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荷散功效價格多少
① 馬齒莧有什麼功效
1、營養
馬齒莧含有豐富的二羥乙胺、蘋果酸、葡萄糖、鈣、磷、鐵以及維生素E、胡蘿卜素、維生素B、維生素C等營養物質。馬齒莧在營養上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它的ω—3脂肪酸含量高於任何植物。ω—3脂肪酸能抑制人體對膽固酸的吸收,降低血液膽固醇濃度,改善血管壁彈性,對防治心血管疾病很有利。
② 蒼耳子是葯材嗎有何功效
蒼耳子是一種中葯材中文別名 :老蒼子、葈耳、蒼刺頭、毛蒼子、痴頭猛、羊帶歸呆耳,亦名胡、常思、蒼耳、卷耳、爵耳、豬耳、耳、地葵、羊負來、道人頭、進賢菜、喝起草、野茄、縑絲草。【功用主治】
蒼耳子:散風除濕,通鼻竅。用於風寒頭痛,鼻淵流涕,風疹瘙癢,濕痹拘攣。
蒼耳草:子宮出血,深部膿腫,麻風,皮膚濕疹。
【用法與用量】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宜 忌】血虛之頭痛、痹痛忌服。【葯方選錄】
①治諸風眩暈,或頭腦攻痛:蒼耳仁三兩,天麻、白菊花各三錢。(《本草匯言》)
②除風濕痹,四肢拘攣:蒼耳子三兩。搗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食醫心鏡》)
③治大麻風:蒼術一斤,蒼耳子三兩。各為末,米飯為丸,如梧子大。日三服,每服二錢。忌房事三月。(《洞天奧旨》)
④治疥癩,消風散毒:蒼耳子炒蜆肉食。(《生草葯性備要》)
⑤治婦人風瘙癮疹,身癢不止:蒼耳花、葉、子等分,搗細羅為末。每服以豆淋酒調下二錢。(《聖惠方》)
⑥治鼻流濁涕不止:辛夷半兩,蒼耳子二錢半,香白芷一兩,薄荷葉半錢。上並曬干,為細末。每服二錢,用蔥、茶清食後調服。(《濟生方》蒼耳散)
⑦治目睹、耳鳴:蒼耳子半分。搗爛,以水二升,絞濾取汁,和粳米半兩煮粥食之,或作散煎服。(《聖惠方》蒼耳子粥)
⑧治牙疼:蒼耳子五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熱含之,疼則吐,吐復含。無子,莖、葉皆得用之。(《千金翼方》)
⑨治疔瘡惡毒:蒼耳子五錢。微炒為末,黃酒沖服;並用雞子清塗患處,疔根拔出。(《經驗廣集》蒼耳酒)
【臨床應用】
①治療腰腿痛
將蒼耳子製成30%針劑,每次用2~4毫升於痛點注射,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用於腰部扭傷、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肥大性腰椎炎、腰椎隱裂等引起的腰腿痛計163例,總有效率達89%。奏效快者1次注射後即減輕,一般3~5次奏效。對急性腰部扭傷或腰肌藶損療效較好;對由於骶椎隱裂及肥大性腰椎炎所致的腰痛,療效不穩定。
②治療變態反應性鼻炎
用葯後多數患者症狀消失或改善,或發作減少。鼻腔粘膜除少數由蒼白變為輕度充血外,多數未發現明顯變化。用法:蒼耳子焙成深棕色後研粉,每次3~5克,日服3次,連服2周。或將粉末與蜂蜜混合製成丸劑(每丸含葯粉3克),每次1~2丸,日服3次,連服2周,必要時可服3周至2個月。亦可將葯粉用酒精浸提製成片劑(每片相當於原生葯1.5克左右),每服2片,每日3次,連服2周左右。少數患者服葯後有輕度腹瀉、腹脹痛,以及輕微頭痛、全身無力等。
③治療慢性鼻炎
取蒼耳子30~40個,輕輕捶破,放入清潔小鋁杯中,加麻油1兩,文火煮開,去蒼耳,待冷後,傾入小瓶中備用。用時以棉簽飽蘸葯油塗鼻腔,每日2~3次,兩周為一療程。治療207例,除3例無效、12例未堅持用葯外,余均治癒,臨床症狀完全消失。隨訪時間最長的已達3年,未見復發。
④治療瘧疾
鮮蒼耳子3兩,洗凈搗爛,加水煎15分鍾,去渣,打入雞蛋2~3個於葯液內煮熟。於瘧疾發作前將蛋與葯液一次服下。如1次未愈,可按上法再服。
⑤治療腮腺炎
蒼耳子加水煎服,每日4次,連服3天。新生兒每天1錢,1~2歲1.5錢,以後每大2歲增加1.5錢,14歲以上1~1.5兩。一般輕症服2~3天即可,重症可配合蒼耳草葉搗敷患處。有合並症者宜配合其它療法處理
⑥治療下肢潰瘍
蒼耳子炒黃研末2~4兩,生豬板油4~6兩,共搗如糊狀。用時先用石灰水(石灰1斤,加開水8斤沖泡,靜置1小時吸取上清液)洗凈創面,揩乾後塗上葯膏,外用綳帶包紮。冬季5~7天;夏季3天更換敷料 【警告、毒性】此草葯有劇烈的毒性,不可以自己隨便作為葯用,必須嚴格遵照醫囑。
我國北方某些地區,偶有誤食蒼耳子或蒼耳子芽而引起中毒者。服蒼耳子有生吃的,有炒熟或煮熱的,也有、水煮後喝湯的。服食量最少的僅5~6粒(兒童),多的達3000克;服蒼耳子芽50~2000克不等。中毒反應輕重不一。一般有頭暈、頭痛、懶動、食慾減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發熱、顏面潮紅、結膜充血、蕁麻疹等;嚴重者可出現煩躁不安或終日昏沉嗜睡,進而昏迷、抽搐,心動過緩,血壓升高,黃疸,肝腫大,肝功能損害,出血,尿常規改變或少尿,眼瞼浮腫等。乃因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及肝臟、腎臟損害所致。中毒者如能及時而有效的進行救治,大多能迅速恢復。少數中毒嚴重或搶救不及時者,可因肝細胞大量壞死而致肝昏迷,以及腎功能衰竭或呼吸衰竭而死亡。
蒼耳中毒的潛伏期因食入物不同而異,一般為2~3天,快者4小時即發病。例如,直接吃生蒼耳子者食後4~8小時發病,食蒼耳子餅者10~24小時發病,食幼苗者,1~5天發病。
解毒方法:
1.無胃腸道出血時,可催吐,用1:5000高錳酸鉀液洗胃,內服硫酸鎂導瀉,若服大量超過4小時者,應及早用1%~2%食鹽水作高位灌腸。
2.靜脈滴注5%葡萄糖生理鹽水,並大量飲糖水。如有心力衰竭、肺水腫及尿閉者應限制輸液量。
3.有出血時給以維生素K等止血劑,必要時輸血。
4.肝臟明顯損害時,可給激素及維生素B1、B12、C等保肝葯物。在治療期間暫禁脂肪類食物,其他對症治療。
5.甘草30g、綠豆120g,煎湯內服。
6.板藍根120g,水煎分2次早晚服。
7.蘆根60g,綠豆30g,金銀花15g,葛花9g,甘草9g,水煎2次,合並一起,每日早晚分服,連服3~6劑。
8.有腸胃道出血症狀時,用甘草30g,遠志9g,沙參15g,血餘炭9g,三七粉1.5g(沖服),水煎2次,合並一起,每4小時1次,2次服完,連服2~6劑。
9.針灸
(1)解毒:取曲池、三陰交。
(2)牙關緊閉:取頰車、合谷。
(3)嘔吐、腹痛取中脘、內關、足三里。
(4)昏迷:取人中、承漿。
(5)呼吸困難:取內關。
預 防:
1.不可與豬肉共食。
2.不宜做蒼耳餅吃,更不得隨意生食嫩葉或果實。
3.嚴格掌握劑量,按醫囑服用。
③ 辛涼解表葯有哪些功效
辛涼解表葯:葛根:4.5~9克。可以解肌表的熱,升清氣。動物實驗可增加腦及冠狀運行血流量,故亦用於腦供血不足與心絞痛。
薄荷:3~6克。用於外感風熱初起,常與荊芥同用,力能發散,宜用於無汗而頭痛劇烈。因為有揮發性,與他葯同煎時要後放。
豆豉:9~12克。用於外感初起,疏散伏邪,著重於退熱,除胸中煩悶。
浮萍:2.4~4.5克。能發汗利水,透風疹丹毒。
④ 紫蘇梗的功效
在市場上看到的紫蘇梗,這種中葯材葯用功效很出色,而且食用方法也有多種,下面會帶大家一起了解這些專業知識。
3.紫蘇茶,由於紫蘇具有發汗和鬆弛的效果,當患上風寒感冒、咳嗽、疼痛時,喝上一杯暖乎乎的紫蘇茶能有效緩解症狀;當感到有壓力、身心疲憊時,沖泡一杯紫蘇茶,它特殊的香味能讓人輕松、鎮靜。這種特殊的香味其實來源於紫蘇醛,它與紫蘇油都有補充血液營養、提高血糖含量的作用,可以減輕貧血,讓身體恢復活力。
【選方】①治傷寒胸中痞滿,心腹氣滯,不思飲食:紫蘇莖(銼)一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二兩,赤茯苓(去黑皮)一兩半,大腹皮(銼)、旋覆花各一兩,半夏(湯洗七遍,焙)半兩。上六味,細切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薑一分(拍碎),棗三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聖濟總錄》蘇橘湯)
②治水腫:紫蘇梗八錢,大蒜根三錢,老薑皮五錢,冬瓜皮五錢。水煎服。
食用禁忌
一般來說,需要注意,紫蘇里含有大量草酸,所以不宜過多長期服用,容易上火。另外,氣虛體弱的人群最好還是不要服用。
⑤ 伏荷散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赤小豆、薏苡仁、山葯、芡實、雞內金、砂仁、茯苓、菊花、槐花、顯脈旋覆花(小黑葯)、金銀花、菊苣、百合、荷葉、馬齒筧、葛根、玉竹、百合、白扁豆、桑葉 根據《和劑局方》中的參苓白術散經過嚴格篩選試驗加減而成,是古代去濕名方。
⑥ 喝伏荷散有發暈的象嗎現
可能會,這是葯品的副作用
⑦ 頸部淋巴結結核怎樣治療
【概述】頸部淋巴結結核是結核桿菌經口腔、齲齒或扁桃體侵入,經淋巴管累及頸淋巴結引起病變,少數繼發於肺或支氣管的結核病變,但只在人的抗病能力低下時發病。結核桿菌侵及淋巴結皮層竇內形成若干結核結節,繼之結節相互融合增大,並逐漸向淋巴中央蔓延,可波及整個淋巴結,受累淋巴結明顯增大。炎症常累及淋巴包膜,出現淋巴結周圍炎,易與相鄰的淋巴結及其他軟組織發生粘連。腫大的淋巴結可因結締組織增生而成纖維化,但多數發生乾酪樣變性、壞死及液化而形成寒性膿腫。膿腫或穿通,彼此融合,或向外潰破,形成瘺管和潰瘍。
中醫學將本病稱為「瘰癧」,是發生於頸項部腋間淋巴結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因其結塊成串,累累如串珠之狀,故謂之瘰病,俗稱「老鼠瘡」、「癧子頸」。一般認為小者為瘰,大者為癧;推之活動者為瘰為氣,推之不動者為癧為血,所以又有氣瘰、血癧。
中醫認為,本病常因憂思忿怒,肝氣郁結,脾失健運,痰濕內生,氣滯痰凝,阻於經脈,結於頸項而成。痰濕日久化熱,或肝鬱化火,下爍腎陰,熱盛肉腐而成膿,破潰成瘡,膿水淋漓,耗傷氣血陰津,漸成虛症。亦可因肺腎陰虧,以致陰虛火旺,肺津不能輸布,灼津為痰,痰火凝結,結於頸項所致。
【治療】1.初起(結節型)
1.1外感風毒證【症狀】本證發作較急,屬瘰癧中表證、實證。表現為頸項兩側結核,一二枚或更多,初起腫勢宣浮,皮色不變,繼而轉紅,灼熱,壓之疼痛。伴惡寒發熱,舌質紅,苔白膩,脈浮數或浮滑。【方一】防風羌活湯【來源】《醫宗金鑒》【組成】防風3克,羌活3克,升麻3克,川芎3克,牛蒡子3克,黃芩3克,薄荷3克,昆布3克,海藻3克,夏枯草6克,酒僵蠶6克,甘草3克,連翹6克。
【功效】清熱疏風,行氣活血,軟堅散結。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防風、羌活、薄荷、升麻、牛蒡子疏散風熱,宣肺通竅;黃芩、夏枯草、連翹清熱解毒散結;僵蠶解毒化痰散結;川芎行氣活血;海藻、昆布化痰軟堅散結;甘草解毒而調和諸葯。諸葯合用,共奏清熱疏風,行氣活血,化痰軟堅散結之功。
【按語】本方治療氣滯血瘀之證。臨證可酌加赤芍、姜黃、鬱金、桃仁、紅花、香附等增強行氣祛瘀之力。【方二】牛蒡解肌湯【來源】《瘍科心得集》【組成】薄荷6克,荊芥6克,連翹10克,山梔10克,丹皮10克,玄參10克,牛蒡子10克,夏枯草12克,石斛12克。
【功效】疏風清熱,化痰消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牛蒡子、荊芥、薄荷疏散風熱,解毒散結;連翹、夏枯草、山梔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丹皮、玄參、石斛滋陰清熱,涼血散瘀;諸葯合用,共奏疏風清熱,化痰消腫之功。
【按語】熱甚者,加黃芩、生石膏;便秘,加瓜蔞仁、萊菔子;成膿後,加穿山甲、皂刺。對癰腫無肝火偏旺、陰津內傷之證者,夏枯草、玄參、石斛皆宜慎用。
1.2外感熱毒證【症狀】伴發熱煩燥,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方一】柴胡葛根湯【來源】《外科正宗》【組成】柴胡3克,天花粉3克,葛根3克,黃芩3克,桔梗3克,連翹3克,牛蒡子3克,石膏3克,升麻1克,甘草1.5克。
【功效】疏風清熱,散結消腫。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柴胡、葛根疏風清熱;石膏、黃芩、升麻、連翹清熱解毒;牛蒡子、桔梗、甘草清熱利咽;天花粉清熱生津,解毒消腫。
【按語】本方常用來治療痄腮屬溫毒在表者,以微發熱惡寒,腮部腫脹、疼痛、邊緣不清,觸之痛甚,咀嚼不便,舌紅,苔薄白薄黃,脈滑數為辨證要點。納差食少者,加山楂、神曲。
1.3外感氣毒證【症狀】外感四時殺厲不正之氣,聚成腫塊,宣發暴腫,色紅皮熱,身寒熱,頭痛項強,四肢不舒,脈弦數。【方一】連翹敗毒散【來源】《傷寒全生集》【組成】連翹9克,山梔9克,黃芩9克,玄參12克,薄荷5克,防風5克,桔梗5克,升麻5克,川芎6克,柴胡6克,牛蒡子6克,當歸、羌活各8克,芍葯10克,紅花各6克。
【功效】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防風、桔梗、薄荷、升麻、牛蒡子、柴胡、羌活疏散風熱,宣肺通竅;連翹、黃芩、山梔、玄參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當歸、芍葯、川芎、紅花養血活血,消腫止痛。
【按語】本方適用於傷寒汗下不徹,邪結耳下硬腫。【方二】舒肝潰堅湯【來源】《醫宗金鑒》【組成】夏枯草6克,僵蠶6克,香附5克,石決明5克,當歸3克,白芍3克,陳皮3克,柴胡3克,川芎3克,穿山甲3克,燈心草3克,紅花2克,姜黃2克,生甘草2克。
【功效】疏肝解郁,化痰潰堅。
【用法】水煎服,飯前溫服。
【方解】本方香附、陳皮、柴胡疏肝理氣,調理肝脾;當歸、白芍、川芎、紅花養血活血,消腫止痛;夏枯草、石決明、僵蠶、燈心清肝化痰,散結消腫;穿山甲、姜黃破血通經,潰煎止痛;生甘草解毒調葯。諸葯合用,共奏疏肝解郁,化痰潰堅之功。
【按語】本方治療瘰癧、乳癆、乳癖屬肝鬱血瘀,痰火凝結者。臨床可根據病情適當加減。
1.4肝鬱痰凝證【症狀】本證主因內傷所致,表現為頸項兩側腫塊,結核大小不定,皮色如常不痛,質中偏硬,推之可動,伴胸悶脅脹,口苦,納食不香,舌苔薄白,脈弦或弦滑。【方一】①逍遙散合②二陳湯【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炙甘草15克,當歸30克,茯苓30克,芍葯30克,白術30克,柴胡30克,半夏15克,橘紅15克。
【功效】舒肝解郁,化痰散結。
【用法】為末,每次6克,加燒生薑1塊、薄荷少許,水煎去渣熱服,不拘時。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並可以作為肝經引經葯;白芍養血斂陰,柔肝緩急;當歸養血和血;白術、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氣;薄荷、生薑辛散達郁;方中半夏、橘紅理氣燥濕祛痰。
【按語】肝鬱氣滯甚者,加香附、陳皮;血虛甚者,加熟地。【方二】消瘰丸【來源】《醫學衷中參西錄》【組成】煅牡蠣300克,生黃芪120克,三棱60克,莪術60克,朱血竭30克,生明乳香30克,生明沒葯30克,龍膽草60克,玄參90克,浙貝母60克。
【功效】化痰軟堅,健脾清肝,通氣活血。
【用法】上葯10味為蜜丸,每次9克,每日服2次。
【方解】方中牡蠣平肝潛陽,軟堅散結;黃芪補氣升陽,益衛固表,托瘡生肌;乳香、沒葯、三棱、莪術、血竭活血祛瘀,通絡止痛;龍膽草清熱燥濕,瀉肝膽火;玄參清熱涼血,滋陰解毒;浙貝母理氣化痰散結。
【按語】服葯期間,禁惱怒,禁食煎炸之物;脾虛食少便溏者,慎用。
2.中期(腫瘍型)
2.1寒痰證【症狀】腫塊按之波動,少有疼痛,皮色不變,面色蒼白,畏寒,脘悶納呆,舌質淡,苔白,脈弦細。【方一】陽和湯【來源】《外科證治全生集》【組成】熟地30克,肉桂3克,麻黃2克,鹿角膠9克,白芥子6克,姜炭2克,生甘草3克。
【功效】散寒通滯,行氣回陽。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重用熟地滋補陰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膠溫腎助陽,強壯筋骨,共為君葯。肉桂、姜炭溫通血脈,為臣葯。麻黃宣發陽氣,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而散寒結,為佐葯。生甘草為使葯,解毒而調和諸葯。諸葯合用,共奏溫陽補血,散寒通滯之功。
【按語】陽證癰瘍見患處紅腫熱痛不宜使用,兼氣虛不足,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者,加黨參、黃芪;疼痛明顯,動則加劇者,加附子。【方二】小金丹【來源】《外科證治全生集》【組成】白膠香150克,制草烏150克,五靈脂150克,地龍150克,木鱉(去殼,去油)150克,乳香75克,沒葯75克,歸身75克,麝香30克,墨炭12克。
【功效】化痰除濕,祛瘀通絡,消腫止痛。
【用法】十味葯,除麝香外,其餘九味葯研細末,將麝香研細,與上葯粉末配研,過篩。每100克,粉末加澱粉25克,混勻。另用澱粉5克,制稀糊泛丸,每丸重0.6克,陰干或低溫乾燥即得。每次2~5丸,1日2次,小兒酌減。
【方解】方中草烏、木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消腫散結;乳香、沒葯、歸身、地龍、五靈脂、麝香活血祛瘀,通絡止痛;白膠香、墨炭活血止血,解毒生肌。
【按語】本方用於一切陰疽瘡瘍。可與陽和湯並用,或交替使用。
2.2熱痰證【症狀】腫塊按之波動,皮色暗紅微熱,伴有疼痛。常兼見兩顴潮紅,低熱盜汗,腰腿酸軟,苔少舌紅,脈沉弦而數。【方一】托里透膿湯【來源】《醫宗金鑒》【組成】人參3克,白術3克,炒穿山甲3克,白芷3克;升麻2克,甘草2克,青皮2克,當歸6克,生黃芪9克,皂角刺5克。
【功效】益氣補血,托里透膿。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加酒對服。
【方解】方中生黃芪、當歸、人參、白術補益氣血,托毒生肌;穿山甲、皂角刺、白芷潰堅排膿;升麻升陽舉陷而祛邪,青皮理氣化滯;甘草益氣補中,又調和諸葯;酒取其辛散之性,以助葯效。
【按語】惡寒發熱顯著者,加金銀花、野菊花;氣血虛弱,膿液稀少者,加重方中黃芪、人參、當歸的用量;瘡口久不收斂者,配合生肌散外敷;瘡口有胬肉高突者,配合平胬丹外敷。
3.後期(潰瘍型)
3.1氣血兩虛證【症狀】病程日久,腫塊潰破,膿液清稀,每多夾有敗絮狀物,瘡口腐肉呈灰白色,久不收口,伴面色無華,神疲乏力,頭暈眼花,舌淡苔白,脈沉或細緩。【方一】八珍湯【來源】《正體類葯》【組成】人參9克,白術9克,白茯苓9克,當歸9克,川芎9克,白芍葯9克,熟地9克,炙甘草6克,生薑6克,大棗5枚。
【功效】益氣補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不拘時溫服。
【方解】方中人參、熟地益氣養血,為君葯;白術、茯苓助人參益氣;當歸、白芍助熟地養血,共為臣葯;川芎活血行氣,使全方補而不滯,為佐葯;炙甘草益中並調和諸葯,是為使葯。諸葯合用,共奏益氣補血之功。
【按語】肝陽上亢所致頭面眩暈禁用本方。失眠者,加酸棗仁、五味子養心安神;食少者,加陳皮、砂仁醒脾和胃;氣虛甚者,加黃芪以增補脾益氣之力。【方二】十全大補湯【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人參6克,肉桂3克,川芎6克,地黃12克,茯苓9克,白術9克,甘草3克,黃芪12克,川當歸9克,白芍葯9克,生薑三片,大棗兩枚。
【功效】溫補氣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不拘時溫服。
【方解】方中人參與地黃配伍,益氣養血,白術、茯苓健脾滲濕,當歸、白芍養血和營,川芎活血行氣,肉桂少許溫補腎陽,黃芪益氣固表,生薑、大棗增強補益之效。
【按語】此期治療旨在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延長緩解期與減少復發。若伴有關節、皮膚、腎臟、腸道、神經系統損傷者,或出現器官功能嚴重受累者,則當根據情況詳細辯證,制定相應的制劑或方葯。
3.2陰虛火旺證【症狀】瘡口經久不愈,皮色紫黯,膿稀量少,伴潮熱盜汗,五心煩熱,身體羸瘦,口乾顴紅,舌尖質紅少津,脈細數。【方一】①六味地黃湯合②青蒿鱉甲湯【來源】①《小兒葯證直訣》②《溫病條辨》【組成】熟地12克,山萸肉12克,干山葯12克,澤瀉9克,丹皮9克,茯苓9克,青蒿6克,鱉甲15克,細生地12克,知母6克,丹皮9克。
【功效】滋陰補腎,瀉火退熱。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用熟地滋陰補腎,益精填髓,為君葯。山萸肉補肝腎;山葯益脾陰,二者皆能固精,同為臣葯。澤瀉利濕泄濁;丹皮清瀉相火;茯苓淡滲利濕,均為佐葯。六葯合用,三陰並補,以補腎為主;三補三泄,以補為主,共奏滋陰補腎之功;鱉甲滋陰退熱,入絡搜邪;青蒿清熱透絡,引邪外出;生地滋陰涼血;知母滋陰降火,丹皮瀉陰中之伏火。
【按語】遺精盜汗明顯者,加龍骨、牡蠣澀精斂汗;兼脾虛氣滯腹滿者,加焦白術、砂仁、陳皮以妨礙氣滯脾。脾虛泄瀉者慎用本方。
⑧ 喝伏荷散有發暈的現象嗎
綜合起來辯證論治的,長期用應該沒問題,因為聚百年茯荷散,屬於食品,不過有薏苡仁,小孩和孕媽不能吃。其實聚百年茯荷散主要是一種去濕氣的產品,針對面色暗黃,精神不佳,胃脹身體虛等都是由很大的作用的。主要由赤小豆、薏苡仁、山葯、芡實、雞內金、砂仁、茯苓、菊花、槐花、顯脈旋覆花(小黑葯)、金銀花、菊苣、百合、荷葉、馬齒筧、葛根、玉竹、百合、白扁豆、桑葉20種配方組成。是祛濕熱的經典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