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請問戴姓中國有多少人口

請問戴姓中國有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 2022-10-06 19:25:44

A. 姓戴的有多少人

當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70萬,為全國第五十四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9%

B. 中國有多少人姓戴及有多少戴氏名人

戴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9%,居第五十四位。尤以江蘇、浙江兩省為最多,約佔全國戴姓人口的53%。
歷史名人
戴名世:安徽桐城人,清代史學家曾任翰林院編修。他刊行有《南山集》,其中有許多明朝正史以外的史事,觸怒了清王朝,以「大逆」罪被殺,為清朝四大文字獄之一。
戴震:安徽休寧人,思想家,學者。他博聞強記,對天文、數學、歷史、地理都有研究。他精通古音,立韻類正轉旁轉之例,創古音九類二十五部之說及陰、陽、入對轉的理論,對經學、語言學有重大貢獻,為一代考據大師。後人編有《戴氏遺書》。
戴進:著名畫家,錢塘(今杭州)人,善畫山水,境界深遠妙處,多出己意。兼工人物、佛像,運筆頓挫有力,設色純熟有神采,人推明代院體中第一手,有「浙派」之稱。
戴復古:南宋詩人,字式之,號石屏,台州黃岩(今屬浙江)人。他長期浪遊江湖,曾向陸游學詩,也受晚唐詩的影響,語言自然,是「江湖派」中較有成就的作家。部分作品指責當時統治者苟且偷安,表達了收復中原的願望。也能詞,風格雄放。有《石屏詩集》、《石屏詞》。
戴逵:東晉學者、畫家、雕塑家,譙郡銍縣(今安徽宿縣)人。他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著有《釋疑論》。他曾為會稽山靈寶寺作木雕無量佛及脅侍菩薩,又為瓦棺寺塑《五世佛》,和顧愷之的壁畫《維摩詰像》、獅子國(斯里蘭卡)送來的玉佛,在當時並稱「三絕」。所畫人物、山水也別具一格。
戴德、戴聖:被稱為今文禮學的「大戴學」和「小戴學」的開創者。戴聖是戴德之侄,西漢時梁(今河南商丘)人,家族顯赫。他們同學《禮》於後蒼,選集古代各種有關禮儀的論述,分別編成《大戴禮記》和《小戴禮記》。
還有唐詩人戴叔倫、畫家戴嵩、元文學家戴錶元、詩人戴良、畫家戴本孝、戴熙、文學家戴第元、當代風雲人物戴季陶等人。

據傳,《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39390.htm

C. 我國姓戴人口數有多少

我國姓戴的人口大概有100多萬

D. 全國有姓戴的共有多少人

戴姓約佔全國人口的0.39%,居第54位即全國超過500萬人,尤以江蘇、浙江兩省為最多,約占戴姓人口的53%。 今日戴氏在台灣已成為台灣第52位大姓。

E. 戴姓人口有多少

摘要 截止2019年,戴姓的人口已近470萬,為全國第五十四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9%。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戴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

F. 我姓戴,請問我的姓在百家姓中排多少位

戴姓也是我國人口最多的100個姓之一,約佔全國人口的0.39%,即每1萬人中,有39個姓戴的,相信超過500萬人,居全國54位,尤以江蘇、浙江兩省為最多,約占戴姓人口的53%。

G. 戴姓的歷史和現狀

戴姓,中華姓氏之一,西周時期的宋國君主宋戴公為戴姓的姓氏始祖。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二。在大中國區及海外華人中皆有分布,其中華東地區約占所有戴姓人口的六成。
【姓氏源流】
源於子姓宋國
出自商朝後裔、周朝諸侯國宋國君主宋戴公的謚號,屬於以謚號為氏。據史料記載,周公旦在平定「管、蔡、霍三監之亂」後,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建都商丘。微子啟逝世後,其弟仲衍嗣位為宋公。傳至宋國的第十一位國君,逝世後被謚為戴公。宋戴公長子子司空(宋武公)繼位,宋戴公的其餘諸子以其謚號「戴」為氏,形成戴氏一族。宋國執政的 華氏、樂氏、老氏、皇氏,四族統稱戴氏,《左傳》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九月,有記載「宋戴惡會之」,戴惡應為其他未立氏的戴公子後裔。
另,宋朝學者戴植在所撰的《鼠璞》一書中說:"殷氏有改為戴者,以義改也。」所謂「以義改也」,並非指的是兩個姓氏在字義上的相通,而是指他們系出一源。
源於子姓戴國
春秋時期諸侯國戴國。《歷代州域形式》記載:戴今河南睢州考城縣故城(今河南商丘民權縣東北一帶),即古戴國,為子姓國。隱十年,鄭取戴。(宋)《輿地廣記》記載:畿考城縣本子姓戴國,春秋宋人蔡人伐戴,是也。秦謂之谷縣,楚漢兵起,邑多遇災,因名甾縣。 漢屬梁國。後漢屬陳留郡,章帝東廵詔改曰考城,取越乃光烈考武王之義也。 後魏曰考陽置北梁郡。北齊並廢之以為成安縣。 隋開皇十八年復改曰考城屬梁郡。唐屬曹州。梁開平元年屬開封府。宋朝崇寧四年來屬。
考古工作者發現古戴國封地(今河南商丘民權縣東北一帶)出土的青銅器銘文中有叔慶父之妻為姬姓之記載,姬周有同姓不通婚的習俗;《春秋釋地韻編》和《中國古今地名大字典》皆稱戴國是子姓國;《通志.氏族略》列戴國為周朝姬姓「不得姓之國」;查周所封之五十五個同姓國中也沒有戴國。《 路史.國名》列在子姓商族之後;因而戴國更可能是子姓諸侯國。更有一種未證實的說法為戴國首任受封國君戴平公是商王帝乙的侄子,也就是商紂王的堂兄弟,周朝滅商後因臣服周武王而受封為諸侯。
源於姬姓
衛有戴公,衛康叔10世孫,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魯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茲,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
源於蒙古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蒙古八旗姓》、《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
⑴.蒙古族巴遜氏,亦稱把孫氏、博斯沁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sun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卜氏。
⑵.蒙古族岱齊特氏,亦稱戴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aicit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
⑶.蒙古族塔塔兒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世仇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改稱塔塔喇氏,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譚氏等。
⑷.蒙古族戴卜羅氏,出自陳蒙古八旗的岱簸羅氏族,在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該族奉命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派駐遼寧丹東鳳凰城,屯墾於璦河沿岸的影壁山附近,滿語稱其為Daibolo Hala,清朝晚期以後改漢姓為戴氏,主要聚居於鳳城大堡蒙古族鎮。
源於滿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達爾充阿氏,滿語為Darcongga Hala,世居吉陽(今黑龍江蘿北集達河北岸)、黑龍江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
⑵.滿族戴佳氏,亦稱達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出唐朝時期渤海國皇室大氏家族,滿語為Daigiya Hala,世居杭間(今遼寧)、渾郭(今遼寧)等地。後有蒙古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代氏。
⑶.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烏孫),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部)、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戴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源於鄂溫克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鄂溫克族塗克冬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kedong 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戴氏、塗氏等,其戴氏今有簡筆寫作「代」者。
其他少數民族改姓
今回族、瑤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戴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戴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演化】
遷徙
戴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八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四百四十八萬兩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32%左右。
先秦時期,戴姓主要在其發祥地豫東一帶繁衍發展,戴撝數傳至戴雲升時,戴雲升由宋遷居譙郡亳州,之後世代留於此,並形成戴姓歷史上的第一個郡望——譙郡。
西漢時,戴姓有從豫東遷豫南的,如時稱「關東人豪」的戴遵為慎陽(今河南正陽)人。而世居譙郡的戴姓為避戰亂由亳南遷至廣陵(今江蘇揚州),並形成廣陵郡望。另有一支由豫東遷山東半島,因這里原是齊國故地,有濟水和黃河交匯,這支戴姓以濟會為郡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廣陵戴姓有戴烈因擔任三國時吳的左將軍而徙江南,其孫戴淵被司馬睿引為心腹,而居建康(今江蘇南京)。隨著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中原烽火連天,中原戴姓大舉南遷,譙郡戴姓也有被迫南遷者,居譙郡釒至縣(今安徽宿縣)的戴逵南遷至會稽嵊縣西南,東晉時的戴洋為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縣東)人,後遷湖北荊州並定居。可見,三國至南北朝時期,戴姓不僅在江浙一帶分布更為廣泛,而且有徙居今安徽、湖北的。
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陳元光婿為戴君胄,為將佐,子為戴仁,父子二人自河南固始隨軍征討,後在福建落籍,是為戴姓入閩之始。
盛唐之際,社會穩定,政治清明,戴姓在陝西、山西、湖南、江西等地均得以發展繁衍。宋元之際,隨著金兵南下和蒙古騎兵侵擾,原居於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戴姓人有南遷福建、廣東者。蕉嶺一世祖戴玉麟,原居福建漳浦縣,於元代徙居鎮平(今廣東蕉嶺)招福鄉黃泥崛,子孫昌盛,傳至十二世,有仁忠、仁恭兄弟遷往台灣屏東,十三世、十四世中又有數十人遷往台灣高雄、新竹、桃園、內浦等地。
明洪武年間,戴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遷於陝西、安徽、山東、河北、東北、江蘇等地。
清代時還有福建戴姓陸續不斷遷往台灣。此後,又有戴姓族人移居海外者。如今,戴姓已分布於全國各地,主要以江蘇、浙江兩省為多,這兩省的戴姓人口佔到全國漢族戴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三。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
【姓氏始祖】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799-公元前766年在位)死後謚號曰「宋戴公」,其庶子以王父謚號為氏,稱戴氏。後世尊宋戴公為戴姓得姓始祖。
【戴姓祖廟】
三陵台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居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處,為西周宋國宋戴公等三公王陵。 三陵台三座陵墓突起的頂部並峙,像三座駝峰。墓區里的400多棵古柏蒼勁挺拔,疏密有致。
【人口分布】
宋朝時期,戴姓大約有11餘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零七位。浙江為戴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戴姓總人口的3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這兩省戴姓占戴姓總人口的47%,其次分布於湖南、江蘇、山東、河南、湖北五省。全國以浙江為中心向西、向北散發,形成浙、贛、湘、鄂、蘇、豫、魯七省聯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區。
明朝時期,戴姓大約有37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37%,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浙江仍為戴姓第一大省,約占戴姓總人口的28%。在全國的分布仍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西,這兩省戴姓大約占戴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於江蘇、山東、安徽、湖北、福建五省。宋元明期間,戴姓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由於戴姓的主體早已進入江南,在這600年間得到穩定和發展,人口繁衍迅速。全國仍以浙江為中心向三個方向散發,形成了浙、贛、鄂、皖、蘇、魯、閩七省聯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區。戴姓的重心開始向北面的江蘇移動。
當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80萬,為全國第四十八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2%。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戴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湖北、江蘇三省,大約占戴姓總人口的34%,其次分布於湖南、四川、廣東、重慶、浙江、貴州,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安徽居住了戴姓總人口的12%,為戴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東部皖蘇為首,沿長江向西延伸到川貴的戴姓聚集區域。自明朝至今近600年間,戴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西部的回遷和移民是主流,同時,向東北的移民成為新的流動方向。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皖蘇滬浙、湖北大部、贛湘、雲貴川渝、粵閩台大部、魯豫東南、陝西南段、遼寧大部、吉林南段、黑龍江東端和西北角、內蒙古東南和東北角,戴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1%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34.6%,居住了大約76%的戴姓人群。北起青海湖以東、南到雲南橫斷山脈以東廣大的地區,戴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11%一0.3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33.2%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約23%的戴姓人群。

H. 全國有姓戴的共有多少人

戴姓是中華第一美姓,黃帝的直系後裔,商朝的直屬微子啟的後代,與周王室同宗,在全國有近6百萬人口!

I. 戴氏-姓戴的名人-戴姓起名字-戴姓的起源與家譜

安徽亳縣,江蘇揚州市,河北清河郡

「戴」源出;一

1.以謚號為氏,出自子姓,為商湯的後裔。據《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周初,周公旦封商朝末代君主帝紂之庶兄子啟(子姓)於商的舊都(今河南省商丘南),建立宋國。宋國第11位君主(公元前799年—公元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後被謚為戴公。其子孫遂以謚號“戴”為氏,是為河南戴氏。2.以國為氏,源於春秋時期之公爵諸侯國--戴國。這一支也是出自子姓,另有一說是出自姬姓。3.出自姬姓。衛有戴公,衛康叔10世孫,姬姓。曹有戴伯,姬姓。魯桓公生僖叔牙,牙生戴伯茲,姬姓。宣公十五年,有召戴公,周卿士,姬姓。4.殷氏改戴姓而來。據《鼠璞》所載,殷氏有改為戴姓的。武王滅商後,有不少殷遺族以國為氏(因商首都在殷,又叫殷國),稱殷氏,其後就有改姓戴的。這一支戴氏也是出自河南。5.其他民族改姓而來。如滿洲達爾充阿氏、戴佳氏,鄂溫克族塗克冬氏改戴姓,另蒙、回、瑤、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6.戴是兵主蚩尤的族稱。兵主蚩尤姓戴。

得姓始祖

戴撝。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亂後,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紂)之庶兄微子啟於商的舊都,建立宋國,定都商丘。宋國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後謚號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謚號為氏,稱戴撝。後世亦沿用戴姓,並尊戴撝為戴姓得姓始祖。

戴姓分布

當代戴姓的.人口已近430萬,為全國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來戴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湖北、江蘇三省,大約占戴姓總人口的34%,其次分布於湖南、四川、廣東、重慶、浙江、貴州,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安徽居住了戴姓總人口的12%,為戴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東部江浙為首,沿長江向西延伸到川貴的戴姓聚集區域。自明朝至今近600年間,戴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西部的回遷和移民是主流,同時,向東北的移民成為新的流動方向。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皖蘇滬浙、湖北大部、贛湘、雲貴川渝、粵閩台大部、魯豫東南、陝西南段、遼寧大部、吉林南段、黑龍江東端和西北角、內蒙古東南和東北角,戴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1%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34.6%,居住了大約76%的戴姓人群。北起青海湖以東、南到雲南橫斷山脈以東廣大的地區,戴姓在當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在0.11%一0.3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33.2%的土地上,居住了大約23%的戴姓人群。

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戴叔倫集》,其中羼入宋元及明初人詩頗多。

戴嵩:唐代畫家,擅畫田家、川原之景,寫山澤水牛尤為著名,與韓滉畫馬齊名,世稱“韓馬戴牛”。

J. 中國姓戴的多不多啊,大概有多少啊,這個姓好不好啊

戴姓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姓之一,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9%,居第五十四位。尤以江蘇、浙江兩省為最多,約佔全國戴姓人口的53%。

什麼姓都好,要不可就忘本了!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71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41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26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02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68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94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31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75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64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