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陳毓和作品一平尺多少價格
1. 仙游畫家陳毓和出生日期
1927年生,福建仙游縣人。國畫家。……1960年進入李耕國畫研究所,隨著名中國人物畫家李耕系統研究國畫傳統技法,並刻苦鑽研老畫家李霞、黃羲的畫法,技藝猛進。其後創作有《一代新人》(...
2. 仙游歷史人物
1.李耕啊,李耕啊,這么出名的大畫家都不知道啊?南李北齊,南方李耕,北方齊白石。
李 耕:
李耕(1885-1964),字硯農,原名李實堅,號一琴道人、大帽山人等,堂號菜根精舍。出生於仙游縣度尾鎮中嶽村一個民間繪畫世家,生前系福建省美協副主席、省政協委員、文史館員等。擅長古典人物、山水花鳥畫,兼通書法、詩文、金石、雕塑、弦琴等。其畫氣勢雄健,揮灑自如,形成「李耕畫派」。有「南李北齊」之稱。
1925年,《彌勒佛》等作品參加「東南五省畫展」,被評為第一名。同年,與名書畫家李霞、陳子奮等在福州創辦福建省現代史上第一個藝術團體----龍珠畫社。1928年,《彌勒佛》、《東坡笠履圖》、《秋雨歸帆》等作品在中法繪畫聯展中被評為第一名,徐悲鴻為此在《申報》發表畫評:「有以奇拙勝者,首推李君耕,揮毫恣肆,可以追蹤癭瓢,其才則中原所無。」。
1959年成立李耕國畫研究所,自任導師,培養出一大批國畫人才李耕先生為人正直,品德高尚,廣收門徒,熱心培養一大批後起之秀,為國畫藝術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福建省人民政府為弘揚仙游畫派藝術,同年批准在我縣成立了李耕國畫研究所,對仙游畫派創作技法開展研究,培養了一批國畫藝術人才,其入門弟子有蔣金讀、陳毓和、孫仁英、李朴、周秀廷等。1960年,李耕先生與陳子奮、李碩卿在北京舉辦福建省著名畫家聯展,深受好評;同年為人民大會堂國賓廳繪制了巨幅屏風畫《松青鶴白東方紅》、《松鶴遐齡》等作品。先後多次在北京、上海、福州等地舉辦李耕作品展,出版有《李耕畫集》、《仙游畫家》、《李耕畫錄》、《五百羅漢圖》等畫集。生前曾把自己長期珍藏的作品三百二十幅獻給國家。2001年作品《春夜宴桃李園》入選《百年中國畫展》,並選登《百年中國畫集.優秀人物畫作品選20幅》,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達摩》被故宮博物院收藏。蔡若虹題贊:「李耕是我國畫壇首屈一指的大師,畫技獨特,自成一派」,李耕藝術是「國之瑰寶、畫壇之光」。
改革開放以來,仙游縣知名畫家陳毓和在新加坡舉辦畫展、李耕國畫研究所在廈門舉辦畫展、李耕後代李朴在濟南舉辦畫展,孫仁英分別在廈門和北京舉辦畫展,受到了專家的贊賞。
2.另外,在古代,還有蔡襄,除了是位有名的大臣,還值得一提的是他修了泉州著名的洛陽橋和他的書法等。
蔡襄(1012-1067),漢族,字君謨,原籍興化路仙游縣(今福建省仙游縣)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莆田縣蔡垞村,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贈禮部侍郎,謚號忠。主持建造了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泉州洛陽橋,洛陽橋的建成,不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的南北交流,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起著巨大的作用。
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而且學識淵博,書藝高深,書法史上論及宋代書法,素有「蘇、黃、米、蔡」四大書家的說法,他們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風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別指蘇軾(東坡)、黃庭堅(涪翁)和米芾(襄陽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齡輩份,應在蘇、黃、米之前。從書法風格上看,蘇軾豐腴跌宕;黃庭堅縱橫拗崛;米芾俊邁豪放,他們書風自成一格,蘇、黃、米都以行草、行楷見長,而喜歡寫規規矩矩的楷書的,還是蔡襄。蔡襄書法以其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展卷蔡襄書法,頓覺有一縷春風拂面,充滿妍麗溫雅氣息。
蔡襄書法在其生前就受時人推崇備至,極負盛譽,最推崇他書藝的人首數蘇東坡、歐陽修。蘇東坡在《東坡題跋》中指出:「獨蔡君謨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態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然行書最勝,小楷次之,草書又次之……又嘗出意作飛白,自言有翔龍舞鳳之勢,識者不以為過。」」歐陽修對蔡襄書法的評價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歐陽修說:「自蘇子美死後,遂覺筆法中絕。近年君漠獨步當世,然謙 讓不肯主盟。」(《歐陽文忠公集》)黃庭堅也說:「蘇子美、蔡君漠皆翰墨之豪傑。」(《山谷文集》)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評論蔡襄的 草書曰:「以散筆作草書,謂之散草,或曰飛草,其法皆生於飛白,自成一家。存張旭懷素之古韻,有風雲變幻之勢,又縱逸而富古意。」
[編輯本段]宋 史·蔡襄傳
《宋 史·蔡襄傳》稱他:「襄工於手書,為當世第一,仁宗尤愛之。」許將《蔡襄傳》說:「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朱長文《續書斷》:蔡襄書頗自惜重,不輕為書,與人尺牘,人皆藏以為寶。仁宗深愛其跡……及學士撰《溫成皇後碑》文,敕書之,君謨辭不肯書,曰:'此待詔職也。儒者之工書,所以自游息焉而已,豈若一技夫役役哉?
從以上三段記載中,可以知道,蔡襄書法從當朝皇上到普通百姓都十分珍惜。由於他頗自惜,不妄為人書 ,所以傳世作品較少。 另外可以看出當時書壇的風氣已完全轉向了詩文尺牘,而書碑則被看作是一技夫役役之事,為士大夫所不屑為,甚至連帝王的敕命也已不能左右之。這與唐代以前的情況有著根本的不同。
不是一個開宗立派的大師。總體上看,他的書法還是恪守晉唐法度,創新的意識略遜一籌。但他卻是宋代書法發展上不可缺的關紐人物。他以其自身完備的書法成就,為晉唐法度與宋人的意趣之間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橋梁。蔡襄傳世墨跡有《自書詩帖》、《謝賜御書詩》,以及《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墨跡多種,碑刻有《萬安橋記》、《晝錦堂記》及鼓山靈源洞楷書 「忘歸石、」「國師岩」等珍品。
3.
鄭僑
〔宋〕字惠叔,號回溪,興化(今福建莆田仙游)人。狀元,官至參知政事,贈太師,封郇國公。謚忠惠。善行草,著書衡。作有《書史會要》.
鄭僑(1144—1215),字惠叔,號回溪,興化府福興里萊溪村(今福建省仙游縣象溪鄉雙桂村)人。鄭樵從子。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己丑科狀元,授簽書鎮南軍節度判官。光宗、寧宗兩代國師,升任吏部尚書及參知政事(副宰相)。耿直敢諫,體恤民情,多次奏請朝庭賑災減賦。工書法,尤擅長行書。
幼時聰慧,勤奮好學。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任校書郎,奏除江右稅外所取米百萬斛。旋轉著作郎兼國史院實錄院屬官,並奉命以《左氏春秋》侍講東宮。淳熙八年(1181年)任常平官,皆有政聲。淳熙十四年(1187年)任起居舍人兼左庶子,兼代理給事中。淳熙十六年(1189年)出使金國,金人以其國主有病為由,令其到合門投遞國書,遂據理力爭,終使金人以禮相待,完成了使命,受到全國上下的贊揚。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趙汝愚、韓侂胄等發動政變,擁趙擴為帝,是為寧宗。時以參知政事進知樞密院事。時韓侂胄弄權,朱熹進諫,寧宗不理。韓侂胄大怒,指斥朱熹理學為「偽學」,朱熹被罷黜。便四次上疏,忤怒了韓侂胄。在一再要求下,光宗准其再次外任,以顯謨閣學士出知建寧府,後又移知福州府和建康府。所至之處,均針對當地情況,或認真救荒,或疏請蠲賦、招商,為各地做了好事。紹熙五年(1194年)七月寧宗即位後,被召為吏部尚書;十二月拜同知樞密院事。慶元元年(1195年)又拜參知政事;慶元二年(1196年)正月進知樞密院事。上疏請留朱熹,但不被採納。因此進知樞密院事才3個月,便上章求退。慶元三年(1197年)正月遂以資政殿大學士再次知福州,辭行時再次向寧宗進言:「平國論而無偏聽,嚴邊防而無輕信。」後來寧宗要其移知建康府,堅辭不赴,遂以原官提舉洞霄宮。又連續3次上疏告老。嘉泰元年(1201年)以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在朝以不欺事君,以無我議政而聞名,大節為世人所推崇。工書法,尤其擅長行書,一生著述頗豐。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病逝,終年71歲。寧宗聞訊,封贈太師、邠國公,謚號忠惠,葬永福縣。著有《歷官表奏議》一卷,《書衡》3篇,《西垣詞稿》10卷、《錦機詩話》、《鄭魯公詞草》、《鄭忠惠遺文》等傳世。
4.李霞(公元1871-1938年) 字雲仙,別號髓石子,仙游縣人。少時隨伯父(雕刻老世藝人)學畫,為廟宇作壁畫。16歲始以賣畫為生。1908年在北京故宮以《麻姑晉酒圖》傑作譽滿京城,被稱為「麻姑李」。1910年,先後在南京、上海等地舉辦個人畫展,轟動一時。1914年,其名作《十八羅漢渡江圖》被選送巴拿馬參加全球博覽會,獲優等獎章。1923年所繪的《函谷跨牛圖》在美國紐約賽會上又獲優等獎章。我國著名畫家吳昌碩曾撰文高度評價李霞畫作,稱其為當代「人物第一家」。
5.黃羲(公元1899-1979年) 原名文清,又作文倩,字可軒,號大蜚人,仙游縣人。中國著名的古裝人物畫家,美術教育家。少年時,拜李耕為師,後隨要霞學畫。浪跡蘇州、杭州、上海、上海福建閩南和台灣等。1926年考入上海美專,又進新華藝術進修,畢業後任教42年。其畫既繼承傳統的國畫技法,又吸取民間藝術的氣質和特點。代表作有《風塵三俠》、《伯樂相馬》、《伏生傳經》、《文姬歸漢》、《麻姑》、《達摩》、《觀音》等。1957年應著名畫家潘天壽邀請,受聘於浙江美術學院講授中國古裝人物畫傳統技法,著有《說畫》和《中國畫理法研究》等書。1980年,浙江美術學院和閩、浙美術協會聯合舉辦「黃羲遺作畫展」,著名藝術大師劉海粟題詞「意思橫逸,動筆新奇」,給以高度評價。
3. 祈雨陳毓桃子是誰
陳毓作品中的人物
阿斗回到流水鎮,在鎮子頭遇見厲檳榔。如果你是外人,站在流水鎮看世界,你會心生恍惚,就算今天,這里也只是解決了溫飽,遠說不上富裕,年輕一代遠行至他們祖宗幾輩都沒能走到的地方,卻和這里有舍棄不掉的聯系,他們知道北京的王府井,鎮上有人甚至在798藝術區辦過展覽。生了病,他們在北京的大醫院求醫,也去道觀祈葯。留心天氣預報,一周、半月的天氣預報都在網上查詢,卻也虔心誠意地祈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