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泊人家多少錢一平
Ⅰ 從青島長途站到青島經濟職業學校(海泊人家附近)可以坐那些路線的公交車
從長途站做369(3站)到海泊橋下然後走過去 很近
Ⅱ 描寫洱海的詩句
1、原文: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出處:明代·王守仁《泛海》
釋義:一切艱難險阻,在我看起來,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雲,不應停滯於心中,而天空的顏色,是潔凈湛藍的。
夜深人靜時,我思考著國家的命運,思考著自己的人生經歷,盡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濤一般。我將乘天地之正氣,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艱難險阻的挑戰。
2、原文:海人無家海里住,採珠役象為歲賦。 惡波橫天山塞路,未央宮中常滿庫。
出處:唐代·王建《海人謠》
釋義:海人沒有家,天天在海船中居住。他們每天都要出海去采擷珍珠,殺象取牙來繳納賦稅。險惡的波浪翻湧連天,道路全被高山阻隔。皇宮中的珍珠、象牙常常堆滿的府庫。
3、原文:西津海鶻舟,徑度滄江雨。雙艫本無情,鴉軋如人語。
揮金陌上郎,化石山頭婦。何物系君心,三歲扶床女。
出處:宋代·賀鑄《陌上郎·西津海鶻舟》
釋義:丈夫乘著海鶻船離開渡口,徑自穿越滄江,消失在茫茫煙雨中。連那本沒有情感的雙櫓,似乎也在感嘆他們的分別,鴉軋地響個不停。
丈夫在外揮金如土,妻子苦苦等待,幾乎要成了山頭望夫的石頭。究竟什麼能拴住他的心?別忘了,家中還有扶床行走、剛剛三歲的幼女!
4、原文:海天誰放冰輪滿,惆悵離情。莫說離情,但值涼宵總淚零。
只應碧落重相見,那是今生。可奈今生,剛作愁時又憶卿。
出處:清代·納蘭性德《採桑子·海天誰放冰輪滿》
釋義:誰在海天之間放了一輪皎潔的圓月,匆匆一瞥就不禁令人惆悵起來。不要再說什麼離愁別緒,每個夜晚總是涕淚飄零。
只有去到另外一個世界才能重逢,可今生又到哪裡去相遇呢?這無奈的今生今世,剛剛因觸景而傷了情,就又在愁懷中想起了你。
5、原文: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
出處:宋代·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釋義:參星橫北斗轉已經快到三更時分,雨綿綿風不停老天爺也應該放睛。雲忽散月兒明用不著誰人來點綴,長空凈滄海色本來就是澄澈清明。
雖乘船渡大海空懷孔子救世之志,彷彿聽到了黃帝咸池優美的樂聲。被貶南荒雖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這次遠游是我平生最奇絕的經歷。
Ⅲ 煙雲袖底風,一縷香,舊夢成空。閑來訴情衷,人家有我殘夢未醒
《塵緣》
塵緣如夢 幾翻起浮總不平
到如今都成煙雲
情也成空宛如揮手袖底風
幽幽一縷香 飄在深深舊夢中。
繁華落盡
一身憔悴在風里
回頭是無情也無雨
明月小樓
孤獨無人訴情衷
人間有我殘夢未醒
漫漫長路
起浮不能由我
人海漂泊 償盡人間淡泊
熱情熱心 換冷淡冷漠
任多少真情都向寂寞
人隨風過
自在花開華又落
不管世間滄桑如何
一城風絮滿腹相思都沉默
只有桂花香暗飄過。
Ⅳ 青島什麼地方有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
營業部
地址:嶗山區海爾路186號凱旋商務大廈
閩江路支行
地址:市南區閩江路68號
閩江路二路支行
地址:市南區閩江二路42號
南京路支行
地址:市北區南京路242號
九水路支行
地址:李滄區九水東路蘇家村
北宅支行
地址:嶗山區北宅街道辦事處駐地
王哥庄支行
地址:高科園王哥庄街道辦事處駐地
河西分理處
地址:四方區河西村台柳路558號
香港中路支行
地址:市南區香港中路100號
鞍山路支行
地址:四方區鞍山路海泊人家138號
麥島支行
地址:嶗山區中韓街道辦事處徐家麥島村
中韓支行
地址:嶗山區中韓辦事處駐地
沙子口支行
地址:嶗山區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駐地
李村支行
地址:李滄區向陽路42號
漢河分理處
地址:嶗山區沙子口街道辦事處漢河村
振華路分理處
地址:李滄區振華路143號
信用社統計服務電話:96138
一般情況下,同城(本市)內存取款免費.異地(跨市)取現按1%收取手續費(最低2元,最高50元)
Ⅳ 我要一篇關於海泊橋歷史的文章,有急用!!!!!
提起海泊村,老青島人十個有九個不知道。因為,一則小,從未被真正行政區劃過;二則歷史短,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才形成的「移民村落」;三則和「吳家村」首尾相連,被外人誤為吳家村。「海泊村」既有異於「吳家村」、「康家莊」等以姓氏命名的歷史悠久的真正村落,又不同於「上街」、「四方」一類真正意義上城鎮「村落」,這個靠近繁華的「東鎮」、在德國炮台和台柳路哨卡雙重「保護」下、以海泊河命名的小村落,反映了一群殷實農民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 「工業化」進程中,欲進又怕、戀戀不舍、迫不得已的心態。
「七七事變」之後,「游擊隊」、「自衛團」在鄉下蜂起,打家劫舍、綁票撕票成風,鄉下的殷實人家大都變賣家當跑到青島。從此,海泊村有了這樣幾十戶人家,開始了一種城市化獨門獨戶、亦工亦商亦居的生產勞作,一種鄉村化自給自足、不失風范、愛面子、講信用的生活方式。這其中有老孟家、老徐家、老王家、老楊家、老丁家、老范家、老劉家,上述幾家大都是昌邑人或靠近昌邑的平度人。昌邑人販絲綢的多,無以為計只能以「織布」為業,商號有什麼「成記」、「和記」、「東來成」、「義發和」、「洪昌」、「三新」等等。當時的青島紡織業已經赫赫有名,只不過發達的紡織業都是日資工廠所為,海泊村這幾家小工廠(作坊)無資本、無技術,僅是依靠客商雲集的便利條件,利潤微不足道,勉強維持生計而已,有家底的還要時不時地貼上幾個,根本談不上發展、壯大。也有極個別的例外,比如說「三新」,誰都不知道他家掌櫃的是誰,只有一個姓崔的職員管事,海泊村小織布廠都是從他那兒買紗。別看他家不起眼的幾張機,可大出大進的紗線,足以駭住當時海泊村的 「四大家族」!都道是這家有背景,大家都想與姓崔的套個近乎,買點「優惠紗」什麼的,無奈這姓崔的油鹽不進,只談生意不論其它,誰也摸不著深淺,更甭說從他那兒得到過好處了,充其量混了個「面兒熟」。到了國民黨接管青島時,「三新」更加紅火了,連洋人都到他那兒進紗,解放前人家關門歇業了,直到解放後才陸續著傳出那家是敵產,改革開放後人們又傳說「三新」成了寶島台灣一家赫赫有名的大紡織公司。
范家「成記」三掌櫃又是另外一個例外啦!范家三掌櫃是個「遺腹子」,小他大哥范大掌櫃的13歲,特殊的身世使他倍受范家老太太的寵愛,再加上人又聰明精幹,年輕好學可塑性強,壓力也小,「賠了是家裡的,掙了是自己的」,因此思想開往,很快適應了城市生活。上個世紀40年代初,自行車問世了,日本人開始在青島生產自行車,范家三掌櫃立馬意識到這是個好買賣,仔細觀察、偷學技術、自繪圖紙、壘起化鐵爐、招收工人,大幹特幹了起來,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在海泊村作坊中,逐漸成了氣候,還自己設計施工蓋起了跨度、高度都在十米開外的廠房。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幹得了的事,這讓人不僅知道了范家三掌櫃聰明能幹,而且還讓外人都以為范家「成記」發了。實際並不然。到了上個世紀40年代末老范家弟兄仨將老家底分了,這時候的老三家日子名正言順地紅火起來,而老二家孩子少,靠著丈人家的財勢也過得去,只有年過半百心力俱瘁的老大,把活錢全部給了兩個弟弟,自己只分得了有六張木架子織機的作坊,媳婦女兒全天幹活,還只能勉強度日。
解放了,國家紡織品實行統購統銷,海泊村移民第一次有了喘息的機會,滿足之意自不必說,隨著公私合營進入高潮,這一行當參加合營的業戶越來越多,歡樂的鑼鼓聲在海泊村這個小小的村落里,整日響個不停,也是一時的佳話。當然也有沒加入合營的業戶,如開醬園的老方家、開牛奶房的老趙家,還有范家三掌櫃的……范家二掌櫃的也入了弟弟的伙,說了些不中聽的話,讓人家給匯報了,工會把他弄了去教育教育,不料想他受不了斗爭,回家後找根繩上弔死了。
漸漸地「家庭出身」這一詞彙出現的頻率越來越多,海泊村的老移民眉頭越皺越緊,在農村他們不是地主就是富農,到了海泊村又毫無例外地成了資本家,海泊村長大成人的新一代紛紛與家庭劃清界線,告別舊家庭,奔赴革命的大家庭。范家大掌櫃的三閨女和四閨女分別參軍,與共產黨的幹部結婚,算是徹底劃清了與舊家庭的界線。
1964年海泊村破天荒出了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范家三掌櫃(當時自行車廠的科長)的三閨女在新興力量運動會上獲得了一項武術冠軍。本來能獲得冠軍就很了不得了,更加了不得的是這小女孩跟著國家主席劉少奇、國家總理周恩來出訪了十幾個國家,如此殊榮總讓海泊村人津津樂道。那年過年的時候,不知誰發現了一張年畫上的人物居然是她———手舞長穗劍,一個坐盤姿勢,清麗健美。誰料到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海泊村的老移民大多被批鬥,遣返回鄉。范家三掌櫃的自然不能例外,就連他那個武術冠軍三閨女也難逃干係,跟著被遣回了老家!范家大掌櫃的深恐自己被查出曾輪流擔當過海泊村連甲甲長一職(當時有規定:敵偽保長是具有重大歷史問題,必須到公安局報到的罪犯之一;海泊村小,不夠十甲連保,故不設保長,只設甲長,遇到派捐納稅出丁,均有輪值甲長負責,范大掌櫃輪過幾次),又不敢主動坦白爭取寬大處理,困繞無路只好找跟繩子,追隨乃弟、弟媳去了。
海泊河的清水好多年就不淌了,上世紀 50年代開始,錯埠嶺以東修了十幾座水庫,截斷了這條季節河有限的水源;海水也泊不到海泊橋了,一是河床淤積,二是海邊修了不少的石欄。上世紀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海泊河成了吳家村造紙廠和新和化工廠的排污河,使這條青島市區少有的、河名詩情畫意的河流變成了臭氣熏天、蚊蠅泛濫污水溝,海泊村更是不堪入目;從上個世紀40年代末開始,海泊村的人口不斷膨脹,先是難民,後來是公私合營和房屋改造,獨門獨戶變成了大雜院,往日的寧靜單純不再有了,方正體面、嚴肅認真、安分守信、禮讓謙和、循規蹈矩、不卑不亢的文化氛圍也漸漸消失了。1993年,市政府成立兩岸改造指揮部,決心改造污濁不堪的海泊河,給兩岸市民改善生活環境,這是青島市最後一個政府撥款的改造工程。
海泊村拆遷的那年,海泊村最著名的人物———當年跟劉少奇和周恩來出國訪問、年畫上的主人公———名騷一時的武術冠軍———范家三掌櫃的三閨女因癌症離開了人世,多舛的命運和練武人的剛烈使她才活了45歲。如今,隨著「海泊人家」的興建,破敗不堪的海泊村消失了,連著原本不該消失的東西也消失,令人心生無限遺憾。(撰稿人:范國治)
海泊村補遺
海泊村是因海泊河得名的。1941年的海泊河,河底與河幫都不像現在而是泥土的。海泊河在小陽路(現在的人民路)上的橋,也比現在的窄許多,只能並排跑兩輛汽車。那時海泊河的北面還有一條支流,是從東面的茹姑庵一帶流過來的,只有三四米寬,流經現在的20中門前,然後從如今的海慈醫院後門處流進海泊河主流。這條支流早已鋪上水泥板,橋東的部分,變成沒有路牌的路。原來的河,變成陰水溝。當年的海泊村,就在支流橋的東北面。台柳路從海泊村的北半部穿過,海泊河的這條支流,則沿著海泊村南側的邊緣由東向西流,因此緊貼著台柳路和海泊河支流的海泊村,自然是東西長,南北短。
再說說1941年時海泊村的周圍環境。海泊村的北面、東面有些莊稼地,那時沒有鞍山路;西面,也就是小陽路南端和威海路北端的西面,是一片荒草和樹林,如果從海泊橋徒步去大康紗廠(現在的國棉一廠),走的是草地上踏出的小路;南面至海泊河主流,地面不大,有一些房屋;海泊河支流以南,威海路以東,是一大片低窪的沼澤地,這里的養牛場。那時的海泊村,有500戶人家。全村沒有一座樓,盡是鱗次櫛比的小平房,紅瓦和灰瓦的屋頂。村中除了縱貫東西的台柳路,就是密如蛛網的大小胡同。街頭有公用水龍頭和公用廁所。那時台柳路是從青島去李村的惟一大道。海泊村還靠近小陽路和威海路兩條交通干線,因此海泊村的工商業比較興旺,尤其小工廠、小作坊遍地開花。再加上村周圍可耕種的土地又很少,村裡十戶有八戶是靠做工生活,務農為生的越來越少。所謂的農業,僅僅是在河邊種點小麥,房前屋後種點蔬菜。全村沒有一頭耕地的牲口,也沒養一頭豬,只有雞鳴犬吠顯示著鄉村情調。也有賣藝為生的。記得408號住著這樣的夫妻,女的姓張,一隻眼睛,山東琴書說的好,吐字清楚,腔調動聽。她丈夫是個盲人。海泊村的日偽派出所(百姓叫小衙門),在村西,即在現今的海慈醫院,當年這里是一片樹木。村中有一所小學。村西北角還有土地廟,村民在這里送去世的人「上西天」。
那時海泊村的商店主要集中在台柳路上,有土產店、日用百貨店、農具店、煙酒店等等。由於台柳路是交通要道,不少顧客是來往的行人。台柳路上的義源燒鍋,那時已有十幾年的歷史。要說那不過是只有十幾個伙計的手工作坊,所用的原料又是發霉的地瓜干,所用的設施也不過是蒸餾、發酵用的幾口大鍋、大缸,但是釀造出的白酒卻在周圍的村鎮很有名聲。由於原料便宜,酒價低廉,海泊村的人家喝酒,都忘不了義源燒鍋。遠近有許多酒店都到這里來批發,生意興隆。那時海泊村在經濟上有 「八大家族」之說,都是坐地戶土財主。其中有永昌織布廠、義發和織布廠、三信織布廠,和加工木材的山東木廠,以及製作紡織機件的恆興鐵工廠等等。當時村中還有一個生產鐵鍋的鐵工廠。海泊村交通方便,這一帶又有廉價的勞動力,吸引外地人紛紛來海泊村建廠。海泊村的永生茂織毯廠,就是從南方來的一對年輕夫妻在這里選址、投資興建的。廠里有兩台織毯機,連同倒線,共有八九個工人。經營也不錯的。
緊靠海泊河支流北岸的和隆織布廠,可算海泊村的大廠了。大掌櫃的姓吳,三十七八歲,中等個,山東人。他曾在沈陽開織布廠,因日本鬼子控制棉紗,難以營業,1940年他帶著技術大拿周機師來到青島,與二掌櫃的合資在海泊村買地、蓋房,辦了這家織布廠。開業時有12台織布機,兩台倒線機,二十多個工人。後來發展到20台織布機,三十多個工人。二掌櫃的姓王,四十幾歲,也是山東人。兩個掌櫃、一個機師、一個帳房先生、一個里外跑腿的小伙計,再加上伙房師傅,一共六個非生產人員。織布用的棉紗來自日本人的大康紗廠。工廠生產平紋白布,不能像太平鎮大織布廠那樣織提花布。
周技師也四十多歲,東北人,性格直爽,是由工人提升的機師,經驗豐富,又實打實地幹活。為了不耽誤生產,他常常夜以繼日地搶修機器。他教徒弟也很誠懇、耐心,是吳掌櫃的膀臂。吳掌櫃當過工人,懂技術,又善於接受新事物。他非常重視產品質量,不準以次頂優。對織布質量好的女工,除了當眾表揚,還發獎金。對次布多的女工,即便沾親帶故,也是該罰則罰,該解僱則解僱,絕不手軟。這與忽略產品質量盲目追求利益的小廠相比,實在高明多了。吳掌櫃另一高招是,用人不疑。下屬有主動權,怎麼辦都自己說了算,條件是必須把事辦好。在選人用人上,周機師可酌情辦理,事後打聲招呼即可。吳掌櫃對職工要求嚴,處分寬。那時織布利潤不高,織布女工雖然每天干十多個小時,一月的工資也就是兩袋「炮車」麵粉的錢(3元8角一袋)。為生活所迫,不少女工挖空心思偷棉紗,可是吳掌櫃不主張搜身,而是在對待工人上盡量好一些。比如有些織布廠,工作時間不給女工准備開水,怕女工喝水後上廁所,少幹了活。吳掌櫃的卻要伙房按時把開水送到車間。他說冬天工人喝點熱水還暖和點。其實發下多少棉紗,能織出多少布,吳掌櫃心裡有數。即使發覺哪個女工偷棉紗,一般也不開除,而是教育、觀察。村莊裡面織布廠,大都不願用本村的女工,因為離家近,偷棉紗方便。但是吳掌櫃不這樣做。他說女工事情多,離家近上下班省時間,更能幹好活。吳掌櫃的善心,感動了廠里的女工,偷棉紗的現象比別的織布廠少多了。
那時家遠的工人,上班都捎飯,大多是地瓜干,玉米面餅子、咸魚是好的。六個非生產人員,由伙房管飯,兩個掌櫃的與大家同桌。粗糧細糧都吃,午餐四個菜,晚飯兩個菜。和同行業相比,也是不錯的。跑腿的小青年姓林,黃縣人,那年才16歲。每逢辦公室開飯,小林總要邊吃邊給大家盛飯,而且放筷子又不能比大家晚,兩個掌櫃的一吃完,他還得給倒茶水。吳掌櫃知道小林吃不飽,於是他預先告訴大師傅給小林留點飯菜,小林飯後可以去伙房「補差」。
王掌櫃原來是做買賣的,頗有小商人意識,明明對織布一竅不通,卻在工人面前擺架子,還特別愛沾女工的「便宜」。由於和隆織布廠是他與吳掌櫃合夥投資的,吳掌櫃也對他奈何不得。好在生產、人事大權都在吳掌櫃手裡。正因為吳掌櫃在經營理念和管理措施等方面比一般小廠高明,所以和隆織布廠這個小企業,在日偽統治的惡劣環境里,得以生存、發展,並且迎來青島解放的好年月,直至光榮地走進1956年工商業公私合營的行列。
雖然1941年海泊村的經濟,以工商業為主,農業占的比重很少,表現出向城市過渡的特點,但是海泊村依然保持鄉村的風情、習俗。過年每家都擺供祭祖,除夕夜通宵守歲;初一早晨還黑燈瞎火的時候,全村就給輩分最大的老人拜年,然後村民再相互「恭喜發財」,等天亮了大家年也拜完了。那時過年,書香門弟、財主人家不用說,凡是經濟來得穩的村民都穿長袍馬褂。再加上家家貼對聯,戶戶放鞭炮,一派鄉村年味。大年正月,村民去海雲庵、茹姑庵逛廟會,去東鎮逛蘿卜會,興高采烈地看茂腔戲、柳腔戲演出;還自己辦雜耍,諸如踩高蹺、跑旱船、扭身歌等。因為海泊村是個小村,開展文藝活動的人力物力都有限,因此這些雜耍都是與西吳家村等鄰村合辦的。和隆織布廠就為村裡辦雜耍捐過款,這也是吳掌櫃的一個開明之處。表面上看,1941年的海泊村是一片昇平景象。實際不然,村民們過得是受壓迫、受欺凌的日子,是提心吊膽的日子。那是日偽政權統治青島的年月,大工廠都有地下黨組織,通過工會為工人爭取權益。日偽政府為了搜捕地下黨員,常常以查戶口為名深更半夜闖有進百姓家。「查戶口」原來只是查流動人口比較多的市區,後來狗急跳牆了,連偏僻的市郊小村落也不放過。一天夜深人靜,海泊村的村民早已熄燈睡覺了,突然日偽憲兵警察「冬冬」山響地敲著村民的門,隨即是「汪汪」的狗叫,每一個從夢中驚醒的村民,都心跳不已、驚慌失措,有的人嚇得翻牆逃跑了。這晚被他們抓走了兩個青壯年,其實這兩人並不是共產黨員。海泊村究竟有沒有藏共產黨員,那時誰也不知道。即使真藏有個把共產黨員,在那秘宮似的胡同里又如何能搜尋得到呢?
那時人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高小畢業(小學六年)就是說得過去的文化水平。在海泊村更是如此。吳掌櫃初中畢業就「高人一等」了。讀過高中一年級的周機師,不僅是「和隆」的文化尖子,也是海泊村的驕傲。從「和隆」的小伙計小林子女的成才,可見62年來青島市民的文化素質有多麼大地提高。小林高小畢業,他的女兒盡管由於家庭出身不好高考時遭到不公平待遇,但後來還是邊工作邊讀北大的函授學院,拿到了大專文憑,當了小學校長。小林的兒子高考正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年代,解除了出身不好的枷鎖,考取了海洋大學,畢業後留校任物理系辦公室主任。在1941年海泊村的小林身上,無論如何也是看不出他日後會有兩個高級知識分子兒女的。
時過境遷,原來污濁臟亂的海泊河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改造,已變得整潔、美觀了。河岸兩側還有煥然一新的、風景宜人的海泊河公園。原來的海泊村已經沒有多少痕跡了。取而代之的,是正施工的「海泊人家」居民樓群。雖然尚未竣工,但是已顯示出高大、雄偉的現代化大都市的風采。
Ⅵ 青島什麼地方有農村信用社(農村合作銀行)
營業部
地址:嶗山區海爾路186號凱旋商務大廈
閩江路支行
地址:市南區閩江路68號
閩江路二路支行
地址:市南區閩江二路42號
南京路支行
地址:市北區南京路242號
九水路支行
地址:李滄區九水東路蘇家村
北宅支行
地址:嶗山區北宅街道辦事處駐地
王哥庄支行
地址:高科園王哥庄街道辦事處駐地
河西分理處
地址:四方區河西村台柳路558號
香港中路支行
地址:市南區香港中路100號
鞍山路支行
地址:四方區鞍山路海泊人家138號
麥島支行
地址:嶗山區中韓街道辦事處徐家麥島村
中韓支行
地址:嶗山區中韓辦事處駐地
沙子口支行
地址:嶗山區沙子口街道辦事處駐地
李村支行
地址:李滄區向陽路42號
漢河分理處
地址:嶗山區沙子口街道辦事處漢河村
振華路分理處
地址:李滄區振華路143號
信用社統計服務電話:96138
一般情況下,同城(本市)內存取款免費.異地(跨市)取現按1%收取手續費(最低2元,最高50元)
Ⅶ 楓橋夜泊作於什麼年代.這首詩究竟寓意什麼呢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這是一首行旅詩,詩人長夜無眠,隨手紀事,本無深刻寓意,亦無新奇比喻,卻創造了一個有聲有色、情景渾成的「愁眠」之境,以至名垂千古,萬口傳播。詩人和衣而卧,輾轉反側的形象是如此真切、實在,引起了千秋百代的人們心靈的共鳴。具體而又抽象,實在而又籠統的「愁眠」自它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張繼和他的《楓橋夜泊》就這樣永遠地活在人們的心靈里,有了張繼泊舟楓橋的不眠之夜,中國文人的生命之旅不再寧靜。 首句交待時間,描繪環境,渲染凄清冷落、孤獨寂寞的氣氛。深更半夜,月落星稀,暗霜凝結,烏啼聲聲,令人倍感凄涼;詩人躺在船上,飄泊江湖,有如置身廣漠無邊的黑夜,孤獨無助,茫然無從,看不到黎明的希望,走不出心靈的陰影,一顆疲憊的心在生命的大海上飄泊。「霜滿天」造語奇崛,本來,秋霜落地,凜然生寒,這是自然現象;可是在心緒悲涼的詩人看來似乎繁霜滿天,寒意逼人,頗有凄神寒骨、心灰意冷之感。寫秋霜彌漫,冷風凄凄,實乃傳達詩人的凄冷心緒。尤其刺耳的是「烏啼」,本來,它就是凶險、不祥、不利的預兆。記得小時候在農村,每當深夜聽到烏鴉啼叫的時候,奶奶總念念有詞地禱告,祖宗保佑,千萬別出什麼災難!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夜深人靜的時候,突然傳來幾聲尖厲刺耳的烏啼,那不叫人毛骨悚然、心驚肉跳才怪呢。這一聲又一聲的烏啼回盪在清凄寂寥的夜空,驚醒了詩人思鄉的美夢,敲碎了詩人流浪的心。 次句刻繪詩人和衣而卧,輾轉反側,長夜無眠的形象。遠處岸邊,夜色朦朧,楓影沉沉,近處江中,霧氣茫茫,漁火點點。一遠一近,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巧妙搭配烘托出環境的幽寂清冷氣氛。「江楓」這個詞語極富暗示性,它與秋色秋意,離情羈思密切相關。「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停車坐愛楓林夜,霜葉紅於二月花」,前人這些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所積淀的情思意蘊。「漁火」是周圍昏暗迷濛背景中的一抹亮色,一縷溫暖,盡管它不可能照亮黑暗,驅散寒冷,但它畢竟可以給處於沉沉黑夜中的人們帶來一絲欣慰,一絲希望。置身霜天寒夜,目睹江楓漁火,詩人心有所動,愁腸百結,「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里確有孤孑旅人縈繞心間的縷縷愁緒,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愁」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的外化形式應該是嚴霜、烏啼、江楓、漁火,換句話說一景一物都成了羈思離愁的生動寫照。詩人「對愁眠」,實際上是沉浸在一個愁思滿懷,寒氣逼人的天地里而徹夜不眠啊! 結尾兩句特寫夜半鍾聲,實中生虛,虛勝於實,虛實結合,含蘊深沉。「姑蘇城外寒山寺,」交待鍾聲源自何處,真真切切,實實在在;「夜半鍾聲到客船」,突出鍾聲清曠悠揚,驚心動魄的特點。本來,夜半鍾聲是向四面八方傳播擴散的,可是在愁眠不展的詩人聽來似乎格外響亮,格外刺耳,似乎是專沖著困頓潦倒的詩人而來的,故而有「到」客船而不到別處的感受。顯然,鍾聲無形無情,如此卻有情有勢,負載了一層濃得化不開的愁苦,似乎充盈天地,溢滿胸懷的全是羈旅離愁。寒山古剎的鍾聲就這樣一聲接一聲回盪在楓橋的夜空,彌漫在文人的心頭,它敲響的是漂泊流浪之音,它劃破的是清空寂寥之霧,它甚至穿越時空,飄飄盪盪,向現在也向未來訴說著一個個動人心魄的人生故事。 這一聲,楓橋不靜,千秋百代的楓橋都不靜。 那一夜張繼不眠,千秋百代的文人也不眠。
Ⅷ 崖山之戰,十萬軍民為什麼寧肯跳海,也不上岸與蒙古軍拚命
由於當時的軍隊沒有吃的,也沒喝的,也沒有武器出去戰斗,出去完全是給蒙古人送人頭。在這種沒有希望的情況下,很多駐扎在崖山地區的宋人只能選擇跳崖。但是也有例外,也有一個人帶著倖存的士兵從蒙古軍的重重包圍突圍了出去。然而這些士兵卻不願意前往越南,只能在大海上繼續飄盪,一場台風過來,這一隻僅存的宋軍也徹底消亡了。
宋軍已經被困在崖山地區幾個月,此時的宋軍已經沒有退路可以走了。當時的宋軍也想抵抗,畢竟每一個人都想活下去,但是在蒙古軍的圍困之下,他們即使有著抗爭到底的願望,但是上天並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
Ⅸ 青島海泊河為什麼是乾的
搬遷。
二十一世紀初期,海泊村拆遷建成海泊人家,海泊村已經沒有多少痕跡了,只有那所學校還矗立在原址,海泊村的那段歷史已成為記憶。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這條海泊河支流鋪上水泥板,北橋拆除了,橋東支流成為沒有路牌的路。
Ⅹ 市北區西吳路57號海泊人家青島亞歐美翻譯有限公司具體位置
網上搜索是青島市市北區西吳路57號13棟1單元1301戶,你看看是不是。給你推薦個翻譯公司,青島全球通翻譯公司,工作人員可以上門取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