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房價有多少
⑴ 宋朝商鋪一年能掙多少錢
找到了拆遷的,樓主參考下吧
北宋開封:每戶補償170多貫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正月,汴京又出現了一次拆遷,因為要開挖汴京新城的四面壕溝,需「移毀公私舍屋土田」。
既然要拆遷,就涉及的補償,當時朝廷便委任一個叫做楊景略的官員,專門負責拆遷補償。根據拆遷的補償方案,對土地被徵用的民戶,政府「估值給之,或還以官地」;被拆遷的官營房、民墳、寺舍,則由一個叫做「京城所」的機構安排「撥移修蓋」。
從這次拆遷記錄可以看出,當時宋政府對拆遷戶的補償,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實物補償,即由政府另撥給官地、另造房屋還給拆遷戶;一種是貨幣補償,按照房地產的市場價,給予賠償。但具體賠償多少錢,史料沒有記錄。
不過,元豐六年閏六月的另一次拆遷,則留下了政府補償標準的記載。
當時開封府搞了一次大規模的市容市貌整頓,按照規劃,城牆內側三十步范圍內的官私建築物都要拆遷,以便留出足夠的城市公共空間。負責拆遷工程的是開封府的推官祖無頗。祖推官統計了工程涉及的拆遷戶數目,並一戶一戶參驗地(房)契,再根據當時開封府的房地產價格,計算出被拆遷物業的估值,總共有「百姓屋地百三十家,計值二萬二千六百緡」。此外,尚有一部分寺觀、官屋也要拆遷,由「京城所」擇地重建。
130家拆遷戶,共補償22600貫錢。算下來,平均每戶可獲得政府補償170多貫錢。朝廷批准了這個拆遷補償標准,由戶部撥款支付。
那麼每戶170多貫錢的補償到底是高是低呢?這需要參照當時汴京的物價與市民收入水平。北宋時,在汴京街邊擺個小攤做小買賣的社會底層人物,一天約有幾十至一百文錢左右的收入,170多貫錢大約是一個底層小市民五六年的收入;從物價的角度來看,北宋開封的房價,繁華地段絕對是「寸土寸金」,170多貫錢肯定買不了一間像樣點的房子。不過,這次拆遷的房屋都在城牆附近,屬於偏僻之地,又是一般平房,房價毫無疑問要遠低於市中心的豪宅,北宋前期,在開封府下轄的中牟縣,100貫錢就可以購買到一套很好的住宅了。應該說,每戶170多貫錢的補償是參照時價計算出來的,雖然不高,但還算在合理區間。
南宋杭州:租戶也補償搬家錢
南宋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六月,杭州也有一次拆遷。由於「皇城東南一帶,未有外城」,宋高宗命令「臨安府計度工料,候農隙日修築」。高宗說,這個工程需要多少錢,臨安府請先做個預算出來,報給尚書省,從皇室的內藏錢中撥款;盡量不要拆遷「民間屋宇」,如有拆遷,務必「措置優恤」。
負責拆遷補償的官員叫做張偁,負責築城工程的官員叫楊存中。七月份,楊存中向皇帝呈交了一個報告,大意是說:根據築城圖紙,臣等做了實地勘察、測量,劃定了建設路線,現在要修築城牆的地方,十之八九是官府的「營寨教場」,只有少數「居民零碎小屋」需要拆遷。等築城完工後,「即修蓋屋宇,依舊給還民戶居住」。高宗同意了這個築城方案。
張偁也向皇帝報告了拆遷補償措施:「所有合拆移之家」,如果是業主,則在附近官地中撥給一塊同等面積的宅基地;如果是租戶,則由政府蓋造公寓,「仍依原間數撥賃」;城牆內外,只要是「不礙道路」的屋宇,則「依舊存留」。此外,政府對所有的拆遷戶,都補償「拆移搬家錢」,業主每一間房補貼10貫錢;租戶則減半,每間房5貫錢,另外5貫錢給業主。這個拆遷補償方案,高宗皇帝也批准了,「出榜曉諭,候見實數支給」,禁止經手的官吏剋扣補償款。
杭州在南宋成為臨時都城,房地產市場非常火熱,繁華地段的房價高得令人咋舌。不過這次拆遷的民房也是在城牆附近,造價肯定遠低於市中心。10貫錢的搬家費(不含地價,因為政府已撥劃地方給拆遷戶建房),剛好可以在兩浙地區建造一間民房,如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平江府建造瓦屋營房,「每間支錢一十貫文」。
值得指出的是,租戶也能夠獲得一半「拆移搬家錢」,表明當時政府對租戶權益的重視。宋代由於商品經濟、市場交易的發達,私人物權已經發展出多個可相分離的層次,比如一個房屋的物權,可以分為所有權、佔有權、用益權、典權等等。租戶能夠獲得賠償,說明獨立的用益物權是得到政府承認的。
每個拆遷戶補償10貫的「拆移搬家錢」,是宋高宗時的補償標准。到了宋孝宗時,宋政府的拆遷補償標准又有所提高。淳熙元年(1174年)十二月,因為朝廷要修建皇後的家廟,需要拆遷「韓彥直房廊」,即韓彥直建來放租的公寓,政府計劃給每家租戶補償30貫搬家錢。這套公寓應該位於繁華地段,所以補償費比較高。但這個補償標准還是受到了反對。臣僚說,有些租戶,自己在原租地上添造了房子,如果只補償30貫,「似覺太輕」,請委派臨安府官員「再行審核,稍與添給」。最後宋政府提高了補償標准:添造樓房的人家,增加搬家錢7000文;添造平房的人家,增加搬家錢5000文。
從宋代的拆遷補償來看,宋人的私有物權是得到政府的尊重的。更難能可貴的是發生在北宋雍熙三年(986年)的一樁事:宋太宗「欲廣宮城」,想擴建皇宮,已經叫人繪制了圖紙,需要拆遷多戶人家。朝廷派人到居民那裡做拆遷動員,但「居民多不欲徙」,不想搬家。宋太宗只好作罷,放棄擴建宮城。所以在歷代正統王朝中,宋朝的宮城(包括汴京的宮城與臨安的宮城)是最為狹小的,站在汴京的大酒樓頂層,都可以俯看皇宮。
⑵ 為何宋代京城汴梁的房價比現在北上廣還要離譜
其實不少人都一致認為在宋朝生活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事實確實如此,但是在宋朝的首都生活,那就沒那麼的容易了,因為當時開封的房子真的是貴離譜,不少人覺得現在的北上廣的房價貴,但事實上古代人也會有房價很高買不起房子的時候,宋朝的首都就是這樣的一個鮮明的代表,其實原因也是跟現在的房價貴的原因大差不差的。
更何況在宋朝的時候商業和手工業發達,大家都跟現在的人們一樣,更希望到大城市中發展,所以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到東京城,人口只見增多不見減少。當時的東京的人口密度甚至比現在的大都市的還要高的多。更何況當時的人們還不能建造出高樓大廈,更多的就是小平房,最多的也不過就是幾層樓而已。所以這也是宋朝的房價貴的原因之一了。
⑶ 從古至今買房難,那麼古代房地產到底是怎樣的
限購!限貸!房地產市場緊縮!房價下跌!這幾個關鍵詞霸佔熱搜許久。許多人感嘆,如今房子也算是終於買得起了。可是你知道嗎?從古至今,買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如果你不相信,就讓我們一起看看,瘋狂的古代樓市吧,或許你會感嘆如今的樓市,早入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哦。
古代買房難,租房也不簡單。和現代的差別是不大的。唯一巨大的差距是普通人的生活保障水平更高了,人們更自由了,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了。
相信這一點大家也是能夠感受到的。否則,極大的貧富差距,普通人失去了耕地就只能徹底完蛋的話,這個世界上早就出現許許多多的陳勝吳廣了不是嗎?不知道大家覺得,買房到底什麼時機比較好呢?
⑷ 連蘇轍都得蝸居,為買房耗盡積蓄,北宋的房價到底有多貴
北宋的房價非常的昂貴,貴到什麼地步呢,貴到蘇洵奮鬥了一輩子也沒有給子孫後代留下一套房子,昂貴到為了買房蘇轍散盡了家產,連珠寶字畫都全部賣出去湊錢買房。可以說房子從古到今都是一件大事,也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買得起的。
用盡一生也無房子的蘇洵從這方面來看,房價古往今來都是比較高的。當然了,這也和蘇轍他們選擇的地理位置有關系,不過既然他們在這里上班了,那麼只能選擇在這里從新購置房子。
老家肯定有房子,但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不出意外他們以後就要一直在這里生活,所以買房子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房價高也是他們度不過的難題。
⑸ 古代中國的房價也高的不得了嗎
唐宣宗大中十年,敦煌居民沈都和因為急等錢用,賣掉了自己的房子。房屋轉讓合同寫的是:這套房子按面積計價,每尺價值小麥兩碩五升,另外房子里所有傢具陳設也隨房子一起出讓,總共價值小麥二十九碩五斗六升有餘。「碩」是古代的容量單位,跟「石」通用。唐朝時期一石約有90斤,按當時麥價每斤8角摺合下來的話,那麼每平方米的房價能賣到1555元。而當時敦煌平民每月的收入一般不會超過兩石小麥,也就是在300元以下。由此可見,平民老百姓不可能買得起住房。看來房價之高古已有之,如今房價高,也算是對傳統的繼承。
不過就算老百姓買不起房子,當官兒的總得有一個像樣的住處吧。其實這也未必,要看是什麼時候。出土的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房屋買賣、租賃的現象,說明那個時候就有住房交易了。不過因為商周時代人口稀少,經濟又以自給自足的模式為主,所以在唐代之前,住房交易不算活躍,房價也不算高得離譜,朝廷也能為官員提供免費的官宅。但是唐代經濟發展後,房價相應大幅攀升。而官吏也逐漸增多了起來,政府也在高房價與多官吏的壓力下,漸漸無力再為官員提供免費的官宅了。
而到了宋朝時期,那些無力自購住房的官員,都是向管理官府房產的行政部門租房。據《宋史》記載,屢從太祖、太宗出征的老將劉福去世後,他的子孫後代就失去了可以居住的私宅。
看來,當上官也不意味著全家人從此不愁住房問題了。而且唐宋時期「休官」的實際含義,並不只是失去了在某個職位上行使權力和支領全額官俸的特權,還有一大特點就是不能繼續居住在官邸里,這些休官之人不得不為住房問題而奔波。如宋仁宗時的宰相杜衍,因為為官清廉,不置私產,退休後連遷居鄉間住宅的退路都沒有,只能長期借居在南京車院,直到去世。蘇轍退居許州後,看到李方叔的新居,羨慕不已地說:「我年七十無住宅,斤斧登登亂朝夕……不如君家得眾力,咄嗟便了三十間。」於是蘇轍也為自己蓋了所房子,不過他心願雖然滿足了,一生的積蓄也花光了,真可嘆他到了這把年紀還做房奴。
其實做房奴的又何止蘇轍一人。宋朝時期有個叫張仲文的人寫了一本書名叫《白獺髓》的書,這本書里就提到了「房奴」:「妻孥皆衣蔽跣足……夜則賃被而居。」意思就是存款和借來的錢都花費在房子上了,現在只能背負債務節衣縮食過日子,不但老婆孩子身上沒一件好衣服,連被子都是向別人租來的。
清朝也有房奴。光緒年間,北京那些買不起房的人就自己蓋,蓋不起就借錢蓋,等以後慢慢還。有一首竹枝詞反映了這種情況:「搭得天棚如許闊,不知債負幾多錢?」
其實在古代,不僅有房奴,還有蝸居。北宋初年有個大學士叫陶轂,他這樣描繪老百姓的住房緊張:「四鄰局塞,半空架版,疊垛箱籠,分寢兒女。」意思就是說房子太小,只能在房子的天花板和地板的中間加一層,隔成小復式。卧室太小放不下床,就把箱子櫃子拼起來讓孩子們睡。
貸款買房其實在清代才出現,而真正意義上的住房按揭,是到民國時代才有的。
而買房子的時候,其實古代人也跟現代人一樣,要考慮很多的因素。
第一就是看房價是否承受得起。比如蘇氏兄弟,遠離首都選擇在房價相對便宜的地方買的房子。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買房經歷更有意思,當時他的官職是「校書郎」,每月1600錢。那時候白居易在長安東郊租了4間茅屋,因為離上班的地方遠,又養了一匹馬代步,此外還雇了2個保姆,這樣一來每月開銷是7500錢,剩下8500錢存起來。但是存了10年,他也沒能在長安買下一套房子。後來白居易在陝西渭南縣買下一處宅子,平時住在單位,節假日就回渭南的家。這和現在的大都市白領差不多,在郊區買房,在城裡租房上班。
然後就是要考慮位置和周邊環境是否滿意。古人很重視居住環境,反映這種狀況的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孟母三遷了。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房子一直都是一個牽動人心的話題。中國人的意識中,一直都認為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後,才能叫做一個真正的家。其實幸福是一個人心中的感覺,與房子又有什麼關聯。
南在南傷的答案
⑹ 宋朝房價高,宰相都選租房,為何宋朝人鍾愛「小戶型」
蝸居的風氣開始由國家提倡的,再到後來,重文輕武的國策,讓很多學子紛紛入京,刺激了宋朝小房子租賃發展,商機已經出現,商人們敏銳的嗅覺使得他們紛紛來到京城入住,為了減少成本,更願意蝸居小房子里。
所以宋朝京城很多人選擇"蝸居",不僅僅是房價貴,還是一種蝸居風氣影響下的產物。
參考文獻:
《細說中國歷史叢書》
《宋代物價研究》
《宋代市民生活》
⑺ 蘇軾竟然也買不起房,宋朝的房價有多貴
宋朝房價其實跟現在房價差不多,沒啥區別的。
01、蘇軾在宋朝竟然買不起房。宋朝是個神奇的時代,軍事實力如此弱雞但其經濟實力又是歷朝之最。最好笑的是它經濟實力雄厚,但同時宋朝時期很多人都買不起房,比如蘇軾。蘇軾是北宋時期有名的大才子,考制科考試時更是得了制科第三等,百年內第一人,而且還被譽為當時“亞洲第一文人”,這樣一位人物居然在北宋買不起房,這就有點不科學了。
宋朝的一貫錢等於現在的300人民幣左右,等於就是現在的上千萬了。當然也有便宜的,有幾百貫的,幾千貫的,也有幾十貫的。每一種房價代表著一種人的身份,宋朝百姓工資一個月大概只有 幾貫,七八貫的樣子,這都要存十多年。而宋朝的宰輔月薪擱現在只有50幾萬,他們還需要傭人,吃喝都是最好的,買房就是個夢想,所以大多都是選擇租房。
⑻ 古代的房子貴不貴,一棟房子多少錢
宋朝時買房子不是很貴。1貫錢若在鄉里可以買上一套房子還能順帶帶上一兩畝地。白銀1萬兩,在杭州可以買丞相府。若以購買力算,宋和明1兩白銀約合現在300元人民幣。也就是京城裡的丞相豪宅僅售300萬元,還是很便宜的。
中國古代實行嚴格的戶籍制度,所以流動人口不多。房子的需求也就相對要少一些。基本僅限於本村,本地的改善需要或是富豪之間的擴大身住宅。另外一個原因,也和古人崇信風水有關。搬家在古代是個大工程,搬去的地方風水如何?是不是合己的和族人的八字,都是超過地段性的重點考慮要素。另外由於長期的定居,普通人家都組成了宗族。宗族在中國歷史的明面上,你看到的很少,但是暗地裡,宗族在民間的影響力即使時至今日也是非常強大的,宗族由於長期於一地經營,在某些層面上說甚至高於地方官府的權威,那句話咋說的?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按照中國傳統不愛見官的習俗,族人出事了,首先先家法一下也最好別國法一下。家法可不簡單,除了打屁股之外,也可以讓你死。宗族聚居,新人誕生一般都會進祠堂寫上添丁的姓名。孩子長大後,宗族會根據當時的情況劃定新丁們的住處和田地,也使普通公民住房問題不那麼麻煩。
⑼ 宋朝都城的房價到底有多高,竟不亞於現在的北上廣
都說現在買房子貴,你可知道在古代有一個朝代買房子更貴?那就是宋朝,雖然宋朝的軍事技術,實力不怎麼樣,但是經濟條件完全是眾多朝代中的頂峰,買房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這有幾個原因導致的,一是疆域問題,二是人口問題。
最後,我們了解一下當是宋朝的房價到底有多高,宋朝的都城就是相當於現在我們的北京,我們通過這一對比可以有個概念。我們不能回宋代生活,但是可以根據當時的史料來了解一下到底宋朝都城的房價情況。這個歐陽修曾經描繪過的,我們可以查看歷史書來尋求答案。在宋朝很多人都買不起房子,因為地皮太貴了,就像現在一樣,越是貴,越是有人要買,哄抬的價格也就越高,到了最後苦的還是我們這些老百姓,如果人人都有房子住,地皮不緊張,那麼我想房價自然也就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