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陵有多少人口
⑴ 上林縣的旅遊
上林縣被人們稱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的「後花園」。主要有四大景區:大明山風景區、三里洋渡風景區、大龍洞(大龍湖)風景區、不孤村人文景觀。
大明山已列為廣西三大旅遊名山之一,其大部分旅遊景點在上林境內。山上有獨特的風景地貌,幽景、奧景、險景、水景和意景兼而有之。大明山最高峰龍頭峰海拔1760米,是桂中南第一高峰。大明山是天然動植物園,具有旅遊價值的植被主要是原始林型的溝谷喬木和山頂苔蘚矮林。有壯麗磅薄的山巔雲海,最具特色的是大明山「仙境」(氣象學上稱為峨眉佛光或黃山寶光)。大明山到處流水潺潺,溪流縱橫,飛瀑破壁直瀉,清泉裂地噴涌,「山中一夜雨,到處是飛泉」。海拔1200米處,年平均氣溫18℃,山頂甚至只有14℃,谷底的天然泳池水質清洌冰涼,為理想的避暑勝地。
三里、洋渡一帶的匯水河、清水河清澈縈回,兩岸山峰奇特蒼翠。奇巧的岩洞中,鍾乳石千姿百態。明代大旅遊家徐霞客於崇禎十年(1637年)在三里、洋渡一帶游覽山、岩、洞、亭、閣23處,歷時50天。在他的《游記》中稱贊說:「其山千百為群,或離或合,山雖小而變態特甚」。他在游歷白崖堡南岩時,曾吟詩一首:「洞門千古無人到,古干虯藤獨為誰?投杖此中還得杖,三生長與菖坡隨。」游韋龜洞時他又寫道:「韋龜之山,自中南中懸,北向而對立,幽蓋獨成,山水皆遞,真世外丹丘也」。這一帶還有兩處全國著名的唐碑:《六合堅固大宅頌》碑和《智城碑》。
大龍洞風景區包括大龍洞水庫(也叫大龍湖)和大龍洞兩部分組成。大龍洞水庫是國內唯一不需大壩、依靠壘石圍蓄地下水而成的天然水庫,名列十大熔岩水庫之一。1958—1960年建成。集雨面積245平方千米,水庫面積8.05平方千米。總庫容1.51億立方米,有效庫容1.09億立方米。最大泄量808立方米/秒。水庫湖面呈不規則的彎曲狀,長達13公里,最寬處1公里多,最窄處僅100米。湖中共有7處出水泉眼,最大一處緊鄰上陵村。據村民介紹,每到旺水期,泉水沖出水面達一米多高。湖面四周,奇峰簇簇,神形各異,像獅子、像鯉魚、像大象等。石山倒映水中,山水渾成一體,美不勝收。
大龍洞緊臨水庫,系岩溶洞穴。洞內有12個觀覽廳,其中石獅大廳有八九層樓高,可容數千人。洞內鍾乳石眾多,形象各異,有石獅、石羊、石馬、石竹、石筍等。入洞可見三頭怒吼「雄獅」,直撲而下,氣勢磅礴。洞邊的一頭石獅又昂首回視,形成「四獅搶龜」的場面。在望石洞廳里,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婦,翹首遠望,好象盼著她久別的丈夫。在雲霧廳內,水氣蒸騰,迷朦中只見平台中間,身材魁梧的「萬壽公」神情嚴肅,他的面前,兵將林立,象即將出征的軍旅。各個洞廳里,石馬、石羊、石竹、石筍千姿百態,令人神往。在洞內一懸崖處,一個直徑20多米的圓洞,深不可測。站在洞邊,可聽到神奇的聲響,有時如絲竹輕奏,有時象浪濤拍岸。
不孤村人文景觀
不孤村位於上林縣白圩鎮,長久以來以重教崇學聞名內外。村中「不孤書院」遺址可追溯至明朝。2008年,全村人口390人,建國以來至2008年,全村已有180多人考進大中專院校讀書,被譽為「嶺南狀元村」。該村自1988年以來連續十年被評為自治區級雙文明村,1998年被中宣部列為「全國創建小康文明示範村」。多年來,不孤村以其獨特的人文景觀吸引了無數遊人以及日本、泰國等十多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前來考察、參觀。此處,上林縣還有鎮圩峰林區景觀,澄泰下金自然景觀、岩溶洞穴景觀等旅遊景點。
上林縣境內共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4處:
米江古遺址。位於西燕鄉江盧村米江庄。據1963年6月調查,米江庄群眾在民國末年曾發現石碗、石缽、石盒、紡輪等。
石南海古遺址。位於塘紅鄉石門村附近。據1972年4月調查,出土遺物有石斧、石錛、石杵等和細繩紋陶片,還有鹿、牛、豬、象、犀牛、狗、熊、山羊、龜、豪豬等遺骨。
山背古遺址。位於三里鎮山河村山背庄。1963年3月調查,遺址長、寬約10餘米,發現有石錛、石斧,還有象、猩、猴、鹿、牛、豬等動物牙齒化石。
石田古遺址。位於白圩鎮朝韋村石田莊。1963年5月調查,發現石斧1把,為變質岩製成,通身磨亮,甚精緻。
縣境古今碑刻頗多,主要有:
智城碑。碑址在覃排鄉愛長村智城山。刻於唐朝神功元年(697年)。該碑高164厘米,寬78厘米,碑文從右到左豎刻,凡24行真書,字徑1.5厘米,首行42字,末行32字,其餘每行47字,行文1108字。該碑是廖州大首領左玉鈐衛金谷府長上左果毅都尉員外置上騎都尉檢校廖州剌史韋敬辦所撰文一首並序。內容是盛贊智城山及其一帶風光形勝,頌揚韋敬辦文治武功。該碑是196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排為嶺南第二碑。對研究唐朝壯族發展史有著深遠的意義。
六合堅固大宅頌碑。碑址在澄泰鄉洋渡村麒麒山石牛洞。唐朝開耀二年(682年)刻成,是迄今發現的古代壯族地區最早的摩崖碑刻。全文包括序和四言頌詩二首,五言詩一首,共17行,381字,楷書。首題「澄州無虞縣(今上林縣)清泰鄉都萬里六合堅固大宅頌一首,詩一篇,並序。嶺南大首領鶼州都雲縣令騎都尉四品子韋敬辦制。」韋敬辦是唐代澄州(治所在今上林縣)刺史、澄州地區部落壯族首領。碑文敘述了韋氏家族修建大宅園的緣由,並稱頌大宅的堅固,對於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較為具體的描述,是研究古代當地少數民族社會歷史的珍貴資料。此外,碑文用漢文並採用漢語古詩形式所寫,且有敘述事實、描繪風物和抒發悅情的特點,可謂廣西最早的文人文學作品,是廣西文人文學之始。碑刻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⑵ 和平縣有多少人口
和平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上游、粵贛邊境的九連山區。東連龍川縣,南鄰東源縣,西毗連平縣,北與江西省定南縣、龍南縣接壤。古稱她是「聯絡閩廣,帶控龍南、安遠,要害之地」,當今是京九鐵路入粵第一縣、廣東沿海地區向內地輻射的一個窗口。和平縣為河源市所轄,縣轄陽明、大壩、長塘、下車、上陵、優勝、貝墩、古寨、彭寨、合水、公白、青州、浰源、熱水、東水、禮士、林寨17個鎮241 個村(居)及一個市屬國營黎明林場。縣城設於陽明鎮,南距廣州市318公里,北距贛州市250公里,2011年末全縣總人口54萬人,其中縣城人口12萬。
⑶ 詹姓人口數量
詹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歷十世到周宣王。周宣王二十一年(公元前807年),其支子至弘封於詹(今地不詳),建立詹國,為侯爵,史稱詹文侯,其後世襲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時任少師,見幽王寵愛褒姒,玩物喪志,遂辭職返回自己的封地。後來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自己也命喪黃泉。而詹文侯雖然是幽王的庶兄,卻明哲保身,毫發無損,其子孫也得以成功逃過一劫。因詹文侯首封於詹,故後世子孫尊其為詹姓得姓之祖,即始祖。
據袁義達、丘家儒主編的《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稱:宋朝時期,詹姓約有10.3萬多人,佔全國人口7923萬人的0.13%,排在111位。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明朝時期,詹姓約有18.6萬多人,佔全國人口9300萬人的0.2%,排在第93位,福建為詹姓第一大省,依次為江西、浙江、安徽等省;當代詹姓人口約89萬人,佔全國人口的0.071%,排在第147位,廣東、台灣、福建、浙江、四川為詹姓人口最多的五個省。清朝以後,全國逐漸形成了以粵、閩、台為中心的向外遞減的詹姓分布帶。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54位。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2015年新排名第152位。中國境內詹姓人口145萬人。詹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歷十世到周宣王。周宣王二十一年(公元前807年),其支子至弘封於詹(今地不詳),建立詹國,為侯爵,史稱詹文侯,其後世襲為周大夫。文侯在幽王時任少師,見幽王寵愛褒姒,玩物喪志,遂辭職返回自己的封地。後來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亡國之禍,自己也命喪黃泉。而詹文侯雖然是幽王的庶兄,卻明哲保身,毫發無損,其子孫也得以成功逃過一劫。因詹文侯首封於詹,故後世子孫尊其為詹姓得姓之祖,即始祖。
據袁義達、丘家儒主編的《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稱:宋朝時期,詹姓約有10.3萬多人,佔全國人口7923萬人的0.13%,排在111位。主要分布在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省;明朝時期,詹姓約有18.6萬多人,佔全國人口9300萬人的0.2%,排在第93位,福建為詹姓第一大省,依次為江西、浙江、安徽等省;當代詹姓人口約89萬人,佔全國人口的0.071%,排在第147位,廣東、台灣、福建、浙江、四川為詹姓人口最多的五個省。清朝以後,全國逐漸形成了以粵、閩、台為中心的向外遞減的詹姓分布帶。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54位。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2015年新排名第152位。中國境內詹姓人口14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