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人口有多少
A. 百家姓之崔姓
百家姓之崔姓
崔姓在南北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屬於中原地區望族、全國大姓;望族分布於今山東淄博、河南濮陽、河北安平、湖南桂東等地;主要堂號有博陵堂、清河堂等。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駰、 書法 家崔瑗、政論家崔寔、詩人崔顥、崔護等。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則以朝鮮半島和越南為多。
崔姓 歷史 發展
姓氏源流
崔[cuī]姓的起源有五個: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齊國君主齊丁公伋嫡長子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元和姓纂》卷三載:“姜姓。齊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讓國居崔邑,因氏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崔氏出自姜姓。齊丁公伋嫡子季子讓國叔乙,採食於崔,遂為崔氏。”《通志·氏族略》載:“姜姓,出齊丁公伋,季子讓國叔乙,食采於崔氏,遂為崔氏。”姜太公姜尚的兒子丁公伋,是西周時期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有個嫡子名季子,本應按禮制繼承齊國君位,季子卻讓位於姜得(史稱讓國叔乙,即齊乙公姜得),自己則採食於封地崔邑。在姜季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之為崔氏,世代相傳至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
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滅商建周有功,被分封於齊,建齊國,為公爵。數傳至齊丁公時,有嫡子姜季子應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於叔乙。叔乙繼位後,封季子卿大夫把崔邑(今山東鄒平縣魏橋鎮崔八村)賞賜給他作為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後來季子後裔把食邑的名稱崔當作姓氏,從而發展成為今天的崔姓。
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後來由於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才在齊國失去權勢,避居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續任魯卿大夫,仕宦罔替。秦朝時,崔杼裔孫崔意如被封為東萊侯。入漢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字伯基)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東北)定居下來。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成為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為“七宗五姓”之首。由於兩支崔姓人繁衍眾多,加上仕宦遷徙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南祖房崔氏、青州房崔氏、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安平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等定著十房,光在唐代崔氏累計出了29位宰相。當時 天下 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東漢以後,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俱為山東望族,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李鄭王」。
南北朝時,博陵崔氏為第一等的高門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國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佔了兩家,即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
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稱“崔、盧、李、鄭、王”均為一流士族。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時,依習慣把崔氏列為第一大姓,唐太宗知道後大怒,說:崔氏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後來唐政府下令改皇室李姓為第一,皇戚族長孫氏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東士族列第三。
源於朝鮮民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留唐學生,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新唐書》所載,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有崔氏。新羅國,是公元四世紀由三韓的辰韓斯盧部所建,都城為金城(今韓國慶尚道慶州)。從公元四世紀末起,新羅國先後與前秦、南齊、梁、北齊、陳、隋、唐登王朝通交,大力吸收中國漢 文化 。期間使用漢字並創造了用漢字標音的吏讀文。從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起,新羅設立 國學 ,通讀《論語》、《禮記》等漢文經典書籍。當時,包括僧侶在內的新羅留唐學生很多,其中學有所成者亦不少,為朝鮮民族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唐朝時期,有大量新羅留唐學生因唐王朝的歷代宰相除了皇族李氏以外(有六十一人),就屬崔氏最多,足有三十六人,遂以其姓為漢姓,成為後來的高麗大姓崔姓氏族。高麗崔氏本源不一,分別有慶州、全州、東州、海州、朔寧、江隆、和順、江華、永川、耽津、雞林、水原、隋城、牛峰忠州、通川、陽川、開城、稷山、龍州、興海、楊州、漢南……等一共四十三個本貫派系,各不相屬,彼此之間沒有直系血緣關聯。[2]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漢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uijuk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漢族崔珠克氏多冠漢姓為崔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京族、彝族、回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崔氏,世代相傳。
源於被土家族同化,崔姓十五世孫崔如意為秦朝大夫,有二子,長子崔伯基,次子崔仲牟。其後裔明徵南侯崔友,系陝西西安府三原縣人。明朝初年,崔友奉朝命,偕兄崔泰由陝西咸陽率兵入黔,保境安民,興教化,發展生產。後崔泰回原籍,崔友卜居貴州沿河祐溪,是為沿河崔氏始祖。崔友定居後與當地土家族人通婚被同化為今貴州、重慶、四川等境內的土家族崔氏。
得姓始祖
“崔”得姓始祖:崔季子
相傳炎帝神農氏為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為齊丁公。
季子名德興,生卒不詳。炎帝五十六世孫,齊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應繼君位。但季子仁愛賢良,孝悌有加,舉賢讓國於叔乙。季子攜家人隱居景色秀麗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孫遂為“崔”姓。史稱“崔氏始祖”。齊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孫以諡號為姓“丁”,故,齊丁公伋為“崔”、“丁”兩姓先祖。
註:季子,古人排行以“伯仲叔季”之排行,“季”應為四,故季子在兄弟中排行為四。但,確是正妃所生,故君位應傳給季子。叔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但因其為庶兄,古時嫡和庶有地位上的差別。
崔姓遷徙分布
崔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八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420萬,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4%左右。
歷史上崔姓的分布與遷徙
先秦時期,崔姓有人曾為齊國的卿大夫,活動在山東地區。秦漢時期,崔姓發展很快,成為河北地區的大族,以此為源地向四周播遷,大凡崔姓尋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連國姓李氏也屈於其後,可見崔姓的輝煌。尤其在唐朝崔姓最為顯耀,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宋朝以後,崔姓分布更為廣泛。
宋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陝西,這三省崔姓大約占崔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布於山東、安徽、江蘇等多省。當時的豫、冀、秦中原地區地區為崔姓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8%,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江蘇、山東、山西,江西等省崔姓大約占崔姓總人口的73%。全國的崔姓人口流動從北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北部魯豫冀晉、南方江蘇江西兩塊崔姓人口聚集區,崔姓重心向東漂移。
當代崔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代崔姓的人口已達到420多萬,為全國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中原地區河南、山東、河北三省的崔姓占崔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陝西、吉林,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國形成了關內冀豫魯、關外黑吉遼兩塊崔姓聚集地區。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崔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北、華中的回遷十分強勁,東北的崔姓迅速增長。崔姓在華北和東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崔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魯豫晉、冀京津、黑吉遼、內蒙古大部、陝西大部、甘肅東端、鄂皖蘇北段,崔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5.4%,居住了大約7l%的崔姓人群。在甘肅大部、寧夏、陝西南端、內蒙古中西部、川渝北段、湖北大部、皖蘇中部、雲南中部,崔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4.6%,居住了大約14%的崔姓人群。
B. 姓崔的在百家姓裡面排第幾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
崔姓,中華姓氏之一,也是漢族、朝鮮族等民族的姓氏之一,漢族崔姓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為姜太公,鼻祖為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為崔姓的發源地。少數民族崔姓則為漢化改姓。
崔姓在南北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4位,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
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則以朝鮮半島和越南為多。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駰、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寔、詩人崔顥、崔護等。
(2)崔氏人口有多少擴展閱讀
崔姓名人:
1,崔斌,元朝名臣,官至中書左丞(副丞相)。其人才思敏捷,性情剛直,為官清廉,深受元世祖信任。
2,崔子忠,北海(今山東萊陽)人,明代著名畫家。擅畫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畫。與陳洪綬並稱「南陳北崔」。
3,崔紀,康熙末年進士。歷官國子監祭酒、陝西巡撫、湖北巡撫。先後督順天學政、江蘇學政,治理學。乾隆二年(1737),在陝西提倡鑿井灌田,興修水利。乾隆十五年卒。
C. 崔姓在全國有多少人
好多人= =
D. 崔姓起源及簡介 姓崔的名人有哪些
導讀: 崔姓是怎麼來的? 崔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第五十八位姓氏,在山東、河北、河南等地最有影響。當今崔姓人群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34%,總人口大約在420多萬。 那麼,崔姓的起源是什麼?歷史上姓崔的名人有哪些呢?姓崔的明星有哪些?快點隨我了崔下崔姓起源及簡介吧。
崔姓起源及簡介
崔姓源自姜姓。炎帝生於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孫伯夷,號太岳,虞夏之際,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國,古城在今河南南陽西面。呂國歷經了夏、商二朝,到商朝末,後裔呂尚,也稱姜子牙、太子望,輔佐周武王滅商有大功,周初被封於齊,國都山東臨淄,為周朝東部的重要諸侯國。太公之子丁公繼位齊國,丁公的長子名季子,他不願意做國王,讓位於其弟叔乙,叔乙成為齊國的第三代國君。季子則食采於崔邑,古城在今山東章丘西北,其後遂以崔為氏。姜姓崔氏的歷史有3000年,以姜子牙之孫季子為其始祖。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二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在唐朝之前,崔姓是一族比較單純的群體,從唐朝開始,朝鮮半島上的新羅國的崔姓朝鮮人不斷進入東北地區,過山海關進入中原,一直到清朝從未中斷過,目前崔姓仍為朝鮮和韓國的第一大姓。進入中國的朝鮮人除形成了中國朝鮮族外,一部分漢化為漢族,一部分成為滿洲八旗的滿族崔姓。清朝中葉後,滿洲八旗的崔佳氏族集體改為漢姓崔,而且很大一部分後來成為東北地區的漢族,近代東北地區的漢族崔姓的興起,主要的原因是朝鮮人和滿族的漢化。
歷史上崔姓的分布和遷移
先秦時期,崔姓一直為齊國的卿大夫.活動在山東地區。秦漢時期,崔姓發展很快,成為河北地區的大族,以此為源地向四周播遷,大凡崔姓尋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連國姓李氏也屈於其後,可見崔姓的輝煌。尤其在唐朝崔姓最為顯耀,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宋朝以後,崔姓分布更為廣泛。
宋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陝西、河南,這三省崔姓大約占崔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布於山東、廣東、安徽、江蘇四省。河北為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崔姓總人口的24%。當時的冀、豫、秦地區為崔姓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8%,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山西、河北,這四省崔姓大約占崔姓總人口的73%,其次分布於江西、河南兩省。江蘇省的崔姓人口約占崔姓總人口的24.6%,為崔姓第一大省。全國的崔姓人口流動從北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北部魯冀晉、南方江蘇兩塊崔姓人口聚集區,崔姓重心向東漂移。
當代崔姓的分布
當代崔姓的人口已達到420多萬,為全國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入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河南,這三省的崔姓占崔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陝西、吉林.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國形成了關內魯冀豫、關外黑吉遼兩塊崔姓聚集地區。自明朝至今600年間,崔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北、華中的回遷十分強勁,東北的崔姓迅速增長。
歷史上姓崔的名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崔姓歷代名人288名,占總名人數的0.6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二十九位;崔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77%,排在並列第二十六位;崔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3%,排在並列第六十八位;崔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0.37%,排在第五十九位。
歷史上崔姓的重要人物有:秦朝東萊候崔意如;西漢東萊侯崔伯基;東漢文學家崔駰,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寔;北朝北魏白馬公崔宏,司徒崔靈恩,史學家崔鴻;唐朝文學家崔融,詩人崔國鋪、崔顥,宰相崔玄綜、崔知溫、崔仁師,嶺南節度使崔護;北宋畫家崔白,經學家崔子方;明朝畫家崔子忠;清朝學者崔述;民國經學家崔適;當代電影演員、導演崔嵬。
崔姓血型
崔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佔31.8%,A型佔28.2%,B型佔30.5%,AB型佔9.5%。
崔姓的明星
崔永元
崔雪莉、崔子格、崔智友、崔雅拉、崔貞允、崔宋賢、崔恩瑞、崔健、崔永元、崔始源、崔勝賢、崔嵬、崔振赫、崔元英、崔必立、崔民龍等等。
E. 崔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崔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崔姓它作為中國的一個姓氏外,還是朝鮮跟韓國的一個姓氏。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崔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歡迎閱讀本文!
簡介
崔姓是中國、朝鮮和韓國的姓氏之一,其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為姜太公,鼻祖為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為崔姓的發源地。
崔姓在六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屬於中原地區望族、全國大姓;望族分布於今山東淄博、河南濮陽、河北安平、湖南桂東等地;主要堂號有博陵堂、清河堂等。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駰、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寔、詩人崔顥、崔護等。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較多。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則以朝鮮、韓國為多。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齊國君主齊丁公汲嫡長子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記載,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時期齊國國君丁公汲的嫡子季子曾食采於崔邑(今山東鄒平縣魏橋鎮崔八村),子孫以邑為氏,是為山東崔氏。
源流二
源於高麗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留唐學生,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新唐書》所載,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有崔氏。新羅國,是公元四世紀由三韓的.辰韓斯盧部所建,都城為金城(今韓國慶尚道慶州)。從公元四世紀末起,新羅國先後與前秦、南齊、梁、北齊、陳、隋、唐登王朝通交,大力吸收中國漢文化。期間使用漢字並創造了用漢字標音的吏讀文。從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起,新羅設立國學,通讀《論語》、《禮記》等漢文經典書籍。當時,包括僧侶在內的新羅留唐學生很多,其中學有所成者亦不少,為朝鮮民族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唐朝時期,有大量新羅留唐學生因唐王朝的歷代宰相除了皇族李氏以外(有六十一人),就屬崔氏最多,足有三十六人,遂以其姓為漢姓,成為後來的高麗大姓崔姓氏族。高麗崔氏本源不一,分別有慶州、全州、東州、海州、朔寧、江隆、和順、江華、永川、耽津、雞林、水原、隋城、牛峰忠州、通川、陽川、開城、稷山、龍州、興海、楊州、漢南……等四十三個本貫派系,各不相屬,彼此之間沒有直系血緣關聯。明、清時期,有大量高麗崔氏進入中原,逐漸成為今朝鮮族崔氏。
源流三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漢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uijuk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漢族崔珠克氏多冠漢姓為崔氏。
源流三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彝族、回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崔氏,世代相傳。
歷史名人
崔杼(?-前546),又稱崔子、崔武子。春秋時齊國大夫,後為齊國執政。齊惠公時為正卿,以弱冠之年有寵於惠公。惠公死,為高氏、國氏所逐,與國氏出奔衛國。後返齊,靈公時曾率軍伐鄭、秦、魯、莒等國。靈公病危,迎立故太子呂光(庄公),殺太傅高厚。前548年,因庄公與其妻棠姜私通,聯合棠無咎殺庄公,立庄公弟杵臼(景公)為君,自己為右相。
崔廣,漢初人,字少通,號夏黃公。與東園公、綺里季、甪里先生同隱居商山(今陝西省山縣東),四人須眉皆白,故稱四皓。
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東漢末年曹操部下。太祖破袁氏,辟琰為別駕從事。曹操征並州,留琰傅曹丕於鄴。魏初,拜尚書。主曹丕為太子。操貴其公亮,遷中尉。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加魏王,以為意指不遜。罰琰為隸,後賜琰死。
崔林,字德儒。清河郡東武城(今山東諸城)人,三國時曹魏大臣。曹操平定冀州,任命崔林為塢長,後改任御史中丞。魏文帝時,為幽州刺史、大鴻臚、司隸校尉。明帝時,升任司空,封安陽亭侯,後進封安陽鄉侯。正始五年(244年)卒,謚孝侯。其家族即著名北方大族「清河崔氏」。
崔篆,西漢安平人。王莽時建新大尹(太守),臨終作《慰志賦》。
崔駰,東漢文史學家,涿郡安平(今屬河北省安平縣)人。少與班固、傅毅齊名,曾為府掾,後改主簿,著有《達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稱。其子崔瑗,官至濟北相。為著名書法家,工章草,其書「點畫精微,神變無礙」,人稱「草賢」,著有《草書勢》。
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人,是漢代著名書法家,尤善草書,師法杜度,時稱「崔杜」。後來張芝取法崔、杜,其書大進,成為漢代草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草聖」。對於崔瑗的草書,後世評價很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尊稱「草聖」的書法家。唐張懷瓘《玉堂禁經》:「八法(書法的基本筆法)起於隸字(今楷書)之始,後漢崔子玉歷鍾(鍾繇)、王(王羲之)以下,傳授所用八體該於萬字。「草聖」張芝自雲「上比崔杜不足」。三國時魏人韋誕稱其「書體甚濃,結字工巧」,即書體非常濃密,結字精緻美妙。
;F. 中國崔姓有多少人分布哪裡比較多
當代崔姓的人口已達到420多萬,為全國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4%。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態勢。
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中原地區河南、山東、河北三省的崔姓占崔姓總人口的42%。
其次分布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陝西、吉林,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
全國形成了關內冀豫魯、關外黑吉遼兩塊崔姓聚集地區。
G. 崔姓的來源介紹
崔姓主要源於姜姓,另有滿族、回族、蒙古族等改姓之說,族人多尊崔季子為得姓始祖。以下是我為你精心整理的崔姓的來源介紹,希望你喜歡。
崔姓源出
1、出自姜姓。以邑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時齊國國君丁公伋的嫡長子季子曾食采於崔邑(今山東省章丘市),子孫以邑為氏,是為山東崔姓。
2、出自少數民族崔姓。① 滿族人姓氏中有崔姓,鐵嶺北部女真阿都歌千戶崔咬住、崔完者,以崔為姓。滿族老姓包括:崔穆魯氏、崔佳氏、崔珠克氏。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
崔季子。相傳炎帝神農氏為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為齊丁公。
季子名德興,生卒不詳。炎帝五十六世孫,齊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應繼君位。但季子仁愛賢良,孝悌有加,舉賢讓國於庶兄叔乙。季子攜家人隱居景色秀麗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孫隨為“崔”姓。史稱“崔氏始祖”。齊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孫以諡號為姓“丁”,故,齊丁公伋為“崔”、“丁”兩姓先祖。
崔姓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崔姓一直為齊國的卿大夫,活動在山東地區。秦漢時期,崔姓發展很快,成為 崔姓分布河北地區的大族,以此為源地向四周播遷,大凡崔姓尋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連國姓李氏也屈於其後,可見崔姓的輝煌。尤其在唐朝崔姓最為顯耀,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宋朝以後,崔姓分布更為廣泛。宋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陝西、河南,這三省崔姓大約占崔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布於山東、廣東、安徽、江蘇四省。河北為崔姓第一大省,居住了崔姓總人口的24%。當時的冀、豫、秦地區為崔姓聚集中心。明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5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8%,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山西、河北,這四省崔姓大約占崔姓總人口的73%,其次分布於江西、河南兩省。江蘇省的崔姓人口約占崔姓總人口的24.6%,為崔姓第一大省。全國的崔姓人口流動從北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北部魯冀晉、南方江蘇兩塊崔姓人口聚集區,崔姓重心向東漂移。
當代崔姓的人口已達到420多萬,為全國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河南,這三省的崔姓占崔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陝西、吉林,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國形成了關內魯冀豫、關外黑吉遼兩塊崔姓聚集地區。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崔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北、華中的回遷十分強勁,東北的崔姓迅速增長。崔姓在華北和東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崔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魯豫晉、冀京津、黑吉遼、內蒙古大部、陝西大部、甘肅東端、鄂皖蘇北段,崔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25.4%,居住了大約7l%的崔姓人群。在甘肅大部、寧夏、陝西南端、內蒙古中西部、川渝北段、湖北大部、皖蘇中部、雲南中部,崔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4.6%,居住了大約14%的崔姓人群。
崔姓姓氏 文化
郡望
清河郡:據《新表》記載:崔良的十五世孫崔意如為秦朝大夫,因功被封為東萊侯,他生二子,老大崔業字伯基,西漢時襲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當時歸清河管轄)。自此有清河郡望,在此崔業派生出六支崔氏,即清河崔氏南祖房、清河崔氏許州鄢陵房、清河崔氏鄭州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崔氏青州房。崔氏在東漢末已是大姓望族,名列士族行列,在講究士族門第的社會風氣下,被列為一等大姓,即崔、盧、王、鄭。崔氏後裔繼承和弘揚優良家風,使崔姓由晉至唐近700年長盛不衰。
博陵郡
汞陽郡
堂號
清河堂:以望立堂。
汞陽堂:以望立堂。
陽丘堂:以望立堂。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夠開口吟詩。 傳說 唐朝崔顥游黃鶴樓,在樓上題了一首詩,文情俱佳。後來李白也游黃鶴樓,見到崔顥的詩,便不敢在上面題詩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博陵堂:博陵以陵名而轉為郡名,始於東漢。《後漢書·桓帝紀》載:“(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後於博陵。”東漢本初元年置博陵郡,治所在蠡吾,即今天的河北蠡縣。漢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博陵郡徙治安平,即今天的河北安平縣。漢獻帝建安年間,罷博陵郡,歸於安平縣。西晉武帝泰始元年,置博陵國,治所仍在安平。宋人歐陽忞著《輿地廣記》中說“晉改博陵為博陸。”北魏復改為博陵郡,隸屬於定州。當時的定州管領中山、常山、鉅鹿、博陵、北平五郡。博陵郡轄饒陽、安平、深澤、安國四縣,治所在安平。直至北周,少有變更。隋時,廢北齊在安平所設博陵郡。唐杜佑《通典·州郡·博陵郡》中說:“煬帝初置博陵郡,後改為高陽郡。大唐為定州,或為博陵郡。”自唐以後,博陵之稱專屬定州。
崔姓家族名人
崔駰:東漢文史學家,涿郡安平(今屬河北省安平縣)人。少與班固、傅毅齊名,曾為府掾,後改主簿,著有《達旨》等,有“儒家之林大才子”之稱。其子崔瑗,官至濟北相。為著名 書法 家,工章草,其書“點畫精微,神變無礙”,人稱“草賢”,著有《 草書 勢》。
崔鴻:字彥鸞,東清河鄃(夏津縣古時稱鄃縣)人。約生於北魏孝文帝(471—499年)初,卒於北魏孝昌年間(525—527年)。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史學家。撰《十六國春秋》一書。
崔顥:汴州(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唐代大詩人,官至司勛員外郎。早期多閨情詩,詩風浮艷,晚期詩風慷慨豪邁,後人輯其詩成《崔顥集》。
崔述:大名(今屬河北省)人,清代 歷史 學家,考據學者。字承武(1740-1816),號東壁,河北大名人。乾隆舉人。曾任福建羅源、上杭知縣。任職期間,興利除弊,為人稱道。30歲後,因見群經的傳記、註疏多與原經文有出入,由懷疑而進行考據,辨別真偽。他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於經。對戰國以下的書,都以為不可全信,因而專攻古史。對近代史學界懷疑古書古事的風氣,頗有影響。所著書以《考信錄》為主,包括《三代考信錄》、《豐鎬考信錄》、《洙泗考信錄》等,近人匯印為《崔東壁遺書》。
崔琦:(1939年— ),河南寶豐人,華裔諾貝爾 物理 學獎獲得者,著名 物理學 家,現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崔悅,字道儒,清河人。崔林曾孫,崔宏的祖父。劉琨的內侄,劉群、盧諶、溫嶠的舅表兄弟。盧諶法鍾繇,崔悅法衛瓘而俱習索靖之草,皆盡其妙。與盧諶俱為劉琨司空從事中郎,後為段末波佐史。沒石氏,仕石虎,官至司徒左長史、關內侯。石虎末崔悅為新平相,為新平郡人所殺。
崔致遠,字孤雲, 是韓國歷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個人文集的大學者、詩人,一向被韓 國學 術界尊奉為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有“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的稱譽。晚年歸隱,不知所終, 有詩文集《桂苑筆耕集》。
崔護,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人,唐代詩人,官至嶺南節度使。其詩《題都城南庄》,有句“人面桃花相映紅”千古傳誦。
崔乃鏞,(1681-1754),字伯璈,號餐霞,陝西同官縣陳爐人,清康熙辛丑(1721)年進士,任翰林院庶吉士。
崔子忠,北海(今山東萊陽)人,明代著名畫家。擅畫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畫。與陳洪綬並稱“南陳北崔”。
H. 崔姓是貴族嗎
崔姓是貴族,也是漢族、朝鮮族等民族的姓氏之一,漢族崔姓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為姜太公,鼻祖為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為崔姓的發源地。少數民族崔姓則為漢化改姓。
崔姓在南北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8位,人口較多,約420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5%。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則以朝鮮半島和越南為多。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駰、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寔、詩人崔顥、崔護等。
I. 崔姓在韓國是什麼地位
崔姓在韓國地位很高,是韓國大姓之一。
崔氏是韓國非常有名的姓氏,崔氏占據韓國人口4.7%,大約在二百四十萬左右。很多韓國人姓崔,一種說法還是與唐朝有關。崔姓在我國歷史上是大姓,不僅是人口多,「江湖」地位也較高。在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崔姓是著名的士族大姓,分為兩支,就是大名鼎鼎的博陵崔和清河崔,出了很多名臣,尤其是在北朝。
到了唐初,雖然國姓是李,但在很多人的潛意識中,崔姓的地位更高一些。比如唐太宗李世民讓大臣高士廉編寫《氏族志》,高士廉等人就把崔姓放在第一位,這引起了李世民的憤怒。
在唐朝,崔姓依然是第一流的高門大姓,半島上很多人來唐朝學習,得知這一情況後,紛紛改姓崔。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崔氏也成了半島上的大姓。
韓國第一大姓
韓國姓氏中人口最多的無疑是金姓,佔了全國人口約五分之一。有一個說法,韓國金姓多與我國歷史上的金朝有關系,就是完顏阿骨打建立的那個大金國,滅掉北宋,與南宋劃淮河、秦嶺對峙。
金朝曾征服半島王國,半島王國為了討好金朝,願意用金朝的國姓「完顏」。金朝皇帝說這個不太方便吧,不如就用我們的國號為姓氏吧。於是乎,半島上姓金的人開始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