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鎮後庄加油站價格多少
⑴ 找兌鎮後庄李海燕
膠原蛋白就是能延緩女性衰老的某種物質,比如豬蹄熬成的湯,濃烈而粘稠,還有魚鱗熬成的魚凍,都是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
⑵ 汾石高速孝義途經兌鎮那些村莊
下庄、魏南庄、大勝村設陽泉曲 互通(設陽泉曲互通連接線至S321線)後,經師家莊進入交口縣,交口縣路線經畢家掌、石嶺後、蘇家灘
⑶ 關於孝義碗碗腔的作文
有關的資料 自己寫個碗碗腔簡介
孝義碗碗腔是流傳於我省孝義市的一個地方劇種,是在孝義民間皮影戲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它因以「碗碗」(碗狀銅鈴)為主要擊節樂器而得名,又因皮影戲是夜間演出,以紗窗借光顯影,故又稱「月調」、「影調」、「紗窗腔」。
據傳,清末光緒初年,陝西朝邑(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連年大旱、寸草不生。
當地碗碗腔藝人因逃荒而流落山西,後分為南北兩支,其赴北的一支,在孝義、汾陽一帶,受中路梆子和孝義皮腔、汾陽秧歌等影響,逐步形成孝義碗碗腔。據老藝人回憶:約光緒中期,孝義兌鎮後庄的碗碗腔皮影藝人劉夠清,曾兩次赴陝學習紗窗皮影的雕刻藝術,促進了碗碗腔藝術發展。同時,當地不少青年人加入影戲班,職業和半職業的戲班逐年遞增,碗碗腔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另一方面,它吸收了木偶戲和晉劇、蒲劇的一些劇目,使其更加豐富。至光緒末期,孝義碗碗腔的影戲班子已達六七十個,演出場所遍布山西各地,還遠達寧夏、遼寧等地,期間涌現出一批著名藝人:王寶棟技藝傳神;張立廣鋼音鐵嗓;井潤元專說閨門戲,人稱「小姐班」;李付德擅唱喜鬧劇,被譽為「哈哈班」。此外,還有張萬年、於吉榮、宋廣德、耿付有等一大批青年藝人,他們的技藝各有千秋。辛亥革命以後,孝義碗碗腔逐漸衰落,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全縣僅存15個農閑搭夥的影戲班子,而且大部分家當破敗、技藝低拙、演出質量低下。新中國成立後,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1950年,皮影藝人那鵬飛、高仲玉、馮庭榮等將《白毛女》、《赤葉河》、《血淚仇》等現代戲搬上皮影舞台。1959年,孝義影戲班在太原組建為太原市碗碗腔劇團,並改由真人演出,從此,皮影戲碗碗腔正式發展為舞台劇。同時,孝義也成立由真人表演的碗碗腔劇團,使這一古老的藝術得到了新的發展。
碗碗腔唱腔結構屬於板腔體,唱句一般為七字句、十字句,偶爾也有五字句、八字句和十二字句的出現。唱起來腔隨字走,四聲嚴明。碗碗腔素有「以聲傳情,以唱制勝」的傳統。碗碗腔的唱腔沒有行當之分,只有男女之別,表現人物感情、塑造人物個性主要靠演唱者不同的唱法。這種腔既宜演現代戲,又宜演傳統戲。碗碗腔的主要伴奏樂器有打擊樂器和弦樂器。碗碗和節子是兩種能體現其特色的打擊樂器。碗碗也叫「盅盅」,用響銅做成,用細鐵棒敲擊,音色和碰鈴相似,一般是一拍擊一下。節子是連接在一起的兩塊檀木木板,打法靈活,沒有嚴格的規定,主要是配合碗碗掌握唱腔速度、渲染唱腔氣氛的。碗碗腔在皮影時代有「七緊、八慢、九消停」之稱,一個班只需七八個人,文武場僅有四個人,打鼓板的兼打小鑼,唱腔起板後轉彈月琴,拉胡胡的兼吹嗩吶,拉二弦的兼拍鉸子。其餘武場樂器全由一人操作,此人右手擊碗碗,左手打節子,若需配馬鑼、鐃鈸時,就停下碗碗和節子,一手去拍鐃鈸,一手用節子去擊馬鑼。
孝義碗碗腔的劇目可分為皮影劇目和戲曲劇目兩個部分。皮影劇目較為豐富,現在收集整理好的有百餘本。這些劇目既有宮廷正史,也有民間傳說;既有儒窗趣聞,也有農舍佳話;既有官場角逐,也有煙花淚歌。在表演上,它繼承皮影藝術一手叉腰一手做戲的傳統,人物在激動時常有上身前躬、猛挺等動作,並保留了皮影側面造型的處理手法,布景也常採用皮影雕刻剪紙圖案來表現典型環境。 孝義碗碗腔是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藝術。「過節聽不上碗碗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開年看幾眼紗窗戲,一年和老婆不生氣」、「聽聲咦咦咦,美如過生日」等民間俗語在孝義一帶廣為流傳。上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孝義碗碗腔的第一個輝煌時期,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孝義碗碗腔曾兩度晉京獻演,其代表性傳承人張建琴摘取了第十六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目前,孝義碗碗腔出現了諸如演出市場萎縮、觀眾減少、演員年齡老化、後繼乏人等困擾其生存和發展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