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縣山口鎮房價多少
㈠ 浙江麗水有幾個縣,每個縣有那幾個鎮
浙江麗水含1個市轄區、6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1個縣級市。
蓮都區、龍泉市、縉雲縣、青田縣、雲和縣、遂昌縣、松陽縣、慶元縣、景寧畲族自治縣。
蓮都區轄:
6個街道辦事處:白雲街道、萬象街道、紫金街道、富嶺街道、岩泉街道、水閣街道
5個鎮:碧湖鎮、大港頭鎮、老竹畲族鎮、雅溪鎮、聯城鎮
7個鄉:太平鄉、仙渡鄉、黃村鄉、雙黃鄉、高溪鄉、麗新畲族鄉、峰源鄉
龍泉市轄:
3個街道:龍淵街道、西街街道、劍池街道
8個鎮:都八鎮、上洋鎮、小梅鎮、查田鎮、屏南鎮、安仁、錦溪鎮、鎮住龍鎮
8個鄉:蘭巨鄉、達石鄉、寶溪鄉、龍、南鄉、道太鄉、岩樟鄉、城北鄉、竹洋畲族鄉
青田縣轄:
10個鎮:鶴城鎮、溫溪鎮、東源鎮、船寮鎮、北山鎮、山口鎮、海口鎮、臘口鎮、高湖鎮、仁庄鎮
21個鄉:章村鄉、貴嶴鄉、石溪鄉、小舟山鄉、禎埠鄉、禎旺鄉、萬山鄉、黃洋鄉、季宅鄉、海溪鄉、高市鄉、巨浦鄉、舒橋鄉、萬阜鄉、湯洋鄉、方山鄉、吳坑鄉、仁宮鄉、章旦鄉、阜山鄉、嶺根鄉
雲和縣轄:
4個鎮:崇頭鎮、雲和鎮、緊水灘鎮、石塘鎮
10個鄉:大源鄉、霧溪畲族鄉、安溪畲族鄉、雲壇鄉、朱村鄉、黃源鄉、雲豐鄉、沙鋪鄉、大灣鄉、赤石鄉
景寧畲族自治縣轄:
5個鎮:鶴溪鎮、沙灣鎮、英川鎮、渤海鎮、東坑鎮
16個鄉:景南鄉、澄照鄉、毛洋鄉、秋爐鄉、大地鄉、梅岐鄉、鄭坑鄉、葛山鄉、大均鄉、梧桐鄉、大漈鄉、標溪鄉、家地鄉、鸕鶿鄉、雁溪鄉、九龍鄉、外舍管理鄉
慶元縣轄:
7個鎮:松源鎮、竹口鎮、屏都鎮、荷地鎮、黃田鎮、左溪鎮、賢良鎮
13個鄉:安南鄉、隆宮鄉、五大堡鄉、嶺頭鄉、百山祖鄉、淤上鄉、張村鄉、四山鄉、江根鄉、官塘鄉、龍溪鄉、舉水鄉、合湖鄉
縉雲縣轄:
8個鎮:五雲鎮、壺鎮鎮、新建鎮、舒洪鎮、大洋鎮、大源鎮、東渡鎮、東方鎮
8個鄉:溶江鄉、雙溪口鄉、七里鄉、胡源鄉、三溪鄉、前路鄉、方溪鄉、石筧鄉
遂昌縣轄:
9個鎮:妙高鎮、雲峰鎮、北界鎮、王村口鎮、大柘鎮、石練鎮、金竹鎮、黃沙腰鎮、新路灣鎮
11個鄉:焦灘鄉、應村鄉、湖山鄉、濂竹鄉、高坪鄉、蔡源鄉、龍洋鄉、柘岱口鄉、西畈鄉、垵口鄉、三仁畲族鄉
松陽縣轄:
5個鎮:西屏鎮、古市鎮、玉岩鎮、大東壩鎮、象溪鎮
15個鄉:赤壽鄉、新興鄉、望松鄉、四都鄉、謝村鄉、樟溪鄉、三都鄉、新處鄉、齋壇鄉、板橋畲族鄉、葉村鄉、竹源鄉、楓坪鄉、裕溪鄉、安民鄉
(1)青田縣山口鎮房價多少擴展閱讀:
截至2011年12月31日麗水市設蓮都區1個市轄區,轄青田、縉雲、遂昌、松陽、雲和、慶元、景寧7縣,代管轄龍泉1市。景寧是中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麗水市共有51個鎮(畲族鎮1個)、100個鄉(畲族鄉6個)、30個街道、96個社區、34個居委會、2850個行政村和12101個自然村。
麗水,浙江省轄地級市,位於浙江省西南部。在東經118°41′~120°26′和北緯27°25′~28°57′之間;東南與溫州市接壤,西南與福建省寧德市、南平市毗鄰,西北與衢州市相接,北部與金華市交界,東北與台州市相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市域面積1.73萬平方公里,轄9個縣(市、區),戶籍人口268.03萬(2016年末)
麗水歷史悠久,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類活動。隋朝:開皇九年建處州。1949年,設麗水專區。1952年,撤銷專區。1963年,恢復麗水專區。1968年,改稱麗水地區。1978年,設立麗水地區行政公署。2000年,撤銷行署建制,設麗水市。
麗水被譽為「 浙江綠谷」,生態環境質量浙江省第一、中國前列;生態環境質量公眾滿意度位居 浙江省首位。2005年,被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相繼被命名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優秀生態旅遊城市」。著名景點有:南明山-東西岩、仙都、畲鄉之窗等。
2018年5月,「2017最具體育活力城市排行榜」正式公布,麗水排名第97位。
㈡ 吉台縣是哪
吉台縣是王寶強主演電影《樹先生》中的地名,原型是吉林省遼源市東遼縣。
東遼縣位於吉林省中南部,東遼河發源於境內,因河而得名。幅員2186平方公里,轄13個鄉鎮233個行政村,總人口36萬。是國家級首批生態建設示範區,國家級商品糧基地;
全國百萬畝人工林先進縣,國家資源型城市接續替代產業專項支持縣,國家級文化建設先進縣,中國民間文化藝術(滿族剪紙)之鄉,中國二人轉藝術之鄉。東遼縣是一個正在崛起的現代農業、循環經濟、汽車裝備製造較為發達的新興縣份。
(2)青田縣山口鎮房價多少擴展閱讀:
東遼的歷史文化:
東遼滿族剪紙是東遼縣重要的民間特色文化之一。作品以粗獷、奔放見長,體現了女真時代的藝術古風,地域性民間藝術元素鮮明,滿族民俗文化痕跡清晰,堪稱東遼河畔璀璨的瑰寶。
作品曾在第四屆世界婦女代表大會民間工藝品展出中獲大獎,在全國工藝品展出中獲最佳藝術獎,在墨西哥、北京、長春等國際、國內展出中榮獲褒獎,共捧得30多個獎杯和證書。
2007年東遼滿族剪紙被吉林省人民政府列入吉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東遼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㈢ 山口這座城市在哪裡
山口不是城市是一個鎮。在山東泰安市
㈣ 青田縣共有多少鄉鎮多少自然村
浙江省青田縣有以下32個鄉鎮:
湯垟鄉
禎旺鄉
阜山鄉
萬阜鄉
嶺根鄉
海溪鄉
吳坑鄉
巨浦鄉
舒橋鄉
貴嶴鄉
仁宮鄉
章村鄉
高市鄉
石溪鄉
萬山鄉
季宅鄉
黃垟鄉
鶴城鎮
油竹新區
溫溪鎮
山口鎮
船寮鎮
臘口鎮
仁庄鎮
東源鎮
高湖鎮
海口鎮
北山鎮
禎埠鄉
章旦鄉
小舟山鄉
方山鄉
青田縣有接近200個自然村,這只是粗略估計數字,僅供參考。
㈤ 浙江省青田縣有哪些鄉鎮
浙江省青田縣有以下32個鄉鎮:
湯垟鄉
禎旺鄉
阜山鄉
萬阜鄉
嶺根鄉
海溪鄉
吳坑鄉
巨浦鄉
舒橋鄉
貴嶴鄉
仁宮鄉
章村鄉
高市鄉
石溪鄉
萬山鄉
季宅鄉
黃垟鄉
鶴城鎮
油竹新區
溫溪鎮
山口鎮
船寮鎮
臘口鎮
仁庄鎮
東源鎮
高湖鎮
海口鎮
北山鎮
禎埠鄉
章旦鄉
小舟山鄉
方山鄉
謝謝採納為最佳答案並給分。
㈥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包括哪些鎮
青田縣面積2484平方千米,人口47、31萬人,轄10個鎮、21個鄉,14個社區、9個居民區、436個行政村:鶴城鎮、溫溪鎮、東源鎮、船寮鎮、北山鎮、山口鎮、海口鎮、高湖鎮、臘口鎮、仁庄鎮;章村鄉、舒橋鄉、貴嶴鄉、石溪鄉、禎埠鄉、禎旺鄉、萬山鄉、黃垟鄉、季宅鄉、海溪鄉、小舟山鄉、高市鄉、巨浦鄉、萬阜鄉、湯垟鄉、方山鄉、吳坑鄉、仁宮鄉、章旦鄉、阜山鄉、嶺根鄉。
㈦ 青田縣幾個村
【鶴城鎮】據《青田縣志》記載:「城北太鶴山白鶴洞有雙白鶴,年年產子,故得名為鶴城。」另據《永嘉郡記》記載:「青田雙白鶴,年年生子,長便飛去。」《太平寰宇記》引丘相鶴經雲:「青田之鶴,即此山所產。」又南北朝時,梁元帝蕭繹(552—554)的《鴛鴦賦》亦雲:「青田之鶴,晝夜俱飛。」杜甫有詩雲:「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可見鶴城原是群鶴翔集的洞天福地。自唐睿宗景雲二年(711)青田置縣以來,鶴城鎮一直是縣治所在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建立鶴城鎮。1992年5月將原城郊區的前倉、金田、外旦、湖邊4鄉並入。鎮政府駐鶴城東路109號。
轄13個社區 西門 東門 寶幢 清溪門 問鶴 水南 塔下 鳴山 月里灣 花園降 新建嶺?官塘 僑中
39個行政村 外旦 朱金 大李 崇福 鄭坑下 前倉 鶴東 坦下 圩仁 泥灣 魁市 石郭上 石郭下 平風 金田 黃降?陳山 北岸 石臼 仁塘灣 下司壟 湖邊 陳學 白浦 上岸?南灣 湖口 一村 二村 水南 平演 油竹上村 油竹下村 東赤 彭括 雅嶴 小口 秋爐坑 麻宅?
【山口鎮】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南9公里。因地處四都港、方山坑和小平坑三條溪流的匯合點,古稱「谷口」或「三口」。後又因四周環山,地處溪水的出口處,易名「山口」。清時屬二都,民國時為山口鄉。1949年5月解放後和油竹鄉合並稱竹山鄉。1952年大田、朱坑、下陳、陳半山、彭山、大安、馱寮背、山口、牛寮坦、小平坑、方岩下等11個村劃出設立山口鄉。1958年改為山口管理區。1961年改為山口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85年4月15日改為山口鎮。1992年油竹鄉並入。鎮政府駐山口村。
轄1個居民區 山口
4個行政村 山口 大安 雅陳 太田?
【溫溪鎮】位於縣政府駐地以東10公里。清時屬永嘉縣安竹鄉,清末至解放前二年均稱安溪鄉。因甌江上游灘多水端,至安溪和甌海潮汛匯合,水流趨於緩和,遂成平安之溪,故得名「安溪」。當地方言「安」與「溫」近音,且又舊屬溫州,因此改為溫溪。1948年1月劃入青田縣,仍稱溫溪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溫溪鄉。1958年沙埠、東岸2鄉並入,同年10月成立溫溪管理區。1960年7月沙埠、東岸劃出另立公社。1961年改為溫溪公社。1964年建制為溫溪鎮。1992年原屬溫溪區的東岸鄉和港頭鄉並入。鎮政府駐處州街16號。
轄8個居民區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第六 第七 第八
22個行政村 溫溪 溫溪新村 學神 尹山頭 東岸 大垟下 周嶴 沙門 吳嶴 林嶴 西湖 汛橋 洲頭 沙埠 塘里嶴 高崗 港頭 新垟 大頭田 龍葉 寺下 小峙?
【東源鎮】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北20公里。清時屬十一都,民國時為東堡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稱富源鄉,同年9月改名仍為東堡鄉。1952年改為小源鄉。1958年10月改稱為小源管理區。1961年10月由馱溜、小源、上葉、紅光、項村、武池、下堡、黃山頭、後降等大隊組成小源公社,至1978年中共青田縣委為緬懷周恩來總理於1939年1月給東源小學創立的題詞,報請中共麗水地委批准,改名為東源公社。1985年9月改為東源鎮。1992年平橋鄉並入。鎮政府駐東源村。
轄13個行政村 東源 紅光 項村 武陵 下堡 平橋 周庄 周濟 桃山 蓮樹坑 平溪 西溪 馱龍?
【船寮鎮】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北14.5公里。清初稱十都,清末為荷池鄉。解放前稱荷塘鄉,均以船寮附近的洪府前村宋皇妃故宅辟有荷池數里而得名。1949年建政時由船寮、徐嶴、姜嶴等村組成鄉政府,稱徐嶴鄉。1956年與赤岩、黃言、洪府前、白岸、水井頭等5村組成的洪府前鄉合並,定名船寮鄉。1958年改稱船寮管理區。1961年春,大垟鄉的康畈、小垟、大垟、灘頭、仁川、西岸、雷石等8村劃入,稱船寮公社。1983年復改為船寮鄉。1985年改為建制鎮。1992年石蓋、芝溪、大路3鄉並入。鎮政府駐船寮村。
轄1個居民區 新開垟
40個行政村 船寮 王巷 洪庵 大路 白山 葉庄 石頭 章慶 小金 圩頭 業川 業鳥 水井頭 洪府前 黃言 赤岩?舒庄 徐嶴 姜嶴 白岸 康畈 大垟 灘頭 仁川 西村 雷石 上枝 外湖 石才 成太寮 上田*) 朱店前 垟肚 芝溪 戈溪 陳合 石蓋口 石蓋 洪嶴 下七步?
【北山鎮】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29公里。清時稱七都,民國時為北山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白岩、北山2鄉。1958年改為管理區。1961年2管理區合並稱北山公社。1985年撤鄉置北山鎮。1992年6月張口、坑底2鄉並入。鎮政府駐白岩村。
轄30個行政村 白岩 北山 肖山 仁村 黃庫 泥垟 九山 郎回 大岩下 少後 泉山 下長坑 張口 張坪 箬坑 坳頭 半嶺 底垟 張嶴 橘圩 阜口 東垟 濟根 葉段 格坑 陳村 坑底 上隆 高橋背 李坑?
【海口鎮】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27.8公里。傳說古時候東海潮水漲至此而得名海口,意為大海之口。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此地長期作為海口區,曾一度改為海口鎮。1949年5月解放屬海口區。1952年成立海口鄉。1958年秋公改為海口管理區。1961年稱海口公社。1982年改稱海口鄉。1992年東江鄉並入。同年撤鄉建制。鎮政府駐山口村。
轄13個行政村 海口 麻埠 界阜 高沙 鹿山 南岸 泗洲埠 海林 南江 東江 和合 平山 涼亭腳?
【臘口鎮】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41.5公里。清時為十八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初,設浮石鄉。民國二十四年(1935),分設浮翼、石帆2鄉。民國三十六年(1947)2鄉合並,仍稱浮石鄉。1949年11月浮石鄉政府建立,駐石帆村。1950年8月撤銷浮石鄉。分設石帆、浮翼2鄉。1952年4月大坑、坑口鄉建立。1956年4月大坑、坑口2鄉並入浮翼鄉。1956年11月改稱浮翼管理區。1961年10月改稱浮翼公社,同時將「翼」字改為「弋」。1983年11月復稱浮弋鄉。1993年8月撤浮弋鄉置臘口鎮。鎮政府駐龍山頭村。
轄2個居民區 石帆同心 石帆振興
21個行政村 龍山頭 臘口 坑口 上京 臘溪 張庄 平斜 大坑 北坑 浮戈 武垟 瑤均 陳山埠 青竹 高墳崗 石帆 虞宅 石塔 陽山 外垟 垟嶴?
【高湖鎮】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北22.5公里。清時屬十二都,解放前稱湖川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稱高湖鄉。1956年春,與大雲寺、旦頭山2鄉合並,改為高雲山鄉。1958年改稱高湖管理區,同時將大雲寺、武池、下堡、項村等地劃入東源鄉。1961年改名為高湖公社。1983年復稱高湖鄉。1992年良川鄉並入。1995年改為建制鎮。鎮政府駐高湖村。
轄10個行政村 高湖 東三 西圩 桐川 角坑 坦頭山 良川 內馮 外馮 五源山?
【仁庄鎮】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12公里。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為四外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時屬四外鄉。1955年析彭山、外垟、阮垟、半坑、金垟、仁庄等7個村另置仁庄鄉。1958年大田鄉的馮垟、羅溪、林山等村劃入,改為仁庄管理區。1961年改為仁庄公社。1992年仁庄、小令、吳岸、垟心4鄉合並,成立仁庄鄉。1998年撤鄉置鎮。鎮政府駐仁庄村。
轄3個居民區 第一 第二 第三
20個行政村 仁庄 新彭 馮垟 羅溪 林山 吳岸 雅林 八源 庄垟 塘古 橫培 小令 石礱 南木宕 孫山 夏嚴 垟心 蓮頭 垟坑 東坪?
【章村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42公里。清時稱十六都,解放前屬章村鄉。1949年5月解放後分設趙庄、章村、吳村3鄉。1955年重將趙庄、吳村2鄉並入,仍稱章村鄉。1958年改為章村管理區。1961年改為章村公社。1983年復改稱章村鄉。1992年黃寮鄉並入。鄉政府駐章村村。
轄16個行政村 章村 黃山頭 顏宅 吳村 旺山 平塔 小砩 趙塘 新民 上寮 黃里 黃庄 黃寮 黃肚 竹章 王金
【舒橋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38.5公里。因據傳說,舒橋最早的人由福建遷入,姓舒,並在雙溪口興建一座石板橋,得名「舒橋」。清時為十七都,民國時稱葉店鄉。1949年5月解放,建政為舒橋鄉。1958年改為舒橋管理區。1961年改稱舒橋公社。1992年王嶴鄉並入。鄉政府駐舒橋村。
轄22個行政村 舒橋 章嶴 交垟 羅西 古竹 古竹嶴 高茂 根山 箬鳥 沙坑 西武頭 阮坑 葉村 葉店 夫人山 陳山?大弄底 王嶴 蔡坑 章巷 道彭 章杉
【貴嶴鄉】位於縣政府駐地東北8公里。原屬溫州管轄。1948年1月劃歸青田。1949年5月解放後,分設塘後、貴嶴2鄉。1955年2鄉合並(部分劃入孫坑鄉),仍稱貴嶴鄉。1958年改為貴嶴管理區。1961年為貴嶴公社和孫坑公社。1983年分設貴嶴、孫坑2鄉。1992年6月孫坑鄉並入。鄉政府駐貴嶴村。
轄15個行政村 貴嶴 下坑 小雙坑 上貴 卓山 塘後 洪岩頭 金菖羅 東山 孫坑 大雙坑 呈山 下貴 黃山 荷金?
【石溪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6.5公里。清時屬五都,民國時稱五下鄉。1949年解放後,建政為石溪鄉。1952年分為石溪、國垟2鄉。1955年仍合為一鄉。1958年改為石溪管理區。1961年稱石溪公社。1983年復稱石溪鄉。鄉政府駐石溪村。
轄8個行政村 石溪 吳山 金泉 黃山壟 國垟 張山 下坦 溪口?
【小舟山鄉】位於縣政府駐地東北12公里。原屬永嘉縣黃坦鄉。1948年1月劃入青田。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葵山、小舟山2鄉。1958年2鄉合並,稱為小舟山管理區。1961年改為小舟山公社。1983年改稱小舟山鄉。鄉政府駐小舟山村。
轄9個行政村 小舟山 鄭山 葵山 丁坑 黃員平 新建 上山爐 西平 平峰降?
【禎埠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31.5公里。駐地禎埠村歷來是一個大碼頭,來往的船隻都在此逗留,由此得名。清時為十四外都。民國十九年(1930)後建禎埠鄉。1949年5月解放,建政時仍稱禎埠鄉。1955年李村、錦水2鄉並入,仍稱禎埠鄉。1958年改為禎埠管理區。1982年恢復原鄉名。鄉政府駐小群村。
轄8個行政村 小群 馬嶺腳 王村 嶺下 楨埠 兆庄 陳篆 錦水?
【禎旺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37公里。因駐地在禎旺村,故名禎旺。清時屬十五都,解放前為禎旺鄉。1949年解放後改建政仍稱禎旺鄉。1955年吳畲鄉並入。1958年改為禎旺管理區。1961年改為禎旺公社。1983年復稱禎旺鄉。鄉政府駐楨旺村。
轄8個行政村 楨旺 吳宅 山寮 上垟 吳畲 陳須 谷甫 應章??
【萬山鄉】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北22公里。因地處群山之巔,雲霧繚繞而得名。1949年6月富源鄉分為烏坭塘鄉和富源鄉。1952年4月烏坭塘鄉分為圩平鄉和萬山鄉。1956年4月日1日萬山鄉和圩平鄉合並為萬山鄉。鄉政府駐孫窟村。
轄6個行政村 孫窟 烏泥塘 孫岸 陳吳了 光乍坑 萬山?
【黃垟鄉】位於縣政府駐地東北18公里。清時屬十一都,民國時屬富川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稱黃垟鄉。1956年峰山鄉並入,同時把上西坑和橋公2村劃入萬山鄉。將峰山鄉的屋基村劃入永嘉縣上橫鄉,又將上橫鄉的底項、金龍、朱岩、五台山、尖背等5村劃入,仍稱黃垟鄉。1958年改稱為黃垟管理區。1961年改為黃垟公社。1983年復稱黃垟鄉。鄉政府駐石坪川村。
轄8個行政村 石坪川 峰山 金坑 石坑嶺 金坑口 外黃垟 底黃垟 底項
【季宅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28公里。清時屬十二都,民國時稱雁衢鄉。1949年解放後建政時仍稱雁衢鄉。1951年為潘山、黃山2鄉。1957年2鄉合並,駐地設在季宅村,改為季宅鄉。1958年又分為三房、黃放口2管理區。1961年2管理區合並為季宅公社。1982年復稱季宅鄉。鄉政府駐黃放口村。
轄6個行政村 黃放口 季宅 皇山 引坑 潘山 下庄?
【海溪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34公里。清時屬十四都,解放前為海溪鄉。1949年解放後建政西園、正教寺2鄉,將余山、李山、平山、橫路等村劃入東江鄉。1953年西園、正教寺2鄉合並,仍稱海溪鄉。1958年改為管理區。1961年改為海溪公社。1962年舒橋公社的南嶺村並入。1983復稱海溪鄉。鄉政府駐海溪村。
轄10個行政村 海溪 西園 黃畈 橫樹崗 石垟巷 烏樓 西坑邊?馬嶴 大元 余山?
【高市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20.5公里。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為高市鄉。1949年解放後建政時分別成立雄溪鄉、高市鄉和東源口鄉。1955年實行並鄉時,除戈溪村劃入芝溪鄉外,將東源口、雄溪2鄉並入高市鄉。1958年秋改為高市管理區。1961年又改稱高市公社。1983年復稱高市鄉。鄉政府駐高市村。
轄9個行政村 高市 東源頭 水碓基 東源口 西源 黃山 練嶴 雄溪 洞背?
【巨浦鄉】位於縣政府駐地以西21.5公里。清時稱七都,解放前為莒浦鄉。1949年5月解放後至1951年底未曾建政。1952年成立西坑、徐山、城門、莒浦4個鄉。1956年將「莒」改為「巨」字。1959年西坑、徐山2鄉7個大隊合並,稱為上鳥管理區。同時將城門、巨浦2鄉8個大隊合並,稱為巨浦管理區。1961年2管理區合並,成立巨浦公社。1983年復稱巨浦鄉。鄉政府駐巨浦村。
轄11個行政村 巨浦 王謝 坑下 徐山 西坑 楓橋 馱壟 城門 范村 湖雲 下灣?
【萬阜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34公里。清時屬九都,解放前稱萬阜鄉,以駐地萬阜村得名。1949年5月解放後建立萬阜、蒲州2鄉。1956年2鄉合並仍稱萬阜鄉。1958年改為萬阜管理區。1961年改為萬阜公社。1983年復稱萬阜鄉。鄉政府駐新莊村。
轄8個行政村 新莊 白岩前 垟斜 蒲州 富塘 雲山背 萬阜 柘垟?
【湯垟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18公里。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內鄉。1949年5月解放後屬吳岸鄉。西天坑等7個村由吳岸鄉析出與西天鄉的3個村合並成立湯垟鄉,駐地在湯垟村(別名野客寮)。1958年改為湯垟管理區。1961年改為湯垟公社,駐地遷至洪口村,公社名稱不變。1983年復稱湯垟鄉。鄉政府駐洪口村。
轄7個行政村 洪口 湯垟 洋寮 干坑 小佐 西天 西天坑?
【方山鄉】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北13.5公里。清朝時屬二都,民國時為方山鄉。1949年5月解放後分設方北和方南2個鄉。1956年2鄉合並仍稱方山鄉。1958年改為方山管理區。1961年調整為方山公社。1983年復稱方山鄉。鄉政府駐石前村。
轄11個行政村 石前 根頭 周嶴 裘山 垟塘 後金 馬車坑 奎岩庄 邵山 龍現 松樹下?
【吳坑鄉】位於縣政府駐地東北16.5公里。屬永嘉縣黃坦鄉。1948年1月劃歸青田。1949年5月解放建政為吳坑鄉。1958年改為吳坑管理區。1961年調整為吳坑公社。1983年復稱吳坑鄉。鄉政府駐吳坑村。
轄10個行政村 吳坑 石洞 平岩 泉城 大仁 章山 東溪 下垟 塘坑 平岸?
【仁宮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11.5公里。清時稱六下都,民國時為六仁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時成立仁宮、彭湖、小奕3鄉。1956年彭湖、小奕2鄉並入,稱為仁宮鄉。1958年桃坳村劃入,改名仁宮管理區。1961年又劃入孫山村,改為仁宮公社。1983年改稱仁宮鄉。鄉政府駐仁宮村。
轄11個行政村 仁宮 桃坳 孫前 密溪 小奕 寺嶴 朱山 大奕?釣灘 彭湖 紅花?
【章旦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4公里。清時稱三外都,民國時為三外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分設項元、外路、章旦3鄉。1955年項元、外路2鄉並入,仍稱章旦鄉。同年10月析出外路等村,另置城南鄉。1958年改為章旦管理區。1961年周山大隊劃歸阜山公社,同時改為章旦公社。1983年改稱章旦鄉。鄉政府駐龜背。
轄8個行政村 章旦 歇馬降 蘭頭 雙垟 李黃 雙旦 阿旦 朱坑下?
【阜山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13公里。清時稱三內都,民國時為阜山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仍名阜山鄉。1953年分為阜東、阜西2鄉。1956年2鄉合並,改為阜山集體農庄、1958年又改為阜山管理區。1961年將章旦管理區的周山村劃入,改為阜山公社。1983年復稱阜山鄉。鄉政府駐阜山村。
轄21個行政村 阜山 坑邊 崗下 前王 紅富垟 安店 周宅?陳宅 嶴底 朱嶴 周山 雙溪 龍隱村 嶺峰 金竹垟?圳下?季山 垟坑 垟村 周村 周西坑?
【嶺根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37.5公里。清時分屬七、九兩都,民國時稱嶺根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立嶺根、林坑2鄉。1958年2鄉合並,又將張嶴鄉的牛頭村劃入,改為嶺根管理區。1961年調整為嶺根公社。1983年改革者稱嶺根鄉。鄉政府駐嶺根村。
轄12個行政村 嶺根 韓山 牛頭 吳山埠 黃馱山 灘坑 小衙?鐵沙濟 外處基 馱田坪 石柱 林坑
〖浮弋鄉〗因駐地在浮弋村,故名浮弋公社。清時為十六都,民國時稱浮弋鄉,解放後建政時屬於浮石鄉。1955年與大坑、坑口2鄉合並,仍稱浮弋鄉。1958年改為浮弋管理區。1961年調整為浮弋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臘口鎮。
〖王嶴鄉〗清時稱十七都,解放前為葉店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王嶴鄉。1955年曾並入舒橋鄉。1958年分出稱王嶴管理區。1961年改為王嶴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舒橋鄉。
〖石帆鄉〗清時稱十八都,解放前為石帆鄉。解放後屬於浮石鄉。1955年合作化時,由石帆、外垟、垟嶴、石浦、塔山灣、高墳崗、陳山埠、瑤均、武溪、虞宅、黃山頭、太保廟等地組成為石帆鄉。1958年改為石帆管理區。1961年改稱為石帆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舒橋鎮。
〖黃寮鄉〗清時屬十六都,解放前為東山鄉。解放後建政時在黃寮村,稱黃寮鄉。1952年全鄉分為黃肚、黃寮,連雲寺3鄉。1955年重將黃肚、連雲寺2鄉並入,仍稱黃寮鄉。1958年為便得群眾,駐地遷至坑垠村,改稱坑垠管理區。1961年又改稱為黃寮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章村鄉。
〖良川鄉〗清時為十二都,解放前屬湖川鄉。1949年解放後建政為康川鄉。1952年將萬濟、嶺頭、上黃、外黃、底坑等5村劃出成立外黃鄉。1956年重將外黃鄉並入。1958年改為良川管理區。1961年稱職為良川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高湖鎮。
〖平橋鄉〗清時為十一都,民國時稱富川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平橋鄉。1956年春將底項村劃入黃垟鄉,將平橋、周庄、周濟、平山、蓮樹坑5個村並入小源鄉,撤銷平橋鄉。同年科將原5個村從小源鄉分出,重立平橋鄉。1958年改為平橋管理區。1961年將平溪、西溪、馱龍3村劃入,改稱為平橋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東源鎮。
〖東江鄉〗清時為十四都,解放前屬於海溪鄉。1949年5月解放仍屬海溪鄉。1952年分出建立為東江鄉。1958年改為東江管理區。1961年定名為東江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海口鎮。
〖芝溪鄉〗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稱芝溪鄉屬海口區。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仍為芝溪鄉。1958年11月成立芝溪管理區。1961年改為芝溪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船寮鎮。
〖石蓋鄉〗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屬芝溪鄉。1949年5月解放初屬海口區的芝溪鄉。1952年另立石蓋管理區。1961年秋改為石蓋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船寮鎮。
〖大路鄉〗清時為六上都,解放前稱六上鄉。1942年6月22日日寇入侵該村時,當地群眾激於義憤,奮起抗擊,後曾一度改為忠義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大路鄉。1955年和大垟、小金2小鄉合並為大金鄉。1958年大垟、康畈2地劃出,改為大路管理區。1961年為大路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船寮鎮。
〖孫坑鄉〗駐地在孫坑村,得名。民國時屬溫州管轄。1948年1月與溫溪同時劃歸青田。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時屬塘後鄉。1955年由塘後鄉劃出,連同東山、葉坑、大雙坑、下貴、呈山、後山、荷龍、黃山、金龍隆等村另設孫坑鄉。1958年改稱孫坑管理區。1961年為孫坑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貴嶴鄉。
〖東岸鄉〗本鄉大部分地區原屬溫州管轄。1948年1月劃歸青田。1949年解放後,成立周嶴、東岸、沙埠3鄉。1958年3鄉同時並入溫溪管理區。1960年7月沙埠、東岸及周嶴鄉部分由溫溪劃出,單獨成立尹山頭公社,駐地設在尹山頭村。1980年10月尹山頭村劃入溫溪鎮,公社駐地遷往東岸村,故名東岩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溫溪鎮。
〖港頭鄉〗清時為一都,解放前稱港頭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仍為洪頭鄉。1958年改為港頭管理區。1961年秋又改稱港頭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溫溪鎮。
〖湖邊鄉〗清時為五都,民國時稱湖邊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成立白浦、湖邊2鄉。1955年白浦鄉撤銷,將陳學、白浦、京嶴、上岸等地劃入,仍稱湖邊鄉。1958年改為湖邊管理區。1961年為湖邊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鶴城鎮。
〖金田鄉〗清時稱五都,解放前為五下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分陳山、仁塘灣2鄉。1958年仁塘灣鄉合並,同時將貴嶴公社的白岩後大隊劃入,改名陳山管理區。1961年調整為陳山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時以行政區域與駐地名稱不統一,故改為現名。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鶴城鎮。
〖外旦鄉〗清時稱三外都,民國時屬三外鄉。1949年5月解放,建政時屬章旦鄉。1953年改屬外路鄉。1955年由下鄭、鄭坑下、文頭、外路、李山、大降後、朱坳、大丘、大路、金山下、上嶴、水南、泥灣、石郭等村組成城南鄉。1956年將石郭、泥灣劃歸平演鄉, 1958年改為管理區。1961年改稱城南公社。1981年8月因重名以片村慣稱改為外旦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鶴城鎮。
〖前倉鄉〗清時屬一都,解放前稱港口鄉。1949年5月解放後分屬圩仁、油竹、城南3鄉。1955年由洪山、平風寨、坦下、後山、鮑坦、山頭、泥灣、圩仁、平演等村組成平演村鄉。1958年將魁市、石郭2村劃入,改為平演管理區。1961年改稱平演公社,駐地在平演村。1982年4月平演村劃歸鶴城鎮,改為前倉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鶴城鎮。
〖坑底鄉〗清時稱七都,民國時屬妙厚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時為坑底鄉。1956年將李坑鄉並入。1958年為坑底管理區。1961年改稱坑底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
〖張口鄉〗清時稱七都,民國時為妙厚鄉。1949年5月解放後分設阜口、張嶴、張口3鄉。1955年阜口、張嶴2鄉並入。1958年改為張口管理區。1961年改為張口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
〖雙垟鄉〗清時分屬三內都和七都。解放前嶺頭、石門頭、楊村、烏雲山等地歸北山鄉,其餘部分歸阜山鄉。1949年5月解放後,分設雙溪鄉和周垟鄉。1956年2鄉合並,各取一字稱雙垟鄉。1958年改為雙垟管理區。1961年又改名為雙垟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
〖油竹鄉〗清時稱二都,民國時為沒竹鄉。1949年5月解放後由山口、油竹2鄉建為竹山鄉。1952年分出,由油竹上村、油竹下村、下嶴、赤岩、東堡、彭括、馱山、葉山、半坑、小口、秋爐坑等11個組成油竹鄉。1958年改為油竹管理區。1961年調整為油竹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山口鎮。
〖小令鄉〗清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外鄉。1949年解放後建政為孫山鄉,駐地遷至小令。1958年改為孫山管理區。1961年改為孫山公社。1981年改為小令公社。1983年改為鄉建制。1992年並入仁庄鎮。
〖吳岸鄉〗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內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吳岸鄉。1958年改為吳岩管理區。1961年改為吳岸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仁庄鎮。
〖垟心鄉〗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內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垟心鄉。1954年並入仁庄鄉。1958年分出成立垟心管理區。1961年改稱為垟心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仁庄鎮。
㈧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下轄街道辦事處有哪些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下轄街道辦事處包括鶴城街道、甌南街道、油竹街道、三溪口街道、溫溪鎮、東源鎮、高湖鎮、船寮鎮、海口鎮、臘口鎮、北山鎮、山口鎮、仁庄鎮、禎埠鎮、萬山鄉、黃_鄉、季宅鄉、高市鄉、海溪鄉、章村鄉、禎旺鄉、舒橋鄉、巨浦鄉、萬阜鄉、方山鄉、湯_鄉、貴嶴鄉、小舟山鄉、吳坑鄉、仁宮鄉、章旦鄉、阜山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