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米亞與中國建交多少年了
A. 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有哪些
1、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
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普什圖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فغانستان),簡稱阿富汗,是一個位於亞洲中南部的內陸國家,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
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義,有時候會被認為處在中亞或者南亞,甚至被歸類於中東地區(西亞)。阿富汗與大部分比鄰的國家有著宗教上、語言上、地理上相當程度的關聯。
阿富汗的北部和土庫曼、烏茲別克以及塔吉克接壤,東部與中國以及部分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地區(有爭議)接壤,南部與巴基斯坦接壤,西部與伊朗接壤。
阿富汗的名字在普什圖語中的意思就是「普什圖人的地方」,而普什圖人亦是現時國內人口最多的族群。
阿富汗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領土中的五分之三交通不便。農業是主要的經濟支柱,但可耕地還不足農用地的2/3。人口為3000多萬。
2、伊朗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英語:Islamic Republic of Iran,波斯語: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簡稱伊朗。位於西亞,屬中東國家。東鄰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與土庫曼接壤。
西北與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鄰,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緊靠裏海、南靠波斯灣和阿拉伯海。國土面積約1648195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十八。
伊朗是文明古國。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帝國,7世紀後遭不同異族先後入侵。
18世紀前期,納迪爾沙推翻外族統治建立阿夫沙爾王朝。19世紀後期起,英國和俄羅斯勢力不斷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維王朝。1979年成立共和國。實行政教合一制度。
伊朗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之一,也是不結盟運動(OIC)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
3、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 العراقية,庫爾德語:كۆماری عێراق),簡稱「伊拉克」,位於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南方是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
北方是土耳其,西北是敘利亞,伊朗和約旦各位於其東西兩側。伊拉克所在地歷史悠久,是兩河文明的發源地。公元前4700年就出現了城邦國家。
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建立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巴比倫王國。公元前550年起,先後遭波斯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入侵和統治。
1920年淪為英國「美索不達米亞託管地」。1921年8月伊拉克王國獨立,1958年7月14日成立共和國。如今生活在伊拉克的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並不是阿摩利人,文化也完全不同。
4、泰國
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英語:The Kingdom of Thailand),簡稱「泰國」(Thailand)。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
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泰國舊名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主要是取其「自由」之意。
泰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但於「九八經濟危機」中受重大挫折,之後陷入衰退和停滯。
是世界的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製造業、農業和旅遊業是經濟的主要部門。泰國是亞洲唯一的糧食凈出口國,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
電子工業等製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變化明顯,汽車業是支柱產業,是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和東盟最大的汽車市場。
5、美國
美利堅合眾國(英語: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美國」(United States),是由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50個州和關島等眾多海外領土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
其主體部分位於北美洲中部,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1989年至1996年初始版美國總面積是937.3萬平方公里,人口3.2億,通用英語,是一個移民國家。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1979年1月1日,兩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
B. 以色列面積多大,人口多少
1、【面積】根據1947年聯合國關於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規定,以色列國的面積為1.52萬平方公里。1948年至1973年間,以色列在四次中東戰爭中佔領了大片阿拉伯國家領土,20世紀80年代後陸續部分撤出。目前實際控制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
2、【人口】926萬(2020年10月),其中猶太人約佔74.4%,阿拉伯人約佔21%,其餘為德魯茲人等。猶太人多信奉猶太教,其餘民族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等。
以色列簡史
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支脈,起源於約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後因躲避自然災害遷徙至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東部,因而得名「希伯來人」(意為「渡來之人」)。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巴勒斯坦地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對巴勒斯坦地區實行委任統治。
1917年11月,時任英國外交大臣阿瑟·詹姆士·貝爾福致信英國猶太復國主義同盟主席萊昂內爾·羅斯柴爾德,表示英國政府「贊同地看待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家園」,史稱「貝爾福宣言」。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建立一個阿拉伯國和一個猶太國。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根據該決議正式成立。
以上內容參考 外交部——以色列
C. 誰有埃及的象形文字的簡介和圖片
埃及
埃及(Egypt)全稱阿拉伯埃及共和國。位於非洲東北部,面積100.2萬平方千米。人口6587萬(2000),主要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科普特人約佔11.8%,信奉基督教;此外還有貝都因人和努比亞人。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首都開羅。
地理 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於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東的西奈半島位於亞洲西南角。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為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羅河縱貫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內長1530千米,兩岸形成寬約3~16千米的狹長河谷;入海處形成2.4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面積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千米)。全境乾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餘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
歷史 埃及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早在公元前3100年,由南方的美尼斯統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建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這時埃及文化已趨於成熟,開始使用象形文字,開創法老專制政治。歷代王朝陸續建造了一批稱為世界奇跡的金字塔以及獅身人面像和大量雕像。640年阿拉伯人侵入埃及,埃及先後淪為倭馬亞和阿拔斯王朝的一個省。後阿拉伯人雖多次更朝換代,但埃及的被統治地位依舊,且接受了伊斯蘭教。1517年土耳其人入侵,又淪為奧斯曼帝國的行省。1798年法國拿破崙一世入侵,統治了3年。1882年英軍佔領埃及,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但名義上仍屬奧斯曼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宣布埃及為英的「保護國」。由於埃及人民的抵抗,英國於1922年2月28日宣布埃及為獨立國家,但保留對國防、外交、少數民族等問題的處置權。
1952年7月23日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推翻法魯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導委員會」,掌握政權。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國,M.納吉布出任第一任總統兼總理。1954年11月納賽爾取代納吉布任總統。1956年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並挫敗英、法、以聯合軍事干預。1958年埃及與敘利亞合並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敘利亞發生政變,阿聯解體。1970年納賽爾病逝,薩達特繼任總統。1971年9月1日埃及改名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1981年10月6日薩達特遇刺身死,穆巴拉克當選總統。穆巴拉克對原來的政策逐步調整,強調國內安定,適當開放民主,與反對黨對話,同時加強社會治安,鎮壓製造恐怖活動的極端主義分子;重視發展民族經濟,實行開放性政策,積極吸引外資,堅持國營和私營企業並舉,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在外交方面重點改善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1990年10月12日,議長馬哈古卜遇刺身亡,穆巴拉克當日宣布解散議會,並於11月舉行議會選舉,民族民主黨獲勝,繼續執政。1991年政府提出「把國內穩定放在首位」,有限度開放民主,緩和與反對黨的關系,堅決打擊製造恐怖活動、暴力事件、暗殺等罪行;經濟改革採取穩妥措施,注意照顧社會承受力。
政治 1971年9月11日經公民投票通過的永久憲法,規定埃及是「以勞動人民力量聯盟為基礎的民主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經濟上「國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三種形式並存;總統是國家元首、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總統由人民議會提名,公民投票選出。1980年5月22日經公民投票修改憲法,規定政治制度「建立在多黨制基礎上」;「總統可多次連選連任」,並增加了「建立協商會議」的條款。人民議會是最高立法機關。議員由普選產生;議長、副議長每年選舉1次。主要職能是:提名總統候選人;主持制訂和修改憲法;決定國家總政策;批准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及國家預算、決算;對政府進行監督。
埃及自1952年革命後,曾宣布解散一切政黨。1976年薩達特宣布實行多黨制。主要政黨有6個:①埃及民族民主黨,執政黨。1978年7月成立。②埃及新華夫脫黨,主要反對黨。1978年2月成立。③埃及社會主義工黨。1978年12月成立。④埃及自由社會主義者工黨。1976年1月成立,其前身是自由社會主義者論壇。⑤埃及民族進步統一集團黨。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民族進步論壇,1976年11月改用現名。⑥烏瑪黨。1983年7月成立。
經濟
1952年納賽爾推翻法魯克王朝後,對原有較大的工商業、銀行、保險業、運輸業和進出口貿易實行國有化。1974年薩達特總統宣布實行「經濟開放」政策,積極爭取外援,大力引進外資,開發自由區和經濟特區,發展私營企業,促進國營企業。1974~1982年,經濟年增長率達8%。穆巴拉克執政後,繼續調整經濟政策,進行財政、經濟和管理改革,實行「生產性開放政策」。在發展國營企業的同時,繼續放寬對私營企業的限制。強調增產節約、提高效率、限制進口、鼓勵出口,以自力更生精神克服經濟困難,經濟有所發展。1991年,由於埃及在海灣戰爭中持反對伊拉克侵吞科威特的立場,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和海灣阿拉伯國家的贊賞,先後有20多個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向埃及提供貸款和緊急援助。另外,美國免去埃及所欠軍債,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和卡達也取消了埃及所欠債務。同年5月,巴黎俱樂部債權國免除埃及約110億美元的債務。埃及經濟困難得到了緩解。1999年國內生產總值832億美元。1998年匯率:3.39埃鎊兌1美元。
埃及資源豐富,初步探明儲量:石油60億桶,天然氣3284億立方米,磷酸鹽約12億噸,鐵礦1.82億噸;此外還有錳、煤、金、鋅、鉻、銀、鉬、銅、滑石等。埃及工業以紡織、食品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石油、銅、鐵、電力、化肥、水泥、機械等重工業有較大發展,石油工業發展尤為迅速。
農業在埃及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農村人口佔全國人口的52%。1998年全國可耕地佔全國面積的3.5%。政府極為重視農業發展和擴大耕地面積。主要農作物有棉花、小麥、水稻、高粱、玉米、甘蔗、亞麻、花生、水果、蔬菜等。
埃及文化燦爛、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宏偉豐富,具有發展旅遊業的極為優越的條件。主要旅遊點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愛資哈爾清真寺、古城堡、希臘羅馬博物館、卡特巴城堡、蒙塔扎宮、盧克索神廟、卡納克神廟、王陵之谷、阿斯旺水壩等。旅遊收入是埃及外匯的主要來源之一。
埃及的交通運輸十分便利。海陸空運輸能力增長較快。鐵路全長7000千米。開羅第一條地鐵全長42.5千米,第一期工程已於1987年9月竣工通車。公路全長4.8萬千米。有海港7個,年吞吐量3050萬噸,主港口有亞歷山大、塞得港、蘇伊士等。有國際機場5個,開羅機場是連結亞、非、歐的重要國際航空港。財政來源除稅收外,主要靠石油、僑匯、運河和旅遊四大項收入。
埃及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著貿易往來,它的主要貿易對象是美、法、德、意、英、日等國。埃及還較多地接受外國援助。美國是埃及的主要援助國。向埃及提供援助和貸款的國家和組織還有德國、日本、英國、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及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90年海灣戰爭後,西方和海灣國家減免了埃及的債務共255億美元。此外,埃及還從海灣國家、美國、西歐各國、日本、加拿大以及韓國獲得了10億多美元贈款或緊急援助。
在人民生活方面,埃及政府長期實行家庭補貼制度。另外還對大米、麵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實行物價補貼。
文化教育 埃及實行普及義務小學教育制度。全國有綜合性大學13所,包括開羅大學、亞歷山大大學、艾因•舍姆斯大學、愛資哈爾大學等,有大學教師3萬名;中學25000所,教師75萬名。
埃及現有日報7家,期刊70多種,主要為阿拉伯文,有少數為法文和英文。報紙有《金字塔報》、《共和國報》、《晚報》、《消息報》,均為阿拉伯文;較有影響的法文報有《埃及前進報》、《埃及日報》。期刊均為阿拉伯文,有《金字塔經濟學家》、《最後一點鍾》周刊、《圖畫》周刊、《魯茲•尤素福》周刊。
中東通訊社為國家所辦的惟一通訊社,1956年成立,在倫敦、巴黎、華盛頓、紐約、波恩等地駐有10多名記者。國家廣播電台用30多種語言向國內外廣播,每天播出約170小時,另有中東廣播電台和亞歷山大廣播電台。埃及電視台為國營,建於1960年。
對外關系 穆巴拉克執政後,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友好和不結盟政策,主張在相互尊重和不幹涉內政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主動改善並加強了同阿拉伯國家的關系。1989年5月恢復了阿拉伯聯盟成員國資格。
埃及還強調自身的非洲屬性,要努力發展同非洲國家的友誼和合作,努力推動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同美國保持「特殊關系」,但不結盟。蘇聯解體後,承認原蘇聯各加盟共和國並與其建立外交關系。不斷發展同西歐和日本的關系。埃及已同165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埃及是第一個承認中國並同中國建交的阿拉伯、非洲國家,建交日期為1956年5月30日。
埃及同美國的關系有過曲折。1967年六•五戰爭後,埃及宣布同美國斷交。1974年兩國復交。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簽訂和約,美國每年向埃及提供經援、軍援。在中東和平問題上,埃及重視美國的作用。
埃及同蘇聯的關系也頗為曲折。穆巴拉克執政後,兩國關系逐步改善。蘇聯解體後,埃及與俄羅斯簽訂了貿易協定。
埃及同西歐的關系,自1956年挫敗英法聯軍干預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事件後,一直較冷淡。自1973年10月中東戰爭後,埃及同西歐國家的關系有較大發展。
埃及與敘利亞有特殊關系,1958年2月,兩國曾合並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61年因敘國內發生政變而解體,兩國間維持一般外交關系。海灣危機時,兩國立場一致。雙方過往甚密,在中東問題上協調行動。
埃及與利比亞曾因邊界等問題斷交。後雙方都表示了改善兩國關系的願望,並採取了一些行動。1991年雙方又致力於兩國一體化進程,雙邊關系在各個領域里全面迅速發展。
埃及同以色列在1948、1956、1967和1973年先後4次爆發戰爭。1978年薩達特總統同以色列總理貝京、美國總統卡特在美國簽署了戴維營協議。1979年3月26日,薩達特和貝京在華盛頓簽署了和平條約,宣布結束兩國間的戰爭狀態。1980年兩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1989年3月15日,以色列撤離塔巴,埃及收回包括塔巴在內的西奈半島全部以佔領土。
D. 委內瑞拉情況
國名: 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Bolivarian Republic of Venezuela)
獨立日:7月5日(1811年)>>>
國慶日:7月5日(1811年)
國旗日:3月12日(1954年7月3日委內瑞拉政府宣布)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自上而下由黃、藍、紅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旗面中央有七顆白色五角星,呈弧形排列;左上角繪有國徽圖案。黃、藍、紅三色來自原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國旗顏色。七顆五角星代表1811年委內瑞拉聯邦的七個省(原國旗 )。在查韋斯總統的推動下,2006年3月7日,國民議會通過了對國旗和國徽的修改意見,決定把國旗上7顆星增加為8顆星。新增加的一顆星代表1817年擺脫西班牙統治、並入委內瑞拉的蓋亞那省。政府機構使用帶國徽的國旗,民間使用不帶國徽的國旗。
國徽: 中心圖案為盾徽。盾面左上方為一捆緊束的20穗麥穗,象徵該國20個州的團結和國家的財富;右上方為兩面國旗和武器,象徵軍事上的勝利;下方為藍天綠地中一匹白色駿馬,象徵獨立和自由。盾徽上端為綠葉,水果和兩只羊角,象徵豐饒;兩側由棕櫚葉和橄欖枝環繞。下端為三色綬帶,左邊用西班牙文寫著「 1810年4月19日 獨立」,為紀念委內瑞拉成立政府;右邊寫著「1859年2月20日 聯邦」,意在紀念聯邦共和國革命打響第一炮;中間寫著「委內瑞拉共和國」。
國家政要:總統烏戈·拉斐爾·查韋斯·弗里亞斯 (Hugo Rafael Chavez Frias) ,1998年12月當選,1999年2月宣誓就職,2000年連選連任。
自然地理:916700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大陸北部。東與蓋亞那交界,南與巴西接壤,西與哥倫比亞為鄰,北臨加勒比海。全境除山地外基本上屬熱帶草原氣候,氣溫因海拔高度不同而異,山地溫和,平原炎熱。每年6~11月為雨季,12~5月為旱季。境內擁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安赫爾瀑布,是著名的游覽勝地。馬拉開波湖是拉美最大的湖泊,位於西北部,面積1.43萬平方公里,與委內瑞拉海灣相連。湖區周圍的沼澤地為世界著名的石油產區。
委內瑞拉慶祝獨立日
人口:2463萬(2002年)。印歐混血種人佔58%,白人佔29%,黑人佔11%,印第安人佔2%。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98%的居民信奉天主教,1.5%的居民信奉基督教。
首都:加拉加斯(Caracas),人口322萬(2000年)。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1個州、1個首都區、2個邊疆地區(亞馬孫和阿馬庫羅三角洲邊韁區)和1個聯邦屬地(由72個島嶼組成)。州下設專區(191個)、市(736個)。
簡史:古代為印第安人阿拉瓦族和加勒比族居住地。1567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11年7月5日宣布獨立,後在南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爾的領導下,於1821年6月徹底擺脫西班牙殖民統治。1822年同哥倫比亞、厄瓜多和巴拿馬組成「大哥倫比亞共和國」。1829年退出。1830年建立委內瑞拉聯邦共和國。1864年改名為委內瑞拉合眾國。1953年重新定國名為委內瑞拉共和國。1958年實行憲政,建立文人政權。根據1999年12月生效的憲法,國名改為「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政治:1999年12月30日生效。憲法規定總統任期由5年延至6年,允許連選連任一次;增設副總統一職並規定總統有權解散「國民議會」。全國代表大會是全國最高立法機構,一院制。主要職能為制定法律、修改憲法、依法監督政府和公共管理部門、宣布大赦和審批國家預算等。2000年8月成立,代表由全國大選直接選舉產生,任期6年。
經濟:拉美經濟較發達國家之一。石油業為國民經濟的命脈,是世界第五大原油出口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中唯一的拉美國家。冶金、礦業、電力、製造、建築、石化和紡織等工業部門發展較快。農業發展緩慢,糧食不能自給。礦產資源豐富。石油探明儲量779.2億桶,乳化油(天然瀝青)儲量31億桶,天然氣儲量4.19萬億立方米,鐵礦砂儲量42.22億噸,鋁礬土儲量50億噸,煤炭儲量10億噸,黃金儲量1萬噸。此外,還有鎳、金剛石等礦產資源。水力和森林資源也很豐富,森林覆蓋率為56%。主要工業部門有石油、鐵礦、建築、煉鋼、煉鋁、電力、汽車裝配、食品加工、紡織等。其中石油部門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日產量達到337.8萬桶。
新聞出版:有100多種報紙雜志,其中日報75種。主要報紙有:《國民報》,1943年創刊,在知識界較有影響;《宇宙報》,1909年由努涅斯家族創辦,無黨派報紙,在金融企業界較有影響;《最新消息報》,1941年創辦,以社會新聞為主。主要雜志有《塞塔》、《波希米亞人》等,屬綜合性雜志。以上報刊均為西班牙文版。委內瑞拉通訊社為國營通訊社,1977年5月成立。截至2002年,有廣播電台345家,除國家廣播電台外,其餘均為私營和商業性電台。電視業始於1952年,現有22家電視台,其中8台為國家電視台。
外交: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強調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外來干涉,主張各國和平共處。積極發展同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各國的關系,主張加快拉美全面一體化進程。加強同美國和歐盟的政經關系,把維護與美關系作為本屆政府的外交支柱之一,但反對美強權政治和干涉別國內政的做法。增進與發展中國家聯系,推行外交多元化。
與中國關系:1974年6月28日,委內瑞拉同中國建交。2004年12月,查韋斯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23/content_453179.htm
E. 敘利亞的外交
1956年8月1日,敘利亞與中國建交。2004年6月,巴沙爾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總體來說敘利亞與中國關系十分友好,敘利亞的阿拉伯人對中國人也是十分友善。
中敘兩國政府高度重視開展雙邊經貿合作。2007年,中敘雙邊貿易額達到18.7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32.9%。 敘利亞與黎巴嫩在法國委任統治時期曾是同一個國家。黎巴嫩獨立後,敘利亞未予承認,敘黎仍保持「特殊關系」。1976年5月以後,敘軍(最初約2.8萬人)一直以「阿拉伯威懾部隊」的名義駐扎在黎。1991年5月,敘黎簽署「兄弟關系合作與協調條約」和「安全與防務條約」。2004年9月2日,美、法等國推動安理會通過1559號決議,要求敘駐黎部隊全部撤離,2005年4月,宣布撤回其駐黎全部軍隊、安全人員和軍事裝備。4月26日,最後一批駐黎巴嫩的約250名敘利亞士兵從位於黎東部貝卡谷地的里亞克空軍基地撤回敘利亞,這標志著敘利亞結束了在黎巴嫩長達29年的駐軍。
2008年7月12日和8月13日,黎總統蘇萊曼和敘總統巴沙爾在巴黎和大馬士革兩次會晤,雙方宣布決定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10月15日,敘黎外長簽署建交公報,兩國正式建交。 敘利亞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悠久古老的歷史與文明,以及極富特色的民族傳統文化,所有這一切都給這個國家創造了豐富的旅遊資源。阿拉伯古書曾經寫道:「人間若有天堂,大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空中,大馬士革與之齊名」。
敘利亞旅遊資源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自然景觀、人文及歷史遺跡、傳統及民俗文化。 名單簡介圖片阿勒頗城堡阿勒頗城堡位於敘利亞西北部,是中東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過去它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通向地中海的交通要站,16世紀時又成為東西貿易往來的必經要地。傳說古時候,猶太人的始祖亞伯拉罕曾來到阿勒頗,他把自己奶牛上擠出的牛奶,分發給當地的窮人。直至如今,阿勒頗的阿拉伯語稱呼仍為Habab,就是「牛奶」的意思。 帕爾米拉古城遺址帕爾米拉古城遺址 是敘利亞境內「絲綢之路」上的著名古城。稱為敘利亞沙漠的新娘。挺拔的神廟、氣派的凱旋門、兩側高聳的石柱、精工細作的雕刻、美輪美奐的壁畫,加上金色陽光的渲染,彷彿在提醒著人們它昔日的輝煌。 拉塔基亞拉塔基亞 是敘利亞西北部城市,拉塔基亞省省會。位於納哈爾·耶爾·科比爾河的沖積平原上,市區人口約21.4萬,曾為阿拉伯人、十字軍、奧斯曼統治。 截至2008年,敘利亞共有5處世界遺產,如下: 2008年敘利亞5處世界遺產序號名稱類型所在地1 阿勒頗古城 文化遺產 阿勒頗省 2 十字軍堡壘和喀拉特薩拉赫丁城堡 文化遺產 霍姆斯省 3 巴爾米拉考古遺址 文化遺產 霍姆斯省 4 大馬士革古城 文化遺產 大馬士革 5 布斯拉古城 文化遺產 大馬士革省 (參考資料來源: )
F. 捷克斯洛伐克為什麼會發生分裂
百年來,捷克與斯洛伐克一直處在奧匈帝國的統治之下。一次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之後,捷克與斯洛伐克聯合起來,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二次大戰中,捷克斯洛伐克再一次淪為希特勒第三帝國的屬國。二戰以後,這個表面上被從納粹統治之下解放出來的共和國一直受到蘇聯的嚴密控制。
冷戰結束,重新獲得了真正的解放與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卻面臨著新的挑戰。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個風俗文化、歷史命運不盡相同的民族之間的矛盾與摩擦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難以避免。經過艱難的協商、激烈的爭論,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聯盟共和國正式解體,分別成為了今天的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個相互獨立的國家。如果我們看到前南斯拉夫解體之後殘酷的流血爭端,看到持續至今的俄國車臣沖突,看到英國的北愛爾蘭和西班牙的巴斯肯問題,捷克與斯洛伐克的分裂不僅表現了這兩個民族對和平的深刻熱愛,更表顯了他們堅定的自信與責任感。這個分裂是人類歷史上的光輝篇章。
百年來,捷克與斯洛伐克一直處在奧匈帝國的統治之下。一次大戰結束,奧匈帝國解體之後,捷克與斯洛伐克聯合起來,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二次大戰中,捷克斯洛伐克再一次淪為希特勒第三帝國的屬國。二戰以後,這個表面上被從納粹統治之下解放出來的共和國一直受到蘇聯的嚴密控制。
冷戰結束,重新獲得了真正的解放與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卻面臨著新的挑戰。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個風俗文化、歷史命運不盡相同的民族之間的矛盾與摩擦越來越明顯,越來越難以避免。經過艱難的協商、激烈的爭論,1993年1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聯盟共和國正式解體,分別成為了今天的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個相互獨立的國家。如果我們看到前南斯拉夫解體之後殘酷的流血爭端,看到持續至今的俄國車臣沖突,看到英國的北愛爾蘭和西班牙的巴斯肯問題,捷克與斯洛伐克的分裂不僅表現了這兩個民族對和平的深刻熱愛,更表顯了他們堅定的自信與責任感。這個分裂是人類歷史上的光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