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個中國傳統節日
① 中國傳統節日有幾個
1、中國的傳統節日有18個。
2、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大年三十)、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清明節(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等。
3、此外,我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② 一共有多少個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17個,分別是:春節、元宵節、龍抬頭、社日節、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冬至、臘八節、小年、除夕。
1、春節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是漢民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
③ 中國一共有多少個傳統節日
中國一共有十七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大部分傳統節日形成於上古時代,先秦時期由於南北風俗各異,南北各地的風俗尚未融合普及,很多古已有之的節俗活動在中原文獻鮮有記載。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這對節日習俗的傳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④ 中國傳統節日一年有幾個中國傳統節日介紹
1、中國傳統節日一年有11個。
2、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3、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又稱燈節、小正月、元夕、上元節等。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4、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
6、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又稱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巧夕、牛公牛婆日、雙七等,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日晩上舉行,故名「七夕」。
7、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俗稱鬼節。
8、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9、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又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10、冬至(公歷12月21日或22日)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拜冬等,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故稱為「亞歲」或「小年」。
11、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
12、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
⑤ 中國有幾個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的主要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上巳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以及年尾最後一天的除夕。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其形成與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涵蓋了哲學、人文、歷史、天文等方面的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⑥ 中國傳統節日有多少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
1、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2、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3、龍抬頭(農歷二月初二);
4、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
5、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
6、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
7、清明節(公歷4月5日後);
8、」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9、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10、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11、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12、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13、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
14、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
15、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
⑦ 我國的傳統節日有哪幾個
我國傳統節日有:除夕、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龍抬頭。
除夕,為歲末的最後一天夜晚。歲末的最後一天稱為「歲除」,意為舊歲至此而除,另換新歲。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占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清明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現今又被叫做中國情人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這一天,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這一天,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現今重陽又賦予了敬老和孝老,為敬老節。
冬至節是按節氣來定,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這一天人們會烹食許多美食,如北方的餃子南方的羊肉。
龍抬頭(農歷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龍抬頭日處在卯月的驚蟄、春分之間;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為生發之大象,代表著生機茂發,如《律書》中所雲:「卯之為言茂也,言萬物茂也「。「卯」是干支歷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屬木,卦象為「震」。九二在臨卦互震里,震為龍,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於地表上,嶄露頭角;《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傳統節日的意義
繼承和發揚傳統節日中豐富的優秀文化傳統,可促進國家民族認同、凝聚人心、激發民族意志,可扭轉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有助於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在全球化條件下,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沖突和文化競爭日趨突出,中國以文化為核心的軟實力受到嚴峻挑戰。
中國和平崛起,中華民族邁向全面復興,在融入世界和吸取世界先進文化的同時,弘揚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揚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提高人民素質,是十分重要的一環。比較香港而言,內地包括清明節在內的傳統節日,不僅仍未被列為法定假期,而且過節氣氛逐漸淡化,這是一個值得憂慮的現象。
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節日具有增強凝聚力、樹立核心價值觀、加深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是集體的文化記憶。如何拯救這些流傳千年、意蘊豐富的文化記憶,讓它們在新時代重現活力,是近年來包括專家學者、普通百姓在內的全社會關注的問題。
如今,隨著人們越來越重視,多個傳統節日也被列入法定節假日。這不僅有助於樹立中華民族和平崛起的形象,也使傳統節日成為承載中國人「和為貴」處世精神的重要載體,有利於樹立和平友善的國際形象。同時,有利於豐富中華傳統節日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使之成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關鍵成分和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產業。
節日節期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節日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春秋命歷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決條件。在歷史發展演變中,朝代更迭,古代歷法變動極大,前後共出現過102個歷,有些「傳統節日」的古今具體日期其實並不相同。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曾誕生過許多節日,有的留存至今,有的半路「走失」。
⑧ 中國十二個傳統節日有哪些
01中國十二個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小年、除夕。中國傳統節日(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s)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冬至日白晝最短,古人將其看做節氣的起點,要舉行慶祝祭祀活動。古代於歲末要舉行臘祭,該日稱臘日(日期不定),該月稱臘月。佛教傳說釋迦牟尼於十二月初八成道,故佛寺此日要煮粥敬佛,受此影響,民間將臘日定在此日(即臘八),並煮臘八粥。
11、小年
小年為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現今為二十三日),又稱祭灶日,據說灶王爺是上帝派往民間的監護神,每年此日上天報告民間善惡,於是此日祭灶,期望向上帝說自己好話,形成了中國人過小年吃灶糖。這一天主要掃塵、祭灶等。
12、除夕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晚,舊歲至此夕而除,次日即新歲,故稱。習俗有避邪(燃爆竹)、守歲、吃團圓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