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畫的價格是多少
1. 我有一幅風景油畫,有9年多了,大小是2500*1500.。請行家看看怎麼樣大體價格是多少 多謝!!!!
專注於該專注的
羅列吳冠中畫作價格的變化或拍賣成交率無疑會令讀者厭煩。概言之,他是中國在世畫家中畫價最高的。毋庸諱言,大多數人是因為他畫價的驚人而引起對他畫作的興趣。
具有反諷意味的是,大眾所關心的畫價變化,恰恰是他最不關心的。畫價價值連城,他本人卻生活簡朴,不尚虛華。
在吳冠中先生眼裡,藝術市場受到人際關系、利益包裝、經濟沉浮等人們無法迴避的因素影響。市場價格高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同樣,價格低了,也沒必要沮喪。藝術品的優劣,能否經受住歷史的考驗,後人往往更清楚,更准確。
莊子曾謂「凡外重者內拙」。吳冠中則如是說:藝術是自然形成的,時代一定會有真誠的挽留和無情的淘汰。藝術市場是一面鏡子。但上帝只會關照一心去創作的畫家,而不是光照鏡子的人。智者所見略同。
一以貫之的認真
早就聽說吳冠中先生是較真兒的人:1991年9月,吳冠中整理家中藏畫時,將不滿意的幾百幅作品全部毀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稱為「燒豪華房子」的毀畫行動,目的只有一個:保留讓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畫!
不久,筆者便親身領略了吳冠中的認真勁兒。1993年初,人民日報海外版、解放軍報與香港東方藝術中心聯合舉辦「東方杯」國際水墨畫大賽,邀請吳冠中,張仃、劉迅、劉勃舒、朱乃正、鄧林、袁運甫、王明明、李松為評委。評獎的當天上午,七十多歲的吳先生准時來到人民日報社,穿一身休閑的西服,腳著運動鞋。
第一輪,淘汰不佳的作品。禮堂四壁掛滿畫作,有的只能放在地上。粗劣不堪的作品自然遭淘汰,但形式不錯的也會有同樣的命運。每每見到模仿評委畫風的作品,評委們都會會心一笑:拿下!所有模仿作品一概落選。模仿妨礙藝術家的真情流露。擔任評委會主任的吳冠中給大賽的題詞是:「自家真情,勿效東施。」
第二輪,評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吳先生認真地審視每一幅作品,遠看近觀,有時屈膝下蹲審視作品,不時在小本子上認真記錄,整整忙碌了一整天。
再後來,我們和公眾一起領略了這位藝術家的認真勁兒。對簿公堂恐怕是吳冠中抗爭最激烈的方式了。1993年11月,74歲的吳冠中狀告兩家拍賣公司拍賣假冒他名義的偽作《毛澤東炮打司令部》侵權,要求對方停止侵害、消除影響、公開賠禮道歉,同時賠償經濟損失。最終,吳冠中勝訴。
為何眼裡揉不進沙子?藝術家應對歷史負責、對未來負責。「騙得了今天的人,騙不了明天的人,」吳冠中告誡人們說。
出入與拖鞋
中國書畫之道,深不可測。歷代名家非常注重處理好入與出的關系。入,方能領略前人用心處之妙;出,則能運用得透脫。
吳先生曾經形象地概括了處理出入關系的訣竅。他曾這樣為青年畫家指點迷津:「你一定要穿著大師的拖鞋走一走,然後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脫的過程中,你就會找到自己。我就是這么走過來的。」哪吒太子析骨還父、析肉還母,方有自我,信然!
喝茶與喝酒
吳冠中先生曾在一次演講中談到,如果清朝畫家虛谷活到現在的話,他很想請他喝茶。而若張大千、任伯年請他喝酒,他卻不願意去,因為跟他們沒什麼話好說。以筆者的粗淺理解,虛谷的靈魂在略顯生拙的畫作中顯現了;而張大千、任伯年們卻因技術的純熟而泯滅了自我太多的東西。
變則通,通則久
解讀吳冠中無疑是一種徒勞。畫家像是一個喜歡玩捉迷藏的頑童,當所有的藝術評論家拿著繩子要把他捆個結實,卻發現難以措手:他總在不斷地變、動!因為結論往往產生於終點,而吳冠中的藝術追求卻沒有終點。所有的標簽都不適用。如果勉強要下一個結論,只能說,變,不斷尋覓表達內心情感的最佳手段,就是他的主線。
吳冠中對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提出了挑戰,當他的藝術觀點被斷章取義為「筆墨等於零」時,有的人期待吳冠中挑起全盤西化的大纛,出乎意料的是,吳冠中強調起當代水墨畫與傳統文化必要的聯系,甚至對西方油畫也產生了懷疑,他說,今天他對西洋現代美術的愛好與崇拜之心念全動搖了……
這種變是真誠的,不是投機,是鄭板橋所謂的靈苗自探的漫長過程。最終他得出結論:藝術的學習不在歐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師們的畫室;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的心底……
吳先生曾經直率地表示,他所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力量把作品創作出來,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至於是否把不跟外國人走,實行民族化,建立中國自己的面貌等作為中國人創作的標准,都不是重要的。太多的選擇會帶來太多的負擔,無所適從才會最痛苦。他是不管用什麼工具,也不會有意搞中西結合,藝術就是不擇手段,百無禁忌,一切自有後人評價。真可謂大象無形,大藝無疆!
去年,吳冠中曾在文章中寫道:「從藝以來,如獵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彎弓射大雕。不獲獵物則如喪家之犬,心魂失盡依託。在獵取中,亦即創造中,耗盡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雖瘦,心胸是肥碩壯實的。」自評新作道:「反芻之草,滄桑味苦,卻更接近人生真味。思往事,往往更概括,更突出了某處眉眼,畫面隨之而呈現簡約,強調創痛,呈現無奈——人生之曲,不憑音色悅耳,當亦有未老、將老或老之知音。」吳先生曾說過「一切藝術不止於音樂,而進於詩,詩更蘊人情」。觀其近作,令人不禁想起晚年的八大山人,可謂異代同心、一脈相通!
·其他
吳冠中是學貫中西的藝術大師,幾十年來,他一直探索著將中西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被國際藝壇認定的20世紀現代中國畫的代表畫家。他提出"風箏不斷線"的創作原則,堅持有自然根據的感覺抽象和油彩墨彩的輪轉間作,嘗試西方形式結構同中國意境韻味的有機結合,構成了獨特的"自然--形韻"新體系。
「大嘴事件」老人講了真話
年高89歲的畫家吳冠中近日開講,他說:美術界大部分畫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們的作品情懷和境界上不來;美協和畫院就是一個衙門,養了許多官僚……從中央到地方,養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雞;(人事派別之爭)導致幾十年裡中國美術實際上沒有什麼發展和創見,美術成了政治的工具,藝術活動就跟妓院一樣;在這樣一個泥沙俱下、垃圾箱式的環境里,藝術家泛濫,空頭美術家、流氓美術家很多,好的藝術卻出不來了;現在的問題,不光是藝術教育,還有藝術場館、大賽評獎、市場,全方位都有問題,而問題的背後,其實就是一個體制問題;中國當代美術水準落後於非洲……(《南方周末》1月10日)
這些帶刺的話語,響亮地激盪著耳鼓。老先生真是敢言,敢言人之心中或許都有卻未必能夠說出來的話。美術家的情懷問題、美術團體有否必要存在的問題、藝術的身價問題、創新問題、藝術家的命運問題——問題意識在藝術家漸漸老去的時候,真實地浮現出來,並以這樣的一種強烈的措辭方式表達出來,讓人感佩,讓人嘆息。
不談具體的作品,也不論其是不是懂得中國文化,僅就吳老先生上邊談到的諸多問題,我相信,這些問題確實是困擾並將繼續阻撓中國美術發展的桎梏。也可能,老先生的某些見解有些偏頗,比如把畫院美協統統比做妓院,說得有些痛快有些過火。但某些見解的激烈掩蓋不了思想的光芒,或者乾脆說,很多話之所以強調到極致,就是要以這樣的「過度表達」來引起注意。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耳朵變得嬌嫩起來,不再能夠聽得了「不一致」的意見?藝術雲者,不就是在不斷地堅持與抗爭中生發、成熟起來的?如果連允許質疑的勇氣都沒有,最多隻配做一個獨裁式的「藝術家」。
觀諸吳冠中「大嘴事件」,我尤其感興趣的是,為什麼像這樣應該成為常識的大實話,要一個已經89歲的老人來激烈地表達?而且老人在表達時,不自覺地表現出壯懷激烈的意味。那些青年才俊哪裡去了?那些中年精英哪裡去了?大家既然已經投身藝術,為什麼不能同時投入一份熱忱、投入一份責任在其中呢?聯想 2006年、2007年陳丹青先生關於美術教育方面措辭激烈的批評,我們這些平凡的人激動之餘,往往也看到了這個領域的空泛和蒼白。
其實,諸如上邊的提問,也不過是聊以自慰的說辭而已。大家都在利益的局中,真正願意打破平衡的,只能是無所顧忌的那些人,不再打算在這里混的那些人。陳丹青,原本就是海歸,與國內美術圈子若即若離;而吳冠中,一是「我都這個年紀了!」二是人家本身就是法蘭西院士,跨國的。
幾乎可以想見,吳冠中的這些言論會使他招致如何猛烈的還擊——那樣的情形,在他此前抨擊美協畫院的時候,實際上已經預演過一次了。盡管那一次美協領導人的回擊過於拙劣,居然以如果取消了美協,政府安排的大畫將何以組織來應對,但畢竟表明了態度。這一次,可能因為話語打擊面更大,因而招致的回應可能更大更激烈。也好,早就應該撕破這樣的一團和氣了,吳冠中說得好,創新不能講和諧。不然,如何發展?
2. 純手繪國畫工筆牡丹圖六尺價格多少
這個怎麼說呢?藝術價值高的和一些普通畫廊里賣的行畫價格相差很大,但都是純手工畫的。一般來說藝術價值不好的一般都是匠人批量流水畫的,顏色比較艷,比較俗氣,裝裱也不會用什麼好的框子,價格連框五百以下吧。藝術價值高的那就不同了,一般都要幾千上萬吧。參考而已,最好是多看多比較,先提高自己的眼界。
3. 油畫多少錢一張
那得看你什麼水平啦。 如果是一般的,不考慮其他因素。60*90公分的,
亞麻布底純手工油畫:800~1200 高仿名家 3000
商業畫:500左右
行畫:200左右
4. 一張油畫行畫一般給畫家多少錢請說明尺寸
摘要 油畫不是按尺寸給錢的。油畫是美術作品,是看這個畫的作品的好壞,畫的藝術價值,來定價格的。如莫奈的a4紙大小的畫稿,可以賣到上百萬美元。而一副差的作品就算畫的尺寸很大,也賣不了多少錢。
5. 我聽說廣東大芬村也買國畫,比如:3尺山水。,4尺斗方尺 4,6,8尺價格。工筆.寫意花鳥畫,字畫的價格 怎樣
廣東大芬村是有買國畫的,不過價格不是很高,基本上一般商品畫價格如下
山水:
3尺30左右
4尺40左右
6尺60左右
8尺100左右
花鳥就說不清楚了,具體要看畫的質量和內容來衡量價格!
在廣東大芬村也有幾位客戶是買我畫的寫意牡丹
6. 什麼叫行畫你如何看待行畫市場這個市場有多大 最好詳細說明,包括國畫,油畫。
行畫,專指各大美院或各大畫院畫家的作品。
由於優秀的中國書畫作品,具有予以人們心靈上的愉悅,以及經濟上保值升值這一「魚與熊掌兼得」的特質,因此,盡管目前國內中國名家書畫市場的行情已經從前兩年的一路火爆,逐步有所回落,但是它們在市場仍然受到越來越富裕起來的人們的青睞。而書畫收藏投資者如何審時度勢,把握住當前的市場良機,及時和明智地調整自己的收藏投資品種和結構,應當成為他們倍加重視的當務之急。
記得在過去計劃經濟時代,不少商品都分成過這樣的三六九等,如「出口產品」、「出口轉內銷產品」、「優等品」、「合格品」、「殘次品」和「廢品」等等,而經過藝術市場的磨練和實踐,致力於名家書畫收藏投資的人們也會終將認識到,正如偽作不一定件件都是劣品一樣,名家的真跡也並非幅幅均為精品,它們也有如同上述對商品那樣的三六九等之分。由於名家書畫作品在藝術性上的優劣,將會直接影響到其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的高低。因此,在首先確定是名家真跡的基礎上,書畫收藏投資者必須能正確判定出書畫作品在藝術上的優劣,並力爭購藏「出口品」、「出口轉內銷品」和「優等品」,最起碼也要是「合格品」,而不要去買那些遠遠不能夠代表名家的藝術水準,原本就不應當面世,且終究會像歷史長河中大浪淘沙般地被有識之士和藝術市場所拋棄的「殘次品」和「廢品」。
關於書畫作品的優劣問題,自古至今已有較多精闢的論述,而其中尤以五代的黃休復在「蓋洲名畫錄」中提出的「逸、神、妙、能」四品之說,對後代品評中國畫的影響最大。但是,面對當前絕大多數書畫愛好者主要接觸的僅僅為近代、現代和當代書畫作品的特點,在此我根據多年來早書畫收藏投資實踐中的切身體驗,就「哪類畫作是值得購藏的優秀作品」這一論題,從現實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角度,做拋磚引玉之簡述。
1.按照「創新性」選優
有識者理應留意到,許多國畫大家通常都會有被書畫藝術界普遍認可且具創新性的「拳頭」作品,這里所指的「創新性」,或者是展現在他所表現的題材和內容上,或者是體現在他對傳統技法的創新發展上。而這類「創新性」作品,在藝術市場上也是極受廣大收藏投資人士所歡迎和追寵的。
例如,若就國畫表現題材和內容的創新而言,盡管過去已有不少大畫家選擇了眾多的動物品種進行精心創作並已臻入化境,他們的成就不僅遠遠地超過了古人,而且後人若想再超越他們,也絕非輕而易舉之事,如齊白石畫的蝦、徐悲鴻畫的馬、黃胄畫的驢、陳大羽畫的雞、李可染畫的牛、吳作人畫的熊貓和駱駝等等。但是,被譽為「東方猴王」的徐培晨卻另闢蹊徑,專事繪猴,他不僅能採用工筆、兼工帶寫、小寫意、大寫意和水墨、彩墨等多種藝術手段,將幾十個品種的猿猴描繪得活靈活現,而且還能將猴之喜怒哀愁表現地淋漓盡致,真可謂在選題和表達上均有所創新。他歷時4年在全國所有省會城市成功舉辦的「徐培晨畫猴巡展」,就是其「創新性」大受人們歡迎的最好明證。
如果再從國畫傳統技法的創新來說,傅抱石所獨創的「散鋒筆法」,即被世人俗稱作的「抱石皴」,就是他經過多年探索所形成的將傳統與其特有個性相融和,而又有別於古人的一種新皴法,它使傅先生的繪畫作品帶上了鮮明的以表現「動」為特徵的藝術風貌,即讓畫中的山帶風、水有聲了,並以此實現了他本人倡導的「中國畫學上最高的原則本以『氣韻生動』為第一,因為『動』,所以才有價值,才是一件美術品」的理念。
而傅抱石長子——著名左筆畫家傅小石的「沒骨人物畫」,也是在他經歷了十年「文革」磨難後,因初聞平反大喜過望而致大腦中風和偏癱改由左手作畫,在傳統繪畫技法上匠心獨具的一種創新。說其「匠心獨具」,是由於左手不如右手容易控制進行靈活精細地點劃鉤勒,但是小石先生卻憑其為五十年代中央美院高材生和中西繪畫兼備的扎實基本功,採用「沒骨法」——一反傳統人物畫以線條為主的表現方法,而主要以墨色塊面就大體而捨去枝節來塑造和刻畫人物形象,使其繪畫藝術呈現出一種舍棄了線條的限制和面面俱到後,轉而以五色墨韻和斑斕色塊表現出明快、簡練、具有強烈節奏感和樸厚大氣的獨特風貌。而他以扎實的西畫人體造型功底,以及嫻熟運用西畫陰陽光感之技法,以中國畫意識和筆墨所創作的「女人體畫」,在繪畫史上也屬絕無僅有。著名畫家戴敦邦曾精闢評價:「小石的人體畫得益於造型准確優美,用線走筆不多,筆筆到位構落在人體解剖結構位置上。賦色全依據人體體積的凹凸和陰陽背向一筆抹過,顯現出人體的質感,背景的大筆墨渲染與人體成為強烈的藝術反差,更呈肌膚的白皙生機感。」因此,傅小石的「沒骨人物畫」和「女人體畫」,也可視作是對傳統技法有所創新和發展的。
2.按照「創作期」選優
眾所周知,一位書畫名家畢其終生的創作經歷,有可能創作出成百上千、甚至達萬幅以上的藝術作品,但是書畫收藏投資者由於精力和財力等因素,往往只能購藏到其極少部分的作品。因此書畫收藏投資者欲想達到「少而精」的目的,對自己偏愛和看好的書畫名家之藝術經歷的了解和把握,以及正確劃分和確定他們的藝術學習期、藝術成長期、藝術成熟期、藝術高峰期和藝術衰退期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其藝術成熟期,特別是藝術高峰期書畫作品的藝術含量和經濟價值,是要大大勝過其它時期一籌的,如果能夠著力對此時期作品進行購藏,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如果就新金陵畫派的各位代表人物而言,以下階段就是被書畫界所共識的藝術高峰期:
林散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創作的書法作品;傅抱石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在重慶時期所創作的水山畫作品;錢松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中期在經歷了著名的二萬三千里壯游後,創作出來的一批極具新意的「新中國山水畫」,以及在七十年代末期大徹大悟後,以愛祖國、愛家鄉為主題所創作的一批優秀作品;亞明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以中國傳統筆墨,成功表現出異境風情的一批在國內外頗具影響力的「國外寫生」畫作;宋文治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在日本色紙上精心創作的畫作,特別是他採用「小潑彩」的技法所獨創的畫作。
3.按照「造型、構圖、設色」選優
(1)造型和變型:由於中國畫是借物象而寄情舒懷的藝術,即通常所說的「寫意」畫,因此其造型、尤其是變型是否合理顯得十分的重要,南齊謝赫在其「古畫品錄」里提出的「六法論」中的「應物象形」一項,即是指中國畫在表達主觀意念時,強調不應當走到完全摒棄客觀的極端自我中去,即使是文人畫最不講究形似,也還是「寄情於物」,並不能完全脫離具體對象去抽象的描寫。
而另一方面,國畫大師齊白石又一再強調:「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因此,一位在藝術上有造詣的畫家,往往在表達自身主觀意趣的同時,不會面面俱到地刻畫出具體描繪物象的所有細節,而會有意識地突出其最能反映出自己想表達意念的主要部分,即取其大意合理變型,努力遵循「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創作宗旨,從而達到中國畫造型「不求形似,但求神似」地至高境界。
(2)章法構圖:此為謝赫著名的「六法論」中的「經營位置」一項,即要求章法構圖必須嚴謹,不能草率從事。國畫大師潘天壽就此論述道:「畫事之布置,須注意畫面內之安排,有主客,有配合,有虛實,有疏密,有高低上下,有叢橫曲折,然尤須注意於畫面之四邊四角,使與畫外之畫材相關聯,氣勢相承接,自能得趣於畫外矣。」若再簡言之,即畫中各種決定構圖的因素只要達到了「和諧」的程度,章法構圖上就有必然會有「美感」,就是成功的構圖了。
然而一旦畫作在章法構圖上出現了毛病,不僅不可能達到氣韻生動的佳境,而且也只能以「殘此品」而告敗終。在此,特錄元代饒自然於「山水家法」中就山水畫構圖的「繪宗十二忌」,以備書畫愛好者在評價優劣時之需:1)布置迫塞,2)遠近不分,3)山無氣脈,4)水無源流,5),境無險夷,6)路無出入,7)石止一面,8)樹少四枝,9)人物傴僂,10)樓閣錯雜,11)滃淡先宜,12)點染無法。
(3)設色:謝赫在「六法論」中也提出了「隨類賦色」之說,即傳統國畫藝術的設色要求與西畫在運用色彩的觀點上有所不同,前者不要求研究和反映色彩與光感之間的關系。不過,盡管國畫只表現物體永恆的本色,但是卻對色彩的濃度和深淡關系,配色的主次關系、統調關系、對比關系和比例關系的要求相當考究,如果處理不好,往往會使畫面顯得十分庸俗。
工筆花鳥畫大師陳之佛在其「就花鳥畫的構圖和設色來談形式美」一文中,針對花鳥畫配色易犯的毛病,有如下透徹闡述:
「火」——色彩對比過於強烈,產生了強烈的刺激性,令人起不愉快的感覺。
「俗」——由於對比處理不當所致,不研究色彩本身的純度,任意配合,往往產生惡俗的色調,如濃艷的色彩,處理不當時更為顯著。
「主輔不分,交錯凌亂」——一幅畫上必須有它的中心色,以一色為主,使其他一切色彩傾向於主色而取得協調時,才生美感,如果主次不分,任意著色,必然造成畫面上色彩的混亂現象。
「深淺模糊,平淡無味」——畫面上色調過於統一,缺乏變化,尤其取用同濃度色的配色而起同化作用,必然變的平淡乏味,有色等於無色了。
而山水畫大師錢松岩畫作中的設色,往往是隨畫境而定,於每幅畫中均能達到重而不滯、艷而不俗,既有對比又不顯刺目,又有統一但不覺單調的效果。可以說他是當代國畫大師中將設色處理得恰到好處的典範之一。
4.按照「氣韻、意境、格調」選優
謝赫在「六法論」中首倡的「氣韻生動」,歷來就是鑒賞中國畫的最高標准,而「氣韻」的內涵是指大千世界中生生不息萬物內在的、有生命的本質和韻律,簡言之即「傳神」中的「神」,通俗之即「鮮活」中的「活」。此外,還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氣」者,也可為畫家內在的氣質和氣度,即體現他膽魄、學識和修養;「韻」者,乃由「氣」而生發出畫中的筆墨韻味和韻律,這可通過畫家在章法、筆法和墨法等技法上來體現。因此,「氣韻」的內涵也包括了是反映畫家內在學養和外在技能水準的要素。
那麼畫家怎樣才能將畫作表現得「氣韻生動」,即傳達出自然的神韻和生命的活力呢?一般而言,「氣」與用筆關系密切,運筆主要用以達「氣」,枯筆易生「氣」,故觀用筆可評其「氣」;而「韻」則與用墨關系密切,墨象主要用以示「韻」,濕墨易生「韻」,品用墨即可賞其「韻」。因此,觀者可以通過品察畫中的構圖、運筆和用墨,來評價此畫的「氣韻」是否生動和藝術水準的雅俗高低了。
此外,中國畫既不是「具象」的,也並非是「抽象」的,而是與中國傳統文化意識習習相關的「意象」藝術,它旨在表現畫家主觀「意」念,故有「寫意」和「意在筆先」之說。古人雲:「境生於象外」,「象」應是事物外在的表現形式,而「境」則應為象外之象。
而「意境」的完成,最終應當由觀者通過欣賞畫家在畫面中呈現的「圖象」,去積極地聯想至畫外的「意境」得以實現。通俗之即是由畫家繪就的「景」,與欣賞者所發自內心的「情」,「情景交融」而完成的結果。因此,畫面呈現的「和諧景象」,畫內蘊含的「豐富詩意」,畫里傳遞的「畫外之境」,就構成了其「意境」水準高低的決定因素。
再者,「氣韻」雖然在形式技法上表現於筆墨特性,但若深究則體現出畫作的「意境」和「格調」,而「格調」又是與與畫家和欣賞者的人格與涵養呈正相關的,即畫家的人格涵養愈高,其作品的格調往往也就愈高;而欣賞者的人格涵養愈高,他也就能夠去欣賞和接受格調較高的作品。若反之也應如是,即畫家或欣賞者的人格涵養不高,其畫作的格調或能欣賞和接受的作品格調也同樣不會是較高的。由此可見,對「格調」的體悟往往要比對「意境」的欣賞更為不易,因此只有真正的「愛畫入骨髓者」,才能夠深悟出一幅優秀畫作中「格調」之三味的。
由此可見,書畫愛好者應當通過熟悉筆墨的特性,進而判定出畫家藝術功力的深淺,並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涵養,以期能夠對畫作的「氣韻」和「意境」進行鑒賞,並正確評價其「格調」的高低,最終選擇那些「氣韻生動」、「意境深邃」和「格調高雅」的書畫作品進行收藏和投資。
至於油畫很難在國內市場興起,其一油畫來自西域,國人接受需要過程,國畫幾千年的歷史在國人的意識中烙印深深,加之國人尊重文化尊重傳統的思想,所以油畫在國內的市場永遠不會是收藏界的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