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州區麴院風荷一期房價多少
① 西塘的住宿、攻略、游記 推薦些親身去過的客棧、飯館、酒吧 包括各自的消費 有沒有可以參考的
西湖十景一定要去
西湖十景之名源出南宋西湖山水畫題名。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吳自牧《夢粱錄》均有記載。南宋後期人士所賦詩、詞中,以西湖十景為題者甚多。十景各擅其勝,共同之點為景目位置皆傍近西湖或就在湖中,但個別景目名稱和排列次序有所不同。十景景目當時稱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鍾、麴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印月、兩峰插雲。宋亡入元,西湖十景一度冷落蕭條,景目所指景點,或徒有虛名,或舊跡難覓。明代,十景有所恢復和建樹。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至杭,逐一品題西湖十景,將「兩峰插雲」改為「雙峰插雲」;「雷峰落照」(或稱「雷峰夕照」)改為「雷峰西照」;「南屏晚鍾」改為「南屏曉鍾」。「西照」與「曉鍾」雖只一字之改,卻未被人們接受,因而只在清代有關西湖著作中有這兩處更改的景名,以後人們賦詩作詞寫文,仍沿用初名。康熙帝為十景題字後,浙江地方官吏先後將御筆所書景名,刻石立碑,建亭恭護,至此,十景之名從過去只書上有所記載,成為十景所在景點標志。以後,乾隆皇帝南巡杭州,又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於景碑碑石陰面,使西湖十景景名更廣為人知,加之宋元明清及近代眾多描繪吟詠十景之繪畫、詩詞、游記、照片,十景被公認為西湖山水的代表。西湖十景除「雷峰夕照」,因雷峰塔於民國13年(1924年)傾圮,景觀消失,餘九景迭經整葺、恢復和擴建,不但面貌煥然一新,內容也更與景名相符。
(一)三潭印月
在西湖外湖西南部水域,大致范圍包括小瀛洲及其南側局部湖面暨三座瓶狀石塔,以賞月和水上園林著稱。南宋咸淳《臨安志》卷三十六:「西湖三潭,土人相傳,雲在湖中」。清雍正《西湖志》卷三:「東坡留意西湖,極力浚復,在湖中立塔以為標表,著令塔以內不許侵為菱盪。舊有石塔三,土人呼為三塔基。南宋舊圖,從南數,湖中對第三橋之左為一塔,第四橋之左為一塔,第五橋之右為一塔。」塔始建於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蘇軾浚湖築堤期間,所在位置不是今天三塔的位置。小瀛洲前身為水心保寧寺,也稱湖心寺,北宋時為湖上賞月佳處。明《西湖游覽志》卷二:「國朝弘治間,按察司僉事陰子淑為諸生時,曾游入寺,廉得眾僧之奸。及為秉憲,甚厲,時寺僧倚怙鎮守中官,見任官長及卿士大夫以酒餚人游寺者,杜門不容,陰乃發其奸事,立毀之,並去其塔。」清《湖山便覽》卷三:「萬曆三十五年,錢塘令聶心湯請於水利道王道顯,用蘇公法卷取葑泥,繞灘築埂,成湖中之湖,以為放生之所,又於舊寺基建德生堂。三十九年,令楊萬里繼築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規制盡善,遂以德生堂增葺為寺,復舊湖心寺額。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謂之三潭。」明末清初,湖心寺再毀。清《湖山便覽》卷三:「國朝雍正五年重建。前接三潭印月亭,後為曲橋,三折而人,為軒三楹,又接平橋,為敞堂,進為層樓,環池植木芙蓉,花時爛若錦綉。增修十八景所稱『魚沼秋蓉』謂此。」清雍正《西湖志》卷三:「池上構亭,恭懸御書匾額,復建小亭於池北,以奉御碑。內置高軒傑閣,平橋三折而人,空明窅映,儼然湖中之湖。」民國時期《西湖新志》卷一:「三潭印月在湖心亭之南,一圓堤也,四圍皆水,所謂湖中之湖,西湖之宛然水中央者,惟湖心亭,阮公墩與此鼎足,舊為放生池。繞堤作埂,清聖祖御碑亭後,石橋曲曲護以朱欄,亘於漁沼之上,再進為精舍數楹,曰『迎翠軒』,光緒六年庚辰建,浙江布政使德馨有記。又進為永明禪院,後則彭剛直之『退省庵』在焉。庵為公生前親手經營,嘗以巡閱長江之隙來杭釣游於此,後即就地祀之。有『閑放台』、『一寄樓』。一寄樓舊供公遺像,芒鞋竹杖,貌甚清古。今改『浙江先賢祠』,其像遂撤。」《西湖風景園林——1949至1989》:「三潭印月,解放初,東北面、東面和西南面都有遊船埠頭。一上東北角埠頭,就有『小瀛洲』石牌坊、浙江先賢祠等。先賢祠前有九獅石立於橋旁水際。過小瀛洲牌坊順橋前進,有『開網亭』、 『亭亭亭』,再西有 卍字亭。亭對面橫著花牆,中開洞門,門額為康有為題字『竹徑通幽』。進圓洞門通『閑放台』、『一寄樓』。沿花牆前園路再西過橋,即人稱島中有島的三潭印月中心點。這里有亭建在十字路口,石柱上刻有日偽時期杭州市長的題聯,亭西原有關帝廟(即永明禪院)等。再西過橋即『三潭印月』碑亭,過碑亭即『我心相印』亭,亭前湖面上有三座石塔,取鼎足之勢。」1953~1955年,採用竹籠灌石填基,拓寬湖岸,駁自然式湖坎,在關帝廟前闢建金魚池。1958年,因台風侵襲,柱架傾頹,拆除已霉爛無法修理的卍字亭,並在亭基上改置花壇。1959年改建浙江先賢詞,拆去三面磚牆,建成迴廊,設置靠背坐凳。拆除關帝廟,新建「迎翠軒」、「花鳥廳」,開設商店、茶室和接待室,填平迎翠軒前金魚池,擴大為草地。鑿去十字路口亭柱上日偽市長的題字,改建「我心相印」亭。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小瀛洲石牌坊被砸毀,閑放台關閉,30多個觀賞荷花的品種散失殆盡,雜草湮塞,景色凋零。1971年,改建九曲橋橋面,石柱改用鋼筋混凝土,原有木欄桿改用鋼管,並將橋面升高20厘米左右。1972年,在原浙江先賢祠北添建水泥平台,兼作遊船埠頭之用。1973~1977年,島內、外湖岸,砌成自然式疊石,補植花木,改鋪石板園路。東北角新建「皺月廊」,大修「閑放台」等園林建築與生產用房。1979—1982年,翻造「竹徑通幽」花牆,恢復拆去多年的「扇面亭」,改建「我心相印」亭,移去亭前遊船埠頭,遷至「扇面亭」近旁,亭前增鋪石板平台,鏤花欄桿。從島外運進大量土方填高地面,全島平均增高50厘米左右,改變原先低濕狀況。1983—1984年,改建和添建島上公共廁所等設施。1985年,開始整修花鳥廳、迴廊、鋪設電纜,添加園燈。
現在全島面積約7公頃,水面佔60%。據清初《湖土需 雜記》載:明代所造之三塔久廢,今三塔系清代康熙年間所建。三石塔頂為葫蘆狀,塔身呈球狀,高出水面2米,中空,環塔身均勻分布5個小圓孔,塔基為扁圓石座。三塔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每邊長62米。
(二)斷橋殘雪
在白堤東端斷橋。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出錢塘門,循湖而行,人白沙堤。第一橋曰斷橋,界於前後湖之中。水光灧瀲,橋影倒浸,如玉腰金背。凡探梅孤山,蠟屐過此,輒值春雪未消。葛嶺一帶,樓台高下,如鋪瓊砌玉,晶瑩朗徹,不啻玉山上行。昔人稱詩思在灞橋雪中,此較更勝。」清《湖山便覽》卷二:「斷橋殘雪亭在斷橋北。宋陳清波有《斷橋殘雪圖》。康熙三十八年,聖祖仁皇帝御書四字為西湖十景之一。四十一年有司勒石建亭於此。」民國18年(1929年)西湖博覽會結束後,碑亭由橋左移至橋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橋旁「雲水光中」水榭一度作為浙江圖書館圖書流通站,供遊人休息閱覽。御碑亭與水榭,多次整修。「文化大革命」期間,碑石、「雲水光中」牌坊全毀。1977年重新刻制「斷橋殘雪」碑石,安置在原碑亭內;重製「雲水光中」匾額,懸掛於水榭門楣上。
(三)平湖秋月
在白堤西端,孤山南麓,瀕臨外湖。考最初「平湖秋月」並無固定景點的位置,而以泛舟湖上流覽秋夜月景為勝,故宋、元、明年間賦詠此景的詩詞,皆以湖上賞月抒情為主題。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平湖秋月,蓋湖際秋而益澄,月至秋而逾潔,合水月以觀而全湖之精神始出。宋時有龍王堂在蘇堤三橋之南,明季移建孤山路口,據全湖之勝,後圮。國朝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巡幸西湖,建亭其址,前為石台,三面臨水,上懸御書『平湖秋月』匾額,旁構水軒,曲欄畫檻,蟬聯金碧,睿藻輝煌,與波光掩映。每當秋氣清爽,水痕初收,皓魄中天,千頃一碧,恍置身瓊樓玉宇,不復知為人間世矣。」從此,景點固定。民國8年(1919年),英籍猶太富商哈同向當時浙江督軍楊善德買下御書樓西側0.4公頃土地,築高牆修建私家花園「羅苑」。1959年,杭州市園林管理局改建「羅苑」,拆除沿馬路高牆和園內部分建築,不拆樑柱屋架完整搬移原有廳屋位置,鋪設園路,增植花木,添置山石,闢建西側臨湖賞月平台,作為平湖秋月景點組成部分。「文化大革命」期間,平湖秋月建築物上刻有殷商、兩周、兩漢的鍾鼎彝器以及甲骨文、花鳥圖案的落地門窗,被用油漆填平。「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園林管理局將平湖秋月「四面廳」、「湖天一碧」等建築,換梁更柱,塑脊剔窗,重現精美圖案。1977年又改造周圍環境,拓寬臨水平台,改建進口處小橋,修建碑亭,重刻「平湖秋月」碑石。1981年開始,重新製作和懸掛與平湖秋月有關的匾聯。現在平湖秋月供游覽的面積,從原有的0.15公頃擴大為0.55公頃。
(四)麴院風荷
在西湖西北隅,瀕岳湖、西里湖,與蘇堤遙遙相望。曲(曲)院,原系南宋年間設在行春(即洪春橋)釀制官酒的作坊,坊置約在金沙澗匯人西湖處。明《西湖游覽志》卷十:「曲 院,宋時取金沙澗之水造麴,以釀官酒。其地多荷花,世稱『麴院風荷』是也。」宋亡,麴院荒湮,景也不存。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國朝康熙三十八年,構亭於跨虹橋之北,引流疊石為盤曲之勢。聖祖仁皇帝親灑宸翰,改『麴院』為『麴院』。「荷風」為「風荷」恭制匾額,奉懸亭楣。東建敞堂三楹,又東建『迎薰閣』,綺窗洞達,四面皆可登眺。又東為『望春樓』,前臨大堤,遊人系馬垂楊,輒登樓送目,頓豁煩襟。西則復道重廊,雲窗月戶,皆恭摹南巡所賜諸臣御筆。花時香風徐來,水波不興,綠蓋紅衣,照灼雲日。」咸豐末年樓閣毀於兵燹。1949年杭州解放時景點僅剩一亭、一碑、一牆及半畝地,少許荷花。1963年,杭州市園林管理局進行擴建,范圍東起蘇堤跨虹、東浦兩橋,西至環湖西路,北起岳墳街,南至卧龍橋,面積28.4公頃,水面67公頃。公園共分3個景區:岳湖景區、麴院風荷景區、密林區。同年開始挖掘流金橋東北角水池,挖出的泥土填高環湖西路路口至流金橋一段低窪地,補栽楓香、廣玉蘭、香樟、烏桕、合歡、桂花等觀賞花木。
1965年春,沿岳墳街路南斜坡,營造雪松林帶。1977年結合西湖駁坎,修改原總體規劃,將景區重新劃分為5個:岳湖景區,竹素園景區,麴院風荷主景區,濱湖密林區,郭庄古園保護區。1978年底結合西湖治理工程,整理麴院風荷環境。1980年完成風荷區水體治理,開挖北起環碧橋、南至郭庄,寬3米、深1.5米的隔離溝。疏浚金沙港流金橋以東至岳湖段水域,引水流溝通密林區林中小溪。建成「風荷」、「密林」兩景區游步道。修砌61座自然型荷花種植台池,栽種42種荷花和6種睡蓮品種。完成公園北段外圍欄桿,鋪設3處大草坪,整理小島,理水疊石,增植紫楠、銀杏、合歡、濕地松、桂花、紫薇、芙蓉、紅楓、水生鳶尾等花木。至此,園地雛形初現。1981年,麴院風荷在原規劃基礎上又作出景區詳細規劃,並將麴院風荷建築設計方案公開競選,選出優秀設計方案。1982年,麴院風荷總體規劃再度修改,調整為岳湖、竹素園、風荷、麴院、濱湖密林5個景區(郭庄古園林保護區另列項)。同年全面始建風荷區,修園路,架橋梁,建「迎薰閣」、「紅綃翠蓋廊」、「波香亭」、「風徽亭」。整理小島,增植花木,掇石疊山,修建玉帶橋,重建「玉帶晴虹」橋亭。新建公園東、西、西北出口。1983年10月1日,風荷景區首先開放。1985年勞動節,濱湖密林景區相繼開放,內有新建的「湛碧樓」茶室,4座平拱橋。為便利遊人,增闢公園面向杭州花圃的出口處。
(五)雙峰插雲
在洪春橋堍。「雙峰」指南高峰、北高峰,峰頂南宋時各有古塔一座,每逢雲霧低橫之日,峰形隱晦而塔尖分明,因以名景。宋楊萬里有詩描述:「南北高峰巧避人,旋生雲霧半腰橫。縱然遮得青蒼面,玉塔雙尖分外明。」清代,南北高峰古塔都毀圮。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南高、北高兩峰相去十餘里,中間層巒疊嶂,蜿蜒盤結,列峙爭雄,而兩峰獨以高名,為會城之巨鎮。山勢既峻,能興雲雨,故其上多奇雲。山峰高出雲表,時露雙尖,望之如插,宋人稱『兩峰插雲』,為十景之一。康熙三十八年,聖祖仁皇帝臨幸西湖,御題十景,改『兩峰』為『雙峰』,構亭於行春橋之側,適當兩峰正中,崇奉奎章,並恭摹勒石,建御書碑亭於後,繚以周垣,丹革翠飛,與雙峰對峙,每春秋佳日,憑欄四望,儼如天門雙闕,拔地撐霄,祥雲璦王+建(jian音箭) ,隨風卷舒。」《說杭州》第四章:「本為湖中遙望之景,清初必欲求其地以立碑,乃置之行春橋畔。」「文化大革命」期間碑毀,1982年重建。碑亭位置因靈隱路拓寬,改向北移位,已非清代建亭原址。
(六)柳浪聞鶯
在西湖東南涌金門與清波門瀕湖地帶。南宋孝宗皇帝於吳越王錢氏故苑及靈芝寺建「聚景園」,園中多柳樹,有柳浪港、柳浪橋等。明《西湖游覽志》卷三:「聚景園,今惟柳橋尚存,世稱柳浪聞鶯者是也。」清《杭州府志》:「有柳浪港,虧在學士港西,舊多垂柳,風擺成浪,故名。」宋亡,聚景園荒蕪,「柳浪聞鶯」一景亦隨之不存。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康熙三十八年聖祖仁皇帝御書『柳浪聞鶯』匾額,恭奉於涌金門之南,創建亭榭,恭勒御碑。」 《西湖新志》卷二《清波小志》:「康熙三十八年,翠華南幸,十景俱有宸翰。地方官訪查舊跡,創建亭榭以供御碑。因柳浪所在逼側,欲開拓之,左右皆番回冢墓,時中丞張公敏側然日:『聖王之政,掩骼埋胔,吾豈忍發掘久埋之骨乎!』相度靈芝寺前有隙也,鳩工構造,復開浚池沼,環植檉柳。每歲暮春,裙屐畢至,黃鳥鳴於其間,坐憩久之,不減雙柑斗酒之樂也。今存廢址。」清末,柳浪聞鶯一景再次不存。民國期間,柳浪聞鶯荒草遍地;僅錢王祠於民國12年(1923年)冬曾作修建。抗日戰爭期間,杭州淪陷日軍在此駐扎部隊,砍去全部柳樹。1949年杭州解放時,舊有的柳浪聞鶯景區只剩一座牌坊,一塊景名碑石,一座石亭子和一株沙朴對。1951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建設局在錢王祠北側「柳浪聞鶯」碑石空地,闢建1公頃綠地,修建碑亭,放置康熙御書「柳浪聞鶯」景名碑石,補植花木,擴大園地至錢王祠。綠草坪間新建八角形琉璃瓦亭,整理祠前原有的二口池塘,改栽荷花,蓄養金魚。1955年在錢王祠南側,興建佔地1.66公頃兒童公園,同年又徵用11.3公頃土地,拆遷草舍,遷移回回墳,用疏浚西湖挖出的淤泥填平園中低窪水塘。1956年兒童公園擴大為2.6公頃,並在涌金門外建佔地2.8公頃的涌金公園。1957年3月至1959年,杭州市機關、學校、工廠企業組織人員在園中義務勞動,整理地形,植樹綠化,二年半時間共挖土方3萬立方米,栽種喬灌木2萬多株,宿根花草5千多叢,草坪6萬多平方米。1959年興建「聞鶯館」和花架園門,利用舊石板鋪築園路1260平方米。設置園燈、坐椅。1963年友誼園內豎立「日中不再戰」紀念碑。1975年錢王祠遺址所在的動物展覽場所,遷至杭州動物園,其地於1978年改建成具有江南私家庭園特色的園林,仍沿用「聚景園」園名。1978—1979年,「日中不再戰」紀念碑旁建古色古香的外賓接待室。現在柳浪聞鶯由友誼、聞鶯、聚景園三部分組成,總共面積為17.6公頃。
(七)雷峰夕照
在西湖南岸夕照山雷峰上,景目最早見於《方輿勝覽》卷一。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凈慈寺北,有山自九曜峰來,逶迤起伏,為南屏之支脈。吳越王妃建塔於峰頂。每當夕陽西墜,塔影橫空,此景最佳。林逋《雷峰》詩雲:『夕照前村見』,故十景有『雷峰夕照』之目。」清《湖山便覽》卷七:「宋陳清波有《雷峰夕照圖》,又或稱『雷峰落照』。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御書十景,改定為『雷峰西照』,築亭摹石,恭迎於西峰之西。」 (民國時雷峰塔倒塌,此碑不知去向)。雷峰塔因地處吳越國杭城西關外雷峰上,故又有西關磚塔之稱,而歷史上又有黃妃塔、王妃塔之名,為磚木結構樓閣式塔,八面七層。 《西湖夢尋·雷峰塔》「吳越王於此建塔,始以十三級為准,擬高千尺。後財力不敷,止建七級。古稱王妃塔。」塔為吳越國王錢椒之妃黃氏為奉藏佛螺髻發及佛經而建。塔以磚石為芯,外有木構檐廊,重檐飛棟,洞窗豁達。內壁八面鑲嵌《華嚴經》石刻,相傳塔下供有16尊金銅羅漢像。此塔於北宋宣和年間遭戰亂受損,南宋重修為八面五層。元代,雷峰塔為一處游覽景點。明代嘉靖年間,倭寇入侵,疑塔中有伏兵,縱火焚塔,僅存塔芯。赭色磚塔,頹然蒼老形象,別具風情。民國13年(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倒塌,此景名存實亡,現只存塔的遺址供人憑吊。
(八)南屏晚鍾
指南屏山北麓凈慈寺鍾聲響澈湖上的意境。「南屏晚鍾」初見於北宋張擇端之畫。明洪武年間重鑄一口大鍾。《凈慈寺志》卷一:「《凈慈寺舊志》載,鍾樓高十餘丈,住持夷簡復建。以舊鍾小,乃聚銅二萬余斤鑄鍾,懸其上撞之,聲聞遠壑」。清雍正《西湖志》卷三:「南屏山在凈慈寺右,興教寺之後,正對蘇堤,寺鍾初動,山谷皆應,逾時乃息。蓋茲山隆起,內多空穴,故傳聲獨遠,響人雲霄,致足發人深省也。」清康熙皇帝改景名為「南屏曉鍾」。 《湖山便覽》卷七:「南屏晚鍾亭,在寺門,面臨萬工池。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御書四字為十景之一,恭摹勒石建亭於此。」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鍾樓毀於火,四十六年募捐重建。清末民初,凈慈寺屢遭兵燹,樓毀鍾失。1984年日本佛教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捐款,由杭州市佛教協會重鑄一座大鍾。
(九)蘇堤春曉
蘇堤築於北宋元佑五年(1090年)。蘇軾疏浚西湖時用疏浚挖出的西湖泥堆築成堤,堤上架6橋通舟楫,堤兩旁遍植楊柳,夾植桃花等花木,春日景色如畫。南宋年間,沿堤先後闢建亭台樓閣,湖上游覽喧盛為最。明《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清明,蘇堤一帶,桃柳陰濃,紅翠間錯,走索、驃騎、飛錢、拋鈸、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躍圈、斛斗、舞盤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自元迄清,堤、橋、花木幾經興衰。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杭州,品題西湖十景景名,以「蘇堤春曉」為首,地方官吏建御書景名碑亭於望山橋南堍。雍正年間堤上建築及花木又經修葺、補植。清末,堤半為桑地,景觀減色。民國23年(1934年)夏,杭州大旱,湖乾涸,杭州市政府以疏浚西湖的葑泥擴增堤身,種植花木,辟為蘇堤公園,御碑亭重建一新。抗日戰爭期間杭州淪陷,蘇堤極少整修。抗日戰爭勝利後,除補植桃柳、芙蓉等花木外,堤橋修葺都屬小修小補,至1949年底,堤路高低不平,堤面寬窄不一,堤岸缺陷坎坷,六座橋和御碑亭多處破損。1950年,杭州市人民政府開始整修蘇堤。1953年,拋塊石固定堤岸,新建茅杉木紫藤廊架,美化堤景。1954年,採用浙江新昌縣綠石作為六橋欄桿,澆鋪瀝青堤路,沿堤增建花架,建「夕佳」、「仁風」兩亭。試種耐陰地被植物,增加六座橋畔的灌木。1963~1964年間,「鎖瀾」橋與「望山」橋間建鋼筋混凝土六角亭一座。1966年,因堤上原栽植的重陽木長勢不好,改植七葉樹。1972年,在「花港觀魚」東門瀕湖堤岸邊,建水泥平台作為遊船埠頭。1977年,堤岸所砌石墈年久鬆散,重作深基凝結,起砌自然墈,並以大量泥土平整兩旁堤面,增種花木。1978年重修御碑亭,並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砸斷的「蘇堤春曉」碑,補修重立亭中。
(十)花港觀魚
在蘇堤南端以西,介於小南湖與西里湖間,前身系南宋盧園,以賞花、觀魚稱勝。南宋《武林舊事》卷五:「盧園,內侍盧允升園,景物奇秀,西湖十景所謂『花港觀魚』即此處也。」宋亡,盧園荒蕪。清康熙年間重建時,改園址於「映波」與「鎖瀾」兩橋間。清雍正《西湖志》卷三:「今盧園久廢,建亭於花港之南,當三台山出入之徑,去定香寺故址數十步。飛甍倒水,重檐逼霄,珠網綺疏,輝映雲日,旁浚方池,清可鑒底,揚鬐鼓鬣之狀,鱗萃畢陳。或潛深淵,或跳清波,以泳以游,咸若其勝。至花事日增,落紅千片,飛墜水面,與朱蘊碧藻,點綴映帶,游鯈唼喋,轉與人相忘,雖濠濮間無以逾此。」 「樓北建御書碑亭,後有高軒,環以曲廊,疊石為山,重門洞啟,花徑逶迤,洵湖南絕勝也。」咸豐末年毀於兵燹。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魚池、碑亭。光緒年間,近旁先後建小萬柳堂、陳庄、紅櫟山莊等私家園墅,花港觀魚景觀再度衰敗。至1949年,只剩一口魚池,一座殘損碑亭。195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建設局分二期重建花港觀魚景點。第一期將定香橋故址的花港觀魚原地西南面民房、水塘,西側的紅櫟山莊遺址,農地菜園,松林灣以西山路邊為界的14.6公頃土地,全部劃歸花港觀魚景區。1953年,拆除農舍及破舊民房,整理地形,深挖紅魚池,南北湖岸砌墈,局部綠化種植和園路鋪築等工程。1954年,建成面積為1.1公頃的牡丹園,以紆回小徑將牡丹園劃分成18個小區,拱環制高點上新建的牡丹亭。栽種牡丹的小區上方,結合地形辟設一處平台,以黑白鵝卵石鋪成梅樹形狀圖案,台邊植梅椿一株,圖案猶如梅楠之倒影,著名學者馬一浮題名「梅影坡」。魚池以山石駁岸,低接水面、園路和小橋。1955年建成茅亭、花廊、園內照明設施和公共衛生設備,繼續綠化種植,開挖花港,築路建橋。第一期工程結束後,花港觀魚景區面積擴大為14.6公頃。1963年開始二期工程,繼續將公園南部5.5公頃堆積疏浚西湖泥的土地劃為園地,辟為疏林草坪區和芍葯圃,栽種大片芍葯。開挖延伸花港港道,整理港墈,新建茶室一座,繼續完成路、橋、亭、花架等建築。1964年二期工程結束後花港觀魚景區的總面積增加到21.3公頃。1978年後,先後擴建牡丹園,完善芍葯圃,整修蔣庄建築,改建東大門,調整樹木,增添地被植物種類。1979年,在大草坪樹叢間新栽一批美國總統尼克松贈送的紅杉樹自繁苗。1984年,在魚池東岸臨水建竹結構觀魚廊,延伸池中,供人遊憩。現在花港觀魚景區范圍:東接蘇堤,北倚西山,東南臨小南湖,東北瀕西里湖。
② 天津市薊縣麴院風荷屬於什麼街道
文安街道
③ 位於薊縣 別墅都在哪裡呢!
府君山附近比較集中,山澗香韻,天一綠海,麴院風荷都有的!另外還有一片在水庫南岸,東二百戶附近,盤山下面也有一片,屬於恆大!
薊縣別墅不少,天津北京的後花園,房價也是這些別墅帶動起來的!!!
④ 薊縣古尚
薊縣古尚是集美容、美發、增發、補發、真發假發為一體的高端會所!
古尚一店地址:薊縣凱羅底商(麴院風荷南門對面)
服務項目 美容 美發 美甲 跟妝 022 82857997
古尚二店地址:薊縣興華大街58間底商
服務項目:美容、美發 電話:022 82857996
古尚錦華店(原老審美)地址:建設大廈底商(神女像西南側)
美發 、增發、補發、真發頭套美發熱線:29192299 增發補發假發熱線:13516216275
⑤ 薊縣麴院風荷游泳館在哪
麴院風荷……
⑥ 杭州西湖附近便宜的旅館
新宇國際青年旅舍
ADD:慶春路21號側門
TEL: 0571-87244888
Note:地處鬧市,亦願接待尚商務客人。
悠客青年旅舍-「有間客棧」自在悠閑
ADD:虎跑路四眼井91號
TEL:0571-87960788
房價:夫妻間(RMB160) 五人間(RMB40-45)七/八人間(RMB45)
WebSite:www.hz-youthhostel.com
江南驛國際青年旅舍-笑傲江湖的「龍門客棧」
ADD:下滿覺隴路32號虎跑路交界處
TEL:0571-87153419
房價:山景標間(RMB180-200) 標准間RMB150-180)雙人間(RMB40-45) 二/三人標准(RMB130-150)六/十人間(RMB35-40)
WebSite:www.jiangnanyi.com
杭州桂廬青年旅舍
ADD:虎跑路四井眼236號
TEL:0571-87153215
房價:標准間160-200 山景房220-280 六人房40-50
WebSite:www.hzguilu.com
杭州星光客青年旅舍-行者的樂土
ADD:虎跑路四井眼228號
TEL:0571-87153077
房價:標准間150-180 大床房120-150 四人房40-45 六人房40-45
WebSite:www.xgk.com.cn
杭州背包客青年旅舍 ● 麴院風荷店
ADD:東山弄曙光公寓1號樓
TEL:0571-87980855 ●滿隴桂雨店
ADD:滿隴桂雨四眼井1號
TEL:0571-87153033
房價:標准間160 六人房40-60 六人房40-60
WebSite:www.beibaoke.net
杭州西行漫記青年旅舍
●雙峰店 ADD:西湖區.龍井路里雞籠山67號 TEL:0571-87997030
●靈隱店 ADD:西湖區.靈隱支路白樂橋246號 TEL:0571-87994733
房價:標准間120-140 大床房120 多人間40-50
WebSite:www.xixingmanji.com
杭州國際青年旅舍-出門即見的灑吧和時尚文化
ADD:南山路101號中國美院對面
TEL:0571-87918948 87922018
房價:單人間(RMB150-180)雙人間(RMB100-120)四人間(RMB40-50)六人間(RMB35-40)
Note:旅社主人是戶外運動愛好者,經常會聯合杭州的各戶外俱樂部組織戶外探險活動,如徒步穿越、登山、自行車汽車越野、攀岩、速溪、速降、探洞等等。
杭州湖中居青年旅舍-清靜的田園去處
ADD:楊公堤4號 蓋叫天故居邊麴院風荷對面
TEL:0571-87975883
房價:單人間(RMB180-200)雙人間(RMB200- 220)四人間(RMB40-50)六人間(RMB40-50)
杭州浴鵠灣青年旅舍-充滿著湖光山色的地方
ADD:赤山埠29號 虎跑路與三台山路交匯處
TEL:0571-87620058
⑦ 請問去杭州住什麼酒店比較好
布丁酒店(西湖店),在杭州外東山弄5號,在玉泉附近,離西湖(岳廟、麴院風荷在一線上)步行15-20分鍾。
附近有y4、7路、28路、等公交車都可以去著名的風景點。房價110-250元左右。
丁酒店(杭州吳山廣場店)位於杭州新十景(吳山天風)腳下和南宋仿古街(河坊街)上,酒店對面即是杭州美食一條街—高銀街。房價150元左右。
杭州新方湖假日酒店(河坊街店),在杭州
上城區
河坊街45-2號,與吳山天風、河坊街仿古街區僅幾步之隔,附近有吳山公交站,沿河坊街可直達西湖。房價158元左右。
漢庭快捷酒店(杭州保俶店)位於2號,周邊設施齊全,交通便利。房價220元左右。
杭州瑞湖假日酒店位於風景秀麗的西子湖畔,南山路266號,右依杭州湖濱國際名品步行街,左依南山路特色街,交通便利,設施完備。房價220元左右。
以上這幾家都在西湖景區,去西湖玩或去延安路逛街都比較方便,其他地方的你可以上攜程或其他的訂房網搜一下。
⑧ 關於西湖虎峪的歷史故事
薊州區
編輯
同義詞 薊縣(天津市薊縣)一般指薊州區
薊州區隸屬於天津市,位於天津市最北部,地處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截至2012年,全縣總面積1593平方公里,下轄26個鄉鎮、一個城區街道、949個行政村、15個社區,總人口96萬人。[1] 2012年,薊州區地區生產總值283.7億元,比2011年增長15.3%。[2]
薊州區古稱漁陽,春秋時期稱為無終子國,戰國時稱無終邑,秦代屬右北平郡,唐朝設薊州。新中國成立後,屬河北省轄縣,1973年9月劃歸天津市,相沿至今。[3]
薊州區是天津市唯一的半山區縣,也是天津市的逗後花園地,被列為全國生態示範縣和全國首家綠色食品示範區。截至2014年,區內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文物保護點268處,革命戰爭遺址和紀念地160多處。夏商遺存,西周遺址,漢墓群,唐宋元遼墓葬,清王爺陵和太子陵等古遺跡遍布全區。
2016年6月,《國務院關於同意天津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6〕98號):同意撤銷薊縣,設立天津市薊州區,以原薊縣的行政區域為薊州區的行政區域,薊州區人民政府駐文昌街街道府前街2號。[4]
中文名稱
薊州區
外文名稱
Jizhou District
別 名
漁陽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中國天津
下轄地區
1個街道,25個鎮,1個民族鄉
政府駐地
文昌街道府前街2號
電話區號
022
郵政區碼
301900
地理位置
天津市最北部
面 積
1593平方公里
人 口
96萬人(2012年)
方 言
薊縣話(近似於唐山方言)
氣候條件
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
盤山、梨木台風景區、黃崖關長城、九龍山國家森林公園、八仙山
火車站
薊縣站、薊縣南站、翠屏山站
車牌代碼
津H
行政代碼
120225
目錄
1 歷史沿革
2 行政區劃
3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 地貌
▪ 氣候
▪ 水文
4 自然資源
▪ 水資源
▪ 礦產資源
▪ 生物資源
5 人口民族
▪ 人口
▪ 民族
6 交通
▪ 公路
▪ 鐵路
7 經濟
▪ 綜述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8 社會
▪ 科技
▪ 教育
▪ 衛生
▪ 體育
▪ 文化
9 旅遊
10 著名人物
11 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編輯
薊州區 (6張)
公元前26至21世紀,黃帝遷居北方,他的一個部落來到這一帶定居。黃帝為求治國修身養性之道,兩次來到城北府君山(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黃帝死後,陶唐成為首領。從那時起,這里的先民們就開始取土壘城,建立古城,雄居北方。虞舜時,分天下為十二州,冀為九州,面積最廣,薊屬其境,是北方重鎮。[5]
3000多年前,周武王滅商分封天下,封召公於燕,以報其輔佐之恩。召公奭率其宗族來到這里,建立了燕國,都城就在今薊縣城(一說在北京廣安門一帶)。相當於諸侯國都城。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秦在這里設無終縣,屬右北平郡並為郡治。相當於省會。[5]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東漢建立,漢光武帝劉秀在全國設13個州,在今北京地區設立幽州,州治就在無終,相當於省會。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滅後周,建立隋朝。隋大業末年,無終縣改名漁陽縣,並為郡治。當時,隋初有名的大臣榮毗就是薊縣人。
隋朝末年(618年),為反抗煬帝無道統治,農民起義領袖高開道率領農民義軍攻下北平城,隨後攻下漁陽城,自立為燕王,年號始興,定都漁陽城。至此,從周召公奭在此建都開始,至無終子國、韓廣的遼東國、霍光的博陸侯國,薊縣這塊古老的土地已有五定國都的歷史。相當於諸侯國都城。
唐開元十八年(730年),置薊州,領漁陽、三河、玉田三縣,治所在漁陽縣,相當於地級市。
元太祖十年(1215年),鐵木真佔領薊州,改隸大都路,領漁陽、平谷、玉田、遵化、豐潤五縣,州治在漁陽縣。
元延祐二年(1315年),元仁宗賜額盤山少林寺為北少林寺。相當於地級市。
明朝建立後,洪武年初,漁陽縣省入薊州,領玉田、遵化、豐潤、平谷四縣。相當於地級市。[5]
清代,薊州隸屬順天府,仍領玉田、遵化、豐潤、平谷四縣。相當於地級市。
民國二年(1913年)2月,薊州改縣,名薊縣。
民國十七年(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薊縣隸屬河北省。
解放後薊縣隸屬河北省,為省轄縣。
建國後至1973年7月,屬河北省轄縣,薊縣就稱為河北省薊縣,曾經劃歸廊坊地區管轄。[5]
1958年,薊縣、三河、大廠三縣合並,稱薊縣。
1962年,薊、三、大分開。
1973年8月,劃歸天津市。
2016年6月,《國務院關於同意天津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6〕98號):同意撤銷薊縣,設立天津市薊州區,以原薊縣的行政區域為薊州區的行政區域,薊州區人民政府駐文昌街街道府前街2號。[5]
行政區劃
編輯
截至2014年,薊州區下轄1個街道、20個鎮、5個鄉、1個民族鄉,區政府駐文昌街道府前街2號。
類別
列表
街道 文昌街道
鎮 漁陽鎮、下營鎮、羅莊子鎮、馬伸橋鎮、出頭嶺鎮、西龍虎峪鎮、五百戶鎮、官莊鎮、白澗鎮、邦均鎮、洇溜鎮、別山鎮、桑梓鎮、尤古庄鎮、侯家營鎮、施古鎮、上倉鎮、下窩頭鎮、楊津庄鎮、下倉鎮
鄉 穿芳峪鄉、許家台鄉、禮明庄鄉、東趙各庄鄉、東二營鄉
民族鄉 孫各庄滿族鄉
參考資料來源[6]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薊州區位於天津市最北部,南距天津市區115公里,西距北京市區88公里、首都國際機場68公里,東距唐山90公里,北距承德220公里,居京津唐承四市之腹心,居北緯39°45'至40°15',東經117°05'—117°47',全區總面積1590平方公里。[3]
地貌
薊州區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分布。北緣最高點為九山頂,海拔1078.5米,南部最低處在馬槽窪,海拔1.8米。南北高差1076.7米。山區面積840.5平方公里,平原面積504.72平方公里,窪地面積245.2平方公里。[1]
氣候
薊州區氣候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陽光充足,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11.5℃,降水量678.6毫米,無霜期約195天。氣候特徵一是季風氣候鮮明,風向季節更替明顯,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二是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小,受大陸影響顯著。三是逗雨熱同季地,夏季高溫,季風盛行,降水集中。四是四季分明。春季多風少雨,夏季氣溫高,濕度大,降水多,秋季氣溫明顯下降,冷暖適中,冬季氣候寒冷、大地封凍。[1]
水文
薊州區的內河是州河,主要流經薊縣平原區,貫穿南北。州河自上而下接納支流有:黎河、沙河、果河、淋河、幺河等支流。薊州區境內的一級河道有薊運河、泃河、州河,薊運河是由泃河和州河兩大支流匯合而成。此外,薊州區還有翠屏湖位於城東4公里處,是天津市最大的淡水湖,庫容量15.59億立方米。[1]
自然資源
編輯
水資源
薊州區是天津市重要的水源地,地上水年平均徑流量10.5億立方米,地下水年可采量2.4億立方米。有天津逗大水缸地之稱的於橋水庫,始建於1959年,總面積135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量4.2億立方米,最大庫容量15.59億立方米。全縣有中、小河流17條,匯入薊運河注入渤海。截至2012年,薊州區共有小型水庫12座,可養淡水水面17.4萬畝。其中,於橋水庫是天津市主要水源供應基地。[1]
礦產資源
截至2015年,薊州區境內初步探明有礦藏30餘種。金屬礦產有錳礦、鐵礦、金礦、鉬礦、鎢礦。非金屬礦產有水泥灰岩礦、紫砂陶粘土礦、白雲岩礦、大理石礦、鉀礦、麥飯石礦、鉀長石礦、硅石礦、海泡石礦、粉石英礦等。其中,錳硼礦在中國首次發現,對礦物學和礦床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大理石、疊層石、麥飯石、紫砂陶土和盤山麥飯石礦泉水等,其中紫砂陶土品質國內一流,儲量達60億噸,且出露地表,易於開采。盤山麥飯石礦泉水,有十餘種對人有益的微量元素。[1]
生物資源
截至2015年,薊州區野生植物達近千種,名貴及稀有植物69種,動物資源有脊椎動物296種,昆蟲420種。動植物資源中,葯用動植物達427種,是天津市最大的野生中葯材基地。[1]
人口民族
編輯
人口
2012年末,薊州區戶籍人口84.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8.8萬人,非農業人口15.4萬人,男性42.9萬人,女性41.3萬人,性別比例103.9:100。出生人口9075人,薊州區人口出生率為10.78‰,死亡率為7.07‰,自然增長率為3.71‰。[2]
2015年末,薊州區戶籍人口85.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9.52萬人,非農業人口16.14萬人。在總人口中,男性43.6萬人,女性42.06萬人,性別比為103.7:100。全縣人口出生率為8.77‰,死亡率為5.96‰,自然增長率為1.7‰。[8]
民族
薊州區是一個多民族散雜居的地區,人口最多的為漢族,少數民族主要為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等民族,此外有薊州區內有天津市唯一的民族鄉——孫各庄滿族鄉,少數民族人口占鄉總人口33.7%。[2]
交通
編輯
公路
津薊高速公路,京哈、津圍、邦喜、寶平等干線公路和縣鄉公路在薊州區交匯。[9]
鐵路
京秦鐵路、大秦鐵路橫亘境內,津薊鐵路直抵城區。主要火車站有薊縣站、薊縣南站和翠屏山站。[9]
經濟
編輯
綜述
薊州區
2008年,薊州區國內生產總值189.6億元,完成財政收入28.15億元。薊州區固定資產投入達到36.9億元。三次產業構成達到21.7:54.9:53.3。
2012年,薊州區地區生產總值283.7億元,比2011年增長15.3%。分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6.5億元,增長11.7%;第二產業增加值87.9億元,增長18.1%;第三產業增加值169.3億元,增長14.4%。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9.6:30.3:60.1調整為9.3:31.0:59.7,第二產業比重略有上升。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2.8%、42.8%和54.4%,分別拉動增長0.4、6.2和7.9個百分點。按照戶籍人口計算,薊州區人均生產總值34104元,增長15.4%。[2]
2012年,薊州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20.4億元,增長28.4%。城鎮投資增長較快,全年完成355.2億元,增長76.1%。2012年末薊州區各類金融機構和營業網點167家,其中銀行類單位137家,典當類單位2家,證券類單位2家,保險機構19家,保險代理類單位2家,小額公司2家,擔保服務類單位3家。[2]
2015年,薊州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0.54億元,比2014年增加39.6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同比增長12.7%。按三次產業劃分,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31.13億元,同比增長0.6%;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6.39億元,同比增長8.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43.02億元,同比增長16.6%。三次產業結構由2014年的8.7:32.8:58.5調整為8.0:29.8:62.2,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0.4%、25.1%和74.5%,二、三產分別拉動GDP增長3.2和9.5個百分點。按照常駐人口計算,全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42733元,同比增長7.3%。[10]
第一產業
薊州區是天津市的農業大區,是中國首家綠色食品示範區和中國山區綜合開發示範縣。畜牧業是薊州區的傳統產業,已建成生豬、肉牛、肉羊、肉鴨、肉雞、蛋雞、奶牛、水產品、特種養殖等9大類145個養殖小區,產品常年供應天津、北京兩大城市及周邊地區。
干鮮果品主要有核桃、板栗、柿子、蘋果、紅果、梨、葡萄等,尤其是盤山柿子、燕山板栗、大棉球紅果、黃崖關蜜梨、野生酸棗和獼猴桃。
2012年,薊州區農業總產值完成55.5億元,比2011年增長12.0%。其中,種植業產值25.4億元,增長11.0%;林業產值0.4億元,增長8.5%;畜牧業產值26.4億元,增長13.6%;漁業產值3.3億元,增長7.1%。實現農業增加值2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4.0%。其中,種植業增加值13.6億元,增長0.6%;林業增加值0.3億元,增長5.8%;畜牧業增加值11.2億元,增長8.0%;漁業增加值1.4億元,增長5.0%。[2]
2012年,薊州區豬存欄39.95萬頭,同比增長3.2%;出欄62.05萬頭,同比增長2.7%。牛存欄7.63萬頭,增長4.8%;出欄10.38萬頭,增長4.3%。羊存欄11.04萬只,增長3.4%;出欄16.72萬只,增長3.0%。家禽存欄497.15萬只,增長3.9%;出欄699.97萬只,增長5.8%。淡水養殖面積23571畝,同比增長0.6%。水產品產量28746噸,增長2.1%,其中的養殖水產品產量24132噸,增長2.0%。[2]
2015年,薊州區完成農業總產值65.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0.6%,其中,種植業產值32.48億元,同比增長7.9%;林業產值0.48億元,同比增長2.7%;畜牧業產值30.87億元,同比增長0.5%;漁業產值1.37億元,同比下降60.7%。實現農業增加值31.1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同比增長0.6%,其中,種植業增加值17.19億元,同比增長6.5%;林業增加值0.3億元,同比增長0.5%;畜牧業增加值13.04億元,同比增長0.5%;漁業增加值0.6億元,同比下降60.2%。[10]
第二產業
獨樂寺
2012年,薊州區工業增加值完成56.5億元,增長16.6%,按可比價格計算增幅高於服務業6.9個百分點,拉動薊州區經濟增長4.1個百分點,貢獻率達到27.9%;全部工業總產值完成328.5億元,增長19.7%。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3.9億元,增長27.6%;實現增加值42.5億元,增長28.2%,佔全部工業的75.3%,增長了6.8個百分點。[2]
2012年,薊州區工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312.0億元,增長23.3%;實現利稅總額34.6億元,增長31.2%;實現利潤總額23.1億元,增長25.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108.0億元,增長34.3%;實現利稅總額12.5億元,增長62.7%;實現利潤總額6.8億元,增長45.1%。[2]
2015年,薊州區完成工業總產值453.76億元,同比增長13.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總產值278.11億元,同比增長14.9%。實現工業增加值80.34億元,同比增長9.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79.72億元,同比增長17.1%。實現工業銷售收入408.63億元,同比增長7.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40.86億元,同比增長4.6%。實現工業利潤32.89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18.56億元,同比增長2.1%。[10]
第三產業
2012年末,薊州區金融業增加值完成7.5億元,比2011年增長24.3%。2012年末全縣各類金融機構和營業網點167家,其中銀行類單位137家,典當類單位2家,證券類單位2家,保險機構19家,保險代理類單位2家,小額公司2家,擔保服務類單位3家。[2]
2012年末,薊州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50.3億元,同比增長15.9%,其中儲蓄存款251.3億元,同比增長18.4%。人均儲蓄存款3.0萬元,同比增長18.5%。各項余額166.1億元,同比增長23.5%。[2]
2015年末,薊州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489.11億元,比年初增加56.92億元,增長13.2%,其中,居民儲蓄余額343.7億元,比年初增加16.98億元,增長5.2%;各項余額272.27億元,比年初增加33.7億元,增長14.1%。[10]
社會
編輯
科技
薊州區風景照 (18張)
2012年,薊州區新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224家,其中企業轉型85家、招商引進22家、創業創辦117家。創業創辦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占認定總數的52.2%,開始成為發展的主要增長點。新發展科技科技小巨人企業10家,總數達到26家。31個項目獲得市級以上科技立項,其中天津華能北方熱力有限公司逗焦化尾氣余熱回收成套裝備地項目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專利申請量突破600件,達到604件。其中,發明專利153件,實用新型專利437件,外觀設計專利14件,專利質量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2]
2012年,薊州區新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221家,其中企業轉型4家、招商引進37家、創業創辦180家。新發展小巨人企業6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6家,開發逗殺手鐧地產品8個,培育領軍企業3家;各類科技成果登記184項,獲天津市科技進步獎5項;全縣專利申請量達4000多件。[11]
教育
截至2015年末,薊州區有各級各類教育機構463所,其中,初中52所,高中13所,中等專業學校1所,小學115所,幼兒園253所,廣播電大1所,成人中專1所,鄉辦農校27所。全年學校招生23750人,畢業人數21394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4646人,在校生14658人,畢業生5532人;中等專業學校招生1446人,在校生3510人,畢業生1476人;初中招生7186人,在校生23461人,畢業生7198人;小學招生10472人,在校生54471人,畢業生7188人;幼兒園在園幼兒24811人。全年成人業余教育學校共培訓結業40506人。[2]
類別
學校列表
高等院校 天津體育學院運動與文化藝術學院(民辦)
主要中學
天津市薊州第一中學 天津市薊州第二中學 天津市薊州第四中學
天津市馬伸橋中學 天津市邦均中學 天津市楊家樓中學
天津市上倉中學 天津市擂鼓台中學
衛生
2012年,薊州區人民新址、精神衛生防治中心開工。2012年末薊州區有各類衛生機構646個,其中,縣、鄉兩級31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90個,衛生監督和疾控機構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衛生學校1所。衛生機構床位1629張,其中,縣級762張,鄉鎮級867張。衛生技術人員4453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1494人,注冊護士818人,葯師(士)168人。[2]
2012年,完成507所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和8所基層手術室、急診室、國醫堂標准化建設和集中供養中心傳呼工程。18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得到落實,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54.8%,高血壓、糖尿病等重點疾病系統管理率達到84.2%。婦女兒童健康行動計劃扎實推進,累計受益18萬人。[2]
截至2015年末,薊州區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53個,其中,達標的村衛生室521個。衛生技術人員4699人,其中,職業醫師1427人,注冊護士848人。醫療床位1838張,平均每千人擁有醫生1.7名,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2.1張。[11]
體育
2011年,薊州區新建健身休閑中心1個、路徑工程80個,為部分健身小區更換了體育器材,提高了體育基礎設施條件。2011年成功舉辦了薊州區首屆農民運動會,開展了全民健身日、逗三八地 婦女健身杯體育通訊賽、職工趣味運動會、老年人體育健身大會和正月文體活動月、元宵節文體活動展演、消夏納涼文體系列活動等群眾性體育活動。2011年在參加天津市青少年各項體育比賽中,共獲得37枚金牌、30枚銀牌、23枚銅牌,98人次進入前八名。[2]
2012年,組織參加的天津市青少年田徑、籃球、乒乓球、跆拳道四個項目的比賽,共取得第一名16人次、第二、三名9人次。群眾體育蓬勃開展。相繼舉辦了正月文體活動月,三八健康杯體育活動通訊賽,逗麴院風荷杯地中國象棋、乒乓球、游泳比賽,第六屆老年人健身大會,迎慶十八大舞動新薊州逗掛月杯地廣場舞大賽,第九套廣播體操推廣及鼓樓廣場消夏健身展演等群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2]
2015年,薊州區參加了天津市農民中國象棋比賽和乒乓球比賽,天津市青少年跆拳道、乒乓球、籃球、田徑青少年錦標賽,共取得1個第一名、2個第二名、3個第三名,第四至第八名11項(人)次。相繼舉辦了逗正月文體月地,鄉鎮農民象棋、乒乓球、廣場舞和五子棋海選賽,區級農民象棋、乒乓球、廣場舞、五子棋總決賽、全民健身日、薊縣第四屆廣場舞大賽、逗聯合杯地薊縣乒乓球大賽、逗萬事興杯地第十六屆職工趣味運動會、第九屆老年健身大會、逗京津冀地國際公路自行車挑戰賽、天津市第六屆山野運動大會等。[11]
文化
薊州區
2012年末,薊州區共有劇團1個,群眾業余演出團隊234個,農村集體文化中心949個,公共圖書館1個,總藏書11.8萬冊,電影放映單位1個,播放影片304場。[2]
2012年,薊州區擁有廣播機構1個,全年播出稿件1870件。IP電視節目60套,比2011年增加了9套,用戶1.9萬戶。數字電視節目161套,模擬電視節目46套,數字和模擬電視用戶14.5萬戶。[2]
截至2015年末,薊州區有劇團一個,演出場次達到280場,接待觀眾超過42萬人次。縣鄉文化館(站)27個,群眾業務演出團隊234個。縣級圖書館1個,藏書15萬冊。影劇院1個,演出場次達到2333場,接待觀眾達到2.6萬人次。
旅遊
編輯
截至2015年,薊州區有盤山風景、黃崖關長城,翠屏湖度假、城區古文物、中上元古界標准地層剖面和八仙山原始次生林自然保護區等六大旅遊景區。其中,盤山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八仙山和中上遠古界標准地層剖面分別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薊州區內還有國家重點保護的千年古剎——獨樂寺和白塔寺、鼓樓、文廟、公輸子廟、關帝廟、城隍廟、天仙宮等文物古跡。[12]
簡介
圖片
盤山
盤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盤山始記於漢,興於唐,極盛於清。歷史上建有72座寺廟和眾多玲瓏寶塔,一座皇家園林──靜寄山莊,早在唐代就以逗東五台山地著稱佛界,以逗京東第一山地馳名中外,民國初年盤山同泰山、西湖、故宮等並列為中國十五大名勝之一。[4]
盤山
黃崖關長城
黃崖關長城是國家4A級景區,黃崖關長城始建於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7年),明代包磚大修,1985年修復了城牆3025米,樓台20座,八卦關城、水關各一座,全段長城牆體和敵樓建在海拔700多米的山脊上,陡峭險峻,被長城專家譽為逗萬里長城的縮影地
望採納
⑨ 在天津市薊州區麴院風荷小區坐哪路公共汽車可以做到國色天香牡丹園
第1種方案:直達線路
金沙車站斜對面
在 新文化宮 對面坐 319路(約29站)/319路高峰專線(約34站) 到 國色天鄉 下
⑩ 去麴院風荷,坐幾路公交車
公交線路:13路 → 188路 → 535路,全程約126.4公里
1、從天津市步行約370米,到達銀河廣場北站
2、乘坐13路,經過14站, 到達天津站
3、乘坐188路,經過1站, 到達薊州客運站
4、步行約140米,到達薊州客運站
5、乘坐535路,經過13站, 到達曲苑風荷站
6、步行約30米,到達麴院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