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多少年
『壹』 中國歷史有幾年
長期流行的說法是:中國歷史的主流是統一,統一的時間遠遠超過分裂的時間,統一的時間越來越長,分裂的時間則越來越短。 這里暫且不討論統一是否主流的問題,先看一下歷史事實,在中國歷史上究竟有多少年是統一的,又有多少年是處於分裂狀態。 在《普天之下》中我做過如下結論: 公元前221年以前,中國處於分裂狀態,經過了一二千年的發展,到這時建立了以中原為中心,以華夏族為主幹的集權政權,但同時還存在著其他自治政權。 此後有一千餘年的時間內,存在著一個以秦朝疆域為基礎的中原政權(在找不到確切名稱的情況下,姑且依慣例這樣稱謂),其版圖時有盈縮;其餘時間則分裂為若干個政權,但自治的政權始終存在。 中國真正的統一是在1759年實現的,持續了81年。1840年後中國又進入了局部分裂或分裂的階段,至今還沒有結束,真正的統一還有待完成。 所以對中國而言,分裂、分治的時間是主要的,統一的時間是短暫的。對中原王朝而言,統一的時間略少於分裂的時間。但元朝以前分裂時間多於統一時間,元朝以後則基本上是統一的。 在《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以下簡稱《啟示》)中我進一步作了說明和具體計算: 如果以歷史上中國最大的疆域為范圍,統一的時間為81年。如果把基本上恢復前代的疆域、維持中原地區的和平安定作為標准,統一的時間是950年。這950年中有若干年,嚴格說是不能算統一的,如東漢的中期、崇禎後期等。 如果以秦始皇滅六國的公元前221年至清亡的1911年為計算階段,第一標準的統一時間占總數的4%,第二標準的統一時間占總數的45%。 如果從有比較確切紀年的西周共和(公元前841)算起,前者約佔百分之三,後者約佔百分之三十五。 按第二標準的統一時間: 公元前221年-前209年(秦)12年 公元前108年-公元22年(西漢)130年 50年-184年(東漢)134年 280年-301年(西晉)21年 589年-616年(隋)27年 630年-755年(唐)125年 1279年-1351年(元)72年 1382年-1644年(明)262年 1683年-1850年(清)167年 合計950年 我的結論與計算結果與傳統的說法完全不同,卻完全符合歷史事實。例如,傳統說法是根據朝代來劃分統一時期或分裂時期的,如果一個朝代被稱之為統一王朝,就將這個朝代從頭到尾都計算為統一時期,這當然是很不科學的,違反了歷史事實。又如,只要有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存在,就稱之為統一時期,而無視非漢族建立的政權或邊疆地區政權同時並存的局面,像北宋、遼這樣的分裂時期就成了統一時期。正因為如此,我採用了根據歷史事實,而不是簡單地根據朝代起和迄的標准,將一個朝代中尚未完成統一和統一已經喪失的那些年份排除。在《普天之下》和《啟示》問世後,同人和讀者提出了不同意見,有的還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方案。其中鄭州的任漢生先生多次給我寄來過長篇論文,討論統一的標准和年代的劃分。我反復思考過這些意見,查閱過有關史料,我的基本觀點沒有任何改變,但在具體劃分上作了一些調整,概述如下: 秦朝秦始皇於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消滅了六國中最後一國--齊國,可以看成統一的開始。此後秦軍南下,征服南越,將疆域擴大到今廣東、廣西和越南東北部,屬於開疆拓土,不影響統一的形成。但到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同年起兵反秦或擁兵自立的還有武臣(稱趙王),劉邦,項梁、項羽,田儋(稱齊王),韓廣(稱燕王),魏咎(稱魏王)等。盡管其中有的名不符實,或旋立旋滅,但秦朝對關東大部分地區已喪失控制,統一局面不復存在。所以秦朝的統一時間是12年,而不是它起迄的15年,統一時間占秦朝的80%。 西漢、新莽公元前206年,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當時劉邦的漢只是同時並存的十九個王國中的一個,只擁有今陝西南部和四川大部。即使到漢邦起兵還定關中,他的控制區也只擴大到今陝西大部和若干相鄰地區,豈能算作統一?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正式建立漢朝,但南方的東甌(甌越)、閩越(東越)、南越已經自立,從今浙江南部至福建、兩廣已不在漢朝統治之下;北方的匈奴占據了不少秦朝故地;漢朝的統治區遠沒有恢復到秦朝的疆域范圍,統一並沒有完成。直到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滅南越國和東越國,才恢復了秦朝的疆域;而在北方的漢匈邊界也已回到了秦朝的北界;至此漢朝才完成統一。我原來將漢朝完成統一的時間定在公元前108年,根據是當年朝鮮降漢,漢朝置為四郡。但此四郡的范圍已超出秦朝疆域,不屬於恢復統一,而是新的擴張,所以應調整至前110年為宜。 公元8年王莽建新朝代漢,但統一局面仍然維持。至公元22年,赤眉、綠林起義已爆發,由綠林發展出來的"下江兵"、"新市兵"、"平林兵"以及劉演、劉秀等都已起兵,到次年就形成了割據分裂的局面,所以統一結束於公元22年。 這一階段的統一時間現調整為132年,比原來的計算方法增加了2年。以往按王朝起迄計算,西漢與新共230年,現在計算的統一時間占其58%。 東漢劉秀於建武元年(公元25年)稱帝,史稱東漢,但當時還有赤眉、更始帝、梁王永、隗囂、公孫述、竇融、彭寵、盧芳等割據勢力或地方政權並存,劉秀占據的地方范圍有限。建武十二年(36年),最後一個割據勢力公孫述被滅,但盧芳和匈奴仍佔有北部邊疆。從建武九年起,東漢放棄了從河套至今河北北部的疆域,將八個郡內撤或取消,北界退至今北京西北、太行山中段、五台山、山西偏關與河曲一線。直到建武二十六年(50年),因匈奴南單於投降,內遷的八郡才遷回,恢復了西漢的北部疆界。嚴格說來,此時東漢還沒有恢復對西域的控制,但就正式建立行政區域的范圍而言,仍可將公元50年作為東漢統一階段的起點。 靈帝光和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波及范圍很廣。盡管起義當年即被鎮壓,但余部此伏彼起,地方勢力紛紛割據自立,至中平六年(189年)靈帝死後即形成分裂,最終成為三國鼎立。另一方面,至2世紀後期,漢朝對西北地區的控制越來越弱,不少政區不得不撤銷或遷往內地,鮮卑逐漸南侵,待黃巾軍起,漢朝無暇顧及邊疆,邊界後退至今桑乾河、呂梁山、黃河和六盤山一線,此線以北已為"羌胡"所有。所以,184年是東漢統一階段的結束。 東漢的統一長度與原來的演算法相同,仍為134年,占整個東漢196年(25-220年)的69%。 西晉從太康元年(280年)滅吳,至永寧元年(301年)"八王之亂"演變為大混戰,西晉的統一隻維持了短短的21年。這是非常低的統一標准,因為西晉從來就沒有完全恢復過東漢的疆域,渭北高原以北至河套都是晉朝管不到的"羌胡"地區,內遷的匈奴人已控制了山西北部,日益強大的高句麗蠶食著西晉的帶方郡,最終完全佔有,結束了中原王朝在朝鮮半島設置正式行政區的歷史。西晉起於265年,終於316年,歷時52年,統一階段佔40%。 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標志著自西晉末開始的持續分裂階段的結束。隋末農民起義自大業七年(611年)即已爆發,但開始幾年規模還不大,占據的范圍也不穩定,至大業十二年(616年),農民起義與割據勢力已據有大片土地,次年初即紛紛建立政權,因此以616年為隋統一的結束。在隋朝(581-618年)的38年間,統一階段為27年,佔71%。
『貳』 中國的歷史到底有多少年
國際上說中國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所以是3700年。而如果算上五帝時候的話是五千多年。 因為夏600年,堯舜165年,三皇並不是傳國,所以大約有500年。 這樣算就是差不多五千年。
另三個文明古國分別是大約在前3500、前3000和公元前2500年開始,中國為什麼會在書上比他們晚是因為歷史學家發現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商朝的。如果按建造城市,中國應該不會很晚,可能使因為夏朝賀以前的文字記載沒有流傳下來,所以是公元前1700年。
(2)中國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
中國歷經多次政權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曾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
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約公元前2070年,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力發展和社會變革,思想上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
宋元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在江南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中期,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確立了共和政體。袁世凱死後,中國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
後經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終於在1949年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又經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8年後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經濟快速發展,2011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叄』 中國的歷史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歷史;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約有2241年。
相關延伸:
炎帝黃帝部落聯盟合並、形成了偉大的華夏族(漢族古稱),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國傳說中的第一個新石器時代歷史時期。標志著中國若干萬年的原始社會基本結束,數千年的階級社會從此開始,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夏朝:共傳14代、17王,延續近500年。
『肆』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各存在了多少年
夏朝:約公元前2029年-約公元前1559年,共計:471年
商朝:約公元前1559年-約公元前1046年,共計:438年
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計: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拓展資料: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中國朝代國號及其由來:
1、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
2、商:相傳商(今河南商丘南)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3、周:周部落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4、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5、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漢朝前期都長安,後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後漢」之分。
6、新:王莽所創的朝代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後期在天人感應的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
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並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漢為火德,為赤帝,王莽為土德,自稱是「托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
7、魏:漢獻帝曾封曹操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漢後便稱「魏」。以皇室姓曹,歷史上又稱「曹魏」。曹操謚號魏武帝。
8、蜀:劉備以四川為活動地區,蜀指四川,其政權幫稱「蜀」。歷史上也稱「蜀漢」。漢指東漢的繼續。
9、吳:孫權活動於長江下游一帶,歷史上曾建吳國,曹魏曾封孫權為「吳王」,故史稱「孫吳」;又以地位在東,也稱「東吳」。
10、晉:司馬昭逼魏帝封他為「晉公」,滅蜀後進爵為晉王。後來他的兒子司馬炎繼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帝退位,自立為皇帝,國號「晉」。
11、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後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
12、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後,李淵稱「唐王」,後廢楊侑建唐朝。
13、遼:遼原稱「契丹」,契丹是族名,改「遼」是因居於遼河上游之故。
14、宋: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史,歸德軍駐宋州(今河南商丘),趙匡胤為宋州節度使。故陳橋兵變後,發跡在宋州,國號曰「宋」。
15、西夏:拓拔思恭占據夏州(今陝西橫山縣),建國時以夏州得名,稱「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稱「西夏」。
16、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於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
17、元: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但也有人認為與蒙古人的風俗與圖騰有關,有的認為與佛教有關。
18、明:朱元璋是元末起義軍之一,是繼承郭子興而發展起來的,郭子興屬於白蓮教組織。白蓮教宣稱「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藉以鼓舞人民反對黑暗的元朝統治。所以又稱「光明教」。白蓮教的首領韓山童稱「明王」(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小明王」),都體現其教義宗旨。
朱元璋不僅曾經信仰白蓮教,而且承認自己是白蓮教起義軍的一支(他曾為小明王左副元帥)。朱元璋取得政權後,國號稱「明」。
19、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後金)。後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
在宋時女真人受制於契丹人,他代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是 「鐵」的意思,因此命名「金」,表示比鐵更堅強有力,可以壓倒「遼」。「金」改「清」的原因,史學家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是皇太極要避免引起尖銳的矛盾。
『伍』 中國從古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中國史前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早期文化多元發展、互相滲透、融聚一體,炎黃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公元前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社會經濟和文化取得巨大飛躍。東周推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
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兩宋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19世紀,滿清閉關鎖國政策阻礙對外交流,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911年建立了中華民國,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共和政體取而代之,但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中國也進入軍閥割據混亂時期。後經國民大革命,國共十年內戰,八年抗日,以及解放戰爭。
(5)中國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中華文明是人類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文明形成了如下一些主要特點。
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某一階段的能量耗盡了就會起變化,變化了血脈就暢通,再接著生長、發展,如此螺旋式上升,使中華文明生命力不絕、延續至今,正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中華文明的發展雖有階段性,但沒有間斷和轉移。我們今天還能讀懂數千年前的文獻資料,古代經書上的格言警句還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用語中。在歷史演化中,中華文明的中心有過多次遷移,但整個歷史都上演在歐亞大陸東部這塊廣袤的大地上。
史學領域,以顧頡剛為代表的「古史辨派」,用西方整理古代資料的方法,重新梳理了中國史書。「他們認為,歷史不斷有各個朝代的學者在不自覺與自覺之間添加了自己的想像和解釋,但後來者會誤以為這是真正的歷史。
上古的記錄本身就是很模糊,但後來者不斷追加,造成了今天所見的歷史。
『陸』 中國有多少年歷史
北京是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後,延豐召見了延都人。延都自古以延國都城命名。在戰國七傑中,據說燕國因靠近燕山而得名,其所有國家都被稱為「燕都」。
幽州,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北京一帶。
京城,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元朝時,這座新城是圍繞北海公園重建的,北海公園建於元朝金殿。從元朝始祖到元朝九年(1272),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北平,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廢元後,為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元朝改稱北平。
北京,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始祖朱棣永樂即位,將其封建的北平府改為順天府。這是北京正式名稱的開始。它有600多年的歷史。
京師,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京照被廢,改為北平。
(6)中國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北京山區面積102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2%,平原地區6200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8%。北京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京的平均海拔是43.5米。北京平原海拔20-60米,山區海拔1000-1500米。
北京西部屬於太行山,北部和東北部屬於燕山。最高的山峰是北京門頭溝區的東陵山,海拔2303米。最底層為通州區東南界。兩山在南口廣甌交匯,形成一個向東南延伸的半圓形山腰。人們稱之為「北京彎」,周圍的小平原就是北京平原。
『柒』 中國的歷史有多少年
中國歷史,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歷史,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朝代秦朝算起,約有2241年。
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華文明主要是由這兩種區域文明交流、升華的果實。
地理概況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面積的67%,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3%。山脈多呈東西和東北一西南走向,主要有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陰山、秦嶺、南嶺、大興安嶺、長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台灣山脈和橫斷山等山脈。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為世界第一高峰。
在此以北以東的內蒙古、新疆地區、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是中國地勢的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線以東至海岸線多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級階梯。
『捌』 中國歷史總共有多少年
國際上說中國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所以是3700年。而如果算上五帝時候的話呢,是五千多年沒錯。
因為夏600年,堯舜165年,三皇並不是傳國,所以大約有500年。
這樣算就是差不多五千年。
希臘和羅馬不是文明古國,因為希臘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時候,比4大文明古國晚,而且初期受埃及影響極大,後來才有自己的發展,所以不算。但基於他們對西方文化的貢獻,便把他們並稱做古典文明<classical civilisation>。
另三個文明古國分別是大約在前3500、前3000和公元前2500年開始,中國為什麼會在書上比他們晚是因為歷史學家發現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商朝的。如果按建造城市,中國應該不會很晚,可能使因為夏朝賀以前的文字記載沒有流傳下來,所以是公元前1700年。
『玖』 中國多少年歷史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歷史,簡稱中華上下550萬年![奸笑][奸笑]
朝代/壽命
原始人(440萬年)
部落(8萬年)
三皇(沒有記載)
五帝(1800年)
古唐朝(1400年)
虞朝(1800年)
夏朝(471年)
商朝(555年)
西周(275年)
東周(514年)
春秋(294年)
戰國(254年)
秦朝(14年)
西漢(198年)
新朝(王莽15年)
玄漢(2年7個月)
東漢(195年)
三國(60年)
西晉(51年)
東晉(103年)
五胡十六國(135年)
南朝(179年)
北朝(195年)
隋朝(290年)
唐朝(289年)
五代十國(77年)
北宋(167年)
南宋(152年)
遼國(312年)
大理(317年)
西夏(195年)
金(109年)
元朝(197年)
明朝(297年)
清朝(297年)
民國(3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未倒台)
『拾』 中國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從小接受的概念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但是根據我國可考證的歷史,包括夏朝在內,也才四千一百年。遠遠沒有五千年歷史,所有說這種說法是很不嚴謹的。那麼中國到底有多少年歷史呢?下面讓我們來一起分析。
下面讓我們反過來思考一下。司馬遷的記載中最模糊的一點就是,准確的記載只有周宣王時期以後的歷史,共和元年是公元前841年,距今2861年,這是大致是一個的正確的時間。周朝前面是有商、夏的,極有可能也是有三皇五帝的。根據“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這句口口相傳的民謠可得知:周朝存在時間比夏商更長的。可以大約估計一下,夏商大約可以合計一千餘年,三皇五帝合計五百餘年,加起來有4300多年。
至此,可以得出一個淺顯的結論,中華歷史肯定在四千年以上,但是還達不到五千年的高度。我們可以期待未來的考古發現,或許能夠有更大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