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房價信息 » 風梧軒房價多少

風梧軒房價多少

發布時間: 2022-07-18 12:00:27

⑴ 誰知道盤縣的歷史人物有哪些

2010-03-24 21:04 weijingpeng | 五級 沉弼

清朝貴州普安人(今貴州
)。由拔貢歷任部曹。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出守廣東
時,該地屢經兵火,地瘠民
,沈弼加意循治,恤徭民,添防訊,設行埠,後瘁卒。

任璇

(約1745-?)字次樞,號龍溪,別號問花居士,清朝貴州普安人(今天貴州
人)。出身世代
,少負才情,抱著"
"的理想,熱衷於科舉功名。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
。曾任廣東永安
,有建官倉納米,免除農民折收
之苦,又災年開倉賑濟,使一縣飢民賴以存活等政績。一任後回里,以塾師為生,過著清苦的生活。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創作了戲曲《梅花緣》。其他著作還有《五經經解》、《排律指南》、《鳳梧軒詩集》等,多散佚。

范興榮

(1786-1848),字仲華,號三一溪漁人。貴州普安州(今
)人。
十三年(公元1808年)
。道光初年,大挑一等,授
。歷官山東文登,湖北

,後升武昌府
兼權江夏縣事(治今武昌)。任未滿,以"江堤誤"去職歸里。著有《環溪草堂詩文集》、《望益文課》、《僻字便覽》、《啖影集》等。

塗令恆

(?-1855),貴州
人(今貴州盤縣人)。
軍首領。清朝
四年(公元1854年)12月15日,他聯絡
李林春在

起義,頭纏紅巾,豎起"天波佛主平南王"大旗,攻下新城(今興仁)、安南(今晴隆)、普安,圍攻興義七天七夜。因清廷派貴州、雲南等地的清軍圍剿,他從興義撤退時,在卡子河一帶遭清軍截擊,他壯烈犧牲。

張凌翔

(?-1864),清朝貴州普安廳(今盤縣)人。回民起義領袖。農民出身,伊斯蘭教阿訇。
八年(公元1858年),與馬
在普安廳大坡鋪組織千餘回民起義,以白巾帕首,稱
軍,眾推張凌翔為元帥,馬
為二元帥。起義軍發展到數萬人,先後攻佔了新城(興仁)、興義府(安龍)、普安、安南(晴隆)、貞豐、歸化(紫雲)等地。他們以新城為根據地,曾一次殲滅來攻的
一萬餘人。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清軍大舉進攻義軍,在清軍"剿撫兼施"的攻勢下,駐守興義府的義軍將領
叛變。張凌翔、馬
興師問罪,收復興義府城。
糾合清軍大肆反撲。張凌翔、馬河圖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在突圍時不幸陣亡。大劊子手雲南
沈嘉榮將興義府城內的回民2000餘人屠殺殆盡。所余義軍退守新城,在金萬照和張定忠的領導下,繼續堅持戰斗。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金萬照誘殺叛徒
。同治九年(公元
),雲南兩省官軍數萬及
二萬余進攻義軍,在帝國國主義分子麥根的參與下,清軍掘長壕圍困新城。義軍頑強戰斗,堅守達兩年之久。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情況下,金萬照為保全城中義軍和居民的生命,自願出城與官軍
周達武談判,願用自己生命換取全城人的生命。二人誓盟達成協議,金萬照被押送貴陽殺害。新城於同治十一年(公元
)失陷.城內回族義軍被改編後調至
全數殺害.歷時十四年的反帝反封建的
軍回民起義最後失敗。

馬河圖

(?-1864),回族,清朝貴州普安廳(今盤縣)人。回民起義首領。農民出身,為人
,剛直不阿,好鳴不平,為鄉里所敬重。
八年(公元1858年)臘月,與伊斯蘭教阿訇張凌翔在普安廳大坡鋪聚眾起義,以白巾帕首,以長方形
軍為號,史稱白旗軍,眾推張凌翔為大元帥,馬河圖為二元帥。先後攻佔亦資孔、新城(興仁)、貞豐、冊亨、普安、興義府(今安龍)、安南(今晴隆)、普安廳(今盤縣)、歸化(紫雲)等地。而前鋒隊伍還到了長順、鎮寧、羅斛(今羅甸)等地。他們以新城為根據地,曾一次殲滅來犯的
一萬餘人,聲威大振。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清軍大舉進攻,在清軍"剿撫兼施"的攻勢下,駐守興義府的義軍將領馬忠叛變。張凌翔、馬河圖興師問罪,收復興義府城。馬忠糾合清軍大肆反撲。張凌翔、馬河圖二帥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被破突圍,不幸陣亡。大劊子手雲南
沈嘉榮將興義府城內的回民2000餘人屠殺殆盡。所余義軍退守新城(興仁)繼續堅持戰斗.在帝國國主義分子麥根的參與下,掘長壕圍困新城. 義軍頑強堅守達兩年之久。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情況下,新城於同治十一年(公元
)失陷。歷時十四的反帝反封建的白旗軍回民起義最後失敗。
適恭

元朝末年普安路土酋那邦妻、女總管。明太祖朱元璋
十五年(公元1382年),適恭納款內附明朝廷,朝廷改普安路為帝安府,次年升軍民府,另置普山府,授適恭為土
,許世襲,土、流二
與普安衛(在今盤縣)同地分治。
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適恭之繼子普旦叛亂,次年被付友德平定,遂廢普山府。

蔣傑

字美若,號象岩,明朝普安衛(今貴州盤縣)人。明朝宗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
,次年進士。曾任廣東副使,文采風流,雅有時譽,是當時有名的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罷歸時,正值貴州有安邦彥叛亂,便流寓荊州,以琴書自誤。他縱情山水,足跡幾半天下,所到之處,多有題詠,詩文清麗,與
王遵考、天台蔡稚含、新安洪平叔、荊溪張以登結清言社,諸君子詩酒往還,即景賦詩,悠閑自得。其書法與
、董其昌、米萬鍾當時有名的四大書法家,筆力矯健,晚年更顯蒼勁。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曾寫詩為他祝壽。著有《十七史摘要》、《普安續志》等。《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邵元哲

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舉人,次年進士。明神宗萬曆年間任

。時府城東漳河通射陽湖入海。為灌輸咽喉,久淤,他疏請疏通之。他又組織群眾增築城西長堤,以陰攔黃河之決水,還建閘壩以使運河正常通航。為老百姓辦了不少好事,淮人肖像祀之。後官至雲南右參政。

邵元吉

字黃裳,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為重慶府
邵華譜之子,
知府邵元哲之兄。性孝友,博通經史。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參加省
,首場剛出,忽
語:"重慶邵郡承病矣"元吉棄孝,急赴重慶,時父已逝。扶柩歸,以教諸弟學,諸弟皆有文名,弟元善中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舉人,元高中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舉人,元哲中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進士。《黔詩紀略》錄有元吉的詩二首。

·##·(不祥)

字台山,明朝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舉人。授峨縣知縣,升民部司徒郎,又被謫通州判,改

。後被下獄,獲釋後再謫辰州府州判,所到之外,皆有佳績。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擢升為四川按察
。元善與其兄元吉皆文譽一時。元善尤擅長詞賦,工吟詠,著有《賢奕稿》,陳宗虞為之作序。曾寫有歌詠"
"
的七言古詩一首,把中華民族的這一偉大古跡首次公諸於世。其詩為:
"紅崖削立一千丈,刻劃盤回非一狀。參差時作鼎鍾形,騰擲或成飛走象。諸葛曾聞此駐兵,至今銅鼓有遺聲。即看壁上紛奇詭,圖譜渾疑尚詛盟。"

阿台、阿輪

阿台、阿輪,兩兄弟,南北朝北周時東爨(今貴州貞豐一帶)人。為烏蠻人,系三國蜀漢羅甸國牂牁
濟火的後裔。阿台時居毋縣地(今貴州興義境內)一帶,北周時(公元561-583年)遙授為樹帥大將,支持他發展地方勢力。阿輪則居漏江縣(今
地)。

蔣宗魯

字道父,明朝普安衛(今貴州盤縣)人。明世宗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舉人,次年進士。歷官浚縣知縣、刑部主事、雲南臨沅兵備副使、河南
、右布政使、

雲南。在任雲南
時,明世宗寵用害政誤國的

,修建大殿,極盡奢侈鋪張,下令叫雲南采大理石,要見方七尺的五塊,見方六尺的五塊,見方五尺的十塊,見方四尺、三尺的各十五塊,並限期運至北京。蔣宗魯深知採取如此之大的大理石之艱難,能體恤民間疾苦,冒死上疏朝廷,請求減免此項徵收。在封建專制時代,蔣敢於犯顏直諫,其精神可獲可欽。蔣因直言敢諫得罪

而告老還鄉。一生寫了不少諫疏指陳時弊,但多被置之高閣,還著有《詩文集》、《治浚款議疏草》等,均已失傳。

王祚遠

字無近,明朝貴州普安衛(今貴州盤縣)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舉人。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進士。選
,授檢討,充經筵講官,

,兼
侍讀學士、協理
事掌院事,轉吏部左
,晉尚書。少負異書,下筆萬言立就,試牘不起草,既成而後補之。充經筵講官時,豐儀秀整,音吐洪亮,頗受明熹宗
器重。明熹宗
專門賜詔嘉獎,授他通議大夫。
初年(公元1628年)還鄉。後卒於家,所著詩文甚富,所惜其集無存。書法尤工,喜作行草,兼帶章草味。《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孟本淳

(?-1663),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幼讀書尚氣節,有勇力,年二十時見
,棄儒從戎,積功至
管。明朝滅亡後,削發為僧,名本謙。初從
多福林寺
和尚授《法華經》。清順治十一年(公元
),到新化高坪之靈真村,從村中秀才王爾雅處乞得雪山修建白林寺,自號"葛天和尚",十五年(公元1658年),
掠新化,至村界顏公廟,本淳出山慰撫之,其黨見所持鐵杖重達百斤,遂不敢犯,居白林九年,跌坐逝。酬倡甚多,惜詩不傳。《黔詩紀略》錄其詩五首。

⑵ 清朝任璇

任璇
(約1745-?)字次樞,號龍溪,別號問花居士,清朝貴州普安人。出身世代書香門第,少負才情,抱著"經世致用"的理想,熱衷於科舉功名。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舉人。曾任廣東永安知縣,有建官倉納米,免除農民折收銀兩之苦,又災年開倉賑濟,使一縣飢民賴以存活等政績。一任後回里,以塾師為生,過著清苦的生活。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創作了戲曲《梅花緣》。其他著作還有《五經經解》、《排律指南》、《鳳梧軒詩集》等,多散佚。

⑶ 貴州盤縣歷史名人

沉弼

清朝貴州普安人(今貴州盤縣)。由拔貢歷任部曹。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出守廣東高州時,該地屢經兵火,地瘠民貧下中農,沈弼加意循治,恤徭民,添防訊,設行埠,後瘁卒。

任璇

(約1745-?)字次樞,號龍溪,別號問花居士,清朝貴州普安人(今天貴州盤縣人)。出身世代書香門第,少負才情,抱著"經世致用"的理想,熱衷於科舉功名。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舉人。曾任廣東永安知縣,有建官倉納米,免除農民折收銀兩之苦,又災年開倉賑濟,使一縣飢民賴以存活等政績。一任後回里,以塾師為生,過著清苦的生活。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創作了戲曲《梅花緣》。其他著作還有《五經經解》、《排律指南》、《鳳梧軒詩集》等,多散佚。

范興榮

(1786-1848),字仲華,號三一溪漁人。貴州普安州(今盤縣)人。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舉人。道光初年,大挑一等,授知縣。歷官山東文登,湖北黃岡等知縣,後升武昌府同知兼權江夏縣事(治今武昌)。任未滿,以"江堤誤"去職歸里。著有《環溪草堂詩文集》、《望益文課》、《僻字便覽》、《啖影集》等。

塗令恆

(?-1855),貴州普安縣人(今貴州盤縣人)。農民起義軍首領。清朝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12月15日,他聯絡武生李林春在興仁縣巴林起義,頭纏紅巾,豎起"天波佛主平南王"大旗,攻下新城(今興仁)、安南(今晴隆)、普安,圍攻興義七天七夜。因清廷派貴州、雲南等地的清軍圍剿,他從興義撤退時,在卡子河一帶遭清軍截擊,他壯烈犧牲。

張凌翔

(?-1864),清朝貴州普安廳(今盤縣)人。回民起義領袖。農民出身,伊斯蘭教阿訇。清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與馬河圖在普安廳大坡鋪組織千餘回民起義,以白巾帕首,稱白旗軍,眾推張凌翔為元帥,馬河圖為二元帥。起義軍發展到數萬人,先後攻佔了新城(興仁)、興義府(安龍)、普安、安南(晴隆)、貞豐、歸化(紫雲)等地。他們以新城為根據地,曾一次殲滅來攻的團練一萬餘人。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清軍大舉進攻義軍,在清軍"剿撫兼施"的攻勢下,駐守興義府的義軍將領馬忠叛變。張凌翔、馬河圖興師問罪,收復興義府城。馬忠糾合清軍大肆反撲。張凌翔、馬河圖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在突圍時不幸陣亡。大劊子手雲南提督沈嘉榮將興義府城內的回民2000餘人屠殺殆盡。所余義軍退守新城,在金萬照和張定忠的領導下,繼續堅持戰斗。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金萬照誘殺叛徒馬忠。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雲南兩省官軍數萬及團練二萬余進攻義軍,在帝國國主義分子麥根的參與下,清軍掘長壕圍困新城。義軍頑強戰斗,堅守達兩年之久。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情況下,金萬照為保全城中義軍和居民的生命,自願出城與官軍提督周達武談判,願用自己生命換取全城人的生命。二人誓盟達成協議,金萬照被押送貴陽殺害。新城於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失陷.城內回族義軍被改編後調至安順全數殺害.歷時十四年的反帝反封建的白旗軍回民起義最後失敗。

馬河圖

(?-1864),回族,清朝貴州普安廳(今盤縣)人。回民起義首領。農民出身,為人年富力強,剛直不阿,好鳴不平,為鄉里所敬重。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臘月,與伊斯蘭教阿訇張凌翔在普安廳大坡鋪聚眾起義,以白巾帕首,以長方形白旗軍為號,史稱白旗軍,眾推張凌翔為大元帥,馬河圖為二元帥。先後攻佔亦資孔、新城(興仁)、貞豐、冊亨、普安、興義府(今安龍)、安南(今晴隆)、普安廳(今盤縣)、歸化(紫雲)等地。而前鋒隊伍還到了長順、鎮寧、羅斛(今羅甸)等地。他們以新城為根據地,曾一次殲滅來犯的團練一萬餘人,聲威大振。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清軍大舉進攻,在清軍"剿撫兼施"的攻勢下,駐守興義府的義軍將領馬忠叛變。張凌翔、馬河圖興師問罪,收復興義府城。馬忠糾合清軍大肆反撲。張凌翔、馬河圖二帥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被破突圍,不幸陣亡。大劊子手雲南提督沈嘉榮將興義府城內的回民2000餘人屠殺殆盡。所余義軍退守新城(興仁)繼續堅持戰斗.在帝國國主義分子麥根的參與下,掘長壕圍困新城. 義軍頑強堅守達兩年之久。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情況下,新城於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失陷。歷時十四的反帝反封建的白旗軍回民起義最後失敗。
適恭

元朝末年普安路土酋那邦妻、女總管。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適恭納款內附明朝廷,朝廷改普安路為帝安府,次年升軍民府,另置普山府,授適恭為土知府,許世襲,土、流二知府與普安衛(在今盤縣)同地分治。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適恭之繼子普旦叛亂,次年被付友德平定,遂廢普山府。

蔣傑

字美若,號象岩,明朝普安衛(今貴州盤縣)人。明朝宗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舉人,次年進士。曾任廣東副使,文采風流,雅有時譽,是當時有名的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罷歸時,正值貴州有安邦彥叛亂,便流寓荊州,以琴書自誤。他縱情山水,足跡幾半天下,所到之處,多有題詠,詩文清麗,與姑蘇王遵考、天台蔡稚含、新安洪平叔、荊溪張以登結清言社,諸君子詩酒往還,即景賦詩,悠閑自得。其書法與黃道周、董其昌、米萬鍾當時有名的四大書法家,筆力矯健,晚年更顯蒼勁。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曾寫詩為他祝壽。著有《十七史摘要》、《普安續志》等。《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邵元哲

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舉人,次年進士。明神宗萬曆年間任淮安府知府。時府城東漳河通射陽湖入海。為灌輸咽喉,久淤,他疏請疏通之。他又組織群眾增築城西長堤,以陰攔黃河之決水,還建閘壩以使運河正常通航。為老百姓辦了不少好事,淮人肖像祀之。後官至雲南右參政。

邵元吉

字黃裳,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為重慶府同知邵華譜之子,淮安知府邵元哲之兄。性孝友,博通經史。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參加省鄉試,首場剛出,忽聞人語:"重慶邵郡承病矣"元吉棄孝,急赴重慶,時父已逝。扶柩歸,以教諸弟學,諸弟皆有文名,弟元善中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舉人,元高中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舉人,元哲中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進士。《黔詩紀略》錄有元吉的詩二首。

·##·(不祥)

字台山,明朝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舉人。授峨縣知縣,升民部司徒郎,又被謫通州判,改涿州知州。後被下獄,獲釋後再謫辰州府州判,所到之外,皆有佳績。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擢升為四川按察僉事。元善與其兄元吉皆文譽一時。元善尤擅長詞賦,工吟詠,著有《賢奕稿》,陳宗虞為之作序。曾寫有歌詠"紅岩"碑文的七言古詩一首,把中華民族的這一偉大古跡首次公諸於世。其詩為:
"紅崖削立一千丈,刻劃盤回非一狀。參差時作鼎鍾形,騰擲或成飛走象。諸葛曾聞此駐兵,至今銅鼓有遺聲。即看壁上紛奇詭,圖譜渾疑尚詛盟。"

阿台、阿輪

阿台、阿輪,兩兄弟,南北朝北周時東爨(今貴州貞豐一帶)人。為烏蠻人,系三國蜀漢羅甸國牂牁酋長濟火的後裔。阿台時居毋縣地(今貴州興義境內)一帶,北周時(公元561-583年)遙授為樹帥大將,支持他發展地方勢力。阿輪則居漏江縣(今普安縣地)。

蔣宗魯

字道父,明朝普安衛(今貴州盤縣)人。明世宗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舉人,次年進士。歷官浚縣知縣、刑部主事、雲南臨沅兵備副使、河南按察使、右布政使、副都御史巡撫雲南。在任雲南巡撫時,明世宗寵用害政誤國的奸臣嚴嵩,修建大殿,極盡奢侈鋪張,下令叫雲南采大理石,要見方七尺的五塊,見方六尺的五塊,見方五尺的十塊,見方四尺、三尺的各十五塊,並限期運至北京。蔣宗魯深知採取如此之大的大理石之艱難,能體恤民間疾苦,冒死上疏朝廷,請求減免此項徵收。在封建專制時代,蔣敢於犯顏直諫,其精神可獲可欽。蔣因直言敢諫得罪奸臣嚴嵩而告老還鄉。一生寫了不少諫疏指陳時弊,但多被置之高閣,還著有《詩文集》、《治浚款議疏草》等,均已失傳。

王祚遠

字無近,明朝貴州普安衛(今貴州盤縣)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舉人。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充經筵講官,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事掌院事,轉吏部左侍郎,晉尚書。少負異書,下筆萬言立就,試牘不起草,既成而後補之。充經筵講官時,豐儀秀整,音吐洪亮,頗受明熹宗朱由校器重。明熹宗朱由校專門賜詔嘉獎,授他通議大夫。明崇禎初年(公元1628年)還鄉。後卒於家,所著詩文甚富,所惜其集無存。書法尤工,喜作行草,兼帶章草味。《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孟本淳

(?-1663),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幼讀書尚氣節,有勇力,年二十時見天下大亂,棄儒從戎,積功至總兵管。明朝滅亡後,削發為僧,名本謙。初從武岡多福林寺太初和尚授《法華經》。清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到新化高坪之靈真村,從村中秀才王爾雅處乞得雪山修建白林寺,自號"葛天和尚",十五年(公元1658年),逃兵掠新化,至村界顏公廟,本淳出山慰撫之,其黨見所持鐵杖重達百斤,遂不敢犯,居白林九年,跌坐逝。酬倡甚多,惜詩不傳。《黔詩紀略》錄其詩五首。

⑷ 池洲在古代有哪些書院

池州最早的書院興建於宋熙寧初齊山書院,而其中最有名的書院則有八桂書院、陽明書院、甘泉書院、會華書院、李白書堂、五經書院等。宋代的八桂書院、齊山書院、綉春書院;明代的翠微書院、諸才書院;清代的池陽書院、秀山書院等,當時在江南都是很有影響。
明代有書院17所:翠微書院,會華書院,儲材書院,蘭台書院,陽明書院,甘泉書院,臨城書院,李白書堂,長林書院,紫潭書院,陵陽書院,紫陽書院,李白書堂,蘭台書院,孝肅書院,正學書院,龍眠書院,明德書院,獨山書院。
新石器時期,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41處,古代名人墓葬17座,古代冶煉遺址25處,摩崖石刻、石窟、碑記13處400餘幅,名勝古跡50餘地,還有革命紀念建築物和遺址30多處所。在這些古代文物和革命遺跡中,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54處。
太白書堂 唐天寶末李白游江漢,受友人青陽縣令韋仲堪的邀請,曾卜居於九華山龍女泉側。南宋嘉熙初,青陽縣令蔡元龍訪求遺跡,始創太白書堂於化城寺之東側。明永樂年間,邑人王友益、王遜綸立石坊並置祀田。成化末邑人柯志洪、吳瓛與僧德侃重修,人稱「太白祠」。隆慶三年毀於火。萬曆五年青陽知縣蘇萬民訪舊址,在化城寺僧房後重建。萬曆二十二年知縣蔡立身閱舊址狹隘,乃相地於東崖之下,重建祠宇3間,東南兩廂,並移石坊於祠前。天啟三年縣令李如桂又徙建於下禪堂(陰騭堂)側。後廢。清康熙五年遷回東崖原址。1925年姜孝維所著《九華指南》一書,登有「太白書堂」照片,平瓦房3間,西向,前有磚坊。抗日戰爭中被炸毀。
費拾遺書堂在少微峰下、天香嶺(即青陽縣朱備鄉青峭灣村和九華鄉蛇沖村交界之嶺)西。唐時為費冠卿隱居舊址。南唐時詩僧圓證主持「九華詩社」,易舊址為「卧雲庵」。後世通稱費拾遺書堂。
王季文書堂位於九華山北麓頭陀嶺下(今青陽縣九華鄉二聖行政村月形村)。始建於唐咸通年間,為王季文書堂。王季文臨終舍宅為寺,宋治平元年朝廷賜額「無相寺」,興廢不一。清同治十年,釋玉忠募化重修,今無相寺猶存。
李昭象書堂又名李化文院。唐中和元年黃巢農民起義爆發,李昭象為避戰亂隱居九華山,築室碧去峰(今青陽縣朱備鄉東橋村)下。廢址無考。
雙峰居士書堂宋乾道年間始建於福安院前,為宋文華閣待製程九萬讀書處。因書堂面對雙峰,故程九萬自號雙峰居士。書堂久廢。
湯侍郎書堂在後山九子岩北文殊峰下。宋侍郎湯允恭築室讀書於此,後廢。
滕子京書堂又名滕司諫書堂。始建雲外峰下,稱「九華山書堂」,後更名「諫堂山書堂」。其旁思賢崖、諫堂山皆因此得名。久廢。
閎肅書堂始築天柱峰(青陽縣朱備鄉東橋村青峭灣村)下。為宋文華閣待製程九萬之子程槐讀書之所。後裔陳懋重建。久湮沒。
劉世疏茅廬又名劉沖庵,始建於雙峰下卧雲庵西北側(青陽縣九華鄉劉沖村)。宋代劉世疏(劉放)於此結茅廬隱居,曾大書崖刻「清隱崖」3字。其庵湮沒無考。
九華書院元初,宋處士陳岩築室雙峰下高陽河。有「溪山第一樓」、「靜觀室」、「燕居室」、「月池」、「臨清亭」等,始稱「清隱祠堂」。後義士方時發題額「九華書院」。毀於後燹。明正德五年陳岩六世孫陳九疇徙建祠於青陽縣城。萬曆七年陳大諱重修,知縣蘇萬民贈額「宋處士祠」。後湮沒。
九華山房始築於四峰山下(青陽縣杜村鄉龍華村)。元末,青陽縣八都義士錢清建,因其面對九華山而題名「九華山房」。後湮沒。
陽明書院又名「仰止祠」。明嘉靖七年青陽知縣祝增為紀念王陽明先生弘治、正德年間兩次至九華宴坐,始建於化城寺西。書院後有「仰止亭」,後蕪歿無存。萬曆年間知縣蘇萬民、蔡立身重建,前有會文堂,左右列鳳台、雙華二精舍,門前為石坊,撫院朱鑒堂公題額「高山仰止」。明天啟三年知縣李如桂改建,前後增柯、吳、劉、羅四姓精舍。清初至民國間時興時廢。「文化大革命」中拆毀。
鳳台精舍在化城寺西、陽明書院左。明嘉靖十四年青陽縣同知任柱建,後廢。
雙華精舍在化城寺西、陽明書院右。明嘉靖年間侍御柯喬建,後廢。
南台精舍在化城寺西、陽明書院東。明萬曆初兵部給事中吳文梓建,後廢。
欽所精舍在化城寺西、會文堂右。明隆慶四年副憲羅賜祥建,後廢。
還素精舍在化城寺西、會文堂左。侍卿劉熾建,後廢。
柱民精舍在化城寺東、下禪堂(陰騭堂)一側。明天啟三年方伯、王一楨建,後廢。
杜荀鶴書堂在香林峰(青陽縣南陽鄉境內)下。唐杜荀鶴曾與顧雲、殷文圭等同讀書於此。明代建有書堂,湮沒無考。
甘泉書院在祇園寺至伏虎洞山道途中。明嘉靖十三年督學聞人銓、知府侯緘、同知任柱請湛若水來山講學。湛若水曾題「甘泉」二字刻於石上,後人仿其題刻,刻石鑲嵌於書院門坊之中。萬曆五年知縣蘇萬民重修。萬曆二十一年知縣蔡立身又重修,咸豐間毀於兵燹。遺址尚存。
雲波書院在少微峰下(青陽縣九華鄉柯村劉沖)。明末吳鍾讀書隱居於此,一巨石上刻有「雲波書院」四字。《九華紀勝》載:「雲波書院為孫欽題」。書院遺址湮沒無存。
鳳梧軒在青陽縣南陽鄉境內。清末建,為青陽縣書畫家陳藹讀書處。已廢。
天籟軒在九華山東岩(即晏坐岩)。明末建,青陽人吳襄讀書處,湮沒無存。
舞鶴山莊在青陽縣南陽鄉境內。始建於明建文年間,史料記載:「鮑傅代父從役,司憫其孝建山莊為父讀書」,已廢。

⑸ 請寫龍溪居士詩的評論

宇文虛中(079-46),字叔通,別號龍溪居士,成都廣陵人。北宋大觀三年(09),虛中登進士第,此後歷官州縣。政和五年(5)人為起居舍人、國史編修官。後因向皇帝切諫勿與女真人結盟而遭貶。南宋建炎二年(28),宋高宗詔求能使絕域、迎還二帝者,朝臣中無人敢於奉使。宇文虛中挺身而出,上表自薦,復資政殿學士,為祈請使出使金國。因其才藝出眾,在宋時已名重一時,故被金人羈留不遣,並委以官職,仕為翰林學士承旨。人稱"宇文大學"。宇文虛中在女真社會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中起了重要作用,而在客觀上卻觸犯了一些保守的女真貴族。於是,一些女真貴族捏造罪名,誣其謀反,並指其家中所藏圖書為"反具"。後與高士談一起被女真統治者所殺害。
虛中羈留北朝,身居高位,但其心情卻是頗為矛盾痛苦的。他之所以接受金人官職,留於北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於他要設法完成朝廷的使命。《宋史》卷三百七十一載:"二年,詔求使絕域者,虛中應詔,復資政殿大學士,為祈請使,楊可輔副之。尋又以劉誨為通問使,王貺為副。明年春,金人並遣歸,虛中曰:'奉命北來祈請二帝,二帝未還,虛中不可歸。'於是獨留。虛中有才藝,金人加以官爵,即受之,與韓疇輩俱掌詞命。"可見他是心繫南朝,不忘自己使命的。他隱忍負重,想要有所作為。他在詩中時以出使而不辱使命的蘇武自比,又在篇什中時時抒寫出故國之思,如他所寫的這樣一些詩句:"窮愁詩滿篋,孤憤氣填胸。脫身枳棘下,顧我雪窖中。"(《鄭下趙光道,與余有十五年家世之舊,......》)"老畏年光短,愁隨秋色來。一持旌節出,五見菊花開。強忍玄猿淚,聊浮綠蟻杯。不堪南向望,故國又叢台。"(《又和九日》)如此等等,充滿了對故國的思念以及節操自持的意識。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2111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577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880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944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703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2031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177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811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805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