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房價信息 » 漂浮式繁殖網哪裡買多少錢

漂浮式繁殖網哪裡買多少錢

發布時間: 2022-06-05 23:59:17

① 電漁機捕捉的黃鱔養殖

電漁機捕捉的黃鱔養殖
網箱養殖具有投資較小、方便在魚塘開展黃鱔養殖、規模可大可小、操作管理比較簡便、水溫容易控制、養殖成活率高等優點。有湖泊、水庫、池塘等水量充足、水 位平穩條件的均可選擇此法。製作網箱所選用的材料一般為聚乙烯網布,網箱一般製作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底面積以不大於20平方米為宜。箱體深度為 1.2-1.5米(一般入水深度為50厘米,水面上的70-100厘米為防逃部分)。根據網箱大小裁剪網片,採用優質尼龍線,用鞋底機或縫紉機縫合。網箱 上緣四周翻卷同時縫入小指粗的尼龍繩和留出繩頭便於捆綁到木樁或支架上。塘水位不深可打樁安放固定式網箱,水位較深的塘安放浮式網箱。靜水池塘設立網箱總 面積不超過池塘總面積的30%,有流動水的池塘其網箱面積可達池塘總面積的50%。
小池密養具有預防疾病用葯准確、用葯量小,觀察、管理方便,徹底防逃,用水量小,便於繁育等優點。此法適合全國各地的黃鱔出產區。一般鱔池面積10-30平方米,修建規格為2.5米×4米、3米×5米或3米×10米,深度為50-70厘米。內角建成弧形,池沿上砌探頭磚,使池頂的磚塊與池壁呈"T"字狀。整個養殖池都建在地面上,先在池的四周平地鋪一排平磚,再在上面砌池壁,池壁可以砌立磚(牆厚6厘米),然後池頂再放一塊平磚,使整個池壁與牆腳和頂上的"探頭磚"呈"工"字形。池底用水泥河沙加石子拌勻打底,並使整個池底向出水口的一方略微傾斜,以利排水。截取一節長度比池壁厚度多5~10厘米,直徑為5厘米PVC塑料管,在其兩端均安上一個同規格的彎頭,將其安裝在養殖池的排水孔處,使其一個彎頭在池內,另一個彎頭在池外,彎頭口與池底相平或略低。若要將池水深度控制在30厘米,則只需在池外的彎頭上插上一節長度約為30厘米的水管。當池水深度超過30厘米時,池水就能從水管自動溢出。若要排乾池水時,只需將插入的水管拔掉。如果養殖池較大,我們可以多設一個排水管。
採用土池養殖黃鱔,改造1畝(667平方米)稻田,僅需投資2000元左右,加上配套修建幾口觀察池,總投資僅3000元左右,成本比網箱還低。土池養鱔採用泥埂代替了網箱的"跳板",加上土池內水的深度為50厘米左右,管理非常方便。我國的稻田眾多,利用稻田直接開展黃鱔養殖,平時的管理、觀察、捕撈都很成問題,也不能夠形成產量。將稻田改建成土池便於集約化管理,容易形成較高的產量。據有關數據統計,採用傳統的稻田養鱔,畝產黃鱔僅100-200公斤,將其改建成土池後,畝產可達2000公斤左右。對於沒有其他場地或初期的資金不多的養殖戶,這無疑是養殖的首選。修建土池選用能灌水達40厘米以上的稻田,四周將聚乙烯網布埋20-30厘米到泥土下,其餘網布要打樁固定以防逃。稻田中間也用網布隔成50-100平方米一個的土池,池中放竹框鋪水草即可。養殖戶採用何種方式養殖黃鱔,應根據自身的條件因地制宜進行選擇,各類鱔池的具體修建方法參照《黃鱔生態小池密養新技術》。
(1)放養時間水庫、河道、湖泊中的水比池塘水升溫慢,華南地區2月中旬,華北、華東地區3月中下旬,東北地區還要晚~些.水溫升到15℃時,才放鱔種。網箱養鱔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00~150條,鱔種規格為每條40克。規格小的鱔種。上以多放。鱔種放養前要消毒,用3%一4%食鹽水浸泡10~15分鍾。
(2)飼養鱔種入箱後3天內不餵食,等它適應了新環境後再喂,每天傍晚喂1次,攝食旺季的7~9月份,上午9時增加餵食1次。餌料可以用水庫、河道、湖泊里捕捉的小魚蝦,也可以自己養蚯蚓、螺、蠅蛆、黃粉蟲等。投喂量每天為黃鱔總重量的4%一8%,具體喂量根據黃鱔的吃食情況而定。
(3)巡查網箱養鱔每大都要巡查1~2次,提起四邊網衣檢查有沒有破裂的地方,有沒有網日被污物、藻類、各在堵塞。如發現網衣破裂,要及時修補或更換;網上堵塞。司以把四邊網衣提出水面,用高壓水槍沖洗,或者用鐵刷子刷一遍。
(4)保持水位恆定水庫、河道、湖泊等大的水體,每年受降水量的影響,水位變動很大,這對黃鱔的牛長有害。我們可以在固定式網箱四周的粗竹竿上安上滑輪,可使網箱上、下移動。養殖期間要隨著水位的變化不時地調整網箱位置,只要能使網箱上口高出水面10厘米就可以。活動式網箱能隨水位變化而自動調節。
(5)移植水生植物黃鱔善陰怕曬,為給黃鱔提供適宜的環境,網箱內要移植一些漂浮性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水浮蓮等,移植面積為網箱面積的1/2~1/3,還要定期將過多的植物措出來。
發熱病折疊
1.1 病因和病症 此病主要發生在運輸過程中,由於密度大,運輸時間長,體表粘膜被水中微生物分解,大量耗氧,放出熱量,造成水溫劇增(可高達50℃),使底層黃鱔纏繞成團致死,死亡率有時可達90%。
1.2 防治方法 在運輸前先經蓄養,勤換水,使黃鱔體表泥沙及腸內容物除凈,氣溫23~30℃情況下,每隔6~8小時徹底換水1次,或每隔24小時,在水平施放一定量的青黴素,用量為每25升水放30萬單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腸炎病折疊
2.1病因和病症 投喂腐爛變質食物、飢飽不均、免疫下降、養殖密度高和水質惡化均可引起此病。病鱔行動遲緩,全身發黑,尤以頭部明顯,腹部膨大出現紅斑,肛門紅腫變紫,輕壓腹部有黃水或膿血流出,病鱔食慾下降,腸內無食,局部或全部腸管充血發炎,短期內死亡。
2.2 防治措施:①用10g/m3生石灰或1g/m3漂白粉交叉消毒水體,每半月使用1次;②加強飼養管理。投喂飼料做到"四定",不投喂腐爛變質飼料,及時清除糞便殘餌,防止水質惡化;③飼料內加抗菌素,按飼料重量計算,交叉使用下列物品:0.2%--0.5%土黴素、0.1%--0.2%呋喃唑酮、0.1%氟哌酸,連喂3-5d;④對病鱔應內服與外用葯同時使用,也可用0.2-0.3g/m3禽用紅黴素全池潑灑;⑤每50kg鱔魚用大蒜100g、食鹽200g,分別搗爛溶解拌餌投喂,連喂3-5d。
3.1 病原和病症 赤皮病一年四季都要發生,5~9月份為流行季節。是目前發生較嚴重的疾病,大小鱔均患,多為捕撈或運輸造成外傷,細菌侵入皮膚而引起。病鱔體表發炎充血,尤以腹部和兩側最明顯,呈塊狀,食慾下降,活動減少,嚴重時毛細血管破裂,全身發紅,粘液脫落,肛門紅腫漸以紫。以病後短期內死亡。
3.2 防治方法 ①用1g/m3漂白粉全池潑灑,應保持水位10cm左右;②用2g/m3五倍子煎水全池潑灑,連續2-3d,或用生石灰和"魚康泰"灑池,效果較好;③飼料內拌葯物,如三黃片、磺胺葯、紅黴素,池內浸漚楓樹蓖麻葉。④用1千克魚康樂1號添加於100千克黃鱔飼料中摻拌投喂,每天1次,3~7天為1個療程。
爛尾病折疊
4.1 病原和病症 是魚尾部感染產氣單孢菌而引起的。在密集養殖池和運輸途中容易發生,病鱔尾部充血發炎,繼而肌肉壞死腐爛,以致尾部骨肉爛掉,尾脊椎骨外露。嚴重影響黃鱔的生長,爛尾病不易致死,但易並發其它細菌性疾病。病魚反應遲鈍,頭伸出水面,嚴重時尾部爛掉,尾椎骨外露,喪失活動能力而死亡。
4.2 防治方法 ①運輸過程中,防止機械損傷。②放養密度不宜過大。③改善水質與環境衛生條件,避免細菌繁殖。④病鱔單獨處理,用土黴素、磺胺葯拌飼料投喂,0.2g/m2 呋喃唑酮全池潑灑,或0.25單位/mL的金黴素,連續使用3-5d。⑤金黴素葯液浸洗魚體,濃度為每毫升0.25單位。
水霉病折疊
5.1 病原和病症 在放養初期,由於操作不慎,體表受傷而感染,肉眼可見到傷處長霉絲。
5.2 防治方法 一方面立即加註新水,一方面用食鹽和小蘇打(前者每百升水加2.5千克,後者每立方米水體用量20克),全池潑灑,同時每立方水體用0.2~0.3毫升的殺菌紅全池潑灑直到病癒。
列印病折疊
6.1 病原和病症 該病是成鱔階段的主要疾病,多發生在在土養殖,好發於高溫季節。初期鱔體皮膚出現圓形或橢圓形黃豆大小的紅斑,隨著病情的發展,肌肉腐爛,直至露出骨胳和內臟。6.2 防治方法 ①全池潑灑10g/m3生石灰或1g/m3漂白粉,每半月交叉使用1次;②病爛處塗高錳酸鉀粉或用毛筆沾1%高錳酸鉀溶液;③用0.2g/m3呋喃酮或0.3g/m3"魚安"或紅黴素25萬單位/m3(片劑需研碎)全池潑灑,連灑3-5d,同時內服磺胺或土黴素;④將蟾蜍剝皮放入鱔池,或潑灑蟾酥。
白皮病折疊
7.1 病原和病症 本病也是一種皮膚病,病原是白皮極毛桿菌。白毛病與爛尾病一樣,發生在黃鱔尾部,只不過該病多發生於幼鱔期間。表現為尾部發白,病灶處無黏液,病鱔行動較慢,人們只要用手抓它便一抓即著。流行季節為5~8月之間,死亡率可達60%以上。
7.2 防治方法 (1)每50千克黃鱔口服土黴素5克,連續3天為1個療程,連續3個療程。 (2)中葯合劑潑灑 艾葉1000克、地虞子100克、蒼術150克、並頭草250克、百合50克、大黃30克,另加苯甲酸20克混合後以70℃溫水浸泡48小時,均勻地擠葯汁於30平方米的黃鱔池中,並注意觀察,如黃鱔無反應,2~3天後換水、換葯,一般2次可可愈(該方可擠汁3~5次)。
梅花斑折疊
8.1 病因和病症 此病病因不明。在長江流域一帶常發生在7月中旬,病狀為黃鱔背部出現黃豆大小的黃色圓斑。8.2 防治方法 在飼養池裡放養幾只蟾蜍(俗稱癩哈蟆)。已發病者,可用1~2隻蟾蜍(池面積大,可多用幾只),將頭皮剝開,用繩系好,在池內反復拖幾次,1~2天後即可痊癒。
萎癟病折疊
9.1 病症和病因 又稱消瘦病 病因放養密度太大,規則參差不齊,爭食太強,餌料不足,營養不夠所致。患病鱔魚獨游,體色發黑,消瘦、頭大、身細。
9.2 防治方法 同一鱔魚池規格整齊,防止爭食。‚放養密度適宜,密度過大,應及時分池。ƒ飼料要求營養全面、豐富,投均勻,滿足鱔魚攝食生長。
出血病折疊
10.1 病原和病症 江蘇寶應縣科委凌天慧以及南京農業大學徐福南等,於1990年發現了國內外均未報道過的黃鱔敗血型疾病,暫稱黃鱔出血病。通過解剖和顯微鏡觀察,證實該病是由"氣單孢菌"引起的出血病,對黃鱔人工接種"氣單孢菌"毒株,發病症狀與原發症狀完全相同,接種後91小時,黃鱔全部死亡。剖檢可看到病魚皮膚及內部各器官出血,肝的損壞較嚴重,血管壁變薄,甚至破裂。從病理學來分析,這是由於"氣單孢菌"產生的毒素而引起的。
10.2 防治方法 每100千克飼料添加漢寶出血停250克,每日2次,連用3~7天。‚病鱔用0.25g/m3的金黴素或呋喃唑0.8g/m3全池潑灑,或將大黃片1%-3%拌入飼料投喂,效果較好。

② 孔雀魚怎麼繁殖,麻煩高手後指點一下 謝謝

在水族箱中一1比3的比例放母魚和公魚,之後公魚會注射精子給母魚,這是母魚就懷孕了,等她的肚子很大的時候,肚子後面還有黑斑那就是要生產了,這時應單獨把母魚撈出來,換新水可以刺激母魚生產。
當母魚生出小魚後,應把小魚及時撈出,然後把母魚的原水換掉,之後把生產的母魚隔離一個星期後即可放入原來的大缸。
祝您繁殖孔雀魚成功!

③ 水螞蝗養殖方便嘛

好養殖。
螞蝗人工高產養殖技術:
一、選址建池
選擇面南背北,避風向陽,排灌方便,陽光充足的地方。小規模養殖可建水泥池,剛建好時不能立即投種,應注滿水並加入食醋、尿素經一個月左右時間的浸泡,直至池壁長滿青苔,這樣池體中含鹼物質才能清除。
二、種池准備
池塘周圍接近水源處用富含腐殖質的疏鬆沙質土壤(必須非污染,非鹼性),建成寬約60厘米的平台。池底鋪放一些石塊和樹枝供棲息,至少1/2以上的區域面積種上水草等植物。同時應設置深(40厘米以上)、淺(20厘米)水域,或每隔5米自池底將屋瓦正反相疊鋪至平台處,供螞蝗棲息及躲避高溫、強光(新建池用)。為了增加水的肥度,供螺、蚌類、水草生長以及微生物的生成,每畝撒入發酵曬乾的雞、牛、羊、豬糞13立方米,放入池底並用泥土覆蓋20厘米,放入清潔無污染的水。舊魚池應清塘後或用茶餅、巴豆等葯物殺滅水中的有害昆蟲。提前3天用食醋10克/立方米或濃度0.4克/立方米優氯凈或強氯精(魚安)消毒,絕不可用生石灰。做好前期工作,再加上充足的陽光、空氣和水,就能獲得食物鏈的良性循環。這樣成本低、效果好,食物鏈匹配的越合理,水質也越清新,溶氧也越充足,浮游及底棲動物的生長就越快,隨之螞蝗放養密度就能提高,為高產穩產奠定了基礎。
三、苗種放養
應到正規科研單位或信譽較高的養蛭場購買,或自繁。其小規模放養密度為:日本醫蛭1千條/平方米;茶色蛭、寬體金線蛭1-3千克/平方米。種蛭要求個體肥大,以每條12-20克的青年蛭為最好,活潑好動、體表光滑、顏色鮮艷無傷痕。個體在35克以上的老蛭應淘汰。若親自到購種場,建議您在距育種池1米處吹一口氣,如能作出迅速反應為佳。如是大規模養殖,其放養密度為30-50千克/畝,約2400-4000條,只要食物鏈搭配合理,100千克/畝也是可以放養的。種蛭宜春、秋投放。
四、日常管理
1、投喂餌料。放種時即投放螺螄、河蚌80千克/畝,因前期工作做得較好,這時基本上無需更多的工作。當幼蛭出繭而食料不夠時,可投放畜、禽、魚用飼料,或每天潑熟豆漿3-4次,5千克/100平方米,或喂些蚯蚓、昆蟲、滅菌蠅蛆等,也可根據需要合理投食。只有日本醫蛭才吸血(每周投放動物鮮血凝塊放入池中,4小時後應及時清除殘渣,以免污染水質)。螞蝗耐飢性很強,一次飽食可15天不進食,能依靠體內儲存的能量來維持新陳代謝,不會餓死。
2、調節水質。水源是螞蝗生存的主要條件,直接影響其生長、發育和繁殖。7-8月水溫較高,可考慮架設防曬網遮陰。要注意適當換水,當水透明度小於25-35厘米時需換水,同時清理已死亡漂浮在水面的螺、蚌屍體。注意,很可能螺殼內有幼蛭,用鑷子將其取出,以減輕對水的污染。
3、產卵孵化。螞蝗在南方2月出土,長江流域3月,北方4月份,如溫度過低常躲在枯草或平台附近的腐殖土內,10℃時伸展身體靜伏於池塘內,游動時頭端迎著水流。15℃左右時交配,頭端方向相反,雄孔對著對方的雌孔,受精率約70%,因此並非每條都產卵,交配後約1個月開始產繭。交配和產卵期內池塘附近要保持安靜,否則易造成螞蝗產空繭,孵化期內避免在平台上走動,以免踩破卵繭。在此期間的水位低於平台10厘米左右,直至幼蛭全部出完,即使暴雨淹過平台,應於3天內復位,否則將會造成卵繭內的幼蛭窒息死亡。受精蛭產2-4個卵繭,呈橢圓形,大小約為28毫米x20毫米,繭重1.5克,繭內幼蛭30條左右,約經20天左右即孵出幼蛭,3天後可自行採食螺、蚌類的體液。水溫達30℃螞蝗停止生長。
4、自然越冬。螞蝗耐寒力較強,一般不易被凍死,氣溫低於10℃便鑽入潮濕疏鬆的泥土中越冬,也有的在池底淤泥中越冬。一旦進入越冬狀態,禁止進入越冬區域攪動,防止破壞螞蝗越冬環境。為防止溫度偏低,冰凍達越冬層,可在平台上覆蓋厚約5厘米的水生植物或碾碎的麥稈保暖。水面結冰,應經常破冰,以保持水中有足夠的溶解氧。此外有條件的可利用大棚、地熱水、太陽能熱水器保溫越冬。這里值得提醒的是螞蝗必須經過1-3個月的冬眠才能產卵。
5、天敵與疾病的防治。天敵為魚、蝦、蟹、田鼠、蛙類、黃鼠狼、蛇等,可用微電網防治及工具捕捉。

④ 養殖青蛙

青蛙養殖 收藏本頁
一、形態特徵
黑斑蛙體分頭、軀乾和四肢三部分,成體無尾,體長約8厘米、頭扁而寬,略呈三角形,眼圓而突出,兩眼後方各有一明顯的圓形鼓膜,鼻孔小,口寬闊,吻部尖,舌扁平分叉,並能翻出。皮膚較光滑,有一對背側褶及短膚褶,軀體短而闊,背部黃綠、深綠或帶灰棕色斑,腹面白色。前肢較粗短,有四趾,無躞,後肢肌肉發達,有五趾,趾間有躞。雄蛙口角兩旁有一對外聲囊,前肢第一脂內側有婚墊,生殖季節更為明顯。
黑斑蛙與虎紋蛙的區別是虎紋蛙體型較大,體長10厘米以上,背部黃綠棕色斑紋,後腿有橫斑,趾間全躞。金線蛙體長約5厘米,背面綠色或橄欖綠色,有兩條棕黃色的背側褶。大腿後面具有一條黃色和一條明顯白色縱紋。

二、生活習性
青蛙棲息池塘、水溝小河的岸邊草叢及稻田中,捕食昆蟲,主要是農業害蟲,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白天一般隱匿在草叢或水稻田內,晚黑和清晨出來活動。蛙在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鑽入水邊或泥土中進行冬眠,翌年春季(長江流域3月上旬)出墊活動,一般4~7月份進行每殖。雌蛙一次可產卵34個粒,蛙的受精卵 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長到了一定程度開始變態。

三、養殖池的建造
青蛙養殖池分為產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選擇既潮濕又溫暖避陽的地方,以長形水泥池或土池為宜。野外大池4×6米為一單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為宜,池深一般1米,設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須設有遮蔭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飼養40隻成蛙。青蛙養殖池採用土池、磚池、稻田均可,關鍵在於防逃。有條件者可砌磚圍牆,亦可網圍,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陽的一邊堆成土堆供青蛙陸上棲息地,而且約佔全污的1/3。土堆上種植青草或農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陸地面積,供變態後的幼蛙登陸。蝌蚪池以水泥池為好,池壁坡度宜緩,以供蝌蚪棲息。

四、飼養管理
(一)蝌蚪的飼養管理
食用青蛙人工飼養必須從人工采卵後養育孵化,出膜後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網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養600~800尾。蝌蚪孵出後第4天開始人工投餌,蝌蚪需經一周飼養後移入飼養池。大約20~30天後逐步以紅蟲、水蚤、蠅蛆為主食,也可以豆漿、豆渣、豆餅粉、小球藻為主食,加喂一定的魚粉可促其生長。一般每萬尾用15個熟雞蛋揉碎帶水潑喂1~2次。第5天後,改用豆漿、麥麩、豆腐渣配合飼料或米糠及魚粉等飼料,每天投入1~2次,飼料投放在餌料台上,粉末狀餌料先用水調成粘稠狀再潑喂。
蝌蚪的管理:當發現池水中有氣泡或水質有腐臭味時要立即換新水,一般每3天換一次,天氣乾旱多日,連續高溫時,每2天換一次水。
變態期管理:蛙卵孵化後70天左右變成為幼蛙。蝌蚪從出現前肢到完全變態的這一階段時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給,靠肺呼吸空氣,並開始躍出水面登陸棲息,當有90%以上蝌蚪變為幼蛙時,即可移入幼蛙池飼養。
(二)幼蛙的飼養管理
強化馴養:用高密度集中圈養可按每平方米100~150隻的密度,圈養在內壁光滑,高度1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餌料台,池內不設陸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採食和棲息。
誘餌馴食:先用鮮活誘餌料喂1~2天,第3天開始在誘餌中添加20%的人工飼料,以後逐日加大比例,10天後增加到80%「活餌」料,主要有蚯蚓、蠅蛆、小魚蝦、昆蟲、蠍牛和泥鰍等;「死餌」是指蠶蛹干、動物內臟及配合飼料等。以動帶靜,「死餌」活化,最後過度到完全攝食人工餌料。同時要求投料定時、定量、定位。投料時間,春、秋季在中午前後,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時左右幼蛙吃完。體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6~8%;體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8~10%。餌料要求新鮮、干凈和富有營養。
篩選分級與分養:幼蛙馴養20~30天時,應放乾池水,並將大規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隻密度轉入成蛙池飼養;小規格幼蛙仍留原池馴養。採用飼餌、室內立體、多層箱籠密集養殖,是養殖青蛙的一種新方法。將青蛙養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進行小型養殖產量極高,每平方米可養殖數百隻,一般從孵化到成蛙,只需5個月時間。
(三)成蛙的飼養管理
幼蛙轉入成蛙池後,青蛙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產量的重要時期,除供應充足的餌料,蝌蚪變態成蛙時即需增加動物性飼料的飼喂,主要是人工培養的蠅蛆、蚯蚓、紅蟲、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餌。在活餌不足的情況下,可搭配混合飼料,如用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麩)30%、大豆粉5%、魚粉5%配合均勻效果較好。蝌蚪活躍在水中,5天以後可供給精飼料,為豆漿、蛋黃、水蚤、空心菜、蕃茄及水中浮游生物。此外,在土堆上養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灑上一些濃度為3~5%的石灰水,蚯蚓即會傾巢而出,充當蛙餌。還要適量喂些配合飼料,並要及時分養,調整飼養密度。成蛙飼養1個月後,蛙體重量達100克時,飼養密度每平方米30隻,2個月後改為每平方米10~15隻。再經短期飼養,即可成為商品蛙上市。

六、繁殖技術
青蛙的飼養技術關鍵是人工繁殖,因為野生田蛙常有一種雙槽蚴的寄生蟲寄生在蛙的肌肉中,採用人工產卵隔離成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該病。按每3平方米約 1組種蛙密度進行投種(在5月份以前投入較好)。種蛙要求個體肥大,開產1~2年的親蛙為佳。雌雄混合放養比例為3:1,放養密度相對比肉蛙少。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約需時三年。
種蛙管理:加強蛋白飼料的飼喂,以蚯蚓為主,誘蛾蟲為輔。保持池水的正常平衡值,要求肥而活。當水溫穩定在22℃左右時即作好產卵孵化的准備(此時雄蛙鳴叫不停)。50克以上的雌蛙一次可產卵很多。一般雌雄抱對於水草上產卵。蛙卵呈淺黃色,圓形,成片附於膠質卵膜浮在水草上,極易識別。
(一)產卵:人造產卵場需要靜水區,一般採用籠式產卵法,即將蛙強制在籮筐或籠子里產卵。雌雄蛙以1∶1的比例,20平方米的產卵也可放5個產卵筐或籠,池水深度應保持在10~15厘米,水溫應保持在10℃~11℃,為了使孵化率提高,可將卵片用圍網護起來,以免親蛙干擾後下沉。
(二)孵化:蛙受精卵在孵化期間的溫度應保持在20℃~28℃,主要是自然孵化;也可採用塑料薄膜覆蓋孵化法和無水孵化法。一般經過 3~5天即可全部孵化蝌蚪。初生蝌蚪依賴於卵膜才安全生存,不要隨便攪動池水,待所有青蛙產卵後,即將青蛙抓出池,以免干擾孵化及蝌蚪生存環境。卵孵化5 天後可供給精飼料,如豆漿、蛋黃、水蚤及水中浮游生物,每天喂給2次,但投餌數量不宜太多,以免水質惡化,引起蝌蚪死亡。蝌蚪經1周飼養後即可移入飼養池飼養。

⑤ 青蛙的受精率是多少成活率是多少一年可繁殖幾次

您好!歡迎您的咨詢,現回答您的問題:

青蛙的養殖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生活習性
青蛙棲息池塘、水溝小河的岸邊草叢及稻田中,捕食昆蟲,主要是農業害蟲,成體營水陸兩棲生活,白天一般隱匿在草叢或水稻田內,晚黑和清晨出來活動。蛙在氣溫下降到10℃以下時鑽入水邊或泥土中進行冬眠,翌年春季(長江流域3月上旬)出墊活動,一般4~7 月份進行每殖。雌蛙一次可產卵34個粒,蛙的受精卵12天可孵出蝌蚪。蝌蚪生長到了一定程度開始變態。

二、養殖池的建造
青蛙養殖池分為產卵池,蝌蚪池和成蛙池。一般宜選擇既潮濕又溫暖避陽的地方,以長形水泥池或土池為宜。野外大池4×6米為一單池,池壁最好抹上水泥,池底仍留泥土;庭院小池一般1×1.5米至2米為宜,池深一般1米,設有灌水孔和排水道,水深20~50厘米。池面必須設有遮蔭板。一般每平方米可飼養40隻成蛙。青蛙養殖池採用土池、磚池、稻田均可,關鍵在於防逃。有條件者可砌磚圍牆,亦可網圍,一般1~1.2米高。池中水深30~60厘米,水中央或向陽的一邊堆成土堆供青蛙陸上棲息地,而且約佔全污的1/3。土堆上種植青草或農作物。池水中投入少量漂浮性水草。用作培育蝌蚪的池塘,只留少量陸地面積,供變態後的幼蛙登陸。蝌蚪池以水泥池為好,池壁坡度宜緩,以供蝌蚪棲息。

三、飼養管理
(一)蝌蚪的飼養管理
食用青蛙人工飼養必須從人工采卵後養育孵化,出膜後的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網箱中培育,每平方米水面放養600~800尾。蝌蚪孵出後第4天開始人工投餌,蝌蚪需經一周飼養後移入飼養池。大約20~30天後逐步以紅蟲、水蚤、蠅蛆為主食,也可以豆漿、豆渣、豆餅粉、小球藻為主食,加喂一定的魚粉可促其生長。一般每萬尾用15個熟雞蛋揉碎帶水潑喂1~2次。第5天後,改用豆漿、麥麩、豆腐渣配合飼料或米糠及魚粉等飼料,每天投入1~2次,飼料投放在餌料台上,粉末狀餌料先用水調成粘稠狀再潑喂。
蝌蚪的管理:當發現池水中有氣泡或水質有腐臭味時要立即換新水,一般每3天換一次,天氣乾旱多日,連續高溫時,每2天換一次水。
變態期管理:蛙卵孵化後70天左右變成為幼蛙。蝌蚪從出現前肢到完全變態的這一階段時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給,靠肺呼吸空氣,並開始躍出水面登陸棲息,當有90%以上蝌蚪變為幼蛙時,即可移入幼蛙池飼養。
(二)幼蛙的飼養管理
強化馴養:用高密度集中圈養可按每平方米100~150隻的密度,圈養在內壁光滑,高度1 米以上的水泥池中,池水深20厘米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餌料台,池內不設陸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採食和棲息。
誘餌馴食:先用鮮活誘餌料喂1~2天,第3 天開始在誘餌中添加20%的人工飼料,以後逐日加大比例,10天後增加到80%「活餌」料,主要有蚯蚓、蠅蛆、小魚蝦、昆蟲、蠍牛和泥鰍等;「死餌」是指蠶蛹干、動物內臟及配合飼料等。以動帶靜,「死餌」活化,最後過度到完全攝食人工餌料。同時要求投料定時、定量、定位。投料時間,春、秋季在中午前後,夏季在傍晚或早上,每天投料1~2次,每次投料要在1小時左右幼蛙吃完。體重50克以下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6~8%;體重100克以上的幼蛙,投餌量應占體重的8~10%。餌料要求新鮮、干凈和富有營養。
篩選分級與分養:幼蛙馴養20~30天時,應放乾池水,並將大規格的幼蛙按每平方米60~80隻密度轉入成蛙池飼養;小規格幼蛙仍留原池馴養。採用飼餌、室內立體、多層箱籠密集養殖,是養殖青蛙的一種新方法。將青蛙養殖在塑料箱和木箱中,進行小型養殖產量極高,每平方米可養殖數百隻,一般從孵化到成蛙,只需5個月時間。
(三)成蛙的飼養管理
幼蛙轉入成蛙池後,青蛙攝食量大,生長速度加快,是形成商品產量的重要時期,除供應充足的餌料,蝌蚪變態成蛙時即需增加動物性飼料的飼喂,主要是人工培養的蠅蛆、蚯蚓、紅蟲、球藻水蚤等高蛋白、高繁殖率的活餌。在活餌不足的情況下,可搭配混合飼料,如用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麩)30%、大豆粉5%、魚粉5% 配合均勻效果較好。蝌蚪活躍在水中,5天以後可供給精飼料,為豆漿、蛋黃、水蚤、空心菜、蕃茄及水中浮游生物。此外,在土堆上養蚯蚓,只要每天傍晚分片在土堆上灑上一些濃度為3~5%的石灰水,蚯蚓即會傾巢而出,充當蛙餌。還要適量喂些配合飼料,並要及時分養,調整飼養密度。成蛙飼養1個月後,蛙體重量達100克時,飼養密度每平方米30隻,2個月後改為每平方米10~15隻。再經短期飼養,即可成為商品蛙上市。

四、繁殖技術
青蛙的飼養技術關鍵是人工繁殖,因為野生田蛙常有一種雙槽蚴的寄生蟲寄生在蛙的肌肉中,採用人工產卵隔離成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該病。按每3平方米約1組種蛙密度進行投種(在5月份以前投入較好)。種蛙要求個體肥大,開產1~2年的親蛙為佳。雌雄混合放養比例為3:1,放養密度相對比肉蛙少。由幼蛙到性成熟大約需時三年。
種蛙管理:加強蛋白飼料的飼喂,以蚯蚓為主,誘蛾蟲為輔。保持池水的正常平衡值,要求肥而活。當水溫穩定在22℃左右時即作好產卵孵化的准備( 此時雄蛙鳴叫不停)。50克以上的雌蛙一次可產卵很多。一般雌雄抱對於水草上產卵。蛙卵呈淺黃色,圓形,成片附於膠質卵膜浮在水草上,極易識別。
(一)產卵:人造產卵場需要靜水區,一般採用籠式產卵法,即將蛙強制在籮筐或籠子里產卵。雌雄蛙以1∶1的比例,20平方米的產卵也可放5個產卵筐或籠,池水深度應保持在10~15厘米,水溫應保持在10℃~11℃,為了使孵化率提高,可將卵片用圍網護起來,以免親蛙干擾後下沉。
(二) 孵化:蛙受精卵在孵化期間的溫度應保持在20℃~28℃,主要是自然孵化;也可採用塑料薄膜覆蓋孵化法和無水孵化法。一般經過3~5天即可全部孵化蝌蚪。初生蝌蚪依賴於卵膜才安全生存,不要隨便攪動池水,待所有青蛙產卵後,即將青蛙抓出池,以免干擾孵化及蝌蚪生存環境。卵孵化5天後可供給精飼料,如豆漿、蛋黃、水蚤及水中浮游生物,每天喂給2次,但投餌數量不宜太多,以免水質惡化,引起蝌蚪死亡。蝌蚪經1周飼養後即可移入飼養池飼養。
青蛙的種類

青蛙是兩棲物,約有190種。其中分布廣、數量較多的是黑斑蛙,其次是澤蛙、金錢蛙、虎蚊蛙。

黑斑蛙:體長約70-80毫米,雄性略小,頭長略大於頭寬。吻鈍圓而略尖,吻棱不顯。眼間距很窄。前肢短,批端鈍尖,後肢較短而肥碩,脛關節前達眼部,趾間幾乎為全蹼。皮膚光滑,背面有一對背側褶,兩背側褶間有4-6行不規則的短膚褶。背面為黃綠或深綠或帶灰棕色,上面有不規則的數量不等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橫斑,腹麵皮膚光滑呈魚白色。雄性有一對頸側外聲囊,第一指基部粗肥,上有細小的白疣,有雄性腺。

金線蛙:體長50毫米(雄體略小),頭略扁,吻鈍圓,吻棱不顯,鼓膜大而明顯。指端尖圓,後肢粗短,趾端尖圓,趾間全蹼。背面及體側的皮膚有分散的疣,背側有一對背側褶。腹面光滑,肛部及股後端有疣。生活時背面綠色或橄欖綠色,後肢背面棕色橫紋不顯,腹面黃白色。雄性有一對咽側聲囊,第一指有婚墊,有雄性腺。

澤蛙:體長40-50毫米左右(雄蛙略小),吻尖圓,吻棱圓,眼間距窄。指端鈍尖,後肢較短,趾端鈍尖。趾間的蹼約達趾長的2/3。背部皮膚有許多不規則、分散排列的長短不一的縱膚褶,褶間散有小疣粒,無背側褶,頭前端及腹面的皮膚光滑。生活時顏色變異頗大,背麵灰橄欖色或空灰色,雄性咽部深色,其餘為白色。雄性第一指上淺色婚墊發達,有單咽下外聲囊,咽部黑色,有雄性腺。

虎紋蛙:體大而粗壯,雌性超過120毫米,吻端尖圓而長,吻棱鈍,鼓膜大,前肢短,指短,指端尖圓,趾末端頭圓,趾間全蹼,皮膚極粗糙,無背側褶,背部有長短有一、分布不十分規則的膚棱,縱行排列,頭側口緣及腹面的皮膚光滑。生活時背面黃綠略帶棕色,頭側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 的紋斑,腹面白色。雄性略小,有一對咽下側外聲囊,前肢粗壯,第一指上灰色婚墊發達,有雄性腺。

二、青蛙的生理特點及生活特性

青蛙的幼體叫蝌蚪,體形似魚,具有外鰓,適於水中生活,以唇部的角質齒刮吃藻類,以後逐漸長出四肢,尾慢慢萎縮,鰓消失,用肺代替呼吸,具有成體形態,到陸地生活。但肺不夠發達,還依賴皮膚呼吸初助。蛙類的皮膚裸露無鱗,富於腺體,粘液腺的分泌經常使皮膚保持濕潤狀態,利於呼吸。青蛙喜歡棲息在水田、池塘、溝、河岸邊的草絲中,以捕捉活動的昆蟲為主食。無論是能飛的螟蟲,善跳的蝗蟲,躲在卷葉里的稻苞蟲,還是鑽進棉桃里的棉鈴蛾,隱藏在地下洞穴中的螻蛄、地老虎,只要出來活動接近了青蛙,它就跳躍起來,張開大口,伸出長舌,粘住蟲體,捲入口腔。

青蛙的新陳代謝水平較低,本身不能產生足夠的熱量,又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不能維持恆定的體溫,因而受環境溫度變化影響很大。每年11月中旬,它選擇疏鬆的河堤或菜園土、石縫、樹根處進行冬眠。來年三四月氣溫回升到10°C以上則開始蘇醒,出來活動。在炎熱的夏天,有時也有夏眠的情況。蛙類本身的「防禦」能力較弱,幾乎只有消極的陷避或藉助於保護色、警戒色或腺液的分泌來保護自己。如春季為黑色的雌蛙到5-6月變黑灰色,7月為淺灰色,8月以後膚色開始加深,陰天光線較暗時膚色又加深。青蛙生活的環境要求濕潤、涼爽安靜而清潔。如果乾燥,就會使其體內水分大量散失,造成脫水而死亡。

青蛙的繁殖技術

1、種蛙的選擇 選擇經過第二次產卵的種蛙受精率較高,第三、四年的雌蛙產卵數量雖然多,但受精率較差,第一年蛙產卵孵化率也較低,不適作種蛙。為了便於管理,最好在同一批種蛙中選擇體形強大、發育正常、行動活躍者為種蛙。經過選擇後的種蛙按1隻雄蛙2-3隻雌蛙的比例放入產卵池待產,一般20平方米的產卵池可放種蛙1400-2000隻。產卵池中要放置水草或種水蓮花,其數量約占水面的三分之一。池上須種絲瓜或葡萄之類搭架遮蔭。池的周圍盡量避免強烈的聲音和其它噪音。若在稻田的中央建立產卵池,產卵池內設產卵筐,產卵筐上口直徑30厘米,下口直徑70厘米,高40厘米。每個產卵筐放20-30組的種蛙。經常觀察,如發現有卵塊就撈出放到孵化池裡,然後放走已產卵的雌蛙,使雄蛙繼續抱對。

2、青蛙的交配交卵 青蛙每年3-7月份都產卵,北方產卵遲些,南方各省3月份就開始產卵,4月份是產卵盛期。但種蛙的抱對、交配、產卵的早晚與氣溫、飼養池的水溫及水的深度有很大關系。當水溫15°C以上時雌雄蛙開始拒對。18-28°C是最適的產卵溫度。在產卵季節將到時雄蛙不斷地鳴叫吸引著雌蛙。雄蛙一般提早一星期左右發情。雌蛙未發情時拒絕抱對,已發情則常徘徊於淺水中或岸上依戀在雄蛙的周圍,肚皮比平時膨脹,性沖動,食量忽減。青蛙沒有交尾器,不能進行體內受精,而是通過雄性擁抱著雌蛙完成受精過程的,雄蛙的第一指內側有膨大的肉墊,稱婚墊。婚墊上富有腺體和角質刺,其分泌物和角質刺將加固擁抱的作用。當雌蛙成熟發情時,雄蛙即跳上雌蛙背上,將前肢摟抱在雌蛙下面,用小腿擠壓雌蛙腹部,同時擺動兩後足,磨擦雌蛙的泄殖孔,雌蛙將卵排出體外,雄蛙即射精於卵上。產卵後,雄蛙自行離去。雌蛙處於半休克狀態,1-2分鍾後,才慢慢地離開,到陰涼的地方安卧休息。青蛙抱對產卵的時間一般1-2天,有時也長達3天。產卵一般在夜進行,黎明前為最高峰,一隻50克以上的雌蛙,每次產卵在一萬粒左右。

青蛙產卵時要求安靜的環境,輕微的振動可使產卵暫時停止,強烈的振動或長時間的干擾,會使它遷移產卵地點。產卵的進行取決於雄蛙的腿與足的活動,雄蛙腿足停止活動,雌蛙即停止產卵。如遇強烈的冷風侵襲,水溫突然下降到15°C以下,產卵也就停止。此時可設法增溫,使它正常產卵。在產卵期間,如果池內的雄蛙多於雌蛙,有同性相抱或兩只雄蛙抱一隻雌蛙的現象,第三者將一雄一雌同抱住,或反方向抱於雌蛙的胯部,使雌蛙不能正常產卵甚至死亡。所以產卵池的種蛙必須按一雄二雌(或三雌)的比例放養。

3、人工催產技術 性成熟的種蛙並非每隻都能產卵。如環境不適合,發育不良,體質較差,氣候惡劣等影響其產卵。為了使青蛙產卵及孵化整齊一致,必須進行人工催產。通常用腦下垂體注射法:將一隻青蛙的頭上頂殼打開,將大腦除去,在在腦之下有約半個粒粒大小的白色物體,即是腦下垂體。將腦下垂體放入沉澱管中,用玻棒加以研磨,加入生理鹽水溶解後,用經過消毒的注射筒,給雌蛙進行腿部肌肉注射,注射兩次即可使雌蛙產卵。

4、人工采卵及孵化 青蛙產下的卵又小又軟,泥黃色、圓形,卵外有膠質膜保護,並互相吸附成片浮於水面,或附著在水草上。如果卵沉入池底,必須設法使之附在水草上。采卵時間在每天早上10點鍾左右,撈卵網和盛卵網將蛙卵連同附著的水草撈起,放於桶中,再輕輕地放入孵化池內。放卵時要盡量保持原來的方向,即正面朝上,反面向池底。如果方向搞錯,對孵化率有很大的影響。同一批卵要放在同一孵化池,這樣孵出來的蝌蚪大小一致,方便管理。如果在一池中放不同期的卵塊,孵出來的大小蝌蚪生長速度不一,弱小的就會逐漸衰弱而死亡。在孵化期,水溫必須保持在20-25°C之間。在換水、換盤時,如水溫突然升降5°C以上或水溫低於4°C,高於28°C或強的驚動均可導致蛙死亡。因此,觀察蛙卵孵化時動作要輕,不能隨意攪動池水,以免蝌蚪幼體漂離卵膜,影響成活率。經過兩天孵化,蛙卵略能搖動,3-4天即成蝌蚪形態,5天左右孵化小蝌蚪。

、青蛙的飼養管理

1、蝌蚪的飼養管理 剛孵化出的小蝌蚪,喜歡群集在一起,並附著在卵膜上或水草上。這時水溫應保持在23-25°C。5-7天內小蝌蚪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很弱,死亡率最高。水中缺氧、水質過肥、水溫突然變化均可引起蝌蚪的大量死亡甚至全部死亡。如果這時將膜撈起,蝌蚪也容易死亡和發育不良,生長緩慢,體質弱等。最好是蝌蚪留在原孵化池加深水飼養7-10天後再轉到蝌蚪池飼養,這樣能提高成海率。轉池時蝌蚪尚小,游泳能力差,須靠吸盤附著休息,池內要多放些樹枝和水草等。蝌蚪生後肢以後,喜在水底的泥沙或草根樹葉下棲息。風雨前夕的低壓悶熱天氣,蝌蚪表現得十分不安寧,不停的上下垂直游動到水面換氣或腹部朝上、口露出水面游動。在不流動的水中,因水中缺氧,蝌蚪食慾不振,不大游動,注意水質的變化,水溫要保持在23-25°C。如果水不幹凈或酸鹼度過大,蝌蚪就有死亡的危險。在觀察中,如果發現全池的蝌蚪有三分之二均在水面上浮游不肯深入水底,而且精神不佳,游動無力,說明溫度過高或是水中浮游生物太密而影響水質,水不幹凈,或是水中氧氣不足等,應及時換新水,同時要及時清理殘餌,以免發生死亡的危險。

蝌蚪的飼料要特別注意新,同時要根據蝌蚪的不同生長時期而供應,5天以後開始取食浮游藻類,可以供應些豆漿、少量蛋黃、水蚤、空心菜、木瓜、番茄及水中的浮游動物,每天兩次,但蛋黃數量不宜太多,以免影響水質,也可以喂些廁所中的糞蛆或用沙頭魚繁殖的蛆。動物性與植物性飼料要互相增加,可以增加精料,用玉米和麥麩1:2煮成糊狀加在植物性飼料中一起喂,每天3-4次。一個月以後,飼料可粗些,如西瓜皮、腐爛南瓜、番茄等飼料。此外,還應開始喂些混合飼料,採用的配方為:菜子餅(粉狀)60%、米糠(或麥皮)30%、大豆粉5%、魚粉5%,日投量為每百隻50克。動物飼料以水蚤、紅蟲、田螺、死魚爛肉等。動物飼料要切碎放在飼料台上,粉狀飼料可直接撒撥。飼料台用木板做成,置水下10厘米深的地方。此外,還可以培養小球藻,施肥培肥,培育浮游生物自然喂養。小球藻的營養成分很高,含蛋白質約40-50%,相當於花生米的兩部,雞蛋的五倍。素有「水裡豬肉」之稱。其繁殖也很快,一晝夜能繁殖10-100倍,是飼養蝌蚪的理想飼料。

在18-28°C的條件下,飼料供給正常,青蛙孵化後20天後肢開始長出。約經50天又長出前肢,此時蝌蚪停止攝食,靠吸收尾巴供給養料,同時歷尾和鰓的退化而開始將頭伸出水面用肺呼吸。經10天左右,青蛙尾部吸收完畢,開始登陸生活。這時再回到水中不是潛游,而是在水面沲游。整個蝌蚪時期為60天。

2、幼蛙的飼養管理 剛上岸的幼蛙,由於生理和環境都發生變化,生命力很弱,適應環境能力差,如環境乾燥,烈日曝曬,大雨拍打等都會使它死亡。要求水溫在20-28°C為適,水質要清潔。池水要求5寸左右,池中留三分之一的陸地,供幼蛙棲息。有條件應建幾個幼蛙池,蝌蚪一變成幼蛙即移往幼蛙池飼養。幼蛙性好動,而且有強吃弱的弊害,轉池時必須按大、中、小三類分池放養,還要經常巡池,視其生長發育情況經常加以調整飼養。在同一池內,力求大小強弱一致。要注意調節密度,每平方米100隻左右為宜。如果天氣炎熱,密度還應減少。如是靜水要經常換水,流水飼養也要加速水流,以減少溫度的升高和供應充足的氧氣。尤其是要在池上搭涼棚,如種絲瓜、葡萄等,盡量減少烈火日曝曬。

幼蛙主要以洗蟲為食,這是由於生理結構所決定的。它的頭部有一雙假眼,其結構較復雜,也較獨特,主要靠眼後的一個視網膜來看東西,無論是白天或黑夜,只能看見它活動著的東西,靜止的東西則看不見,故它只能捕食蛆、小魚、紅蟲、小蝦、蚯蚓等.其食量與溫度有很大關系,氣溫在23℃左右時食量較多,溫度過高或太低食量都有所減少,甚至有時全部停食。

在大量人工養蛙的情況下,僅依靠花卉招引昆蟲是不能滿足青蛙要求的,必須採用人工投喂。一般在幼蛙時期,就要進行訓練,使之適應吃死餌的生活習慣,如死魚碎肉、雞鴨的五臟等。訓練的方法有以下的幾種:

(l)活餌與死餌混合誘食:在飼料盤中放些碎肉死蟲之類,再放數條活泥鰍,將飼料盤的一半放在水裡,一半露出水面,由於泥鰍在飼料盤中活動,幼蛙看見盤里的飼料都是活動的,就拚命搶著吃。如果沒有活泥鰍,可在飼料盤上裝一桶水,桶底開一個小孔,使桶中的小一滴一滴地滴在飼料盤的水中,水一震動,盤中的死餌也跟著搖動,幼蛙以為是活餌就都圍過來吃。時間一久、幼蛙吃死餌就成為習慣。

(2)用細鐵絲姚著死了的蟲體或揉成蟲樣的碎肉條或面團,掛在水中,幼蛙也會去捕食。

(3)直接喂給死餌。幼蛙開始第中個月喂活餌三分之二,死餌三分之一;一個半月時改為活死餌各一半;兩個月時活餌三分之一,死餌三分之二;兩個半月後可全部喂死餌。死餌須視青蛙體形的大小,一般要切成塊,大小以一口能吞下為原則,免得互相爭奪而影響生長。

3、成蛙的飼養管理 成蛙的管理與幼蛙大體相同,只是其體形較大,放養的密度較小些,每平方米放成蛙40隻左右為宜,成蛙餌料較為廣泛,如蚯蚓、蛆、蝸牛、紅蟲、甚至死雞、 死鴨及動物五臟等。青蛙食量很大,如果動物餌料不足,還可以暇些混合飼料。最好是在蛙池上安裝黑光燈或者兩盞100瓦電燈誘蛾喂蛙。青蛙一天可吃昆蟲200-500隻。青蛙的投料量可按季節而定。一般冬眠出蟄後,4月份開始吃食,但食量並不大,對食物的反應還遲鈍,10天不投食還可以正常生活。5月下旬以後食量逐日增加,按蛙的體重的10%投食;7-8月份食量最大,而且對食物的反應十分敏感,必須按體重30%投餌。如果餌料不足,青蛙逐日消瘦,精神不振,兩天不給食就有死亡的危險。5天不給食就會大量死亡。

青蛙病蟲害及其防治

青蛙常見的病蟲害有:

l、氣泡病 患病的蝌蚪全身膨脹,常游於水面,精神不振,胃內充滿氣體。防治的方法是將病蝌蚪移於清水中,暫時不投食, l一2天後再恢復授喂,但數量不要太多,而且要煮熟。

2、車輪蟲病 因寄生車輪蟲所引起。發病的蝌蚪全身布滿車輪蟲,尾鰭膜發白,常浮於水面。防治的方法是減少蝌蚪池的飼養密度,並且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硫酸銅:硫酸亞鐵為5:2)撤入池中,使池水含其濃度為百萬分之一點四。

3、體外寄生蟲 青蛙體外寄生蟲較為嚴重的是寄生在蛙體上的蛭類,常見於春夏兩季,發病的青蛙體表面出現3毫米大小的灰綠色小蟲,一頭口了吸在蛙體上、中頭游離狀於水中。此種蛭類為水陸兩生的,所以也有人叫陸蛭,其大小形狀如白瓜籽,長2-2.5厘米,兩頭尖呈綠色,邊發黃,腹面扁平,背面稍鼓起,全身多橫環節,頭部腹面有一吸盤吸於蛙體上,口在吸盤中央,尾部呈游離狀。秋季陸蛭隨青蛙入洞,冬季在青蛙群集時產卵。產完卵後成蛭即死亡,從蛙體上脫落,卵很快孵化成幼蟲,咬破青蛙表皮,鑽入皮內,夏季鑽出表皮,用吸盤吸於青蛙體表,危害青蛙。此蟲可用葯劑防治。當發現蛙體上長有毛狀的附著物或外表皮腐爛的情況時可將該患蛙用萬分之
一的孔雀石綠稀釋液(即50公斤水加葯物5克)浸幾天即可

這上面的資料很詳細。好好看看,挺有用的哦。

⑥ 養殖大象多少錢一頭

♀:報告院長,電影院里闖入了兩頭大象!一頭大象扇著耳朵飛進來的時候撞壞了電影院的門,一頭大象…OMG…它後面跟著劉青雲影帝!影院現在一片混亂,請求指示!
:咳,無妨。他們是我請來的四月開幕嘉賓,小飛象可能路途過於遙遠,從三月飛到了四月,好好招待,等我下來。

沒錯,上述兩頭引起混亂的大象分別是真人版《小飛象》和《我的寵物是大象》的主角,可愛和體型並具的它們在三月底和四月中旬的電影市場颳起了那麼一陣大象風。
就連影帝劉青雲也抵擋不住「萌寵「大象的誘惑,為著馬戲團的大象能吃好喝好,四處奔波迎著別人的冷嘲熱諷,也要為「兒子們「提供較好的生存環境。

象小編偷師了影帝劉青雲的「萌寵大象養成秘籍「(雖然暫時沒有飼養條件),小編想著分享這些大象的「冷知識,先雲養一陣大象,萬一飼養大象的夢想實現了呢:)
「大象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這句話乍一看沒什麼問題,但若要更嚴謹地說,應是非洲象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而亞洲象,雖然無法近距離觀察,在體型上確要比非洲象小一圈。
如果單從體型上無法精確判斷的話,非洲象和亞洲象在耳朵、額頭和象牙等方面都有非常明顯的特點,不至於傻傻分不清楚。(簡單說,你去肯亞碰到的是非洲象,去泰國就是亞洲象啦)

上非洲,下亞洲
1.與非洲象碩大如大大大芭蕉的耳朵相比,亞洲象的耳朵則要袖珍得多,也要萌得多(萌寵象認證);
2.亞洲象的象牙同樣也要小一截,而且和非洲象公母都有的長象牙不同的是,母亞洲象雖然也長象牙,但是並不外露。在亞洲一般只能看到公象威風凜凜地露著那雙象牙;
3.仔細觀察上面兩張圖,不難看出亞洲象的額頭上鼓著兩個「小包「,倒像是天然的小帽子;
4.非洲象的前肢4趾,後肢3趾,但是亞洲象的前肢5趾,後肢4趾;
5.相較於非洲象灰棕色的皮膚,亞洲象要更淺一點,通常略顯淺灰色(如果大象剛上好一層棕色遮光劑,那就…詳見前4條:)

我的眼睛美嗎(?
象群大多是以家族為單位集體活動的,家族或大或小,都聽從母象首領的吩咐。越是年長的母象,經驗越是豐富,規避危險、尋找水源、預知雨帶位置等的能力越是強大。而家族裡的公象則踏踏實實地護衛家族、保護家族裡婦幼的安全。

大象有很多互相交流的方式,包括嗅覺和聽覺。除此之外,大象也會發出低於我們人類聽閾的次聲波來交流分享所聞所感。大象的次聲波波長很長、頻率很低、傳播距離也很遠,可能在我們聽不見的情況下,大象已經互相嘮嗑有800小作文了。
如果實在隔得很遠又要傳遞訊息的話,象群就會一起跺跺腳,而遠處的大象通過腳掌的組織感知這異常強烈的聲波,接受傳遞的信息。象群們同樣通過腳掌感受震波來判斷雨帶的位置,精準地找到飲水的好去處。
這些兩腳獸怎麼連喝水都要拍
大象與其他哺乳動物不同的是,象的平均壽命與人類相近,長達80歲。飼養的大象可活至80歲以上,野生大象還有不少100歲以上的高齡長輩。象的孕期也要更長,接近22個月。為了維持長壽和龐大身軀的機能運轉,大象的食量是特別驚人的。

大象平均每天有接近19個小時的時間都在進食,每天要消耗近300kg的草料。水分的吸收也極為重要,每2-3天大象就要喝水,極度缺水的時間越長,它們的生命都會受到威脅。
做我的鏟屎官可沒那麼容易
大象雖然是食草動物,但是和水牛不同的是,它不只吃草,它還吃嫩葉、水果和植物的根,有的時候連樹皮也要啃一啃,而這些都特別難以消化。
即使吃再多的草料,大象每日攝入的能量和蛋白質還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你能經常看到象群聚集在一塊地方,用象牙翻土壤;或是趁著夜色正深,深入山洞,翻啃岩壁。真是為了日常的鹽分和礦物質補充煞費苦心。

大象排出來的便便里有非常豐富的植物纖維,做成的紙張既環保又經濟。在清邁的大象料養項目里,Gapper也能親身體驗如何製作大象粑粑紙的過程,具體製作方法如下(小編可不輕易告訴人):
1. 清洗:將收集來的大象粑粑放入水池裡泡三天,充分浸濕;
2. 鍋煮:倒入大鍋里煮48小時,將便便纖維高溫煮,在煮的過程中,僅有的些許臭味也隨之在空中揮發了;
3. 鍘碎:用機器將煮過的便便纖維鍘碎;
4. 混合:將鍘碎的纖維與水混合;
5. 鋪平:用漏網將水濾出,纖維均勻地鋪平在漏網上;
6. 晾曬:在太陽底下晾曬2天直至干透;
大象料養的志願者證書也是大象粑粑紙做的哦!
光是散熱還不夠,強烈的太陽光線也讓大象經受不住。為了不讓水分流失,這個時候,大象會到泥水坑裡撒潑盡興地滾上一圈,待褶皺的皮膚吸收了這層厚厚的棕色「遮光劑「,就又可以在陽光下雄赳赳的了。

讓我們一起唱:棕色是我們的保護色~~~
大象的鼻子夥同它的象牙、耳朵搶走其三大巨頭的稱號(小編給的),不用什麼浮誇的修飾,直白地形容就是好用

1.象的鼻端有類似人的手指的指狀突起,即使是再小的東西,也能輕松地夾起。

2.大象的鼻子里有超過100,000的肌肉組織,和上唇一起搭配,可以提起近350kg的重物。
3.象鼻的柔韌度也出乎想像,輕輕鬆鬆就可以夠到樹上7米高的果子,嘎吱嘎吱吃起來。

看我靈活的鼻頭(喜滋滋
大象與人類最像的地方就是,它會記憶和學習。它們利用這些記憶來尋找水源和判斷雨帶,良好的記憶力是野外生存的必備條件。
它們的腦中會存在甚至很久很久之前的記憶,尤其是那些慘痛、需要警惕的記憶。大象孤兒院里的小象就會永遠記得母象在面前倒下的那一刻而發出悲鳴。
woooooo~~~

聽到象群發出的呼喊了嗎?
空出時間,與Gapper一起加入大象料養的隊伍吧!
【至少1周】
大象是泰國歷史與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們與人類建造城市,保衛家園,至今,大象也是當地旅遊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亞洲象數量減少了50%,目前,亞洲的大象數量不足5萬頭。家園被毀、象牙貿易、虐待式的表演……
為了拯救大象,泰國政府與當地居民一起建立了人道主義大象營,通過更人道、更友好的方式,讓大象與人類相處。與此同時,他們還與志願者一起積極地救助受困的野象。
這一次,我們會來到泰國清邁最大的大象訓練學校里與大象親密接觸,體驗"養大象」的辛苦與樂趣。這里是國際知名的大象搶救培育機構,共飼養了四十多頭大象,對「虐待動物」零容忍。
在這里,我們將用雙手為大象捏出一個個維他命球,學習如何利用大象糞便製作再生紙,在烈日炎炎下在水中和大象來一場」互噴「的游戲,長途跋涉上山為大象砍香蕉樹,清掃象舍徒手撿象糞和垃圾……在這里我們學習如何照顧大象,親近自然,遇見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著一件有意義的事。
為大象捏維他命球 from 公眾號 仨兒狒狒
晾曬再生紙
為大象搓澡 from Rachel
上山砍香蕉樹 from 公眾號 仨兒狒狒
項 目 咨 詢
1.郵件聯絡Gapper泰國項目組:

[email protected]
(2個工作日內回復)
2.進入2019泰國項目咨詢群:
or

手動添加
Gapper小喇叭(ID:gapperxiaolaba)
備註:泰國清邁
3.客服咨詢電話:
400 606 5502
咨詢時間為周一至周五
9:00am - 12:00 am
2:30pm - 6:00 pm
4.關注官方微博:
@Gapper國際義工旅行
想要了解更多 泰國清邁項目
點擊 閱讀全文/副推招募書
from 丁彧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點擊查看「Gapper國際義工旅行」
更多國家城市項目內容
美洲:
墨西哥-梅里達 | 秘魯-庫斯科
非洲:
肯亞-內羅畢 | 摩洛哥-拉希迪耶
坦尚尼亞-桑給巴爾島
亞洲:
不丹 | 緬甸-仰光
寮國-琅勃拉邦 | 柬埔寨-暹粒 | 泰國-清邁
越南-芽庄 | 越南-胡志明市
印度尼西亞-巴厘島 | 印度尼西亞-龍目島
馬來西亞-古來 | 馬來西亞-蘭卡威
馬來西亞-刁曼島| 馬來西亞-仙本那
尼泊爾-加德滿都 | 尼泊爾-博卡拉
斯里蘭卡-加勒 | 斯里蘭卡-康提 | 斯里蘭卡-尼甘布
斯里蘭卡-瓦特勒 | 斯里蘭卡-馬特勒 | 斯里蘭卡-巴杜拉
國內:
四川-雅安 | 廣西-陽朔 | 雲南-香格里拉
*所有項目全年對外招募,目前均已開放報名至2019年8月。
注冊報名無需繳納任何注冊費用。
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干貨 | 一份高質量的飛行指南.pdf

招募·巴厘島庫塔地區 | 有一個地方叫做庫塔,一直為你駐留

招募·南極文化樂游 | 聽說,你也要去南極?

干貨 | 你所需要了解的南極TIPS,簽收一下!

招募·印尼龍目島 | Ins網紅機位合集來啦!

招募·肯亞內羅畢 | 跟著劉昊然王俊凱為這片土地注入力量
巴厘島游記 | Gapper首篇婦女支援游記,她們居然會跳卡路里?
盤點 | 在熱鬧的4月,讓潑水節與電音節相遇

回顧·三月 | 遇見總有意義,我們後會有期

話題 | 夜景這么好看,怎麼忍心睡覺?
回顧 | 我的肩上是風,風上是閃爍的星群

柬埔寨游記 | 時間在暹粒的陽光下放慢腳步
回顧·海南文昌 | 多年後若能重逢,道別來無恙

願所有的等待
終將變成美好的遇見
Thrive in 2019, NOT just exist
www.gappernet.org
願今後的每一次旅行,Gapper都能與你相伴。
…To be continue

⑦ 我是黑龍江的我想買蚯蚓種子或者學習養殖蚯蚓哪裡有

簡 介

蚯蚓為常見的一種陸生環節動物,生活在土壤中,晝伏夜出,以腐敗有機物為食,連同泥土一同吞入。也攝食植物的莖葉等碎片。蚯蚓可使土壤疏鬆、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進農業增產。世界的蚯蚓約有 2500多種,我國已記錄229種。環毛屬(Pheretima),廣種類多,我國有2000多種。

與人類的關系

蚯蚓以土壤中的動植物碎屑為食,經常在地下鑽洞,把土壤翻得疏鬆,使水分和肥料易於進入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有利於植物的生長。蚯蚓可以作為家禽的飼料,是雞、鴨喜好的「肉類」食物;蚯蚓還在淡水釣魚中適應面廣,各種水域、魚類、氣候都較適宜的釣餌。但蚯蚓也有為害的一面。有一種寄生在豬體內的寄生蟲——豬肺絲蟲,在它的幼蟲生長發育中,有一段時間是寄生在蚯蚓體內的。因此,在豬肺絲蟲流行的地區,蚯蚓為這種寄生蟲的繁殖提供了方便的條件。活蚯蚓容易傳播疾病,對豬可傳播絛蟲病和氣喘病。對禽類可傳播氣管交合線蟲病、環形毛細線蟲病、異次線蟲病和楔形變帶絛蟲病。

外剖形態

蚯蚓體呈圓柱狀,細長,各體節相似,節與節之間為節間溝(intersegmental furrow)。

頭部不明顯,由圍口節(peristomium)及其前的口前葉(prostomium)組成。口前葉膨脹時,可伸縮蠕動,有掘土、撮食、觸覺等功能。

圍口節為第 1體節,口位其腹側,口前葉下方。肛門在體無端,呈直裂縫狀。自第2體節始具剛毛,環繞體節排列,稱環生(Pperichaetine)。

剛毛簡單,略呈S形,大部分位於體壁內的剛毛囊中。

性成熟個體,第14-16體節色暗腫脹,無節間溝,無剛毛(Pheretima hupeiensis腹面有剛毛),如戒指狀,稱為生殖帶或環帶(clitellum)。生殖帶的形態和位置,因屬不同而異。生殖帶的上皮為腺質上皮,其分泌物在生殖時期可形成卵繭(cocoon)。生殖帶的第一節即第14體節腹面中央,有一雌性生殖孔;第18體節腹側兩側為一對雄性生殖孔。納精囊孔(seminal receptacle opening)2一4對,隨種類不同而異,

自11-12節間溝開始,於背線處有背孔(dorsal pore),可排出體腔液,濕潤體表,有利於蚯蚓的呼吸作用進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體壁和次生體腔

蚯蚓的體壁由角質膜、上皮、環肌層、縱肌層和體腔上皮等構成。最外層為單層柱狀上皮細胞,這些細胞的分泌物形成角質膜(cuticle)。此膜極薄,由膠原纖維和非纖維層構成,上有小孔。柱狀上皮細胞間雜以腺細胞,分為粘液細胞和蛋白細胞,能分泌粘液可使體表濕潤。蚯蚓遇到劇烈刺激,粘液細胞大量分泌包裹身體成粘液膜,有保護作用。上皮細胞基部有短的底細胞,有人認為可以發育成住狀上皮細胞。感覺細胞聚集形成感覺器,分散在上皮細胞之間,基部與上皮下的一薄層神經組織的神經纖維相連。此外尚有感光細胞,位上皮的基部,也與其下的神經纖維相連。

上皮下面神經組織的內側為狹的環肌層與發達的縱肌層。環肌層為環繞身體排列的肌細胞構成,肌細胞埋在結統組織中,排列不規則。縱肌層厚,成束排列,各束之間為內含微血管的結締組織膜所隔開。肌細胞一端附在肌束間的結締組織膜上,一端游離。縱肌層內為單層扁平細胞組成的體腔上皮。

蚯蚓的肌肉屬斜紋肌,一般佔全身體積的40%左右,肌肉發達運動靈活。蚯蚓一些體節的縱肌層收縮,環肌層舒張,則此段體節變粗變短,著生於體壁上斜問後伸的剛毛伸出插入周圍土壤;此時其前一段體節的環肌層收縮,縱肌層舒張,此段體節變細變長,剛毛縮回,與周圍土擺脫離接觸,如此由後一段體節的剛毛支撐即推動身體向前運動。這樣肌肉的收縮波沿身體縱軸由前向後逐漸傳遞。引起蚯蚓運動。

蚯蚓為次生體腔,很寬廣,內臟器官位於其中。體腔內充滿體腔液。含有淋巴細胞、變形細胞、粘液細胞等體腔細胞。當肌肉收縮時,體腔液即受到壓力,使蚯蚓體表的壓力增強,身體變得很飽滿,有足夠的硬度和抗壓能力。且體表富粘液,濕潤光滑,可順利地在土壤中穿行運動。

體腔被隔膜依體節分隔成多數體腔室(coelomic compartment),各室有小孔相通。每一體腔室由左右二體腔囊發育形成。體腔囊外側形成壁體腔膜,內側除中間大部分形成臟體腔膜外,背側與腹側則形成背腸系膜和腹腸系膜。蚯蚓的腹腸系膜退化,只有腸和腹血管之間的部分存在;背腸系膜則已消失。前後體腔囊間的部分,緊貼在一起,形成了隔膜(septum)。有些種類在食道區無隔膜存在。

體壁內的壁體腔膜(parirtal peritoneum)明顯。而腸壁的臟體腔膜(visceral peritoneum)退化。中腸的臟體腔膜特化成黃色細胞(chloragogan cell)。可能有排泄作用。

消化系統

消化管縱行於體腔中央,穿過隔膜,管壁肌層發達,可增進蠕動和消化機能。消化管分化為口、口腔、咽、食管、砂囊、胃、腸、肛門等部分。 口腔可從口翻出,攝取食物。咽部肌肉發達,肌肉收縮,咽腔擴大可輸助攝食。咽外有單細胞咽腺,可分泌粘液和蛋白酶,有濕潤食物和初步消化作用。咽後連短而細的食道,其壁有食道腺,能分泌鈣質,可中和酸性物質。食道後為肌肉發達的砂囊(gizzard),內襯一層較厚的角質膜,能磨碎食物。自口至砂囊為外胚層形成,屬前腸。砂囊後一段消化管富微血管,多腺體,稱胃。胃前有一圈胃腺,功能似咽腺。胃後約自第15體節開始,消化管擴大形成腸,其背側中央凹入成一盲道(typhlosole),使消化及吸收面積增大。消化作用及吸收功能主要在腸內進行。腸壁最外層的臟體腔膜特化成了黃色細胞。自第26體節開始,腸兩側向前伸出一對錐狀盲腸(caeca),能分泌多種酶,為重要的消化腺。胃和腸來源於內胚層,屬中腸。後腸較短,約占消化管後端20多體節,無盲道,無消化機能。以肛門開口於體外。

循環系統

由縱血管、環血管和微血管組成,屬閉管式循環。血管的內腔為原體腔被次生體腔不斷擴大排擠,殘留的間隙形成。

縱血管有位於消化管背面中央的背血管(dorsal vessel)和腹側中央的腹血管(ventral vessel)。背血管較粗,可搏動,其中的血液自後向前流動;腹血管較細,血液自前向後流動。緊靠腹神經索下面為一條更細的神經下血管(subneural vessel)。食管兩側各有一條較短的食管側血管(lateral。oesophageal vessel)。環血管主要有心臟 4~5對(P. hupeiensis為4對,P. aspergrillum為5對),在體前部,位置因種類不同而異。心臟連接背腹血管。可搏動,內有瓣膜,血液自背側向腹側流動。壁血管(parietal vessel)連於背血管和神經下血管,除體前端部分外,一般每體節一對。收集體壁上的血液人背血管

蚯蚓的血管未分化出動脈和靜脈,血液中含有血細胞,血漿中有血紅蛋白,故顯紅色。

血循環途徑主要是背血管自第14體節後收集每體節一對背腸血管含養分的血液和一對壁血管含氧的血液,自後向前流動。大部分血液經心臟入腹血管,一部分經背血管在體前端至咽。食管等處的分支入食管側血管。腹血管的血液由前向後流動,每體節都有分支至體壁、腸、腎管等處,在體壁進行氣體交換,含氧多的血液於體前端(第14體節前)回到食管側血管,而大部分血液(第14體節後)則回到神經下血管,再經各體節的壁血管人背血管。腹血管於第14體節以後,在各體節於腸下分支為腹腸血管入腸,再經腸上方的背腸血管入背血管。

呼吸與排泄

蚯蚓以體表進行氣體交換。氧溶在體表濕潤薄膜中,再滲入角質膜及上皮,到達微血管叢,由血漿中血紅蛋白與氧結合,輸送到體內名部分。蚯蚓的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體腔液,經常保持體表濕潤,有利於呼吸作用。有人認為蚯蚓也能在水中進行呼吸或行泛氧呼吸。

蚯蚓的排泄器官為後腎管,一般種類每體節具一對典型的後腎管,稱為大腎管。環毛屬蚯蚓無大腎管,而具有三類小目管:體壁小腎管(parietalmicronephridium)位體壁內面,極小,每體節約有200一250條,內端無腎口,腎孔開口於體表。隔膜小腎管(septal micronephridiumm)位第14體節以後各隔膜的前後側,一般每側有40一50條,有腎口呈漏斗形,具纖毛,下連內臟有纖毛的細腎管,經內腔無纖毛的排泄管,開口於腸中。咽頭小腎管(pharyngeal micronephridium)位咽部及食管兩側,無腎口,開口於咽。後二類腎管又稱消化腎管。各類小腎管富微血管,有的腎口開口於體腔,故可排除血液中和體腔內的代謝產物。腸外的黃色細胞可吸收代謝產物,後脫落體腔液中,再入腎口,由腎管排出。

神經系統

蚯蚓為典型的索式神經。中樞神經系統有位於第3體節背側的一對咽上神經書(腦)及位於第3和第4體節間腹側的咽下神經節,二者以圍咽神經相連。自咽下神經節伸向體後的一條腹神經索,於每節內有一神經節)。外圍神經系統有由咽上神經節前側發出的8一10對神經,分布到口前葉、口腔等處;咽下神經節分出神經至體前端幾個體節的體壁上。腹神經索的每個神經節均發出3對神經分布在體壁和各器官、由咽上神經節伸出神經至消化管稱為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e system)。

外周神經系統的每條神經都含有感覺纖維和運動纖維,有傳導和反應機能。感覺神經細胞,能將上皮接受的刺激傳遞到腹神經素的調節神經元(adjustor neuron),再將沖動傳導至運動神經細胞,經神經纖維連於肌肉等反應器,引起反應,這是簡單的反射弧。腹神經索中的3條巨纖維(giant fiber),貫穿全索,傳遞沖動的速度極快,故蚯蚓受到刺激反應迅速。

感覺器官不發達,作壁上的小突起為體表感覺乳突,有觸覺功能;口腔感覺器分布在口腔內,有味覺和嗅覺功能;光感受器廣布於體表,口前葉及體前幾節較多,腹面無,可辨別光的強弱,有避強光趨弱光反應。

生殖系統

雌雄同體,生殖器官僅限於體前部少數體節內,結構復雜。

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1對,很小,由許多極細的卵巢管組成,位第13體節前隔膜後側,卵漏斗(ovict funnel)一對,位第13體節後隔膜前側,後接短的輸卵管(ovict)。兩輸卵管在第14體節腹側腹神經索下會合,開口於此腹中線,稱雌生殖孔。另有納精翼(seminal receptacle)3對(P. differingens為4對,P. aspergillum和P. californica為2對),位第7、8、9體節內。納精囊由壇(ampullaa)、壇管和一盲管(diverticulum)構成。為儲存精子之處。納精囊孔開口子6/7、7/8、8/9體節之間腹面兩側。

雄性生殖器官:精巢 2對,很小,位第10及11體節內的精巢囊(seminal sac)內,精漏斗 2對,緊靠精巢下方,前端膨大,口具纖毛,後接細的輸精管。2管於第13體節內合為一條,向後伸,開口於第18體節兩側,為雄性生殖孔。前列腺(prostate gland)一對,位雄生殖孔一側,前列腺管開口於輸精管末端,分泌粘波與精子的活動和營養有關、精巢囊與其後第11及12體節內的貯精囊(seminal vesicle)相通,貯精囊內充滿營養液。精巢產生精細胞後,先入貯精囊內發育,待形成精子,再回到精巢囊,經精漏斗由輸精管輸出。

蚯蚓的精子與卵不同時成熟,故生殖時為異體受精,有交配現象。交配時兩個個體的前端腹面相對,頭端互朝相反方向,借生殖帶分泌的粘液緊貼在一起。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對方的納精囊孔,以生殖孔突起將精液送入對方的納精囊內。交換精液後,二蚯蚓即分開。待卵成熟後,生殖帶分泌粘稠物質,於生殖帶外形成粘液管,排卵子其中。當蚯蚓後退移動時,納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時,即向管中排放精子。精卵在粘液管內受精,最後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兩端封閉,形成卵繭、卵在卵繭內發育。卵繭較小,如綠豆大小,色淡褐,內含1~3個受精卵。

蚯蚓為直接發育,無幼蟲期。受精卵經完全不均等卵裂,發育成有腔囊胚,以內陷法形成原腸胚。經2一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繭而出。

有人報道環毛蚓有孤雌生殖。

溫度對其生命活動的影響

蚯蚓是變溫動物,體溫隨著外界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因此,蚯蚓對環境的依賴一般比恆溫動物更為顯著,環境溫度不僅影響蚯蚓的體溫和活動,還影響蚯蚓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及繁殖等,而且溫度也對其他生活條件產生較大的影響,從而間接影響蚯蚓。因此,溫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活條件之一。

一般來說,蚯蚓的活動溫度在5—30℃范圍內,0—5℃進入休眠狀態,0℃以下死亡,最適宜的溫度為20—27℃左右,此時能較好地生長發育和繁殖。28—30℃時,能維持一定的生長;32℃以上時生長停止;10℃以下時活動遲鈍;40℃以上時死亡,蚓繭孵化最適18—27℃。可見蚯蚓的最高致死溫度低於其他無脊椎動物。養殖場最好在室內,在南方地區,夏天通風保濕,冬天只要關窗保溫就能全年正常生產(這里的溫度指基料的溫度,因為空氣的溫度與基料的溫度是不一樣的,比如:當空氣溫度0℃時,基料溫度有12℃左右;當空氣溫度為38℃時,基料溫度卻只有28℃左右,這是因為糞料含有極高的水分)。

怎樣繁殖後代

蚯蚓雌雄同體,雄性生殖器官在第10、第11節的後側,有兩對精巢囊,每一個囊內有精巢和精漏斗各一個,通過隔膜上的小孔與後一對的貯精囊相連;貯精囊兩對位於第11節和第12節內,精細胞在精巢中產生後,先進入貯精囊中發育,待成熟後再回到精巢囊,由精漏斗經輸精管排出。兩條輸精管,在13節後,兩兩平行,當行至第18節與前列腺的支管和主管相會合,由雄生殖孔排出,雄生殖孔在第18節腹面兩側。雌性生殖器官有葡萄狀的卵巢一對,附著在第12、第13節隔膜的後方,成熟的卵落入體腔,經第13節內一對卵漏斗,通過較短的輸卵管,至第14節會合,而由雌性生殖孔排出,雌生殖孔只有一個。另外,在第6至第9節內,有受精囊2或3對,為接受和儲存異體精子的場所,開口於6至9節間腹部節間溝兩側。

蚯蚓雖說是雌雄同體,但由於性細胞成熟時期不同,故仍需異體受精。蚯蚓的雄性生殖細胞先成熟。成熟後兩條蚯蚓要進行交配,交配時,副性腺分泌粘液,使雙方的腹面相互粘著,頭端分向兩方。雄性生殖孔與異體受精囊孔相對,精液從各自的雄生殖孔排出,通過對方的受精囊孔進入受精囊內。交換精液後兩條蚯蚓各自分開。待卵成熟後環帶分泌粘稠物質,在環帶外凝固而成環狀粘液管(蚓繭),成熟的卵由雌生殖孔排至蚓繭中。當蚯蚓作波浪式後退運動時,蚓繭相應逐漸向前移動,當移至受精囊孔處精子逸出,在繭中受精。蚯蚓繼續後退,最後蚓繭離開身體,兩端封閉而留在土中。每個蚓繭有1~3個胚胎,2~3周內孵化。如環境不適宜,可延至翌年春季孵化。

蚯蚓與養花

花盆中有蚯蚓的也一定要進行殺滅。花盆在室外地下擺放,蚯蚓很容易從盆的底孔鑽入盆內。蚯蚓在大田裡是有益的,但是在花盆裡卻是有害的。花盆內的泥土少,這會導致蚯蚓啃花卉的根系,還有蚯蚓會打洞,一澆水,水順著洞就流走了,花兒喝不到水。如果花盆裡有蚯蚓,可到花店裡買一些「敵百蟲」(農葯)粉劑,灑在盆土的表面,和土攪勻後,澆水即可。敵百蟲能徹底消滅蚯蚓。使用方法按包裝說明即可。 也有的認為蚯蚓糞便對於花是一種肥料,對花有益處。

蚯蚓的再生

蚯蚓是一種低等的環節動物,雖然它也有頭、有尾、有口腔、腸胃和肛門。但它的整個身體就像由兩條兩頭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組成的,外面一層是一環連起來的體壁,其中有由中胚層細胞組成的肌肉系統,體內便是一條消化道,從頭到尾貫穿在一層層的隔膜中間。在內外兩條「管子」之間,被體腔液充滿著。

當蚯蚓被切成兩段時,在溫度,PH和殺菌的條件下,它斷面上的肌肉組織立即收縮,一部分肌肉便迅速自己溶解,形成新的細胞團,同時白血球聚集在切面上,形成栓塞,使傷口迅速閉合。位於體腔中隔里的原生細胞迅速遷移到切面上來與自己溶解的肌肉細胞一起,在切面上形成結節狀的再生芽。與此同時體內的消化道、神經系統、血管等組織的細胞,通過大量的有絲分裂,迅速地向再生芽里生長。就這樣,隨著細胞的不斷增生,缺少頭的一段的切面上,會長出一個新的頭來;缺少尾巴那一段的切面上,會長出一條尾巴來。這樣一條蚯蚓就變成了兩條完整的蚯蚓。

蚯蚓的食物

蚯蚓是雜食性動物,它除了玻璃、塑膠、金屬和橡膠不吃,其餘如腐植質、動物糞便、土壤細菌等以及這些物質的分解產物都吃。蚯蚓味覺靈敏,喜甜食和酸味。厭苦味。喜歡熱化細軟的飼料,對動物性食物尤為貪食每月吃食量相當於自身重量。

怎樣採集
蚯蚓生活有潮濕、疏鬆、富含有機物的土壤中。白天以泥土中的有機物為食,夜間爬出地面,取食地面上的落葉。採集蚯蚓的時間,一年之中,以春末夏初最好,此時蚯蚓數量較多,活動旺盛;一天之中,以早晨最好,此時氣溫適中,光照較弱,近地面空氣溫度較大,蚯蚓大多集中在上層土壤中活動。
採集蚯蚓的方法多種多樣,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挖掘法 選擇腐殖質豐富、土壤肥沃、濕潤、疏鬆的地方,如菜園,用鐵鏟翻土採集。
灌水法 蚯蚓有怕水的習性,向蚯蚓數量較多的田地灌水,蚯蚓很快從土內鑽出來。
拾取法 蚯蚓喜棲黑暗環境,在春末,每逢晚上下雨,可在凌晨3-4點鍾時,到田邊手持電筒拾取。
誘捕法 蚯蚓喜食新鮮飼料,我們將發酵的飼料堆在蚯蚓較多的田邊,3-5天後,即可用鐵鏟翻開採集。
怎樣飼養
取一個大容器,放進3/4的肥土,灑水把土壤澆濕,再放幾片菜葉,然後放進幾條蚯蚓,蓋上一塊濕布,使土壤保持濕潤。這樣就可以飼養蚯蚓了。
如果要大規模飼養蚯蚓,採用室外養殖法為好,設備簡單,管理容易,成本低。蚯蚓是雜食性動物,各種禽糞、畜糞、瓜果皮、菜葉、樹葉以及無毒的生活垃圾等都可作為蚯蚓的飼料。這些飼料最好事先進行發酵,達到無臭味、無酸味、完全腐熟、外觀咖啡色。室外飼養具體方法:選擇地勢高爽、排水良好、暖和通風、無污染、無驚擾的地方,用鐵鏟挖一個寬約1米、深約25厘米、長度適當的淺坑,坑底要平坦。挖好後,坑底和四壁砌上磚塊,以防蚯蚓外逃。然後鋪上飼料約5厘米,即可放入蚯蚓。蚯蚓不耐高溫(35℃以上),也不耐低溫(0℃以下),所以,夏天養殖坑上面要搭棚遮陰;冬天養殖坑上面要搭建簡易的塑料棚,提高坑溫,保護蚯蚓安全越冬。此外,還應做好保護工作,以防老鼠、青蛙、蛇等的侵害。
細心觀察
把室內飼養容器上的濕布掀開,就會發現蚯蚓紛紛往泥土中鑽。蚯蚓喜歡生活在肥沃的土壤里,並吃不下粒,把其中的養分吸收後,再把剩餘的土粒從尾端的肛門排出,這種土粒叫做蚯蚓的糞土。
把蚯蚓放在手心,你會感到它的體表有滑溜溜的黏液。
在一隻大盤里,分區放入干土、干沙、濕土和濕沙,然後放入幾條蚯蚓,你很快會看到蚯蚓全部一伸一縮地爬到濕土區,並鑽入濕潤的土壤里去了。
取一個大號玻璃筒,在筒的底層盛黑土,第二層盛沙,面上一層又盛黑土。接著,放入幾條蚯蚓,投入幾片菜葉,作為蚯蚓飼料,並灑水保持土壤濕潤,每天觀察一次,過了5-6天,土壤給攪亂了,3層分界慢慢地消失了,而且土壤比原來疏鬆得多。這說明蚯蚓在土壤里上下翻動,把土壤翻鬆了。怪不得農民稱蚯蚓為「活犁耙」。
小實驗
用墊板做一個45°的斜坡,放一條蚯蚓在斜坡的中間,看會往哪個方向爬?圖中的蚯蚓前端向上,那麼它就會往上爬。在正常情況下,蚯蚓全靠身體肌肉的收縮和體表剛毛的配合,總是向前移動的。
用五種不同的液體(酒精、醋、肥皂水、鹽水和糖水)分別滴在蚯蚓的身體上。由於前4種溶液體對蚯蚓的刺激性大,因此,它會難受得亂跳,只有滴糖水的蚯蚓沒有反應。不過並不是蚯蚓也和小朋友們一樣喜歡糖水,而是糖水刺激性小的緣故。
蚯蚓的軀體有許多環體節組成,所以稱為環節動物。尖的一頭是前端,粗的一頭是後端,用刀切去蚯蚓的後5個環節,切去的部分不超過全長的1/10。再把它放在2-3張潮濕的草紙上,扣上玻璃杯,隔幾天灑水,投入菜葉,一個月後,蚯蚓重新長出失去的後端,可見蚯蚓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

功能主治:其味咸,性寒。功能為清熱、鎮痙、止喘、利尿。主治高熱狂躁、驚風抽搐、頭痛目赤、喘息痰熱、中風、半身不遂等病證。中醫治療前列腺等濕熱下注泌尿感染等病中的常用中葯,該方是民間古方。

在密布許多最小孔徑為 1-4 毫米的網具(如蟲籠等)中加將該容器埋人在養殖槽、床中,引誘蚯蚓聚集於其中,再把蚯蚓取出來,達到蚯蚓與其蚓糞分離的目的。容器的孔,有長方形、圓形、網眼形等多種。其最小的孔徑(如果是長方形透孔,是指其狹長方形的寬度。如果是圓形透孔,是指其直徑)必須在 1 一 4 毫米。孔徑在1毫米以上,身體直徑大於 1 毫米的蚯蚓不能進人;孔徑在 4毫米以上,則蚓糞顆粒也會進人,都不合適。最小孔徑在2- 3 毫米最為適宜。這種裝置經使用,實驗證明還是較為理想的。若將這種裝置埋設於蚯蚓養殖槽、床中,在溫度 20 ℃ 條件下,經過7天,該容器中蚯蚓就佔了壓倒多數,幾乎會裝滿。然後將容器取出,用適當的篩子把混有的少量蚓糞去掉。篩子的網眼孔徑以使蚓繭不能漏過為宜,即篩子孔眼為2-3毫米。將篩下來的蚓繭移人養殖槽、床中孵化、生長、發育。引誘蚯蚓的餌料,除香蕉皮外,還可利用廚房的下腳料,也可以使用浸入啤酒等酒精飲料的合成樹脂海綿體等。

這種誘集採取方法,也可以用於坑養、池養、溝養、園林以及農田養殖上。即在養殖場所周圍附近投以新鮮、蚯蚓喜愛吃的食物,如摻入腐爛殘存的瓜果皮屑或者少量炒熟的豆餅、花生餅、芝麻餅等於誘集的飼料中,便可以引誘蚯蚓,使其與蚓糞分離。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2126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594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93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964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718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2045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189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825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823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