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房價信息 » 湖心亭多少錢一平

湖心亭多少錢一平

發布時間: 2022-03-03 12:01:09

A. 為長堤一橫,湖心亭一點

湖面上倒映著的影子,只有(隱約的)一道長堤的痕跡,一點湖心亭的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以及舟中的兩三個人影罷了.

B. 湖心亭看雪

張岱往往以清淡天真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湖心亭看雪》[1],把一個「痴」字寫透,解讀本文,筆者試透過痴行痴景來觸摸張岱這位痴人之痴心。

文章的題目就很美。標題為什麼是「看雪」而不是「賞雪」呢?透過「看」字,破析文字,才能體察到作者的內心。作者做此篇的目的為的是追憶往昔的夢,故國的夢,寄寓對故國的一種幽深的眷戀,同時抒發隱逸與感傷的情懷。「賞」好像有備而來,顯得自命清高似的,而「看」則顯得更隨意,也就更符合作者當時的心境。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張岱在回憶錄中說:「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發入山……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痴人前不得說夢矣。」[2]

作者寫作本文的時候是在明亡後,為什麼開篇所寫的時間依然是「崇禎五年十二月」?這是作者對如夢如煙的往事的追憶,作者心繫故國,字里行間傳達著自己對明朝的無限哀思和對往事的無限懷戀。「崇禎」是明朝的年號,開篇就敷上了一層懷舊的色彩。提及「崇禎」,心中不免隱隱作痛,作者不甘承認明亡,還不能從這一情感中走出,在作者的心中明朝始終是沒有滅亡的。作者仍舊使用明代的紀年,以示不忘故國,作者借用這一時間表達了自己的心聲,同時也用於警醒自己:我大明未亡人誓與清朝不共戴天。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作者看雪有太多的不尋常:不尋常的天氣,不尋常的時間,不尋常的行蹤,還有後面不尋常的際遇。這些不尋常正是張岱遺世獨立高潔傲岸不隨波逐流的精神體現,不尋常的行為塑造了一個不尋常的張岱。張岱這種奇異的行為實際上是由於他當時的「悠閑」,他見證了明朝的滅亡,也由此引發了許多感慨,此時的他已毫無牽掛,心如止水。作者冒寒深夜賞雪是對自己情懷的一種釋放,釋放自己於自然之中,使自己的感情找到寄託,以此來掩埋一切的悲哀。

作者說「獨往湖心亭看雪」,可事實上還有舟子相隨,為什麼說是「獨往」呢?

一個「獨」字映襯出環境的幽靜、空曠,同時更寫出了作者與眾不同的心態與情趣。

一方面,封建社會等級森嚴,舟子之類的僕人傭人自然是算不得人的。古代文人如張岱者更是獨來獨往,孤傲清高,舟子是進不了作者的內心的,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心,舟子對「相公」的行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作者眼中無人,視舟子而不見,並無輕視之意,不過是文人雅士的孤傲罷了。作者去賞雪,帶著閑情雅緻去了,在作者心裡,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記一切俗念,只想著賞雪,這是一種脫俗的想法,當然會有人為他撐船,所以「舟中人兩三粒」。

另一方面,「獨往湖心亭看雪」是就情感而言,是說除了我張岱之外,沒有有心賞雪的人或者說沒有一個理解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獨」是指張岱內心很孤獨,而不是獨自一個人的意思。「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個「獨」字表達了作者內心深處漂泊無根的孤獨、茫然無奈的傷感和孤芳自賞的情懷,暗示了作者的「痴」。此字似畫龍點睛般,一個字點出了一個人的個性節操,一個字體現了一個人的內心情懷。

可是張岱為什麼選擇在晚上看雪呢?張岱還活在自己過去的世界中。作者所以要夜深獨往,大約是他不想見人,也不希望被人看到,這其中包含了作者避世的幽憤和孤傲的情懷,這是不被世俗凡人所理解的高雅情調和對故國的一顆痴心,一顆赤心。

流傳下來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有不同的版本:

「是日更定(矣),余挐(拿)一小舟(船)……」

有人認為這個「矣」字多餘,理由是不用「矣」字,句子干凈利落,意思也一樣表達得很清楚。其實不然,由言揣意,讀「是日更定矣」給我們的感覺好像比「是日更定」夜更深了似的,並且「矣」字還有舒緩語氣的作用。

舟(船)怎麼「拿」得動呢?「拿」字看似不通,然而細加品味,卻又有說不盡的妙處。一個「拿」字,流露出作者去看雪的迫不及待如痴如醉的急切心情。而且,「拿」還給人一種隨意的自然而然的感覺,張岱去湖心亭看雪沒有刻意准備,是突然涌現的一種發自內心的情不自禁的沖動。

「船」和「舟」哪個字更好呢?「船」給人一種很龐大很笨重的感覺,而「舟」小巧玲瓏,給人輕松、悠閑和灑脫的感覺,正可以襯托出張岱深夜泛舟西湖的閑情逸致。「船」多別扭啊,在語音上就沒有美感,「船」還給人一種很熱鬧的感覺,與文意也不諧調,如果乘船去看雪,那還是失意的張岱嗎?而「舟」更有一種象徵意義,茫茫天地間一葉扁舟正是作者孤寂的心。而且「舟」這個字眼在中國文學中有獨特的內涵,它給人的感覺有點風雨飄搖的味道,和作者當時的孤獨寂寞正相稱,而「船」則沒有這樣的審美感覺。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張岱乘一葉小舟夜訪西湖,映入作者眼界的是怎樣的一派景觀呢?作者先是站在天地無我的角度,極寫上下一白恢弘壯闊的全景,然後以我的視野來看遠處的長堤和湖心亭,又寄眼身外以天地的視野來看「我」,來看舟看舟上的人。這是作者觀察大自然後從心裡出來的大自然。「而已」一詞用得好,美麗的西湖僅幾個痴人而已,足見當時看雪的環境、時間是多麼的不尋常,同時也和前文「獨」相照應,把作者不隨波逐流遺世獨立的高潔傲岸和對西湖美景的「痴」充分展示了出來。

作者隨意揮灑幾筆,就點染出西湖雪景的神采,天與雲與山與水,湖與堤與亭與舟,共同構成了一幅恬淡的山水畫卷,給我們以清新雅緻之感,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

先來看前一句,去掉這三個「與」字,行不行?

疊用三個「與」字,使四種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動了起來,營造了一種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給人天地之間茫茫一片渾然一體的感受,更能襯托出上下一白水天一色磅礴浩渺的壯觀之美和天地蒼茫的浩大氣象。而且渾然天成,銜接更自然,語氣更連貫,有一種音韻之美。如果去掉這三個「與」字,「天雲山水」就好像有了明顯的界限似的,讀起來也一頓一頓的,語氣生硬,不如原句讀起來順暢。可見,這三個「與」字並不多餘。

也有人這樣標點: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這顯然不妥。「天雲山水」是渾然一體的,若加頓號,則成了四幅分開的畫面,破壞了水天一色蒼茫迷朦的整體畫面,表現不出磅礴浩渺宏闊的氣勢。

(古人的文章本是沒有標點的。文中涉及的標點和斷句,這只是後人「讀」的問題,並不是作者「文意」的問題。)

再看看後句話,我們把文中的量詞換一下,看看錶達效果上有什麼不同。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條、湖心亭一座、與余舟一艘、舟中人兩三個而已。

在「更定」時分「霧凇沆碭」的「湖上影子」自然是模糊的,此種場景似有若無,依稀恍惚,將人帶到一個夢幻世界。而改句景物過於清楚,畫面過於清晰,不符合西湖夜雪的實際情景。「一痕」寫出了作者視野的開闊,「一點」顯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瓏,「一芥」讓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讓人眼前一亮。這些誇張之語顯得貼切自然,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天地的空曠,人物的渺小。而改了之後則顯得意境散亂,了無新意,讀來平淡無味。而且,最主要的,原句那種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進蒼茫天地的味道也沒有了。

這一句除了描寫景緻的蒙矓之美外,也似另有意義,以「一痕」「一點」「一芥」突出西湖乃至天地之大,進而又以西湖乃至天地之大來襯托「堤」「亭」「舟」的「小而孤」「孤而獨」,這樣「獨」的意境又表現出來。真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那麼,改變一下句序,行不行?

湖上影子,惟舟中人兩三粒、余舟一芥、與湖心亭一點、長堤一痕而已。

原句鏡頭是由遠及近,由大到小,把順序這樣一改,鏡頭就變成了由近及遠,由小到大了。作者的視角好像在高處在遠處。由「痕」到「點」到「芥」到「粒」,量詞一個小似一個,給人一種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間茫茫如滄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縮小誇張,以細小反襯闊大,使兩者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更能突出天空雲層山巒湖水舉目皆白宏闊雄渾的氣勢,同時也使人體會到簡單語言背後的震撼力。

也有人這樣標點: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逗號使得景物給人一種孤立感平面感,它改變了上下一白天山共色的立體畫面,破壞了若有若無依稀恍惚如夢如幻的境界。把頓號改成逗號,好像拉大了長堤、湖心亭、舟與人之間的距離,而用頓號則有一種渾然一體混沌難辨的意味。而且,從句法上看,全句為單句,「而已」總束之,句中並列成分也不應用逗號。

「一白」「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作者用字實在是奇妙,我們絲毫撼動不得。可是,這樣的語言華麗嗎?相反,文字簡練樸素,不加渲染,不事雕琢,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絕妙的湖山夜雪圖,這種寫作手法就是白描。

對於簡練而凝重的語言,常規的品味方式並不能開掘它所蘊涵的意義和價值,而通過增、刪、移、換等手段,先顛覆語言,通過對語言的比較和揣摩,可以使語言內在的韻味充分凸現出來,「辨字句於毫發之間,析義理於精微之蘊」[3],從而感知到經典文本在用語用詞上不可替換的精妙。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獨往湖心亭看雪」,卻不意「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

在這冰天雪地里,鋪氈對坐的金陵人,正沸的酒爐,讓作者感到了一絲的暖意。然而,天涯遇知音的愉悅並沒有化解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緒。作者的心中寒冰一片,舉杯銷愁愁更愁。「強飲」者,本不能飲,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作者飲酒並沒有多少歡欣愉悅之意,從「拉」字就可以看出,是情非所願,身不由己,只是礙於情面才勉強而飲。

「問其姓氏」,卻又妙在語焉不詳,只說「是金陵人,客此」,便戛然而止,簡練之極,卻又意蘊雋永,給我們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他鄉遇知音,似乎給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裡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調,這是易代之際前朝血性文人被主流社會與自我意識拋向邊緣時心底的悲涼。茫茫世界,知己難逢,人生如夢,聚散無常,有緣相聚實非易事,此刻一別也許就難以再見,豈不令人愴神!張岱深夜獨往,悄愴幽邃,不知能將這凄神寒骨的冰雪西湖消解成幾般滋味。去湖心亭看雪,張岱的心醉了。

吳戰壘先生說:「張岱出身於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過著布衣優游的生活。明亡以後,他曾參加過抗清斗爭,後來消極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於他明亡入山以後。書中緬懷往昔風月繁華,追憶前塵影事,字里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4]

作者一直背負著對故國的難解之思。「問其姓氏,是金陵人」,作者為什麼只寫「是金陵人」,而不寫是別的什麼地方的人?作者心中有波瀾啊,同開篇的「崇禎」一樣,這里也表現了他幽幽的故國之思,金陵是故國之都,故國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明亡後張岱立誓不仕,只願入山著書以終。故國在張岱的生命意識里,是永遠的痛。《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他夢故國,夢故園,夢故人,夢故事,痴情說夢,成了經擠壓扭曲的未亡人精神上最終的皈依。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好像也有一絲疑問在裡面,想不到還會有這樣的人,客人像是問自己,也像是問別人。教科書上為什麼用感嘆號而不用問號呢?「獨往湖心亭看雪」,卻沒想到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聲驚嘆雖發之於客人之口,其實這也正是作者的心聲。用感嘆號有一種知音難覓的感慨,表現了他們相互之間的賞識,用問號則顯得有些鄙夷,體現不出作者見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的那種驚喜。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公的痴在舟子看來是不可理解的,但更有人早煮酒賞雪於湖心亭上,這在舟子看來,更是「痴」。興盡須歸之時,將離開仙境之地,步入凡塵,所以又用舟子的一句話作結,回到現實世界。「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只此一句,就令張岱和金陵客的痴態躍然紙上。「喃喃」兩字,把舟子和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孤高冷寂的性情生動地表現了出來。文章結尾作者借舟子的話點出了一個「痴」字,這個「痴」字似貶實褒,對作者這一不尋常的行為給予了肯定和贊揚。「痴」字乃一篇之骨。

那麼,「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教科書上為什麼要用感嘆號而不用句號呢?用句號就好像舟子對相公之痴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似的,文中顯無此意;而用感嘆號,則包含了舟子對相公痴行的驚異和感慨,顯露出他們心靈的距離。

如果說柳宗元「獨釣寒江雪」是寄情於山水的話,那麼張岱「獨往湖心亭看雪」則是痴情於山水。與張岱同時代的名家祁彪佳這樣評價張岱的文章:「余友張陶庵,筆具化工。其所記游,有酈道元之博奧,有劉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麗,有王季重之詼諧,無所不有;其一種空靈晶映之氣,尋其筆墨,又一無所有。為西湖傳神寫照,正在阿堵矣。」[5]

作者以恬淡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得意處、感慨處相互交融,文情盪漾,餘味無窮,頗有諸多可賞玩之處。讀罷《湖心亭看雪》,只感到胸口好像被悄然敷上了晶瑩的寒冰。孤舟一寒士,獨品滿湖冰。曹雪芹在《紅樓夢》寫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張岱,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無方,意出塵外。他總在一些地方嚇著我們,而等我們驚魂甫定,便會發現,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霧淞沆碭,上下一白。我們的視界為之一開,我們的俗情為之一掃。痴行痴景,他永遠有著我們不懂的地方,深杳朦朧,清高拔俗;痴人痴心,他永遠有著我們不曾企及的境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C. 湖心亭中(打一個字)

湖心=古 亭中=口 合為咕

D. 西湖湖心亭現在開放嗎手搖船大致要什麼價位

你好!先對你的孝心贊一個,後歡迎你到我們杭州來耍子兒(杭州話來玩的意思)
西湖的湖心亭現在開放的,門票是含在電瓶船的船票聯票裡面的,建議你乘坐電瓶車游西湖,費用省而且玩的地方也多,也很自由,但是你要注意的是坐船的位置,因為西湖周邊有五個碼頭如果你要上湖心亭島坐船的位置就要做一個選擇了,最好是在岳廟碼頭上船,因為從岳廟碼頭開往三潭印月的船一定要路過湖心亭的,船也一定會靠上去放下或帶上在湖心亭停靠的遊客。
所以你最理想的坐船線路是:岳廟--湖心亭--三潭印月--花港觀魚,買一張45元/人的聯票,保管妥當不要遺失,三程船費和門票都包含在裡面了,船不是固定的就象公交車一樣。
手劃船不建議你坐,這個問題有點難說,因為手劃船的管理和組織部門都是西湖水域管理部門,也就是老子管兒子你說管的好嗎?我是本地人在旅遊界別人也要尊稱一聲「二姐」但我也被坑過,所以........
祝你和爹媽在杭州玩的開心!

E. 湖心亭現今位於

浙江杭州西湖湖心亭:在西湖中央,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小於三潭印月。大於阮公墩,合稱「湖中三島」——湖心亭為「蓬萊」,三潭印月是「瀛洲」。阮公墩是「方丈」。但是歷史非常悠久,是西湖三島中最早營建的島,「湖心平眺」在清代的時候被列為「錢塘十八景」之一。在宋、元時曾有湖心寺,後傾圮。明代有知府孫孟建振鷺亭,後改清喜閣,是湖心亭的前身。在湖心亭極目四眺,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在西湖十八景中稱為「湖心平眺」。清帝乾隆在亭上題過匾額「靜觀萬類」,以及楹聯「波涌湖光遠,山催水色深」。島南又有石碑,不倫不類地題著「蟲二」,據說也是乾隆御筆,這是將「風月」二字的外邊部分去掉,取「風月無邊」的意思,這種文字游戲是文人痼疾,看來連帝王也不能免俗。值得一提的是胡來朝作《湖心亭柱銘》:「四季笙歌,尚有窮民悲月夜;六橋花柳,渾無隙地種桑麻」。這副銘文雖有些煞風景,但遊人讀了未必沒有好。」亭前有乾隆皇帝手書「蟲二」石碑,正好是繁體「風月」去掉周邊筆畫後所剩的字,寓意此處風月無邊之意。湖心平眺被列為清西湖十八景之一,環島皆水,環水皆山,置身湖心亭,確有身處「世外桃源」之感。

F. 江南百景圖湖心亭的布局方法是什麼

江南百景圖是一款模擬經營類游戲,畫面非常的精美,設計理念是傳統的中國古代社會,是很多人夢想當中的古代小鎮,在這個游戲當中有很多漂亮的建築,通過整體的布局能夠讓城市規劃變得非常的精美。湖心亭的布局方法主要是有以下幾種。

G. 湖心亭一點的一是什麼意識!!!!!

湖心亭本是個亭子,因為下了幾天的大雪,所以遠遠望去,只剩下了「一點」了。(一點輪廓)

可翻譯成:湖心亭是白雪中的一點。

或「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長堤在雪中隱隱露出的一道痕跡,湖心亭的一點輪廓,和我的一葉小舟,舟中兩三粒人影罷了。 」

====上面句子的翻譯,加上了前後的句子,以便於理解。

H. 湖心亭看雪中"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中的幾個一,怎麼理解

第二段重點寫湖中雪景。「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
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使得「湖中人、鳥聲俱絕。」正是在這樣的天氣里,竟有人深更半夜,獨自一人去湖中賞雪,足以顯現作者不畏嚴寒的雅興和超凡脫俗的氣質。正是這種「雅興」和「氣質」,才使作者筆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動,形象。「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第一句從總體形象入手,疊用三個「與」字,寫霧寫雲寫山寫水一氣呵成,毫無重復之感。「上下一白」中的這個「一」字寫出了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第二句變換視角,化為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朦朧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對量詞的提煉可謂精妙絕倫,「痕」、「點」、「芥」、「粒」一個小似一個,不僅表現了視線的移動,景色的變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進,展現了一個微妙而變幻的意境,內涵豐富,不露斧鑿之痕,是煉字的典範。

I. 「湖心亭」可以用什麼字慨括(一個字)

J. 湖心亭是因為什麼而得名

湖心亭位於湖中央,故有此名。從亭中西望有瀑布飛泉,泉布共分五疊,跌入飛澗,故湖心亭中懸掛著"觀瀑"匾額。湖心亭是觀瀑的最佳位置,故又名"觀瀑亭"。湖心亭與連接亭的九曲橋和南面的拱橋一平一拱、一曲一直、一輕一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熱點內容
馬路上汽車的噪音在多少分貝 發布:2023-08-31 22:08:23 瀏覽:1976
應孕棒多少錢一盒 發布:2023-08-31 22:08:21 瀏覽:1448
標准養老金一年能領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732
湖北通城接網線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9:51 瀏覽:1807
開隨車吊車多少錢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1:55:06 瀏覽:1573
京東付尾款怎麼知道前多少名 發布:2023-08-31 21:52:58 瀏覽:1898
在學校租鋪面一個月要多少錢 發布:2023-08-31 21:52:09 瀏覽:2037
2寸有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50:34 瀏覽:1684
知道電壓如何算一小時多少電 發布:2023-08-31 21:46:20 瀏覽:1669
金手鐲54號圈周長是多少厘米 發布:2023-08-31 21:44:28 瀏覽:1835