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宜陽縣多少人口
⑴ 宜陽是哪裡的
宜陽縣位於河南省西部,總面積1670平方公里,轄9鎮7鄉1個辦事處,353個行政村,總人口70萬。地貌特徵為「三山六陵一分川,南山北嶺中為灘,洛河東西全境穿」。宜陽縣是全國衛生縣城、全國煙葉生產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國家級煙葉標准化生產優秀示範區、河南省對外開放重點縣、河南省對外開放工作先進縣、河南省雙擁模範縣、河南省造林綠化模範縣、河南省園林縣城、河南省平安建設先進縣、河南省安全生產先進縣、河南省標准化村衛生所建設先進縣、河南省2006-2007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先進縣、中原最具投資價值縣,蟬聯河南省農建工作最高獎「紅旗渠精神杯」。
⑵ 宜陽縣資料
宜陽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西部,地跨東經111°45′~112°26′,北緯34°16′~34°42′,東連洛陽,西接洛寧,南與嵩縣、伊川交界,北與新安、澠池為鄰。東西長5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總面積1670.5平方公里,占河南省總面積的1%,洛陽市總面積的11%。全縣平均海拔360米,縣城海拔195米。總人口70.1萬人。
宜陽縣轄6個鎮、11個鄉:城關鎮、豐李鎮、柳泉鎮、韓城鎮、白楊鎮、尋村鎮、城關鄉、鹽鎮鄉、高村鄉、三鄉鄉、張塢鄉、穆冊鄉、上觀鄉、蓮庄鄉、趙保鄉、董王莊鄉、樊村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工業經濟活力增強。新上了一批以龍羽公司5×5.5萬千瓦火電廠、恆基鋁業20萬噸氫氧化鋁(4A氟石)、黃河同力300萬噸水泥為代表的具有相當規模和效益的骨幹工業項目,這些項目已經成為或即將成為縣域經濟的強力增長點。以駿馬集團兼並洛陽氮肥廠恢復生產為標志,省、市營企業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再次成為推進宜陽工業化進程的重要力量。縣營企業、鄉鎮企業、非公有制企業齊頭並進,競相發展,全縣上下掀起了建設工業項目、發展工業經濟的新一輪熱潮。全縣現有各類工業企業近2500家,其中重點工業企業18家,限額以下工業企業401家,目前已初步形成集電力、煤炭、化工、冶金、建材、農副產品加工於一體的六大工業支柱產業。2003年全部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51361萬元,比上年增長8.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20843萬元,比上年增長11.9%,從而一舉扭轉多年來增幅低於10%的被動局面。宜陽縣工業基礎雄厚,主要工業產品有原煤、日用陶瓷、化肥、農膜、水泥、床褥、鉬鐵、脫粒機、炸葯、雷管、食用油、碳酸鋇等40餘種。現在有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到7家,其中前進化工超2億元,駿馬化工、龍羽宜電、龍羽虹光超2.5億元,龍羽宜電的銷售收入,龍羽宜電、龍羽虹光、駿馬化工的實現利潤,相成鐵合金、前進化工的上繳稅金分別進入洛陽市工業企業前30名。非公有制經濟增勢強勁,全年實現營業收入43.7億元、增加值12.5億元、稅金1.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7.6%、54.3%和25%,成為推動民營經濟的主要力量。
花果山又名女幾山,位於宜陽縣西南部的穆冊鄉境內,距宜陽縣城50公里,距九朝古都洛陽90公里,是吳承恩《西遊記》中花果山的創作原型。總面積18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31.8米,森林覆蓋率77.4%,1991年起成為國家森林公園,2000年被評為洛陽市十佳風景區之一,2001年被評為三A級旅遊景區。
靈山位於宜陽縣城西7.5公里處的洛河南岸,系熊耳山余脈,海拔500米,面積約7.5平方公里。翠柏滿山,叢林森然。此山又名鳳凰山。靈山寺原名報忠寺,傳說鳳凰山為周靈王葬處,因而得名靈山,寺又因山得名靈山寺。�
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的故里在當今宜陽縣三鄉鄉的昌谷。宜陽三鄉村東的連昌河源於陝縣,自西北向東南穿谷而過,經洛寧縣東北境入宜陽三鄉,注入洛河,昌谷就在連昌河與洛河的匯合處,昌谷之名即以連昌河谷而得。
福昌閣位於縣城西三十公里處的福昌村。據舊縣志記載,隋朝曾建福昌宮,現存建築始於明代,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全面修葺,近年又揭頂翻修一新。
宜陽土地面積較廣,生產條件較好,農業比較發達,擁有崤山煙葉、九都大蒜、耿溝大杏、黑糧王黑色作物等一批遠近聞名的農產品品牌,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全縣耕地面積耕地面積93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21.8萬畝。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450元。
宜陽盛產糧食,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紅薯、水稻等,常年播種面積小麥55萬畝,玉米30萬畝,紅薯15萬畝。2007年,糧食總產37.9萬噸,人均產量居全市第一。支農力度不斷加大,落實各項惠農資金3515萬元。優質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4萬畝,經濟作物面積不斷擴大,糧經種植比例日趨優化。
經濟作物品種較多,主要有花生、大豆、油菜、棉花、芝麻、蘆筍、大蒜、大棗、溫棚蔬菜等,常年播種面積花生8萬畝、大豆8萬畝、油葵1萬畝、蘆筍1.5萬畝、無公害蔬菜2萬畝、中葯材2萬畝、大棗4萬畝、黑色作物5000畝。
煙葉是宜陽農業支柱產業。宜陽土壤肥沃,氣候適應,植煙歷史悠久,技術先進,質量上乘,是河南省確定的煙葉四山(崤山、靈山、銅山、馬山)發展戰略中的崤山牌煙葉生產基地。
宜陽教育發達。高考上線率、總人數一直位居洛陽市三強之列。2007年,全縣普通高中招生3505人,在校生9875人,畢業生3431人。初中學校招生13101人,在校生37245人,畢業生11847人。普通小學招生11909人,在校生80825人,畢業生13887人。
衛生事業發展迅速。2007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421個,其中衛生系統醫院、衛生院30個;廠礦醫院4個;私立及社區合作醫療點387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農村鄉(鎮)衛生院18個。
全縣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農村人口為58.66萬人,參合率91.0%。科技事業穩步發展。
宜陽交通宜陽自古即為交通要道。《尚書·禹貢》記述夏啟開辟了「南崤道」,此道由洛陽沿洛水西行至宜陽三鄉折入連昌谷,經洛寧縣北過陝縣之雁翎關,沿黃河南岸西行。春秋前後,秦楚交往形成一條西通秦隴,東下吳越的交通要道,稱為「秦楚孔道」,是一條古商旅大道。改革開放以來,宜陽交通發展迅速,目前已擁有包括公路、鐵路、高速公路在內的十幾條交通干線。與周圍主要縣市的聯系均為二級以上公路,17個鄉鎮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全縣共有干線公路5條,縣級公路9條,鄉級公路18條。2007年,宜新路縣道升二級改造工程投入使用,宜趙路三級油路改建工程基本完工,八官線洛河大橋建成通車,公路等級不斷提高,路網框架更加完善。
⑶ 河南宜陽在哪
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的宜陽縣位於距洛陽市以西35公里處,東西長5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總面積16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8125公頃。境內交通發達。焦枝鐵路洛宜支線直抵城郊,宜故、鄭盧兩公路分別沿洛河兩岸縱貫東西,南閻公路橫跨縣境南北,另有數十條鄉村公路與全縣各地相通。
宜陽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四季分明。全縣地貌西高東低,南山北嶺,溝壑縱橫,山秀水明。總的概貌是「南嶺北丘西南山、洛水一線中間穿、 三山六丘一分田」。 全縣有大小河流及山澗溪水360多條,中小型水庫46座。礦藏及林木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的礦藏有30餘種,其中:煤炭、石英石、鉀長石、重晶石等儲量大、質量好,具有極大的開采潛力。各種用材樹90多種,至今尚存的靈山銀杏、韓城龍柏、西庄國槐、馬河秋榆、祁庄白松等被文物部門列為珍優樹木保護。血參、柴胡、茱苓等葯材出口東南亞地區。
宜陽縣轄六鎮十三鄉,383個行政村,3511個村民小組,現有人口總量65.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4萬人,占總人口的12.8%。民族有漢、回、壯、蒙、藏等30多個,其中漢族人口佔98. 9%,回族人口佔0.8%,壯族人口佔0.2%,其它民族人口佔0.1%。
勤勞智慧的宜陽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艱苦創業、奮發圖強,走過了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輝煌成就,使昔日貧窮落後的宜陽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宜陽人民更是解放思想、大膽改革、搶抓機遇、勇於進取,給全縣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全縣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進一步提高。全縣國內生產總值以每年15.5%的速度快速遞增,2001年達到了161938萬元,比上年增長5.9%;其中:第一產業43762萬元,第二產業53889萬元,第三產業64287萬元,形成了三、二、一產業協調發展的良性格局。
廣闊的地域面積和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宜陽發展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提供了優厚的先決條件,為盛產和發展糧食、煙葉、水果等種植業、豬牛羊家禽等養殖業、林業、漁業奠定了物質基礎。宜陽屬農業大縣,近年來逐步建成了蘆筍、大蒜、大棗、蘋果、肉牛、煙葉等產業基地已初具規模,產生效益。2001年全縣糧食總產量20.0萬噸,煙葉總產量8557噸,水果總產量30858噸, 豬牛羊存欄分別達到19.97萬頭、10.15萬頭和13.91萬只。工業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形成了以陶瓷、化工、煤炭、農機、建材等為主的工業生產結構體系,2001年實現工業增加值43853萬元,比上年增長11.8%。其主要產品精細耐熱炻瓷、前進煙花爆竹、「藍夢」、「太空」高級彈簧床褥、高級食用油等已成為暢銷國內外的馳名商品。貿易繁榮、商賈雲積、購銷兩旺,2001年底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73727萬元,財政收入達58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16元,城鄉居民人均儲畜存款1553元。
宜陽縣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較多,據縣志記載和文物普查中發現,全縣有古城址15處,宮殿17座,廟堂41處,亭台、樓閣19個、祠、庵、寺、觀78處,古驛站9處,古橋梁29孔,古墓葬38個,館藏文物5200件。 其中邵窯遺址、蘇羊遺址、靈山寺、五花塔等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宜陽縣不僅古跡眾多,山水名勝也星羅棋布,山、坡、崖、洞、窟、泉、池、溪、潭、井一應俱全。距縣城50公里、海撥1831.8米的「花果山」,山奇、石怪、洞佳、水秀、霧美、林茂被確定為國家森林公園。「靈山寺」是中國佛教名剎「白馬寺」的姊妹寺,坐落在宜陽城西8 公里處洛河南岸北麓半腰。寺內建築典雅莊重,古色古香。寺後鳳凰嶺滿山翠柏,濃密蔥郁;寺側鳳凰泉幽深清麗,甘甜宜人。寺前銀杏樹下懸崖垂秀,洛水縈回。「九龍洞」頂壁石柱聳立、石幔懸掛、怪石嶙峋、千姿百態,異景奇幻使人如遊仙窟。另還有白鹿苑、召伯聽政處、李賀故里等名勝枚不勝數。
經過長期的艱苦創業,宜陽的國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可喜的進步與發展。科教文體衛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機關思想作風建設進一步加強。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和我國WTO的加入,全縣人民將在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畜牧大縣、煙葉大縣、工業強縣」三大目標的指引下,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相信不遠的將來,一個經濟繁榮昌盛、科技文化發達、基礎設施完備、民主法制健全、人民安居樂業的嶄新的宜陽將呈現於世人面前。
⑷ 全洛陽總共有多少人口
截止到2021年7月洛陽人口有692.22萬。洛陽市是多民族聚居地;洛陽市共有45個民族成份,其中漢族人口約占洛陽市總人口的98.8%。
其他少數民族約占洛陽市總人口的1.2%,其中超過1000人的民族有回族、滿族和蒙古族。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近6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0%以上。
洛陽市位置境域
洛陽市總面積1.52萬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2229平方千米,河南省西部,地處東經112°16'-112°37',北緯34°32'-34°45',東西長約179千米。
南北寬約168千米。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洛陽
⑸ 我想知道洛陽市各個縣鎮的人口數量。
洛陽轄7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8個縣。分別是:澗西區、西工區、老城區、瀍河區、洛龍區、吉利區、洛南新區、偃師市、孟津縣、新安縣、洛寧縣、宜陽縣、伊川縣、嵩縣、欒川縣、汝陽縣。偃師市:總人口85萬,偃師市是一個縣級市,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下轄13個鎮、3個鄉:城關鎮、首陽山鎮、佃庄鎮、翟鎮鎮、岳灘鎮、顧縣鎮、緱氏鎮、府店鎮、高龍鎮、寇店鎮、龐村鎮、李村鎮、諸葛鎮、山化鄉、邙嶺鄉、大口鄉。孟津縣: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18065人,全縣設城關、會盟、平樂、白鶴、送庄、朝陽、麻屯、小浪底、橫水9鎮和常袋1鄉。新安縣:2004年全縣總人口49.0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0.16萬人,農村人口為38.82萬人,新安縣轄7個鎮、4個鄉:城關鎮、石寺鎮、五頭鎮、磁澗鎮、鐵門鎮、石井鄉、倉頭鄉、北冶鎮、曹村鄉、正村鄉、南李村鎮。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洛寧縣:洛寧縣全縣轄18個鄉鎮,386個行政村,44.5萬人。城關鎮、王范回族鎮、上戈鎮、下峪鎮、城郊鄉、河底鄉、東宋鄉、小界鄉、馬店鄉、長水鄉、羅嶺鄉、故縣鄉、興華鄉、底張鄉、山底鄉、趙村鄉、陳吳鄉、澗口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宜陽縣:總人口70.1萬人(2003年)。宜陽縣轄6個鎮、11個鄉:城關鎮、豐李鎮、柳泉鎮、韓城鎮、白楊鎮、尋村鎮、城關鄉、鹽鎮鄉、高村鄉、三鄉鄉、張塢鄉、穆冊鄉、上觀鄉、蓮庄鄉、趙保鄉、董王莊鄉、樊村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伊川縣:總人口73萬伊川縣轄4個鎮、10個鄉:城關鎮、鳴皋鎮、水寨鎮、彭婆鎮、鴉嶺鄉、高山鄉、平等鄉、酒後鄉、葛寨鄉、白元鄉、白沙鄉、半坡鄉、江左鄉、呂店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嵩縣:人口55萬,轄5個鎮、11個鄉:城關鎮、田湖鎮、車村鎮、舊縣鎮、閻庄鎮;大坪鄉、庫區鄉、何村鄉、德亭鄉、大章鄉、紙房鄉、飯坡鄉、九店鄉、黃庄鄉、木植街鄉、白河鄉。
欒川縣:欒川縣總人口31.8萬人,欒川縣轄7個鎮、7個鄉:城關鎮、赤土店鎮、合峪鎮、潭頭鎮、三川鎮、冷水鎮、陶灣鎮、石廟鎮、欒川鄉、廟子鄉、秋扒鄉、獅子廟鄉、白土鄉、叫河鄉
汝陽縣:總人口43萬人,汝陽縣轄4個鎮、9個鄉:城關鎮、上店鎮、付店鎮、小店鎮、柏樹鄉、十八盤鄉、勒村鄉、王坪鄉、三屯鄉、劉店鄉、陶營鄉、內埠鄉、蔡店鄉;大安工業園區。
⑹ 洛陽市宜陽縣有幾個鄉鎮分別都叫什麼
宜陽縣轄6個鎮、10個鄉:城關鎮、錦屏鎮【原城關鄉】、柳泉鎮、韓城鎮、白楊鎮、香鹿山鎮【原尋村鎮】、鹽鎮鄉、高村鄉、三鄉鎮、張塢鄉、花果山鄉、上觀鄉、蓮庄鄉、趙保鄉、董王莊鄉、樊村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宜陽縣,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東依洛陽市區,南臨嵩縣,西望洛寧,北接新安,東南與伊川為鄰,西北與義馬市澠池接壤,地跨東經111°45′~112°26′,北緯34°16′~34°42′。總面積1616平方公里,轄11鎮5鄉1個工礦區辦事處、1個正縣級產業集聚區,353個行政村,截止2015年總人口69.5萬。[1]
宜陽地域,夏、商屬豫州雒西地。西周屬周南地,為召伯聽訟之所。春秋歸晉,亦曾為毛國地。戰國為韓宜陽邑。韓景侯由宜陽遷都陽翟之後,在宜陽建縣。1947年以洛河為界分宜南、宜北兩縣。1949年合並為宜陽縣,隸屬洛陽專員公署,1986年4月歸屬洛陽市。
宜陽縣是中國西遊文化之鄉、全國衛生縣城、全國煙葉生產先進縣。著名景點有:靈山寺、花果山、李賀故里、五花寺塔等。
⑺ 洛陽市各個縣都有多少人口它們的面積是多少
洛陽市各個縣人口,面積如下圖:
截至2016年底,洛陽市下轄6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8個縣,1個正廳級規格的洛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2個省級開發區、18個省級產業集聚區。總面積1.52萬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803平方公里,市區建成區面積209平方公里。
(7)河南宜陽縣多少人口擴展閱讀:
洛陽,古稱斟鄩、西亳、洛邑、雒陽、洛京、京洛、神都、洛城等,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世界文化名城。
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館藏文物40餘萬件。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於世,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蜚聲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