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還有多少基本農田
Ⅰ 中國耕地的紅線是指全國耕地不少於多少億畝
核心是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中國耕地保有量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別保持在18.18億畝和18.05億畝,確保15.60億畝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2016年,經國務院同意,國土資源部印發《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年)調整方案》,對全國及各省(區、市)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建設用地總規模等指標進行調整,並對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進行優化。
調整後,到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為18.65億畝以上,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15.46億畝以上,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4071.93萬公頃(61079萬畝)之內。
保線行動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9年6月23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土資源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國家土地副總督察鹿心社和國家土地副總督察、部黨組成員甘藏春介紹「保經濟增長、保耕地紅線」行動進展與成效等方面情況,國土資源部在全國范圍部署開展「保增長、保紅線」行動。
1、保障發展
從土地規劃、計劃和審批等方面,通過擴增量、擠存量、調結構、快審批等方式,優先保障國家擴內需保增長的重點建設項目及時落地。
2、嚴格把關
從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和供地政策、耕地佔補平衡、征地補償安置四個方面,嚴把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和審查關,堅決糾正不符合產業政策和供地政策的供地、用地,堅決糾正搭車用地。
3、堅守紅線
堅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耕地保護的紅線不能碰。層層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國土資源部會同農業部、國家統計局對責任制履行情況進行檢查。
4、是扎實推進農村土地整治
農村土地整治是保發展、保紅線的結合點,是統籌城鄉發展的新平台,當前還能有效地拉動農村投資和消費需求。農村土地整治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生活環境,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Ⅱ 我國到2020年永久基本農田不少於多少億畝
中國國土資源部2月26日發布消息稱,全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確保到2020年,全國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於15.46億畝。
在保護機制建設方面,此番下發的通知強調,強化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考核機制,落實地方各級政府保護耕地的主體責任,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情況作為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內容。同時,完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補償機制。總結地方經驗,積極推進中央和地方各類涉農資金整合,按照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探索耕地保護激勵性補償和跨區域資源性補償。
Ⅲ 中國一共多少垧土地種植
數據顯示,我國耕地面積為19.18億畝。
其中,水田4.71億畝,佔24.55%;水澆地4.81億畝,佔25.12%;旱地9.65億畝,佔50.33%。64%的耕地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
黑龍江、內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五個省份耕地面積較大,佔全國耕地的40%。
Ⅳ 全國耕地有多少億畝
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不少於18.6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於15.46億畝,確保建成8億畝、力爭建成10億畝高標准農田。
未來,我國將加強土地規劃管控和用途管制,從嚴控制建設佔用耕地特別是優質耕地;強化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嚴禁通過擅自調整縣鄉規劃規避佔用永久基本農田的審批;以節約集約用地緩解建設佔用耕地壓力,促進新增建設不佔或盡量少佔耕地。
耕地的重要性
從耕地資源的特殊戰略地位來看,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要論斷。中國作為一個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的特殊戰略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耕地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根基和命脈。
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耕地資源的特殊重要性和戰略性。耕地是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基石,是重要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耕地保護直接關繫到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關繫到生態文明的建設,關繫到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也關繫到國家的長治久安。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不少於18.65億畝
Ⅳ 全國基本農田紅線多少畝
法律分析:國家耕地紅線是18億畝,國家基本農田紅線是15.8億畝。
法律依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 統籌協調土地利用的任務相當艱巨。隨著國際化、信息化、市場化的深入發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步伐不斷加快,亟待轉變土地利用模式和方式,優化行業土地利用結構;實施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實現城鄉統籌和區域協調,促進國土開發新格局的形成,對調整區域土地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地區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各行業、各區域土地利用目標的多元化,加大了調整和優化行業、區域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的難度,統籌協調行業、區域土地利用的任務日益繁重。
Ⅵ 永久基本農田多少畝
永久基本農田面積為15.46億畝。
1、2018年2月份,國土資源部印發《關於全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的通知》,確保到2020年全國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少於15.46億畝,基本形成保護有力、建設有效、管理有序的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格局。
2、我國的耕地面積在2000年為19.24億畝,但到了2007年已縮減至18.26億畝,然而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仍需佔用一定的土地面積。
3、除了城鎮建設對耕地的佔用,耕地自身的退化(退化面積佔耕地總面積的40%以上)也威肋著18億畝耕地紅線。
據我國第2次土地調查數據,1996-2009年,我國耕地面積減少逾2.03億畝,且大部分為優質耕地,僅東南5省的水田面積就減少了1798萬畝,相當於減去了福建全省的水田面積。
4、在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口增加的情況下,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將呈剛性增長,這就要求我國必須保持一定數量的耕地,因此我國必須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強化用途管制。
Ⅶ 中國耕地面積多少畝
目前我國耕地總面積為18.51億畝。耕地包括水田、旱地等,秦嶺—淮河線以南以水田為主,約佔全國水田總面積的93%,秦嶺—淮河線以北以旱地為主,約佔全國旱耕地總量的85%。耕地主要分布在廣大的丘陵地區以及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平原地區。
2、水田是指築有田埂(坎),能夠蓄水,用來種植蓮藕、水稻、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因天旱暫時沒有蓄水,而改種旱地作物的,或實行旱地和水稻作物輪種的(如水稻和油菜、小麥、蠶豆等輪種),仍計為水田。
3、旱地是指除水田以外的耕地,包括水澆地和無水澆條件的旱地。
4、無水澆條件的旱地,是指沒有固定灌溉設施和水源的,不能進行正常灌溉的旱地。
Ⅷ 中國耕地面積
我國耕地面積為19.18億畝。
我國耕地19.18億畝,其中水田4.71億畝,佔24.55%;水澆地4.81億畝,佔25.12%;旱地9.65億畝,佔50.33%。
64%的耕地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黑龍江、內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五個省份耕地面積較大,佔全國耕地的40%。
各類耕地的佔比:
(1)、位於一年三熟制地區的耕地2.82億畝,佔全國耕地的14.73%;
(2)、位於一年兩熟制地區的耕地7.17億畝,佔37.40%;
(3)、位於一年一熟制地區的耕地9.18億畝,佔47.87%。
(4)、位於年降水量800mm以上(含800mm)地區的耕地6.7億畝,佔全國耕地的34.96%;
(5)、位於年降水量400-800mm(含400mm)地區的耕地9.44億畝,佔49.24%;
(6)、位於年降水量200-400mm(含200mm)地區的耕地1.92億畝,佔10.01%;
(7)、位於年降水量200mm以下地區的耕地1.11億畝,佔5.79%。
(8)、位於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11.88億畝,佔全國耕地的61.93%;
(9)、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 2.94億畝,佔15.32%;
(10)、位於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2.57億畝,佔13.40%;
(11)、位於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16億畝,佔6.04%;
(12)、位於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0.63億畝,佔3.31%。
Ⅸ 國土部門規定的18億畝基本農田的科學依據是什麼
1、首先,是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的需要。實現中國糧食基本自給的耕地面積最低是18億畝。因此,保住18億畝耕地,就使糧食安全有了基本的資源基礎。
2、 其次,是保持農村社會穩定的需要。耕地減少過快,在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的情況下,將會產生大量「種田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農民,給農村社會穩定埋下隱患。
3、另外,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還有利於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穩定生態環境建設成果。實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可以有效抑制建設佔用土地的過度需求,促進形成節約集約用地的倒逼機制,同時減少土地過度開發所帶來的生態問題。
(9)中國還有多少基本農田擴展閱讀
全國耕地面積已從1995年的19.51億畝減少到18.26億畝,人均耕地更是只有1.39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增地減」已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最突出的矛盾。同時,近年來,我國部分耕地質量降低,在農業科技沒有重大突破的情況下,糧食單產持續提高難度加大。
造成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態退耕、非農建設佔用、農業結構調整以及災害損毀,補充耕地主要是開發、整理和復墾三項因素。但受後備資源的數量、質量、經濟條件以及環境效應的影響,未來耕地補充的能力有限。
從土地開發看,我國耕地後備資源開發潛力不到5000萬畝。從土地整理和復墾看,受資金、政策等條件的限制,通過建設用地的整理復墾補充耕地的規模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