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的價格是多少
㈠ 在過橋緣吃米線裡面加的木耳挺好吃,一咬嘎吱嘎吱的跟平時家裡吃的不是一種,不會到哪裡能買到。
這個好像是叫地耳,苔蘚一類,和黑木耳不一樣。
價格比較便宜。
淘寶上有
㈡ 石耳就是地耳嗎
當然不是了!毫不相乾的兩種東西。
㈢ 好心知情人說說!!麻辣燙賣的木耳是人造木耳嗎,硬的。對人體有害嗎
廢話 賣天然的他不虧死啊 一般洗干凈沒什麼害處 但應該也沒多大的營養價值
㈣ 葛仙米價格
葛仙米
葛仙米
【別名】地軟、地木耳、地耳
【簡介】藻類藍藻綱念珠藻科念珠藻屬植物念珠藻Nostoc commune Vauch.,以全植物入葯。夏秋雨後採收,洗凈,去雜質,鮮用或曬干。可食。
【性味與歸經】淡,寒。
【功能與主治】清熱,收斂,益氣,明目。用於夜盲症,脫肛;外用治燒燙傷。
【用法與用量】1~2兩;外用適量,研粉調敷患處。
葛仙米俗稱天仙米、天仙菜、水木耳、田木耳。為水生藻類植物,屬藍綠藻的一種,單細胞,無根無葉,墨綠色珠狀,純野生,是名副其實的純天然綠色食品。相傳東晉時期,煉丹術家、醫學家、道教理論家葛洪在隱居南土時,災荒之年采以為食,偶獲健體之功能。後來葛洪入朝以此獻給皇上,體弱太子食後病除體壯,皇上為感謝葛洪之功,隨將「天仙米」賜名「葛仙米」,沿稱至今。
葛仙米營養豐富,是宴席佳品,含有15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其它自然食品不及而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Mn、Ca、Zn、Fe、P等礦物質成份。
食用時干鮮宜烹,糖鹽可調,蒸、炒、湯不拘,其味鮮美。《本草綱目》贊葛仙米為「肥絕佳食」。
此外,葛仙米還有葯用保健功能,據《全國中草葯匯編》介紹,葛仙米「性寒、味淡,可以消熱、收斂、益氣、明目,主治夜盲症、脫肛;外用可治燒傷、燙傷及護膚美容等。」
湖北省恩施州鶴峰縣走馬鎮是世界上最大的葛仙米產區,這里適宜葛仙米生長的水田、池沼達670餘公頃,因葛仙米生長對其自然條件(如氣候、土壤、陽光、經緯度、海拔等)要求極高,當今世界上僅非洲有極少量發現。葛仙米不愧是世界上真正罕見的神品。
㈤ 吃地蕨皮有什麼好處
地蕨皮又名地耳,是一種大型藍藻,生長迅速,繁殖快速,耐旱耐寒。分布於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多見於林間地上、草叢之間。見水迅速膨脹濕潤,呈暗綠色。無水時迅速脫水乾燥,呈黑色,貌似黑木耳而小薄。乾燥時捲曲。
【異名】地耳、地踏菇、鼻涕肉(《野菜博錄》),天仙菜、天仙米(《綱目拾遺》),地軟、地木耳(《陝西中草葯》)。
【來源】為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的藻體。
【植物形態】葛仙米
藻體為多數球形的單細胞串連而成,外被透明的膠質物,集成片狀,與木耳相似;濕潤時開展,呈藍綠色,乾燥時卷縮,呈灰褐色。
雨後林間濕地上發生極多。分布我國西南及西北各地。
【採集】夏、秋雨後採收,洗凈,曬干。
【性味】甘淡,寒。
①《綱目拾遺》:"性寒,味甘爽。"
②《陝西中草葯》:"味淡,性寒。"
【功用主治】清熱明目。治目赤紅腫,夜盲症,燙傷。
①《葯性考》:"清神解熱,痰火能療。"
②《綱目拾遺》:"解熱,清膈,利腸胃。"
③《陝西中草葯》:"清熱收斂,益氣明目。治湯火傷,夜盲症。"
④江西《草葯手冊》:"治目赤紅腫。"
【用法與用量】內服:煮食,1~2兩。外用:研粉調敷。
【選方】①治夜盲症:地軟二兩,當菜常食。(《陝西中草葯》)
②治湯火傷:地軟五錢。焙乾研粉,菜油調敷患處,或加白糖三錢,香油調敷患處
㈥ 黑木多少錢一斤
木耳是一種我們熟悉的食物,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其中黑木耳是一個重要的品種,它是木耳科植物,我們在平時也會經常吃到,那麼,黑木耳價格多少錢一斤?下面一起來進行一下了解。
一、黑木耳的市場價格
一級黑木耳約60元到70元一斤,二級黑木耳約40元到50元一斤,大片的黑木耳約30元到40元一斤,根據市場不同而價格也有所差異。
二、黑木耳的等級分類
1、一級品:表面青色,底灰白,有光澤,朵大肉厚,膨脹性大,肉質堅韌,富有彈性,無泥雜、無蟲蛀、無卷耳、無拳耳(由於成熟過度及久曬不幹,經多次翻動而使木耳粘在一起的干品)。
2、二級品:朵形完整,表面青色,底灰褐色,無泥雜,無蟲蛀。
3、三級品:色澤暗褐色,朵形不一,有部分碎耳、鼠耳(因營養不足或秋後採收而形成的小木耳),無泥雜,無蟲蛀。
4、四級品:通過檢驗不合一、二、三級的產品,如不成朵形或碎耳數量很多,但無雜質、無霉變現象。
5、等外級:碎耳多,含有雜質,色澤差。
三、黑木耳的選購注意
1、黑木耳並非越黑越好,消費者可通過辨別顏色來區別真假。真正的黑木耳正面是黑褐色,背面是灰白色的,而地耳是黃褐色的,用硫酸鎂浸泡過的木耳則兩面都呈黑褐色。
2、黑木耳味道很自然,有股清香味,而摻假的木耳有墨汁的臭味。
3、俗話說貨比三家不吃虧,在選購時多看
㈦ 怎麼辨別木耳和地耳
你好!
最直觀的方法就是把兩種木耳用水泡一下,就可以從顏色、質地看出差別了。
㈧ 誰知道這些中葯在葯店賣的價錢
中葯處方不僅要有葯名,且每味葯物還要有用量,
以下是中葯每10克的參考價格,單位(元),你自己查吧:
因地方差異有些葯物零售價格亦會有些差別.
人參因品種不同價格也會有很大區別.
蓮心0.40 烏梅0.35 龍葵0.13 黃葯子0.10 麻黃根0.28 草果2.76
石蓮子0.32 石榴皮0.15 天龍3.60 了哥王0.80 浮小麥0.10 草豆蔻0.26
鴉膽子0.32 白芨0.81 絞股藍0.38 山慈菇3.40 訶子0.21 肉豆蔻1.60
芡實0.58 五倍子0.50 女貞子0.18 半枝蓮0.33 白果0.80 皂刺1.23
蓮須2.63 金櫻子0.77 沙苑子0.50 半邊蓮0.30 銀杏葉0.20 京菖蒲1.60
制黃精0.41 益智仁0.76 茺蔚子 冬凌草0.30 淡豆豉0.18 石菖蒲0.49
炒黃芩0.92 蒼術0.38 橘皮0.14 佛手1.56 地骨皮0.24 白薇0.20
炒黃連4.80 厚朴0.45 青皮0.16 木香0.18 銀柴胡0.92 青蒿0.10
炒黃柏0.25 枳實0.19 枳殼0.33 萊菔子0.14 胡黃連1.18 天葵子0.49
生黃芩0.85 紅花1.22 鬱金0.48 炙沒葯0.72 澤蘭0.15 苦參0.19
川黃連4.34 桃仁0.97 元胡0.68 炙乳香0.54 莪術0.23 龍膽草0.65
生黃柏0.21 炒香附0.17 烏葯0.13 雞血藤0.12 三棱0.29 紫草1.26
知母0.46 石見穿0.17 五靈脂0.39 留行子0.20 桑白皮0.19 炙百部0.34
天冬0.81 劉寄奴0.37 姜黃0.24 川牛膝0.33 炙紫菀0.23 白前0.12
麥冬0.85 徐長卿1.64 蠶沙0.10 淮牛膝0.52 炙冬花0.84 前胡0.63
玄參0.25 川楝子0.12 穿山甲15.40 烏賊骨0.58 丁香1.70 吳茱萸1.40
南沙參0.45 桔核0.31 土元1.08 降香0.47 蓽茇0.90 花椒0.81
北沙參1.06 荔枝核0.14 水蛭5.18 蘇木0.27 胡椒1.60 小茴香0.36
淫羊藿0.24 炒杜仲1.07 覆盆子1.40 蘆巴子0.20 炮姜0.41 熟附片0.33
川斷0.27 生杜仲1.06 菟絲子0.70 補骨脂0.16 高良姜0.35 乾薑0.38
寄生0.20 鎖陽0.22 蛇床子0.40 肉蓯蓉2.33 白附子0.46 肉桂 0.50
槐角0.15 藕節0.15 荊芥炭0.24 生地炭0.94 血餘炭0.70 藕節炭0.24 茜草0.71 桑螵蛸1.80 椿根皮0.25
槐米0.50 小薊0.15 地榆炭0.26 柏葉炭0.40 陳棕炭0.20 茜草炭1.38 艾葉0.08 毛冬青0.50 苦楝皮0.18
側柏葉0.11 大薊0.24 生地榆0.16 佛手花1.00 綠萼梅2.70 玳玳花1.60 貢菊1.80 雞骨草0.39 忍冬藤0.26
赤小豆0.16 赤茯苓0.29 拳參0.26 厚朴花1.00 玫瑰花1.00 月季花1.00 凌霄花0.69 貓爪草0.90 絡石藤0.19
冬瓜子0.17 茯苓皮0.12 漏蘆0.16 炒內金0.65 建曲0.18 焦麥芽0.14 焦山楂0.15 炒杏仁0.55 旱蓮草0.12
冬葵子0.18 冬瓜皮0.18 薴麻根0.27 紅曲米0.16 神曲0.20 炒谷芽0.14 生山楂0.13 桔梗0.45 仙鶴草0.16
胖大海1.35 桔葉0.11 瓜蔞子0.52 百合0.41 生白術0.74 生白芍0.38 生甘草0.36 黨參0.75 生黃芪0.98
板蘭根0.42 桔紅0.20 瓜蔞皮0.65 石斛1.36 炒白術0.74 炒白芍0.40 炙甘草0.39 太子參1.08 炙黃芪0.62
貫眾0.18 桔絡1.78 薤白0.24 五味子2.13 山葯0.76 丹參0.35 生地0.48 生首烏0.48 生梔子0.35
桑葉0.19 山豆根1.23 香櫞0.31 山茱萸1.18 天花粉0.45 路路通0.20 熟地0.48 炙首烏0.56 炒梔子0.38
菊花1.00 射干0.80 柿蒂0.16 砂仁2.10 茯苓0.48 薏仁0.27 當歸0.36 益母草0.11 金銀花0.92
葛花0.33 青果0.45 八月札0.32 白蔻仁1.00 豬苓1.68 澤瀉0.60 川芎0.55 金錢草0.25 連翹1.20
炙遠志2.41 木蝴蝶0.49 野菊花0.34 地丁0.20 紅藤0.10 魚腥草0.28 法半夏1.84 牡丹皮0.54 蓮子0.62
酸棗仁2.10 穿心蓮0.13 白蚤休3.10 公英0.43 敗醬0.32 大青葉0.32 姜半夏2.04 赤芍0.36 扁豆0.26
柏子仁1.00 玉竹0.32 決明子0.21 生大黃0.27 火麻仁0.15 象貝母5.57 膽南星0.93 海藻0.20 垂盆草0.27
大腹皮0.15 石韋0.31 土茯苓0.32 制大黃0.39 郁李仁1.20 平貝母 制南星0.58 昆布0.26 地耳草0.28
豨薟草0.21 蔓荊子0.49 佩蘭0.30 檳榔0.34 扁蓄0.13 白鮮皮0.38
石楠葉0.10 葶藶子0.10 鉤藤0.33 木通0.17 瞿麥0.13 地膚子0.15
威靈仙0.39 木瓜0.39 海風藤0.34 合歡皮0.14 萆解0.18 馬齒莧0.26
防已0.74 狗脊0.13 伸筋草0.10 海桐皮0.35 虎杖0.12 白頭翁0.13
千年健0.25 五加皮0.14 桑枝0.11 老鸛草0.15 鴨跖草0.20 秦皮0.20
代赭石0.28 紫石英0.56 龜板7.70 鹿角霜2.10 石決明0.38 生龍骨0.57
海浮石0.44 花蕊石0.14 別甲4.60 水牛角3.20 煅龍骨0.89 生牡蠣0.06
陽起石0.15 磁石0.32 玳瑁12.00 生石膏0.14 煅牡蠣0.13 珍珠母0.18
生麻黃0.11 蘇梗0.10 蘆根0.29
炙麻黃0.14 蘇葉0.18 淡竹葉0.20
桂枝0.14 蘇子0.24 枇杷葉0.45
荊芥0.12 白芷0.28 天麻片5.50
防風1.40 香薷0.15 地龍1.60
薄荷0.29 細辛2.7 刺蒺藜0.55
羌活1.07 炒蒼耳0.10 葛根0.29
獨活0.23 藁本0.30 柴胡0.45
秦艽1.46 辛荑0.51 升麻0.25
蛇蛻4.20 蟬蛻2.65 夜交藤0.14
蜂房5.10 僵蠶0.84 茯神0.40
烏梢蛇3.59 牛蒡子0.36 合歡花0.49
透骨草0.30 白芥子0.20 藿香0.44
竹茹0.19 夏枯草0.39 南沙參0.45 桔核0.31
茵陳0.16 舌蛇草0.47 北沙參1.06 荔枝核0.14
通草0.66 茅根0.30 淫羊藿0.24 炒杜仲1.07
川斷0.27 生杜仲1.06 菟絲子0.70
寄生0.20 鎖陽0.22 蛇床子0.40
㈨ 為什麼飯店裡的木耳吃起來是脆的,而家裡的木耳吃起來是軟的
焯水後浸泡在冰水中,讓木耳口感更脆爽。放入冰箱里冷藏1-2小時或是隔夜,讓木耳口感更脆爽。
材料:新鮮黑木耳500克。
調料:日本醬油、芥末、冰水適量。
做法:
1、新鮮木耳、日本醬油、芥末備好。木耳用清水浸泡30分鍾,然後用清水沖洗干凈。把洗凈的木耳切成絲。
2、鍋下水燒開,將木耳絲焯水1分鍾。木耳絲過冷河後倒入冰水中浸泡5分鍾。
3、木耳絲瀝干水份放入冰箱里冷藏1-2小時或是隔夜。將日本醬油和芥末放入味碗中,木耳絲即可醮芥末醬油食用。
㈩ 田間地頭酥脆花生454克1袋售價多少
叫地皮菜呀
地皮菜:又名地耳、地衣、地木耳、地軟兒,是真菌和藻類的結合體,一般生長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暗黑色,有點象泡軟的黑木耳。地皮菜富含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和磷、鋅、鈣等礦物質,以色列魏茨曼研究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皮菜所含的一種成分可以抑制人大腦中的乙醯膽鹼酯酶的活性,從而能對老年痴呆症產生療效。地皮菜是一種美食,最適於做湯,別有風味,也可涼拌或燉燒,也是寒性食品。
另稱【地耳 nostoc commune】
屬於【藍藻門】--【顫藻目】--【念珠藻屬】
藻體絲狀,有時若干條包被在膠質鞘中成片狀團塊狀.生於水中,土中或草地上等潮濕的環境.絲狀體上產生異形孢子和厚壁孢子進行營養繁殖.(同屬植物還有葛仙米,發菜 等)均可食用.
注:藍藻是最古老,最簡單,最原始的植物類群.
【科屬】為念珠藻科植物葛仙米的藻體。
【別名】葛仙米、地踏菇、念珠藻、地木耳、地衣、地皮菜等
【性味歸經】性涼,味甘;入肝經。
【功效主治】清熱明目,收斂益氣。主治目赤紅腫,夜盲,燙火傷,久痢,脫肛等病症。
【營養成分】每 11克含水分96.4克,蛋白質 l.5克,粗纖維1.8克,灰分1克,胡蘿卜素220微克,硫胺素0.02毫克,核黃素0.28毫克,尼克酸0.5毫克,維生素e2.24毫克,鉀102毫克,鈉10.7毫克,鈣14毫克,鎂275毫克,鐵21.1毫克,錳7.74毫克,鋅5.0毫克,銅1.13毫克,磷53毫克,硒9.54微克。此外,還含有肌紅蛋白,b胡蘿卜素(b-caroteme),海膽烯酮(echineno),雞油菌黃質,磷質,淄醇以及葡萄糖甙,香樹脂醇類,維生素c等。
【食療作用】
1.降脂明目 地耳是一種很好的低脂肪營養保健菜,能降脂減肥,同時,對目赤、夜盲、脫肛等病症也有一定療效。
2.清熱降火 地耳性寒而滑,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內服外用,可輔助治療燒傷、燙傷及瘡瘍腫毒。
3.補充營養 地耳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等,可為人體提供多種營養成分,具有補虛益氣,滋養肝腎的作用。
【保健食譜】
如: 地耳炒雞蛋、地耳包子、地耳土豆排骨湯、地耳蘿卜排骨湯、地耳山葯排骨湯。
1.涼拌地耳 新鮮地耳250克,蔥花適量。將地耳洗凈,去雜,入沸水鍋內焯一下,撈出瀝水,裝盤,加入精鹽、醬油、蔥花等,再淋上麻油拌勻即可。此餚具有清熱明目的功效,適用於目赤紅腫,夜盲,久痢等病症。
2.地耳豆腐 地耳10克,豆腐2o0克,香蔥適量。先將地耳洗凈;豆腐切小塊入鍋煮片刻撈出;鍋中燒油,煸香蔥花,入豆腐、精鹽和適量水煮沸,最後加地耳燉至入味出鍋。此餚具有清熱益氣,和中的功效,可輔助治療脫肛病症。
3.地耳炒韭菜 地耳100克。韭菜25)克。地耳、韭菜各洗凈,瀝干水:鍋燒熱放油。至油熱投入地耳煸炒,將適量精鹽,人味出鍋待用:韭英(切段),入鍋煸炒,加鹽人味,再倒人地耳燜炒數分鍾即可裝盤。此餚具有益氣補腎的功效,可輔助治療脫肛.陽萎遺精,子宮脫垂等病症。
4.地耳燒肉鮮 地耳 2o0克,豬肉 15o克,姜、蔥各適量。將地耳去雜洗凈,豬肉洗凈切片;鍋燒熱,投人豬肉片煸炒至水干,加人姜、蔥、料酒、醬油煸炒,至肉熟透,再人精鹽、白糖燒片刻,放人地耳和適量水,燒至人味,投少許味精即成。此菜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適用於體倦乏力,脫肛,陰虛乾咳,便秘等病症。
【注意事項】 地耳性涼質地潤滑,脾胃虛寒泄瀉者不可多食。
【文獻選錄】
《名醫別錄》:「主明目,益氣,令人有子。」
《奧西偶記》:「解熱清隔,利腸胃。」
《食物考》:「清神解熱,痰火能療」;「久服延年,蓋亦能清臟熱者。」
《綱目拾遺》:「清隔,解熱,利腸胃。」
《陝西中草葯》:「清熱收斂,益氣明目。治燙火傷,夜盲症。」
《全國中草葯匯編》:「主治脫肛。」
【文化欣賞】
歷史傳說:據《梧州府志》載,「葛仙米……此原非谷屬,而名為米,傳雲:晉葛洪隱此,乏糧,采以為食,故名。」
另有參考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陳衍昌之說,屬於藍綠藻門 (cyanophyta)藍綠藻綱(cyanophyceae)念珠藻目(nostocales)念珠藻科(nostocaceae)。地木耳藻體微視(在顯微鏡下;如圖)成絲狀群體,外覆以豐富膠質,一般目視狀似木耳。因其生長於山坡草地上,故俗稱為地木耳(常被誤認為是一種青苔),為一美味富含各種營養元素之高貴食材。(注:念珠藻科的藍綠藻就是俗稱的葛仙米)
地木耳平常少見,但在大雨過後經常出現在不受污染的山地草原上。因此,國外常稱其為fallen star或是star jelly,乃是誤認為其是由天上所降下來之故。餐廳業者則取名為情人的眼淚為一道極美味的菜餚。而原住民則稱其為上帝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