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船運至南方價格為多少
Ⅰ 秦始皇在南方軍事上做了哪些措施
秦皇在統一中原後派兩員大將領五十萬大軍征罰南越,把南越劃入大秦帝國的板圖,並且告訴二位將軍,長住南方不管中央政府有什麼大事都不用回師曾員,這才有後世的中華板圖模形。
Ⅱ 漢武帝憑什麼比秦始皇更有資格稱為「千古一帝」
漢武帝之所以被後人習慣性的稱為千古一帝,是因為他的確在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甚至可以說,他對於東亞大陸的歷史發展脈絡,有著超過秦始皇的作用。很多人都會想當然的將秦始皇的作用拔高,但現在很多被算到秦始皇頭上的成果,恰恰是在漢武帝時代定型的。
在習慣上,人們總是將漢武帝與更早的秦始皇相提並論,俗稱秦皇漢武。但秦始皇更像是一個理論提出者,搞出了很多可供後人繼續開發的理念。漢武帝則是這個大一統集權理念的優秀執行者。他在實際上比秦始皇做的要更加徹底。
至於同匈奴的長期戰爭,也讓漢朝成功的擴張到河套、河西走廊,開始進入西域。長安的朝廷也開始對西域的印歐土著城邦,進行管理和控制。最遠已經越過蔥嶺,抵達中亞的費爾干納盆地。對西域北部的烏孫影響,也讓漢朝勢力開始涉及七河流域。這些都是秦始皇沒有做到,甚至根本沒有想到的事情。
Ⅲ 秦始皇的功過是非
摘要: 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第一位君主。他對我們國家的貢獻十分遠大,但同時這也是飽受爭議的,因為在他的功績背後,也有著很多不該犯的過錯。那本文就讓我們來探討秦始皇的功過是非。
關鍵詞:秦始皇 / 統一六國 / 改革新制 /
英文摘要:Qin Shihuang was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Qin Dynasty, China's first unified multi-ethnic feudal dynasty. His contribution to our country is enormous, but it is also controversial, because behind his achievements, there are many undeserved mistakes. In this article, let's discuss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Qin Shihuang.
統一六國的秦始皇嬴政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麼他到底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呢?近百年來,人們一直爭論不休,每個人都持有自己的觀點。對秦始皇嬴政的評價,詩人李白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贊頌他的雄才大略,明代思想家稱他為「千古一帝」,也有《過秦論》《阿房宮賦》譴責其勞民傷財、大興土木的,更有「苛政猛於虎」的論斷和民間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
今天我要與大家共同探討的正是那個統一六國、開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皇帝稱號專利權所有者——嬴政。 我認為,秦始皇嬴政功與過都各有一半。雖然秦始皇嬴政是皇帝,可皇帝也是人,不是神,是人都會犯錯誤,都會有缺點。我認為他的功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實現了大一統天下 戰國七雄的時代,七雄並立於世,雖實力略有懸殊,卻誰也奈何不了誰。最後為什麼秦國卻滅六國實現大一統?一是秦始皇嬴政五世祖秦孝公在秦國實行了商鞅變法,變法後秦國廢除了舊制度,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發展,使秦國成為當時「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二是戰國後期規模最大的決定性戰爭——長平之戰。長平之戰是秦勝趙敗的一次殲滅戰,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三是秦王嬴政為了實現統一,廣泛吸納各國賢士。例如,秦王嬴政廢除了「逐客令」,重用楚國李斯和魏國尉繚等優秀人才,諸候各國的謀士和人才也紛紛投奔秦國,壯大了秦國的力量。在統一方略上,秦王嬴政採納李斯的建議,先攻克弱小的韓國,其後掃除兩翼,最後滅齊。秦王嬴政對勁敵趙國採用離間計,使趙王殺死名將李牧,自毀長城,隨後攻下趙都邯鄲、俘虜趙王;引黃河水淹沒魏都大梁,使其城牆倒塌,魏國滅亡;對付楚國,秦王嬴政請出老將王翦指揮,傾全國之兵強攻滅楚,滅燕滅齊勢如破竹。秦國從公元前230年到221年十年間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全國,建立了秦朝。 秦始皇嬴政完成統一,結束了數百年諸侯割據,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具有進步意義。秦的統一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戰爭,給社會生產力造成嚴重破壞,也給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各族人民迫切需要國家統一、社會安定,而秦的統一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秦始皇嬴政順應歷史潮流,即位後只用了十年時間就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秦始皇嬴政為中國的統一和社會發展。
二、秦始皇在長平打敗趙國軍隊,自此六國再無力抵禦秦國的攻勢。秦王從公元前230年開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陸續攻滅六國,建立起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南海,超越了前代,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郡縣制國家。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二十六年,專制主義的中央集團的統一國家代替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正式開始了。這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偉大事件,正是自秦朝開始,中國形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大國。皇帝是秦始皇所創造的名詞,是地主階級的總統領。以皇帝為首的各級統治機構是用來壓迫廣大勞動人民的工具。但是從表面上來說,這些壓迫工具被文飾成為各方利害沖突的調節器,而皇帝則成為各階級的最高保護人以及公證人。秦朝歷經僅十五年,秦始皇在位十二年,完成了許多利於統一的大事業頒布了許多新的制度來維護國家的統治。在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首先明確了皇帝獨裁的最高權力。皇帝自稱為朕,表示其至尊無二的地位,所有政事無論大小,最終都全部由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秦始皇還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此後又陸續征服了一些新的疆域,直至供共四十郡。那守由朝廷任命,並能夠隨時調動,每個都負責統領若千個縣。秦法中規定凡是立了軍功的人,會按照其功勞大小來決定他的官職,因此在秦始皇時期,武夫中有許多都做了地方官。這對中央集權統治是有益的。但卻使得各地政令殘暴,引起了人民極大的怨憤。秦朝的中央官制有左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將軍、廷尉、治粟內史少府和博士等官職。地方官制有郡守、郡尉、監御史和縣令長。縣以下鄉官有三老、嗇夫、游徽,又有亭長等官職。各個官職就如同機器中的零件,共同發揮著作用,形成一個巨大的統治網。而掌管這部機器的人就是最高統治者一皇帝。在秦朝統一之前,各個國家的文字是不一樣的,這對文化間的交流有一定的影響。而到秦朝的時候,許多異體的文字都統一了。文字的統一對文化的交流有著重大意義,文字達成了統一,哪怕各地區的方言發音不同,人們也能夠通過文字來進行溝通。秦朝的疆域東至大海,南達五嶺,這樣遼闊的疆域對國家的防禦能力提出了挑戰。秦朝為防止匈奴和游牧民族的入侵,建築了萬余里的長城,同時這也為我們勾勒出了當時所確定的中國驪域。秦始皇在經濟方面採取的措施,也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在秦朝以前,各國修築的馳道規格是不相同的,到秦始皇的時候,便統一了馳道的規格。馳道的修成為陸路交通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與此同時,秦始皇還決定通水路。他將戰國時期各國修築的水路溝通,大興水利工程。尤其是史祿菌渠,表現出了偉大的創造力。此外,還有記載說秦始皇曾經令方土率領童男童女數千人航海求仙葯,可見,當時的航海技術已經能夠支持大規模遠航。海上、內河與陸上馳道,共同構成了發達的交通網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還頒布了統一度量衡的詔書,並劃定了統一的錢幣,這兩項舉措具有重大意義,對後世影響深遠秦始皇最初滅六國的時候,遷徙了十二萬戶的富豪到咸陽。這些富豪在本地由於勢力大,兼並土地,放高利貸,獨霸一鄉一縣,甚至一郡,是極其妨礙統一的。現在這些人被迫遷徙到新的地方必然失去了其勢力,而這些人所留在原地的田地和住宅又能分散到別人手中。秦始皇還將一些犯罪逃亡的人發配去駐守五嶺,與土著雜居,漢族文化開始傳人南方。秦朝的這一次大移民在文化傳播和發展生產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東周後半期開始,中國社會並存著兩種不同的土地所有制,到公元前216年的時候法律上終於確定了土地個人私有制。在確定了這個法令之後地主和有田的農民自動陳報土地實數,繳納稅賦來取得土地所有權除了政治、經濟上的措施,文化、心理上的「行同倫」也對人民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漢族文化地區,人們主要遵循孔孟正統派儒家學說中的家族制度。秦始皇根據儒家支派陰陽五行家說規定了一系列的倫理定常,例如,以十月朔為歲首,衣服旌旗都以黑色為貴等。在滅六國之後,秦始皇在位十二年,出巡過郡縣五次,目的在於「以示強威,服海內」,並宣示其統一四海的功德。秦始皇的五次出巡與頒布統一的各種制度、訂定文字、大規模移民以及經濟上的各種措施結合起來,促進了全國范圍內「行同倫」的巨大實施。
當然了,秦始皇他雖然有很多的功績,但也遮擋不了他那些過失。那麼就讓我們來看看它還有哪些過錯吧。
一、在一次宴會上,博士70人上前為始皇敬酒祝壽。僕射周青臣乘機貢諛,說了ー通歌功頌德的話,盛贊郡縣制。博土淳於越對周青臣的「面諛」十分反感,發言主張效法商周,實行分封制,認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始皇把淳於越的意見交諸臣評議。丞相李斯駁斥了淳於越的觀點,進而對當時的學風士習提出嚴厲批評雲:「今諸生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他認為如果不制止這種行為,「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建議頒令禁締,並預擬具體條款如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秦始皇當即照準,下制曰:「可。」也就是說,把以上建議作為正式法令頒行全國。這就是焚書等禁令的由來。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焚書」是指秦始皇下令焚燒除《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與不屬於博士館內的《詩》、《書》等百家書籍。另外在「焚書」期間他還嚴禁人們私自談論《詩》、《書》並大力根除私學。若有人私談將予以死刑乃至滅族;若有人想學法令必須拜官吏為師。秦始皇並沒有焚燒所有的民間文籍,也沒有禁止一切學習途徑。譬如醫葯、卜筮、種樹等書籍便不在焚燒之列。當然有些焚書內容早已印進人們的腦海,避過了「秦火」。像後來出現的不少古籍,就是憑借這些人的記憶復原的。秦始皇焚書在學術史上的最大影響,是導致「漢學」即章句訓詁之學興起。新唐書藝文志序雲「自六經焚於秦而復出於漢,其師傳之道中絕,而簡編脫亂訛缺,學者莫得其本真,手是諸儒章句之學興焉。」兩漢今古文經學之爭,以及漢以下《尚書》等典籍的真偽之爭都與秦皇焚書有直接關系。秦始皇起初並不排斥儒家。他統一全國後,大部分時間都兼用儒生與法吏,且祿養了七十位博士,以備顧問。據說這數目是特意仿照孔子弟子之數來設定的。另外從他遺留下的石碑來看,他儼然十分維護禮教。只不過他是個極其自信的人,決不容許別人質疑關於他的一切。所以博士主張恢復分封制,就無異於在批判郡縣制、否認秦始皇。至於「坑儒」這一說法,現代歷史學家們仍觀點不一。譬如民國興起的「疑古派」認為根本不存在「坑儒」,此乃後人杜撰。但近年來的考古發現逐漸打破了這個觀點。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坑儒」有斷章取義之嫌。秦始皇確實坑了一些人,但這些人並非「儒生」,而是引用儒家經典批評時政的「方士」。而這一觀點與司馬遷的《史記》大致相符,其記載是這樣的:據說秦始皇當年為了長生不老,曾派遣許多方士入海尋求神仙與不死葯。這不僅耗費大量金錢,而且方士們大多一去不返。就在「焚書」的第二年,方士侯、盧二生答應為秦始皇尋葯,但他們自知無果,害怕被處死,便攜求仙巨款逃離。更可惡的是,他們在逃離前還誹謗秦始皇暴戾自負、專用御吏、貪戀權勢等。秦始皇聽後火冒三丈,即刻命人徹查咸陽城內其餘方士。沒想到這些方士相互指攀,竟牽扯出四百六十餘人,最終秦始皇將他們全部活埋。就此看來,秦始皇坑「方士」乃情有可原。而這些方士平日又總打著儒學的旗號,所以秦始皇對儒學便更加厭惡。筆者對於這個「坑儒」觀點較為認可,畢竟司馬遷與漢武帝同處一個時代,他離秦朝滅亡最多不過120年。更何況他十多歲便走遍中國,漢景帝中元三年(前147)二十二歲就子承父業,擔任太史令。所以確切地說他距「焚書坑儒」事件只有65年。在如此狹小的時間跨度里,以司馬遷的學識與地位,絕不可能不清楚「焚書坑儒」這般重大的事件。
古文獻中關於「坑儒」的記載和地點。《文獻通考·學校考一》記載:
「始皇使御史案問,諸生傳相告引,至殺四百六十餘人。又令冬種瓜驪山,實生,命博士諸生就視,為伏機,殺七百餘人。二世時又以陳勝起,召博士諸生議,坐以「非所宜言」者又數十人。"據以上引文,則秦始皇有兩次坑儒,後一次所坑與秦二世所處罪者(處罪方式不明)均為「博士諸生」,即國學生員。第一次坑儒即《史記》所載「坑之成陽」的那次,具體地點和情節不詳。第二次「伏機」坑儒情節,見於唐顏師古為《漢書·儒林傳序》所作注中。注文雲:"今新豐縣之處號憫儒鄉。溫湯西南三里有馬谷,谷之西岸有坑,故老相傳以為秦坑儒處也。衛安《詔定古文尚書序》雲:「秦既焚書,患苦天下不從所改更法,而諸生到者拜為郎,前後七百人。乃密令冬種瓜於驪山坑谷中溫處。瓜實成,詔博士諸生說之,人人不同。乃命就視之,為伏機,諸生賢儒皆至焉。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填之以土,皆壓,終乃無聲。」此即所謂「瓜丘之禍」,地點在「驪山坑谷中」,西距秦都成陽當有百里之遙。當然史料並非百分百正確,但由此我們能推測出秦始皇焚書、厭儒的原因。或許除了他無法忍受他人批判外,還源自他厚今薄古的思想、極度強烈的控制欲、尋不得仙丹妙葯的懊惱。而這些皆是秦朝建立君主專制主義制度的政治需要。只不過秦始皇下葯過猛,導致百家經典受損。
二、戰國時期,各國為了防禦匈奴的入侵,都在各自的邊境上修築了長城,其中規模比較大的有趙長城、燕長城和秦長城。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奪取了被匈奴佔領的河套地區,又越過黃河,迫使匈奴向北退卻七百餘里。為了防備匈奴卷土重來,秦始皇命蒙恬在原來各國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延綿萬余里的長城。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修築長城是一件極其浩大的工程,要在短短的幾年內完成,唯一的辦法就是動員大量的勞動力。而這些勞動力的主要來源,就是囚犯。秦朝實施如此嚴酷的法律,將那麼多平民百姓變成囚犯,就是為了獲得大量免費勞動力,實際上是一種國家綁架。雄偉的長城下面,是無數囚犯的血淚和汗水。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或許不過是虛構,可是當年為了修築長城,有多少普通的家庭妻離子散,多少無辜的漢子葬身邊疆,恐怕是沒人算得清了。儒家的政治哲學,主張「使民以時」,量力而行,就是要統治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役使百姓。但是在秦始皇的字典中,是找不到愛惜二字的。修築長城便也罷了,好歹是為了防禦外族入侵,修築阿房宮和驪山陵墓,則完全是揮霍無度,浪費民力。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認為咸陽宮中人員增加,而先王留下來的宮室又小,已經不敷使用。又聽說當年周文王建都於豐,周武王建都於鎬,看來豐、鎬一帶確實是風水寶地,於是著手在渭水南岸的阿房修建宮殿。當時的想法,要等宮殿修好之後再命名,於是暫時叫作阿房宮。但是這座宮殿的規模實在太大了,以秦始皇的魄力,動員了數十萬刑徒來修築,也沒能在他去世前完成,後人便乾脆把阿房宮當作正式的名稱了。阿房宮究竟有多大?僅從前殿的設計就可窺見一斑。前殿是阿房宮最先開建的建築,史書記載為「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據後人在其遺跡上測量,佔地約為0.55平方公里,相當於三分之二個北京故宮。環殿建有閣道,從殿下直通終南山,並在終南山修建了宮門。又從阿房宮修建通道北渡渭水,一直與咸陽相連。除了阿房宮,秦始皇還在關中地區設立行宮三百多所,關東地區設立行宮四百多處,以備其出巡所需。為了檢閱各地的建設成就,同時也是為了在天下人面前炫耀武力,秦始皇開始頻繁地出巡。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方向還是東方。這一次出巡,除了震懾天下,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派人尋找長生不死之葯。中國古代的傳說,海中有三座仙山,分別叫蓬萊、方丈和瀛洲,是仙人的居所。早在第二次出巡的時候,秦始皇就曾委託山東的方士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乘坐大船入海尋找仙山,結果無功而返。秦始皇並不氣餒,這一次又派方士盧生等人入海尋找仙人。結果可想而知,盧生也空著手回來了,但是帶回一本神秘的書籍,其中有一句話:「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為胡是指匈奴,於是派蒙恬抓緊進攻匈奴,並且發配大量囚徒前往邊疆,加快了修築長城的步伐。秦始皇每次出巡,都有數萬名全副武裝的士兵隨行,黑色的「秦」字大旗遮天蔽日,鮮明的兵器衣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向天下人昭示皇帝的威嚴和權力。他坐在並不舒適的馬車上——雖然馬車經過能工巧匠的改裝,通過窗戶可以調節空氣,但仍然顛簸得很厲害——走遍了黃河流域和大江南北。「這就是皇帝啊!」各個地方的人們操著不同的方言,互相驚嘆著,情不自禁地將頭低下去,繼而屈膝跪下來。即便是那些恨他入骨的人,面對這華貴無比的車隊,看到他那張不怒自威的臉,也難免從心裡感到一絲震撼。但是也有人對他持有完全不同的態度。當他出巡到江南的時候,項羽站在圍觀的人群中,竟然大聲地喊了一句:「這個人,可以取而代之!」此舉讓一旁的叔父項梁大驚失色,連忙用手捂住項羽的嘴,將他拖出了人群。當秦始皇出巡迴來,經過咸陽的大街的時候,時任沛縣泗水亭亭長的劉邦正好以小吏的身份在參與修建阿房宮。他看著皇帝的車隊庄嚴肅穆地在寬敞的大街上徐徐行進,不禁長長地吸了一口氣,喃喃地說了一句:「男人就應該是這個樣子嘛!」
以上就是秦始皇的功與過了。通過以上的這些文獻,你可以分清秦始皇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嗎?
我認為他是功大於過的。因為他做過的那些過失,有些在某些情況下還是合情合理的,比如說他好大喜功,濫用民力。這幾個字一聽起來就知道是不好的。但是你說修築長城它不應該嗎?也應該。因為修築長城一開始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抵禦外來的匈奴。修建靈渠,你說他不應該嗎?也應該。怎麼說也是貫通了南北兩邊的經濟發展,還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綜上所述,我認為秦始皇功大於過。
Ⅳ 內貿海運價格
這個要給個航線或者范圍來的,內貿海運路線很多的,全國沿海都可以,海運費不是常年不變的,經常變動
Ⅳ 秦始皇陵墓之謎
查看詳細請到http://www.qinshihuangling.com/
秦始皇及其修陵的傳說
2001-01-18 09:54:00
秦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是戰國時代秦國 襄王的兒子,13歲繼承王位,21歲開始親理朝政。他採納韓非、 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的主張,興修水利,獎勵耕織,進一步增強了商鞅變法後本已強大的國力,又制定「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正確戰略,用十年時間殲滅東方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後來,他又確立郡縣制度,制定三公九卿的官制,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抗擊匈奴,征伐南越,修建長城 馳道和靈渠,又用「焚書坑儒」來統一思想,在不長的時間內,創造了前無古人的業績。後人常把他的歷史功績與暴行苛政聯系在一起,但對於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發展,他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便大興土木,讓人依照六國宮殿原樣,在咸陽建宮室145處,藏美女萬人以上,其中以阿房宮最負盛名。他好大喜功,多次到全國各地巡視,每到一處便刻石立碑,記述自己的功績,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於沙口平台(今河北平鄉 廣宗一帶)出巡的路上,不久秦國便發生大亂而很快滅亡。
關於秦始皇修建自已的陵墓,有這麽一個傳說。當他坐在寶座上,沉醉在一片萬歲呼聲中時,曾幻想永遠不離開人間和豪華的宮殿,於是聽信了方士們所編造的東海中有蓬萊、方丈、瀛州三座仙山,上邊居住著仙人的美言,並派方士徐芾帶領數千名童男童女,到海中的仙山上求取長生不老的仙葯。但是徐芾一行入海後就再也沒有回來。後有民間傳說,他們來到了現在的日本國定居,傳宗接代。以後,嬴政也認為「長生不死」的「神仙世界」是靠不住的事,所以他轉而特別重視自己陵墓的營建。
其實,嬴政自即位後不久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直到他去世才草草收場,前後共用了37年,大規模的修築是在統一後的10年,由丞相李斯督率72萬刑徒和奴隸,傾國力修造。史稱陵高50餘丈,周5里余,墓基極深,並用銅液灌注。直到今天,看到那高大的封土丘和形象生動的兵馬俑,我們依然為之贊嘆,秦陵的高大也就是秦皇的威風,秦陵的非凡氣勢就是秦皇的氣勢非凡。(中華萬博網)
秦始皇陵簡介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南依驪山,層戀疊嶂,山林蔥郁;北臨渭水,逶迤曲轉,銀蛇橫卧。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姓蠃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於趙國京都邯鄲,公元前246年13歲即立為秦王,22歲加冕親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歷史,在血與火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這位叱吒風雲的曠世君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國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陵於秦始皇即位起開工修建,前後歷時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時間還長8年,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陵園仿照秦國都城咸陽建造,大體呈回字形,陵墓周圍築有內外兩重城垣,陵園內城垣周長3870米,外城垣周長6210米,陵區內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築而成,形成了三級階梯,狀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積約25萬平方米,高115米,但由於經歷二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現封土底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高度為87米,整座陵區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秦王朝是中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榮華富貴全部帶入地下。
秦始皇陵地下宮殿是陵墓建築的核心部分,位於封土堆之下。《史記》記載:"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考古發現地宮面積約18萬平方米,中心點的深度約30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眾多,內涵豐富、規模空前,除聞名遐邇的兵馬俑陪葬坑、銅車馬坑之外 ,又新發現了大型石質鎧甲坑、百戲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餘處,數十年來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達10萬余件。在陵園里設立有多處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二十年來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區,重現當年陵園內科學周密的排水設施;相信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肯定還會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發現。
在凝重的綠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間,為了讓遊客身臨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榮、王者的威儀,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現的儀仗隊--秦始皇守陵部隊換崗儀式"表演和集"聲、光、電"於一體的秦始皇陵陵區、陵園、地宮沙盤模型展示,再現二千多年前神秘陵園的壯觀場景,展示數十年來的考古成果,生動直觀的揭示秦陵奧秘,展示其豐富內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園,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奮和聰明才智的結晶,是一座歷史文化寶庫,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規模宏大、埋葬豐富而著稱於世。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目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2002年秦始皇陵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陵風水的傳說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於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主曾在這里演出了一場興起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悲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傳秦始皇生前在驪山與神女相遇,游覽當中欲戲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臉上唾了一口,這樣秦始皇很快生長了一身的爛瘡。雖然這是一個神話故事,但隱隱約約可以看出秦始皇與驪山似乎有些緣份。他的墓地也選在驪山之旁。秦始皇為什麼特別迷戀驪山這塊風水寶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作是一件造福於子孫後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於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驪山之阿,據北魏時期的酈道元解釋:"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驪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美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酈道元的觀點受到學術界多數學者的肯定。不過筆者曾著文提出過異議。在筆者看來秦始皇陵選在驪山之阿一是取決於當時的禮制,二是受"依山造陵"傳統觀念的影響。(見拙作《秦始陵園淵源試探》、《文博》1990年第5期。)現在從風水角度來看秦始皇陵也不失為一塊理想的風水寶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興起了依山造陵的觀念。後來人們選擇墓地又特點重視依山傍水的地理環境。"立冢安墳,須籍來山去水。"(見《大漢原陵秘葬經》)依山傍水被古人視作最佳風水寶地。至於這個觀念始於何時,無從考起。筆者曾以為秦始皇陵是依山造陵的典範,現在看來這個結論不夠全面,也不甚確切。應該說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範。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實。然而在秦始皇陵的東側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於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可見魚池水原來是出自驪山東北,水由南向北流。後來修建秦始皇陵時,在陵園西南側修築了一條東西向的大壩,壩長1000餘米,一般寬40多米,最寬處達70餘米,殘高2至8米,它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五嶺遺址。正是這條大壩將原來出自驪東北的魚池水改為西北流,繞秦始皇陵東北而過。此外,在陵園東側,在川流不息的溫泉水經過。據《水經注》記載:"在魚池水西南有溫泉水,世以療疾"。《三秦記》曰:"酈山西北有溫泉。"可見當年的溫泉與西北的魚池水相對應。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依山環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選擇的風水寶地嗎?
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依山環水"的建陵思想。
地宮被盜的傳說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進行之際,公元前209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爆發了,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關東各地紛紛響應。由周文率領的一支浩浩盪盪的起義軍不久便打到戲水附近,(戲水位於陵園東北的新豐鎮附近)距陵園不足10華里。這時數十萬修陵人員只好遵命放棄未完成的陵園工程,跟著少府令章邯阻擊起義軍,搖搖欲墜的秦王朝在掐扎中維持了不足一年的時間便告覆滅。隨著秦王朝的覆滅,秦始皇陵的厄運也就降臨了。
最早光顧秦始皇陵園的是楚霸王項羽。關於項羽盜掘秦陵的情節和盜掘程度史書記載不盡相同,甚至前後出入較大。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項羽掘始皇陵一事是極其嚴謹的。在他所有涉及陵園的記載中隻字未提項羽近代陵一事。只是在劉邦與項羽在戰前對罵時,劉邦列舉了項羽的十大罪狀,其中一條就是"掘始皇帝冢"。此話出自項羽的對手劉邦之口,是否確有其事連司馬遷撰寫《史記》時也無法斷言,只好客觀地永遠了劉邦的原話。後來班固在《漢書》記載此事時也是比較慎重的,"驪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萬大師至其下矣。項籍焚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其後牧兒亡羊,羊入其鑿,牧者持火照球羊,失火燒其藏槨。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緊閉之禍,豈不哀哉"。班固這段話同樣也不是他本人的發明,這段話出自漢成帝的大臣劉向安下心來的上諫書中。當年漢成帝營造延陵,不久又改變計劃營造昌陵,"營起昌陵,數年不成,復還歸延陵,制度泰奢。"面對成幾次改變陵址,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劉向勸諫成帝應當薄葬,反對厚葬。他在諫書中既列舉了薄葬典型又談到厚葬的惡果,其中秦始皇就是他著重敘述的一個厚葬的例子。作為一篇論說文的諫書,作者的主觀動機及感情色彩是顯而易見的,其中涉及的歷史事例未畢完全確切。即使如此作者對項羽盜掘始皇陵的記述也是有分寸的。項羽只是"焚其宮室營宇,往者咸見發掘""數年之間,外項籍之為,內離牧之祝。"可見劉向的諫書中談到項羽焚燒地面上的宮宇宮室,並沒有斷言項羽盜掘秦陵。總之從《史記》、《漢書》這些原始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初步結論:項羽帶兵挖過始皇陵。總之從《史記》、《漢書》這些原始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初步結論:項羽光顧始皇陵,縱火焚燒了陵的園的"宮室營宇",但無法斷言項羽帶兵挖過始皇陵。然而到了北魏時期酈道元作《水經注·渭水》時,他的記載與《史記》、《漢書》就不大相同了。他這樣寫道:"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作物不能竄,關東盜賊銷槨取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其實這段記載的內容一部分來自《漢書》,始牧羊人尋羊燒之;而另一部分則空無一人不同於《漢書》,如"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顯然酈道元的記載做了人為的發揮,字里行間充滿了虛張色彩。
《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距秦亡一百多年,《漢書》作者班固別具匠心秦亡二百年,酈道元具秦亡四百多年,按理具秦朝時間愈近記載應當愈細。可是司馬遷只是通過劉邦之口,以"掘始皇帝冢"一筆帶過;班固也是通過劉向之口,說項羽"焚其宮室、營宇"。可見這兩位史學大師對於項羽是否盜掘秦陵一事,態度十分慎重,未置可否。然而後來的記載則肯定的說:"項羽入關發之,以三十萬人,三十日運物不能窮。"這里連挖墓的人數、挖出的東西運了多少天都記載的一清二楚。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懷疑,酈道元的依據何在?另外,《漢書》及《水經注》中牧兒燒其地宮的說法恐怕也不足為信。
陵墓內果真有飛雁嗎?
秦地宮內有哪些珍貴的隨葬品?千百年來由此引發了許多神奇的傳說故事。地宮飛雁就是一個十分迷人的傳說。
《三輔故事》記載,楚霸王項羽入關後,曾以三十萬人盜掘秦陵。在他們挖掘過程中,突然一隻金雁從墓中飛出,這只神奇的飛雁一直朝南飛去。日月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寶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張善,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這個神奇的傳說有沒有歷史依據?近年來有的學者著文指出:"這雖然是個傳說故事,但說明秦陵內的文物曾經流失於外,並且遠達雲南以南。至於說金雁製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還能飛,這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春秋時期,著名工匠魯班已經能製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飛翔,直飛到宋國的城上。幾百年後,秦國的工匠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是可信的。」(武伯綸、張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麼,這個傳說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國這個歷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國度內,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製造出會飛的金雁,這在中國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個罕見的奇跡。然而,金屬飛雁的可信程度確實令國人捏把汗。假若你仔細推敲一番,立即就會看出這個傳說的破綻之處。試想一個金屬物體在空中飛翔並不象放風箏和輕氣球那樣簡單易行。後者由於質量輕,它藉助於自然界的風力就可以在空中飛翔,然而對於一個金屬物體來說,它如果沒有機械動力單靠自然界的風力,不要說空中飛行恐怕連起飛這個基本的難題也無法解決。2200年前的中國何以能解決金屬物體的飛行動力問題呢?再進一步分析,假設秦代有能力製作會飛的金雁,那麼金雁埋入地宮之後將會不停地自動飛翔,一直在地宮內飛行了近一千個日日夜夜。當項羽打開地宮的墓道時,這個自動飛翔的金雁又沿著地宮的墓道順利地飛出地面,然後又越過秦陵南側數千米高的山峰飛往遙遠的南方。如果這個奇聞不是閑聊文人編造出來的說,那麼,金雁的控制與指揮系統恐怕連今天的電腦也望塵莫及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說秦陵金屬飛雁的傳說沒有絲毫的可能性,具有現代科技意識的中國人切勿輕信這個傳說了。
金雁傳說的辨誤問題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進一步來說古代文人編造的這個傳說故事在歷史文獻上有沒有一點蛛絲馬跡呢?筆者查閱了漢代有關的文獻記載,發現在司馬遷和班固的記述中有一句:"黃金為鳧雁"的文字,顯然兩位史學大師記載的是墓內有用黃金製作的"鳧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又演義和"創作"了飛雁傳說的故事。
陵園修建了多少年?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的確,陵園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園工程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陵園營建工程也就隨之開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史記>;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只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這是秦始皇的一點改進。陵園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縱觀陵園工程,前後可分為三個施工階段。自秦王即位開始到統一全國的26年為陵園工程的初期階段。這一階段先後展開了陵園工程的設計和主體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園工程的規模和基本格局。從統一全國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歷時9年當為陵園工程的大規模修建時期。經過數10萬人9年來大規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園的主體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歷時3年多是為工程的最後階段。這一階段主要從事陵園的收尾工程與覆土任務。盡管陵墓工程歷時三十七八年之久,整個工程仍然沒有最後竣工。當時歷史上爆發了一次波瀾壯闊的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具陵園不足數華里的戲水附近(今臨潼縣新豐鎮附近)。面臨大軍壓境、威逼咸陽之勢,二世這位未經風雨鍛煉的新皇帝驚慌失措,召來群臣商討對策。他,一幅喪魂落魄的樣子,向群臣發出"為之奈何"的哀求。這時少府令章邯建議:"盜已至,眾疆,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二世當即迎合,並讓章邯率領修陵大軍回擊周文的起義軍。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園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總之,陵園工程由選點設計、施工營造到最後被迫中止,前後長達三十七八年之久,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它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修建的時間還要長8年。
Ⅵ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位帝王的介紹
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927~976)即宋太祖。宋朝開國皇帝。原籍涿州(今河北涿縣),生於洛陽(今屬河南)夾馬營。原屬後周太祖郭威帳下,歷任東西班行首、滑州副指揮、開封府馬直軍使。後周世宗即位,高平戰役馳馬沖營,扭轉敗局,為世宗賞識,升為禁軍殿前都虞侯。隨世宗征南唐,積軍功再拜為定國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世宗北征契丹,為水陸都部署,率先鋒攻克互橋關(後建為雄州)。世宗病歸京師,再拜為殿前都點檢。恭帝宗訓即位,於顯德七年(960)正月,會弟匡義、書記趙普發動「陳橋兵變」,聯合石守信、慕容延釗等逼恭帝禪位,自立為帝,建國號為宋,史稱宋太祖。即位後,平定昭義、淮南節度使叛亂。採納趙普懲五代軍人操縱朝政,更代頻繁之弊,「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建議,全面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統治。以「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宿將最高軍事指揮權,任用資歷較淺的將領,降低其政治地位,並進一步解除地方節度使兵權,使之歸文官知州主管。採用精選禁軍,「內外相維」以及輪戌更代等兵制改革,使「將不知兵」,避免了將領專兵跋扈;以二司(殿前司、侍衛司)三衙(樞密院、兵部加二司)的體制分割兵權,使之直接聽命於皇帝。改派文官知州縣,設通判進行監督,並於各路設轉運使,收地方行政、財政權於中央,嚴令武將不得充任地方長官。在中央,以「政事堂」、樞密院、三司使分割相權,並設參知政事(副宰相)以抑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權。其流弊成為北宋一代「積貧積弱」、「冗兵、冗官、冗費」之禍本。
在位17年,在後周兩代君主統一戰爭的基礎上,加快全國統一的步伐,先後滅南平、平湖南、降南漢。開寶七年(974),以「天下一家,卧榻之側,芑容他人鼾睡」為由,命曹彬率軍攻南唐。次年十一月,攻破金陵,李唐後主李煜出降。至此尚有「稱臣」之吳越、閩朝夕唾手可得,於是「先南後北」方略進入最後階段,遣將領黨進率兵攻北漢於太原城下,未及親見全國統一,不久病死。一說為弟光義(即趙匡義)所害。廟號太祖。
成吉思汗(1162~1227)
蒙古開國君主,著名軍事統帥。名鐵木真,姓孛兒只斤,乞顏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廟號太祖。成吉思汗生於蒙古貴族世家。約在1170年,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人毒死,也速該的遺孀月倫領著鐵木真和他的幾個弟弟度過數年艱難生活。少年時期的艱險經歷,培養了鐵木真堅毅勇敢的素質。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後,蒙古部眾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鐵木真投靠札木合,隨他游牧。鐵木真籠絡人心,招徠人馬,最後脫離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魯朵。約在12世紀80年代,鐵木真稱汗。札木合率領札答闌、泰赤烏等十三部來攻,鐵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戰,因實力不敵而敗退,史稱十三翼之戰。1196年,鐵木真和克烈部脫里汗出兵助金,於斡里札河(今蒙古東方省烏勒吉河)打敗塔塔兒人。金授鐵木真以察兀忽魯(部長)官職,封脫里汗為王(脫里從此稱王汗,語訛為汪罕)。鐵木真與王汗聯兵攻打古出古·乃蠻部,回師途中又與乃蠻本部相遇。王汗見敵勢盛,不告而退,把鐵木真留在乃蠻兵鋒之下。鐵木真發覺後,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魯倫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敵前。王汗大敗。因為有許多蒙古部眾在王汗處,鐵木真怕他們被乃蠻吞並,對自己不利,便派稱為四傑的博爾術、木華黎、博爾忽、赤老溫領兵援救王汗,擊退乃蠻。鐵木真在部落爭戰中善於利用矛盾,縱橫捭闔,逐漸擺脫了對王汗的臣屬地位。1201~1202年,鐵木真和王汗聯兵,與札木合聯盟(塔塔兒、乃蠻等部落聯盟)大戰獲勝,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鐵木真消滅了四部塔塔兒,佔領了呼倫貝爾高原,實力猛增。1203年王汗對鐵木真發起突然襲擊,鐵木真敗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鐵木真乘王汗不備,奇襲王汗牙帳,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歸附鐵木真。1204年,鐵木真消滅了乃蠻太陽汗的斡魯朵,成為蒙古高原最大的統治者。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開忽里台大會,即蒙古國大汗位,號成吉思汗。蒙古國初期,成吉思汗把蒙古牧民劃分和固定在95個千戶中。千戶下設百戶、十戶。千戶那顏都是成吉思汗的封臣,各千戶內的牧民不能任意離開千戶組織,對那顏有人身隸屬關系。成吉思汗把一部分千戶作為領民分給諸弟諸子,形成左右手諸王。又以木華黎、博爾術為左右萬戶那顏,即兩個最大的軍事長官。把怯薛(禁衛軍)擴充到1萬人,征調千戶那顏、百戶長、十戶長的子弟充當怯薛,以此控制全國。設札魯忽赤掌管戶籍、詞訟等行政、司法事務。成吉思汗的汗廷是由傳統的草原貴族斡魯朵發展起來的游牧軍事封建國家機器。蒙古國建立後,大批原來的部落人口被分編在不同千戶中,許多部落的界限從而泯滅,開始形成共同的蒙古民族,成吉思汗對此起了積極的歷史作用。鄰近的吉利吉思、畏兀兒、哈剌魯等部分別在1207年、1209年、1211年歸附成吉思汗。
勃興的蒙古貴族渴望佔有大量財富。1205年、1207年和1209年成吉思汗三次大舉入侵西夏。西夏不得已,納女請和。1211年,又率領大軍南下攻金。1215年,蒙古軍佔領中都,在遼西消滅金守軍,攻佔北京(在今內蒙古寧城西)。1218年,滅西遼。1219年,成吉思汗率20萬大軍西征,向花剌子模發動了侵略戰爭。他幾路進兵,分割包圍了各戰略重鎮,各個擊破,採用大規模屠殺、夷平城市、簽發被俘人眾打頭陣等殘酷手段震懾敵人,解除自己後顧之憂。戰場上的主動權全在蒙古一方。1219年,蒙古軍圍攻訛答剌城,次年攻克。1220年,成吉思汗攻下不花剌、花剌子模新都城撒麻耳干(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等城,術赤、窩闊台、察合台率兵攻克花剌子模都城玉龍傑赤(今土庫曼烏爾根奇),拖雷一軍進入呼羅珊地區。哲別、速不台奉成吉思汗之命窮追花剌子模統治者摩訶末算端,後者逃至裏海孤島病死。哲別、速不台率軍繼續西侵,遠抵克里木半島。1221年,拖雷佔領呼羅珊全境。成吉思汗追擊新算端札闌丁至印度河,不獲而還。1222年,在佔領區置達魯花赤監治。1223年,還撒麻耳干駐冬,次年起程還國。成吉思汗西征,進行歷史上罕見的大屠殺、大破壞,給中亞各族帶來極大災難。1226年,成吉思汗出征西夏。次年西夏亡。1227年夏歷七月十二日,成吉思汗病逝,臨終提出聯宋滅金的戰略。大皇後孛兒台生子四人:長子術赤,為欽察汗國諸汗之祖;次子察合台,為察合台汗國諸汗之祖;第三子窩闊台,蒙古第二代大汗(元太宗);第四子拖雷,後人為元代和伊利汗國皇室。忽蘭皇後生一子闊列堅,後裔入元封河間王。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攻金滅夏,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軍事才能卓越,戰略上重視聯遠攻近,力避樹敵過多。用兵注重詳探敵情、分割包圍、遠程奇襲、佯退誘敵、運動中殲敵等戰法,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戰具有野蠻殘酷的特點,大規模屠殺居民,毀滅城鎮田舍,破壞性很大。13世紀主要封建國家社會危機深重,為成吉思汗實行大規模軍事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
Ⅶ 如何評價秦始皇這個人
秦始皇
目錄·簡介
·身世
·生平
·評價
簡介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 嬴姓,名政。出生於趙國,所以又叫趙政。13歲即王位,22歲在故都雍城舉行了成人加冕儀式,從此正式登基"親理朝政",39歲完成了統一中國的歷史大業,稱帝。前246年,秦王贏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後和相國呂不韋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親理朝政,除掉呂、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朝。創立了「皇帝」的尊號,稱始皇帝。
身世
據司馬遷《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的母親是趙國大將的女兒,送給子楚之前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出於政治目的將已懷孕的趙姬獻給異人(即秦莊襄王),後來趙姬懷胎十二月才產子,生下了嬴政,實則為呂不韋與趙姬的私生子。(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結果[來源請求],懷孕十二個月鮮有案例;同時,作為懷孕徵兆的停經也可以被異人懷疑。故此,司馬遷在《史記》中出錯存在可能性。)作為一個並不受寵愛的質子的兒子,嬴政少年時期是在趙國都城邯鄲度過的,此時異人經呂不韋從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國,並認華陽夫人為母,經過多次政治斗爭終於獲得了華陽信任,呂不韋又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將趙姬母子接回秦國,從此嬴政開始了他在秦王宮里的政治生涯。
生平
登上王位
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嬴政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國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後(趙姬)偷情。他見秦始皇日漸年長,怕被他發現,故獻假宦官嫪毐給太後。結果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玉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秦始皇早已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咸陽宮,那裡也早有軍隊,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將嫪毐五馬分屍,曝屍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秦始皇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
其後,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任用尉繚子、李斯等人。
統一中國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滅韓、十八年滅趙、二十二年滅魏、二十四年滅楚、二十五年滅燕、二十六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
修築長城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每年征發民夫四十餘萬。在當時生產力極度低下,男人辛苦勞作尚不能裹腹,女人紡織的布都無法蔽體的情況下,征調如此之多的民力去從事非生產性勞動,造成的結果只能是死亡人數無法統計,千里之地盡是屍首,血流成河的慘劇,所以百姓十戶人家裡有五戶想要造反也就不足為奇了。「孟姜女哭塌長城」的民間傳說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對修築長城的怨言。
當時所修築的長城,並非今所見之長城(今長城主為明朝時所修建)而是相當不牢固的夯土牆,秦長城主要目的是標名與匈奴的界線,並沒有實質的防禦功用,況且當時匈奴實力並不強,始皇仍遣蒙恬發兵十萬攻擊匈奴,後人對此的評價是:「興兵遠攻,貪外虛內,務欲廣地,不慮其害」。蒙恬死後沒多久,匈奴便輕松跨過秦長城,不但收復了原來的失地,並且佔領了燕、代等郡。綜上所述,長城本身在後世抗擊游牧民族的戰爭中是否有意義還屬爭議話題,但至少在秦始皇時代的作用除了虛耗國力以外,沒有任何作用。
集權統治
發動了焚書坑儒事件。
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治。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當年開始銷毀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
而在焚書開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為了進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見解,在當時秦首都咸陽將四百六十餘名儒士和方士坑殺,史稱「坑儒」。
奢侈生活
秦始皇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就已經有不少宮殿,而在統一六國期間,更是大興土木,每滅一國,便要將該國的宮殿建築在咸陽附近仿造一遍,總面積達到了驚人的程度,整個關中地區,自渭河以北,雍門以東,直到涇河一帶全部都是宮殿群。
統一之後,開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後世皆知的阿房宮(亦名朝宮,阿房為其前殿名),每年動用民工七十多萬人.雖然有人辯稱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萬這個數量相比於當時全國總人口不過2000萬來說,這個比例也是很驚人的。朝宮可以容納十萬人,在裡面運送酒菜要用車和馬才行,僅一個前殿的面積就達到了東西長693米,南北寬116米,台基高達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萬人。 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的考古工作發現,阿房宮本來就沒有建成. 秦朝此宮殿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還有興樂宮、梁山宮等等。
據《三輔舊事》記載:秦國有「表中外殿觀百四十五」。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國有「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另外,「咸陽之旁二百里內」,還有「宮觀二百七十」。
有宮殿就要有美女,在滅六國時,就把所有各國的美女都擄掠來放在所建造的宮殿之中。宮女總人數,據三輔舊事記載: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沖於天。並且,秦始皇死後,這些宮女絕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驪山墓從秦王登基起即開始修建,前後歷時三十餘年,每年用工七十萬人修建。現在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為河流湖海,並且滿布機關。並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
死亡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遊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趙高勾結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太子,是為秦二世。並賜太子扶蘇死。
國家建設
始皇即位不久,便開始派人設計建造秦始皇陵。在統一六國之後,旋即修建豪華的阿房宮,最多時用工七十二萬人(虛數,表明人數眾多)。
前222年開始,秦始皇開始大幅修築以國都咸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馳道,類似現代的高速公路。馳道並實行「車同軌」,均寬五十步。馳道的作用有數項,一說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國舊地,一說主要目的為方便北方戰爭前線的補給,還有一說是方便始皇出巡時能暢通無阻。除秦直道和秦棧道外大多在秦故地與六國舊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國時修建的道路上基礎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馳道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秦棧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掃滅六國後,為方便運送征討嶺南所需的軍隊和物資,於是命史祿開鑿河渠以溝通長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灕江。運河在最終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自貫通後,二千多年來就一直是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項工程在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在位時發生的事
韓國名門之後張良曾在博浪沙派刺客行刺秦始皇,未能成功。
為尋求長生不老之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渡東海求神仙,耗資巨大。(『楚義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們在到達目的地(即現時的日本)之後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為其後代。不過參考『史記』與『三國志』可知,此一說法在東漢之前並未出現。至於徐福即為神武天皇說,則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無文獻可考)。
評價
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的人。他也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車同軌,書同文」的局面,為其後各朝代謀求統一奠定了基礎。但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
正面評價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並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范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
負面評價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宜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賈宜《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14]。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與其有關人物
趙姬
秦始皇的母親,是與秦嬴政聯系最為緊密的女人。她與呂不韋生下了嬴政,並瞞過了子楚。嬴政即位後,趙姬成為太後,呂不韋拜為相國,繼續淫亂不止。後來,她又與他人通姦,並生有二子。嬴政得知此事後,無情地將母親趕出家門。秦國大臣紛紛勸諫,可他根本聽不進去。並下一道駭人的命令凡就此事勸諫者格殺勿論!但群臣仍繼續進諫,秦王連聲喊殺,前後共殺27名大臣,屍體高壘於城門之下。其後茅焦冒死進諫,嬴政得知將母後驅出家門有百害而無一利時,親自將太後迎回咸陽。可趙姬卻變本加厲地放縱情慾,給嬴政帶來無地自容的恥辱。他恨他的母親,以至他會毫不顧忌母子親情,又將其逐出家門,幽禁宮中。由此秦王對淫有一種特殊的憎惡感。他曾竭力表彰巴蜀寡婦輕富貴而不淫的貞潔操守。這種女性才是他理想的母親形象。
荊軻
原齊國人,本姓「慶」,後來遷徙入衛,改姓「賀」,最後入燕,姓「荊」。
荊軻喜好讀書和劍術,但在衛國沒有得到任用。他想與蓋聶討論劍術,遭到了拒絕。後來與魯句踐發生爭執,被魯句踐喝了兩句便逃跑了。最後荊軻來到了燕國,結識了當地賣狗肉的屠戶和擊築的樂人高漸離。終日與他們飲酒作樂,旁若無人。雖然荊軻是個酒鬼,但也有一些文化知識,所以他與當地的處士田光也有一定的交情。
當太子丹從秦國逃回燕國後,便立心刺殺秦王。在鞠武的引見下,太子丹會見了田光,田光便為太子丹選出了刺殺秦王的人選——荊軻。在田光的勸說下,荊軻同意了當刺客,後,田光自盡以保守秘密。太子丹厚待荊軻,有求必應。如讓他「以金瓦投龜」、殺千里馬取馬肝供他品嘗;一日酒會,荊軻見到一個侍女的雙手長得很美,便稱贊了一句。誰知酒席散後,太子丹卻叫人把那侍女的雙手砍下,送給荊軻。
荊軻不入秦,太子丹也不敢催促。只是後來王翦大軍壓境,太子丹才不得不勸他行動。荊軻迫於無奈,要了督亢地圖和秦國逃將樊於期的人頭,備上徐夫人匕首(姓徐名夫人),帶上秦舞陽,以奉獻樊於期首級為名,出使秦國。行至易水,高漸離為他擊築送行,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去到秦國後,荊軻以進奉地圖為名,親近秦王嬴政,並取出藏在地圖中的匕首刺殺秦王。或許他一開始的不成功就註定了他的失敗,盡管如此,秦王還是慌張地跑來跑去,樣子十分狼狽,經過一位大臣的提醒後,三次才把劍拔出,一劍就把荊軻的腳砍斷了,因此,荊軻反而被秦王砍殺。此為成語「圖窮匕現」的典故出處。
尉繚
魏國大梁人。姓氏不詳,只因曾為秦國國尉(主管軍事),後人稱其為「尉繚」。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游說家。 傳說尉繚曾拜鬼穀子為師,學成後隱居山林。後為魏惠王招用。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入秦游說,為秦所用。收買六國高官重臣的外交手段是他所提出來的。嬴政對尉繚的才智十分賞識,甚至在服裝飲食等方面,讓他和自己享有同等的待遇。然而尉繚對嬴政的評價卻並不高,他對嬴政的評價是「蜂準長目、鷙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 尉繚著有《尉繚子》一書,共24篇。表述了他對戰爭的各種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