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橋北御蘭府房價多少
㈠ 北京海淀區四季青都有哪些小區
酈城檀香山四季會諸子階常青園北里we
house綠谷雅園金庄小區閔庄路19號院四季香山上層國際
㈡ 惠州府興寧縣古代
興寧古代屬龍川縣地,東晉置興寧縣,以境內寧江而得名,屬惠州府管轄。此後這里逐漸發展成廣東、江西、福建交界處的地區性重要商貿中心,有「小南京」之稱。歷來商貿非常發達,周邊城市消費品都是興寧供應的比較多。境內通行語氣較硬的嶺東語興寧話。
興寧建縣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縣轄區有今五華、興寧全境以及龍川縣東部和紫金縣東北部。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數次析古興寧置齊昌縣
興寧建縣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縣轄區有今五華、興寧全境以及龍川縣東部和紫金縣東北部。
南朝
齊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數次析古興寧置齊昌縣(府),轄境多次變遷。
梁天監年間(約503年),撤銷齊昌、雷鄉兩縣,並入興寧縣,縣治由雷公墩徙至今龍川縣佗城。
隋朝
開皇十一年(591年),裁撤龍川縣建置,置龍川郡,郡治設於歸善縣(今惠州市東北)。興寧隸屬龍川郡。
唐朝
武德五年(622年),在原齊昌地復置齊昌縣,縣治仍設於洪塘坪。武德年間,龍川郡改名循州。
天寶年間易名海豐郡。
乾元元年(753年),復名循州,興寧屬循州。
貞觀元年(627年),廢齊昌縣,置寧昌驛,隸屬興寧。
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復置雷鄉縣。興寧保留東晉所劃轄境,縣治由佗城遷回雷公墩。
五代時期
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廢雷鄉縣,恢復龍川縣建置。循州府治移至龍川。興寧隸屬循州。同年,南漢王劉?於原齊昌縣址置齊昌府,兼轄興寧,府治設於洪塘坪。興寧縣治由雷公墩徙至今龍川境丫下圩附近。
北宋
開寶四年(971年),南漢王劉?降宋。廢齊昌府為寧昌驛,隸屬興寧縣。
天禧三年(1019年),興寧縣治由丫下圩遷回雷公墩。
嘉釣年間(1056至1063年),在縣城南7里神光山興建壽慶寺,後經歷代重建,改名神光寺。
自宋熙寧四年(1071年)劃出興寧縣興寧江(今五華河)及右別溪(今琴江)流域地,設置長樂縣(今五華),有戶二千。以原齊昌縣地為興寧縣,有戶四千,治所設於洪塘坪。興寧、長樂同隸屬於循州。
宣和五年(1123年),邑人羅孟郊中舉,翌年登進士一甲第三名(探花)。
南宋
建炎四年(1130年),原宰相李綱由貶謫地雷州回鄱陽訪家,路經興寧,曾作《通衢夜坐有感》、《過黃牛嶺》、《宿興寧驛》等詩。
慶元二年(1196年),邑人王廷堅登進士榜。自後至南宋末,本縣登進士者還有楊杞(1208年)、曾固(1214年)、陳南一(1238年)三人。
嘉定年間(1208至1224年),在縣治(洪塘坪)東百步建宣聖廟。
成淳四年(1268年),主學盧龍躍重修。元末毀於兵火。
景炎二年(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抵抗元軍失利後,率勤王軍撤至粵東,宿營興寧城西郊,號召勤王,重整軍備。因懷念宋王朝,每晨五更具袍笏,北向朝拜。清成豐年間,邑人於其地建「朝天祠」以祀。
元朝
元初霍山東境地劃歸龍川縣。陳維賢為元代舉人(中舉時間失考)。元末,本縣僅存1697戶,仍隸屬循州。
明朝
洪武二年(1369年),知縣周仕貴移縣治於今興城鎮地,築土垣200丈,圍公署、倉庫於城牆內。同年,縣丞劉淵置興寧驛,全縣設縣前、茅塘、小洋、蓮塘、南木、留田、徑心等7鋪。同年,裁撤循州,興寧改隸惠州府。
洪武三年(1370年),知縣周仕貴和縣丞劉淵秉承朝廷神道設教意旨,建立社稷壇(在西河橋西半里處)、山川壇(在城南半里處)、邑厲壇(在城北約1里處)。
洪武四年(1371年),縣丞劉昭輔奉朝廷設科取士詔令,始創廟學,重建學宮於縣治之東南。同年改陰陽學(元、明時地方設立的天文學校)為醫學(培養醫葯人才的學校,地址在今中山西路)。同年,設十三都巡檢司於縣北100里處(現羅浮鎮),委巡檢1名,設弓兵20名,常年駐守。同年,於縣南水口建河泊所,管理漁民,時有船隻400餘艘。同年,於城內東、北街口建城隍廟。同年,於縣公署右側建嶺東道行台,接待來往官員。
洪武八年(1375年),設巡檢司於水口,委巡檢1名,設弓兵20名,常年駐守。
洪武十四年(1381年),知縣張助於城南始建養濟院,收容窮苦無依的老弱病殘百姓。
洪武十七年(1384年),儒學教渝、訓導奉頒「科舉條式」,令士子攻讀四書、五經,以應科舉考試。
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西安遠人周三率兵進興寧,與官軍交戰,持續3年。本縣人民或死於戰亂,或避難流亡,僅存20餘戶,編為2圖附於長樂,由長樂知縣習韶兼管。同年,興寧驛遷於長樂南門河邊,改名長樂驛。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知縣夏則中招攜流亡,佃耕官田,並上疏朝廷,請准減輕官田租稅,使農民得以安業,短時期內戶口大增。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遵朝廷令編制冊籍。全縣設7里、70甲、160保,有722戶、2626口(適齡賦役對象)。全縣有田地山塘48655畝,應納稅糧:秋糧米1280石,夏稅米8.1石。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大龍田、魚梁、龍婆三屯軍多逃亡,遂並入甘塘和吉昌兩屯,1392年分別由長樂守御黃陵領軍112名、蔣守忠領軍110名屯種,每名每年須納米12石。永樂十年(1412年),全縣有1033戶、418l口,田地山塘117034.4畝。
正統五年(1440年),知縣朱孟德於縣前大街始建布政司行署。
正統六年(1111年),撤銷水口河泊所,?民歸並下六都編戶。知縣朱孟德奏准授張伯齡為水口巡檢,專事撫瑤,並准世襲。
正統十年(1445年),知縣蔡德義等於文廟內始建尊經閣。
正統十三年(1448年),在縣城南3里處建南嶽宮。
景泰五年(1454年),舒韶任知縣,在任9年。分別在和山、茅塘、梓皋、陳坑建預備倉4所,儲糧備荒。
天順五年(1461年)九月,邑人羅劉寧聚眾千餘,先破興城,官署民居全遭焚毀;又續攻長樂、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後受接察司副使陳廉招撫。
天順八年(1464年),楊輝、曾玉聚眾於縣北寶龍、梅西石坑等地起事,為按察司僉事毛吉率兵剿滅。
成化三年(1467年)冬,知縣秦宏奏報朝廷核准重建縣城,改土垣為磚城,翌年夏建成。城高1.85丈,周長626丈。雉堞903個。環城掘濠,深0.7丈,寬2丈。跨濠架橋,辟東西南北四門。城內公署、谷倉、學宮、城隍廟等的重建工程,費時較長,陸續完成。
成化十六年(1480年),知縣侯爵主修縣志(已佚),邑舉人王璉作序,是為《興寧縣志》有刊本之始。
成化十八年(1482年),改興寧至程鄉驛道。因東路山深林密,改由南路設鋪,隨地易名。共築刁坊、官陂、大水坑、水口、小峰等5鋪。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儒學教諭奉旨,敦促應考士子除攻讀四書、五經外,必須揣摩八股制藝之文(其時科舉考試,開始用八股文)。
弘治十六年(1503年),流瑤首領彭錦、劉文玉、練成才聚眾,各據大望山、大信、上下畲、寶龍等地,朝廷統調大兵進剿。
正德七年(1512年)秋,張番壇於縣北大望山聚眾數千人,先後攻陷福建寧化、江西石城等地。朝廷命御史周南、參政方良率軍圍剿。
正德九年(1514年),邑人王天與登進士。明代本縣有進士3人,另二人為林廷庸(1466年)、林驥(1469年)。
正德十年(1515年)冬,林滿山在大望山率眾造反,知縣祝允明(號枝山)命軍剿捕。同年,重建城內老街關帝廟。
正德十一年(1516年),知縣祝允明主修縣志4卷,題為《正德興寧縣志》,為本縣現存縣志中最早的一部。
正德十四年(1519年),興建和山岩寺。同年,葉塘烏池村紳吳法謙率眾興修水利,在烏池與大坪朱坑村交界處,築石陂1座,並開挖經龍躍、龍塘至坪埂村的灌溉渠1條,全長10多公里,可灌溉農田1500多畝。至今仍發揮效益。嘉靖元年(1522年),全縣有田地、山塘22.16萬畝,比永樂十年(1412年)增加10.45萬畝。
嘉靖二年(1523年),知縣應鵬?倡建西門浮橋,用鐵纜4根連結木船24艘,上鋪木板。十七年,知縣方述籌白銀5000兩,改浮橋為石撟。二十九年,橋被洪水沖毀,知縣黃國奎募資復造浮橋。
嘉靖四年(1525年),修葺城牆,加建4個城門樓,並更名東門為平遠門,西門為阜成門,南門為迎薰門,北門為拱辰門。
嘉靖八年(1529年),於城北2里處建東岳宮。
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縣施干於西門濠塘左邊建維城社學。
嘉靖三十年(1551年),邑人王天敘重建神光寺。是年,知縣黃國奎主修縣志4卷,今存。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夏,大雨,數百間民房被沖毀。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縣陳其箴修建城牆,加建重門,東西兩門更名為朝陽門和觀瀾門。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三十日晨,饒平陳村、鄭呂養等流寇竄犯本縣打禾坪、蛇塘等地,捉人勒贖。同日晚於黃嶺背扎營,次日離去。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賊寇葉舟樓等劫掠各鄉,占據民田,焚毀廬舍。濫殺村民,群情惶恐,寇去則趁隙耕作,寇來則閉壘而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秋,瘟疫流行。
隆慶三年(1569年),邑人李松峰等遣反,總兵俞大猷設計招撫。嗣後,蘇繼杞、楊子亮、黃恆等又聚眾造反,破各廂圍寨。後內部互相攻伐,黃恆殺敗楊子亮,收編其部屬,據守黃坑。次年黃經官府誘迫而受招撫。
萬曆二年(1574年),於城南1里處赤崗墩建隆興塔。次年於縣西2里建隆興寺,寺後建七層寶塔。
萬曆四年(1576年),於水口建周塘驛,由水口巡檢司兼攝,接待來往官員。
萬曆八年(1580年),知縣孫夢龍奉令在全縣清丈土地,清出大量瞞地,使稅田從贏靖元年(1522年)的22.2萬畝增至37.81萬畝。
萬曆九年(1581年),水災。縣北大信地有巨石大10圍,高5尺,遭水沖徙移一里。
萬曆十三年(1585年),邑人劉青山等聚眾數百人在羅崗造反,後被官軍捕殺。
萬曆十四年(1586年),知縣石承芳設羅崗營,募鄉兵300名,每月初一、十五日在營,余日歸農。
萬曆十八年(1590年),知縣王棟建富谷社學於城北。
萬曆三十年(1602年),知縣史懋文明令禁服大茶葉等毒草,如有違者,咎其父兄子弟。是年,史懋文重建尊經閣,廣置經籍藏於閣內。三十三年史偕博士王學淵、連瓚等人,專程到江西臨川謁見明文學家湯顯祖。湯應史的請求,撰寫了《惠州府興寧縣重建尊經閣碑記》,全文長達1250字。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知縣陳應薦修南濟橋(浮橋)。該橋至20世紀80年代初方毀。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何南風中舉。明代本縣先後中舉者有30人(其中武舉5人)。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二、三月,谷貴,附城貧民白晝破倉奪糧。知縣黃若雲派兵圍捕,擊斃數人。夏四月,陡發洪水,龍歸洞圩被沖,溺死127人,鋪屋廬舍,一盪而盡。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設水口渡。是年十月,彗星見於東南,墾長數丈,有如關刀,鄉人呼為「關刀星」。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縣奉文增派遼餉(軍費),每畝以2厘7毫3絲6忽計,共派銀1035.5兩。同年又加征田賦,共銀1627.4兩。天啟六年(1626年),每畝增至7厘3絲6忽,共銀2760.2兩。
崇禎四年(1631年)又增派遼餉,每畝9厘4毫3絲2忽,共銀3569.8兩。次年加派粵餉,每畝1厘3毫,共銀492.03兩。
崇禎二至五年(1629至1632年),災荒嚴重,官府加租逼稅,激起多次民變。起義首領陳文、王觀松、陳萬、鍾凌秀、賴大總等,均在與官兵交戰中犧牲。
崇禎八年(1635年),通查全縣煙戶,計有1.63萬余戶(按每戶4.5口計,則明末全縣約有73350人)。是年,知縣劉熙祚以本縣人文日盛,申請經批准升興寧為中縣,縣學定額歲、科二試各入學30名(取得入學資格者通稱秀才)。
崇禎十年(1637年),全縣春大旱,夏大水。是年,知縣劉熙祚主修縣志6卷,今存。
崇禎十四年(1641年),劉熙祚在縣東西南北邊界加強關隘防守,加固城牆,加深城壕,並於四城門外築護城營房,養兵140名,按保、丁攤餉,以為給養,整頓保甲制度,嚴格編定戶籍,每10戶編為1甲。
清朝
順治三年(明隆武二年,1646年),知縣庄應詔修城池,重建西門樓。
順治四年(明永曆元年,1647年)正月,本縣民眾萬余破北廂諸圍寨,集結於灌水塘,連亘數里,圍攻縣城。知縣庄應詔率兵固守,相持數月。直至三月十八日,惠州府派總鎮黃應傑率兵來援,城圍得解。
順治五年(明永曆二年,1648年),南明皇族滋陽王第三妹避難興寧,招本縣秀才陳文升為儀賓。次年,夫妻二人到端州(今肇慶市)行在謝恩。南明桂王朱由榔誥封滋陽王妹為興寧縣主,授陳文升為亞中大夫。
順治八年(1651年)五月三日,縣民3000多人舉事,襲破縣城。知縣石楚欽、教諭鄧吉士、訓導許仲翼、典史譚肇先被殺,庫藏被破。四日,城南義尚圍彭邦瓊、李開陽等率各鄉勇合力圍擊。五日早,舉事隊伍被擊潰,首領劉世俊被擒,解惠州府處死。五月中旬,鎮守惠州的中軍參將紀大雄率兵來興駐守,年余後返惠。1651年始,清王朝統轄興寧,本縣奉行順治年號。
順治十年(年),清朝廷於本縣舉行首次歲試,督學錢朝鼎調集龍川、長樂(今五華縣)、永安(今紫金縣)、連平、和平、平遠、長寧(今新豐縣)、程鄉(今梅州市梅縣區)、鎮平(今蕉嶺縣)等縣士子歲試於學富明倫堂。是年,重修雞靈山靈化寺。
順治十四年(1657年),清朝廷頒定賦役全書,以明萬曆四十八年會計為例,全縣土地山塘37.95萬畝,稅糧合計5234石,連男婦丁口共編派「一條鞭」銀8317兩,加新增人丁稅銀,共計1.1萬兩。同年,興建建德橋,後更名三聖橋。順治年間,福建上杭人傅耀祖,工於制擢扇,因打死糧差逃至興寧,隱居興城後街,以制扇為業。其後裔遷居永和欖子圍,扇業便在永和一帶興盛起來。
康熙十五年(1070年)正月十二日,耿精忠部萬餘人,奉清朝廷命令,由福建取遭潮州,路經興寧,進攻廣州,迫平南王尚之信歸順。
康熙十九年(1680年),知縣王綸部調整明代原設驛鋪,北路設羅崗鋪、十三都鋪,西路設茅塘鋪、中道亭鋪,東路設楓槭鋪、江坑鋪、鐵馬鋪、古樓鋪、徑心鋪。每鋪撥兵20名,負責文書傳遞。
康熙二十年(1681年),知縣王綸部主修縣志8卷,今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知縣李清滏以「玉璧長松」旌表耆壽5人:李學良105歲,羅有瑾103歲,張可奇103歲,陳成良101歲,石秉鉞98歲。
康熙二十蘭年(1684年),李清滏奉旨設興寧義學。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修葺城牆,疏通濠池,並修築寬8尺的城腳馬路。
嘉慶七年(1862年)八月,博羅、永安等地天地會起義。十一月,本縣石馬溫石二集結會眾響應。謀泄,知縣庄自儀率兵圍捕,溫等數人被捕,解省遭殺害。
嘉慶八年(1803),大雨雹,大風拔樹掀屋。
嘉慶十年(1808年)春,隕石墜於西廂。夏,雷擊學宮戟門。冬,地震。
嘉慶十六年(1811年),重建北城門樓。知縣仲振履重修韓蘇書院,並改名墨池書院;重修羅探花祠,並以祠設探花書院;又改水口司公館為養正書院,翌年改名文峰書院。是年,仲振履主修縣志,12卷,今存。
嘉慶十九年(1814年),於縣城東南(今寧新橫湖長陂嶺)建文峰塔。是年,撤銷西河沿(今河唇街)米行,徙米市於老街,禁止米、谷私販出境。
嘉慶二十年(1815年),地震,年三次。
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黃陂山洪暴發,水漲逾丈,沖崩山崗多處。1818年丁口數達262316。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春大旱;秋冬大疫,死者萬人。
道光五年(1825年)秋,彗星見於正南,長四五尺。
道光十四年(1834年)九月,地震。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六月,大水沖潰西北城牆1丈多,城內倒塌祠宇房店甚多,知縣曾名芹呈准給資重建。咸豐元年(1851年)冬,瘟疫流行。是年,小洋堡(今寧新區洋里村)人曾享奎從江西興國學得製造土紙技術,兄弟5人在家開業,後發展至全村12家。所產土紙、紗紙,遠銷汕頭、梅州、佛山等地。
咸豐三年(1853年)冬,瘟疫流行。
咸豐四年(1854年)八月,受太平天國革命直接影響,長樂縣役孔阿福、天地會首領李進春集結會眾萬余,陷長樂縣城後,進攻興城。知縣張鶴齡調集永和、龍田、城南等團勇合擊,會眾潰散,斃、俘逾千人,遭殺害675人。
咸豐五年(1855年)正月,雨雪,繼夏冰雹,大者如卵。是年,知縣張鶴齡改建城內寶成寺為呂祖廟。十月,修整城牆、城壕,城牆增高二三尺至六七尺。城壕加深一二尺至五六尺不等,用銀二萬余兩。
咸豐六年(1856年),知縣張鶴齡增修縣志12卷,今存。是年,竹絲湖堡鴨橋人陳晃樓,陳擷仁到江西吉安學會高型織布機操作方法,並帶回高型織布機,改革了本縣織布技術。同年,壢陂堡群眾集資興建攔河石陂,灌溉農田978畝。
咸豐八年(1858年),法國傳教士於寧新赤沙嶺建天主教堂。
咸豐九年(1859年),太平軍石鎮吉部陷大埔、破嘉應州城後,於二月廿二日圍攻興寧城,久攻不克,至三月五日,不支而退,取道龍田、羅崗、羅浮,奔江西,入湖南。官紳恐其折回,飭令焚燒城西附廓房鋪。初六夜西風大作,城西11街延燒無余。咸豐年間,本縣布商開始在廣州、佛山設號,經銷興寧土布。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間,太平軍余部康王汪海洋部由福建武平敗退入粵,佔領鎮平(今蕉嶺),休整三月後向江西撤退;於八月路經本縣黃陂、羅崗、羅浮等地,遭清軍追擊。汪部在羅崗白水寨山伏擊追軍,殲滅關邦部,並重創其他迫軍。後入贛南,又遇清軍阻擊,敗退連平,復從連平翻山回師和平,經興寧大坪、羅崗、黃陂等地,十二月八日攻陷嘉應州(今梅州)城。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合邑重建學宮大成殿。
光緒七年(1881年),重建文峰塔,至今猶存。
光緒八年(1882年)二月,德籍教士黎力基與華籍教徒張學興、羅日壽在坪塘建立基督教崇真會,並興建教堂。
光緒十年(1884年),紫金「紫霞洞」先天道派人來興寧傳教.教徒李又勛於龍田雙溪寶善樓創設先天道堂。
光緒十一年(1885年),興寧督學何子淵創辦石馬(宇)雨南洞小學。
㈢ 北京海淀區有幾個小區
北京市海淀區轄21個街道,5個鎮,3個鄉,2個地區辦事處。即萬壽路街道、羊坊店街道、甘家口街道、八里庄街道、紫竹院街道、北下關街道、北太平庄街道、海淀街道、中關村街道、學院路街道、清河街道、青龍橋街道、香山街道、西三旗街道、馬連窪街道、花園路街道、田村路街道、上地街道、燕園街道、清華園街道、永定路街道、溫泉鎮、上庄鎮、蘇家坨鎮、西北旺鎮、四季青鎮、玉淵潭鄉、海淀鄉、東升鄉、萬柳地區辦事處、東升地區辦事處。
㈣ 為什麼稱曲阜孔府是「天下第一家」
孔府,舊稱衍聖公府,在曲阜市內孔廟東鄰,是歷代衍聖公的官署和私邸。
孔府佔地200多畝,有樓軒廳堂463間,院落九進,布局分東、西、中三路:東路為家祠所在地,有報本堂、桃廟等;西路為舊時衍聖公讀書、學詩學禮、燕居吟詠和會客之所,有忠恕堂、安懷堂,南北花廳為招待一般來賓的客室;中路是孔府的主體部分,前為官衙,設三堂六廳,外轄和勾、百戶、孔庭族長及曲阜縣衙四個衙門。往後住宅,最後是孔府花園。
孔府是我國古代社會中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貴族庄園,也是我國僅次於北京故宮的貴族府第,號稱「天下第一家」。規模僅次於皇宮的孔府孔子死後,他的子孫後代世代居住在孔廟的旁邊,悉心看管孔子的遺物。
1055年,北宋仁宗趙禎封孔子的第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並下令在曲阜建造了衍聖公府。1377年,在孔子的第五十五代孫孔克堅時,朝廷在闕里孔廟及孔子故居以東新建了衍聖公府。
弘治年間遭火災,並在1513年移到曲阜孔廟的東側,以便於保衛。於是,孔廟和孔府便一起成為了曲阜的中心建築。
後來,衍聖公府成為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場所,隨著孔子後世官位的升遷和爵位的提高,孔府的建築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成為我國封建社會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典型建築。
孔府不僅規模宏大,氣勢壯觀,更為重要的是它在古代的歷代王朝中都享有尊貴的榮譽,被稱為是僅次於皇宮的府邸,有「天下第一家」之稱。
經過多年的修建,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皇室對孔家的重視,嚴嵩和乾隆等都曾和孔家結成姻親,這些都促使孔府的規模不斷擴大,孔府內的古跡名勝也不斷增多。
在明朝時期,孔府的佔地面積為16公頃,後世逐漸縮小,到清代時為4.5公頃。孔府共有廳、堂、樓、房463間。整個府邸為九進庭院,三路布局。
孔府的東路,即東學,建有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孔府的主體部分在中路,前為官衙,有三堂六廳,後為內宅,有前上房、前後堂樓、配樓、後六間等,最後為花園。
同時,孔府的府內還存有著名的孔府檔案和大量具有重大價值的文物。
孔府坐北朝南,大門是一個粉白的大照壁,門前左右兩側有一對2米多高的圓雕雌雄石獅。
紅邊黑漆的大門上鑲嵌著狻猊鋪首,大門正中上方的高懸著藍底金字的「聖府」匾額,相傳為明朝權臣嚴嵩手書。
門兩旁的明柱上,懸掛著一副對聯:
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這副對聯相傳是清代編寫《四庫全書》的大學士紀昀所書寫的。
這副對聯文佳字美,形象地說明了孔府在我國古代社會中的顯赫地位。這副對聯口氣之大自不待言,發人深省的是上聯「安富尊榮」的富字,下聯「文章道德」的章字。
原來,對聯中的「富」字少了上面一點,而文章的「章」字,下面「早」字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這是怎麼回事?難道學貫古今、知識淵博的紀昀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這倒不是。
據解釋,富字上面少一點,叫做富貴無頂。章字下面早字的一豎一直通到上面的立字,這叫做文章通天。孔子及其學說「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聖人之家的「禮樂法度」,也就能天地並存,日月同光。
由此可見,這副字美文佳的奇特對聯,恰恰顯示了書寫者的匠心獨到之處,從而概括出孔府千百年來不同凡響的公府第和聖人家的氣派。
穿過第一進狹長的庭院,便是孔府中路的第二道大門,俗稱二門。
二門建於明代,門楣高懸明代詩人、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手書的「聖人之門」豎匾,下有閥閱承托,門柱有石鼓夾抱。
正門左右各有腋門一座,耳房一間。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平時人們只允許只走腋門,正門不開,用以表示庄嚴。
入聖人之門,是一座小巧玲瓏、別具一格的屏門,即是重光門。
重光門為木質構架,四周不與垣牆連屬,獨立院中,類似於遮堂門。屏門頂上覆有灰瓦。門楣因懸掛有明世宗親頒的「恩賜重光」匾額,所以被後世稱為重光門。
重光門的四根圓柱下有石鼓夾抱,上面承托著彩繪的屋頂,前後各綴有4個倒垂的木雕貼金花蕾,故又稱「垂花門」。
重光門因獨立院中,把前院和後院隔絕開來,所以又叫「塞門」。
據說這樣的塞門一般官宦人家是沒有資格建造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如此殊榮,在《論語·八佾》中也有「邦君樹塞門」的相關記載。
在過去,重光門一般都是不開的,只有每逢孔府大典、皇帝臨幸、宣讀詔旨和舉行重大祭孔禮儀的時候,才會在鳴禮炮13響之後正式開門,故又稱儀門。
過了重光門,院中有一片台基,台上原有日晷等物,其後便是寬敞的正廳,即為孔府的大堂。
大堂在孔府中的地位非常高,它是當年衍聖公宣讀聖旨接見官員、申飭家法族規、審理重大案件以及節日、壽辰舉行儀式的地方。
大堂為灰瓦懸山頂,檐下用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拱,麻葉頭出鋒,座鬥鬥欹,具有明顯的明代建築風格。
大堂中央有一繪流雲、八寶暖閣,正中的太師椅上披鋪了一張斑瓓虎皮,椅前狹長高大的紅漆公案上,擺著文房四寶、印盒、簽筒等。
大堂正中懸掛著一塊「統攝宗姓」匾,上刻清世祖順治六年的諭旨,要衍聖公「統攝宗姓,督率訓勵,申飭教規,使各凜守禮度,無玷聖門」,規定了衍聖公在孔氏家族中的種種特權。
大堂內的兩旁及後部陳列著正一品爵位的儀仗。如金瓜、朝天鐙、曲槍、雀槍、鉤鐮槍、更鼓、雲牌、龍:旗、鳳旗、虎旗、傘、扇等。
另外,大堂內還有一些象徵其封爵和特權的紅底金字官銜牌,如「襲封衍聖公」、「光祿寺大夫」、「賞戴雙眼花翎」、「紫禁城騎馬」和「奉旨稽查山東全省學務」等。每當衍聖出行時,都會有專人執掌,以示威嚴。
大堂之後有一通廊與二堂相連,兩堂呈工字形。通廊里有一條大長紅漆凳,稱「閣老凳」。
據傳明代權臣嚴嵩被其他大臣彈劾之後,聽說皇帝要治他的罪,就慌忙跑來孔府請求他的孫女婿衍聖公向皇帝說情,但是孔府主人拒絕了,相傳這個閣老凳就是當年嚴閣老坐候的凳子。
二堂也叫後廳,是衍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僚及受皇帝委託每年替朝廷考試禮學、樂學童生的地方。
二堂的室內正中上下掛著「欽承聖緒」和「詩書禮樂」的大匾,兩旁立著幾通石碑,其中還有後來清朝慈禧太後手書的「壽」字碑、「九桃圖」和「松鶴圖」等,是1894年衍聖公孔令貽及其母、其妻專程赴京,為慈禧太後祝壽時被賞賜的。
二堂兩頭還有兩廳,一個為啟事廳,一個為伴官廳。二堂之後有個不大的庭院,院里有兩棵沖天挺拔的蒼檜並列兩旁,6個石雕盆內各立一塊奇形怪狀的太湖石,此院的北屋即三堂。
此院的東西配房各有一進院落,東為冊房掌管公府的地畝冊契,內為司房掌管公府的總務和財務,西為書房,為當年公府的文書檔案室。
三堂之後,便是孔府的內宅部分,也稱內宅院。內宅門有道禁門,使內宅門與外界相隔絕。此門戒備森嚴,任何外人不得擅自入內,清朝皇帝還特賜了虎尾棍、燕翅鏜、金頭玉棍三對兵器,由守門人持武器立於門前,有不遵令擅入者將會嚴懲不貸。
為了保持與外界的聯系,在內宅門專設兩種傳事的差役,一種叫差弁,一種叫內傳事,一般都有十幾人,輪番在門旁耳房內值班,隨時向外和向內傳話。
內宅門的西側還有一個露出牆外特製的水槽,叫做石流,府內規定挑水夫不得進入內宅,只把水倒入槽內隔牆流入內宅。
在孔府內宅門的內壁上有一幅狀似麒麟的動物,名叫「貪」,所以這個牆壁又叫貪壁。
傳說貪是天界的神獸,怪誕凶惡,生性饕餮,能吞金銀財寶。盡管在貪的腳下和周圍全是寶物,連「八仙」的寶貝都為它所有,但它並不滿足,還想吃掉太陽,真可謂貪得無厭了。
過去官宦人家常將此畫繪在容易看到的地方,藉以提醒自己,引以為戒。孔府將「貪」畫在一出門就可以看到的地方,目的是為了告誡子孫不要貪贓枉法,也算作是孔家的一條重要家訓吧。
據說當年衍聖公出門時,都要駐足觀看此畫,並有人喊「過貪門」,以戒要清正廉潔,不貪贓枉法。
貪壁正北迎面就是正廳七間,名叫前上房,是孔府主人接待至親和近支族人的客廳,也是他們舉行家宴和婚喪儀式的主要場所。
院內東西兩側各有一棵茂盛的十里香樹,每當春夏相交時節,潔白的花朵散發出陣陣清香。
房前有一大月台,四角放著4個帶鼻的石鼓,是當年府內戲班唱戲時扎棚的墊腳石。清末孔府養著幾十人的戲班子,只要主人一聲令下,就會馬上開鑼唱戲。
前上房內,明間敞亮,正中高懸「宏開慈宇」的大匾,中堂之上,掛有一幅慈禧親題筆寫的「壽」字。
室內傢具精美,文物古玩,琳琅滿目。東側間,陳列著乾隆皇帝送給孔府的荊根床、椅。桌上放有同治皇帝的聖旨原件,還有色彩鮮艷、花紋古樸的明代「景泰藍」。
中間桌上擺設著一大套滿漢餐具,共同404件。器皿上分別雕有鹿、鴨、魚等,可按其形盛菜,一餐上菜達190多道。
長期以來,孔府形成了一種精細獨特的菜餚孔府菜。各種菜製作講究,取名典雅,如綉球魚翅、珍珠海參、神仙鴨子、詩禮銀杏、玉筆蝦仁等名菜,色、香、味、形俱佳。
西里間,為孔子第七十六代孫、衍聖公孔令貽簽閱文件的地方。桌上放有文房四寶,書架上還陳列著儒家經書和孔氏的家譜。
穿過前上房,過一道低矮的小門,便是前堂樓院。院內蒼松挺拔,魚池東西對列,恬靜雅緻,大有步移景遷之感。
前堂樓是七間兩層樓閣,室內陳設布置仍保持著當年的原貌。中間設一銅制暖爐,為當時取暖的用具。東間的「多寶閣」內,擺設著鳳冠、人參、珊瑚、靈芝、玉雕、牙雕等。
里套間為衍聖公孔令貽夫人陶氏的卧室,再里間是孔令貽兩個女兒的卧室。
孔子第七十七代孫、衍聖公孔德成14歲時寫的「聖人之心如珠在淵,常人之心如瓢在水。」的條幅,原封不動地掛在壁上。
後堂樓是兩層前出廊的七間樓房,東西兩側有兩層前出廊的配樓各三間,是衍聖公孔德成的住宅。堂中陳列著孔德成結婚時的用品,以及當時友人贈送的字畫和禮品。
東里間為當時的接待室,擺設著中西結合的傢具,里套間是孔德成和夫人孫琪芳的卧室。東牆上的鏡框內鑲有孔德成夫婦及兒女的合照,後堂皇樓西邊的兩間是孔德成夫人奶媽的卧室。
院內的樓是當年府內做針線活的地方,西樓是招待內客親屬的住宅。
孔府花園在孔府內宅後院,又名鐵山園,其實鐵山園內並無鐵山,只在花園西北隅有幾塊形似山峰的鐵礦石而已。相傳,此石還有一段來歷。
原來,孔府花園由第七十三代衍聖公孔慶鎔擴建而成,其間經過三次大修。建園之時,有人送來古魯城內煉鐵的鐵渣石,類似隕石。
園主十分高興,認為這是天降神石,象徵孔府從此時來運轉,興旺發達,而且與孔慶鎔的名字意義相合,於是把它們布置在園中,並命名為鐵山園,自己也自號「鐵山園主人」。
明代弘治年間進行擴建時,由長沙李東陽監工設計。李東陽當時是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國史總裁,但是他為什麼要親自設計呢?
原來,李東陽的女兒嫁給了孔子第六十二代孫、衍聖公孔聞韶,做了一品公夫人。因此,為了女兒,李東陽才如此大賣力氣,修建花園。在修建完孔府和孔廟後,李東陽曾四次作詩寫賦,勒碑刻銘,記此盛舉。
鐵山園建造完成之後,到了明嘉靖年間,嚴嵩取代了李東陽的地位,做了太子太傅、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國史總裁,成為當朝的首相。
此時,嚴嵩也看中了孔府,把自己的孫女嫁給了孔子第六十四代孫、衍聖公孔尚賢,成為一品夫人。
和孔府接親之後,權臣嚴嵩又幫助衍聖公擴建重修孔府和整修花園,從各地名山搬來奇石怪岩,並從各地園林移植名花奇草,使得孔府花園更為可觀。
孔府花園從李東陽、嚴嵩到後來的乾隆皇帝,曾前後3次大修,其間還有中修和小修,因此花園越修越大,佔地已達10餘畝,也因為有了這些權貴的支持,所以孔府後花園不僅宏大,而且顯得美觀、華貴、大方。
園林處在原孔府軸線的最北部,也用軸線布局,正是北方特點,其布局仿北京紫禁城御花園的格局。按照古代禮制,普通花園是不允許有這種布局的,而孔府後花園的這布局,再一次彰顯了孔府地位的不凡。
花園中路也是軸線,非常明確,在軸線南端有植柏台,四周花磚砌矮牆,有三面台階通上下,台中植柏樹。靠近古木有盆景鐵石置於托台上,托台四面浮雕有雙龍、雙麒麟、雙鳳等,石邊立一石匾,上題寫有「孔府天下第一家」的字樣。
台下為「五柏抱槐」,此柏名為五君子柏,一棵柏樹在根部就分成5條枝幹,最奇的是在5條枝幹中間抱有一棵槐樹。這棵槐樹穿柏身而生,實為奇觀。
據說,這棵槐樹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當時孔慶鎔曾賦詩贊道:
五干同枝葉,凌凌可耐冬。
聲疑喧虎豹,形欲化虯龍。
曲徑蔭遮暑,高槐翠減濃。
天然君子質,合傲岱岩松。
軸線的最北端是一幢後來新建的新花廳,北依孔府後牆,抱廈亭與後正廳相接,亭開敞無牆,廳青磚厚砌,這種組合既左右對稱和四平八穩,又通透開敞,活潑可愛,在抱廈亭前面的兩柱上有題聯:
尋梅覓竹騷人來;
賞蘭觀菊賢者至,
花廳前面繞抱廈亭設觀景台,台四周為青磚砌矮牆,與軸線之南的柏台一致,形成南北呼應。花廳是孔府主人平時賞花、賞月和會見重要客人的地方,有時也在此設宴,廳東西有花樹和竹叢。
廳西為一六角重檐亭,亭寶頂較小,寶珠立於細柱上,立面構圖高挑,顯得輕盈,具有南方園林建築的特點,但是做法卻是北方樣式,屋面厚重,起翹很少。
枋間板只作菱形圖案,沒有彩畫,全塗朱紅,柱間設單板坐凳,亭內設石桌,不設石幾,顯得過於樸素。亭西為花房。
中軸的新花廳的東面為舊花廳,面闊三間,上覆龍瓦,梁枋皆彩畫花卉,顯得古雅而華麗。
依路南行為荷花池,池很小,只幾平方米,但是池中荷花盛開,十分清雅。
過荷花池,來到魚池,池中養魚,架曲橋。橋面很狹窄,兩面用木欄桿。但欄桿卻很有特色,橫欄豎桿,桿頂為蓮花頭雕刻,構圖簡潔。水池中立有多處湖石作為孤賞石。
橋北為扇亭,亭東南西三面用青磚砌欄桿,可當做檻,亭梁枋皆有彩畫,內容多為梅、蘭、菊、竹、麋鹿、山水等。
橋南為大湖石假山,橋三面用欄桿圍護,不讓人攀登,唯北面與橋接,花園西部為牡丹園和芍葯圃。
在孔府花園的西南隅,有一幅出自清末不知名畫家之手的壁畫,畫面上有一條大路,一排高樹,朝觀者而來,景色奇妙無比。
原來,畫家巧用邊與角的效應,使觀看的人無論站在哪個方向,只要能看到畫上的路,就會感到這條路是正對著自己的,令人稱奇。因此有人為畫提名為:「人人有路」。
縱觀孔府後花園全園,北方園林特徵主要表現於明顯的中軸線,建築的梁架及彩畫,水面等山水組合則有江南園林風格,植物特徵北方色彩更濃,松、柏、槐等較多。雖然整體布置顯得較為散亂,缺乏統一感,但作為一座後花園,其氣魄是令人驚嘆的。
此外,孔府里還有一些其他的古跡,這些古跡名勝許多都具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從這一處處古跡名勝中,能夠看到孔府作為「天下第一家」時的尊貴。
曲阜孔府大門
㈤ 常州的房價 咋樣拉/ 希望有明確的各個區的表《, 謝謝
鍾樓區:
綠地世紀城
最新報價:均價3500元/平米-3600元/平米
最新動態: 綠地世紀城樣板房即將開放。2009-8-28
售樓地址 常州市江南商場(延陵西路旁)、項目現場(龍江路旁)
泰盈八千里
最新報價:均價4400元/平方米
最新動態:一次性付款銷售96折優惠,按揭付款享受97折優惠
售樓地址 懷德南路55號、懷德南路128號、都市桃園沿街商鋪17-31號
聖巴塞耶
最新報價:一期均價4100元/平方米,二期未定
最新動態:二期海岸線計劃在9月開盤
售樓地址 懷德中路108號
景瑞曦城
最新報價:均價4400元/平米-4500元/平米
最新動態:8月29日景瑞曦城二期U+領域奢景尊寓盛大開盤
售樓地址 (市區接待中心)勤德家園商鋪10-4號;現場體驗館:星港大道玫瑰路口(鍾樓區區政府對面)
璞麗灣
最新報價:均價5850元/平米
最新動態:璞麗灣二期預約中,預期10月份開盤
售樓地址 鍾樓區西倉街35號
城置御水華庭
最新報價:均價5000元/平方米
最新動態:城置御水華庭主推河景5號樓。
售樓地址 常州市勤業路188號(勤業歐尚超市對面)
方圓雲山詩意:
最新報價:總體均價還是5200,3號樓甲單元預計為4900,8號樓預計為5500
最新動態:方圓雲山詩意二期房源預期國慶推出,在8月17日前登記的顧客可以享受97折;8月18號-8月31號享98折;9月1日到開盤前享受99折優惠。
售樓地址 懷德南路花園汽車站往西200米
朗詩國際街區
最新報價:精裝修均價:11000元/平米,毛坯均價:8500元/平米
最新動態:下個月推7號樓
售樓地址 鍾樓區長江中路259號(廣景山莊對面)
格蘭藝堡
最新報價:均價4800元/平米-5000元/平米
最新動態:業主購買車位只需8萬元左右
售樓地址 常州市勤業南路(花園南村南側)
嘉城尚郡
最新報價:均價5800元/平米
最新動態:全場99折優惠
售樓地址 懷德北路138#(金色新城東大門北側50M)
天寧區:
九洲新世界
最新報價:均價7000元/平米
最新動態:9月底業主中秋活動
售樓地址 蘭陵影劇院廣場
水晶城
最新報價:最低價3900元/平方米
最新動態:水晶城:8月1號,加推4號樓寬景美宅,開盤, 封頂,三劍齊發。
售樓地址 關河東路五角場香梅花園59號
薔薇佳園
最新報價:均價4600元/平方米
最新動態:薔薇佳園2、3號樓8月開盤。
售樓地址 麗華路、中吳大道路口
乾盛蘭庭
最新報價:均價6400元/平方米
最新動態:乾盛蘭庭黃金8號壓軸上市,收官大禮10800元。
售樓地址 常州市蘭陵路15號/五一公園里/百年香樟下
彩虹城
最新報價:最低價3800元/平方米
最新動態:4期9月6日開盤,13、16棟均價分別為4800元/平米和5000元/平米;目前購房98折。
售樓地址 龍城大道與永寧北路交匯處
武進區:
香江壹品
最新報價:均價4600元/平米
最新動態:香江壹品將於8月29日夏夜激情嘉年華歡樂上演。
售樓地址 明都汽摩城北側
御城
最新報價:均價5000元/平米
最新動態:全場98折
售樓地址 常武路與長虹路交界處大轉盤向東100米
天雋峰
最新報價:均價5600元/平米
最新動態:全場98折
售樓地址 武進區長虹路8號(南田公園旁)
新城長島
最新報價:均價4300元 /平方米
最新動態:新城長島78-120平米新品9月公開
售樓地址 常州長江南路88號(新龍大橋西側)
新城熙園
最新報價:均價4800元/平方米
最新動態:新城熙園推出3#高層,目前已全面接受預約,辦VIP卡可領優惠券5000元,開盤當天另有優惠。
售樓地址 常武路金色年華南側
新北區:
常信天潤園
最新報價:均價5500元/平米
最新動態:全場97折優惠
售樓地址 新北區晉陵北路懷德名園西南角
常發豪庭國際
最新報價:7500元/平米
最新動態:9月加推8號樓
售樓地址 晉陵北路、太湖路交匯處
新城清水灣
最新報價:均價3400元/平米-3500元/平米(二期高層)
最新動態:9月將加推二期高層
售樓地址 通江大道376號(每家瑪超市對面)
聚怡花園幸福小城
最新報價:均價3150元/平米
最新動態:已繳納誠意金的客戶享有開盤當天優惠
售樓地址 常州新北區金融路與玉龍路交匯處
戚墅堰區:
新城公園壹號
最新報價:3200元/平米起價(三期潤園)
最新動態:三期潤園9月6號開盤
售樓地址 東方大道188號
園城豪景
最新報價:成交價3350元/平米
最新動態:一期還有少量珍貴房源
售樓地址 東方大道與鎮西路交叉口南側
園城匯龍灣
最新報價:均價3500元/平米
最新動態:教師節憑教師證優惠5000元;老客戶帶新客戶優惠2000元
售樓地址 戚區戚大街115-1號
㈥ 天波楊府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得此民是因為楊家將嗎
天波楊府由東、中、西三個院落組成。
東院有威武森嚴的點將台和排兵布陣的演兵場,是楊家將士們操兵練武的場所,設有點將台、練兵場、帥旗、大門等。
演兵場
東院演兵場,是楊家將士操兵練武的場所。面積7000平方米,由點將台、練兵場、大門、帥旗以及連接中院的走廊等設施。
天波碧潭
天波碧潭在楊家花園內,面積為2388平方米。潭水從楊家西湖引人,從花園南部迂迴穿過水榭、東、西長廊、經過假山最後繞到花園北部。從南到北,水面上依次建有白色九曲橋、八角亭、水榭、長廊、拱橋。在拱橋旁邊的合歡樹下有一塊立石,上書「天波碧潭」。
山丁字脊建築,建築面積218平方米,過廳和其兩側的圍牆把中院分成兩進院落,廳前有威風凜凜的守門武將焦贊、盂良塑像,像高2.7米 。後部為槍刀箭戟等宋代兵器和文圖並茂介紹《三十六式秘傳楊家槍法》的石刻,共陳列69件20餘種宋代兵器。
天波樓
天波樓為帯夾層的重檐歇山式建築,高24米,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上做宋式斗拱雀替,下為條石台基,室內做藻井天花,室外做五彩遍裝油漆彩繪。此樓即相傳太宗賜予楊業的"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二樓正中檐下天地雲斗匾上刻有"天波樓"3字,由全球董楊宗親總會理事長楊清欽先生親筆書寫。天波樓一樓大廳為議事廳,有一大型群雕演義故事"楊業發兵幽州救主",宋太宗困於幽州城,這是楊業手捧詔書,喚出八個兒子商量營救之策。天波樓二樓大廳為報國廳,內有群雕演義故事"佘太君楊門選將"。
㈦ 關於百忍堂,輩分你還知道別的嗎
百忍堂, 張姓堂,唐代時號,據史書記載,當時的鄆州有人曰張公藝,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無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問其故,張公取出一張紙寫下了一百個忍字,唐高宗十分贊譽便賜號『百忍堂』,從此各地張姓大都以「百忍」為堂號,並列為祖訓。其後人以此為堂號。
百忍堂張姓後人主要分布於山東,河南等省。 其中又有許多的分支,資料整理時已知:
1、分布在魯南蘇北煙台等地有一分支,為馬山張,其輩排序為:「修善則昌 敬先繼長 心存忠厚 禮義增光 傳茂嘉運 庭化玉方 鳳伯明臣振啟興邦」
2、河南台前橋北張(張公藝)遺址支系,其輩排序為:「興玉傳繼廣,兆憲慶繁祥,蘭秀桂榮茂,逢春生賢良,忠信孝友讓,正道振家邦,宏福昭耀久,作善修德常」
現在百忍堂遺址在河南省濮陽市台前縣橋北張村,張公藝墓位於台前縣橋北張村南約二百米處,座北朝南,共有墓冢十二個,其主墓是張公藝之主父,左為公藝之父,向前是其兄弟十人,分列東西兩行,張公藝墓是西邊的第三座。從前歷代官府每年的春秋到此祭奠,因此叫「御祭林」。該墓地方誌有記載《兗州府志》卷二十三陵墓誌「壽張縣張公藝墓在縣城南十里,正德六年參政史學立石志之。」墓地原有石坊三座,碑碣多聳,石馬石羊等,松柏參天,仰視不見天日。由於瀕臨黃河,堤防屢有決口,每次帶來大量泥沙,逐漸淤墊,深深埋於地下,後人又重修墳墓。築起約一米高,直徑二米,呈圓錐形的磚石墓冢。
該村原屬山東省壽張縣,一九五六年山東省公布該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六四年四月四日撤銷壽張縣,該縣的一部分區域劃歸河南省,該墓又被河南省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七日建台前工作委員會,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建立台前縣。台前縣人民政府於一九八二年四月在墓前立了「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公藝墓」石刻標記。
橋北張百忍堂現在保存下來的張氏族譜是清代雍正年間續修的,從張公藝的祖父開始,據該譜所載,其祖父名德、父名興,興有十子,依次是:溫、良、惠、茂、儉、藝、成、讓、秀、嚴。張公藝居六,本名藝,公字是對他的尊稱。這是一部記載世系比較長的族譜,上迄北齊,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現江蘇宿遷有一支由山東遷來的百忍堂張姓,據我輩份所排吉、苗、衣、用、成、先、葉、緒
現江蘇宿遷宿豫區東邊鄉鎮也有一支由山東遷來的百忍堂張姓,據老輩門和家譜信息,輩份依次為:宏、維、克、紹、士(聖)、學(我的輩分)
江蘇宿遷皂河鎮西八井老張庄那邊有一分支,只知道我爺爺是貴字輩,父親支字輩,我好像是香字輩。二爺爺又續了後面五輩依次是家、有、人、才、旺。
㈧ 北京海淀區蘇州街附近有什麼小區
世恆花園、萬泉庄、稻香園小區
房子的價格取決於內部條件
裝修好的 家電齊的 地理位置好的 價格就會高一點
簡裝一居大概在2000-2300左右
㈨ 關於橋的作文都有哪些
中國四大名橋
●趙州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在河北省趙縣城南2.5公里處,它橫跨洨水南北兩岸,建於隋朝大業年間(605-616年),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
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 全長50.82米,寬9.6米,跨度為37.37米,是一座由28道獨立拱券組成的單孔弧形大橋。在大橋洞頂左右兩邊拱肩里,各砌有兩個圓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減少橋身重量,節省石料,這在建橋史上是個創舉。橋面兩邊的欄板望柱,雕有各種精美圖案,刀法蒼勁,造型生動。在結構上,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給人一種巨身輕靈、躍躍欲飛的動感。線條剛勁之中見柔和,隱重之中顯輕靈,雄偉之中含雋永。
趙州橋距今13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這里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3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據記載,趙州橋自建成至今共修繕8次。
在主拱頂上雕有龍頭的龍門石一塊,八瓣蓮花的仰天石點綴於橋側。這些雕像,寄寓著大橋不受水害,長存永安的願望。趙州橋在中外橋梁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我國後代的橋梁建築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敞肩拱」的運用,為世界橋梁史上的首創。
趙州橋以其非凡的特色,被譽為「天下第一橋」、「世界奇跡」。1961年3月4日,趙州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9月4日,又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取為第十二個「國際土木工程里程碑」,並在橋北端東側建造了「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銅牌紀念碑,遐邇聞名,甲於天下。
●洛陽橋
洛陽橋: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
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郡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元1426年-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梁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增高三尺;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地大震,橋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王之琦修復;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蔡延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
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由於當時洛陽江潮 狂水急,「水闊五里」、「深不可址」,橋基屢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就是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時採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妙法,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他們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把橋基涵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梁工程的創舉。洛陽橋的建成,不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也起著重大的作用。
●廣濟橋
廣濟橋位於廣東省潮州市古城東門外。橫跨浩瀚的韓江,居閩粵交通要津,以其「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獨特風格,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太守曾汪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淳熙元年〔1174),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緯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築建,至紹定元年(1228)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朝+六年(1189),太守丁允元建設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紹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亨」,並稱東橋為「濟川橋」,至開禧二年(1206),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激十二桐,計長八十六丈;中空二十六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正德八年〔1513),知府譚倫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甘四圳」的獨特風格。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張自謙修廣濟橋,並鑄鉎牛二隻,分置西橋第八墩和東橋第十二墩,意在「鎮橋御水」。道光二十二的年(1842)洪水,東墩鉎牛墜人江中。故有民謠雲:「潮州湘橋好風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樓台甘四樣,二隻鉎牛一隻溜」。
該橋集梁橋、拱橋、浮橋於一體,是我國橋梁史上的孤例。橋墩上建有形式各異的廿四對亭台樓閣,兼作經商店鋪,故有「廿四樓台廿四樣」、「一里長橋一里市」之美稱。1958年改中段浮橋為鋼梁橋,全面加固維修。1989年下游一公里處新建了韓江大橋,為保護修復這一全國重點文物單位提供了重要前提。
●霽虹橋
在跑保山市50公里的瀾滄江畔,在古老的埔南古道蘭津渡口上,有一座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修建的霽虹鐵索橋。此橋用鐵鏈連接,其長約106米,寬3.5米,高20多米,跨徑為60米,所用鐵鏈15 根,絞鏈176扣,鐵鏈環扣每扣長一市尺,重七八市斤。橋面鋪墊橫直兩層木板通行。經有關專家考證,霽虹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鐵索橋。在古代,此橋是「蜀身毒道」的要沖,是我國與緬甸、印度乃至西亞交流的重要通道。
橋東岸建有雄偉的御書樓,懸掛著清康熙皇帝的手書「飛虹彼岸" 的金匾。其旁有武侯祠,曾塑有諸葛亮的燙金銅雙龍橋。橋西岸建有觀音閣。這些建築,或就懸岩起檐,或於陡坡立亭,蔚為壯觀。
在「水無不怒石,山有欲飛峰」的滔滔怒江一字排開的雙虹、惠人、惠通三座古橋,三橋之中,惠通橋(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最著名。
1983年1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霽虹橋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惜的是1986年10月20日,江水大漲,橋頭關樓被毀,鐵索落入江中,歷代修橋碑記和橋頭古樹盪然無存。但仍有不少遊人慕名至此。
如今,怒江之上的這三座古橋中,惠通橋雖已「退休賦閑」,但鐵骨猶懸大江之上,那既「壯麗宏都」又「靈固巧便」的風采不減當年;惠人橋已廢,但兀立江中的三個橋墩和東岸崖壁上「惠人橋」三個大字猶赫然醒目;雙虹橋則歷盡風雨,老而無恙,並繼續履行著橋的義務,發揮「余熱」。
再給你作文:
一、海珠橋的簡介:
海珠橋建於1933年,全長356.67米,主橋全長182.90米,南北兩跨對稱布置,原為三孔下承式簡支鋼桁架橋,設計荷載為二列10噸汽車,中跨為開啟式結構,能向上分開,以利大船通過。1949年,中孔鋼梁被國民黨政府炸毀。1950年,由衡陽鐵路局廣州分局負責修復通車。修復後,仍為鋼桁架梁,中孔不再活動開啟。
主引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靠近主橋第一、二跨為鋼筋混凝土變高度簡支T梁,北岸跨徑L=7.0米,南岸跨徑L=11.2米。其它跨為整體式鋼筋混凝土簡支板,跨徑L=4.6米。北引橋19孔,總長91.6m,南引橋15孔,總長82.2m。
隨著經濟的發展,為滿足日益增長的交通流量需求,1975年對海珠橋進行了擴建,在該橋東、西兩側各拓寬7.83米,連同原鋼橋人行道合為11.24米的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跨度與主鋼橋一致。
邊橋主橋為雙懸臂帶掛梁變截面預應力箱梁結構,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11.26m。邊橋北引橋為7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南引橋為6孔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跨徑9.3m。東西兩幅,單向行車,單幅橋面寬8.4m。
1995年,廣州市市政局組織對海珠橋主橋鋼桁架進行維修加固,採用自錨式懸索吊橋加固方案,經體系轉換後,主橋設計荷載為汽-15。
二、「東有燈台西有鵝,南有馬鞍北有雀」這兩句在民間流傳很廣的詩句記載了桂中著名商埠——龍城的四大著名景點。如今,這四大著名景點風光依舊,在人民的呵護下更煥發了青春的魅力。而現在的柳州,成為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的卻要數那飛架柳江南北,絢麗多姿,造型優美的座座大橋。
我的家鄉柳州地處桂中腹,上連風景名城桂林,下接廣西首府南寧,成為廣西的交通樞紐,但「江流曲似九回腸」這獨特的地貌,使柳州市被柳江隔成環抱葫蘆半島的河南河北兩大塊,橋梁成為南北交通急需解決的大問題,成為龍城人民歷史的期盼。
小時候,我曾聽外祖父說過一段美麗的傳說,柳江河上架起了一座浮橋!那時,浮橋是柳江河上僅有的一座木製橋。浮橋下方是用一排由幾十條相扣的小船墊起,上面鋪上一層厚厚的木版,用十分粗的繩子簡單的作成護欄,車輛不能通行,且每當刮風下大雨,行人稀少,每當夏水襄陵,水流湍急,又得把浮橋拆掉。這座浮橋的系連著我母親的童年,留下母親成長的足跡。
那時,外祖父每天都要牽著母親在這橋上來回地走著。初始,母親一看見這橋就「哇哇」大哭起來,總讓外祖父背著過橋;慢慢地,時間長了,母親開始學過這座橋,可沒有走多遠,就又是哭又是鬧的,而外祖父則總是以慈善的笑容安撫著……
隨著歷史的推移,柳州終於出現了一座水泥鋼筋建成的橋——鐵橋。鐵橋的出現名噪一時,可還是留下了許多遺憾,鐵橋只供火車通過,人們還是無法了結過橋的這一長久的等待。
到了文革時期,柳江大橋終於問世了,它了結了幾代人過橋的願望;過了不久,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二、三、四橋也出現了;接著是文惠橋成為又一亮點;如今,紅光橋也正在動工建設當中。
倘若是登上馬鞍山,眺望柳州,無論白天黑夜,展現在你眼前的都是一幅美麗的柳州畫卷。
白天,在陽光的照耀下,這橋顯得愈發精神,柳江橋是鋼筋混凝土澆築成的,它以自己古色古香的韻味,給人以朴實無華的感覺。在橋上有精雕細琢的圖案,有的是一面五星紅旗,有的是黨旗,有的是旭日東升的情景……二橋像一條龍卧在柳江上方,在這藍天碧水中,它還在熟睡。三橋又稱壺東大橋,它穿著現代化的服飾,走向新時代,在它寬敞平坦的橋面上,給予行人和車輛方便。四橋又叫壺西大橋,是一座拉索橋,單靠一個橋墩支撐著,我想它是這些橋中獨立性最強的吧!從橋的一端放眼望去,藍天碧水之間,像出了一條彩虹。文惠橋雖然橋面只能單行車輛,但卻是這五座大橋最為奪目的,它的除塵脫俗,給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覺,何等美妙!它的飄飄欲仙給人以遐想的感覺,何等神奇!它的瑰麗多彩讓人流連忘返,何等奇麗!它有四個橋墩,三個橋拱,像一座彩虹橋似的。
晚上,整個龍城便成了燈的海洋,星的世界,而這五座橋在柳江河上可謂是出盡了風頭。柳江橋上的兩排柔和的光,保留著特定年代的古色韻味;二橋,三橋及四橋燈火通明,像是嵌上了珠寶似的,在夜裡閃閃發亮;文惠橋則撒下了珠光寶氣,把柳江河映紅了,把橋的兩端照亮了,成了龍城晚上的夜明珠。
數座大橋飛架,為柳州增添了氣勢和色彩,想當年,柳州無橋,人民盼望有橋,龍城人民經過了多麼漫長的期待!如今,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推動柳州歷史的進程,經濟的發展不正是這座座大橋嗎?文惠橋及紅光橋的相繼建成,將龍城的經濟發展推向新高潮,體現龍城經濟發展的新輝煌。不久的將來,我的家鄉龍城將更繁榮,桂中明珠柳州將更美麗!
三、什麼是橋?現代漢語詞典說:"橋是架在水面或空中以便行人、車輛等通行的建築物。"沒錯,橋是一座建築物,可在這瞬息萬變的當今世界裡,橋以使人無法駐足的速度千變萬化,向前發展,自然它的含義也是豐富多彩的。
在中國古代,橋一直是和平的象徵。唐太宗時期,突劂族的可汗頡利率10萬騎兵南下,長驅直到渭水便橋北,威逼長安。而唐太宗只帶6騎至便橋南,隔水責問,最終雙方達成協議,在便橋上殺白馬、立盟約,這便是中國有名的「渭水之?」從此漢族和突厥和平相處。
歷史在發展,橋梁事業也在飛速發展,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建造了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這座橋至今仍屹立於浩浩大江之上,向全世界顯示了東方熊獅的覺醒!之後中國人民又陸續建造了武漢長江大橋、黃河大橋等舉世矚目的大橋。最令人振奮的還是新型橋--立體交叉橋在中國的出現。連外國專家都不禁感嘆:"即使在發達國家,這種建設速度也不多見。"這充分表明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無比優越。
在全新的21世紀,知識爆炸的時代,一種更神奇的橋占據了發展浪潮的最高峰。若說前面所講的橋是看得見的橋,那麼這種橋就是看不見的橋--全球互聯網路 。這種橋實是世界人民智慧的結晶,隨著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這種信息傳遞之橋已深入到多數家庭。通過這座無形的"橋",我們可以游遍世界:可以足不出戶,去參觀大英博物館,去遊玩迪尼斯樂園,去了解愛斯基摩人的原始生活方式,去尼羅河畔體會人類發展的艱難步伐;還可以在家裡傾聽遠方教授的講課,和世界人民一起共享人類智慧的累累碩果。比爾?蓋茨說過:"互聯網是我與地球村的橋梁。"是啊,互聯網已把整個地球連成一個村落,世界各國人民也像一個大家庭,大家共同合作,團結友愛,共建成地球這個美好的家園。
橋不論從精神上,還是從物質上,在人們的生活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紐帶作用。橋的發展如此之快,世界的發展如此之快,作為新一代少年,讓我們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共同構建人類文明之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