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二聖房價多少錢
⑴ 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具備哪些素質
1、教師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熱愛教育事業
2、教師要具有較淵博的文化科學知識
3、教師要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掌握教育規律
4、教師要有良好的課堂教學素質
5、教師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素質
6、教師要具有吸收科學信息和更新知識的能力
7、教師應向「創造型」的方向發展
⑵ 想去句容旅遊
句容的旅遊勝地主要有茅山\寶華山\九龍山\葛仙湖\二聖湖等,有三山五湖之稱.
句容市黃梅、白兔、茅山等鎮的桃林、葡萄園、農庄內的遊客絡繹不絕,來自上海、南京、蘇州等地的學生旅遊團隊紛紛踏上「福地句容」之旅,體驗鄉村生活,盡覽自然風光、享受農家菜餚。據悉,近一個月來,該市30多家農家樂山莊接待各地遊客35萬多人。
該市每年投入20多億元,用於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旅遊新線路建設,整合旅遊資源,把茅山、寶華山、九龍山以及葛仙湖、二聖湖等「三山五湖」多個旅遊資源串連起來,把散落的景點整合起來,從而形成「紅色老區、金色寺院、綠色山水、特色田園」為一體的多元旅遊產品體系。現在把全市旅遊資源整合以後,以及不斷推出的宗教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觀光旅遊等旅遊項目,外地遊客爭相「留宿句容」,流連忘返。據統計,該市每年接待遊客量和旅遊總收入增幅均達到30%以上,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遊客251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5億元。
該市認真研究市場不同的需求,大力發展各具地方特色的旅遊項目和旅遊產品,注重高低搭配,錯位競爭。目前,該市已初步形成了茅山等「三山」傳統景點為基礎,侖山湖度假區、寶華大全度假區等高檔度假項目,南山農庄、承仙山莊、白沙山莊等鄉村休閑項目,以及各類農副產品觀光、旅遊基地等「農家樂」「田園游」項目為配套的旅遊格局。該市僅100多家農家樂景點,就帶動5000多農民從事旅遊服務業。沿路建起的200多家農家樂菜館,每年為農民增收1500多萬元。
該市還加大旅遊項目的開發和建設力度,瞄準國內外規模大、會經營、品牌好的企業集團,吸納更多的社會資金來加快旅遊景區建設和資源的綜合開發。同時,出台具體措施,推動旅遊項目融資渠道的進一步暢通。據統計,該市今年在建的東進水庫水景觀、老子學院、九龍山生態景觀線等12個旅遊項目中,有7個是靠引進的資金來開發的。該市在每年舉辦大型「茅山旅遊文化節」的基礎上,先後邀請300多家國內外旅遊策劃部門和旅行社來句容考察景點,並著力推進「茅山」等商標的統一注冊,進一步打響「茅山」旅遊品牌。
⑶ 岳飛的後人呢情況怎麼樣
岳飛,字鵬舉,北宋崇寧二年二月十五日(公元一一0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生於相州湯陰縣永和鄉(今河南省湯陰縣程崗村)。 岳飛從小天資聰悟, 愛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臂力超人, 政和三年(1113年)十一歲隨刀槍手陳廣學武藝,成為一縣無敵的槍手。重和元年(1118年),岳飛十六歲,在鄉娶劉氏為妻, 第二年(1119年)生長子岳雲。宣和三年(1121年),岳飛十九歲,拜周同為師學射箭,練就了能挽弓三百斤,左右開弓箭無虛發的本領。 宣和四年(1122年)岳飛二十歲,首次從軍真定,任小隊長,帶兵首戰告捷,活捉賊首陶俊、賈進和,表現了非凡的軍事指揮才能,因功補承信郎。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父岳和病故,回鄉守孝。 宣和六年(1124年)岳飛二十二歲,第二次從軍平定,參加了保衛太原的戰斗。 靖康元年(1126年)岳飛二十四歲,因功被提為偏校,進義副尉。同年次子岳雷生於平定軍中。後因丟失「告身」(任命文書)離開部隊,同年十月岳飛第二次從軍進相州兵馬大元帥趙構軍中,帶兵奇襲游冠吉倩獲勝,一舉招降了三百八十名游寇,得到了趙構的賞識,補承信郎,接著在侍御林大敗金兵,殺金軍梟將,轉保義郎。在滑州殺敗金兵再立戰功,遷秉義郎。靖康二年(1127年),岳飛轉入宗澤部, 在開德曹州(今山東荷澤)大破金兵,因功轉武翼郎,同年七月,岳飛向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南京上皇帝書》,主張北上抗金而得罪了主張南逃的黃潛善 、汪伯彥,被罷官離隊。在回家的路上,碰上了河北招撫使張所招兵第四次從軍,被提拔為「准備將」。岳飛在參加收復新鄉的戰斗中,活捉金軍千戶阿里索,進戰太行山,擊垮了金軍萬戶王索的反撲,因戰功突出轉武功郎。建炎二年(1128年)春, 岳飛離開新鄉轉入開封宗澤部,帶兵一戰汜水關,。二戰竹蘆渡,接連克敵取勝,宗澤提撥岳飛為統制官,宗澤很器重岳飛靈活妙用兵書陣法的高超指揮藝術。但宗澤死後,接任宗澤的杜充治軍無能,部下王善舉兵數萬叛亂,他無能平定,岳飛僅以二千兵力,平叛於南熏門、轉武經大夫。後杜充假借勤王,率部進駐建康(今南京市)。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杜充帶領三千親兵北降金兵。 為了保存抗金實力,岳飛帶領余部進駐茅山(今句容金壇),在廣德取得六戰六捷的戰績,升御使下都統制。 建炎四年(1130年)春,岳飛向宜興移營,平定了太湖流寇郭吉、戚方,在常州阻擊金軍, 活捉萬戶一人,取得四戰四捷之戰功,宜興人民感激岳飛的恩德, 為他建了生祠祭祀。 由於劉氏在戰亂中失散,岳飛在宜興另娶李娃為妻, 同年十月十五日生三子岳霖於宜興唐門。 岳飛在宜興抗金戰果輝煌,清水亭一仗殺得金兵橫屍十五里,斬獲金軍大小軍將首一百七十五顆,在建康南面的牛頭山設下伏兵痛擊金兵,斬首三千餘,生俘三百餘,接著於建炎四年六月收復了建康,並北渡長江,收復了泰州高郵等大片國土,岳家軍威名大振,人民感恩岳飛,在靖江為他建了生祠祭祀。宋高宗授岳飛武功大夫、忠州防禦使,岳飛一躍成為南宋高級將領。紹興元年(1131年), 岳飛與張俊會師進軍洪州(今江西南昌),岳飛在九江戰敗馬進,俘敵八千,因功提升為神武右軍都統制,進駐洪州一年。紹興二年(1132年)2月,岳飛奉命到湖南桂岑平定了游寇曹成軍(弟岳翔收楊再興時陣亡), 因功遷中衛大夫、武安軍承宣使、鎮守江州。 紹興三年(1133年)春, 岳飛奉命到會江西虔吉(今贛縣、吉安縣)平定了盜寇彭友, 這時岳家軍巳達一萬八千人, 分守在江州(一萬人)虔州(五千人) 廣州(三千人)三處。同年九月九日,高宗在臨安召見岳飛父子,並賜「精忠岳飛」錦旗,授鎮南軍承宣使、江西沿江制置使,江南西培路舒蘄州制置使、江州建置制置使司等官職,岳飛在江州寫下了振鑠千古的《滿江紅》詞。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岳飛被任命為鎮南軍承宣使,率軍北伐,兩個多月時間,取得了收復郢州(今鍾祥縣)、隋州(今隋縣)、新野、唐州、鄧州、襄陽六州郡的重大勝利,岳飛被晉升為清遠軍節度使。紹興五年(1135年),高宗再次召見岳飛, 並封為武昌郡開國侯。同年六月,岳飛奉命平定了洞庭楊么,僅用八天時間,一舉獲勝,收編六萬降軍入岳冢軍,擴充了抗金力量,升檢校少保,四子岳震生於九江紹興六年(1136年),岳飛移軍襄陽, 任武勝定國軍節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撫使。三月十六日,岳飛年近七旬的母親姚太夫人病逝於鄂州軍營,四月岳飛扶靈上廬山葬母,五月返回軍營,七月底岳飛被任命為河東宣撫、從襄陽北伐,直取中原,不到一個月時間,岳家軍先後收復汝州、穎州、盧氏縣、商州、虢州、伊陽、長水、業陽等大片失地。但因得不到高宗的支持, 被迫撤軍。 岳飛氣憤以極, 便上廬山為母親守喪去了。 紹興七年(1137年),高宗派李若虛上廬山東林寺請岳飛下山,拜太尉,升湖北京西宣撫使兼營田大使。 紹興八年十一月,岳飛用反間計廢除了金人扶立的劉豫傀壘集團, 為北伐作了戰略准備。 同年十二月,岳飛多次上書高宗反對議和、痛訴秦檜的投降主張。紹興九年(1139年) ,岳飛授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的最高官階。五子岳霆生於九江。紹興十年(1140年)夏, 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 大破金兵於蔡州、陳州、穎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 郾城等地,並在順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正當岳飛所向披摩,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 宋高宗於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 強令岳飛班師。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 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邢前揮筆寫下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駛駢在抗金戰場上的主帥岳飛,就這樣被秦檜一夥奸臣奪去了年青而寶貴的生命。壽年僅三十九歲。 岳雲:岳雲系岳飛長子,字應祥,號會卿,宋宣和元年(1119年)六初五日生於河南湯陰縣,母劉氏。於宋高宗紹興十一年 (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被奸臣秦檜誣陷,與父和張憲同時被害於杭州西湖,岳雲張憲被害於杭州官巷口棗木巷,死年岳雲僅二十三歲.岳雲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少年將軍,十二歲隨父從軍(張憲部),慷慨忠義,頗有父風,飛各次征伐,未嘗不與,多得其力,軍中呼「贏官人」。岳雲每戰手護兩鐵椎,重八十斤,數立奇功。飛輒隱之,紹興四年(1 1 3 4年)收復隨州(今湖北隋縣),岳雲首先登上隨州城恆;攻下隨州;又攻破鄧州;岳雲為軍中勇將,享有「勇冠三軍」的聲譽,其功不小,飛不報,平襄汝,岳雲功在第一,飛又不言,過了一年方按朝庭銓敘規定。任命為武翼郎。紹興五年(1 1 3 5年),平楊么,岳雲又立大功,飛仍不上報,都督張俊聽後說:「岳候避龐榮,廉則廉矣;然也太不公平也」,紹興七年(1 1 3 7年)七月十四日,穎昌大戰,岳雲帶兵(背嵬軍)沖鋒陷陣, 與金兀術女婿三品官統軍上將夏金吾惡戰,從早晨戰到中午,戰了三個時晨,數十回合,身上受傷百餘處,人為血人,馬為血馬,殺死夏金吾和千戶五人,俘官七十八人,殺傷不及其數,金兀術驚呼:「岳少保以五百騎破吾五十萬眾」!「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雲紹興五年(1 1 3 5年)十六歲,因隨、鄧戰功升武翼郎,後又因功升左武大夫、忠州防禦使、提舉體泉觀,一一六二年孝宗皇帝為岳飛父子平反昭雪時,岳雲附葬杭州西湖棲霞嶺下。宋寧宗追贈安遠軍承宣使、武康軍節度使、左武大夫,安邊將軍。 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加封繼忠侯。岳雲妻鞏氏贈相德夫人,淳熙十四年,加封忠烈夫人。 岳雷:岳雷系岳飛次子,劉氏生,字發祥,號夏卿, 又號聲甫。 宋靖康元年(1216年)三月十七日,生於山西平定縣軍中,據河南夏邑縣《岳氏宗譜》記載:岳飛宣和六年(1124年)赴平定任偏校二年,至靖康元年(1126年)劉氏生岳雷後離開平定,金南侵中原時失散。建炎三年(1129年)尋回軍中。紹興十一年(1141年)十月,「莫須有」冤案起,萬俟萵嚴刑逼供,「飛久不伏,因不食求死,命其子雷視之。雷入侍奉看,飛始復進食,岳飛被難後,十六歲的岳雷隨同母親李氏夫人被發配流放嶺南。岳雷妻趙氏,生四子二女,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孝宗皇帝為岳飛平反的前一年,岳雷全家從嶺南歸回時,長女岳二娘,二十二歲,長子岳經二十歲,二子岳緯,十九歲,二女岳三娘,十六歲,三子岳綱,十三歲,四子岳紀,十一歲,一一六二年四月初三到潭州(今長沙市、)北裹廂居住。同年,七月十三日,冤案昭雪後,岳雷封忠訓郎,閣門祗侯,又蹭武略郎,翰林院大學士。景定二年(1261年)追封紹忠侯。岳雷晚年居丹陽培棠,歸岳琛(岳霖子)就養。卒於嘉定三年(1210年)八月二十二日,壽年七十八歲,葬丹陽城東四十里鶴跡寺岳雷墳。岳雷妻趙氏,封輔德夫人。 岳霖:岳霖為岳飛三子,號商卿。宋建炎四年(1130年)十—月十五日, 生於宜興唐門軍中。母李氏,岳飛與李氏結婚是一一三O年春,在宜興張渚,婚後居唐門,生岳霖。 岳飛遇害時,岳霖年十二歲,孝宗皇帝昭雪時,岳霖三十二歲。(詳見「岳娩南渡蒙冤」編) 隆興元年(1163年)四月二十三日,聖旨復岳霖為右承事郎。後又授南贛都督,食邑宜興。 淳熙三年, 岳霖任廣西欽州知縣,淳熙五年(1178年)孝宗皇帝便殿詔見岳霖時說:「卿家紀律,用兵之法, 張、韓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之」。岳霖稽首涕泣說:「仰蒙聖察撫念,故家臣不勝感激」!岳霖遂上疏請求歸還高宗當年所賜岳飛的御札,手詔, 孝宗皇帝詔令准左藏南庫還之。 岳霖與朱喜、張拭為友,在各方的幫助下,即著手搜集岳飛遺文,修編成書。 因年老多病, 尚未完稿即病卒。岳霖卒於紹熙三年(1192年)十月,其時岳霖在廣州做官(知廣州), 故時岳珂年方十歲,隨父官游。岳霖壽年六十二歲。臨終執其三子岳珂手遺囑:「先公之忠未顯,冤未白,事實之在人耳目者,日就湮沒。余初罹大禍,漂泊囚螺。及至仕途,而考於見聞,訪於遺卒,掇拾而未及上,餘罪也。苟能卒父志,雪爾祖之冤,吾死瞑目矣」!岳霖卒後由岳珂從嶺南護喪北歸。 岳珂在 《程史》卷二《趙希光節概》條明言:「紹熙壬子冬,先君子損館於廣,余甫十齡,護喪北歸」。護喪北歸是為了安葬岳霖。岳霖葬江蘇宜興縣城東四十里之唐門村顯祖庵側,伴岳飛衣冠冢之北。岳飛衣冠冢安葬在唐門橋後的一個天然的「金鉤釣月」地上。岳霖淳熙三年任廣西欽州知縣,淳熙十二年任川轉運判宮,淳熙十六年任太常卿、左司郎中和提舉封椿庫等官職,官至朝請大夫、敷文閣侍制,兵部侍郎,廣東經略安撫使,贈太中大夫,景定二年(1261年)追封纘忠侯。 岳霖墓碑為,(纘忠侯霖公之墓)。妻鈕氏、封助德夫人。岳霖子三:長子岳琮飛又名璞,賜各旗,授承信郎飛致仕封尚書。次子岳琛,授承信郎,任海寧縣尉。三子岳珂,進士出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歷官嘉興軍府,總領浙西財賦,通城開國伯等,晉封鄴侯,官至正三。岳霖女一:岳瓔,適陳址。 岳震為岳飛四子, 號東卿宋紹興三年(1135年)四月生於軍中,母李氏。岳飛被難時,岳震年僅七歲,與弟岳霆同時居九江廬山下沙河家中,父兄遇害的噩耗傳來,家人聞變擁其兄弟二人過長江,改姓鄂,潛於黃梅大河之濱,後遷聶家大灣。岳飛冤案昭雪後,岳震歷任朝請大夫,提舉江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 戶部度制司郎中, 江東提舉等職,寧宗贈保義郎,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加封緝忠侯。岳震卒後葬黃梅縣苦竹鄉楊梅岑村老樹坡山上, 與霆侯合冢,墓碑曰《大宋岳飛之子岳震岳霆之墓》,為黃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岳震妻周氏,封翊德夫人,生六子:長子岳瓚,字念一,授從事郎,任無為軍安撫使;次子岳琯,字念三,授承直郎,任廣州知錄侍班;三子岳玭,字念四,授迪功郎,任汀洲連城使;四子岳琚,字念六,授將士郎;五子岳躊,字念七,授將士郎;六子岳璇,字念九。 岳霆系岳飛第五個兒子, 字應時, 號君錫。 南宋紹興七年(1137年)二月生於軍中,母李氏。父兄遇害時,岳霆岳震在江州故居居住,噩耗傳來,家人聞變引岳震岳霆兄弟二人潛過長江,改姓鄂,隱居於黃梅大河鎮後遷聶家灣。 二十一年後, 孝宗皇帝為岳父子平反昭雪時,才恢復岳姓。岳霆初名岳靄,孝宗皇帝賜名岳霆,官授朝散大夫,監潭州(今長沙市)守宗正節使,寧宗贈修武郎、閣門祗侯、舉直大夫等。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追封續忠侯。 卒後葬黃梅縣苦竹鄉楊梅岑村老樹坡山上,與震侯合墓,碑名為《大宋岳飛之子岳震岳霆之墓》,今為黃梅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妻劉氏,封佐德夫人。昭雪時,孝宗皇帝賜張信女配。岳霆子三,長子岳蹯,字念二,授朝請大夫,監承知金州兼內安撫使,次子岳與,字念五;三子岳琨,字念八。岳霆後裔,有長子岳蹯系例一支居湖南邵陽,一支居安微阜陽;次子岳與系例一支經山西洪洞轉遷河南獲嘉等縣,三子岳琨一支留黃梅縣,現散居黃梅、廣濟兩縣。 岳珂:岳珂是岳飛之孫,岳霖三子,字肅之,號亦齋、東幾,又自號倦翁。母陳氏,生於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即岳飛冤後四十二年。 岳珂自幼聰明, 童年隨父官游, 四處遷徒,淳熙十五年(1188年)六月,岳珂六歲, 隨父岳霖官居湘南時, 岳霖任湖南漕。 紹熙元年(1190年),岳珂八歲,隨父過當塗,紹熙三年(1192年),岳珂十歲, 隨父官居廣州,由於岳霖於紹熙三年十月病故於廣州,岳珂即扶喪北歸,將父親安葬在宜興唐門後, 於慶元元年(1195年)便回到廬山腳下的江州老家, 並在九江讀書。 慶元二年(1196年), 岳珂去福建泉州石龜外婆家住了一年多,多得母教,岳珂母親陳氏出身書香門弟很有學問, 一一九八年岳珂回到江州, 同年八月,岳珂參加洪州(今南昌)漕試中舉。嘉泰三年,岳珂二十歲,一邊讀書一邊整理岳飛遺文,撰寫《籲天辨誣錄》、《天定錄》並五言百韻上之於朝。嘉泰四年(1204年)五月二十日, 理宗追封岳飛為鄂王,時年岳珂二十一歲,赴京省試,開始在京都與岳飛祖老友接觸, 更廣泛搜集岳飛遺文, 開禧元年(1205年),岳珂二十二歲,為承務郎監鎮江府戶部大軍侖從官九品二年,期間考中進士,以超群之才在京口與辛棄疾等名家交遊。開禧元年(1205年),開禧北伐戰幕之前, 岳珂向江陵知府吳獵寫了一封很有戰略眼光的信。開禧三年(1207年), 岳珂二十四歲,被提撥為中朝,在京師做過光碌丞、太官令、邑寺主簿等官。 嘉定六年(1213年), 岳珂三十歲喪母, 依宋制服喪二十七個月,服除後, 岳珂於嘉定八年(1215年)任軍器監丞。 嘉定九年(1216年)三月, 岳珂三十三歲,任司農寺丞。嘉定十年(1217年)十月,岳珂三十四歲, 升奉議郎權發遺嘉興府兼管內勤農事官職,出守嘉興。他一邊做官勤於政務,一邊搜集整理岳飛遺文,為其祖辨誣,向寧宗上書《金佗粹編》二十八卷、《程史》四卷。嘉定十二年(1219年)八月五日, 岳珂三十六歲,升承議郎權發江南東路轉運判台。嘉定十四年(1221年)九月,岳珂三十八歲, 任朝奉郎軍器監承總領淮東,移節京口,至紹定六年(1233年)的十二年間,岳珂在京口的官階逐步上升, 職任范圍亦不斷擴大。嘉定十五年(1222年)岳珂三十九歲,任朝奉郎守軍器監淮東總領, 官品為正七品,三年後的寶慶元年(1225年),理宗謚岳飛忠武,時年岳珂四十二歲,升朝奉大夫司農少卿總領浙西江東財賦淮東軍馬錢糧專一報發御前軍馬文學兼措置屯田, 官品為從六品, 二年後的寶慶三年(1227年), 岳珂四十四歲,升為戶部侍郎依前淮東總領兼制置使。又一年後的紹定元年(1228年), 岳珂升為朝請大夫權尚書戶部侍郎總領浙西江東財賦淮東軍馬錢糧專一報發御前軍馬文字兼提領措置屯田通城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賜紫金魚袋②。官祿巳非常人可比, 然順途之中也有坎坷,紹定六年(1233年)正月十五日,岳珂門生鎮江郡守韓正倫張燈以慶元夕,岳珂應景作詩曰:駕軺老子久婆娑,從聽笙歌擁綺羅。十里西涼憶如意,百年南國比流梭。吞聲有恨哀蒲柳,紀節無人廢蓼莪。寂寞丹心耿梅月,挑燈頻問夜如何」?這本是一首懷舊傷時之作,不料卻被韓正倫借之誣害於朝,請治岳珂重罪⑧。韓正倫原為岳珂門生,因未曾受岳珂提拔,不意而夾私誣害,人心不古,自古有之。紹定六年冬,岳珂淮東餉印歸,罷歸廬山。 從事寫作, 端平元年(1234年)岳珂撰《金佗續編》三十卷, 系之以譜。岳珂蒙冤居家五年, 直到嘉熙二年(1238年>二月才被起用,時年巳55歲,任盧部侍郎湖廣總領一年多。嘉熙三年(1239年)八月二十一日, 岳珂拜寶謨閣直學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並晉升為鄴侯④。嘉熙四年(1240年)三月,岳珂守當塗, 七月岳珂任權戶部尚書淮南、 江、 浙、荊湖八路制置茶鹽使,兼鎮姑蘇(當塗),官品為正三品,轉官為通議大夫。岳珂的一生仕途還算是很順利的,政績也是很大的,做官所在之地的地方誌對他都有很高的評價。由於勤奮,岳珂成為南宋有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他繼承父志,向朝廷收集整理了岳飛的抗金行實,洗刷了秦檜一夥誣陷岳飛的不實之詞,先後寫有:《金佗粹編》二十八卷、《金佗續編》三十卷、《程史》、《九經三傳治革例》、《愧郯錄》、《寶真齋法書贊》、《玉楮集》、《棠湖詩稿》、《東陲事略》、《讀史備忘捷覽》、《籲天辨誣集》五卷,《天定錄》、《玉楮》、《玉楮集後記》等歷史著作。是留給後人研究岳飛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岳珂卒於何年,考證不一。他自己在《玉楮集後記》中記載:淳佑元年(1242年)二月十日,五十九歲之年,開始自己抄寫手稿,能寫作和長途訪友⑤。 岳珂晚年居吳門。太原岳氏宗譜講,岳珂壽年六十一歲,具體卒年尚待進一步考證。 岳聰一:岳飛第九世孫,是琮的後代。原籍江蘇宜興,於明朝初期避閹選之難,攜一男(岳長泰)二女逃往新鄭具茨山(今改名始祖山)之山陰,定居下來,繁衍生息。越五世生二子曰大,二。後代主要居住在新鄭及周邊縣市。 岳野:(1920- ) 山東鄆城人。原名岳喜瑞。作家。早年參加救亡劇團,先後在香港、泰國、新加坡、馬來亞等地演出,直至1949年。後到長春電影製片廠任編劇。1950年後,任中央文化部電影局藝術處編劇、電影局電影劇本創作所編劇、編輯部主任。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7年調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輯處處長、編劇、藝委委員。近為編劇。出版有《友與敵》、《同甘共苦》、《英雄司機》及電影《在前進的道路上》等 岳俊鵬:河南新鄭西嶽庄村人,岳飛第二十七世孫。現就讀於洛陽師范學院。 三。褒揚題字。 仁皇帝題:重開奇悉(秀),永佐朝邦,崇修喜彩,增(忠)要(耀)遠賢(光)。 乾隆皇帝題:鳳文聲起萬古聞,梧桐高歌鳴聖君,長羽時朝顯大道,廷韶幾成儀來勤。 四。岳飛後代字輩 岳氏文化研究會規定岳飛後代從二十一世孫開始用:「重開奇秀,永佐朝邦;崇修喜彩,忠耀遠光。英賢輔弼,金玉其相;武穆家風,山高水長。」這三十二個字作為字輩。 五。岳飛後代分布 岳雲二子一女:長子岳甫,女兒岳大娘,三子岳申。 岳甫字葆真, 南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六月二十八日生,理親嘉泰四年(1204年)九月二十四日卒,壽年六十七歲,葬西湖上。岳雲遇害時,岳甫才四歲,隨母鞏氏及祖母李氏、叔岳雷流放岑南。一一六二年孝宗皇帝恤錄時,岳甫二十五歲,從岑南回,初居潭州(今長沙市)北裹廂, 同年十月十八日, 聖旨補岳甫岳申承信郎。岳甫受寅教郎,宗正卿,供職吏部郎中。初居杭州錢塘奠厥古守岳飛岳雲墓。襲神武後軍統制。隆興初元(1 1 6 8年)七月十九日,岳甫承務淮西時,向孝宗皇簾請復江州(九江)田宅,孝宗皇帝准奏發還。後岳甫刺使寧波。晚年歸居杭州,相與置田,崇奉王祠,作中興小歷,善書法。歷任朝請大夫,吏部尚書,贈中奉大夫。岳大娘適張宗本,授武進校尉。岳申授保義郎,官真州防禦使。岳甫生子七:岳覲、岳覿、岳峴,岳規、岳靚、岳 冫見 、岳觀。岳甫後裔初居蘇杭,後散居各地。現初步考證,有二支的去向如下:岳甫長子岳覲湖南益陽一支,岳甫次子岳覿浙江杭州一支。 岳雷有四子二女。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十月十八日, 岳雷四個兒子岳經岳緯岳綱岳紀,聖旨封承信郎②。二個女兒岳二娘、岳三娘,景定二年(1261年)婿俱補進武校尉。後岳雷長子岳經、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授承事郎,監賀州銀場③。其後裔居福建漳南。岳雷二子岳緯,景定二年授將士郎,任夔州將領,岳緯長子岳間見,景定二年授承信郎,後裔多居臨安。岳雷三子岳綱,景定二年授武德郎,任江西副總領,封尚書,初居九江,後遷臨安。岳雷後裔多由臨安散居金壇金沙、白塔橋、溧陽城、青安橋、龍庄、汰塘等地。岳雷四子岳紀,景定二年授修武郎,任鎮江提典醫學,其後裔多居臨安、常州現考證岳雷後裔從常州遷出後,有兩支的去向如下:一支遷居河南安邱縣解護庄,一支經湖廣荊州轉雲南鎮雄縣太坪壩,後散居雲、貴、川三省。 岳飛冤案昭雪後,岳霖由江州來宜興,邑人感岳飛之德,爭相奉迎,並置田宅於邑之東北四十里之唐門村留岳霖定居。以後岳霖雖歷官在外,但總是以唐門為家, 於隆興元年(1163年)將父親的衣冠安葬在唐門橋後的一個天然的《金鉤釣月地》上,這就是唐門村有名的歷史古跡《岳飛衣冠冢》。岳霖卒後也伴葬岳飛衣冠冢之北,即是唐門有名的《纘忠侯霖公之墓》。岳霖留居宜興的後裔,是長子岳琮之後,岳琮又名岳璞,賜名岳旗,授承信郎,致仕封尚書,居宜興縣,六傳至岳浚(岳飛九世孫),博學好義,官百門尉,積書萬卷,一時名士,卒於明洪武十年(1398年),壽年八十二歲 岳浚子三:長子岳岱,為萬石支祖;二子岳岩,為湛瀆支祖;三子岳崧,生子二:長子岳文升、遷居湯陰,次子岳文景, 為長溝、湯堰、唐門支祖。 岳文景三傳至岳洵(岳飛十三世孫)由長溝遷居知義庄,傳今巳有叫十七戶,六十餘人。今宜興唐門智義庄二十七世孫岳宗雷,為宜興縣先進教師,二十八孫岳錦堂,一九二七年參加過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還有岳祖德遷居北京1070信箱;有岳柏榮遷居武漢市航空路青年大街四十三號,有岳風麟遷居北京大學任教,有岳嗚嗥遷居上海市武進路247號;他們都是一九四九年後從宜興唐門智義庄遷出外地工作的岳霖後裔。 岳霖長子岳琮永泰後裔,系由宜興陳渡支經砒凌, 囚宮遷甘肅庄浪永泰堡繁衍,俗稱永泰世系。十六世孫岳大舟,先任廣西灕江衛指揮,後進駐甘肅臨洮。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岳大舟子岳仲武贈榮祿大夫,傳十八世孫岳文魁贈少保三等,傳十九世孫岳鎮邦、為清代左都督紹興總兵。岳鎮邦長子岳異龍,以功歷任游山參將,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擢升為四川提督, 後轉任山東省總兵,妻王氏封一品夫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因老母年高九十, 退休回川敬母,二年後岳升龍病逝於川,雍正四年(1716年)追謚敏肅。 岳升龍的弟弟岳超龍為天津總兵。岳超龍曾用名「劉傑」入伍,聖祖垂詢,復本岳姓。 因功擢刀東川營游擊,雍正二年(1724年)授河州協付將。雍正六年(1728年)任天津總兵,雍正八年(1730年)任湖南提督,雍正十年(1732年)病卒。岳超龍子岳鍾璜任提督。岳升龍子岳鍾琪,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九月二十三日生於河南新鄭,雍正五年(1727年)升任四川大將軍督總元帥。 岳鍾琪字東美, 身長赤面、 臨陣挾二銅錘,重百餘斤,多智略,御眾卒嚴、共甘苦。先任文職官, 後因戰功晉升,清康熙、雍正、 乾隆三朝鎮守邊關、定亂豐功,清高宗稱之為「三朝武臣巨擘」,誥授光祿大夫,奮威將軍、三等公、四川提督、川陝總督、陝西巡撫、寧遠大將軍、加少保、復加太子少保、兵部尚書銜,賜號威信。抱病平亂,乾隆十九年(1754年)二月二十八日死於軍中,葬於成都,壽年六十九歲, 御賜祭葬,謚襄勤,清代以漢人拜大將僅他一人,列有《岳鍾琪傳》。妻宋氏封一品夫人。岳鍾琪子五:長子岳溶,雍正六年(1728年)任山東巡撫。乾隆元年(1739)調江西光祿寺卿,後封為福建按察使, 廣東巡撫。乾隆十八(1753)、授鴻臚寺卿,轉通政使參議。岳鍾琪次子岳氵田 , 任侍衛。 岳鍾琪三子岳氵田 封主事。岳鍾琪四子岳方任都司。岳鍾琪五子岳靜封大安營參將,一等輕車都尉,其後二傳至二十四世孫岳嗣儀,任國史館協修兼秘書, 岳嗣儀長子(飛二十五孫)岳開先為中華民國陸軍少將,侍從武官。岳嗣儀次子岳涌先為政事堂法制局編譯岳嗣儀三子岳疇先為河南省城東區警察署長。岳嗣儀四子岳豫先為北京大學分科學生。 岳霖長子岳琮,二傳至岳遘(岳飛五世孫),字奉天, 遷居山西洪洞, 六傳至岳宣(岳飛九世孫),號可道,著有《金華全集》,七傳至岳芳(岳飛十世孫),號中有,為元時名儒。八傳至岳峻(岳飛十一世孫)更名岳永清,
⑷ 江蘇這個城市好不
江蘇這個城市好不好江蘇。不是一個城市江蘇是一個省。江蘇是我國的經濟大省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作為最可能地區資格省份的地級市全部繼承,我國百強城市非常難的江蘇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區域與浙江安徽上海共同組成長江山海。城市群已成為全國六大城市頂級城市選自一其境內中部確保有潛力的城市過去大家把絕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長江以南的熟悉。長期區和省會南京很少會關注於位於蘇北的一次城市也在追逐大家不經意間。順便帶一些城市的發展分數,其成果足以讓我們刮目相看。
在前頭的剛發布的2020年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上江蘇省會南京以及有著最強競技屍支撐的蘇州。繼續位列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節約,眾友,熟悉場地去,另外兩人,大江,無錫常州,以及,濟寧,上海的,南通,而,蘇州作為蘇北唯一的城市,節,同時上網,2019年,許多的,積極,被戰爭內為列第六排在周內,無錫南京無錫無錫,後成績超過國內許多省會城市,永遠,良好的,八,展示,到徐州,也被,繼續,在我倆成為蘇北地區,第一個,寄生,心前的城市。
目前來說,徐州,成為成為,西北,蘇北,最有潛力的城市,徐州市,典型的重工業城市,煤炭能源,機械化,成為這個城市經濟的主要力量而這里不交流的主要主要原因是,不斷實現改革和產業改革和產業轉型非常不錯的效果,許多現在已經是國際元,基地,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美譽,成為,江蘇省內租賃的,經濟商業以及對外貿易中心。
交通方面可以說是徐州的特別優勢,徐州位於華北平原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一北七北倚微山湖西點小寫東林連雲港連雲港連雲港語書盧吳玉吳玉,晚間經濟區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牧斯德法答案拜託金晶南通,徐寧世界懶欣。東籬海濱為全國重要水陸交通樞紐和弓東西南北經濟聯系的綜合收入或者是國家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城市。
怎麼來到江蘇省是非常好的。不管哪個城市都是不錯的?你要記住,江蘇
省江蘇省
⑸ 句容哪邊好玩
1·茅山
茅山位於江蘇省金壇市和句容市交界處,主體山脈位於常州市金壇市薛埠鎮境內(薛埠鎮由原薛埠鎮和原茅麓鎮合並而成),少數山體余脈位於鎮江市句容市境內,南北走向,面積50多平方公里。 它是中國江蘇省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也是中國六大山區抗日根據地之一! 金壇茅山
茅山風景名勝區,自1986年被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甲級風景名勝區以來,經過多年的建設與開發,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2001年,茅山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新四軍紀念館被中央宣傳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3年茅山風景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省文明委、省建設廳、省旅遊局聯合授予省級文明旅遊區示範點的稱號。 茅山是江蘇省境內主要山脈之一。茅山因山勢曲折,形似「已」字,故名句曲山,又名金陵地肺山,道家稱「句曲之金陵,是養真之福境,成神之靈墟」。西漢年間,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茅衷來句曲山修道行善,益澤世人。後人為紀念茅氏功德,遂改句曲山為三茅山,簡稱 茅山。主峰大茅峰海拔372.5米,景區面積約為71.2平方公里。景區內外交通便利,四通八達,以金壇市茅山風景區為中心,距常州、南京各約60公里,東至上海、南至杭州各約300公里,距常州奔牛機場70公里,距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僅38公里。茅山誇江蘇省金壇市薛埠鎮和句容市,南北走向,面積50多平方公里,1985年被列為江蘇省八大風景名勝區之一,躋身於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之列。海拔372.5米的茅山山勢秀麗、林木蔥郁,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之說,峰巒疊嶂的群山中,華陽洞、青龍常州市金壇茅山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洞等洞中有洞,千姿百態、星羅棋布的人工水庫使茅山更顯湖光山色,可謂「春見山容,夏見山氣,秋見山情,冬見山骨」。茅山還是著名的道教聖地,相傳漢元帝初5年(公元前44年),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采葯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後齊梁隱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創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來,茅山一直被列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曾引來諸多文人墨客留下詩篇。 抗日戰爭時期,陳毅元帥等革命先輩在此與敵開展游擊戰,使之成為著名的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有「山美、道聖、洞奇」之特色,區內主要景點有茅山道院九霄萬福宮、印宮、乾元觀、華陽洞、金牛洞、新四軍紀念館等。在江蘇省境內,有兩座茅山。一座在長江以南的金壇市境內,稱南茅山;另一座在長江北岸的興化市,叫北茅山。清代乾隆年間,以考證考據而聞名天下的揚州學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過茅山碑記》中說:「北茅山為三茅真君初煉道之地」。 這就是說,西漢景帝時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稱為茅山。後來他們受請往江南句曲山,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早在漢代,陝西咸陽,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紅塵,寫下「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三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的感嘆,遂尋山修道。他們披星戴月,餐風宿露,晝夜兼程,行至黃海之濱,見一高山,林木參天,綠蔭蔽日,芳草如茵,香茅遍地,便留山隱居,修道養性,采葯煉丹,濟世救人。日久,茅氏兄弟,終成正果,名列仙班。後人因此建三茅道觀,稱他們為三茅真人,稱山為三茅山。慕名來山學道者、求醫者,不絕於途。其時,江南金壇一帶,瘟疫流行,聞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醫術高明,能治百病,便來人求治,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華陽洞。經真人救治,病癒者數百人。三茅真君仙逝後,人們感恩戴德,建廟山巔,塑像供祀。此後,句曲山改稱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稱北茅山,簡稱茅山。道教聖地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茅山道教源遠流長,相傳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就有高辛氏時代人展上公修煉於句曲山伏龍地(今茅山玉晨村);先秦時,有燕國人郭四朝修煉於玉晨觀;秦時,李明真人修煉於古煉丹院(今乾元觀);東晉時期,茅山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煉,並著書立說;東晉興寧二年(364年),楊羲、許謐、許 製作了《上清大洞真經》,在茅山創立了別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南朝齊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隱居茅山40餘年,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傳承者。 茅山道教,在中國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和地位,曾贏得了「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譽。唐宋年代茅山道教達到了鼎盛時期,前山後嶺,峰巔峪間,宮、觀、殿、宇等各種大小道教建築多達三百餘座、五千餘間,道士數千人,有「三宮、五觀、七十二茅庵」之說。太平天國戰爭、抗日戰爭以及文化大革命對茅山道院的毀壞較為嚴重。茅山道院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修復,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對外開放的重點宮觀。俗話說:「要好運,到福地洞天——茅山」,九霄萬福宮(頂宮)作為茅山道文化的重要場所,一直以來的都是遊人朝山敬香必到處。
革命聖地
五味齋——茅山金牛洞風景區
茅山,是神聖的革命聖地。茅山因山區地勢險要,西鄰南京,北瀕長江,東至淞滬,南下浙西,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7年12月初,日軍侵佔了茅山,燒殺搶掠,殘暴蹂躪,民無寧日。1938年6月,陳毅、粟裕、張鼎丞率領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第一、二支隊和先遣支隊進入茅山地區,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抗日游擊戰,創建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全國六大山地抗日根據地之一。茅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猶如插入敵人心腹的一把利刃,大大牽制了敵人的重兵,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勝利做出了可貴的貢獻。在那樣艱難困苦的歲月里,曾有多少英雄先烈們在茅山為了革命事業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萬丈豪情壯實了茅山偉岸的身姿,他們用氣壯山河的誓言證實了茅山不朽的風采。他們在人民心中將會萬古長青!在這里,讓我們再一次在鐵的事實面前去追憶當年先烈們英勇的壯舉。茅山的紅色之旅,已成為機關、學校、部隊、企事業單位、黨團組織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的首選地。
風景勝地
茅山,是環境優美的風景勝地。茅山自然風光清新秀美,山區形勝獨特,枝繁葉茂,景色迷人,自古就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美景。這里的山不高卻秀雅,這里的水不深卻澄清。春遊茅山,山林滴翠,草木芬芳。滿世界的嫩黃襯托這一處綠山,滿山間的野花給了這山林一路的狂想。薄霧輕如紗,夕陽宛如畫。夏遊茅山,綠樹成蔭,蔥蘢一片。你可以在綠樹掩映下的九曲十八彎上揮汗如雨,欲與大山試比高;你也可以朝觀日出,暮賞彩雲。雨後初晴,但見一絲薄雲在深谷幽林間繚繞,此時山上的樹木閃爍著猶如水晶般晶瑩的綠。秋遊茅山,天高雲淡,色彩斑斕。林間飄落一地的楓葉定會引起你無限的遐想,看蘆葦花在風中搖曳著輕盈,聽喜客泉水叮咚暢響,感受生命在不經意的平淡中輪回。冬遊茅山,銀裝素裹,霧松飄情。抑或暖陽普照,滿山林充斥著蓄勢待發的理想。萬簌俱靜中聆聽那道家仙樂,大有「花飛佛地三千里,人在瑤池十二層」之感! 茅山屬低山丘陵地區,不僅風景秀麗,物產資源也很豐富,盛產林茶果尤其是葯材,是天然的葯物寶庫。明代著名葯物學家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中,收錄的茅山葯材就達380多種,其中尤以茅蒼術和唐玄宗賜名的太保黃精為最佳。1915年,茅蒼術參加巴拿馬賽會獲金獎。
2·寶華山
寶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江蘇省句容西北與南京接壤,在312國道南側、滬寧高速公路以北,距南京、鎮江、句容各30公里。因春天黃花漫山而得名,後因南北朝梁代高僧寶志來此結庵講經,遂易名寶華山。寶華山森林公園素有「林麓之美,峰巒之秀,洞壑之深,煙霞之勝」四大奇景。1981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96年4月被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2003年被批准為國家AAAA級景區。
寶華山位於句容市北部,距鎮江市區32公里,主峰海拔445米。寶華山靜卧於長江之濱,西與南京鍾山、棲霞山綿延相連,是寧鎮山脈的第二高峰,「東臨鐵瓮,西控金陵,南負句曲,北俯大江」,氣勢雄偉,挺拔而壯麗。寶華山原名花山,盛夏季節黃色野花漫山遍野。開山之祖南朝梁代高僧寶志登山結庵講經傳教,此山遂名聲大震。寶志圓寂後,遂改花山為寶華山。 寶華山
寶華山歷史悠久。山腳下的「丁沙地遺址」距今近7000年,曾出土過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等實物,是一處「寧鎮地區早期的新文化遺存」。 寶華山計有36座峰巒,好似36片蓮花瓣,寺廟則如蓮房端坐其中。誠所謂「圍著寺廟轉,不見有山門;聽得念經聲,不見僧人影」,營造出了一種「深山藏古寺」的意境。每當宿鳥歸巢,聽輕風絮語,遊人不由頓生隔世之感。 「水流石不動,山靜雲自飛」。以佛教傳世的寶華山更有「二龍四池七台九洞十二泉」之勝景,集「林麓之美、峰巒之秀、洞壑之深、煙霞之勝」於一體,人在山中走,如在仙境行。 寶華山的「霧海」比之黃山雲海毫不遜色。那乳白色的嵐氣時濃時淡,變幻莫測;濃時如絮,淡時如煙,峰巒寺廟,時隱時現;如青春少女神秘的面紗,似九天仙女飄臨凡間;溪水潺潺,松濤和鳴,鶯聲燕語,一切盡沉醉在濃淡相宜的曉嵐靄氣之中。乾隆皇帝曾六上寶華山,發出了由衷的慨嘆:「寶華深處秀,問路語吾曾。」康熙也數度來游,賜銀賜物、不吝墨寶。 寶華山還是國家森林公園,森林覆蓋率達92%。古木參天,葉稠蔭翠,根株蟠結,綠草茸茸,落英繽紛。山上珍稀樹木繁多,椴樹、銀杏、紫蘭等樹種成長良好。其中,「寶華玉蘭」更是寶華山所獨有。其花大如蓮、白如雪,每至傳戒期則競相爭艷,那濃郁的花香和婀娜的姿態給教徒們送來了一片溫馨、幾多親切。 寶華山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山中隆昌寺已歷盡1500餘年滄桑,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傳戒道場。是故,寶華山被稱為「律宗第一名山」。 站在寶華山頂峰的拜經台極目北眺,但見長江如帶,蘇北平原煙樹蒼茫;西望棲霞山、湯山,山青如洗,楓葉如畫;東顧鎮江,金、焦二山如浮現在揚子江中的兩塊碧玉,山光水色美不勝收。 寶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萬山堆里看雲松,曲庵幽溪復幾重;為愛泉聲過林去,不知煙寺耳聞鍾。」這是對寶華山的真實寫照。 銅殿:銅殿的梁、棟、桶、窗、瓦、屏、楹悉范銅為之,殿後壁嵌銅一方,故名銅殿。其形式為樓閣式,高2.3丈,結構精巧,雕刻細膩,供觀音大士像於殿中,四壁刻畫如來諸菩薩及帝、釋、天、人像,殿前丹墀石欄圍爐,有石階進出,殿左右對稱,是明代萬曆33年(公元1605年)釋妙峰禪師奏請創建,禪宗生母慈聖皇太後賜金二千兩,以助其成。是寺內重要古跡,距今已有370多年歷史了,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無梁殿:分布在銅殿左右兩側,左邊是文殊無梁殿,右邊是普賢無梁殿,均系明代建築物,高3.2丈,三間兩層樓閣式,無梁無柱,門窗不用一木,外形仿木結構,內用磚瓦代替,純系磚瓦建造而成。門窗頭上並刻著雲紋、二龍戲珠等圖案。現亦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拜經台:位於西部山峰,上有巨石,形似台,一名曬經台,又名會君台,相傳是梁武帝與寶志相會處。《寶華山志》雲:「坐此俯瞰長江似帶,六合、儀征、丹陽諸邑煙樹縹緲,兩點青螺浮沉水面則為金焦,回顧棲霞、牛首、鍾阜佛頭抹眉,若隱若現於嵐光雲翠間,誠東南一偉觀也。」可見,華山之氣勢雄偉,景色之秀麗壯觀! 寶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九洞:山中有九洞,即潮音洞、烏龍洞、白虎洞、志公洞、黃花洞、品洞、東華洞、西華洞、古僧洞。其中烏龍洞深不可測。洞多為石灰岩溶洞。 四池:即戒公池、蓮花池、龍池、龍王池。寺前的戒池,池中有縮而出沒。又說,池水終年不竭,雨年不溢,旱年不涸,傳為奇觀。 釣魚磯:在山之西北,濱臨大江,相傳是王安石釣魚之處。 將台:在蟠龍山下,為當年韓蘄王(韓世忠)屯軍之處。 行宮:寺內原有行宮一座,康熙、乾隆都住過此處,後毀於太平天國戰火之中。 御碑亭:位於武聖庵前,康熙皇帝南巡至寶華山時;豁免了康熙42年以前句容縣的丁錢糧,當地人民遂建此亭。 寶華山寺院還珍藏著一批文物,如皇帝用過的枕頭、拐杖,王羲之的「鵝」字,唐伯虎的畫,岳飛親書的「滿江紅」詞,還有可煮一千斤米飯的大鍋等等。 寶華山不僅因寺出名,而且景色奇特秀麗,寺藏於山中,如花之含萼,蓮之有房,寺周蒼松翠柏,山中還有九洞四池,深邃神奇。古 寶華山國家森林公園
人稱之有林麓之美,峰巒之秀,洞壑之深,號稱四十奇秀。據史志記載:「其形安而逸,其勢榮而嚴」,山勢崛起,群峰環繞,古樹蔽日參天,溪流縱橫,綠柳成蔭,常年雲霧縹緲,盛夏季節,氣候涼爽,乃避暑勝境。 寶華山歷史上曾是北亞熱帶生物資源豐富的地區之一,目前植被保存較好。據調查有植物五百多種,其中寶華玉蘭已是全國罕見的古老樹種,被稱為活化石。山中自然生長多種葯材和珍貴樹林。江蘇省政府已將寶華山辟為山林自然資源保護區。 寶華山地帶性植被保存完好,維管束植物有124科、352屬、529種。其中寶華玉蘭為特有樹種,是三百萬年前的新生代,有剛竹、水竹、苦竹、短穗竹等野生品種,稱之「竹海」。這里動物資源豐富,有豺、狼、獐、狐等20多種哺乳動物,畫眉、八哥、白鷺等近百種鳥類,具有較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1984年,江蘇省在這里設立自然保護區,之後又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⑹ 句容的行政區劃
全市總面積1385平方公里,人口約60萬,轄8個鎮(下蜀鎮、寶華鎮、邊城鎮、白兔鎮、郭庄鎮、後白鎮、天王鎮、茅山鎮),3個街道(黃梅街道、華陽街道、崇明街道),3個管委會(開發區管委會、茅山管委會、赤山湖管委會)。
1、下蜀鎮
全鎮總面積122平方公里,耕地35115畝,林地107780畝。下轄華山、下蜀、祝里、六里、裕課、沙地、橋頭、亭子、空青、新村10個行政村和下蜀、橋頭兩個社區居委會。常住人口3.9萬多人,外來從業人員約0.6萬人。
2、寶華鎮
寶華鎮因寶華山而得名。寶華鎮地處句容市西北部,轄7個行政村,2個社區,總人口2.36萬人,總面積100平方公里。
寶華鎮地理位置優越,西距南京市中心23公里,與南京仙林科學城一河之隔,東距鎮江34公里,南至南京祿口國際機場50公里,北距南京龍潭港5公里,312國道、337省道、京滬鐵路、滬寧城際鐵路穿境而過。
3、後白鎮
境內總面積為143.2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7.51萬畝,可利於開發丘陵崗坡地10.2萬畝。總人口5.53萬人,2.19萬戶。
全鎮轄後白、蘆江、曹村、淮源、古村、李家橋、夏王、東灣、東風、王莊、延福、西馮、二聖、徐巷、張廟、泗庄、五星、槐道、林梅、西城、長里崗21個村和後白、二聖、王莊、張廟4個居委會。
4、天王鎮
全鎮轄16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5.6萬餘人。天王鎮土地資源豐富,以丘陵山地為主,全鎮耕地總面積11.5萬畝,其中水田5.3萬畝,崗坡旱地6.2萬畝,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另有各類水面1.2萬畝。
5、郭庄鎮
郭庄鎮位於句容西南部,與南京江寧區、溧水區接壤。2005年由原郭庄鎮和葛村鎮合並而成,面積117平方公里,下轄18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約6萬人。
鎮黨委下轄63個基層黨組織,共有黨員2342名。2008年11月,市委、市政府在郭庄鎮設立句容市空港新區管委會,與郭庄鎮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班子。
6、邊城鎮
邊城鎮2003年6月經江蘇省政府批准設立,由句容市原東昌鎮、陳武鎮合並組建,面積128平方公里,2014年總戶數10402戶,人口3.4萬人。轄東昌、友誼、衣庄、光明、青山、高侖、橋東、陳武、大華、佴池、雙楊、戴村、趙庄、趙村14村和東昌、陳武2個居委會。
7、白兔鎮
全鎮總面積115平方公里,4.1萬人口,耕地面積4512公頃。轄15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享有"中國草莓之鄉"之美譽,是"全國美人指葡萄"、"全國無公害大棚草莓"兩個國家級標准化示範區,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蘇台農業合作創業園"兩大省級園區的核心區。
8、茅山鎮
茅山鎮因茅山而得名,為句容古鎮,北宋設常寧鎮,清代改為鄉,1985年撤鄉設鎮。茅山地處句容南部旅遊版塊,地理位置優越,到南京祿口機場30分鍾車程,上海虹橋國際機場2小時車程,上海浦東國際機場3小時車程。到南京、鎮江火車站均為45公里。
9、開發區管委會
行政區劃面積143平方公里,下轄21個村(社區),總人口約10萬人。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特別是自2007年市委市政府作出「舉全市之力建設開發區」以來,開發區發展突飛猛進,已經成為句容全市首要的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載體。
10、茅山管委會
句容市人民政府直屬副處級工作機構轄行政村:玉晨村、後河村、天樂村、茅山村、墓東村、夏林村、馬埂村、潘沖村、上桿村、李塔村10個村。
11、赤山湖管委會
赤山湖風景區管理機構暨管理委員會是句容市政府的派出機構,成立於2007年11月,為句容市政府直屬正科級事業單位,轄4個行政村,總人口1.3萬人,總面積38.3平方公里,其中赤山湖濕地面積7.6平方公里。
12、黃梅街道
是中國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2013年前隸屬於華陽鎮。2013年10月以原華陽鎮的紅旗、馬扎里、梅花、河濱、東風、東門、紅星、甲城、茅山、中凌、葛仙、新村、建新13個居委會區域,設立黃梅街道辦事處。
⑺ 岳飛的故事
岳飛(1103-1141),南 宋 軍 事 家。 字 鵬 舉, 相 州 湯 陰 (今 屬 河 南) 人。 少 時 勤 奮 好 學, 並 煉 就 一 身 好 武 藝。 19 歲 時 投 軍 抗 遼。 不 久 因 父 喪, 退 伍 還 鄉 守 孝。 1126 年 金 兵 大 舉 入 侵 中 原, 岳 飛 再 次 投 軍, 開 始 了 他 抗 擊 金 軍 的 戎 馬 生 涯。 傳 說 岳 飛 臨 走 時, 其 母 在 他 背 上 刺 了 「精 忠 報 國」 四 字。
岳 飛 投 軍 後,很 快 因 作 戰 勇 敢 升 秉 義 郎,不 久 金 軍 攻 破 開 封, 俘 獲 了 徽、 欽 二 帝, 北 宋 王 朝 滅 亡。 次 年,趙 構 建 立 南 宋 王 朝, 岳 飛 上 書 高 宗,要 求 收 復 失 地,被 革 職。 不 久 隨 東 京 留 守 宗 澤 守 衛 開 封, 以 戰 功 轉 武 功 郎。 宗 澤 死 後, 從 繼 任 東 京 留 守 杜 充 南 下。
建 炎 三 年( 1129 年), 金 將 兀 術 率 金 軍 渡 江 南 侵, 岳 飛 移 軍 廣 德、 宜 興, 堅 持 抵 抗,攻 擊 金 軍 後 防。次 年, 岳 飛 在 牛 頭 山 設 伏,大 破 金 將 兀 術, 收 復 建 康(今 江 蘇 南 京), 金 軍 被 迫 北 撤。 之 後,岳 飛 升 任 通 州 鎮 撫 使, 擁 有 人 馬 萬 余, 建 立 起 一 支 紀 律 嚴 明、 作 戰 驍 勇 的 抗 金 勁 旅「岳 家 軍」。
紹 興 三 年( 1133 年), 岳 飛 因 剿 滅 李 成、 張 用 等「軍 賊 游 寇」, 得 高 宗 所 獎 「精 忠 岳 飛」 的 錦 旗。 次 年 他 又 率 部 擊 破 金 傀 儡 偽 齊 軍, 收 復 襄 陽、 信 陽 等 六 郡。 岳 飛 也 因 功 升 任 清 遠 軍 節 度 使。
紹 興 五 年,岳 飛 率 軍 鎮 壓、收 編 了 楊 么 領 導 的 農 民 起 義 軍。隨 後 駐 軍 鄂 州(今 湖 北 武 昌), 派 人 渡 河 聯 絡 太 行 義 軍。 他 屢 次 建 議 高 宗 大 舉 北 進,但 都 為 高 宗 所 拒 絕。 紹 興 九 年, 高 宗、 秦 檜 與 金 議 和, 岳 飛 上 表 反 對。 次 年, 兀 術 進 兵 河 南。 岳 飛 奉 命 出 兵 反 擊。 相 繼 收 復 鄭 州、 洛 陽 等 地, 在 郾 城 大 破 金 軍 精 銳 鐵 騎 兵「鐵 浮 圖」 和 「拐 子 馬」, 乘 勝 進 占 朱 先 鎮, 距 開 封 僅 四 十 五 里。 兀 術 被 迫 退 守 開 封, 金 軍 士 氣 沮 喪, 發 出 「撼 山 易, 撼 岳 家 軍 難」 的 哀 嘆, 不 敢 出 戰。
在 朱 先 鎮, 岳 飛 招 兵 買 馬, 積 極 准 備 渡 過 黃 河 收 復 失 地,直 搗 黃 龍 府。 兩 河 義 軍 也 紛 起 響 應。 這 時 高 宗、 秦 檜 卻 一 心 求 和, 連 發 十 二 道 金 字 牌 班 師 詔, 命 令 岳 飛 退 兵。岳 飛 壯 志 難 酬, 只 好 揮 淚 班 師。
岳 飛 回 臨 安 後, 即 被 解 除 兵 權, 任 樞 密 副 使。
不 久 被 誣 謀 反 下 獄。 紹 興 十 一 年( 1142年 ) 十 二 月 二 十 九 日, 以「莫 須 有」 的 罪 名 與 子 岳 雲 及 部 將 張 憲 同 被 害 於 臨 安 風 波 亭。 寧 宗 時 被 追 封 鄂 王。
岳 飛 善 於 謀 略, 治 軍 嚴 明。在 其 戎 馬 生 涯 中, 他 親 自 參 與 指 揮 了 126 仗, 未 嘗 一 敗, 是 名 副 其 實 的 常 勝 將 軍。 著 有 《岳 武 穆 遺 文》(又名《 岳 忠 武 王 文 集》),其 詞 《滿江紅》是 千 古 絕 唱 的 名 作。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壓迫的漢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國,深入骨髓」,紛紛自動組織起來反抗。
從十二世紀二十年代起,黃河南北、兩淮之間,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金民族戰爭。岳飛和抗金名將宗澤、韓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可是,腐敗的北宋統治集團,採取妥協、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趙佶、欽宗趙桓被擄走後,繼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頭目趙構,同樣是個投降派。他偏安於江南一地,沉醉於歌舞逸樂之中,沒有真正組織抗金民族戰爭並把它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一面信用秦檜等投降派,通過他們出面進行一系列議和投降活動;一面則利用宗澤、岳飛、韓世忠等抗戰派,抵擋金軍的凌厲攻勢,以保住他的皇帝寶座和積累屈膝求和的資本。到了十二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東自江淮、西至陝西一線的宋、金雙方對峙的軍事分界線形成後,趙構、秦檜統治集團,實際上已經成了南宋抗金斗爭最大絆腳石;反過來,岳飛、韓世忠等抗戰派,則成了趙構、秦檜投降派活動的最大障礙。南宋朝廷內部抗戰派與投降派的斗爭,日趨尖銳。
岳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置個人榮辱安危於度外,對趙構、秦檜的投降活動進行堅決斗爭。1139年(紹興九年),岳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和議達成後,高宗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岳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並再次表示收復中原的決心,「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這無異於給宋高宗當頭潑了冷水,從而更使趙構、秦檜懷恨在心。「但岳飛不顧個人得失,堅持抗戰到底的立場,率領軍隊,聯絡北方義軍,卓有成效地從事抗金戰爭,籌劃收復中原、統一祖國,成為全國抗金民族戰爭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紹興九年)夏,金兀術撕毀紹興和議,傾巢而出;再度發動大規模的對宋戰爭。在東、西兩線軍取得對金大捷的形勢下,岳飛揮兵從長江中游挺進,實施銳不可擋的反擊」,他一直准備著的施展收復中原抱負的時機到來了。
岳家軍進入中原後,受到中原人民、忠義民兵的熱烈歡迎。這年七月,岳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岳飛親率將土,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侍衛親兵)和「拐子馬」(左右兩翼鉗攻的騎兵),把金兀術打得大敗。岳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措沒有找到,手殺敵人數百,身被幾十處創傷,豪勇無比。岳家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斗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軍陣容搖動。郾城大捷後,岳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離金軍大本營汴京僅四十五里),金兀術集合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岳飛打得落花流水。岳飛這次北伐中原,一口氣收復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准備從開封撤逃。南宋抗金斗爭有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一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復了。岳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破掉酒戒慶祝)」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但是,外敵難以撼動的岳家軍,卻遭到了南宋朝廷內部投降派的摧殘。就在這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甘心充當兒皇帝的高宗趙構,因擔心一旦中原收復,金人放回他的哥哥欽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與金入議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竊取了宰相高位的內奸秦檢,也抓住高宗這個難言的心病大肆活動,破壞岳飛的抗戰。他們狼狽為奸,密謀制訂了全線撤軍、葬送抗金大好形勢的罪惡計劃。他們首先命令東西兩線收兵,造成岳家軍孤軍突出的不利態勢後;即以「孤軍不可久留」為名,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飛「措置班師」。在要末「班師」、要末「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岳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岳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的抗金英勇斗爭,至此被迫中斷。 岳家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岳飛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准備北渡黃河,使岳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才撤離中原。這時,有一個無恥的書生,騎馬追上金兀術扣馬而諫:「太子(兀術)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沒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金兀術這才又整軍回到開封,並以不費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奪了回去。
岳飛一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布置的羅網。1141年(紹興十一年),他遭誣告「謀反」,被關進了臨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監察御史萬候*(音末期屑)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岳飛。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抗戰派為眼中釘,金兀術甚至兇相畢露地寫信給秦檜:「必殺岳飛而後可和。」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岳飛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從他身上,秦檜一夥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但岳飛卻仍於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被趙構「特賜死」,殺害於臨安大理寺內,年僅三十九歲。岳飛部將張憲、兒子岳雲亦被腰斬於市門。岳飛父子及張憲死於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軍隊和老百姓的強烈憤怒,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的呼喊!岳飛20歲入伍,投奔真定(今河北正定)安撫使,但不久因父喪回鄉,兩年後,再投河東路平定軍。1126年,金軍攻汴京,朝廷風雨飄搖,欽宗弟趙構以「天下兵馬大元帥」名義招募義勇民兵,岳飛投其帳下,因率百騎斬殺金軍幾千有功,被升為秉義郎。
不久,趙構改派岳飛至老將宗澤麾下,赴澶州援救汴京,自己卻視望不前,待金軍1127年4月攻入汴京將徽、欽二宗及後妃、大臣等三千人和無數財寶擄走北歸後遂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高宗任命宗澤為開封知府兼東京留守,聽信寵臣黃潛善等勸說,反「戰」而主和。岳飛上書怒斥議和力主回擊,反被以「越職」罪免去職務。
三個月後,岳飛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頗受賞識,曾在王彥統轄下抗金,渡河收復新鄉。因與王彥不和,轉戰汴京,再次投奔宗澤,在黃河以南連續戰勝金軍。次年,曾24次上書高宗請求還都的老將宗澤憂憤成疾,臨終三呼「渡河!」而亡,岳飛隨接替東京留守的杜充南下,退往建康(今江蘇南京市)。1129年冬,金軍由兀術(即宗弼,金太祖阿骨打第4子)統率大舉南侵,渡江攻入建康。高宗輾轉逃往海上,僅率臣八九人,乘樓船飄泊於溫州、台州一帶。
岳飛奉命收復建康,先率部在城南牛頭山埋伏,深夜派百名黑衣戰士混入敵營,使金軍於夢中,互相殘殺,又伺機捕捉敵人哨兵,獲知敵北撤路線,火速趕往靜安鎮,橫刀躍馬沖入敵軍,往來翻飛擊斃敵軍無數,乘勝進駐建康後,升任通(今江蘇南通)、泰(今江蘇泰州)鎮撫使。岳飛由此嶄露頭角。
1130年,金扶植漢奸劉豫割據河南、淮北建立偽齊政權,使其牽制南宋以緩和宋對金的直接威脅。放回降臣原宋御史中丞秦檜,讓他勸誘高宗稱臣行南北分治。同時由兀術率主力征服川、陝,以斷南宋兵糧之援。
南宋相應在江淮之間有防,派岳飛防守江州(今江西九江)至江陵(今湖北江陵)一線,岳飛先平定叛軍、游寇及農民起義,收編精兵,以後三次主動出擊大獲全勝。
第一次在1134年,岳飛率軍從江州出征,收復偽齊佔領的襄陽等六州之地。在隨州(今湖北隨縣)岳飛的16歲長子岳雲,手握各重80斤的鐵錘力奪頭功。在襄陽,岳飛慧眼識破敵人以騎兵布防江岸,以步兵擺陣闊野的破綻,令部將以手持長槍的步兵攻敵騎兵,使其陣腳大亂,互相爭擠奪路,落入江中。又以騎兵將敵步兵殺得丟盔卸甲,擊潰偽齊主力。僅三個月即順利收復六州,保住了長江中游,打通了通往川陝之路,扭轉了南宋的被動局面,增強了軍民抗敵的勇氣和信心。32歲的岳飛被破例提升為清遠節度使,又進封武昌郡開國侯,享受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同等的宋朝最高殊榮。
岳飛童年時,家境清貧,少時便同父母一起下地耕作,當過地主家的佃客。岳飛生性剛直,深沉寬厚,勤奮好學,苦練武功,曾求師於本地箭師周侗和槍手陳廣,成為「一縣無敵」。他還特別愛讀《左氏春秋傳》和孫、吳兵法,讀起來常通宵不寐。
宋高宗趙構即位後,岳飛經人介紹參加了趙構統帥的軍隊,因作戰勇敢,升為秉義郎(從八品的武官)。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岳飛在澶州(河南濮陽附近)和曹州山東曹縣西北兩次小勝金軍。因趙構重用黃潛善、汪伯彥等人,企圖避地東南,岳飛不顧自己位卑言輕,上書趙構,反對南逃,力請趙構返回終京,親率六軍北渡黃河。這觸怒了趙構及黃、汪等人,以「小臣越職,非所宜言」的罪名被革職。三個月後,岳飛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不久升為統制,隨都統制王彥渡河收復新鄉,在太行山刺殺金將。旋歸宗澤,為留守司統制。宗澤死後,從杜充南礦。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冬,金牙術率軍大舉南侵,攻入建康(今南京)。建炎四年,岳飛率軍北進,在清水亭、靜安等地襲擊北撤金軍,連連獲勝,金幾術險被活捉。並一舉收復建康,升為通泰鎮撫使兼知泰州。接著,他受命領兵救援楚州(今江蘇淮安),在承州三次大敗金軍。岳飛的部隊軍紀嚴明,英勇善戰,稱「岳家軍」,深得百姓愛戴。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岳家軍大破偽齊劉豫軍隊,收復了襄陽府及唐、鄧、隨、郢州、信陽六郡,岳飛被提升為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兼管襄陽府路,不久進封武展郡開國候,時年三十二歲。是年冬,金齊聯軍攻陷滁州,進逼廬州(今安徽合肥)。廬州告急,岳飛接旨率軍東下,又一次大敗金軍。
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秦檜以宰相身分接受了金朝的議和詔書,向金稱臣,每年進貢銀子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岳飛向朝廷再次申述他一貫反對「和議」堅持抗敵的主張,堅決表 示願制定方略,收復河東、河北,直搗燕雲,為國復仇。趙構為 了取得武臣對和議的支持,授於劉光世、張俊、韓世忠三大將新的封號和官爵,提升岳飛為開府議同三司。岳飛連上四奏,表示不受,並指出,現今的形勢只可引以為危而不可引以為安,只足 以使人憂慮而不足以使人祝賀,應加緊訓練士兵,以備不測,要求朝廷追回成命,以便「保全臣節」。岳飛屢次反對「議和」,引起趙構的不滿和秦檜的痛恨。
紹興十年,金撕毀「和議」,大舉伐宋。岳飛接到趙構「乘機取勝」的親筆詔書,立刻調兵遣將,挺進中原,在河南郾城,大破 兀術的「鐵浮圖」和「拐子馬」,金軍全線崩潰。此後,又乘勝進軍朱仙鎮,以猛將帶領背嵬軍騎兵五百名出擊,殺敵金軍。朱仙鎮之捷,更增強了岳飛乘勝渡河收復河北的決心,他再次上書趙構,要求深入敵境,復取舊疆,報亡國之恥。北方忠義軍紛紛來歸,士氣高漲,以「直抵黃龍府」相激勵。趙構、秦檜一天之內用金字牌發出十二道詔書,催岳飛班師。岳飛明憤地說「十年之力,廢 於一旦」,「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被迫下令撤軍。岳飛在撤軍前,故意放出風聲,說明天渡河,幾術害怕城內百姓作岳家軍內應,連夜棄城,北逃一百餘里。岳家軍班師後,金兵乘機奪佔了鄭州、顧昌、陳州、蔡州等地。
岳飛回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後,兵權被奪。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七月,秦繪竣使右滿議大夫萬侯桌首先發難,上書指責岳飛「爵高祿厚,志滿意得,平昔功名的志向,日漸頹情」。這年八月,岳飛的樞密副使之職被免,改任萬壽觀使的閑職。之後,秦忙唆使岳飛手下的副統制王俊出面誣告,說岳飛部將張憲 准備謀反。十月,朝廷張榜,說張憲一案「其謀牽連岳飛,遂逮捕歸案,設召獄審問」,並將岳飛及兒子岳雲逮捕入獄。十二月,趙構下旨:「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當天,大理寺執法官遵旨作最後處決,逼岳飛在供狀上畫押。一生光明磊落 的岳飛在供狀上寫下八個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即服毒酒身亡,時年僅三十九歲。
岳飛一生出入疆場,英勇抗擊侵掠,堅決反對國族壓迫,其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為歷代人們所敬仰,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岳飛被投降派秦檜害死,是最流行的說法,京劇有《風波亭》描述這場悲劇。杭州岳墳的對面有秦檜夫婦的鐵鑄跪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晝夜向岳飛請罪,一直遭到前來參拜岳墳的遊人們的唾罵。清初一位松江女子參拜岳墳後,寫了一幅對聯,流傳以後,被刻在秦檜夫婦跪像的後面、岳墳大門內側門楣上:「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現在還是中國人大眾化早點的油條,起源於南宋臨安的民間故事,說的是臨安街上製作燒餅的小販,在得知岳飛被害後,用麵粉搓成一雙面條,代表秦檜夫婦,放進油鍋里炸,取名「油炸檜」,很快風行傳播開來。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反映老百姓對秦檜陷害忠良的憤恨之一斑。
秦檜陷害岳飛是事實,也沒必要替秦檜翻案,問題是秦檜這樣做的背後還有深一層的原因,不是抽象的忠和姦、是和非所能概括。最近看到一篇「岳飛死因探微」,作者劉興雨轉引南懷瑾的兩個觀點,一是岳飛提出的口號「直搗黃龍,迎回二聖。」二是1137年岳飛聽說金人想在汴京立欽宗之子,就上書高宗,請立太子,以安定人心。正是這兩件要害的事,惹惱了宋徽宗,秦檜不過是摸透了高宗的心理,作出迎合的計謀而已。
這兩點分析也完全正確,問題是,這兩點理由,不能算是南懷謹自己的觀點,如若劉興雨的引文正確,那末,南懷謹作為著名的學者,不可能不知道這兩點理由,早已有明朝的文徵明敘說在前,為什麼變成是他研究的新見解呢?現在的科技界,常有抄襲他人資料被揭發的事,文史界似也不例外?
現將文徵明的《滿江紅》詞抄錄如下:
「拭拂殘碑,勅飛字依稀堪讀。
慨當初,倚飛何重?後來何酷!
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憐事去言難贖。
最無辜、堪恨最堪憐,風波獄。
豈不念,靖康辱?
豈不恤,中原蹙?
但徽欽一返,此身何屬?
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只怕中原復。
彼區區一檜有何能?
逢其欲!」
⑻ 句容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句容旅遊景點
句容山明水秀,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道教聖地茅山,佛教名山寶華,江蘇九寨溝瓦屋山、南朝辟邪石刻、邊城等旅遊景區聞名遐邇。
茅山---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江蘇省甲級風景區,著名的道教勝地。素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稱,素有「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譽,被道家尊為「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相傳因西漢年間有陝西咸陽茅氏三兄弟來此修練後得道成仙而得名。茅山道院為全國首批對外開放的21處重點道觀之一。山中風景秀麗、景點眾多,有九峰、十八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一九九八年,經國務院宗教局和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塑造的巨型露天老子銅像高達33米,已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其中老子掌中蜂窩天成,被稱為茅山一怪。紀念碑下放鞭炮響軍號成為世界一絕。年遊客100多萬人次,現已設立旅遊經濟開發區。
寶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享有佛教「律宗第一名山」之美譽。其「林麗之美、峰巒之秀、洞壑之深、煙霞之騰」為四大奇景。
瓦屋山---有江蘇「九寨溝」之美譽,以原始的自然景觀,良好的生態環境,展示著自然、淳樸之美。後更名九龍山。
辟邪石刻---俗稱「石獅」,為全國同類石刻之首。南梁蕭績墓石刻,位於句容城西石獅溝。
句容市氣候宜人,交通方便,人傑地靈,特產豐富,經濟發達,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其經濟、市場腹地廣闊的優勢,以及「誠信認真,有求必應」的政府服務理念是外商投資興業的首選之地。
2008年,句容旅遊區域重新調整,茅山景區擴大景區范圍,九龍山(瓦屋山)並給茅山,形成大茅山的旅遊發展概念。加上新增的赤山湖景區,從而形成了句容地區「兩山一湖」的新發展思路。
⑼ 寫一個(茅山)導游詞
茅山景區導游詞
茅山位於句容市的東南方,茅山有「江南第一山」之譽,是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道教上清派的發祥地,全國六大山區根據地之一,山下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新四軍紀念館被列為省德育基地。
茅山的植物資源豐富,盛產葯材,明代著名葯物學家李時珍曾經在茅山採集中草葯,寫進《本草綱目》的茅山葯材就有380多種。
茅山原來叫句曲山,句子的句,歌曲的曲,句曲山,至於為什麼現在叫茅山呢,我暫且賣個關子,等到了太元寶殿以後,我再給大家揭開這個謎底。
茅山是我國的道教聖地,在茅山孕育和興起了眾多教派,其中著名的有始創於東晉中期的上清派,始創於東晉末期的靈寶派,以及南朝齊梁陶弘景所創立的茅山派,元朝以後均歸於正一道,茅山是我國道教上清派、靈寶派和茅山派的起源地,在道教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影響。
佛教是外來宗教,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以多神崇拜,用方術修持以追求長生不老,修道成仙及用祭、齋蘸以祈福免災為主要內容的宗教體系,簡單的說道教道士修煉追求的是得道成仙,長生不老,而佛教認為人活著就是受苦的,追求死後能夠到西方極樂世界。
道教起源於東漢末年,唐宋道教發展到鼎盛時期,明朝中葉後,逐漸衰微,道教自其產生的1800多年來,不僅在我國大陸有巨大的影響,而且還傳到朝鮮、韓國、日本、越南和東南亞及南北美洲一帶,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之一。
道教的主要節日有老君聖誕、玉皇聖誕、蟠桃會、呂祖聖誕以上節日均為老子、玉皇大帝、西王母、呂洞賓的誕辰日二月十五、正月初九、三月三、四月十四舉行盛會以示紀念。
道教分為正一派和全真派,茅山是屬於正一派的,正一派的創始人是張天師。全真派的創始人是王重陽,他有七個徒弟就是全真七子,大家都熟悉不過的了。全真派注重內丹修煉,不尚符錄與黃白之術,黃白之術就是指冶煉黃金白銀,規定道士必須出家住宮觀,不結婚,吃素,有嚴格的清規戒律,而正一派不需出家,多從事符錄齋醮,符錄齋醮就是畫符作法的意思,以祈福禳災,尤其茅山是三山符錄之一,三山符錄就是指江西龍虎山、閣皂山、茅山,所以符錄是茅山道士重要的修行方術。茅山山上有專門畫符的道士,大家可以親眼看到道士畫符的過程。符的種類大約分為六種:鎮宅、護身、催生、和合、傳道、收妖滅怪六種。一般在綾子布、白竹布或宣紙上畫,這個符是可以請的,有需要的可以請道士現場畫一個帶回家。
全真派和正一派的區別簡單的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蓄發、不娶、素食、道袍,就是要留頭發、梳發髻、不娶老婆、不可以結婚、不能吃葷,必須要穿道袍,而我們正一派就沒有這么多清規戒律,不需要蓄發,可以結婚,可以吃葷,不需要每天住宮觀,不需要穿道袍,只要穿道褂就可以了。現在全國的大部分道觀都是全真派,正一派比較少,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一些地區以及台灣。
茅山有三怪:
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 「碑下放鞭炮,空中響軍號」的奇特現象,目前仍為一個未解之謎,所以有神奇紀念碑之稱。這是茅山的一怪。
老子掌中蜂窩天成,被稱為茅山又一怪。
第三怪就是喜客泉,遊人在泉邊上鼓掌,泉內之水便會沸動四濺。
現在,我們所走的這條路就是茅山大道,總長22公里,從市區到茅山20分鍾車程。
快到茅山了,我們現在已經能看到茅山了,大家猜猜看茅山大約有多高?這位朋友猜的很准,說明跟我們道教很有緣。茅山海拔372.5米。有句話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我們茅山雖然並不高,但是卻在這里出了很多名人,所以得以聞名。
現在我們坐上了景區交通,我們所走的這條路就是盤山公路。上茅山有三條路可以走,一個呢就是坐景區交通,第二個就是從小路爬上山,由於茅山並不高,爬上去一般快的話四十分鍾,慢的話一個小時足夠了。第三個就是在金壇坐索道。
茅山一共有六個景點,今天我們首先游覽九宵萬福宮、然後是元符萬寧宮、仙人洞、喜客泉、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最後游覽新四軍紀念館。
現在我們來到了茅山的主峰大茅峰,大家眼前的這座道觀叫作九霄萬福宮,由於它座落在茅山的頂峰,所以又稱為頂宮。她始建於西漢,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了,在2000多年的風風雨雨中,這座古老的道觀遭受了許多自然和人為的破壞,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1985年修復的。大家請看「敕賜九霄萬福宮」這幾個字,這個敕賜就是皇帝御賜的意思,這個匾是明神宗朱翊君御賜的。我們再來看宮門上方兩旁書寫的是:「道什麼長存,萬壽無疆」。大家猜猜看道後面是什麼字?這個 字為道家特有的寫法,即先天之氣、後天之氣的意思,上面一個無下面四點水,我們記一下。九霄萬福宮共有四個殿堂,分別是靈官殿、宗師殿、太元寶殿、二聖殿,下面請隨我入內一一游覽。
各位遊客朋友,我們來到靈官殿,這位就是王靈官,又叫玉樞火府天將,他是鎮守山門之神。我們看他的臉上有三隻眼睛,中間這隻眼睛在佛教中稱為慧眼,在道教中稱為善眼,即能辨別人間的真善美醜,所以他又叫王善。我們再來看他右手拿的神鞭共有九節,為什麼是九節呢?因為九字在道教中是最吉祥的數字,也是最大的數字,也就是說他手中的神鞭是世界上最長的神鞭。正所謂「三眼能識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左手擺的這個姿勢就是靈官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做一下,如果能做起來,就是於我們道教很有緣。在他的四周分別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個方位之神,分別代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看完了靈官殿,現在我們來到了宗師殿,供奉著道家的歷代宗師。上面就是藏經樓,藏經樓是道教藏放經書的地方,這里共藏有經書5840卷。我們看中間供奉的這位是魏華存,魏元君,又叫魏夫人,南嶽夫人,她是上清宗壇的創始人,她的著名經典是《黃庭經》,主要講述了人體脈絡穴位和構造,以養生術為主。大家可以看到她是個女性,在封建社會存在男尊女卑的現象,而在道教呢是男女平等的,所以把她供奉在此接受後人的朝拜。這是她的弟子楊羲,他是第二代宗師。上清派是由魏夫人創立的而由他發揚光大的。道教分為全真派和正一派,我們茅山屬於正一派,這位就是正一派的創始人張天師,又叫張道陵,他也是道教的創始人,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創立了全真派,老子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而張天師卻是道教的創始人。他手中的寶劍叫斬妖劍,能夠斬妖除魔,今天來的各位都是好人,如果有壞人,他這把劍就會斬下。這位手捏一粒丹葯的人便是當時著名的煉丹家葛洪,也就是化學家,我看到他就感覺格外親切,因為他是我的老鄉,句容人。過去道士追求長生不老,所以都煉仙丹,他們認為草木自己都會腐朽,那麼煉成的丹葯人吃了也不可能長生不老,後來葛洪提煉出了汞,因為汞埋入土裡不會腐爛,投入火中百煉不消,所以道士認為用汞製成的丹葯人吃了以後就會長生不老,所以據說好多皇帝都是汞慢性中毒而亡的,比如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的一位。咱們茅山素有「秦漢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稱,這位宰相就是梁朝時期茅山上清派的重要傳人,道教茅山宗的創始人陶弘景。當時梁武帝與他的交情頗深,非常欣賞他的才華,想請他入朝為官,但由於陶弘景嚮往閑雲野鶴般的生活而拒絕了他,因為是皇帝請他嘛,他不便於直接拒絕,當時他是畫了一幅畫給梁武帝,畫上面畫了二頭牛,一頭牛是悠閑自在的在河邊吃草,而另一頭牛套著金籠頭被人騎著,梁武帝看了這幅畫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要雖然錦衣玉食卻受人管制,雖然如此,但是每逢有徵討大事,梁武帝還是要請他參與商討,徵求他的意見,幾乎每個月都有數封書信往來,後來,梁武帝還把太子送到茅山跟陶弘景學習,所以事實上陶弘景在茅山隱居其實未隱,久而久之,人們就稱陶經弘景為「山中宰相」了。
現在,我們來到了坎離宮,道教是以研究八卦為主的,坎離就是八卦中的兩卦,代表了水和火,在這里火有香爐,水有龍池,象徵著陰陽平衡,男女平等。大家來摸一摸這個香爐,摸一摸能緩解腰腿痛,保佑你一年內平平安安。
現在,我們來到了茅山最大的殿堂太元寶殿,在這里就要講到茅山的由來了,茅山原來叫句曲山,後來由於三茅真君在此修煉得道成仙,後人為了紀念他們而把句曲山改為三茅山,簡稱茅山。大家看中間的這位就是大茅祖師,又稱大茅真君、大茅帝君簡稱大茅君,他姓茅,名盈,字叔申,西漢咸陽南關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他十八歲就入恆山修煉,四十九歲告別師父回鄉看望父母,父親對他一離家就是31年,一點孝心也沒盡非常生氣,所以看到他回來就拿起棍子要教訓他,他說我已經不是凡人了,你是打不了我的,他的父親不相信,一棍子打下來,棍子就紛紛斷掉了,看到這個情景,父親才相信他的這個大兒子確實是潛心苦修去了,所以就原諒了他,他拜見過父母之後來到句曲山修煉,治病救人,大積善德,潛心苦修,最終得道成仙。在他的左邊是他的次弟茅固,又稱為中茅真君、中茅帝君、中茅祖師、二茅祖師,簡稱中茅君、二茅君,字季偉,生於公元前143年。右邊是三弟茅衷,又稱小茅祖師、小茅帝君、簡稱小茅君、三茅君,字思和,生於公元前141年。他們本是官場中人,聽聞大哥得道成仙之事,於是就向大哥面求修煉秘訣,分別來到二茅峰、三茅峰終年苦修,為民治病,最後也分別得道成仙。因為他們兄弟三個在修煉的過程中,廣積善德,為民治病,所以老百姓為了紀念他們把句曲山改名為三茅山,簡稱茅山,這就是茅山名稱的由來。我們可以看到大哥茅盈是三個中最年輕的,為什麼呢?因為茅盈修道的時候只有18歲,還是童子身,修道以後容顏不變,而弟弟修煉的比較遲,所以反而看上去比哥哥老。供奉在三茅真君前左右兩側的是四值功曹 ,即值年、值月、值日、值時的四位天神,他們的職責是專門記錄天界各位神仙的功勞,向玉皇大帝稟奏,並負責呈遞人間焚燒上奏給天庭的表文。佛教有四大天王,而在道教則稱為四大元帥,供奉在太元寶殿四周的分別是溫良元帥、馬善元帥、岳飛元帥、趙公明元帥,那個黑臉的就是趙公明,也就是財神,財神有武財神和文財神,這位是武財神。他們在這里可以保衛道場,以壯威嚴。
看完前半殿,我們再看一下後半殿,這就是三心二意的土地神劉甫,劉甫在三茅真君來這里修道以前就已經來到了茅山,他在茅山向東北方向看不遠處九座峰巒宛如九條小龍在盤踞,心想若到其間修煉不更好嗎,可是當他趕到那兒再回首南望,卻發現整座大茅峰猶如一條綠色巨龍,峰頂恰似巨龍之首,紫氣滿天,金光四射,真是個風水寶地!於是又往回趕,但是,茅氏兄弟已經修建了草庵,於是他就把他尋找寶地之事告訴了茅氏兄弟,茅氏兄弟大發慈悲,為他在半山腰修建了草庵,劉甫在草庵之內潛心修煉,後終於得道成為地仙——土地神,被後人供奉於其修煉之處的土地廟,享受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的第一爐香火。後來半山腰土地廟被毀,宮內道士便在這里塑立一尊劉甫坐像,供世人朝拜。兩邊分別是左判官,右司薄。
這里就是仙島,仙島共分四層,共有32位神仙,我們從上往下看,第一層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正中為元始天尊,元始天尊兩側各立一位侍者,元始天尊左側為靈寶天尊,再左是雷公,元始天尊右側是道德天尊,再右為雷母。第二層就是玉皇大帝、天、地、水官大帝、求苦天尊、姜子牙、太白金星;第三層上供奉的是婦孺皆知的八仙;第四層上供奉的多為民間所崇拜之神,有土地神、城隍神、龍王神、龍太子、龍王女、夜叉神、善財童子、慈航道人。這位慈航道人大家看起來是不是有點面熟?她就是佛教中所說的觀音菩薩,在我們道教中稱為慈航道人,大家看他是站在鰲頭之上的,有人說是獨占鰲頭之意,其實並不是如此,相傳鰲是一種非常厲害的動物,點點頭會給人間帶來災難,所以他站在鰲頭上是為了給人間減少災難。這位就是財神趙公明。財神分文財神和武財神兩類,文財神有比干與范蠡兩載,武財神有趙公明與關公兩說。這里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塑像前左站招財,右立進寶。
現在,我們來到了三天門,形容它高入雲天之意,相傳此處是大茅祖師得到成仙的地方,古時為茅山九宵宮道士拜符上表之所,故又名為飛升台。在元符萬寧宮也有個三天門,那是茅固、茅衷得道成仙的地方。據說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大茅祖師在此處被仙鶴馱走而成仙。這 里也是茅山的最高點,海拔372.5米,大家走上去感覺一下成仙的感覺吧!
現在,我們來到最後一個殿堂二聖殿,這里供奉的是三茅真君的父母茅祚和許氏,後人為了感謝他們教子有方,所以把他們供奉在此,使他們順理成章地享有聖父聖母之尊稱,茅山有一副對聯:「在家不孝雙父母,何必靈山見世尊」,世尊就是指的他們二位。這副對聯是警示香客要孝敬父母。在全國的道院中只有我們茅山供奉父母,因為茅山上清派十分講究孝道。拜拜他們可以保佑自己父母健康長壽。
我們再來看左邊的這位是眼光娘娘,右邊的是送子娘娘,這所以把她們供奉在此與過去醫學不發達有關,過去人們得了眼病醫不好,只能求眼光娘娘保佑。據說眼光娘娘能保佑人們耳聰目明,消除眼疾,有近視眼的朋友不妨去拜一拜她。這位送子娘娘,她不僅能送人子女,還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過去醫學落後生孩子猶如過生死關,小命是提在手裡的,所以生小孩之前都要來這兒拜一拜。據說,她手中原有九個孩子,現在只有一個,是為他響應國家政策只生一個好。
參觀完殿堂後,請隨我參觀一下茅山的鎮山四寶:玉印、玉圭、哈硯、玉符。據說宋徽宗的母後誤服下一枚綉花針,而眾多御醫都束手無策,後來,是我們茅山的第25代宗師劉混康道士利用茅山的葯草及符錄製成符水,使太後把綉花針吐了出來,皇帝龍顏大悅,就賜了八件寶物給他,由於年久失傳,現在僅存四件了,就是這四件鎮山四寶,玉印、玉圭、哈硯、玉符。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玉印,玉印上面刻有「九老仙都君印」六個篆體陽文之字,據說此印是我國和氏璧的一部分刻制,有「夜食四兩硃砂,日蓋千張黃表」之神奇妙用,就是夜間能吸進去四兩紅顏色的硃砂,白天一次性蓋一千張黃表紙,都不用沾硃砂。只要能隨身帶上一塊此印所蓋的印跡,便能祈福免災,遇難呈祥。傳說明朝洪武年間玉印被收入皇宮,明太祖朱元璋意欲將其改製成「奉天承運之寶」的皇帝玉璽,但刻印匠第一天將印刻製成「奉天承運之寶」六字,而第二天印面之上便奇怪的變成了「九老仙都君印」六字,如此三刻三試,印面仍然是「九老仙都君印」六字,明太祖朱元璋萬般無奈,心想此物非皇家之物,於是就派人將玉印送還給茅山道士手中。以前玉印是放在元符萬寧宮的,茅山的香客,來茅山一定要去頂宮燒一柱香,再去印宮蓋一個印,久而久之,香客們就稱「元符萬寧宮」為印宮了,一直流傳至今。這就是為什麼元符萬寧宮簡稱為印宮。
各位遊客朋友我們現在來到了元符萬寧宮,元符萬寧宮地處茅山積金峰南腰,前面我已經介紹過元符萬寧宮簡稱為印宮。大家請看山門東面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閔智亭道長撰書的對聯「星應鬥牛山接昆侖襟太湖帶長江自然鍾秀結地肺;秦漢神仙梁唐相師垂科教廣玄化上清經錄出句曲。」山門匾額為康有為所書「眾妙之門」,西面為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任法融道長所書「道教淵源猶如雲掛山頭行至山頭雲更遠;玄門奧義恰似月映水面撥開水面月還深。」 山門匾額為「紫氣東來」。這兩副對聯和匾額充分說明了茅山道教的歷史地位。
大家回過頭來看一下,這里有兩個錯別字,找一下是哪兩個?一個是德字,少了一橫,一像一把刀,心頭少一把刀,勸人向善之意。另一個是明字,多少一橫,就是勸人們擦亮眼睛看道。
1996年,茅山道院為了弘揚道教文化,同時為了發展句容旅遊事業,經國家宗教局特別批准,在元符萬寧宮投資2000餘萬元,建造高達33米的露天老子神像,現在已入選世界吉尼斯紀錄。
元符萬寧宮共分為上下四個廣場,下面就請各位遊客隨我游覽。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第一道廣場睹星門廣場,這座石牌坊就是睹星門,是過去宮內道士觀星望氣之處,通俗地講就是觀看天象,有人說人類天文學可能就起源於此。大家請看左右壁上刻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此書為清代大書法家王澍所書,具有極高的書法價值與石刻藝術,是我們茅山道教的歷史文物。在這里我們還可以做一個小小的游戲,站在這里,閉上眼睛原地轉三圈,然後往前走,如果能摸到第一福地中的福字就會幸福永隨,這是一個古老的留傳至今的游戲。
各位朋友請朝上看,這是靈官殿,殿門上方刻有「敕賜元符萬寧宮」七個字。而殿門是斜的,為什麼是斜的呢?這里是有原因的,以前殿門在正對著南邊的,也就是說是正對著頂宮,前面不是說過嗎?頂宮位於龍頭之上,所以此殿經常失火,有一年內失火三次,年年失火,後來就改成斜的,直到現在都沒有再失過火。門前有一對石獅子,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公獅子腳踩乾坤,那個球就代表乾坤,象徵著統一寰宇和無上權力,母獅子腳踩小獅子,代表子孫綿延。門前有一對互相相對的圓盤,這代表戶對,門上面以前有一對門當,現在已經被毀了,門當戶對就是指的這兩樣東西,過去大戶人家的門上都有這些東西。
大家請往裡走,各位請看殿中供奉的是王靈官,你們肯定又要問了,為什麼這里也會供奉著王靈官呢,原因很簡單,王靈官是道教的守護神,在他的護衛下,道觀才會興旺安定,所以哪兒都不能缺少他。在靈官殿的東邊和西邊供奉的是南斗星君和北斗星君,南斗星君是司命主壽即主生之神,北斗星君是專管死亡的司命神,道教認為凡人一心信仰北斗者便能從死籍本上除名,從此可以長生不老,所以大家可得跟他拉好關系,這樣就有機會長生不老了。殿的四周供奉的是六十本命甲子神,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屬相去找一下自己的本命神,拜拜他,祈求他的庇護。
現在,我們來到了第二道廣場三天門廣場,這是萬壽台。萬壽台分三層,中路沒有上下台階,台階是從東南角上,由西北角下,以前是皇帝和太後拜章上表的地方,也只有皇帝才可以登上萬壽台其餘大臣只能站在四周,現在不同了,我們大家都可以上來嘗一個高高在上的滋味。萬壽台上的石牌坊就是三天門,這個三天門是由青石雕刻而成的,高2.4米,兩旁石柱高達6.5米,石柱上刻得對聯是「仙樂徹九霄祝一人之有慶,天香招五鶴祈四海之同春。」大家再看背面,橫刻是萬壽台,左右對聯是「翠岳捧抽台華陽真氣,丹崖飛紺殿河上玄風」,這里是我們茅山歷史上重要的道教建築物。據說有三天門的地方,就有得道成仙者,這里就是茅固、茅衷兩兄弟飛升之處。
現在,我們經過七七四十九級石階來到了第三道廣場太極廣場,這就是太極池,池底是道教的標志,以黑白陰陽魚構成的太極圖,白色代表陽,黑色代表陰,道教認為道涵陰陽,陰陽沖和之氣,生成萬物。
各位遊客,池的東邊和西邊分別是鍾亭和鼓亭,有興趣的遊客可以去敲鍾、擂鼓以禱保平安幸福。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要穿過九龍御道,登上元符宮最高的廣場,老君廣場,你們看「道法自然」這四個字是中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宗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書。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老君殿,過老君殿我們來到的是神像底座的神台,這呈八角形的建築設計,暗合道教八卦,這裡面陳列了茅山道教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這里是畫廊,彩繪部分為「許謐修道圖」講述的是茅山第三代宗師許謐修道的故事。石刻部分陳列的有陶弘景、王安石、蘇東坡、梁武帝、唐伯虎、魯迅、鄭板橋、顧況等人的詩詞筆跡。壁畫部分是二十四孝圖,講的就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板雕部分刻的是老子《道德經》全文。
各位遊客參觀完長廊之後,我們來看這尊老子神像,老子姓李,木子李,名耳,耳朵的耳,字聃,耳朵旁一個冉冉升起的冉,西周末年誕生於楚國。老子叫李耳為什麼稱他為老子呢?有這么一個傳說:老子就是道教中的太上老君,老君的母親是元妙玉女,吸收太陽之精華,懷孕81年,從左腋生下老君,老君生下來的時候,皓首白發,所以稱之為老子。老子所著的《道德經》為道教的基本經典。這部奇書蘊藏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體科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老子被道教尊為教祖。這尊拔地而起的老子神像高達33米,重106噸,是用226塊紫銅板焊接而成的。神像為座姿,神態慈祥、端莊、自然、親切、逼真、手持太極扇,好象正在給我們傳經講道呢。這尊老子神像已載入了世界吉尼斯紀錄,到目前為止是全世界同類神像中最高最大的。
在老子神像的建造過程中,發生了許多人們現在無法解開的迷團。1997年3月23日(農歷二月十五),老子神像開工之日,負責建造老君神台的建築隊,特間在施工現場懸掛起六條紅底黑字的橫幅,以示慶賀,豈料,天氣驟變,風狂雨大,所掛橫幅全部撕裂,飄掛在神台前銀杏樹上,工程無法開工。眾人皆驚,百思不解。其時,老道長手持指涯,翩然而至,啟示說,道教以黃為尊。建築隊心領神會,急忙趕制六條黃底紅字橫幅換上,說也靈驗,頃刻,風停雨住,雲消霧散,艷陽高照,直至神壇竣工,連續二十二日內無雨。
97年4月28日,老子像竣工驗收後,翌日清晨,聖像手掌中有巨大蜂窩。黃蜂,民間視為吉祥之物,寓意遊客蜂擁而至。積金峰,寓意聚積金銀財寶之峰,後來,有細心的人意外發現積金峰海拔159.8米,「要吾就發」的意思,又是一個好兆頭。
這個蘇南抗戰勝利紀念碑座落在望母峰上,總高36米,碑名是原國防部長張愛萍所書。它是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於1995年建成。碑前的台階有317級,寬16米,一共有六級台階,每組50級,寓意抗戰勝利50周年,同時六組寓意6月,最後17級代表17日,寓意1938年6月17日是新四軍韋崗處女戰勝利的日期。
1997年發現「碑下放鞭炮,空中響軍號」的現象,至今仍是個未解之謎,各方面的專家親臨現場,也難以說明原因,比較多的解釋是共振。據當地群眾說,這軍號聲是新四軍烈士靈魂的豪氣,鞭炮聲似槍炮聲,他們一聽到槍炮聲就在軍號聲的鼓舞下英勇殺敵。因為在茅山抗日根據地掩埋著七千多名當年陣亡的新四軍健兒。這種解釋表達了茅山人民對抗日根據地的贊美和對新四軍烈士的緬懷之情!這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茅山最後一怪了。
現在我們來到最後一處景點,新四軍紀念館,該館全面展示了當年茅山抗日根據地軍民抗擊日寇的史實。該館現為中宣部命名的「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展出文物資料2000餘件,採用聲、光、電多媒體高科技陳列手段,再現新四軍和蘇南人民抗日斗爭的歷史風貌。
⑽ 句容二聖後任家邊什麼時候拆遷
這個難說,不過小道消息,可能快了,那裡房子不給造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