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露天煤礦占產量多少
A. 中國的煤礦產量
IEA數據顯示,2019 年世界煤炭總產量超過 79 億噸,為 2014 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年增長率為 1.5%,僅為近年來的一半。動力煤和褐煤約占該產量的 86%,其餘為冶金煤。對 2020 年的最新估計表明,由於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需求下降,全球產量每年下降 6.5% ,但預計 2021 年將反彈至 760 萬噸。
1. 中國——37億噸
中國在全球煤炭生產中佔主導地位,2019 年佔世界總產量的近 47%。年內開采量近 37 億噸,年增長率為 4%。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費國,消耗了全球約 53% 的煤炭。中國 2020 年宣布將在 2060 年之前實現碳中和,這可能會促使中國採取措施減少國內能源供應對煤炭的過度依賴。
2. 印度 – 7.83 億噸
印度在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名單中位居第二,2019 年的產量約為 7.83 億噸,略低於全球份額的 10%。國有的印度煤炭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礦公司,占該國產量的 80% 左右,擁有 360 多個礦山在運營。2020 年,印度政府最終確定了向私營部門開發開放該國煤炭儲備的計劃,以促進國內生產並減少對外國進口的依賴。大約有 40 個煤礦將被拍賣用於開發,盡管據報道早期興趣很低,這反映出在煤炭越來越不受歡迎且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競爭日益激烈之際,投資者缺乏興趣。
3. 美國——6.4億噸
美國的煤炭產量多年來一直在下降,2019 年達到6.4 億噸,為 1970 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來自廉價天然氣和日益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的競爭減少了國內電力部門對化石燃料的需求,預計未來幾年下降趨勢將加大。國際能源署估計,該國 2020 年的產量低至 4.91 億噸,同比下降 23%,然後在 2021 年小幅反彈至 5.39 億噸。2019 年,美國五個州的煤炭產量約佔全國的 71%。它們是:懷俄明州 (39%)、西弗吉尼亞州 (13%)、賓夕法尼亞州 (7%)、伊利諾伊州 (6.5%) 和肯塔基州 (5%)。
4. 印度尼西亞——6.16 億噸
印度尼西亞 2019 年的煤炭產量達到創紀錄的 6.16 億噸,比上一年增長 12%。該國是世界主要的動力煤出口國之一,中國和印度是其兩個最重要的貿易市場。高生產率,加上 2020 年冠狀病毒大流行導致需求下降,給國內大宗商品價格帶來壓力,促使礦商降低生產目標。國際能源署預計印尼2020年煤炭總產量約為5.29億噸,2021年增至5.45億噸。 印尼政府設定的2021年產量目標為5.5億噸。
5.澳大利亞——5.5億噸
澳大利亞在 2019 年生產了 5.5 億噸煤炭,其中超過一半是動力煤,超過三分之一是冶金煤。該數字同比增長 3.4%,盡管該國 2020 年的產量預計將下降約 9%,抵消了這些增長。澳大利亞在全球冶金煤生產和出口方面占據主導地位,其許多貨物供應中國龐大的煉鋼業。雖然全國六個州都在開採煤炭,但最多產的地區是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士州,尤其是東海岸的鮑文盆地和悉尼盆地。煤炭產品是澳大利亞 2019 年第二大最有價值的出口產品,僅次於鐵礦石和精礦。
6.俄羅斯——4.3億噸俄羅斯在全球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名單中排名第六,2019 年的開采量為 4.3 億噸,僅佔全球份額的 5% 以上。由於全年需求減少,國際能源署預計 2020 年俄羅斯煤炭產量將下降 8%,無論是國內還是歐洲和韓國等主要出口市場。該國擁有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煤炭儲量,西伯利亞盆地在其估計的 1620 億噸國家資源中占很大比例。政策制定者已宣布計劃在未來幾年提高國內煤炭產量——目標是到 2035 年達到每年 6.7 億噸。
B. 山西露天煤礦多不多大概佔到全省煤礦的比例是多少
露天煤礦具有開采效率高、投入產出比優越、安全系數高等優勢,在主要產煤國如美國、澳大利亞等大量採用,但在中國,由於歷史傳統和機械製造工藝等原因,露天開採的煤礦並不多,山西也一樣,在全省煤礦中所佔比例非常小。露天開采一般初期投入較大,需要有大型挖掘、裝載、運輸設備,還需要相應的比較優越的煤層埋藏條件(埋深小、煤層厚),在中國適合露天開採的煤層主要分布在山西、內蒙等華北西部、西北等地區,而山西因煤炭開發較早,當時不具備露天開發條件,現在可以露天開發的資源已大都進行了井工生產,所以現在山西的露天煤礦很少。
C. 煤礦年產多少百分比才算達產
摘要 你好,很高興能為你解答。
D. 中國挖煤礦是露天挖礦多還是在地底下挖礦多
露天煤礦只佔5%,其餘都是井工開採的煤礦。
E. 為什麼在中國煤礦多是坑采,而外國比如德國大多用露天
國內以井工開采為主,國外主要大部分國家以露采為主,這主要因為國內外的煤層賦存條件不同。目前國內露採煤炭產量約占總產量的10%,預計2020年將達到15%以上。國內露天礦數量相對較少,最出名的約有十來個,例如哈爾烏素,黑岱溝,安家嶺,安太堡,霍林河,寶日希勒等等,單礦年產量約在2000-3500萬噸之間。
採用露采還是井工開采是通過對比經濟合理剝采比來決定的。當露天開采成本等於井工開采成本時,優先選擇露天開采工藝。我國露天開采多為長焰煤,褐煤,因此經濟合理剝采比在5到8之間,該值受到煤炭市場影響,簡單可以理解為采1m厚的煤,剝離5-8m厚的岩土的條件下,優先採用露天開采。
國內露天開采深度一般外300-400m左右,如果煤質好,經濟條件允許,可以進一步增加深度,國內外有很多深凹露天礦的開采實例,還有露天轉井工的聯合開采工藝。國外最大的智力銅礦採用露天開采,深度已經遠超過1000m。
F. 煤炭資源露天開采
1.2.3.1 露天開采主要特點分析
當礦體埋藏較淺或地表有露頭時,採用露天開采最為優越(圖1-3)。與地下開采相比,露天開采優點是:資源利用充分、回採率高、貧化率低,適於用大型機械施工,建礦快,產量大,勞動生產率高,成本低,勞動條件好,生產安全;缺點是:需剝離並排棄大量岩土,尤其較深的露天礦,往往佔用較多的農田;設備購置費用較高,初期投資較大;設備效率及勞動生產率受氣候影響較大。
圖1-3 煤炭露天開采
隨著開采技術的發展,適於露天采礦的范圍越來越大,包括開采低品位礦床和某些地下開采過的殘礦。對平緩礦床(一般礦層傾角小於12°)採用倒堆、橫運或縱運采礦法;對於傾斜礦床採用組合台階、橫採掘帶或分區分期開採的方法。
縱觀世界經濟發達國家煤炭工業的發展特點是:依據本國煤田賦存條件,優先發展露天採煤,露天採煤量占總採煤量的比重不斷增加。開采條件好的國家露天開采比重均超過50%,其中加拿大88.0%、德國78.3%、印度73.8%、澳大利亞70.0%、印尼70.0%、美國61.5%、俄羅斯56.1%、南非52.9%、波蘭33.3%、英國23.6%、日本11.6%。各國逐漸形成了各具特點的露天採煤工藝,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及印度。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隨著露天開采現代新技術和新工藝的引入,我國在條件適宜地區的露天開采成本大幅度下降,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獲得顯著經濟效益。同時,露天煤礦產量佔全國煤礦產量比重逐漸增加,由2002年的4%左右提高到目前的10%左右。根據《煤炭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全國將重點建設10個千萬t級現代化露天煤礦。在這種大的宏觀經濟和能源供需背景下,我國煤炭露天開采又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1.2.3.2 露天開采主要作業內容
露天開采作業主要內容包括:穿孔爆破、采裝、運輸和排土。這四項工作的好壞及它們之間的配合如何,是露天采礦的關鍵。
(1)穿孔爆破。是在露天采場礦岩內鑽鑿一定直徑和深度的定向爆破孔,以炸葯爆破,對礦岩進行破碎和松動。穿孔設備主要有回轉鑽機、潛孔鑽機和牙輪鑽機等,爆破多用銨油炸葯、漿狀抗水炸葯、乳化炸葯及粒狀乳化炸葯。
(2)采裝。是用采礦或機械將礦岩裝入運輸設備,或直接卸到指定地點的作業。常用的設備有單斗挖掘機輪斗挖掘機、拉斗鏟與露天采礦機等,最廣泛採用的為單斗挖掘機。
(3)運輸。是將露天采場的礦、岩分別運送到卸載點(或選礦廠)和排土場,同時把生產人員、設備和材料運送到采礦場。主要運輸方式有鐵路、公路、輸送機、提升機,還有水力運輸和用於崎嶇山區的索道運輸。選擇運輸方式必須綜合考慮地形、地質、氣候條件,露天礦生產能力,開采深度,礦石和圍岩的物理力學性質等,經過全面技術經濟比較後,確定合理的運輸方式。
(4)排土。是指從露天采場將剝離覆蓋在礦床上部及其周圍的表土和岩石,運送到專門設置的排土場進行排棄的作業。排土方法依其排土設備的不同,分為推土犁推土、推土機排土、前裝機排土和拖拉鏟運機或拉斗鏟排土等。排土場優先選用內部排土方式,外土場應選擇在盡量靠近采礦場,少佔農田的位置,有條件的應放置在山谷、窪地處,利於環境保護和土地復墾。
1.2.3.3 露天開采存在的問題剖析
我國露天煤礦開采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著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經濟效益較低,技術工藝與裝備水平、設備製造水平相對落後,自動化程度低,大型成套裝備國產化程度低、進程較慢等問題。
(1)我國露天開采技術發展緩慢
同國外露天煤礦的發展相比,我國的露天煤礦發展緩慢。主要原因是我國適宜於露天開採的煤炭資源地理位置不佳,離煤炭消費重心較遠,綜合開發條件較好的很少,大部分煤田埋藏較深,基建工程量大,剝采比大。同時,我國機械製造水平低,過去已有的技術設備無法適應大型露天煤礦的開發。
20世紀80年代,我國煤炭部提出了「優先發展露天開采」的方針,規劃建設霍林河、伊敏河、平朔、准格爾、元寶山等5大露天礦,把露天開采作為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煤炭工業的一項重要戰略方針[4]。可是,由於我國煤炭工業建設長期以井工開采為主,露天開採在煤炭工業中沒有放在應有的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國可以劃歸的露天開采儲量中,煤化程度普遍較低,最高為氣煤,最多是褐煤。
我國露天採煤發展緩慢還有一個原因是露天煤礦分布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以山西、內蒙古、陝西、新疆等地為主。這些地區多屬於煤炭輸出區,自身對煤炭的消費量不大,加上向外運輸條件較差,使得大規模露天開采受到制約。這些地區生態系統比較脆弱,考慮到大規模露天開采對環境的破壞,一是恢復起來比較難,二是植被破壞後造成沙塵增加,直接影響到我國的中部和東部地區。另外,這些地區經濟欠發達,而大規模露天採煤前期投入較高,地方無力承擔,這也是煤炭露天開采比重一直較低的一個原因。
(2)露天煤炭開采新技術研發投入不足
一方面,我國露天礦具有各不相同的內、外部復雜條件,其各項重大技術決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正確的設計決策能為露天礦帶來上千萬元甚至以億元計的經濟效益,而錯誤的決策會造成驚人的損失。長期以來,露天煤炭開采設計缺乏創新,一些煤炭開采技術問題始終難以解決。如:絕大多數露天煤礦為近水平煤層埋藏、分區開采、汽車端幫環線開拓運輸系統壓幫內排、端幫邊坡設計採用靜態分析,造成端幫邊坡角偏小、端幫壓煤、運輸成本高等問題。
另一方面,除了傳統的技術開發研究,未來的露天煤炭開采技術——數字化技術、自動化技術、無人化技術研究投入不夠。礦業界迄今尚未能達到實現開采系統完全自動化、無人化操作的目標。如獲成功,這將可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大大提高作業安全水平。我國尚沒有對煤炭開采作業的自動化和機器人化的深入研究。
(3)露天煤炭開采造成的環境問題
世界各採煤國家都將優先發展露天採煤作為增加煤產量的主要途徑,盡量實現集中開采,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但是露天採煤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礦山環境問題和生態破壞,嚴重影響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和經濟持續發展。以往傳統的地質、采礦及管理學科沒有或很少將礦山環境勘查、評價、預測、管理、立法、執法與露天煤礦勘查、露天煤礦建設、設計、生產、閉坑有機地結合起來。如露天采礦學就追求剝離最少,採煤最多,只要不滑坡,邊坡越陡越好,很少考慮地面變形或閉坑後災害,很少以綜合的、長遠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作為研究追求的出發點。露天採煤形成的凹坑,由於地質構造、邊坡岩體、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等原因,誘發滑坡、塌陷、水土流失、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質災害,又引起地面變形而危及周邊地區的工業企業和居民建築的安全,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又破壞了原來的生態地質環境。
我國露天煤礦開采環境問題復雜、多樣、特殊、敏感,由於特定歷史因素影響,對礦業城市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巨大。露天煤礦開采環境問題根本上說是人類采礦工程活動使環境發生變化或惡化。這就需要決策者、管理者、生產者有可持續發展的眼光,開發科學、先進、環保的煤炭開采技術,從事露天煤礦開采,主動地、積極地利用開采工程改善、美化周邊環境,變有害為無害,變不利為有利,實現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發展露天煤炭開采技術解決環境問題是非常必要的。
G. 我國礦井地下開采礦山和露天礦山各佔多大比例
如果你要具體的數據的話,建議你到國家安監局去查!
根據我的了解,地下開採的比例大大多餘露天的!
地下在80幾接近百分之九十
露天最多佔百分之十
H. 我國煤炭資源分布特點
中國是世界上煤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成煤期多,儲量大,分布廣,煤種齊全,開發條件較好。各省區按煤炭資源總儲量排序依次為:新疆、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甘肅、貴州、河北、河南、山東等省區,均擁有全國資源總量的2%以上。其中,新疆、內蒙古、山西3省區約佔70%。這種地理分布的不均衡性是制定資源勘探和開發戰略布局的地質依據。我國的煤種從褐煤、煙煤到無煙煤均有廣泛分布,不同煤種在資源總量中所佔比例為:煙煤83%,無煙煤9%,褐煤8%,其中煉焦用煤約占資源總量的1/5。
我國有數百個大小不等、類型各異的煤盆地,有4個大型煤盆地煤炭資源量超過500Gt,它們是鄂爾多斯盆地、吐魯番哈密盆地、准噶爾盆地和華北煤田,均以規模宏偉、煤層厚而穩定著稱。我國的煤盆地大多為板內盆地,但往往受到匯聚板塊邊緣活動的顯著影響,並不同程度地捲入了大陸增生的盆地演化系列。我國地史期的聚煤作用,隨著海陸變遷和植物演化逐步由淺海、濱海向鄰海和內陸環境推進,海西印支期是我國構造體制和海陸分布的重大轉折期。
根據第三次全國煤田預測資料,預測埋深在2000m以淺的煤炭資源量為45521.04×108t。埋深在1000m以淺、預測可靠、具有普查找煤前景、近期適宜安排普查找煤工作的預測資源量只有2862.45×108t,僅佔全部預測資源量的6.2%。我國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量約佔世界的12%,但人均佔有量低,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列世界第53位,煤炭資源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我國煤炭資源地域分布具不均衡性。
1)在地理分布上的總格局是西多東少、北富南貧:在昆侖—秦嶺—大別山以北地區佔90%以上,而這一線以南地區不足10%;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一線以西地區佔89%,這一線以東地區僅佔11%。
2)與地區經濟發達程度呈逆向分布的特點:目前經濟尚不發達的山西、內蒙古、陝西、新疆、貴州、寧夏等6省(自治區)的保有煤炭儲量佔全國保有煤炭儲量的80.0%左右,而我國經濟最發達的14個東南沿海省(市、區),僅佔全國煤炭保有資源量的5.0%左右,資源十分貧乏。
3)可以露天開採的礦區(或煤田)只有13個,煤炭資源量僅佔全國煤炭保有資源量的4.0%,並多是褐煤。
4)煤田構造普遍比較復雜:各煤盆地在經歷了盆地基底形成、含煤地層沉積和後期變形後,形成了現在的東北、華北、西北、華南、滇藏5個賦煤區,煤田構造普遍比較復雜。
5)煤礦高沼氣井和瓦斯突出礦井多:據我國1799對大、中、小型礦井統計資料,高沼氣礦井佔27%,煤與瓦斯突出礦井佔14%,高沼氣礦井和煤與瓦斯突出礦井佔41%。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煤炭產量僅超過3000×104t。隨著煤田地質工作的發展,經過幾十年努力,全國已經建成100多個大型礦區,2003年,全國生產原煤16.67×108t,創歷史新高,居世界第一位,為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階段戰略目標提供了能源保證。
截至2002年初,全國保有煤炭儲量/資源量10201.50×108t,其中儲量1891.22×108t,基礎儲量3340.88×108t,煤炭資源量占化石能源的95%以上,探明煤炭資源量占化石能源的90%以上,我國煤炭資源的潛在價值是石油和天然氣潛在價值總和的60倍。我國煤類齊全,褐煤到無煙煤均有分布:褐煤佔12.69%,低變質煙煤佔42.46%,中、高變質煙煤佔30.54%,無煙煤佔14.31%,煉焦用煤佔14.70%,相對缺乏。我國尚未利用資源量中,特低灰、低灰煤佔21.6%,低中灰煤佔43.9%,中灰煤佔32.7%,中高灰以上的煤佔1.8%。在我國,特低硫煤和低硫煤占尚未利用資源量的50.4%,低中硫煤、中硫煤占尚未利用資源量的34.2%,硫分大於2.00%的煤佔15.5%。幾十年來,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一直佔70%以上的比重。即使到2050年,煤炭在我國能源構成中的比重仍將佔50%以上。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的主導地位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I. 中國有哪些露天煤礦
聞名全國的五大露天煤礦是:
內蒙古霍林河露天煤礦
內蒙古元寶山露天煤礦
內蒙古伊敏露天煤礦
內蒙古黑岱溝露天煤礦
中國最大的露天煤礦
其它代表性的露天煤礦有:阜新海州露天煤礦、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准格爾旗境內的哈爾烏素露天煤礦等。
參考鏈接:露天煤礦_網路
http://ke..com/view/11776919.ht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