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邊四寨有多少人口
『壹』 苗族的相關資料(急急急!!!!)
苗族
苗族,現有人口740萬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民族簡介]
苗族,現有人口7398035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區)。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 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雲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無民族文字,2 0 世紀5 0 年代後期創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現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宗教習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傳統地講,苗族對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認為是一種靈性的體現,因而對其頂禮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樹、山林等。此外,苗族認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語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兩詞並用。多數情況下,鬼被認為是被遺棄或受委屈的靈魂和工具所變成的,常給人類帶來災難、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謂東方鬼、西方鬼、母豬鬼、弔死鬼、老虎鬼等,被稱為惡鬼。而有靈性的自然現象常被認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風神、雷神、雨神、太陽神、月亮神等。對於善鬼、惡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對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較真誠,對惡鬼則須賄賂哄騙直至驅趕使之遠離。
在許多地區,苗族還認為自然界存在許多精怪。比如牛在廄內以糞便蓋身或在廄內打轉、將糞踩成圓圈,豬吃豬仔或躺在食槽里,鴨吃鴨蛋,老虎進田,遇到兩蛇交尾,母雞發出公雞的鳴叫等均屬出現了相應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區,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薩、土地奶、家神、祭橋、水井等。土地菩薩苗語叫土地鬼,一般由幾塊石頭壘成,土地屋多為木製或用三塊石板搭成,極為簡陋,設於寨旁路口處或大路邊行人休息處。家神信仰存在於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設立「家神」偶像。祭橋流行於黔東南大部分地區。龍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對象。
圖騰崇拜方面。東部地區許多苗族與瑤族共同崇拜盤瓠(一種神犬)。他們世代傳說著「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盤瓠視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區一些苗族認為他們的始祖姜央起源於楓木樹心,因而把楓樹視為圖騰。另有一些地區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為自己的圖騰崇拜對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會中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們認為祖先雖然死去,其靈魂卻永遠與子孫同在,逢年過節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飲食也要隨時敬奉祖先。許多地區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豬」、「椎牛祭祖」,黔東南有「吃牯臟」,黔中地區叫「敲巴郎」,黔西北、滇東北有打老牛習俗。其中,黔東南的吃牯臟至今盛行不衰,最為典型。吃牯臟亦稱祭鼓節、鼓社節、鼓藏(牯臟)節,以宗族(鼓社)為單位,每七年或十三年舉行一次。他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寄居中在木鼓裡,祭鼓就是敲擊木鼓召喚祖先的靈魂來享用兒孫的供品。主祭者稱為牯臟頭,祭品牯臟牛是專門為此而飼養的。每屆祭祀活動前後延續三年之久。
大多數苗族人虔信巫術。主要的巫術活動有過陰、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還有蠱術等。巫術活動由巫師主持。巫師大多是非職業化的。他們在前述各種原生性崇拜和巫術活動中起著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師還兼任寨老。巫師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還能講述本宗支的譜系、本民族重大歷史事件和遷徙來源的路線,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古歌古詞和民間故事,有的巫師還兼有歌師和舞師的職能。所以說,巫師是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的傳承人,在苗族社會中充任知識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師還掌握一定的醫術,懂得一些草葯,在為人驅鬼的同時,輔以科學的醫葯手段。
除了這些傳統信仰之外,自近代以來,隨著西方傳教士深入我國內地傳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區、貴州凱里、湖南沅陵等地區有一些苗族群眾皈依了基督教,在滇東南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東北、黔西北一帶的基督教信仰曾經勢頭強盛,影響極大。外國傳教使團或者傳教士們在苗族地區開設了許多的中小學校、醫療機構、甚至實施了一些經濟發展項目,對於苗族社會的進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滅的作用。著名的牧師有安順的黨居仁、柏格理、張道慧、王樹德等,前二者均殉職苗區。
新中國建立之後,基督教、天主教的影響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復甦的趨勢。但是,現在基督教、天主教實行「三自」,與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會組織、社會影響甚至信仰內容方面都有許多的不同。
國外的苗族,在越南、寮國有少數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寮國、泰國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響。盡管如此,在他們的社會中,傳統的祖先崇拜、靈魂觀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飲食習慣]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婚喪習俗]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服飾特色]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 0 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 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 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 0 0 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貳』 中國的苗族一共有多少個分支
1、中國分布
從中國苗族的分布情況看,其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從人數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
2、東南亞分布
東南亞地區的苗族世代以刀耕火種(又稱斯維頓Swidden),游耕游居為主,流動很大,沒有固定耕地,大面積種植罌粟,經常進行周期性的遷移。越南、寮國、泰國和緬甸的苗族雖有一些水田,但主要還是以刀耕火種的方式種植旱地作物。
因土地瘠薄,地力易於耕盡,加之不施肥,耕種兩三年之後,他們就另闢新地,只要耕地遠離村寨,就進行遷移。苗族大多是不斷地向前遷徙,但有時也回過頭來重新耕種原來拋棄的山地,經過幾年休耕,地力便有了一定的恢復。
3、歐美分布
東南亞苗族大量遷往歐、美、澳各大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是在越南戰爭期間,作為難民而遠涉重洋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東南亞地區戰火連綿,各國政治局勢動盪不安。
這一地區的苗族男性青年,因生活所迫大部分應征入伍;另有一些人因戰爭由寮國被迫逃往泰國,大多數被收容在難民營中。基於以上歷史背景苗民於1975年開始從寮國、泰國、越南分批移居西方一些國家。
20世紀70年代末,在大批苗民遷徙美國的同時,也有不少苗民來到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在法苗民共有1.15萬人,加拿大約有1000名苗民,澳大利亞有15000餘名苗族同胞。
法屬蓋亞那和南美約有1500名苗民,其中阿根廷約有130名苗民。由此,苗族已散居於除主體在亞洲以外的美、歐、澳等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
(2)屏邊四寨有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一、吃:
1、吃油茶。油茶是將油炸後的爆花米,摻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興,不喝,則視為瞧不起主人。有的還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泥鰍(晰蜴,統稱四腳蛇)。將處理後的山泥鰍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壇子內,用來招待貴客。
3、吃青菜。農歷過年喜歡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二、穿戴:
苗族的服飾因地區不同而有差異。男,一般老人穿無領斜扣大襟衣,束腰帶,穿褲腳,打綁腿。中年人和青年人,穿開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產的"家機斑衣"。
婦女服飾另具風格,上身穿無領鑲邊綉花衣,綴欄插花瓣與其間,下身著鑲邊、綉花或數紗寬腳褲。引人注目的女頭帕,一般有一丈多長,顏色是青、藍兩種,黑色相間襯花格子有的包絲帕。
三、住:
1、吊腳樓,吊腳一般2-3屋,飛檐翹角,並有走廊圍白木質欄桿,欄桿雕有各種圖案。吊腳下層用來貯藏糧食,存放農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豬及廁所等。上層為人居住。
2、火爐,形狀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圍用木板蓋好,四周用磚、石砌好,中間圍成正方形火塘,用來燒火做飯,周圍下層為空間,用以關雞、鴨。天冷時,主、客人都坐在火爐上,說笑、談論家事和休息。火爐上吊有一個不同形狀的木架,將種子、茶葉簍、草鞋等掛在上面。
『叄』 雲南省129個縣級行政區面積排名
排名如下:
1、普洱市[雲南省]45385
普洱市位於雲南省西南部,總面積44221.34平方千米。總人口236萬人(2004年)。市人民政府駐思茅區月光路,距離省會昆明市570千米。郵編:665000。代碼:530800。區號:0879。行政區劃普洱市轄1個市轄區、9個自治縣。普洱市面積45385平方千米,人口236萬(2004年)。
思茅區面積4093平方千米,人口20萬。郵政編碼665000。區人民政府駐思茅鎮。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面積??
2、紅河州[雲南省]32930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南部,與越南2省1市6縣接壤,邊境線長達848公里。有河口、金水河兩個國家一類口岸。
全州擁有國土面積32931平方公里。紅河地處滇南低緯高原季風區域,北回歸線從中部穿過。境內地形復雜,高差懸殊,既有海拔3074.7米的高峰,也有海拔76.4米的河谷,屬熱帶、亞熱帶立體氣候。紅河州由於紅河流經州內多數市縣而得名,轄個舊、開遠2市和蒙自、建水、石屏、彌勒、瀘西、屏邊、河??
3、文山州[雲南省]32239
文山州位於雲南省東南部,東鄰廣西百色地區,西連紅河州,北接曲靖地區,南部的麻栗坡、馬關、富寧3縣與越南河江省接壤。
文山州盛產三七(田七),其產量、質量均居全國之冠,《本草綱目》中稱為「金不換」,故世稱文山為三七之鄉。全州有漢、壯、苗、彝、瑤、回、傣、布依、蒙古、白、仡佬11個民族。民族風情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較為集中地展現民族風情特色的重要民族節日有壯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踩花山」、瑤族的??
4、曲靖市[雲南省]29855
羅平縣
曲靖,位於雲貴高原中部,地跨東經102°42—104°50,北緯24°19—27°03之間。東與貴州、廣西毗鄰,西與省會昆明接壤,南連文山、紅河,北與昭通、貴州畢節相連,是雲南連接內地的重要陸路通道,素有「滇黔鎖鑰」、「入滇門戶」、「雲南咽喉」之稱。
曲靖是僅次於昆明的雲南第二大城市,也是雲南重要的工業城市。曲靖歷史悠久。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置味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蜀漢名相諸葛??
5、大理州[雲南省]29459
喜洲古鎮
蒼山之麓,洱海之濱,南詔古國,佛道勝地,-雪月的大理歷史悠久、山川秀麗,蒼山洱海珠聯璧合,文明古都極具神韻,自然風光秀麗迷人,民族風情多姿多彩。大理白族自治州位於滇西,東連楚雄彝族自治州,西接保山地區,北與麗江地區毗鄰,南和臨滄、思茅地區接壤。
全州面積為2.9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20萬,全州主要有白、漢、回、彝、藏、傈僳等25個民族,白族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
6、楚雄州[雲南省]29258
彝人古鎮
楚雄彝族自治州地處雲南省中部,跨東經100°43′~102°30′,北緯24°13′~26°30′之間,屬雲貴高原西部,滇中高原的主體部位。東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連普洱市和玉溪市,北臨四川省攀枝花市和涼山彝族自治州,西北隔金沙江與麗江市相望。
轄1縣級市(楚雄市)9縣(祿豐縣、武定縣、元謀縣、牟定縣、雙柏縣、南華縣、永仁縣、大姚縣和姚安縣)。州人民政府駐楚雄市,距昆明市160千米。
7、臨滄市[雲南省]24469
在瀾滄江畔,在滇之西南,有一塊神奇美麗豐富多彩的熱土——臨滄。臨滄,以瀕臨瀾滄江而得名。在這塊土地上,世代生息繁衍著佤、傣、拉枯、布朗、德昂、彝、景頗等2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區總人口的37.9%。
臨滄地區總面積24469平方公里,轄臨滄、雲縣、鳳慶、永德、鎮康、耿馬、滄源、雙江八縣,總人口218萬。自古以來,臨滄十餘種民族就在這里繁衍生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崖??
8、迪慶州[雲南省]23870
迪慶位於滇、川、藏三省匯處的迪慶,風景如畫,旅遊資源豐富。奇異的民風民俗、獨特的民族服飾、古老的廟建築、優美的民族歌舞組成迪慶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香格里拉」是中甸藏語「心中的日月」,藏民族心中一種生活環境的至高至尚、人神共有、人與自然和諧共的理想境界。迪慶藏族自??
9、昭通市[雲南省]23021
昭通地區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歷史上為雲南通往中原的重要樞紐,是「西南絲綢之路」的要沖,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之稱,也是雲南通往四川和長江中下游的北大門。
昭通地跨東經102°52′~105°19′,北緯26°55′~28°36′。東西寬241公里,南北長234公里,總面積23021平方公里,東面與貴州省接壤,西北與四川為鄰,南面與曲靖地區會澤縣接界。從昭通地區所在地到省會昆明市公??
10、昆明市[雲南省]21473
石林風景名勝區
昆明,雲南省省會,具有兩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是雲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的中心。昆明自然風光優美,名勝古跡眾多,氣候四季如春,鮮花長開不謝,風景四季如畫,素有「春城」和「花都」的美譽。
昆明各類旅遊設施齊全,是國際著名的風光旅遊城市、國家級的旅遊度假區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一。昆明全市土地面積2.1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4.9萬公頃,湖泊面積377平方公里。全市范圍是高??
11、麗江市[雲南省]21219
麗江古城--木府
麗江市,位於雲南省西北部雲貴高原與青藏高原的連接部位,東經100.25,北緯26.86,北連迪慶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東與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
總面積20600平方公里。轄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共有69個鄉(鎮)446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20多萬人。麗江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2個世居民族,其中納??
12、西雙版納州[雲南省]19700
西雙版納位於中國雲南省南端,與寮國、緬甸山水相連,與泰國、越南近鄰,土地面積近2萬平方公里,國境線長966公里。她美麗、富饒、神奇、猶如一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祖國的西南邊疆。
瀾滄江縱貫南北,出境後稱湄公河,流經緬、老、泰、柬、越5國出海匯入太平洋,譽稱為「東方的多瑙河」,因此,西雙版納既是面向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通道和基地,也是雲南對外開放的窗口。西雙版納轄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和11??
13、保山市[雲南省]19637
保山是雲南歷史上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公元69年設置永昌郡,即「永世良久,昌盛繁榮」之意。歷史上是古代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的要沖、滇西抗日的主戰場、也是中國通向東南亞和南亞的重要驛站和中緬貿易的重要集散地。
從秦漢起,這里就居住著哀牢夷諸部族。在這兒你可以領略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的14個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日暮西山之時,有深山村寨的裊裊炊煙引路,你徐徐邁入哀牢山寨,又能感受到另一??
14、玉溪市[雲南省]15285
祿充筆架山
玉溪地區位於雲南省中部,所轄玉溪市,江川縣、通海縣、澄江縣、華寧縣、易門縣、峨山縣、新平縣、元江縣。其中峨山是彝族自治縣,新平是彝族、傣族自治縣,元江是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玉溪是鑲嵌在雲貴高原的一顆碧玉,氣候宜人,四季如春,水秀山青,素有「雲煙之鄉」、「花燈之鄉」、「聶耳故鄉」的美譽。市區近郊的九龍池、白龍潭、黑龍潭等清溪泉涌,亭台樓閣掩映在參??
15、怒江州[雲南省]14703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處我國雲南省西北部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橫斷山脈縱谷地帶,西與緬甸毗鄰,北接西藏,東南和省內的迪慶、麗江、大理、保山相連;國境線長達449.67公里。總面積14703平方公里,總人口45.88萬人。
怒江兩岸的山嶺多在3000米以上,山高谷深,水流聲如怒吼,故名怒江。兩岸有許多飛瀑流泉,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景色雄奇壯觀,是一塊待開發的處女地。怒江僳僳族自治州首府設??
16、德宏州[雲南省]11526
「孔雀之鄉」——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的西部;與緬甸相毗鄰。德宏一詞是傣語的譯音,意為怒江下游的地方;全州總面積11173平方公里,國境線長,德宏境段長503.8公里。
德宏州東北部高,西南部低,最高海拔3400.46米,在盈江的大娘山;最低海拔,在盈江的那邦。一般海拔在800米——2000米之間。全州有較大的河谷盆地20個,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盈江、隴川、瑞麗、潞西壩子。德宏州境內的山脈主??
『肆』 雲南省紅河州紅河縣有幾個鄉鎮, 鄉鎮的電話號碼分別是多少
紅河縣轄1個鎮、12個鄉:
迤薩鎮、甲寅鄉、寶華鄉、洛恩鄉、石頭寨鄉、阿扎河鄉、樂育鄉、浪堤鄉、大羊街鄉、車古鄉、架車鄉、垤瑪鄉、三村鄉。
『伍』 苗族有多少人
苗族是雲南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據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雲南苗族有89.57萬人。1998年有94.26萬人,占雲南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7.11%。苗族居住較為分散,全省各地幾乎都有分布,人口在5000以上的縣有123個,超過5萬人的有廣南、金平、屏邊、馬關4個縣。其中滇東南文山、紅河兩個州的苗族居住人口相對集中;分布在雲南北部的苗族分為滇東北和滇中兩塊,滇東北是雲南高原面上地勢最高的區域,這里有兩條呈南北走向的山脈:一為烏蒙山,它北起鎮雄、彝良,向南綿延伸展,消失於曲靖地區;一為五蓮峰,它北起綏江與永善之間與烏蒙並行南下,經大關、過昭通而巧家。分布於滇東北的苗家山寨就點綴在這兩條山脈的半坡和山顛之中。
『陸』 西雙版納州是什麼族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最南端,位於北回歸線以南。下轄景洪市和勐海、勐臘兩縣。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除漢族外,西雙版納州轄區內居住著44種少數民族,共有人口70.4萬人,占總人口的70.90%。這44種少數民族是: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諾族、瑤族、苗族、白族、回族、佤族、壯族、布依族、土家族、蒙古族、僳僳族、侗族、納西族、滿族、景頗族、藏族、土族、水族、普米族、朝鮮族、仡佬族、黎族、維吾爾族、畲族、仫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高山族、京族、怒族、柯爾克孜族、鄂溫克族、獨龍族、東鄉族、塔塔爾族、赫哲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按人口多少排列)
西雙版納州世居少數民族情況
我州世居民族界定為在州轄區內居住時間為100年左右、有比較集中的聚居地的民族。經調查,我州世居民族有傣族、漢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諾族、瑤族、苗族、回族、佤族、壯族、景頗族13種,除漢族外,我州有世居少數民族12種。
(一)傣族
西雙版納傣族總人口296930人,其中景洪市128415人,勐海縣114593人,勐臘縣53922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的景訥鄉、勐旺鄉、勐養鎮、普文鎮、嘎灑鎮、勐龍鎮、勐罕鎮;勐海縣的勐往鄉、勐宋鄉、勐遮鎮、勐海鎮、勐混鎮、打洛鎮;勐臘縣的勐臘鎮、尚勇鎮、勐侖鎮、勐滿鎮、勐伴鎮、勐捧鎮等鄉鎮。另有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景哈鄉、勐海縣的勐滿鎮等鄉(鎮)。
西雙版納境內的傣族以傣泐(漢族稱水傣)支系為主,兼有傣訥(旱傣)、傣雅(漢族稱花腰傣)兩個支系。
傣族源於古代的百越族群。據傣族書籍記載,公元前8世紀前後,部分境外傣族先民不斷遷入西雙版納境內,並與原先居民逐步融合,成為至今傣族的主體部分。
(二)哈尼族
西雙版納哈尼族人口186067人,其中景洪市71492人,勐海縣61232人,勐臘縣53343人。主要分布在山區半山區,比較集中地聚居在勐海縣格朗和鄉、西定鄉;景洪市景哈鄉、勐龍鎮;勐臘縣勐潤鄉、關累鎮。散居於部分鄉(鎮)、農場。
哈尼族自稱「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白宏」、「碧約」、「布都」等。西雙版納哈尼族內部分為吉圍、吉坐、木達、阿克、補過(角)等支系,以吉圍、吉坐人口較多。
哈尼族源於中國古代西北羌人。公元7-8世紀時,哈尼先民主要居住在紅河中游兩岸地區,公元9世紀中葉南遷,經元江、江城等地進入西雙版納至瀾滄江東岸,而後渡過瀾滄江,逐漸分布於全州山區半山區。
(三)彝族
西雙版納彝族總人口55772人。其中景洪市24673人,勐海縣7175人,勐臘縣23924人。主要分布在勐臘縣的象明鄉、易武鄉、勐伴鎮以及景洪市普文鎮等地。
西雙版納彝族自稱「臘魯潑」(潑為彝語,即族或人的意思),他稱「香堂」、「本人」、「羅羅」。
彝族源於中國古代西北部氐羌游牧部落,是北來羌戎系和南方土著居民長期文化融合和體質混血的融合體。清代,彝族祖先中的「臘魯」支系遷居新平、景谷一帶,後因戰亂,由景谷經思茅遷入西雙版納境內定居。
(四)拉祜族
西雙版納拉祜族總人口55548人。其中景洪市11780人,勐海縣41924人,勐臘縣1844人。主要分布在勐海縣的勐阿鄉、勐往鄉、勐滿鎮,部分散居於勐海縣的西定鄉、勐宋鄉、格朗和鄉、布朗山鄉、勐混鎮,景洪市的勐龍鎮及勐臘縣的尚勇鎮。
拉祜族自稱「拉祜」,他稱有「倮黑」、「鍋挫」、「緬」、「目舍」等稱謂。解放後,統一定名為「拉祜族」。
拉祜族源於古代羌人。公元10世紀南遷至西雙版納、思茅一帶,西雙版納地區拉祜族多從瀾滄縣遷入。
(五)布朗族
西雙版納布朗族總人口36453人,其中景洪市5635人,勐海縣30605人,勐臘縣213人。主要分布在勐海縣的布朗山鄉、西定鄉、勐滿鎮、打洛鎮,少部分散居在景洪市的大渡崗鄉、勐養鎮、勐龍鎮,勐臘縣的關累鎮、勐捧鎮等。
西雙版納布朗族自稱「布朗」,漢稱「浦蠻」,傣稱「滿」,解放後統一稱為布朗族。
布朗族源於古代濮人,是雲南的土著民族。經過長期的民族遷徙和部落、部族分化融合,原居住在今西雙版納、思茅、臨滄境內的一部分濮人,發展成為今天的布朗族。
(六)基諾族
西雙版納基諾族總人口20199人,其中景洪市19250人,勐海縣52人,勐臘縣89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市基諾山鄉和勐旺鄉的補遠村委會,部分散居於景洪市勐養鎮和勐臘縣的勐侖鎮等地。
基諾族自稱「基諾」,「基諾」意為舅舅的後代或者舅舅的民族。
基諾族的族源,一說是屬氐羌族系分支,由西北遷徙而來;二說是據基諾族創世史詩傳說和基諾族送魂路線等口碑,認為基諾族先民發祥於傑卓山(今景洪市基諾鄉洛特老寨)。另據傣文《泐史》記載,元末明初,西雙版納傣族的第九任召片領刀坎曾娶基諾女為妻,說明當時基諾族就生活在西雙版納一帶。
(七)瑤族
西雙版納瑤族總人口18679人,其中景洪市2683人,勐臘縣15944人,勐海縣52人。主要分布在勐臘縣的瑤區鄉、勐伴鎮、易武鄉、關累鎮、勐滿鎮、象明鄉、尚勇鎮、勐臘鎮以及景洪市的勐旺鄉瑤家村委會。勐海縣無瑤族自然村落。
瑤族自稱「尤門」、「勉」、「寄里門」、「布努」、「拉珈」等。他稱有「八排瑤」、「過山瑤」、「盤古瑤」、「頂板瑤」、「藍靛瑤」、「花瑤」等,西雙版納瑤族有藍靛瑤和頂板瑤兩個支系,統稱為瑤族。
瑤族源於秦漢時期「長沙武陵蠻」或「五溪蠻」。明末清初,瑤族先民由湖南、廣西遷入雲南,經文山、屏邊、思茅、江城等地進入西雙版納。
(八)苗族
西雙版納苗族總人口11037人,其中景洪市2161人,勐海縣351人,勐臘縣8525人。景洪市和勐海縣沒有苗族寨子,主要是單位工作人員和流動人員。苗族寨子主要分布在勐臘縣,其中有兩個苗族寨子為世居苗族寨,即尚勇鎮磨憨村委會的納龍村、磨龍村委會的老陶寨,共110戶703人。
納龍村、老陶寨的苗族自稱白苗,婦女皆穿長褲。據寨中56歲的羅阿生和37歲的村小組長吳桂才介紹,聽老人說200多年前他們的祖輩從貴州經雲南文山、紅河、思茅遷入勐臘,相繼在易武、勐伴生活一段時間後,遷入尚勇邊境沿線,後有部分苗族遷往寮國,部分逐漸搬遷到現址。
(九)回族
西雙版納回族總人口3911人,其中景洪市1617人,勐海縣1817人,勐臘縣477人。主要分布在景洪城區及勐海縣的勐海鎮、勐遮鎮,部分散居於各鄉鎮機關、廠礦、農場,其中只有勐海縣勐海鎮有村落。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西雙版納回族有回回和回傣之分。回回,傣語稱「帕西」;回傣,傣語稱「帕西傣」,即回族中的傣族或傣族中的回族。
西雙版納州內回族來源,主要是在明清時期進入西雙版納經商的大理回族商人與當地少數民族聯姻,落籍西雙版納的回族後裔,其次是1950年以後支援邊疆建設的內地幹部、工人、農民和科、教、文、衛人員中的回族職工及其後代。勐海縣回傣主要由滇西遷入,州內其餘回族主要來自紅河州沙甸及玉溪地區的通海、峨山等。
(十)佤族
西雙版納佤族人口3112人,其中景洪市996人、勐海縣1647人、勐臘縣469人。景洪市和勐臘縣沒有佤族寨子,主要是單位工作人員和流動人員。勐海縣有8個佤族寨子,即勐遮鎮曼掃村委會(30里)佤寨,曼弄村委會佤族老寨1隊、2隊、新寨,勐混鎮曼掃村委會曼回寨,西定鄉暖和村委會濃島老、中、新寨,共219戶938人。
佤族自稱「佤」。據勐遮鎮曼掃村委會佤寨44歲的岩很說,祖上是從瀾滄、西盟遷來的。勐混鎮曼掃村委會曼回寨72歲的達翁老人說,佤族是兩兄弟由勐養班上領著來到勐海的,曾在離現址1公里的山上建立過「擁紅」大寨,人口達到150戶,因寨子遭瘟疫,人們四處分散,後又集中建起了寨子。西定鄉暖和村委會濃島3 個寨子的佤族來源不一。據寨中66歲的魏成忠老人說,他的祖輩是從泰國來的,他祖爺爺那代就來了,當時來了三家。65歲的陳老二說他的爺爺那一代就過來了,是從瀾滄逃難來的。兩位老人都說老一輩來這里時,這里森林密布,野獸出沒,曼養弄的叭雅就派佤族的祖先來這里守山,建寨的地方有一個長滿滑苔的池塘,因此傣族就把佤寨稱作「濃島」。魏成忠還明確地說,佤族到這里已有288年的時間,並在經書里有記載。
(十一)壯族
西雙版納壯族人口2130人,其中景洪市752人,勐海縣437人,勐臘縣941人。景洪市和勐海縣沒有壯族寨子,主要是單位工作人員和流動人員。勐臘縣有3個壯族寨子,即勐伴鎮曼燕村委會的曼蚌村、勐伴村委會的曼里村、瑤區鄉沙仁村委會的沙仁村,3個寨子共162戶802人。
勐臘縣三個寨子的壯族自稱「養」或「傣養」,他稱「沙仁」。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前一直認為自己是傣族,第三次人口普查進行民族識別後歸屬壯族。
據曼里寨60歲的波燕嘎和曼蚌村70歲的波玉香介紹,聽老人說壯族是200多年前從廣西經文山、紅河、元陽下至江城,一支進入寮國烏德縣,一支遷到勐養。後因戰亂,寮國境內的一些壯族遷到勐臘境內建立了曼里寨,之後勐養的壯族也遷到曼里寨。三年後,從曼里寨分出了曼蚌寨,曼蚌寨有了兩任叭雅後,西雙版納解放了,到現在曼蚌寨已有130多年的歷史。曼蚌寨分出約60年後,從曼里寨又分出了沙仁寨。
(十二)景頗族
西雙版納州有景頗族140人,其中景洪市44人,勐海縣90人,勐臘縣6人。景洪市和勐臘縣沒有景頗寨子,主要是單位工作人員和流動人員,只有勐海縣勐海鎮有一個景頗寨,即勐翁村委會景頗寨。景頗寨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寨子,全寨58戶,268人,其中夫妻雙方是景頗族的9戶,單方是景頗族的16戶,另有漢族26戶、拉祜族5戶、哈尼族2戶,景頗族有90人左右。
景頗族自稱「載佤」。據景頗寨66歲的和三妹說,景頗族是上世紀初從德宏隴川經瀾滄遷入勐海的。當時因為聽說這里土地肥沃,就過來了,到現在可能有近百年時間。景頗族有自己的語言,婦女保留有自己的服飾,住房為漢式平房或樓房。
景頗族信仰原始宗教,過去寨子里或家裡有什麼事,要殺雞祭獻,請摩巴念經,現已不進行這些儀式。景頗族現在過的節日有春節、火把節、清明節等。
三、西雙版納州跨境少數民族情況
我州有15個邊境鄉鎮與寮國、緬甸接壤,邊境線長966.3公里。跨境民族是指由於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的,緊靠邊境兩側,居住地直接相連,分居於不同國家中的同一民族。我州有傣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布朗族、瑤族、苗族、壯族等8種少數民族跨境而居,其中傣族、哈尼族與寮國、緬甸跨境而居,彝族、瑤族、苗族、壯族與寮國跨境而居,拉祜族、布朗族與緬甸跨境而居。
四、西雙版納州已確定歸屬的曼咪人、昆格人、阿克人、補過人、排角人的情況
(一)歸屬布朗族的曼咪人、昆格人
1、曼咪人
曼咪人過去自稱為「曼咪族」,1958年民族工作組進行民族識別後歸屬布朗族。曼咪人主要居住在景洪市允景洪街道辦事處曼戈龍村委會的小曼咪、大曼咪、江頭、曼邁村委會曼咪寨,共219戶904人。曼咪人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曼咪人的住房、服飾、宗教信仰、節日與傣族一樣,由於與傣族長期交往,大人小孩都能講一口流利的傣語。
2、昆格人
昆格人自稱「忽」, 相傳「忽」人在遷徙過程中,大部分人渡過瀾滄江到了泰國,少部分人為了等螃蟹煮熟而耽擱下來,傣族因此稱之為「昆格」 ,即「遺留的人」之意。後來,「忽」人也就稱自己為「昆格」。昆格人分布在勐養鎮昆格村委會的納回帕、納板、曼蚌湯等7個村民小組,共338戶1656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後,昆格人歸屬為布朗族。昆格人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住房為干欄式,有自己的服飾,信仰原始宗教。
昆格人過去要過龍列節、龍恩節。龍列節即打鐵節,時間在陽歷二月,過節時要殺牛、燒篝火、祭祖。
(二)歸屬哈尼族的阿克人、補過人、排角人
1、阿克人
阿克人分布在景洪市的景洪鎮、勐罕鎮、勐龍鎮、勐海縣的布朗山鄉、勐臘縣的勐侖鎮,共21個村寨,約6000多人。阿克人自稱「過克」,阿克是漢族對他們的稱呼。阿克人住房為桿欄式,語言與哈尼語相似,能與哈尼族進行交流。男子服飾也與哈尼族相似,婦女服飾差異較大。婦女上穿無領的通肩袖短上衣,袖口和衣服的下端用花布花辮縫在上面。下著自製青布長裙(勐臘的也穿長褲),上半截織有紅、白、綠各色橫條花紋,小腿纏有花紋裝飾的護腿布。阿克人12月過「窩托節」(舂粑粑節)、2月過「耶列節」(湯圓節),有上新房習俗,信仰原始宗教。第四次人口普查後,我州阿克人確定歸屬為哈尼族。
2、補過人
補過人集中居住在勐臘縣勐臘鎮城子村委會的曼帕村、補過村、曼龍代村委會曼回村、勐捧鎮溫泉村委會南泥小組,共有181戶883人,其中曼帕村74戶373人,補過村58戶267人,曼回村15戶61人,南泥小組34戶182人。補過人自稱「龍比」,補過是傣族對龍比的稱呼。補過人的住房為桿欄式,婦女穿傣裝。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建有佛寺,男孩入寺為僧。補過人無文字,學習傣文書寫佛經,男子也紋身,與傣族一樣過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補過男子名字為岩××。女子名字為玉××,結婚後男子叫波××,女子叫咪××。1990年後,我州補過人確定歸屬為哈尼族。
3、排角人
排角人居住在勐臘縣勐伴鎮勐伴村委會曼岡村,有41戶175人。排角人自稱「出說」,意為「舒服」,排角是漢族對出說的稱呼,因排角人頭飾以黑布紮成彎牛角狀,故稱「排角」,現對外也稱自己為排角人。排角人無文字,信仰原始宗教,每年1月都要立寨門、過新米節。過去行父子聯名制。排角人有本民族的名字,也有漢族名字、傣族名字。一個排角人一般有三個名字或兩個名字。現我州排角人歸為哈尼族。
五、西雙版納州未識別民族情況
我州未識別民族有克木人、老品人、八甲人,人口4236人。
(一)克木人
克木人為我州未識別民族之一,自稱克木、克米,又因來源不同分為克木泐、克木老、克木交。克木人集中分布在景洪市、勐臘縣,兩縣共有18個寨子2897人。
景洪市克木人分布在景洪鎮曼邁村委會的曼羅金、曼香班、曼回龍,嘎灑鎮曼達村委會的曼播南嘎1隊、2隊、3隊,6個寨子共有人口689人。景洪市克木人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住房為干欄式,服飾和住房與傣族一樣,信仰佛教,使用傣文,有佛寺,男孩到了一定年齡也出家當和尚,大人小孩都能講一口流利的傣語。
勐臘縣有12個克木人寨子,即勐臘鎮南亮村委會的曼崗村,勐捧鎮曼種村委會的曼種、回結、回傘,勐滿鎮勐滿村委會的曼暖遠、曼賽村委會的曼蚌索,尚勇鎮尚崗村委會的南西、王四龍,曼庄村委會的東陽、南欠,勐伴鎮會落村委會的克米寨,勐臘縣熱作實業公司的曼邁,共有人口2208人。
勐臘縣克木人分為克木、克米。克木為西雙版納土著,歷史悠久,曾在勐臘尚勇廣補法(天峰山)一帶建立過自己的王國,開采井鹽暢銷現東南亞一帶。後被傣族征服,部分受傣族統治,部分遷入寮國。克米僅有南欠、克米兩個寨子,大約在1939年從寮國遷入。傳說克木、克米曾是兄弟,因打獵分配不均而反目分開。
勐臘縣克木人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克米能聽懂克木的語言,但克木聽不懂克米的語言。克木人住房為干欄式建築,婦女著傣裝,男子著漢裝。
克木人信仰圖騰崇拜和原始宗教,不信仰佛教。主要節日有豐收節、新米節和祭花節。克米人的節日有新米節、紅花節和「跌木龍節」。
(二)老品人
老品人為我州未識別民族之一,居住在勐海縣勐遮鎮曼洪村委會老品寨,全寨共52戶233人。
老品人自稱「老品」,也稱「卡品」。老品人保留有自己的語言,如吃飯為「唐扎」,房屋為「擁」,能講流利的傣語。
老品人住房為漢式平房。信仰原始宗教,有廟宇、無神像,每年全寨要舉行一次祭山神活動。
(三)八甲人
八甲人為我州未識別族群之一。八甲人聚居在勐海縣勐阿鎮勐康村委會的上、下納懂、曼倒,納京村委會的2組、6組、7組、8組,賀建村委會的6組、7組、8組,少部份散居在機關單位,共有人口1106人。
八甲人自稱「八甲」。八甲人有自己的語言,與傣語比較接近,能與傣族相互交流。
八甲人的住房為漢式平房,過去有自己的服飾,婦女包包頭,穿對襟連身裙,後圍圍裙。男子穿對襟衣,頭頂上結發結。現婦女還保留著自己的民族服飾,但只在過年過節或結婚時穿,平時穿漢裝,男子則已改穿漢裝。
八甲人信仰原始宗教,建有小廟,逢年過節要到廟里殺雞獻祖。八甲人死後行土葬,正常死亡者葬入公共墓地。八甲人的姓氏有捧、刀、李、羅、馬等。八甲人過火把節、春節、七月半。
『柒』 苗族是怎樣的他的民風民俗是什麼...
苗族人接待客人時,主人會穿上節日盛裝。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臨。有時甚至還擺下酒席。客人到家門口時,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門,告知女主人貴客已經臨門,女主人唱著歌開門迎客。苗家以雞、鴨為待客的佳餚,而且視其心、肝最為珍貴。苗族人忌食狗肉。苗族祖先神位所在的地方不讓人坐,也不許人們在家裡或在夜間吹口哨。
踏入苗家門坎,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掛在屋樑上的各種糧食,它們是苗家人的驕傲,是五穀豐登的象徵。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稱作「每人靠」,意思是每個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苗家門口掛著的牛角是用於驅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來敬酒的工具。 在苗家眾多的迎賓禮儀中,最隆重、最具風格的莫過於敬牛角酒。傳說到苗家做客時,只要摸摸牛角就會給你帶來好運,同時還得踩踩堂屋中間的木板,這塊木板稱「平安橋」,能讓人平平安安,萬事如意。
苗家人非常好客,來了客人要殺雞宰鴨,由家長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將雞心或鴨心敬給客人。按苗家風俗,客人不能馬上一個人吃完,須與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無私。
吃年飯是苗家人最神聖的時刻,全家必須團聚,此時,特別忌諱外人來串門,認為在新的一年裡全家都不得安寧。為了讓外人知道主人在吃飯,飯前要放一陣鞭炮,然後半掩一扇門,外人見到,就不會進屋打擾主人吃年飯 。
苗族人民雖然世世代代居住在偏僻山鄉,但思想純朴,對於禮儀十分講究。
幼輩見長輩。凡是幼輩見了長輩,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識還是初次相見,都必須說話誠懇,行為恭敬,笑臉相迎,並要用一定的尊敬詞語相稱。若是幼輩正在行走,見了老人或長輩,必須立定;若是幼輩正在坐著,長輩來了,應該立即起立讓坐。眼睛要平視,雙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識的長輩,對方年齡比自己大一二十歲的,男的稱呼為「得訥」,女的稱呼為「得目」。如年齡再大一點的,男的稱呼為「阿打」(外公)或「阿內能共」「阿內能果」(老人家),女的稱呼為「阿達」(外婆)或「阿內能共」。稱呼完畢後,幼輩才能坐下或相辭而去。
平輩見平輩。凡是平輩相見,必須點頭招呼。若是相識的,要用固定稱謂相呼;如果不相識,男的可稱之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稱之為「阿婭」(大姐)。
長輩見幼輩。凡是長輩見幼輩,一般都要行點頭禮。相識的按固定稱謂相呼;不相識的,如果是壯年,男的可稱呼為「得那」,女的可稱呼為「阿婭」。如果對方是幼年.無論男女,都可稱呼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雜禮。老人或長者與青年或幼輩一起走路時,青年人或幼輩必須讓老人或長輩走在前頭。老幼同桌吃飯時,上坐老人,下坐壯年,兩邊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樓上的火坑邊入座烤火敘談時,靠近中柱的那一方,習慣讓客人、長輩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隨意自由。
苗族現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739. 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瑫語族苗語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飛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
苗族「跳花節」。「跳花節」是以吹蘆笙伴歌舞為主要特色的文化盛會,同時也是苗族服飾精彩展示的大好時機。
苗族過去盛行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較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後舉行一次。鬥牛(牛鬥牛)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鬥牛活動。
苗族的禮儀有: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還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興。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絢麗多姿的苗族服飾
苗族自治地區
建國後,先後成立有: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7月1日)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1952年11月26日)
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1954年11月11日)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1956年11月30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63年9月11日)
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1966年2月11日)
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年12月31日)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年11月7日)
四川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年11月11日)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年11月10日)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年11月13日)
雲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1985年)
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85年)
兩位苗族婦女正在製作彩色皮紙。貴州省丹寨縣石橋堡的白皮紙製作工藝已有1000多年歷史。1000多年來,當地苗族群眾借鑒漢族的造紙技術,以當地豐富的樹皮、杉根來製作白皮紙,其造紙工藝與明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的造紙法大體相似,保持了中國古代生產皮紙的傳統。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多先把稻穀曬干(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現舂現吃,每次舂3—5斤。現在不少地方已用電力、水力碾米了。苗族做飯常把淘過的米加入6—7倍的水煮,半熟後潷去米湯,放入木甑中蒸熟即成。也有將包穀、小麥、小米摻入一起煮、蒸的。包穀和蕎麥則用石磨推成麵粉或粒狀食用。多把麵粉用水和勻後,倒入水甑,蒸熟作為主食,廣西、雲貴交界處的苗族稱之為「面面飯」。四川省境內的苗族,把用小麥、蕎麥或玉米面做成的面條與其他主食搭配食用。貴州一些地區的苗族有把燕麥蒸熟,就原鍋文火焙乾、脆,然後磨成粉,炒熟作為日常主食。苗族民間以糯米為貴,將糯米飯作為豐收和吉祥的象徵。食用糯米時,有時也先將糯米蒸熟,然後趁熱倒入木槽內,用錘捶打成泥,再用手扯成小圓團,以木板壓平,待完全冷卻後用山泉水浸泡,隨時換水,可存放4—5個月,吃時燒、烤、炸均可。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黃豆浸泡後,打成漿狀,再把打好的稠漿舀入鐵皮製成的模具內放入滾油中炸,呈金黃色即可。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狗肉性熱,有暖腹健胃,強食滋補的作用。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例如用黃豆漿不濾渣,煮成「連渣湯」;將豆漿與嫩白菜同煮,然後點石膏水做成「菜豆腐」,都是下飯的日常菜。住在高寒山區的苗族,仍喜歡用白水將蔬菜煮成淡菜,蘸各種「蘸水」吃。四川的苗族還把豆漿做成豆花,用以待客。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伏天時還要加入一些魚香菜、木姜,開胃爽口,幫助消化。夏天在黔東南,客人進門,主人總先送上酸湯,喝罷頓覺酸涼解渴。廣西的苗族在冬春時節喜用辣椒骨做的酸辣湯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湖南的苗族把這腌制食品的方法稱為「鮓」。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腌制豬肉前,先將鮮肉切成大塊,然後一層肉、一層鹽,層層相壓。三天後生鹽溶化浸入肉內,再燒些糯米飯同甜糟酒混後,和肉塊一起擦搓,最後放一些辣椒粉及其他配料,把壇口密封,隨吃隨取。用此法腌制的肉類,一般可保存1—2年。酸壇還可腌制酸魚、酸菜。此外,苗族也用熏臘肉方法保存各種家畜、家禽肉。川南苗族常在冬天宰殺年豬,把豬肉用鹽浸後吊於火爐上,用楊樹枝或其他柴草燒煙熏烤。熏干水分,便取下儲藏。這種煙熏臘的眾風味獨特,常用於待客,並能儲藏2—3年不變質。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對、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咂酒別具一格,飲時用竹管插入瓮內,飲者沿酒瓮圍成一圈,由長者先飲,然後再由左而右,依次輪轉。酒汁吸完後可再沖入飲用水,直至淡而無味時止。咂酒一經開壇,剩酒無論濃淡,均不復再用。逢年過節,家家還都做糯米甜酒。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製作時,先將油、鹽、姜、茗茶入鍋同炒,待油冒煙後加清水煮沸,然後濾渣,再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花生、米花或糯米的碗里,適當地加些蔥花、蒜葉、胡椒粉和山胡椒後,即可飲用。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又稱百果茶)。除茶外,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苗族同胞舉行苗家火龍鬧元宵活動。貴州省黔東南台江縣舞火龍活動已有數百年歷史。
節慶、禮儀、祭祀食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如:吃鴨節時,家家都要宰鴨子,並用鴨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飯食用;在吃新節時,要用新米做飯,新米釀酒,就連菜和魚,都要剛摘、剛出塘;過殺魚節時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等在河邊,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互相饋贈。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吃「吃牯臟」,又稱「祭鼓節」。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糯米飯是苗族節慶、社交活動中的必備食品,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許多地區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湯圓,也作為節日期間的一種食品。無論婚喪嫁娶必須備有酒、酸肉、酸魚,否則視為失禮。迎接貴客時,苗族人民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婚禮上,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 苗族的節日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鮓、搗魚(也吃酸湯魚)等。
『捌』 求苗族的資料
苗族
苗族古歷
遠古時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發達,從近期發掘的苗族古歷足見一斑。苗族古歷,豐富了中國與世界歷法體系。足見一斑 據中國著名天文學專家陳久金教授考證:苗族有古歷體系。迄今為止,還沒有他人能夠推算、編寫出苗族古歷,筆者欲予嘗試。 據考證:中國苗族古歷體系屬陰陽歷,以太陽歷為主。 苗族古歷以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一歲365.25日,陽歷平歲365日,閏歲366日。 每歲分為動月、偏月、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其中1、3、5、7、9月5個月為月長日,每月31日;動月、偏月、2、4、6、8、10月等7個月為月短日,每月30日。 以「冬至」為歲首、年首、節首、氣首,屬中國歷法「子正人統」。 一歲分「冬至」(陽旦)、「夏至」(陰旦)兩個年節,「冬至」前一日為苗歷大年。 一歲分冷季、溫季、熱季三季,分上半歲和下半歲,每半歲中冷季、溫季、熱季各占兩個月,一歲中冷季、溫季、熱季各佔4個月。 上半歲由「冷漸熱」,下半歲由「熱漸冷」,歲歲循環往復。4歲1閏,附加值為1日,閏在動月,亦即歲首,閏月31日。 苗歷10月的最後一日為除夕夜(「冬至」前一日)。 動月的第一個子日、丑日、寅日分別為天歲節、地歲節、人歲節。因此,有「歲首初日不出門」的苗習。 苗歷除使用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外,還用1、2、3、4、5、6、7、8、9、10、自然數相輔助記時、日、月、歲,為老人祝壽:「祝120歲高壽」。 十二生肖來源,與中國遠古十二個氏族有關。用十二生肖記時、日、月、歲,一歲分12個月,一日分12個時辰,歲、月、日、時固定不變,日按十二生肖相記,循環使用。建制以「建」作日首,固定循環使用。 二十七宿與苗族九卦有關。 苗族先民還用所住房屋的相應方位與十二生肖輔助記時、日、月、歲,將一日分為夜、晨、晝、昏4個時段,與十二生肖相配記為「大門口、堂屋、左屋、屋後、右屋、屋頂」,觀測日出日落。陰歷從月圓到下一輪月圓為1個月,每月分27宿。陰歷平歲358日,閏歲387日。動月、偏月為月短日;1—10月為月長日。月長日30日,月短日29日,閏月29日。苗族古歷不論陽歷或陰歷均在歲鼠、歲辰、歲申置閏,每四歲一閏,閏動月。苗族古歷體現了「一分為三、三位一體」的苗族生成哲學觀和「九卦」立體思維觀(即前後、左右、上下、表裡、中或東、南、西、北、中、東南、西南、西北、東北)。 苗族先民崇拜「日、月、星」,視三光為純潔之至。 苗族先民認為組成宇宙萬物的原生物質為雷、龍、夔三種(意譯為水、火、氣),記為「三專」;「五行」分別依次為光、氣、水、土、石。大堯(亦稱鬼谷先生)歸順黃帝(自稱天子),大夔妹嫘祖(雷祖)嫁給黃帝為妻後,大堯為討黃帝之好改九卦為八卦(漢書稱伏羲制八卦,有誤),改一分為三(陽、陰、不陽不陰)為一分為二(陽、陰),改立體思維為平面思維。將十干支與十二生肖結合創天干、地支、六十甲子(漢書有此記載)。改27宿為二十八宿。將五行按平面方位及所產之物改為金、水、木、火、土(西、北、東、南、中),同時與金、水、木、火、土星、日、月相配創七曜歷。《七曜歷日》乃我國現存最早的歷書。 中國苗族古歷與古埃及歷同屬太陽歷,但比距今6200年的埃及歷還要早3800多年,每歲365日,4年一閏;不同的是古埃及歷閏年的附加日為6天,苗族古歷閏歲的附加值為1日。苗族古歷與太陽回歸年長度365.25日一致,天狗周期為1460歲,准確率高。 中國苗族古歷對遠古苗民從事農業生產(主要是水稻生產)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民間亦曾應用於擇吉。(詳見石啟貴的《湘西苗族實地考察報告》)。 中國苗族古歷的使用時限,上溯至少可達一萬年,下限是光緒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據《永綏直隸志》記載:「父子遞傳,以鼠牛虎馬記年月,暗與歷書合。」(清o楊瑞珍撰,同治七年刻本)清o董鴻勛撰,光緒三十三年鉛印本《古丈坪廳志》也有同樣的記載。根據珍藏於北京博物館《乾隆六十年苗匪檔》內的原始奏摺和被捕苗族首領的「供單」以及當年參予鎮壓起義的人士編著的史書或地方誌記載:商定鳳凰、乾州、永綏、松桃四廳起義日期為乾隆六十年二月初六(農歷)。據吳添半在「供單」中解釋說,這一日是苗年的正月初一(苗歷陰歷年),把起義日子定為這一日,取去舊還新之意。後因泄密,提前於正月十八日(農歷)起義。這是史書記載與苗族古歷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 中國苗族古歷與聯合國公布的「未來日歷方案」(詳見於《資料卡片》1988年第二期《未來的日歷》,新華社內蒙古分社主辦)有異曲同工之妙合。苗族古歷比現行公歷、陰歷每月的日數單一,且閏法簡單,易於掌握和運用。
苗歷的月份與節氣對應
見下表: 苗歷十二月與二十四節氣表月份 生肖建制 節氣 季節 11月 鼠 子 冬至、小寒 冷季 12月 牛 丑 大寒、立春 冷季 1月 虎 寅 雨水、驚蟄 溫季 2月 兔 卯 春分、清明溫季 3月 龍 辰 穀雨、立夏 熱季 4月 蛇 巳 小滿、芒種 熱季 5月 馬 午 夏至、小暑 熱季 6月 羊 未 大暑、立秋 熱季 7月 猴 申 處暑、白露 溫季 8月 雞 酉 秋分、寒露 溫季 9月 狗 戌 霜降、立冬 冷季 10月
編輯本段民族節日
簡介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制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飲食習慣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做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台江苗族姊妹節
黔東南苗族服飾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服飾圖案花團錦簇,溢彩流光,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 這也是苗族服飾是穿在身上的網路全書的原因。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說到「服」,不得不想到「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假若盛裝的苗族姑娘匯聚在一起,那一定會變成一個美麗的銀色世界。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魚戲水苗族銀飾
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在距西江千戶苗寨不足10公里的麻料,控拜,烏高。是苗族遠近聞名的銀飾之鄉,其中以麻料最為專業,其百分之85的都是銀匠,傳說,其寨的李姓家族便是唐朝時期的苗族國家「南紹王國」的王室銀器局之後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km,距離黔東西江千戶苗寨
南州州府凱里35km,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60km。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據統計,在清朝咸豐年間(1729年)西江千戶苗寨有600多戶,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為1040戶,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戶,1997年為1115戶。據2005年的最新統計,西江千戶苗寨現共有住戶1258戶,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佔99.5%。 西江千戶苗寨所在地形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見底的白水河穿寨而過,苗寨的主體位於河流東北側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來,勤勞勇敢的苗族同胞在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在苗寨上游地區開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濃郁的農耕文化與優美的田園風光。由於受耕地資源的限制,生活在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這里的地形特點,在半山建造獨具特色的吊腳樓,上千戶吊腳樓隨著地形的起伏變化,層巒疊嶂,鱗次櫛比,蔚為壯觀。這里的苗族居民根據自己的信仰和習俗,在每個村寨的坡頭都種植了成片的楓樹林作為護寨樹,成為當地重要的自然景觀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東南苗族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擁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積淀,這里的苗族建築、服飾、銀飾、語言、飲食、傳統習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較好。西江苗族過去穿長袍,包頭巾頭帕,顏色都是黑色的,故稱「黑苗」,也稱「長裙苗」。 西江苗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這里現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漢語言文字,盡管漢語言是西江苗族與外界交流的必備語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間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語。 在清雍正開辟「新疆六廳」以前,西江基本處於化外之地,地方事務多由自然領袖管理,與漢族地區有顯著差別,實行自主管理內部事務。西江苗族的自然領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頭」、「鼓藏頭」、「活路頭」等,不同性質的自然領袖其職責也不同,相互之間具有分工協作的性質,共同維護苗寨的安全與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領袖,每個自然地方下轄若干相互有密切聯系的村寨,「寨老」是每個苗寨的最高領袖,「族老」則是某一家族的領袖,清政府在苗疆實施「改土歸流」後,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方老、寨老等自然領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負責祭祀和生產的鼓藏頭與活路頭仍得以世襲保留。
坡腳寨
坡腳寨位於都勻市東部壩固鎮境內,距市區36公里,全寨300多戶1000多人均為苗族。坡腳寨因位於坡腳寨
坡腳而得名,全寨民居一律採用「平欄式」建築——吊腳樓樣式,房屋沿著山坡地勢自下而上排列,層層迭迭,鱗次櫛比,錯落有致。 走進坡腳寨,首先要過一道「山門」。過了山門,放眼遠望,頓覺眼睛不夠用。原來作家描寫的「世外桃源」!群山環抱,萬木蔥籠,寨後的群山青翠欲滴,生機勃勃。清風吹來,山下的竹海隨風起舞,苗家女孩用醇香的米酒迎客坡腳以如此獨特的禮節歡迎著遠方的客人。 坡腳寨仍保留古樸濃郁的苗族風情。熱情好客的苗家人以18響鐵炮迎賓,用自家釀造的米酒敬攔門酒,奉送迎賓彩蛋和花帶,客人進寨前,有三道「攔門酒」迎客;進寨後,可領略蘆笙舞、銅鼓舞、情侶對歌等民族歌舞,其間穿插充滿情趣的打花臉游戲。可品嘗原法原味的苗族農家飯菜,還可購買「連心帶」、背帶、圍腰、鞋墊、毪子、銀飾等做工精美、風格獨特的苗族工藝品。 苗家漢子則吹響大號、牛角號、芒筒,吹奏歡快的蘆笙,敲起振憾人的銅鼓,同時鳴放12響禮炮,迎客人寨。待坐定後,苗家人會獻上傳統民族文化活動。有歡快的苗家舞蹈,蘆笙、銅鼓表演等:遊客可參與饒有興趣的打糍粑活動,蘸著黃豆面品嘗熱乎香糯的糍粑;活動中,苗家小伙還將表演民間絕技上刀山、下火海、口噴烈火、鋼針穿喉等驚險刺激的技藝;隨後,苗家人會為每一位遊客送上一份代表幸福美好之意的彩蛋,和遊客一起做打花臉游戲。活動場外,勤勞智能的苗家姑娘還將現場演示苗族刺綉、紡紗、織布。 都勻市壩固鎮坡腳寨自1995年定為黔南州民族旅遊村以來,已接待了不少慕名而來的中外來客和中央電視台各欄目組、香港鳳凰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在國內外廣為傳播。
南花苗寨
南花苗寨位於貴州凱里市三棵樹鎮,地處美麗的巴拉河畔。村寨依山而建,吊腳樓層層疊疊,鱗次櫛比,掩映在蒼翠茂密的林木之中。以秀麗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而聞名。南花苗寨
南花,苗語稱NANGLHFIB,意為歐花河下方。苗語稱烏燒河為歐花,南花因處於烏燒河下游,即歐花河下游右岸山塝而得名南花,距凱里市18公里的巴拉河畔苗族村寨南花,為巴拉河鄉村旅遊八個村寨之一。 山寨東依山,西與老鴉寨隔河相望,南距展遠1.3公里,北為巴拉河,可謂依山塝水,山水人家。寨中古木參天,木房瓦頂,分上下兩點聚落呈點狀,寨前有爐(山)榕(江)公路沿河右岸隔河而過。昔日靠劃船度河入寨,近年新修南花大橋跨河入寨,實際上成了一座嶄新的苗族花橋,從寨前南北跨河入寨,將順巴拉河而來的「金銀財寶」、沿爐榕公路運至的「金銀財寶」,均「載入」苗寨,使苗寨「富上加富」的民間傳統習俗再現。更為苗寨風光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為苗族傳統文化增添了新的一頁,更為遊客到南花觀光提供了方便。
大簸箕苗寨
大簸箕苗寨位於貴州省丹寨縣南皋鄉境內,因為形狀像半邊的簸箕而得名。寨子里居住著九十二大簸箕苗寨
戶人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這個簸箕寨里。紡車悠悠,歲月悠悠,古老的山歌在這里傳唱了幾百年,無論現代文明如何點綴這個古老的村寨,這里依然上演著,男耕女織安詳平靜的田園生活。 吊腳樓是苗家人的傑作,在大簸箕寨一棟棟桿欄式的吊腳樓依山而建,一層使用來圈養牲畜的,二層是用來生活起居的,三層是用來儲存糧食的。有些地方建在用鵝卵石壘砌的石基上,寨子里青石板鋪的小路也因山勢的起伏而起伏。平時寨子里顯得很寧靜,只有在節日或有客人到來的時候,小板凳一敲,整個山寨就沸騰起來了。板凳舞過去是在生孩子的時候跳的,生了小孩以後婆家要挑著穀子、酒,去女婿家跳板凳舞,一般是在滿月酒的時候。每當這個時候,婆家挨家挨戶地請寨子里的人吃飯喝酒,當酒喝得高興後就會跳起板凳舞。
格多苗寨
格多寨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寨腳有一條清清河水流過,下游就是美麗的清水江。格多寨分為大寨和小寨,大小寨間現只是幾塊田相隔。寨中現有230多戶人家,總人口1200人。格多苗寨
格多寨幾百年來一直沿襲著古老的民族傳統,村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這里,生活著一個勤勞的民族、一個熱愛生活的民族、一個倔強而不屈的民族。伴隨著時代的足跡,在不同的時代里格多苗寨涌現出多個苗王,在黔南頗有名氣。格多寨祖先原為江西朱家巷,後遷徙入貴州,先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江沿岸.此後部分苗族又沿江而上來到了王司格多寨定居下來.至明朝洪武初年,苗寨開始建立,以後雖歷經滄桑,但村民的住房仍然是獨特的木質結構吊腳樓。現寨子日常交流語言還是苗語。寨子里是單一的姓氏--盧姓,這與別的苗寨比很有個性。民居多為吊腳樓,從山腳修到山腰,鱗次櫛比,具有典型的苗寨風格。寨頂有兩棵六個成年人才能合抱的「保寨樹」,鬱郁蔥蔥,氣概不凡。 來到格多苗寨,少不了的東西,那就是「酒」。在苗家醉酒,這是真誠的表現,主人也因你醉酒而受到寨子人的羨慕。如果迎接遠道而來的貴賓,格多寨的苗族同胞們常常還會在寨門前擺上一道攔路酒,讓身穿盛裝的苗家少女給客人敬酒,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這是最隆重的禮儀,也是在苗家最高規格的接待方式。有酒必有歌,有歌必有節。格多寨苗族節日甚多,最為著名的就是「六月六」,還有吃新節、"七月半".過六月六是格多寨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格多寨還有一個最有個性的苗族活動:「祭天神」.格多寨「祭天神」有三個特徵:一是程序性特徵:事前一個月請祭師,關田魚,烤酒封壇;事前准備各種祭品、食品及長壽竹;祭器在室內、室外放置;祭祀開始,祭祀按程序進行,結束後主人忌三天錢、米、物不要外借,所借用的器具三天後歸還。二是傳承性特徵:祭師為世代相傳.程序為世代流傳;咒語(祭語)全部先人編寫,至今沿用。三是唯一性特徵:貴州其他苗族聚居的地方沒有祭天神活動,僅在都勻王司格多苗寨這一支苗族有。 格多苗族「祭天神」程序嚴整、過程完整、行為規范、氣氛莊重、色彩神秘、內容豐富,具有重要的民族學、民俗學、原始宗教學等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 格多苗族的歌舞是苗族歷史的紀錄和再現。在黔南格多寨自古就有「歌舞之鄉」的美譽。州府都勻市每次舉辦大型活動都有格多苗寨的歌舞助興。
編輯本段苗族音樂
苗族音樂格調古樸,內容豐富。主要有飛歌、酒歌、遊方歌(又叫馬郎歌)、理俗歌、祭祀歌、兒歌苗族樂器-蘆笙
等歌聲。歌聲高亢嘹亮,熱情奔放。其音樂既有剛毅、率直、粗狂、豪放的一類(以飛歌為代表),又有柔情、委婉、細膩、深沉的一類(以遊方歌為代表)。聲樂有酒歌、情歌、嘎百福歌等。樂器有木鼓、銅鼓、蘆笙等。酒歌 苗語HXat Jiud,包括大歌、開歌、祭祖歌等。巴拉河流域的酒歌,多帶朗誦風格,一般為一個樂句反復。如|1·1|5·6|3 1 1-|3 6 5 3|1 6 5|5 -|為抒發感情,有時也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樂句反映。凱棠、地午、翁項一帶的酒歌,肅穆、渾沉、莊重。如|2 6 6-|2 - -|2 2 6 3|3 6 6 3|3 2 2 -|3 6 0 0|(開歌曲)。清水江以北的灣水、萬潮、爐山一帶,多帶朗誦風格,其大歌渾厚、粗獷奔放。情歌 苗語HXak Yex Fangb(遊方歌),有掛丁、凱棠、灣水、舟溪四個片區四種曲調。掛丁情歌屬四聲音階微低式,終止音拖腔,強弱起伏,低回婉轉,抒情揉合。凱棠、灣水、舟溪片區情歌,一般都屬微調式,多數是獨唱和二人合唱,少數為對唱。飛歌 苗語HXak Yangl,是青年男女在隔山隔水的情況下,為互表誠意,邀約遊方而放聲抒情的一種情歌。在迎賓送客和宴酣時,有時也用飛歌。飛歌曲調有掛丁、凱棠、灣水三種。掛丁飛歌流行於巴拉河流域地區,系5613,四聲微調式民歌,性格剛健、爽朗、熱情、奔放。灣水飛歌,流行於清水江以北的灣水、萬潮、爐山一帶,屬苗族樂器-芒筒
1256四音階宮調式民歌。旋律進行連續四度、五度大跳,2652 5 2音型貫穿全曲。樂曲終止音為1,肯定其宮調式的明朗性格。 嘎百福歌 旋律起伏小,帶朗誦風格,一個樂句無限反復,也有兩個樂句以上的。 木鼓 系苗族祖鼓,祭祖活動無法器。情郎村李氏至今沿襲一年一次祭祖活動,尚存一對,其餘地區因大型祭祖活動失傳而消失。木鼓,長約150厘米,直徑約30厘米,將圓木鑿成空筒,兩閑綳上牛皮而成。用時置於木架,鼓棒打擊,隨聲舞蹈,活動結束,置於山洞或鼓房。 苗族飛歌是一種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苗歌,苗語稱為HXak Yangt,又稱之為吼歌、喊歌、山歌,是青年男女隔山隔水的情況下,為互表誠意,邀約遊方而放聲抒懷的一種情歌。在迎送客人和宴酣時,有時也用飛歌。飛歌曲調有掛丁、凱棠、灣水三種。樂曲終止音低。 苗族情歌,苗語稱HXak Yex Fangb,四聲音階微低式,終止音拖腔,強弱起伏,低回婉轉,抒情揉合。多數為獨唱和二人合唱,少數為對唱。 苗族民間舞蹈 有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 苗族舞《阿米朵》 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蘆笙舞流傳最廣。貴州的丹寨、台江、黃平、雷山、凱里、大方、水城,以及廣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傳統節日,和過年、祭祖、造房、豐收、迎親、嫁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