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性
㈠ 中國現在有多少人多少男性多少女人性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5年6月28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0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4年末我國總人口為129988萬人。 其中,城鎮人口54283萬人,鄉村人口75705萬人;男性66976萬人,女性63012萬人;0到14歲人口27947萬人,15到64歲人口92184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9857萬人。 其中,城鎮人口54283萬人,鄉村人口75705萬人;男性66976萬人,女性63012萬人;0到14歲人口27947萬人,15到64歲人口92184萬人,65歲及以上人口9857萬人。 2004年全國出生人口1593萬人,出生率為12.29‰;死亡人口832萬人,死亡率為6.42‰;全年凈增人口761萬人,自然增長率為5.87‰,比上年下降0.14個千分點。到現在大約有13.2億到13.5億了
㈡ 中國有多少性路的
應該有45分之一吧?我大學班上的同學從全國各地來的,班上就有一個姓路的,我班上有45個同學。
㈢ 中國有多少性工作者
問題已經被你想得比較透徹了啊.就是錢把.
但站在女性的角度上在考慮下:這職業多是因為消費群體大!試想,
那些男人
也是要結婚的,就是說有更多的女性要嫁給那些男人們.
可怕...
社會怎麼成這樣了啊
㈣ 中國的國性有那幾種
國姓,指皇族的姓氏。如:秦朝嬴氏、漢朝劉氏、晉朝司馬氏、隋朝楊氏、唐朝李氏、宋朝趙氏、明朝朱氏等。
姓氏原本無所謂高與低,然而,在封建社會,某個姓氏一旦成為皇帝的姓氏,立即身價百倍,被尊為「國姓」。能與皇帝同姓即是一種榮耀,能同宗同族就更是一種無形的政治資產。
劉備來自社會底層,靠編席販履糊口,憑他這身份參與逐鹿中原,實在沒有什麼資本。但是,因為他姓劉,幾百年前與皇帝是一家,便可「先姓奪人」,贏得政治籌碼:天下是俺老劉家的,是俺祖爺爺的祖爺爺高皇帝劉邦打拚得來的。現如今要坐江山,也該我「漢中山靖王之後」劉皇叔,唯我才是正宗龍種!
西晉末,匈奴人劉淵起兵,高舉的也是漢朝國姓「劉」這面大旗。淵謂群臣曰:「昔漢有天下久長,恩結於民。吾,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乃建國號曰漢,依高祖稱漢王。追尊安樂公禪為孝懷皇帝,作漢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皇帝獎賞功臣,除了加官晉爵、封妻蔭子、封地賞錢乃至贈送美女外,還有一種榮譽性獎品:賜國姓。恩賜你國姓,與皇帝成為「一家」,那是高層看得起你,政治上信任你,堪稱高規格、很莊重的政治大獎。
婁敬建議劉邦都關中,為劉邦所納,劉邦便賜婁敬姓劉。待王莽稱帝,王姓成了香餑餑,而劉姓已然殘湯剩羹矣,王莽拿了國姓王賞賜劉氏有功者,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32人被賜姓曰王。真是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北齊文宣帝高洋盡誅諸元,定襄令元景安為保命,欲請改姓高氏,其從兄景皓曰:「安有棄其本宗而從人之姓者乎!丈夫寧可玉碎,何能瓦全!」景安以其言白帝,帝收景皓,誅之,賜景安姓高氏。本來的國姓元,因為國家的衰亡非但不再高貴,反而變成了要命的罪名。聰明人元景安選擇了棄舊圖新——主動請求姓高,以此表示與新政權保持一致;其堂兄元景皓不願改姓新的國姓,結果掉了腦袋。
有時,某些動物也沾國姓的光而受到特殊保護。據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號赤鯉公,賣者杖六十,言鯉為李也。」唐朝的鯉魚可真是躍過龍門,好造化了。
武則天以太後臨朝稱制,成了事實上的皇帝。武姓政治股票急遽飆升,前景誘人,蓋過了第一姓李氏。馬屁精傅游藝立即投資「武股」,上書請改國號,賜皇帝姓武氏,傀儡皇帝睿宗李旦很識相,也順應輿情主動上表,自請賜姓武氏。不能責怪李旦數典忘祖,實在是時勢使然,不得不爾。
賜國姓,也有不好使的時候。唐昭宗天復二年(公元902年),皇帝拿出他的特殊政治獎品李姓賜給大臣朱溫,不料朱老三竟不給皇帝面子,當即予以拒絕。此何故?此時李唐王朝大廈將傾,岌岌可危,一派末日敗亡氣象,實權已轉移到朱溫手中,李姓含權量遠不及朱姓多了。
皇帝既然可以賜贈國姓,當然也就有權剝奪或開除反對派的國姓,以為懲罰。三國吳國孫秀乃孫權之後,正宗皇族。因見惡於末帝孫皓,惶恐不安,乃率兵降晉。孫皓盛怒之下,追改孫秀姓「厲」,那是極其嚴厲的政治處分。不過,孫皓的這個處分其實是一紙空文,無由實施;孫秀政治避難到敵國,照樣姓孫,官做得比在吳國還大——對方看重和炒作的也恰恰是他的「國姓」。
列表
中國歷朝國姓簡表:
漢朝:劉姓
新朝:王姓
三國·魏:曹姓
三國·蜀:劉姓
三國·吳:孫姓
晉朝:司馬姓
南朝·宋:劉姓
南朝·齊:蕭姓
南朝·梁:蕭姓
南朝·陳:陳姓
北朝·北魏、東魏、西魏:拓跋姓、元姓
北朝·北齊:高姓
北朝·北周:宇文
隋朝:楊姓
唐朝:李姓
五代:後梁為朱姓,後唐為李姓,後晉為石姓,後漢為劉姓,後周為郭姓和柴姓。
十國:吳越為錢姓,南吳為楊姓,南唐為李姓,南楚為馬姓,前蜀為王姓,後蜀為孟姓,南漢為劉姓,南平為高姓,閩國為王姓,北漢為劉姓
遼朝:耶律姓
宋朝:趙姓
大理:段姓
西夏:李姓
金朝:完顏姓、王姓
元朝:孛兒只斤
明朝:朱姓
清朝:愛新覺羅姓(金姓、趙姓)
㈤ 中國有多少性氏
11969個,其中單字姓5327個,雙字姓4329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69個,五 字姓96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此外還有異譯、異體字姓氏3 136個
㈥ 中國有多少個姓
我國到底有多少個姓氏?這個問題很難一下說清楚,各種說法都有,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三種:
1、大約有18000個
我國到底有多少姓氏,至今尚未有一個精確的統計。中國舊時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共438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近年出版的《中國姓氏紀編》共搜集姓氏5730個。台灣省出版的《中華姓符》裡面共收姓氏6363個。《中華姓氏大辭典》收入的姓氏多達11969個,其中單字姓5313個,雙字姓4311個;三字姓1615個,四字姓571個,六字姓22個,七字姓7個,八字姓3個,九字姓1個。由於姓氏本身還在不斷發展變化,據專家估計,我國姓氏大約有18000個。
2、19989個
中國人究竟有多少姓氏?答曰:19989個。這是四川省遂寧市檔案館職工陳歷甫花了30年自費到各地收集的。2006年7月1日,他收到寄自北京的「中國紀錄證書」獎牌,獎牌是由中國紀錄證書鑒證委員會和中國紀錄年鑒匯編委員會聯合頒發的。
這些姓氏中,可謂包羅萬象,無奇不有。數字「一、二、叄、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叄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千、萬億
」都是姓,拼音「H」(讀he和)、「T」(讀yuan園)也都是姓。在他收集的少數民族姓氏中,不乏有七個字、八個字、九個字的。還有一些連《康熙字典》中都找不到的字,竟然也是姓。「冚」(音讀密),浙江有此姓。。「芇」(音讀綿),鄭州大學一學生的姓氏。
3、已超過22000個
古往今來,中國人一共使用過多少個姓氏?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副研究員經過多年的收集和研究,發現中國人古今姓氏已超過22000個。這22000個姓氏包括少數民族的漢譯姓氏。比如蒙古族、滿族、藏族以及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古今姓氏,這4個民族的漢譯姓氏,總數至少在4000個以上。隨著時代的變遷,不少姓氏已經消失,據袁義達先生介紹,消失的姓氏除了漢族中的復姓外,最主要的是少數民族的漢譯多字姓。比如滿洲八旗姓圖克坦氏,最初來自北宋時期金國女真人姓徒單氏,到清朝初期,這一族人幾乎都改姓杜姓,成為東北地區杜姓的重要組成部分,至於徒單氏和圖克坦氏則已經沒人使用了。
袁義達先生發現,在我國每一個省區中,都有一些出現頻率比其他省區高得多的姓。如廣東的梁和羅姓,廣西的梁和陸姓,福建的鄭姓,台灣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蘇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譚姓,四川的何和鄧姓,貴州的吳姓,雲南的楊姓,河南的程姓,甘肅的高姓,寧夏的萬姓,陝西的薛姓,青海的鮑姓,新疆的馬姓,山東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內蒙古的潘姓,東北三省的於姓。
袁義達先生說:「隨著科學的發展,姓氏已不僅僅是一種文化,目前人類群體遺傳學中已經形成了一個分支--姓氏群體遺傳學……中國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中國一項特有的國情,它將涉及到中華民族的起源、祖先遺留下來的基因資源的分布、當今海內外的尋根和國家的統一、今後人口發展趨勢和國土利用等許多問題,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㈦ 全中國有多少性歐的
歐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六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六歐姓人口113萬
㈧ 中國有多少性伍人
一、姓氏源流
伍(wǔ)姓源出有二:
1、出自羋姓,為黃帝時大臣伍胥之後,以祖名為氏。據《玄女兵法》載,黃帝為部落首領時,其下有大臣名伍胥,其後代以祖名為姓,形成伍氏,伍胥就是後來成為楚國望族的伍姓的始祖。春秋時候,楚莊王有個寵臣叫伍參,是伍胥的後裔。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北上與晉國爭霸。他先出兵討伐鄭國,晉國派荀林父救援,兩軍在邲相遇。楚令尹孫叔敖見晉軍勢大,主張撤軍,楚莊王也同意。這時伍參對庄王說:「晉軍內部不團結,號令不統一,元帥荀林父沒有威望,楚軍只要一進攻,晉軍必敗。」孫叔敖生氣的說:「楚軍連年作戰,已經疲憊不堪。如果打了敗仗,即使殺了你做肉羹,也贖不了你的罪。」伍參笑著回答:「如果打勝了,那就證明你無謀;萬一打了敗仗,我的肉將由晉人來吃,哪裡還輪得上你啊!」接著他仔細分析了楚軍的有利條件和晉軍的弱點,終於說服楚莊王同意出戰,結果楚軍獲勝。於是楚莊王就封伍參為大夫,伍參便以名為姓,成為伍氏,其後代沿襲伍姓,形成伍氏。
2、出自回族中有伍氏。回族中的伍姓,其主要家族為金陵(今南京)伍氏。伍氏後裔族人繁多,人才輩出:清初有伊斯蘭教學者伍遵契,譯有《歸真要道》等;清中葉有中甲戌科探花的伍長華,曾任湖北巡撫與林則徐一起在武昌禁鴉銷煙;清末民初有追隨孫中山參加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的伍崇仁,有畢生從事教育的伍崇賢,有任民國教育部普教司司長、浙江、江西教育廳廳長的教育家伍崇學(又名仲文)。解放後,伍氏家族中各科類學者、專家相當多。另外,自明代後,從南京、揚州等地遷到湖南常德的「金陵十姓」中也有伍姓。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和湖南等地。
得姓始祖:伍胥。後世有許多學者,認為伍姓是傳自春秋末期的楚國伍參,譬如,《姓纂》一書上所說的:「楚大夫伍參生舉,舉生奢,奢生尚、員,員字子胥,奔吳,其子又為王孫氏,奔齊」,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姓氏考略》一書,卻把伍姓的姓源,追溯到更古老的黃帝時代。該書是這樣說的:「羋姓,黃帝臣有伍胥,見玄女兵法,當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依照這個說法,則是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伍姓的,至於楚國的伍子胥一家人,究竟是不是源自這位黃帝的臣子,由於文獻缺乏,歷來的學者皆無論證。然而,當年楚國伍氏究竟因何而得姓,史書上同樣的也沒有交代,因此,如果說楚國的伍氏是傳自黃帝時的伍胥,似乎也並不是絕對不可能的事。綜觀以上所述,伍之為氏,不管是傳自大約3000年以前的楚國伍參,還是源自5000年以前的黃帝之臣伍胥,其具有悠久的歷史,卻都是同樣的不容置疑。關於黃帝之臣伍胥,由於年代久遠,後世除了知道他跟一部《玄女兵法》有關連之外,其他事跡已不可考。伍氏後人奉伍胥為伍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伍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伍姓起源古老。傳說伍姓起源於上古時期,黃帝有臣子伍胥,他的後代非常興旺。其子孫後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為姓。春秋時,楚國有大夫伍參(伍子胥先祖),後代就以他名字中的「伍」為姓。這支伍姓起源於楚國的王族之姓羋姓。伍姓在梁國郡發展成望族,世稱梁國望。姓纂:楚大夫伍參之後。又姓氏考略:黃帝臣有伍胥,見玄女兵法,當為伍氏之始。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他們實際都有著共同的祖先伍子胥。民俗學家在仔細地研究了伍氏族譜後認為,盡管伍子胥出生在湖北,但是伍氏家族自古以來最早、最重要的發源地還是在湖南常德。在湘西地區苗族也有姓伍的人。伍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布較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1%,居第一百二十一位。尤以湖北、湖南、廣東多此姓,三省伍姓約佔全國漢族伍姓人口的64%(略)。
三、歷史名人
伍 員:字子胥(?-公元前664),春秋時楚國人。與父兄俱仕楚,後楚王聽讒言殺其父兄,員逃亡吳國佐吳伐楚報仇,並輔吳稱。吳王夫差滅越後,欲釋越王句踐回國,不聽員諫,因信讒殺之。伍員死前預言越必滅吳,後九年越果滅吳。
伍 參:楚文公十二年伐鄭之役中表現優異。當時,晉國的荀林父帥師救鄭,來勢洶洶,楚軍的行止頗為猶豫,而身為楚國大夫的伍參卻有過人之明,衡量大勢之後告訴楚王說:「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谷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師專行不獲聽而無上,此行也晉師必敗……」結果,楚王採納了他的意見,跟晉軍一決死戰,果然大敗晉師於�,伍參也自此在楚國飛黃騰達,其子伍舉,其孫伍奢,都世襲為大夫,顯赫異常。
㈨ 在中國有多少性齊的
齊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齊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齊(Qí齊)姓源出有四:1、出自姜姓,為炎帝後裔姜太公之後,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和《元和姓纂》所載,炎帝之裔,太公望子牙被封於營丘,建立齊國(故城在今山東省臨淄),子孫以國為氏。《通志.氏族略》載:「太公望封於齊,子孫以國為氏。」 齊姓始祖為姜太公子牙,是炎帝之後,發源於山東省營丘(今臨淄)。姜太公封齊的故事,流傳很廣。主要是說炎帝的後裔四岳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國(在今河南省南陽)。商朝末年呂國出了一位很有才乾的人,姓姜名尚,字子牙,以國名為姓,稱為呂尚。當時商朝幾代君主不昏即暴,所以,呂尚雖有滿腹經綸,毫無用武之地。呂尚年過七十,仍在尋找顯示才華的良機。這時,西方周圍的西伯姬昌廣招賢士,呂尚聽說到消息,立即趕去。但他沒有馬上去拜見西伯昌。卻於渭水支流茲泉河邊用直鉤下釣,而且口中念念有詞:「短竿直線守潘溪,這個機關誰人知?只釣當朝君與臣,何嘗意在水中魚。」見者無不驚訝可笑。有一天,西伯昌外出打獵,進行占卜,說此行將得一位輔國賢才。西伯昌聽說呂尚直鉤垂釣之事以後,料定他決非等閑之輩,必有天才。於是躬身前往,來到渭水之濱,上前同他攀談。西伯昌聽了呂尚很有見地的談吐,即恭清呂尚同坐一車,親自執鞭駕駛,回到宮中,封為國師,號稱「太公望」。太公望為西伯昌出了許多好主意,使周的實力和聲望大大提高。西伯昌死後,周武王尊呂尚為「師尚父」。對他更是言聽計從。在呂尚的輔佐下,周武王終於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國力富強,稱為霸主。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蔡國,齊國疆域擴展到山東東部,西到黃河,東到大海,南到泰山,北到無棣水,盡屬齊國。春秋末年,齊國國勢衰危,君權逐漸為大臣田氏所取代,姜姓的後裔有以國為氏,稱為齊氏。2、出自姬姓,為春秋時衛國大夫齊子之後,以祖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和《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衛大夫齊子之後,其名不可考,齊子為其字。其子孫以祖父之字命姓,成為齊姓一支。3、出自是姓,為唐代宣城郡司馬齊光之後,改為齊姓。據《元和姓纂》所載,唐代宣城郡司馬齊光,原姓是,其後代改姓齊氏。4、出自他族改姓而來:①據《晉書》所載(下同),武都氐人有齊姓。②清滿洲八旗姓喜塔喇氏、齊佳氏等均有改為齊姓者。③清雲南麗江府石鼓、中江等地土把總有齊姓,為納西族。④今滿、赫哲、蒙古等民族均有齊姓。
㈩ 中國有多少人性池
中國人口數量依百家姓排名,
其中池姓排名210位
池姓總人口數為21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