G業務上的一大關鍵詞,在2021年世界移動大會·上海開幕式上,胡厚昆發表了《創新,點亮未來》的主題演講。胡厚昆表示, 華為和運營商、合作夥伴一道在20多個行業,簽署了1000多個5G toB項目合同 。
華為的5G toB解決方案由4大部分組成,包括「5G toB基礎網路」「5G toB網路能力開放」「5G toB應用使能」和「5G toB行業市場」。
任正非的設想是,華為永遠不會多元化發展。我們提供的是一個平台,上面可以生長各種各樣的「莊稼」。 我們給煤炭提供的平台,與給電信、交通提供的平台是一樣的,沒有多大變化。只是現在煤礦不太會用這個平台,我們就多參與一些,讓他們會用我們平台。
這對華為的挑戰是,如何能在眾多行業中,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把一個行業做深入做透徹。
與此同時,在遭受美國制裁的當口,華為現金流周轉壓力也處在相對的高峰之上。年報顯示, 華為的現金流,由2019年的913.8億元下跌至352.2億元 ,華為的解釋是,2020年公司持續加大對雲、研發等的投入,折舊、攤銷增加,同時應付賬款減少。
不過多位行業內觀察者都對華為的現金儲備持樂觀態度,楊光認為,華為應該有多種手段應付激增的現金流需求,比如 出售榮耀就可以為華為帶來一大筆收入 ,未來不排除華為可能還會有進一步的動作,更加聚焦於可持續發展的業務領域。華為一直以來都奉行壓強原則,在認準的戰略方向上重點投入求得突破。在這種壓強原則之下,人才、業務壁壘等往往不是難以克服的障礙, 真正的風險可能在於應該把壓強用於何處,也就是戰略方向的選擇問題 。
正如任正非所講,華為正在進入戰略無人區,尤其考慮到當前的 地緣政治 環境,不確定性更加顯著。在如此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如何選擇未來的戰略突破口,應該是對華為的一大挑戰。
作者 | 劉思潔
編輯 張軼驍
你認為華為應選擇哪個方向作為戰略突破口?
⑷ 華為高級副總裁名單
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魯勇先生,1998年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歷任華為東北歐地區部總裁、華為全球服務部總裁,現任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3]
郭平:出生於1966年,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碩士。1988年加入華為,歷任產品開發部項目經理、供應鏈總經理、總裁辦主任、首席法務官、流程與IT管理部總裁、企業發展部總裁、華為終端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公司輪值CEO、財經委員。
徐直軍:出生於1967年,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博士。
1993年加入華為,歷任公司無線產品線總裁、戰略與Marketing總裁、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主任、公司輪值CEO、戰略與發展委員會主任等。
⑸ 華為有多少總裁,多少副總裁,分別管什麼
華為到底有多少總總裁,多少副總裁,分別管什麼其實總華為年報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華為作為一家世界級的企業,2018營業收入超過7200億,這個體量已經跟一個省級的GDP差不多得了,不過創造這么多營業收入華為只用了18萬左右的員工。而在這18萬員工當中,不同的人所屬的部門是不一樣的,因為華為有很多事業群,不同的事業群都有相關的負責人。
根據2018年華為財務報告數據顯示,目前華為的高管具體如下:
一、集團總裁華為的總裁是任正非,目前任總沒有參與到華為具體的管理工作當中,他的工作更多是戰略上的決策以及精神領袖,在華為擁有絕對話語權。
易翔出生於197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本科。1998年加入 華為,歷任巴基斯坦代表處代表、中東地區部總裁、區 域財經管理部總裁、公司副CFO、區域管理部總裁、美 洲片區總裁等,現任中東非洲片區總裁、ICT基礎設施 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等。
(21)歐洲片區總裁——李健
李健出生於1973年,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 2001年加入華為,歷任奈及利亞代表處代表、迦納代 表處代表、西非地區部總裁、銷售與服務體系總裁特別 助理、客戶群及區域業務支持部總裁、東北歐地區部 總裁、人力資源委員會成員、片區聯席會議管理團隊 常務成員、片區聯席會議副總裁、LTC全球流程責任人 (GPO)、美洲片區總裁等,現任歐洲片區總裁、公司干 部管理團隊成員、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
五、副總裁N個目前華為包括總裁、董事長、副董事長、各事業群總裁在內總共有27個以上,如果按照每個總裁對應4個副總裁計算,那目前華為的副總裁數量至少在100個以上。
⑹ 現在華為公司的老大是余承東嗎
整個華為分為運營商BG ,企業BG,消費者BG。余承東是華為技術高級副總裁,華為消費者BG總裁,華為終端董事長。
⑺ 華為 一級部門 企業業務BG是做什麼工作的
企業業務BG是華為的四大業務集團之一,是華為公司重要戰略方向。
主要提供企業基礎網路、企業通訊、數據中心、行業應用等產品解決方案,同時充分利用雲計算技術變革和商業模式創新帶來的機會,提供基於雲計算技術數據中心解決方案和部分雲計算企業應用。
主要面向的是行業客戶,另外視訊產品也已經正式劃歸到企業業務BG。
(7)華為企業bg中國區總裁多少集擴展閱讀: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通信設備的民營通信科技公司,於1987年正式注冊成立,總部位於中國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華為基地。
華為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注於ICT領域,堅持穩健經營、持續創新、開放合作,在電信運營商、企業、終端和雲計算等領域構築了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優勢。
為運營商客戶、企業客戶和消費者提供有競爭力的ICT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並致力於使能未來信息社會、構建更美好的全聯接世界。2013年,華為首超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商愛立信,排名《財富》世界500強第315位。
華為Cloud BU於今年四月成立。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徐直軍曾公開宣稱Cloud BU只有一個使命,」就是把公有雲打造好」,而Cloud BU的成立被業界視為華為正式進軍公有雲的象徵。
華為Cloud BU一位員工告訴《財經》記者,經由此次調整,Cloud BU營收不僅會單獨核算,並將可能出現在華為2017年財報。
Cloud BU作為一級部門,與產品和解決方案部門平級,仍低於華為企業業務BG、運營商BG和消費者BG(這三大業務BG在華為內部層級實際超過一級部門)。
Cloud BU將有自己的HR部門、CTO辦公室、戰略與業務發展部和財經管理部門,這意味著華為雲部門獲得更大的自主權,減少來自其它部門的掣肘。
但此次調整並沒有涉及核心管理層。在Cloud BU成立之初,華為IT產品線總裁鄭葉來就開始兼任華為Cloud BU總裁。
⑻ 華為高管名單
1.董事長梁華:目前兼任集團首席財務官CFO(暫代孟晚舟)。
2.副董事長郭平:為輪值董事長之一,兼任財經委員會主任。
3.副董事長徐直軍:為輪值董事長之一,兼任戰略與發展委員會主任。
4.副董事長胡厚昆:為輪值董事長之一三,兼任人力資源委員會主任。上述董事長和輪值副董事長主要領導公司董事會和常務董事會運營,負責整個公司的發展。
董事長上一屆董事長是孫亞芳,這一屆董事長換成了梁華,孫亞芳退休,梁華還兼任首席供應官。總裁任正非作為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是董事,兼任總裁。副董事長副董事長有三名,分別是郭平,徐直軍,胡厚昆。孟晚舟,孟晚舟還兼任CFO,就是華為財務總監。常務董事常務董事有兩人,分別是丁耘和余承東。
丁耘兼任運營商網路BG總裁;余承東,兼任消費者BGCEO。
⑼ 華為集團副總裁有哪些
1、郭平:出生於1966年,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碩士。1988年加入華為,歷任產品開發部項目經理、供應鏈總經理、總裁辦主任、首席法務官、流程與IT管理部總裁、企業發展部總裁、華為終端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公司輪值CEO、財經委員會主任等,現任公司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等職務。
2、徐直軍:出生於1967年,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博士。1993年加入華為,歷任公司無線產品線總裁、戰略與Marketing 總裁、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主任、公司輪值CEO、戰略與發展委員會主任等,現任公司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等職務。
3、胡厚昆:出生於1968年,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1990年加入華為,歷任公司中國市場部總裁、拉美地區部總裁、全球銷售部總裁、銷售與服務總裁、戰略與Marketing總裁、美國華為董事長、公司副董事長、輪值CEO及人力資源委員會主任等,現任公司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等職務。
4、孟晚舟: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碩士。1993年加入華為。歷任公司國際會計部總監、華為香港公司首席財務官、賬務管理部總裁。現任公司CFO、副董事長。
5、丁耘:出生於1969年,畢業於東南大學,碩士。1996年加入華為,歷任公司產品線總裁、全球解決方案銷售部總裁、全球Marketing總裁、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運營商BG總裁等。
⑽ 華為消費者業務高管被調查多少人被逮捕了
華為消費者BG大中華區執行副總裁騰鴻飛已被帶走調查。華為公司相關人士12月26日上午「原消費者業務中國區銷售主管騰鴻飛日前因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已經被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至於騰鴻飛涉嫌犯罪的細節,華為方面表示,「警方正在偵查中,一切請以警方披露信息為准。」
業內人士表示,很多企業都有內部反腐,但是由於很多是窩案,註定了這種內部反腐是運動式的、一時的,像華為這樣多年來一直在內部反腐上保持高壓的國內企業並不多見,這需要在企業內部打造廉潔的環境,才不至於「拔出蘿卜帶出泥」。
企業大了,蛀蟲也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