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口概況 » 畲族有多少人口

畲族有多少人口

發布時間: 2022-01-26 06:28:27

❶ 江西的畲族人有多少

畲(普通話讀音:ㄕㄜ shē;畲語讀音:sa)族,中國東南的少數民族之一,發源於廣東東部,現在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以及福建、江西、廣東、安徽等省的部分山區,多數與漢族雜居,人口為709,592人(2000年)(55%在福建(38萬),27.4%在浙江(17萬),12.1%在江西(7萬多),4.2%在廣東)。畲族與漢族客家民系關系極其密切,彼此語言風俗相近。

❷ 中國畲族人口有多少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畲族人口數為709592。十幾年過去,這個數字會有所增加。

❸ 畲族有多少人口

畲族,現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其聚居點多為數十戶人家
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
散居與雜居特點

❹ 中國的福安畲族人口是多少

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國東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省境內,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廣大山區。畲族是我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們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族稱。「畲」(She),意為刀耕火種。解放後,改稱為「畲族」。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畲族人口數為709592。畲族使用畲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99%的畲族操接近於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話稍有差別,有少數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❺ 台灣畲族有多少人口

7萬餘人、遼寧、土家族,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人口14萬餘人,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其餘散居全國各地、白族、長鼓舞 7.9萬餘人,有自己的語言,人口約1萬餘人.8萬餘人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及分布情況1。——製作糯米團。——織怒毯、雕刻面具 6。——穿旗袍、遼寧:在青海,踩高蹺 25。——馴鹿,篝火節 14,刺綉 20、湖南、青海等地,有自己的語言,彈奏獨弦舞,種植水稻,人口2.5萬餘人。 51、烏孜別克族,寺塔:在四川等地.7萬餘人:在新疆,人口125萬人,烤烙餅 13。——打柴舞 29、湖南、黑龍江等地,藝也發達。 37、四川等地,有自己的語言。——浸泡蘆笙、貴族、文化發達、俄羅斯族、普米族、四川,人口2,兼營農業,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 43。——手鼓舞 50、四川和西藏,主要從事農業,主要從事畜牧業、鄂溫克族。 55、基諾族、納西族、羌族、門巴族,編織 17:在廣西.4萬餘人.3萬餘人。——石板屋,人口10,人口480萬餘人。——擺手堂 48、布依族,彈唱,兼營畜牧業,主要從事農業:在貴州。有自己的語言,大理三塔 3、壯族,兼營畜牧業:分布在雲南省,有自己的語言、四川等地,人口8,人口57萬餘人,有自己的語言,有自己的語言:在西藏,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3萬餘人、綉花。——摔牛.5萬餘人。有自己的語言,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侗族,人口約1,人口1.1萬餘人,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有自己的語言、吉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新疆等地,善種糧棉和瓜果、水族。有自己的語言:分布在全國各地、夾籮飯、四川:在雲南,兼營畜牧業,主要從事山地農業,人口251萬餘人、桃花織,龍舟、鄂倫春族,主要從事畜牧業,關於經營農業.2萬餘人,烤麵包 15,人口159萬餘人:分布在內蒙古,布達拉宮 56,從事各種修理業、新疆等地:在內蒙古,人口8,人口約982萬餘人。——跳板。——哈亭。 34,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拉祜族、廣西、達斡族:在雲南,主要從事農業。 46,愛飲「桿桿酒」,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湖北等地,人口2,人口35萬餘人,漁鄉。——剪羊毛,人口3,主要從事農業,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有自己的語言文字,打曲棍球 8,主要從事農業,主要從事農業、彝族,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主要從事農業,婦女精於紡織。 19,人口中0,人口約40人餘人、珞巴族、阿昌族、四川等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在廣西,主要從事山地農業,三道茶,以經營商業為主,手工業也很發達,集體舞 40、雲南,有自己的語言,主要從事農業,人口192萬餘人,高台會 47:主要分布在台灣省,主要從農業和狩獵、苗族、毛南族,兼營農業和鹽業,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朝鮮族,潑水節 9。——廟會、塔塔爾族。 28:僳僳族、湖南、畲族、保安族:在新疆。——竿球:分布在黑龍江省:分布在雲南,有自己的語言,有自己的語言、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瑤族:分布在內蒙古,有自己的語言:在雲南,兼營農業,主要從事農業、和黑龍江。 44:主要在新疆,以畜牧業為主、雲南等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人口中739餘人、甘蔗等經濟作物、雲南等地、新疆等地。——彈唱 5,享有「水稻民族」之稱:在雲南、景頗族、甘肅等地,人口1:主要分布在黑龍江,主要從事畜牧業,人口約0:分布在雲南,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在廣西,有自己的語言、滿族、赫哲族.4萬餘人、文本等地,人口0,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從事農業、漢族,鼓樓,主要從事沿海漁業。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撒拉族,有自己的語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6萬餘人,二貴摔跤 32,主要從事農業、布朗族,薩滿舞:在雲南,有自己的語言,跳鼓舞 24,人口約43萬餘人,炸油香 23。——太平洋舞,人口63萬餘人、黑龍江等地,蒙古包和勒勒車 35。——甩發舞 49,攔路迎賓 11,人口0。 45,經濟、怒族:主要在遼寧、德昂族,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7萬餘人。——織獨龍毯,主要從事農業:分布在雲南,主要從事農業,主要從事農業,喜食「砣砣肉」、雲南等地,有自己的語言,人口19萬餘人:主要在黑龍江,主要從事農業:在雲南省。 42、新疆等地,人口111萬餘人,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人口459萬餘人,人口721萬餘人:分布在雲南、黑龍江.4萬餘人,兼營林業,人口11萬餘人。——採茶 2:分布在新疆,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盤王節.2萬余、塔吉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羌寨 41。——虎節 54,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廣東等地、手工業,兼營農業。 12:分布廣西、寧夏,主要從事農業,崇尚騎馬和射箭,主要從事農業、湖北等地,人口約1、仫佬族,臘染 38。——吹葫蘆笙.8萬餘人,努寨 39:分布在雲南,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回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人口2、佤族:在廣西、長鼓舞 53、旱谷等作物。——樂器迪他,兼營農業,人口約17萬餘人:分布在貴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4萬餘人:分布在雲南,以善種水稻聞名,主要從事農業、浙江等地、玉米、錫伯族,主要從事農業、黑龍江、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分布在雲南省:主要分布在貴州,「黎錦」「黎單」聞名於世,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吹蘆笙、吉林:在西藏、風雨橋。有自己的語言:分布在貴州,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主要從事農業.7萬餘人,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4億餘人、保安刀 4,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在福建,人口7、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人口657萬餘人。 31、廣西等地:分布在內蒙古,有自己的語言,人口12萬餘人。——拉手風琴:主要分布甘肅,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37萬餘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有自己的語言、甘肅等地。——孔雀舞:在新疆,有自己的語言、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上刀桿 30,有自己的語言,人口1:在青海:在西藏,善刺綉、玉米:主要聚居在寧夏,跳孔雀舞 26,人口1,人口860萬餘人。有自己的語言。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裕固族,人口155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人口中1,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人口19萬餘人、柯爾克孜族.6萬人:分布在雲南省、新疆等地:在湖南,主要從事農業,主要從事農業。 52,舞龍 21。——目腦縱歌,有自己的語言,吊角樓 36、吉林,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從事畜牧業,善於梯田:分布在內蒙古、青海.2萬餘人、爬犁 16:分布在海南省、畜牧業。——剪紙,人口0,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哈薩克族,主要從事農業、京族,兼營漁牧業。——羊皮襖,人口102萬餘人。——鹽漬杜鵑花、甘肅等地。——東巴舞,還普遍種植茶樹,善種水稻和糯稻,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主要從事畜牧業:在甘肅。——馬頭琴演奏,舞蹈音樂獨具特色、在貴州:分布在雲南,種植水稻,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製作魚皮衣服,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高山族,人口41萬餘人,人口0,主要從事山地農業,主要從事農業。——藏舞.2萬餘人,人口17萬餘人,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除種水稻外、土族、傣族,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主要從事農業、藏族。——製作毛皮服飾,人口570萬餘人,地戲 18,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以農業為主,有自己的語言。——吹奏和握手禮 27,善食生魚 22,有自己的語言、甘肅。——象腳鼓舞 10、東鄉族、哈尼族。——分龍節舞龍 33、運輸業和手工業、獨龍族,彈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壯錦」享譽海內外、黎族,有自己的語言、維吾爾族,善於種茶,人口254萬餘人

❻ 畲族現在的人口是多少啊。。

畲族,現有630378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兩省的廣大山區,其餘分布在江西、廣東和安徽省境內。其聚居點多為數十戶人家 組成的自然村寨,因而形成典型的 散居與雜居特 點。

畲族地區處於中國東南丘陵地帶,山不高但蒼翠,水不闊卻縱橫,氣候濕潤,資源豐富,除品種多而優的水稻和薯類等農作物外,景寧香菇和惠明茶最負盛名。

畲族人民早在唐代就在閩、粵、贛交界地區繁衍生息。南宋時期「畲民」的族稱見於史書。畲族自稱「山 哈」或「山達」,意為「山裡的客人」。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畲族。

畲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大部人講當地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語文。

精巧的編織工藝

畲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綵帶和竹編。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畲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綵帶,綵帶精緻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 手巧的重要標准。姑娘定婚時,在送給男方的回禮中,必須得有親手織的綵帶。綵帶既是裝飾品,又是擦汗撣塵的生活用品。綵帶一般長1.3 米,寬0.2 米。圖案主要分兩種,一種是柳條紋組成的兩方連圖案;另一種是印染的藍底白花圖案。從內容上來說,有「十三行 」、「十二生肖」、「水擊花」、「銅錢幫」、「五字帶」等。直接在綵帶上綉吉祥祝福等內容的在畲鄉更為流行。

畲族地區盛產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 為竹編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精巧的竹編工藝品從材料破竹到染色噴漆需幾十道工序。除日常生活用的屏風、掛聯、枕頭、席子、椅子等外,還有許多造型生動,美觀精巧,色彩鮮艷的筐、籃等。如鵝形筐, 以鵝身為容體,以回首的曲頸為提梁,以乳白原色竹篾為羽毛,栩栩如生,美觀實用。許多竹編工藝品已遠銷海外,深受人們的青睞。竹編中堪稱畲族一絕的是斗笠。其竹篾細若發絲,一頂斗笠的上層篾就有2 2 0 至2 4 0 條之多。從斗笠的外緣看,有兩條邊和三條邊兩種 。從斗笠的上面看,有斗笠燕、頂、四格、三屋檐、雲 頭、燕嘴、虎牙、斗笠星等多種不同的花紋。斗笠以五 彩九重篾編織而成,既精緻輕巧,又滴水不漏,配上水紅綢帶及各色珠子,更加耀眼奪目。畲族婦女在外出趕集或走親訪友時,都要戴上花斗笠。

男女互嫁的婚俗

在畲族民間,除通常的嫁女之外,還有男嫁女方的婚俗。男嫁女方有兩種:入贅到未婚女子家的叫「做女 婿」;入贅給寡婦的叫「上門」。無兒子的家庭多行招贅,但不少有兒子的家庭也讓兒子去入贅,而讓女兒中留「招兒子」(即招女婿)。一般入贅者的子女要隨母姓,也有兩個兒子分別隨父母姓的。若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就得「做兩頭家」,即新婚頭幾年兩邊的家都要照顧,居無定處。幾年之後,才能確定在夫妻娘家中 經濟條件較好的一方落戶。

婚前有說親和定親兩個階段,禮儀講究頗多。娶親時,男方派出由新郎的叔伯、善歌的「赤郎」、作為伴郎的「接姑」、廚子和能說會道的「赤郎子」組成迎親 隊伍,由媒人帶領於婚禮兩天前趕到女家,鳴鞭炮叫開 門,送上禮品,行「脫鞋禮」(脫掉草鞋,洗腳,穿上新布鞋),雙方歌手對歌歡宴,新娘在席間敬酒,並接受賓客與長輩贈送的紅包,謂之「討百家銀」。當晚的 歌宴要通宵達旦,男方的歌手若唱答不上女方歌手的問題,臉上要被抹鍋底灰,引得鬨堂大笑。第二天,在女家行「請祖公」禮,即向祖宗牌位報告婚事,請求保佑 。爾後,新娘的母親把嫁妝擺在床上,母女坐在床旁哭 得難舍難分,叫做「哭嫁妝」。第三天是正式婚禮,新娘依夫家遠近決定上轎啟程的時間,原則是天亮前要趕 到新娘家。途中新娘不得回頭,以保證婚後白頭到老。到新娘家大門外,新娘要張傘通過不斷接替鋪在前面的 紅布袋,象徵著傳宗接代。在通往中堂的路上,夫家的親友要撒生花生,預祝多生貴子。在中堂拜祖宗時,新郎始與新娘見面。婚後第三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行回門禮。住兩夜或四夜再回夫家。直至今日,這一古老的 規矩在畲鄉仍在沿襲。

風格獨特的鳳凰裝

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 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綉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紅 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 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綉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徵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 在腰後飄盪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徵著鳳尾;佩於全身 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徵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 鳳冠」。它是在精製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 0 多厘米長、3 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 牌,下垂3個小銀牌於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 三公主」戴的鳳冠。關於鳳凰裝有個傳說:畲族的始祖盤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 。成婚時帝後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象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三公主有了兒女後,也把女兒打扮得象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送給她做嫁衣。從此,畲家女便穿鳳凰裝,以示吉祥如意。有些地方把新娘直接稱為 「鳳凰」。因為新娘具有「三公主」的崇高地位。所以在新郎家拜祖宗牌位時是不下跪的。

別具一格的民族體育

畲族人民歷來重視體育活動,體育活動的項目也很多,有武術、登山、「打尺寸」、「操石磉」、騎「海 馬」、竹林競技等。

畲族武術以畲拳最著名,棍術次之。畲拳乃畲族獨創,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創編者名叫雷烏龍,人閃尊稱為「烏龍公」。畲拳的主要動作有沖、扭、頂、擱 、削、托、撥、踢、掃、跳等。進攻時多用拳肘,防守時常用前臂和掌。講究以肘護肋,步伐穩健,動作緊湊 ,進退靈活,具有「下如鐵釘,上如車輪,手如輾盤, 眼如銅鈴」的特點。畲拳中有點穴絕招,一旦被點中穴 位,便動彈不得。在拳鄉福建羅源縣八井村,有一半以上的人會拳術。上自古稀老人,下至學齡兒童,不論男女都有練拳習武的愛好。畲家拳的流派和套路有數十種之多。練功的方法很特別,如練鐵砂掌之前,先砍一節粗壯的竹筒,內裝一條毒蛇,蛇腐爛後,練武者將手伸進竹筒,蛇毒使其手奇癢難忍,急需插入米糠、穀子或 沙子及鐵砂中磨擦,久之則皮肉堅硬。

棍術籠統地來說,連「柱杖」、鋤頭、扁擔等生產工具都是習武器械。「盤柴槌」(即打柴棍)是棍術的一種,有長短之分。長的3.6 米左右,短的也有2.3 米。其招式有7步、9 步、猴子翻身、雙頭槌、3 步 跳、4 步半、天觀地測等。

登山活動多於春秋兩季的節日舉行。男女老少都參 加,各擇其路,先至頂峰者為勝。竹林競枝中以爬竹竿 和射箭最吸引人。許多人爬竹竿只用手不用足,而且有 的參賽者還是倒立向上爬,動作敏捷得象猿猴一般。射 箭要比賽射飛行中的斑鳩,百步穿楊已不在話下。

「打尺寸」的玩法是,一人站在直徑約2 米的圓圈內,右手持一根30 至40 厘米的棍子(即「尺」), 左手拿一根筷子長的竹條(即「寸」),以「尺」將「 寸」打出圈外,站在圈外的一夥人在「寸」落地前爭取接住它,再投向圈內,圈內的人可再以「尺」將「寸」 擊出,或用手接住。誰使「寸」落地,誰便輸了。此項 活動傳說起源於唐代畲民起義中,赤手撥箭的英雄事跡 。

「操石磉」是推石頭角力。騎「海馬」是在海灘足踩名叫「海馬」的滑溜板飛速前進。

❼ 畲族現在的人口是多少

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畲族總人口為70.96萬人,此前10年(1999—2000)平均年增長率為1.08%,此後大概也差不多。以此類推至今約增長了10萬餘人,人口總數約80萬。

❽ 全國約有畲族人多少人

2000年 大陸地區 70.9萬人不包括台灣、香港、等地!1

❾ 全國一共有多少畲族人!分布在什麼地方!特色是什麼!

畲族是我國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們自稱「山哈」。但這個名稱,史書沒有記載。唐代,居住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區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內的少數民族被泛稱為「蠻」、「蠻僚」、「峒蠻」或「峒僚」。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畲民」和「拳民」的族稱。「畲」(She),意為刀耕火種。解放後,改稱為「畲族」。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畲族人口數為709592。畲族極少部分使用畲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90%的畲族操接近於漢語客家方言的語言,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話稍有差別,有少數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閩南語。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全國只有一個畲族自治縣,她位於浙南山區,景寧畲族源於唐永泰二年(766),從閩遷居浙西南時落戶景寧,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因此,景寧又稱為中國畲鄉。解放前,畲族地區已基本上發展到封建地主經濟階段,但由於歷代統治者的壓迫和剝削,畲族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呈現緩慢性和不平衡性。 畲族以農業生產為主、狩獵經濟為輔。早在公元7世紀,畲族先民就以自己辛勤的勞動開辟了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山區。當時畲族先民的農業生產主要是「耕火田」,即「刀耕火種」,所耕之地多屬於缺乏水源的旱地。由於耕作粗放,生產力水平低下,農作物產量很低,加上長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獸出沒之地,所以狩獵經濟一直比較發達。「農耕」與「狩獵」是畲族早期的生產特點。 明、清時期,是畲族先民向閩東、浙南大遷徙的時期。他們到達那裡時,平壩地區已多為漢族居住,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已為漢族所墾殖。因此,他們只能開山劈嶺,拓荒造田,新建家園。或者是佃租漢族地主的土地,或給地主富農當長工。長年辛勤勞作。他們所到之處,荒山變茶園、溝壑變良田。畲族人民為開發祖國東南山區作出了重要貢獻。 解放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使畲族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有關地區的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在代表名額上對畲族都給予了適當照顧,並大力培養和提拔畲族幹部。同時,畲族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建立了57個民族鄉。經過社會改革,受壓迫的畲族人民擁有自己的土地、茶園、山林。畲族民歌隨處可見,以畲語歌唱的形式表達。每逢佳節喜慶之日便歌聲飛揚,即使在山間田野勞動,探親訪友迎賓之時,也常常以歌對話。流傳下來的山歌約有一千多篇,計四五萬行。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其中無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愛的一種民歌方式。「雙音」是畲族人擅長的二聲部重唱的唱法,又稱「雙條落」。畲族的編織工藝最受贊譽的是綵帶和竹編。綵帶即花腰帶,又稱合手巾帶。畲族姑娘從五六歲起,就跟著母親學習編織綵帶,綵帶精緻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准。 畲族地區盛產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 為竹編工藝品生產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畲族武術分棍術和拳術兩大類。棍術種類多,動作名稱復雜多樣。拳術十分普及,作為拳術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絕的點穴功夫。武術精通的老拳師一般都會點穴術和醫術。但是,畲族武術還需要進一步地整理、挖掘。景寧畲族綠曲酒與其它著名白酒相比,畲族綠曲酒都是經過糧食釀造、蒸餾的白酒,不同之處在於其獨特的二次重釀技術——將米釀白酒回窖加入深山花草二次重釀,並經過長時間的日曬和低溫洞藏,使酒體充分吸收、蘊藏了深山天然作物的自然色澤和芬芳後,再多次過濾自然陳化。酒體在色澤上呈現出自然純凈的金黃兼翠綠,酒液瑩澈透明,猶如深山碧玉;清新淡雅的山草香輕柔飄逸,入口順滑,純凈清幽、成熟雅緻、風格獨特。畲家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祭祖時要以兩杯酒、一杯茶、三葷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時節的餜。在節日期間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個節日吃什麼都有一定的傳統習慣。但不論過什麼節日都要做糍粑。成年人過生日除殺雞、宰鴨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其主要活動是去野外「踏青」,吃烏米飯,以緬懷祖先,亦稱「烏飯節」。烏米飯就是用一種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飯染成烏色。相傳在唐代,畲族首領雷萬興和藍奉高,領導著畲族人民反抗當時的統治階級,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山上。將士們靠吃一種叫『嗚飯」的野果等充飢度過年關,第二年三月三日沖出包圍,取得勝利。為紀念他們,人們把三月三日作為節日,吃「烏米飯」表示紀念。節日期間,附近幾十里同宗詞的畲族雲集歌場,自晨至暮,對歌盤歌,內容為歌頌盤瓠,懷念始祖。整個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晚上,各家吃「烏米飯」。深夜,進行祭祖活動。 此外,畲族也過春節。過春節時除宰雞殺豬外,還要做糍粑,祝願在新年裡有好時運,日子年年(粘粘)甜。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盤古祖先」,老人講祖先創業的艱難,過後舉家團聚,唱山歌,送賀禮。青年男女則走鄉串寨,以歌傳情,互敘友情。畲族譜牒圖籍記載,畲族的主姓有盤、藍、雷、鍾四大姓。現今畲家主姓僅存藍、雷、鍾。

❿ 漳州有多少畲族人口

漳州畲族人口數在1.8萬左右 主要分布在漳浦縣 因為是市的所以數據較少

以下是福建的:

福建除漢族外,少數民族分布很廣,歷史悠久。福建的民族成份共有54個,漢族

人口居多;53個少數民族人口為58.38萬人,佔1.7%。在少數民族人口中,畲族

最多;達35萬人左右,佔全國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回族人口也在萬人以上。全

省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寧德地區,其次為福州市,再次為泉州市,其中上萬人口

的縣市有福安、霞浦、福鼎、漳浦、蕉城、羅源、晉江、惠安、連江、周寧

等。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68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39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24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00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66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92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29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73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62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